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5XRXUJC
xiamengkun0405
关注数: 6
粉丝数: 32
发帖数: 1,728
关注贴吧数: 4
三十买一杯咖咖啡贵吗?-知乎“Peter Tam”谭老师经典回答精选 作者:知乎“Peter Tam" 喀法咖啡谭老师 三十买一杯咖咖啡贵吗? 这是一个多年来被忽略,但实际上一直存在的阻碍中国咖啡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件商品,之所以能成为商品,是因为有人需要它,并愿意为它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代价通常就是金钱,也就是商品的价格。而这个定价是有限度的,超出了这个限度,就没有人能接受它,它也就不再是一个商品。 商家有商家的考虑,顾客有顾客的考虑。虽然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双方能接受的价格区间不相容,这个产品就无法成为商品。 从商务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挺复杂。经济学应该有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而我只是从我的商业经验出发来分析,谈谈我自己的想法。有兴趣的人欢迎交流。 似乎没有懂经济学的人来回答? 似乎没有人计算过,咖啡店的真实成本,和成本与经营的关系。 开店的成本, 1,房租:定期支出,固定或每年递增 2,装修:一次性,分摊三年,每年10-20%的维修费 3,人员工资:定期支出,随营业额阶梯式增加 4,原物料:按销售额成比例增加 5,水电煤暖:大致固定,随销售额浮动 6,宣传推广:随意以上是分别按照不同的定价,30.00,20.00,10.00计算的数据。 如果我说从商业“原理”的角度来看,不应该定价过高。似乎很多人,特别是开店的人很难接受。但是经济规律就在那里,无论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它都存在,并绝定了你的经营成败。谁也躲不掉。 我们再反过来,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 上面补充的内容对经营模式做了一个分析,营业额(销售咖啡杯数)不同,带来的利润平衡点的不同。实际上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定价,对销售额(市场规模)的影响。降价与销售额的关系 上图是我画的一个草图,粗略地估计降价与销售额的关系。这个草图的意思就是,在开始小幅度降价时,销售额仅仅是略有提升,并不会大幅提升。但是当它达到了某一个价格时,销售额就会急剧提升。在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幅又会大幅回落。因为这时候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不会有太大幅度的增长。 我曾经在经济学的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销售额的增加与降价的关系是难以确定的,只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这与我的经验相符。这个曲线里必然会有一个“拐点”,但是这个拐点会发生在哪里,也就是在什么价位上出现,没有人能准确找到。所以我们只能粗略估计它的浮动区间,然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注意观察。 估计浮动区间很重要,如果它超出了我们能接受的范围,那就可能完全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在可接受范围,那就很值得去尝试。 这里我们可以借助瑞幸咖啡说明,上述拐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影响市场表现的因素非常多,不仅仅是价格。而瑞幸咖啡起码以它的方式解决了“不信任”的与“品牌”相关的问题。这对于其他店,特别是规模很小的店来说,往往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如果有一天星巴克降价,估计没几个人会觉得它的咖啡变得很难喝了,所以接受不了。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顾客分成两大类, 1、机会消费者 2、日常消费者 前者指的是,因为各种原因,一部分人需要在某一个特定场所消费,例如逛街累了,旅游途中,商务交流,休闲娱乐等。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会去咖啡厅消费。时间和次数不定,所以称为机会消费者。 后者则指的是那些每天需要喝咖啡来提神,保持一定的工作状态。例如高中生,白领中工作压力很大,经常需要加班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每天没有咖啡作为支撑是很难维一个很好的工作状态。所以他们去咖啡厅消费就是每天必要的行为。所以称为日常消费者。 关于定价,对于上述两类不同的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机会消费的次数(每月)要远远低于日常消费,所以这类人群对价格高低不很敏感。例如,30元并不算高。毕竟每个月不过三、五次,每月花费不过一百多而已。一般人都可以接受。 但是对于日常消费者来说,对价格就会非常敏感了。毕竟每天至少一杯,甚至要二杯。那么每个月就需要22杯或44杯。如果定价在30元/杯,每个月就要花费660或1320元。这对于月收入不超过5000的人来说,就不是一笔小数字了。能接受的人肯定很有限。 补充说明: 机会消费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欧美绝大多数国家。在那些国家里,人们主要喝的还是滴滤咖啡。而这种咖啡在家里,在单位都可以轻松获取,而且还可能免费。最关键是一点不差。所以一般人都没有必要去咖啡厅买咖啡喝。那么他们去咖啡厅就属于机会消费了。 而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属于日常消费。因为他们钟爱的意式浓缩咖啡家里没有,家里只有用摩卡壶煮的咖啡,没有咖啡厅的咖啡好喝。而单位除了咖啡厅也没有咖啡。所以每天喝咖啡,大多数都要去咖啡厅喝。这就是日常消费,每天必不可少,而且往往不止一、二杯咖啡。 (待续) 编辑于2021-02-0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关于咖啡和茶,专业工作者口中的“反正顾客也喝不出来” “请不要用是否懂一些具体的知识评判一个人对产品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在舌头上,舌头不会讲话!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中国茶还是咖啡,里面涉及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冲泡方法等等,非常浩瀚繁杂,专业玩家或从业者总能玩出非常极致的东西,这很好 但在一些专业者口中,我们总能听到一种说法“反正顾客也喝不出那么细致的区别” “我一位朋友连美式咖啡和手冲咖啡都分不清楚,你跟他追求那个” “我那位朋友分不出生普和熟普” 诸如此类 相较于发烧友和从业者,普通老百姓确实分不清那么多的品类,讲不出里面的门道 但是,他们的舌头和我们是一样的 对一款饮品好不好喝,他们跟我们一样门儿清,甚至因为他们少了专业知识的障碍,相对更能客观的感受一款饮品 这种最直观的感受在影响着消费大势,请不要用懂不懂评判一个人对产品的理解程度,懂不懂只决定他们被坑的概率有多大,真正的产品理解在舌头上,舌头不会讲话!
堂食咖啡馆,如果不做区分定价,没有未来。 都知道我们中国的租金很贵,均摊每一个座位的租子就不便宜 一杯咖啡32,38起售,就应该这样,毕竟我们的文化现在还接受不了服务费 如果是黄金地段,我觉得还应该更贵,直接和租金挂钩的,跟咖啡产品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这么一看,很多大连锁的优势就在这里 个体店,指望30多的均价翻台,那些学习办公的人,你指望他们翻台,他会坐穿你的位置。 真正日常需要这个咖啡产品本身的人,有人能接受这个价格,我们店就有三个常客,两位开京牌奥迪,一位是投资公司负责人,其他的没了 抓的都是零星的,自习的,谈事情的那几个零散客人。 不黄店,算我输。 很多有实际咖啡需要的人,他们消费频次高,价格敏感,口味更挑剔,动不动二三十的价格远远喝不起。 咖啡店应该做区分定价,我倡议大家这样想想,这是双赢的事情,符合现实规律。
这是一位澳洲的咖啡从业者说的话,意式和手冲,爱哪一位? 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滴滤或手冲咖啡,意式才是真爱,那么鼓吹第三波的在做什么呢?市场流行搞手冲的又居心何在?营造的高端感又是什么东西? 《精品咖啡学》那两本书我看了,通篇帮美国人说话,大谈第三波浪潮,压低意式咖啡,大赞手冲,这些事儿啊,一琢磨,有味儿的 我们都知道澳洲有非常成熟的咖啡市场氛围,值得借鉴,反思 说法归一码,事实可能是另外一码
有关意式咖啡,豆子保鲜的问题(几乎没有影响) 列举两个事实: 1、之前在书籍上看到一种说法,说现磨的咖啡粉如果放着不用,5分钟就可能损失50%以上的咖啡香味,那时还真敢信,心里也有些疑惑 后面做了个这样的对比试验: 提前磨好几份咖啡粉,自然放上3天,然后对比味道区别,结果有点出乎意料: 放了三天的咖啡粉,和现磨的粉,出品的浓缩咖啡,在口味上没有明显可感知的差异,甚至连萃取方案都不用变。从此我们手拨磨里的残粉不仅仅是残粉,一样的用,完全没有必要清空上一次的残粉,想用体积定量磨的,但又担心粉放时间长了影响风味的,建议您打消顾虑,试一试,可能真的没有影响,哪怕出品量不大。 2、春节前咖啡磨里剩半仓豆子没用完,春节期间晾了7天,当这半仓豆子用完了,换上同一批次的一包新豆子,料想新开包装的和晾了一个星期的肯定有区别,肯定又得调整萃取参数,结果同样有点出人意料:放了一周以上的豆子,和同批次刚开包装的,口味上,萃取参数上,无缝链接,啥都不需要改动。 咖啡行业很是热闹,好些个说法啊,真不能瞎信,凡是多多实践吧 以上结论仅限我们这款豆子和设备在该放置时间下的结果,是否适用其他咖啡豆和设备,还需诸位自行实践,欢迎多多分享实践成果,这个行业里有太多东西需要去魅,一起努力!
意式浓缩咖啡制作到底有多灵敏?放了一星期,啥也没动,味道飘了 过程分享: 一周前我用17g正常粉量,正常味道,固定出杯量,耗时约40s 今天,开机试味道,同样17g粉量,涩了,流速明显变快了,固定出杯量短至30s 粉量减到16.5g左右,仍旧酸涩,流速更快 若再减粉量,粉碗空余空间太多,容易通道了,磨调粗一点点,17g粉量继续开始摸,试了好几次,固定在17.6g粉量的味道比较好喝,酸味略微有一点高了,温度调的高高的,这会儿相对比较稳定 小半包豆子磨没了[破涕为笑],就放了一个星期啥也没动,味道整个飘了,折腾一大圈才找回来 #咖啡##意式咖啡#
咖啡行业的2大痛点问题:价价格高+质量低 中国动辄二三十的咖啡价格,结合我们的平均收入,绝对是相对价格最高的那一茬 你们会说,二三十里还包含有房租,人工等,不能再便宜啦!堂食视环境地段,二三十肯定不贵,可能还便宜了,但是,我们的咖啡店,好像买一杯带走也是那个价吧,站着喝完就走也是那个价吧 租金摊销到每一杯堂食和外带的咖啡上,想单纯消费咖啡产品的人肯定嫌贵,量永远别想跑起来,结合大街咖啡店的现实,基本就是不停的黄店,一家接一家 消费场地的机会消费者,和消费咖啡的刚需消费者,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区分定价,屁股坐下来就是加钱,为什么不能这么干,***点一杯最便宜的美式,巴不得一天座穿,商家不黄才怪,都TM给惯的 说完价格再说说,质低 要想做大众消费的东西,咱不发烧,谈谈底线问题 一杯咖啡先不论你要怎么怎么好,无论浓缩,美式,拿铁,还是滴滤咖啡,商家你做出一杯东西,你起码能让一半以上的从来没喝过咖啡的人,不皱眉头,你们做得到吗?别扯什么喝咖啡要门槛,无论有没有喝过,很简单,喜欢就是好,不喜欢就是不好,顾客会用他们的喜好投票的 说白了,你不能做的苦味过于突兀,其次不能有刺激的酸,柔和的酸也不能让太多人不舒服,说白了就是东西味道是温和的,别搞刺激了,同时呢,你不能抬杠,说做的跟水一样淡能满足你上面的要求,不行,你还得有足够的咖啡味 咱不谈多好,底线问题是关键,也最难的,我一个学化学的,用做实验的态度,意式浓缩咖啡琢磨了多少回,真尼玛不是他们那种三天包学会的,真的不是的,这里头门道大了#咖啡##意式咖啡#
再“喷”“万恶的”咖啡拉花 首先,亮明态度,我并不反对咖啡拉花,我认为它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咖啡没做好喝的情况下,拉花有多漂亮,只是证明你有多么媚俗 我见过的情况列举如下: 为了获取更厚浓缩油脂层,不惜随意提高咖啡口味浓度的 为了奶泡牛奶更好融合,不惜奶温不足的 为获取很好流动性的打发牛奶,不惜妥协奶泡厚度的 为了获得精致图案,不惜把咖啡给拉凉了的 为了好看,不惜牺牲顾客等单时间的 最恶心的,为了好看,还用上了各种颜料的 咖啡做的好喝,你咋好看都行,越好看越好,可实际情况是,锦上添花的总是很少,展示媚俗的真多! 浓缩咖啡做好真的需要费大功夫,我不相信一个个的拉花都是高手,还能有心思琢磨浓缩味道,你说我两头兼顾,你哄小孩子去吧。 用好喝的态度去看现在市面上的咖啡拉花,歪风邪气! 防止杠精!我不反对拉花哈,我反对把锦上添花的东西搞得太当回事! #咖啡##意式浓缩咖啡##拉花#
意式浓缩咖啡萃取—萃取水温对口味的影响(几乎无影响) 之前小幅度微调过水温,一直感知不到水温对萃取的浓缩口味的具体影响 今天做了一个“极端”对比试验 咖啡豆:一款纯阿拉比卡拼配深烘豆 咖啡机:EVO2 所有萃取条件保持一致 实验1:水温94℃(日常设定温度) 试验2:水温85℃(机器可以设置的温度下限) 实验结果:直饮浓缩口味没有明显可感知的差异,实验2的油脂层颜色稍微比实验1浅一点点,差异微小 结论:我们这款咖啡豆,在我们这台机器的正常萃取条件下,水温对浓缩口味几乎没有影响。此结论仅代表我们这款咖啡豆,在我们的这台机器下的结果,其他豆子在其他机器上的具体表现,还需具体验证 #咖啡##意式浓缩咖啡#
关于意式咖啡的萃取时间问题(跟口味没有关系) #咖啡##意式浓缩咖啡# 两个170ml纸杯 双头出双份浓缩 右边盎司杯接浓缩咖啡到30ml拿开,倒入一相同纸杯中,加满热水 左边纸杯一直保持长时间萃取不停,接至杯满,右边让其空放 左边一直放的这一杯,口味比兑水的那一杯略浓,并没有出现所谓萃取过度的杂味儿(长饮咖啡听说都是这么干的,其他粉量研磨恰当了,根本不会有过萃味道) 意式咖啡的萃取时间,在实操层面,对口味几乎没有影响 意式咖啡的萃取是否恰当,核心根本不在萃取时间,萃取时间是一个呈现的结果,直观结果不能当理论来倒推着用的。比如,相同的浓缩出液量,萃取时间可以用来判定每一次操作是否足够稳定,单位出液量的萃取时间,可以间接倒推粉碗内实际萃取压力是否恰当。萃取时间不是萃取咖啡的标准,它仅仅是反推出品是否稳定的一个结果罢了。 知乎“peter tam”谭老师萃取压力决定论,萃取时间无效论,非常容易验证的真理,如此有效好用的理论,理应推广开来
意式浓缩咖啡,喀法咖啡理论“压力决定论”的验证与解释理论发现者:喀法咖啡创世人 谭颂宁先生 详细萃取理见知乎“Peter Tam”#意式浓缩咖啡##咖啡#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