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dd206 zydd206
关注数: 31 粉丝数: 61 发帖数: 98,915 关注贴吧数: 3
【双节参赛】历史上“击倭第一人”唐朝海军统帅:刘仁轨 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前大庄二组{别名刘响村})在此村的西边桥头有刘仁轨宰相的墓碑。唐朝大臣、著名军事将领、海军统帅。 刘仁轨出身于隋末的平民之家,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并且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里,刘仁轨自幼便过着清贫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刘仁轨却能够“恭谨好学”(《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从隋大业七年(611年)起,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参见隋末农民起义)。战乱使刘仁轨无法正常谋生,很多时候都是清闲在家中。但刘并没有将这些宝贵的时间浪费,而是依旧专心学习,“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将曾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草稿后,便提笔改了几个字,使所奏表章焕然一新。任瑰见到表章后,惊异不已,立即将刘仁轨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不久,又转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尉。 刘仁轨到任后,很长时间都默默无闻,直到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才因为一件事情为人所知。当时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自恃品秩高,豪纵无礼,无人能止。刘仁轨对其好言相劝,令其不可再犯。可鲁宁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刘仁轨遂将其投入狱中。鲁宁在狱中不期悔改,对刘仁轨横加谩骂。刘仁轨一怒之下将鲁宁乱杖打死。岐州(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官员见状,急忙上报朝廷。唐太宗李世民闻知此事,大怒不已,但还是有点不明白:“是何县尉,辄杀吾折冲!”(《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于是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面对唐太宗刘仁轨毫无畏惧,神色自若地说:“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时魏徵在唐太宗身旁,见刘仁轨处事刚正,便对唐太宗说:“陛下知隋之所以亡乎?”“隋末,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太宗闻后,转怒为喜,遂提升刘仁轨为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县丞。 随后,唐太宗要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狩猎,刘仁轨上书进言道:“臣闻屋漏在上,知之者在下;愚夫之计,择之者圣人。是以周王询于刍荛,殷后谋于板筑,故得享国弥久,传祚无疆,功宣清庙,庆流后叶。伏惟陛下天性仁爱,躬亲节俭,朝夕克念,百姓为心,一物失所,纳隍轸虑。臣伏闻大驾欲幸同州教习,臣伏知四时搜狩,前王恒典,事有沿革,未必因循。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直据寻常科唤,田家已有所妨。今既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臣愿陛下少留万乘之恩,垂听一介之言,退近旬日,收刈总了,则人尽暇豫,家得康宁。舆轮徐动,公私交泰。”唐太宗被刘仁轨的奏书所感动,并降玺书表彰了刘仁轨,书中说:“卿职任虽卑,竭诚奉国,所陈之事,朕甚嘉之。”(《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不久,刘仁轨任新安(治新安,今属河南)令,后累迁给事中。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八月,李义府恃宠用事,怂恿属下大理寺丞毕正义将罪妇淳于释放,欲纳为妾。大理卿段宝玄发觉后,上告朝廷,唐高宗遂派刘仁轨前去查办此事。李义府知刘仁轨风直不阿,为保全自己,将毕正义逼死。刘仁轨到后,秉公办案,因此得罪了李义府,可惜没有人证,最后没有将李义府定罪。但李义府却怀恨在心,显庆四年(659年),李义府找机会将刘仁轨调出京城,任青州(治益都,今属山东)刺史。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为灭高句丽,决定先攻下百济(位朝鲜半岛西南部),去其外援,然后再攻灭高句丽。三月,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参见唐灭百济之战)。八月,唐军平定百济,俘其国王及太子,在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并留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府城。十二月,唐高宗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发兵高句丽。刘仁轨则统领水军,监督海运,负责后勤保障。当时的气候不适宜出海,但在李义府的一再催促下,只得出海,结果遇遇大风,覆船,所部死伤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刘仁轨。这时,李义府暗示袁异式:“君能办事,不忧无官。”所以袁异式在审问刘仁轨时便说:“君与朝廷何人为仇,宜早自为计。”而刘仁轨却毫不屈服地说:“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袁异式于是结案上报朝廷,临走时还亲自上锁,以防刘仁轨逃脱。案情上报后,李义府趁机落井下石,对唐高宗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此时舍人源直心出面为刘仁轨说情,并说:“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唐高宗认为源直心言之有理,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
【双节参赛】历史上文弱书生百战无败绩的陈庆之 一位“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文弱书生,竟然是我国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人,而且每战必胜,从不失手,是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 与明末袁崇焕一样,他也是文官出身,自身并无万夫莫敌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的旷世奇迹。 这位常胜将军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将军陈庆之。他一生身经数百战,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 引 子 南北朝时期,洛阳街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其意思是,任凭多么精锐的军队,或者多么出名的将领,见到“白袍”都要望风而逃,避之惟恐不及。何为白袍?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的威名和震慑力呢? 童谣中的白袍是南朝梁的一支劲旅,因为他们都身着白袍而得名。这支白袍神兵只有区区七千人,那么南朝如此小规模的军队怎么能够给远在北魏腹地的都城洛阳老百姓留下这么威风的印象呢?因为这支白袍神兵拥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领导者——陈庆之。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他的带领下,七千白袍神兵一路北上,不到5个月时间,摧毁北魏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路纵横驰骋大战47场,每战皆胜,连拔城池32座,直至最后攻陷北魏首都洛阳。 如此的战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着实无人能出其右。翻阅史籍,在陈庆之的戎马生涯中,这次奔袭洛阳只是他众多辉煌战绩中的一笔,在《梁书——陈庆之列传》所记载的他一生无数次重要战役中,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真乃神人也。
三国时代四大丑女 提及三国时代的丑女,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黄月英,因为她人生的“另一半”,就是大名鼎鼎的蜀相诸葛亮。诸葛亮才华横溢,自不必多说,而且,外表也是相当不错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小说家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相貌同样精彩:“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按理说,如此一表人才的公众人物,要寻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双宿双飞,应该绝非难事。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要理清这段戏剧性的婚姻,我们还是先搬来《襄阳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黄承彦所说的这位丑女,就是黄月英。“黄头”说明了这位待嫁姑娘发色不好,黯淡、枯黄、无光泽,甚至还可能掉发(可惜当时没有洗发水)。记得当年,天王刘德华有这样一句广告语:“我心动的女孩,她要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广告代言通常都是假话,但刘天王讲的这句却是大实话。“黑色”估计是指肤色,黝黑、粗糙、无质感,也许还有坑坑洼洼的痘印(中国女性因肤质细腻为美,看来黄月英是一点边都沾不上)。不过,诸葛亮自视甚高,看中的自然不是这些低俗的表面东西。这位自比管仲、乐毅的男青年听说“才堪相配”,已然颇为心动。况且,黄承彦是当时的名士,名士不打诳语,应该不会忽悠人,于是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婚后,正如诸葛亮所预计的那样,黄月英这位贤内助在事业上给了诸葛亮很多帮助。南宋文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有记载:“汝南入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当然,木牛流马这个类似永动机的装置,至今还尚存争议(有人说是独轮车),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人们在这个美丽的传说里读懂了这对恩爱夫妻的夫唱妇随。
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引发的两国战争 世界杯足球赛是一项国家级男子足球队之间的国际比赛,由世界足坛最高管理机构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每四年举办一次,与奥运会交替进行,自1998年法国世界杯起,电视转播观众人数达到40亿人次,远远超过奥运会,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盛会。 鲜为人知的是,世界杯足球赛曾引发过一场炮火纷飞的战争,战争在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两国间上演。 1969年6月,墨西哥世界杯中北美洲最后一席出线权的争夺在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这两个邻国间进行。第一轮,萨尔瓦多客场0∶1告负,球员怒不可遏地将失利归结为裁判被收买、主队球迷的噪音和石头骚扰。一周后,萨尔瓦多主场作战,以3∶0报了一箭之仇。主队球迷开始羞辱对手,看台上大打出手,随后升级为街头暴乱,情势愈演愈烈。 赛场内的暴乱很快升级为国与国之间的仇恨。6月26日,萨尔瓦多宣布断绝与洪都拉斯的一切关系。7月14日黄昏,萨尔瓦多发动闪电式袭击,真枪实弹的战争爆发了。 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都是军事方面的落后国,双方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都是二战时用的“古董”兵器。洪都拉斯为了弥补战斗机数量的不足,一些民用和农用飞机也陆续投入了战斗,用于联络、观察、救援等任务。萨尔瓦多更是将陆军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搬上用于喷洒农药的农用飞机,用于对地攻击。迫击炮上天,为世界战争史上所从未有也。 7月15日,萨尔瓦多军队势如破竹,占领了洪都拉斯9座城镇,首战告捷。次日,洪都拉斯军队轰炸了萨军炼油厂,由于油料供应不足,萨军地面攻势只能暂停。7月17日,洪都拉斯军队在空中完胜,改变了战场局势。不久,在美洲国家组织调停下,萨尔瓦多同意停火撤军。持续4天的足球战争以“双输”告终,这场足球闹剧导致2000多人丧生,十几万人流离失所,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场短暂的战争并没有终止了双方在足球场上的较量。最后,双方在中立国墨西哥踢了一场附加赛,结果萨尔瓦多以3∶2胜出,历史性晋级世界杯决赛圈,洪都拉斯则被淘汰出局。
金庸的这十句顶不上古龙这一句 第一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错,这算一句金庸的名言,出自郭靖之口 第二句是“欲练神功,引刀自宫”,出自笑傲江湖,葵花宝典扉页的题记,在今天流传也算很广 第三句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无招胜有招,这句流传的也很远 第四句,“为人不识陈近南,便为英雄也枉然 ”......很显然,那句“为人不识武藤兰,阅尽**也枉然”增加了这句流行度。 第五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句话原创其实不是金庸,是朱熹老夫子,但大多数人是从金庸这里初次听到。(替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第六句,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九阳真经》上的这几句秘诀原本流传并不广,但近年来却被人活学活用,屡屡见诸于媒体字句中。 第七句,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书剑恩仇录》中乾隆皇帝送给他的胞兄陈家洛的赠言。 第八句,谁与争锋。作为一个例句,这四个字已经被用烂了,文章标题,广告宣传语,节目名,电视剧,歌曲名。 第九句,华山论剑。 第十句,问世间情为和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好多小朋友推荐这句,说印象最深刻,可惜这句也不是金庸的原创,元好问才是。不能不承认,金庸小说对文革后一代人普及中国古典文化贡献极大,很多人是从金庸小说第一次读到孟子、庄子、论语、诗经、佛经、一些诗词里的章句,为他们打开了走向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扇门。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金庸小说整体上写得比古龙要好,内容更宏大,思想也更深刻,但就创造的名句来说,金庸最流行的十句,也抵不住古龙的一句。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没细究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是一句俗语,或者是出自古人,谁知道竟是出自古龙,(《三少爷的剑》、《楚留香传奇·午夜兰花》)。正因为人们说起来的时候,都忘记了古龙这个原作者,才更显出这句话的深入人心。 仅有这一句,古龙这一辈子就值了!
【双节参赛】中国历史上抵御“外族”的名将 1.李牧 或许是因为《史记》是汉朝人写的,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多名将的记录就显得淡化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李牧是一个绝不能被忽视的人物。战国时代他是赵国对秦作战最具战功的将军,廉颇赵奢皆不及他。不过今天讲的是对外战争。对秦的作战就不必赘述了。 李牧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此前的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对匈奴战争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幼稚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种情况直到李牧戍守长城后才得以改变。本来李牧被发配北疆,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结果。但感谢秦国的反间计,因为李牧的到来,从此中国有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