alimao2 alimao2
关注数: 263 粉丝数: 972 发帖数: 12,008 关注贴吧数: 1,646
盛夏陇上凉食地图 一入伏,温度哗哗地攀升起来。   甘肃的天气虽然相比南方,已经俨然算“避暑胜地”,但对本地人来说,这40天,相比其他三季的温度,仍然是难挨的“酷暑”。   绿豆汤、红豆汤、蔬菜汤、冷面汤、冷锅串串、冷吃兔……全国各地都有为了度夏而制作的“季节性”食物,在敦煌文书中,也记载了甘肃一代流行的夏季食物。像一柄玉如意一样狭长的甘肃,从陇南到敦煌有1500多公里,各市州的饮食风格、喜好略有不同,但综观全省,还是能找出许多共性的食物。   比如冷淘和冷让。   冷淘和冷让,仅仅听到名字,就能感觉到森凉入冰的温度。没错儿,这两者相对应的其实就是现代食物——凉面和凉皮儿。   冷淘更多的指煮熟的面条“过水”这个程序,勉强可以算得上一个动词,在当前的河西走廊,还保留着这个词的用法。洗了一遍的衣服再“淘”一下水,院子里刚摘的西红柿水里“淘”一下再吃,锅里的热面条在凉开水里“淘”一下之后吃起来更爽滑筋道。   至于冷让,在距离敦煌不远的武威凉皮,现在还有很多人叫“让皮”或者“酿皮”,最初听到觉得不习惯,后来从敦煌文书上看到这个名字后,反而觉得古意盎然。   西北凉食,很少以汤取胜,但其实甘肃也有一些数量不多的本地冷饮,比如说冻得硬邦邦的冬果梨、鸡蛋米酒甜胚子、沁人心脾的浆水等。   但总之,要描绘出一幅甘肃夏日美食大赏地图,聚焦点还是主食、淀粉,这也是典型的西北环境中产生的食物,人依土地而生,依土地而聚,食物的馈赠,自然也是从土地而来。
甘肃衰败原因分析之——路权旁落 小陇世居西山,家里穷了很多代,年少上学时,和来自东边低地的土豪子弟小京、小沪玩不到一起,不过和同样来自西山的小黔、小滇、小新、小宁、小青倒挺亲密。白驹过隙,转眼大家都已经毕业走上社会,也很少联系。如今时过境迁,大家已经人到中年,小陇突然意识到这些年小黔、小滇、小新、小宁、小青都已经有了各自的事业,各个混的风生水起,而自己却没有多大成长,依然守着“莫高窟”“丝绸之路”两块祖田聊以为生,偶尔去城里卖卖“兰州牛肉拉面”挣点外快。而且这些年来,小新、小宁、小青还动不动侵占自己祖田,甚至自己祖传的“兰州牛肉面”都是依靠小青出了名,还不得不改名成了“兰州牛肉拉面”。小陇真是奇了怪了,都是一个夹皮沟出来的,当年一个顶一个的穷,如今怎么就自己落后了???不过小陇具有祖传的阿Q精神,他安慰自己,一定不是自己错了,而是这个世界错了。 只要我永远欺骗自己,就没有任何事情能伤害我。 虽然如此,但小陇的老婆孩子可不这么看,她们逼着小陇到笔者的医馆里来看看病,瞧瞧是中了什么邪。 笔者通过望问诊切,和小陇深度会谈数十小时,并以笔者在医改中打通的“任督二脉”所获得的“天眼”观察之,最终得到结论: 小陇是脑袋有问题。 为了给同行提供一个值得在医疗史上记载的样本,笔者将小陇的诊断记录完整的发表到此处。 一、历史背景 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产业,其它的因素如土地、经济基础、人口、劳动力素质、交通、区位、政策等都是以产业的方式进行最终呈现。 建国后,以兰州为代表,甘肃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这种发展,是因为全球冷战和中苏对抗的格局下,计划经济对全国经济版图的人为调整。 上世纪50—70年代,兰州一跃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曾一度被称为“兰州现象”。毫不夸张的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兰州,颇有改革开放后的深圳风范。至改革开放前,兰州的GDP总值,已进入全国前20强,排在郑州、长沙、乌鲁木齐、石家庄等城市之前,在当时的省会城市中处于中游。考虑到冥菓时期的兰州经济基础,这样的成果可谓非常可观。 而抛去其它的因素,最终决定甘肃经济生死的,有两条关键因素:⑴甘肃对新疆、青藏地区的重要通道作用(路权)⑵甘肃的主要产业(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电力热力生产等五大产业) 而不幸的是,甘肃的路权已经逐渐旁落他人之手,而甘肃的五大产业则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相反还在不断外迁或衰落,而新的产业迟迟未能培育成功。因此,甘肃的衰败已是板上钉钉、必然到来的不幸结局。 正如人到中年,便能嗅到死亡逐渐逼近的气息;甘肃则是未老先衰,全国垫底已是最好的结果。虽然悲剧总要到来,但回首往事,反思曾经在全国身处中游、却最终落到令人不齿地步的衰亡史,依然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标本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甘肃的路权旁落的过程。 众所周知,甘肃联通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犬牙交错”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经略西北边疆的重要支点。作为自古以来的通道省,路权对甘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如果路权丧失,甘肃的重要性也将大打折扣。
甘肃衰败原因分析之——路权旁落 小陇世居西山,家里穷了很多代,年少上学时,和来自东边低地的土豪子弟小京、小沪玩不到一起,不过和同样来自西山的小黔、小滇、小新、小宁、小青倒挺亲密。白驹过隙,转眼大家都已经毕业走上社会,也很少联系。如今时过境迁,大家已经人到中年,小陇突然意识到这些年小黔、小滇、小新、小宁、小青都已经有了各自的事业,各个混的风生水起,而自己却没有多大成长,依然守着“莫高窟”“丝绸之路”两块祖田聊以为生,偶尔去城里卖卖“兰州牛肉拉面”挣点外快。而且这些年来,小新、小宁、小青还动不动侵占自己祖田,甚至自己祖传的“兰州牛肉面”都是依靠小青出了名,还不得不改名成了“兰州牛肉拉面”。小陇真是奇了怪了,都是一个夹皮沟出来的,当年一个顶一个的穷,如今怎么就自己落后了???不过小陇具有祖传的阿Q精神,他安慰自己,一定不是自己错了,而是这个世界错了。 只要我永远欺骗自己,就没有任何事情能伤害我。 虽然如此,但小陇的老婆孩子可不这么看,她们逼着小陇到笔者的医馆里来看看病,瞧瞧是中了什么邪。 笔者通过望问诊切,和小陇深度会谈数十小时,并以笔者在医改中打通的“任督二脉”所获得的“天眼”观察之,最终得到结论: 小陇是脑袋有问题。 为了给同行提供一个值得在医疗史上记载的样本,笔者将小陇的诊断记录完整的发表到此处。 一、历史背景 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产业,其它的因素如土地、经济基础、人口、劳动力素质、交通、区位、政策等都是以产业的方式进行最终呈现。 建国后,以兰州为代表,甘肃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这种发展,是因为全球冷战和中苏对抗的格局下,计划经济对全国经济版图的人为调整。 上世纪50—70年代,兰州一跃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曾一度被称为“兰州现象”。毫不夸张的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兰州,颇有改革开放后的深圳风范。至改革开放前,兰州的GDP总值,已进入全国前20强,排在郑州、长沙、乌鲁木齐、石家庄等城市之前,在当时的省会城市中处于中游。考虑到冥菓时期的兰州经济基础,这样的成果可谓非常可观。 而抛去其它的因素,最终决定甘肃经济生死的,有两条关键因素:⑴甘肃对新疆、青藏地区的重要通道作用(路权)⑵甘肃的主要产业(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电力热力生产等五大产业) 而不幸的是,甘肃的路权已经逐渐旁落他人之手,而甘肃的五大产业则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相反还在不断外迁或衰落,而新的产业迟迟未能培育成功。因此,甘肃的衰败已是板上钉钉、必然到来的不幸结局。 正如人到中年,便能嗅到死亡逐渐逼近的气息;甘肃则是未老先衰,全国垫底已是最好的结果。虽然悲剧总要到来,但回首往事,反思曾经在全国身处中游、却最终落到令人不齿地步的衰亡史,依然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标本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甘肃的路权旁落的过程。 众所周知,甘肃联通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犬牙交错”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经略西北边疆的重要支点。作为自古以来的通道省,路权对甘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如果路权丧失,甘肃的重要性也将大打折扣。
兰州版蒋干盗书,左宗棠自演周瑜!结果,成功实现联俄抗英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名言,听过的人多,但见过实施的人很少。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百多年,在兰州,左宗棠使出“蒋干盗书”之计,不战而屈服了俄国人,最终成功收复新疆。 俄国间谍团到了兰州 一百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就使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利用英俄矛盾,巧妙展现兰州的机器制造局的实力,打消了俄国插手收复新疆的念头,同时达成协议,让俄国人为清军提供五百万斤粮食,用于收复新疆之战。 1975年5月,一支由9个人组成的俄国考察队,在出发一年多,跋涉一万多公里后,终于抵达了他们的最后一个重要目的地——兰州。尽管他们打着商贸考察的旗号,但他们的真实目的,却是刺探沿线的军情政情,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领事馆、代理处及贸易站,建立情报机构获得各种情报。 早就获悉这伙俄国间谍目的的左宗棠,在陕甘总督衙门为他们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然后,又“毫无防备”,让这伙人在兰州城内闲逛,任由他们拍摄记录。于是,俄国人“无意”看到了兰州机器制造局的产品后,灰溜溜滴放弃了他们的目标。 这支俄国考察队是,1874— 1875年俄国总参谋部的索斯诺夫斯基( Sosnovsky, Y· A.)上尉率领俄国探险与贸易考察团前往中国。考察团的成员有地质学家马图索夫斯基 ( Matusovsky, Z.L), 科学家派亚塞特斯基 (Pya-setsky, P.Y.)博士, 翻译员安德烈里耶夫斯基 ( An-dreyevsky, I.S.), 一位官员及一位姓徐的中国老绅士。护送队包括西西伯利亚部队的三个哥萨克轻骑 兵———帕 夫 洛 夫 ( Pavlov)、 斯 特 帕 诺 夫( Stepanov)及斯莫考特尼 (Smokotnin)。摄影师鲍耶尔斯基 (Boyarsky, A.E.)等人。1874年 3月 14日从圣彼得堡出发, 取道乌兰巴托、张家口, 进入北京、天津, 并乘船沿大运河南下上海, 又乘船逆长江抵汉口。1875年 4月 13日到达陕西汉中。然后,经过大约一个月的跋涉后,抵达甘肃。
从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甘肃通信业经历什么? 公元766元由于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吐蕃趁机占领河西走廊。由于与中原失去联系,安西孤悬西域。42年后安西四镇彻底沦陷。直到近一千年以后的1759年,天山南北才再次并入我国版图。1840年,英国侵略者手持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然,他们带来的不止是武器和鸦片,还有一样容易被人遗忘的东西,那就是先进的通信技术。电报、电话、无线电等主权同样被西方列强把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甘肃的通信设备近乎被国民党军全部毁掉。那么,甘肃通信是如何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呢?又为什么说甘肃兴,则中国兴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甘肃在通信方面为我国作出的巨大贡献。按时间线将甘肃通信业划分成三段:古代——近现代——现代! 如果翻看中国历朝历代的版图就会发现:掌握了甘肃河西走廊的汉与唐都是我国国力最强盛的时候。而这个强盛可不单单是军事实力,还有文化上的。比如大家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万国来朝就发生在唐朝。那么万国来朝的根本是什么呢?当然是安全稳定的河西走廊了!或者说: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通信门户。正所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汉唐时期的河西四郡可谓是相当繁华。而燧、墩、堡和城寨分布在丝绸之路与长城的沿线,他们既保护了商队与外国使者,也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唐代诗人王维曾在陇西行中写道:
华能陇东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启动建设 7月10日,华能甘肃陇东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在庆阳启动建设。这是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能源转型,开发建设的又一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这也是我国首个单一主体规划建设的清洁主导、多能互补、千万千瓦级绿色智慧综合能源基地。   华能甘肃陇东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是国家五大综合能源基地——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将按照基地型、清洁型、互补型和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开发模式,充分利用陇原大地丰富的风、光和煤炭资源,规划基地装机规模超10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80%,建成后,年发电量280亿千瓦时,生产新能源电力180亿千瓦时,可产生落地投资超1000亿元。同时,依托陇东至山东特高压外送线路,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山东当地原煤消耗1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00万吨。   风光同场、煤电一体是陇东能源基地的一大特点。800万千瓦风光综合新能源示范项目按风光同场、风机混排的方式布置,主要分布在庆阳环县、庆城及华池境内,项目配套建设20%的调峰电源及储能装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光同场项目,计划与陇东至山东特高压外送线路同步投产。以新能源为主的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搭载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将清洁能源利用率提高至95%,并形成稳定绿色能源,有助于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电力全局优化配置。   中国华能近年来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上部署了“两线两化”战略,陇东能源基地是华能“北线”的重要战略支点。董事长舒印彪表示,中国华能将在陇东能源基地全面应用华能自主研发的国产睿渥DCS和风机PLC控制系统,重点攻克大型风光储一体化电站协同控制、百万吨级CCUS、高效率光伏发电等关键技术,为我国大型多能互补基地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甘肃省招募135名退休教师“下乡” 7月7日,为充分利用退休教师优势资源,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2021至2022学年“银龄讲学计划”讲学教师。   2021至2022学年,我省计划招募“银龄讲学计划”讲学教师135名。讲学服务范围以县为基本单位,主要是我省脱贫地区(原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深度贫困县),重点向重点帮扶县、原“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受援学校为县镇和农村学校。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退休教师,以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原单位返聘退休教师工作不列入“银龄讲学计划”。   招募教师年龄一般在65岁(含)以下;具有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以高级教师为主;身体条件能适应岗位相应高海拔、山区地区工作和生活。   招募到的讲学校长可以担任受援学校的副校长,指导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讲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讲学活动,同时也可根据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研讨课或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协助学校做好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等丰富多样的讲学活动,带动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各受援县(市、区)教育局与拟招募讲学教师签订银龄讲学服务协议,一年一签,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讲学教师服务期间,由受援县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不按协议要求履行义务的,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合继续讲学的,予以解除协议。   讲学教师服务期间人事关系、现享受的退休待遇不变,按月发放工作经费,工作经费每学年共计2万元,包括: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用、受援县为其购买的意外保险费等。   受援县为讲学教师提供周转宿舍,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讲学教师因病因伤发生的医疗费用,按本人医疗关系和有关规定办理。对于讲学期间表现优秀的,在评优表彰等方面优先考虑,可按照受援地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讲学期间考核不称职或存在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甘肃两条高速公路7月通车! 6月24日,甘肃临夏双城至达里加(甘青界)一级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双达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预计7月全线通车。 双达项目是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的S34甘肃临夏至青海循化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长37.038km,预算投资47.73亿元。路线起点顺接已建成的临合高速,终点与青海省已建成通车的循化至达里加段公路顺接,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设有互通立交2处、服务区1处、桥梁33座、隧道4座,隧比例达到47%。G8513平天高速公路项目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至目前已全面建成,计划2021年7月通车运营。 G8513平凉至天水高速公路是平凉至绵阳公路在甘肃境内的一条南北纵向线,路线起点位于华亭市南川乡吴家堡子,与G85彭大高速公路相接,途经华亭市西华镇,庄浪县韩店镇、水洛镇、万泉镇,天水市秦安县,终点位于天水市西十里铺,与G30连霍高速公路相接。路线全长168.07公里,其中平凉境内95公里,天水境内73.07公里。公路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预算总投资225.4亿元,平凉境内总投资122.94亿元。 “平天高速的建设对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促进陇东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平凉市相关人员表示。
记张掖市hong jun西路军lie shi守墓人群体 1936年,两万余名hong jun战士西渡黄河,在敌众我寡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弹尽援绝,众多hong jun战士血沃祁连……   这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虽与hong jun仅有匆匆数日的短暂相处,他们却已经和这支“人民的队伍”鱼水交融。此后至今的80多年时间里,三代人、四代人、五代人……代代相传,把hong jun ie shi当作自家亲人,守护hong jun英魂……   清晨,天蒙蒙亮,祁连山下的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四下寂静。铁皮大门“哐啷”一声,响彻田野。   走出门来的,是一个清瘦的农家汉子,叫陈宗新。虽然腰背明显有些弯了,但他的脚步却依旧轻快。   陈宗新脚下这条坑洼不平的田间小路,他已经走了几十年。这条小路,仅有一百多米长。一头,是陈宗新家孤零零的庄子;另一头,是龙渠hong jun陵园。   龙渠烈士陵园坐落于大片的庄稼地之间。四围,一棵棵粗壮的白杨笔直而立,如同一个个手握钢枪的战士,守卫着烈士的英魂。门口,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连接村外。   很难想象,8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很快,陵园里便响起了“唰唰”的扫帚声。五月杨树飞絮,一个晚上便在地上铺满了薄薄的一层。   “最近来园子里(陵园)的人多,一天得多扫几次。”陈宗新将陵园里里外外都清扫干净,还将纪念碑底座外围浮雕上的尘土也擦了一遍。   陈宗新负责照看陵园已经20多年,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去陵园看一看,打扫卫生、种花植树、浇水修枝、清理杂草,这些已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绘】端午去哪儿?一起来探寻兰州“老八景” 手绘:宋修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实习生 付婷婷   一处景,存千年,饱含金城气韵,   一支笔,蘸饱墨,重现兰州八景。   古老金城,沉淀了厚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兰州八景”,凝聚着老兰州的骄傲与人文魅力。   端午假期来临之际,新甘肃客户端以笔为眼,带你欣赏“兰州八景”。   “五泉飞瀑”飞流直下、“兰山烟雨”朦胧沉醉、   “白塔层峦”巍峨矗立、“梨苑花光”醉人旖旎、   “古刹晨钟”古朴厚重、“河楼远眺”豪迈开阔、   “虹桥春涨”潋滟波光、“莲池夜月”韵味悠长……   这些景观,有的还能一窥风采,与百年前的古人同看一处景,共生一时情;   有的已随岁月流逝,只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口口相传的美好画面。   手绘“八景”,兰州的名胜古迹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一起来探寻吧!  01.五泉飞瀑   “苍崖百丈泻飞泉,可是骤龙乍吐涎。误认光明一段锦,回波漩伏瀑珠穿。”五泉飞瀑,位于今兰州城南的五泉山中,五泉山有东西两涧,两涧瀑布悬空,清流交错辉映,很是壮观。   曾经的“五泉”泉水清幽,涧水飞溅;亭宇叠立,漫山诗赋楹联。如今,受环境影响,当初的“飞瀑”不再,只留小小泉水。
天水碎面 碎面,是种什么面呢?   好多人一听这个名字,很好奇,面就面,还碎面,一点也没有西北的豪迈,但它的确是天水的一种日常面食。在天水,人们更喜欢把它叫“雀舌头”。   天水方言里,把这个字不读麻雀的雀,而读qiao。就像天水方言里把鸟字不读鸟,也读qiao。为什么又把碎面叫“雀舌头”,取的就是形似,因为其状如小小麻雀的舌头。   有意思的是,天水的乡下,倒不怎么吃碎面,它主要流行在天水老城区,以老西关一带尤甚。  1   一碗碎面的诞生,实在是件繁琐又细致的活儿。   光是面,就很费功夫。不像普通的面,擀好就行了,碎面的面,既要擀成又薄又匀的面,还得稍微晾一会,再切成长约1厘米的小面片。其间的诀窍是,面擀开晾到柔干时再切,切成菱形,要切得又细又匀。然后,将这些形如雀舌的小面片,码在碟盘里待用。   然后,该做面臊子了。   碎面的臊子,极考究,和普通的西北面食不同,先把炒好的半熟的鸡丁入锅,用文火慢煮,等香味煮出来了,再配或丁或粒或细丝的海带、榨菜、鸡蛋饼和虾皮,一起烩煮,香味极其浓郁。臊子好了,就煮碎面出锅,浇上臊子,撒些许香菜,配以醋、盐、油泼辣子即可。   当然,最好再配点凉拌的小菜。   碎面,因其碎,故不用筷子,而用汤匙。所以,吃碎面不像吃一碗扯面或者拉条子那样,举箸而食,豪迈奔放,反倒有些雅致与温婉了。天水有“陇上江南”的美称,碎面,就很江南。甚至说,把一碗天水碎面放在上海的小弄堂或者苏州的古街深处,也符合那个悠缓风雅的腔调。   是啊,一碗碎面衬出的正是天水古城的优雅与精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