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红楼梦 07红楼梦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1,688 关注贴吧数: 2
【新版红楼梦】一生的痴迷---怜颦一生 一曲红楼,一段缠绵;一种情思,一生心疼. 是三生石畔的仙草痴迷,还是赤瑕宫中的侍者多情,天地间竟纠纠缠缠出如此哀惋悱恻的传奇! 绝世的灵气,绝色的容颜,旷古的才情,上天如何将一杯甜美的香醇,调制出苦涩的一丝鸡尾?潇湘的竹依旧,琴依旧,诗稿依旧,只何故人影凋零?花冢仍在,茜纱仍在,神瑛的真情仍在,只何故香丘不现?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秋雨又至,是否还有人儿为它悲,为它泣,为它一夜难眠.红消香断,柳絮纷飞,是否还有人儿寻觅它的归宿. 耿耿秋灯,映着整个秋夜的冗长,泪烛轻挑,敲出所有孤衾的冰凉.共读西湘的情长,误剪香囊的过往,余韵犹在的悠扬,还有曾经玩笑的隐隐幽情,脉脉衷肠! 一泓清水,是颦儿的低吟,还是她寂寥的潸然?魂归离恨,是宿命的悲凉,还是情迷的断肠? 断情,焚稿;自有焦尾的离殇,浅唱,低吟;逍遥远去的霓裳.青石路,飘渺风,终难回应这亘古的心疼. 痴一世,迷一世,梦一世,泪一世,叹一曲红楼心酸,怜一生颦儿古韵! 喜欢红楼,喜欢黛玉,常常因为心疼而彻夜难眠。所以写点略表心意 作者: 59.64.205.* 2006-10-22 16:2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一生的痴迷---怜颦一生 刚忘了登陆了,补上了,我是作者,大家多多指教啊! 作者: 潇湘颦眉蹙
【新版红楼梦】〈转贴〉胡言乱语红楼梦 红楼梦两大迷 作者为何设迷?直言岂不更好?这是因为,一方面,读红楼梦靠悟字,不靠理解,不靠言说,靠的是智慧的闪光;悟了,迷便解了,迷未解,也便未悟。另一方面,设迷,是吸引读者的手段,无人来读书,何悟之有?书名一红一梦,正是此理;红才吸引读者,梦能警醒世人。红楼梦是个闷葫芦,打开这个闷葫芦的机关便巧设在书的开篇。 请看开篇: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藏一书字】,有城曰阊门者【藏门,即藏闷。"书藏闷"三字明显可见。】,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石里揭"迷,妙。】,街内有个仁清巷【认清方向也】,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葫芦妙",第五回有"打闷葫芦"语。到此,可见"石里认清葫芦妙"七字。石里藏何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真是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也就是"汝名应连"四字。到此又见七字"汝名应连真是隐"】。 石里认清葫芦妙 汝名应连真是隐 红楼梦最大两个迷,在小说一开篇,作者便露出迷底消息,作者真是功于心计。这两个大迷,一个是石头迷,一个是名字迷。下面我们一一解析。 【一 石里认清葫芦妙】。 妙在作者在红书里有一喻,这一喻,作者已交待清楚。请看,宝玉,黛玉,宝钗,正藏'喻待猜'三个字。而'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玉一钗,还是让我们去'猜喻'。所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才都带个玉字。 这喻,到底在喻什么?答案是用顽石喻金刚。这金刚又是何物?想明白此点,需读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佛家最重要经典《金刚经》才可。一部金刚经告诉我们:佛如世间金刚,最坚最硬,世间万相逢此金刚佛,无一相可存,无一相不破,不破的只有金刚。在金刚经中,佛祖用金刚喻佛。 而一部红楼梦,则是用顽石喻金刚,也即以顽石喻佛。何以见得?红楼梦书中多次提到金刚经和心经,并把二经核心内容即"无常",当作本书思想基础,同时作者又是出家和尚,有此喻乃是正常,这是其一。其二,读红楼梦,令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的,是那块宝玉。这宝玉便是顽石。作者一直令你提心吊胆,并在那块玉上刻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再参照宝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其意极深,别理解成仅仅是祝福语。想想金刚经,破掉的是万相,不破的是金刚,仙寿恒昌、芳龄永继的是哪一个?一目了然,当然是不破之金刚,而不是无常万相了。其三,金玉良缘,读者刻骨铭心,这金便是金刚,这玉便是顽石,良缘便是作者用顽石来比喻金刚。顽石和金刚一样不破,一样坚硬,作者才取顽石来代替金刚二字。 有朋友问,作者何不直用金刚二字?说破了岂不更直截了当?这是因为,作者修的是金刚经,是禅宗;禅宗讲的是悟,不是解,"解门一开,悟门则塞",求解,这是禅宗的大忌,所以,作者才旁敲侧击,令读者自悟,悟得那金刚二字,悟得那佛字,悟得那真心自性。 一部红楼梦,这是作者站在出家人的高度,让你修行,让你"观照",这才是作者真正用心所在。说修佛的大道理,世上几人能信?信者该有多大的缘分?佛法末世,不信者多多。为了把佛法传到世间,这和尚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写小说。因为在明清之际,小说最为流传。小说能传播思想,也能传播佛法。在世间,能看破一切是虚幻的,是圣者;看不破的是愚夫。石头记正是在向世人演示,红楼是梦,以引领世人看破放下。为了吸引读者,红楼梦才巧妙安排那些奇女子,才开出了红楼大场面、大富贵。令读者走入红楼,最后再跳出红楼。所以,开篇才用'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几个女子'为诱饵,将凡夫诱入红楼。对这红楼之富贵荣华、奇异女子、纨绔子弟,乃至生活细节,大加宣扬,厚铺笔墨。字句熏染间,紧关节要处,无不露出'一切都是梦幻之本旨';无不令人'不更谋虚逐妄',从而弃假归真。可多数读红楼梦的,都陷在红楼之红里,都在红上作文章,看不到红楼是梦。不懂一部红楼梦,乃是作者大发慈悲,送给读者的一面风月宝镜,是来治众生贪情恋色之病的,看过书后,反学贾瑞,更恋那个红字,真是可怜作者心了。 作者: 218.77.87.*
【新红楼梦】大家怎样评价司棋? 司棋是贾府二小姐迎春房里的大丫鬟,她的主人老实、懦弱,人称“二木头”,而有其主未必有其仆,司棋却是个性格相当刚烈的姑娘。她生得“高大健壮”,曾因为一碗炖鸡蛋带着小丫头们大闹厨房,弄得鸡飞狗跳。司棋是贾府的家生子,父母、叔叔婶娘、表弟等七姑八姨一大堆都在贾府当差。她婶娘秦显家的在一场明争暗斗中,败给了大观园的厨娘柳嫂子,她的大闹厨房说不准也与此有关。 司棋与表弟潘又安相恋,因在园中幽会事发而被逐。从书中描写来看,她是失身于潘又安的,故后来拼死抗命,非表弟潘又安不嫁。司棋性格最终的塑造完成,是在第92回(骂高鹗者敬请见谅,千万不要因为我又提及后40回而引发雷霆之怒),司棋说“一个女人配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失身给别人的。”“若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哪里,我跟到哪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她母亲气得了不得,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司棋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小潘本是发了财回来找司棋的,见此惨状,他抬来两口棺材,“忙着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上一抹,也就抹死了”。这个双双殉情而死的情节,并不比尤三姐之死逊色,每读至此,我都是相当感动的。 一般评论者都说,司棋是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婚姻的一个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我看这个评价并不为过。虽然这个悲壮的结局出现在后40回里,是由高鹗最终完成,但由于这一情节精彩感人,具有典型意义,几乎所有的戏剧、影视作品都保留了它。越剧版电视连续剧还把它和张金哥自杀、尤三姐自刎、宝玉出家等经典情节放在一起,作为片头的剧情集锦(片花)反复出现,起到极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作者: 悼红轩
【新红楼梦】闲话红楼之第十三金钗——宝琴(转贴)作者:yjmmx 读了不知道多少遍《红楼梦》了,十二钗的故事个性基本也了解了大概,可就是有一个人物看不懂——薛宝琴。 如果把副册、又副册等都列出来,我实在不知道曹公会把宝琴小姐放到哪个位置——连副册都委屈了她啊!如此多的重墨铺陈,来刻画一个美丽、热情、大方、爽朗、见识广、人缘好、才华横溢、机灵聪慧得几乎完美的形象,居然没有入十二钗?? 别告诉我十二钗是贾府的亲员,那妙玉算什么?也别告诉我十二钗都在大观园,元春就不在!那么,为什么会没有宝琴呢?? 宝琴实在是个奇怪的人物,似乎努力在集中所有人的优点与一身,争连即景诗时,她的敏捷聪明不让湘云;柳絮词时,她的典雅大方不输宝钗;咏红梅花时,她的轻灵飘逸不逊黛玉。尤其那首“外国美人”的诗,简直绝唱了,还有新编的怀古诗,且不说诗本身的立意辞藻,单单是“大家猜了一回,都不是”,就很让人感叹了! 除了才华还有人品,第一权威贾母首先喜爱异常,逼着王夫人认做义女,又留在身边一起起居,最好的衣服不舍得给宝玉却舍得给她,甚至还欲为宝玉求配!更有凤姐也急着想做媒!(谁说当权派看中的是黛玉或宝钗?凤姐的戏谑是真正的玩笑,贾母对宝钗的评价难道没有碍薛姨妈的面子?)至于宝钗,明确表示“我怎么就不如你呢?”,黛玉对宝钗湘云一概刻薄,却惟独对她“以妹呼之”(是有与宝钗的机缘凑巧,但当然也有宝琴自己的人格魅力)。 看来看去,我看不出宝琴的缺点,于是她的性格特点在我的印象中就变得很模糊很含混,仿佛不是那么立体和特殊了。 曹公啊,你为什么制造这样一个综合的人物呢?那么隆重的出场和夺目的情节,宝琴啊,你该有一个怎样的结局呢??(甚至高先生对她的结局都比较模糊和含混呢!) 读不懂宝琴,所以也无从谈起喜欢还是不喜欢,就仿佛太刺眼眼的霓虹灯,我通常是不肯去仔细看的! 明天再读一遍——专门读宝琴的章节吧!!
【新红楼梦】贾府之中,谁才是真正的有钱人?是奴才 贾府的经济实质,集体经济,奴才们虽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但依然是有偿劳动,不仅衣食住行是配给制,还有月钱(相当于自由支配的零花钱),赏钱(相当于小费), 整个贾府,活像一个高档的家政服务体系,为各个消费者提供服务,只不过是客户相对固定而已,开支权虽然掌握在王熙凤手中,但是也是面面俱到,人人有份。经过凤姐之手的大笔开支,基本属于基本开支,如果有额外消费,需要另外记账,额外支付小费,迎春想吃什么,厨房总管居然不卖,借口当然是,没有总管批准的开销,一律不提供服务。 目前的问题是,贾府的开销,除了购买一些外面的物资之外,大量的白花花的银子,主要是流向了这个庞大的“家政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提供的就是服务,主子们什么都不干,他们的悠闲和尊严,完全是靠银子“买”来的,当他们拥有了尊严和优雅生活的同时,失去的则是银子,这在书中有很多流露,比如凤姐过生日的时候,大家凑份子,贾母都说,那几个大管家是财神,就是要敲诈他们的钱。不敲百不敲 一旦他们外来的经济来源被截断(比如田产被罚没收,庄园库存被查抄,失去官职)他们就会失去或者被削弱对这个“家政服务体系”的控制能力。 庄园主子们失去了经济来源,那么从前赏赐的发放的银子,就存在了内府管家或者丫鬟这一个阶层中了,主子们就有可能落得个比奴才还穷的地步了,也许事到如此,贾府很有可能开始出售丫鬟换银子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一看大势已去,管家丫环小厮们,可能会偷盗成风,疯狂瓜分藏匿庄园财产,因为主子们平时玩乐,那些财产放什么地方都可能毫不知道,一旦总管王熙凤,镇不住这个场子,或者亲自参加贪污瓜分的话,那么,整个贾府的奴才们就会把库存搬空,你可以看看什么叫“打土豪分田地”了,也可以看看,一个大庄园的管理其实是多么艰难的一个工作。 我猜测,破产后的贾府,贾宝玉根本没有挣钱的本事,倒有可能靠薛宝钗的积蓄,甚至丫环们的积蓄维持,但是他们可能难以承受既往的奢侈,生活档次理所当然会急剧下降,贾宝玉就是这样(之林) 作者: 211.158.138.*
【新红楼梦】宿命--痛苦的轮回 对于《红楼梦》,我总觉得这部顶峰之作有着某种宿命的深层联系。 如果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写实指空”。 它的开头从开天辟地写起,勾画出一个鸿蒙之乡。这可以说是空起,然后就是作者的自叙写实,悲欢离合啦,聚散无常。到最后又以空结束。 用《红楼梦》中话说就是“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也就是说它的终点冥冥之中皆有主宰。一切冲突的根源,乃是既不依存于人的一个因素——命运——命运是人不能克服的,个人的自由意志与这个不可克服的因素——命运一一发生冲突,我们付出万般的含辛茹苦的努力最终只能促其现实的实现,在这期间,我们会有挣扎,抗争,但是最终最能看着悲剧日益逼近而束手无策。正如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自“宇宙大爆炸”开始的一瞬便已注定,而随后的万般变化也只能是其由遵从一种规律变为遵从另一种规律而已,归根结底依然是无法逃出自然的归宿。 像后面的一阙《鸟投林》的词,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撇开红楼梦,在探索人与命运关系中,俄狄浦斯的故事最为惊心动魄。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得到神谕,其子必将弑父娶母,出于恐惧,国王在俄狄浦斯出生后,用铁丝穿透其脚踵,命仆人弃婴儿于荒野,仆人出于怜悯,将孩子送给了一个牧人。牧羊人将孩子献给了没有子嗣的科任托斯国王。孩子对其真正的身世毫不知情。长大成人后,俄狄浦斯也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将犯下违背人伦的大罪。为了逃避可怕的命运,他远走他乡。在一个三岔路口与一老者争执而将其误杀,竟不知被杀之人即是他的生父!随后,他猜中斯芬克斯之谜,除掉狮身人面女妖,被拥立为忒拜王,并娶前王后为妻,生下二子二女。十六年后,一场带火的瘟疫降临,神谕指示:祸因在于杀死老王的凶手仍然逍遥法外。俄狄浦斯为救黎民于火,层层追查,却发现杀父娶母的正是自己,母亲羞愧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目,自我放逐。在我看来,俄狄浦斯永远是最高贵最悲壮的英雄,他无辜地承受着命运的打击。然而,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他却并不绝望,而是奋起抗争,捍卫人的尊严与荣誉。命运可以给人施加无尽的痛苦,但是却无法屈服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之精神。 在这个广为人知的传说中,是神谕注定了俄狄浦斯王的命运,一个他尽力回避,却永远无法逃脱的命运,而自身的性格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最终被它无情的碾碎,被裹挟着一步步走向既定的命运深渊。偶然则推动着命运的走向。偶然,纯粹的偶然却是必然的偶然,他不给人以欢乐而只给人以痛苦,宿命的偶然,偶然的宿命,它们之间不断的纠缠,混合,斗争,最终走向既定的终场。这是一对不可解决的矛盾,盲目的意志受着盲目的支配,被偶然之手无情的摆布,无论个人意志如何努力,都摆脱不了命运的力量。宿命的号角一旦吹起,结局也就是必然的。差别只在于一个期限、一个方式而已。 我倒觉得,整部小说是不是作者的亲历倒也不是太过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在写实时所表露出来的“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人生态度。这个态度是很悲凉的。 但是我也相信通往命运终点的途径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人们正是通过对命运的抗争来实现人生中不同的经历和验,也只有通过对命运无谓的抗争才可以体现出人的尊严。显示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每个人都只是河里一个小小的浪花。婉转绵延,迭起不息的乐韵。而我们都会最终汇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去完成自己在此过程中的任务,那里才是我们的宿命所在。可能会有人会问:命运看待我们,就好像顽童看待苍蝇。既然我们的宿命已经被注定,那为何还要去努力为了人生的目标而奋斗呢?   作者: 雨落蔚然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