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ga999 ginga999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468 关注贴吧数: 27
也谈林黛玉家的“富有” 针对网友“黛玉家很富有么”的发言,认为有必要就此谈谈。《红楼梦》中的林家不是富有,而是清贵,翩翩探花郎,一品巡盐御史,贾府谁人能望其项背?贾政自诩是诗礼世家,却并无功名,赖门荫入仕,知天命之年仍是区区五品工部员外郎而已。在功名代表一切的社会,没有玉树芝兰生于庭阶的贾府,仅凭着那久已式微的祖宗基业,难道真的可以睥睨傲物?当指出旧时殿试,状元榜眼皆可是耄耋老人,唯有探花必取少年郎,盖其名义所由来。对于金榜高中的少年俊秀,朝廷大官往往在殿庭请婚。贾敏能嫁给林如海,毋疑是她的福气,以林如海的少年得意,这门婚事多半是贾代善攀附求得。仔细阅读《红楼梦》第三回就可发现,林黛玉是极为矜持的,小心或有,“自卑”却断乎非是。欲获得别人的尊敬,首先要自尊,何况是寄食外姓,这就是林黛玉进府之初至为谨慎的缘故。黛玉几曾对贾府的财富心生羡慕,几曾自叹弗如?林黛玉一贵族小姐,当掂得出“吃穿用度”和“功名官品”的轻重。林黛玉寄居在外家的原因,书中已交待的很清楚,是因“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林家又支庶不盛,方才就养于舅氏。全然不存在“有钱的话,能把女儿送到岳母家养吗”这样的因素。古人论地位,向来不重财富。魏晋士族最重门第,王胡之隐居东山时甚贫,乌程令陶范以米资之,王胡之非但不受,且言“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王谢皆名族,陶乃寒家)。唐宋以后,随着中原兵燹和门阀制度的崩溃,门第不再是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朝廷诰命,官品功名。而财富从来就没有在古人的眼中占过如许地位。虽然在近世商业的发达和市井文化的兴起下,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然而撇开小说的渲染通观历史,我们看到的仍然是诸如“士农工商”以功名为主的等级。一个家族内无人有功名,就毋可避免地代表着社会地位的低下,即使这个家族富可敌国。《红楼梦》中,“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一旦官司惹上身,必须向贾王二府求援;王熙凤在贾府包揽诉讼、高利放贷、为所欲为,甚至放言“把我们王家的地缝儿扫一扫,就够你们(贾家人)过一辈子的了”,何尝不是倚仗身为九省检点的叔父王子腾。在封建社会,清贫的读书人家往往受到富甲一方的大户的青睐,以最为爱怜的女儿相托付。譬如苏东坡母家程氏是蜀中豪门,却甘愿以女许配“家世至寒”的书生苏老泉。鄙人的高外祖母为数百里闻名的富户出身,且是家中唯一的嫡出小姐,却下嫁给穷得揭不开锅的高外祖(是诗书传家的儒生,祖上中过举)为妻,而不闻有一丝怨言。由此可知,“经济造成了心理自卑”之说,不过是今人恣意将重商耻贫的观点投影在古人身上罢了。此外还有必要更正,古人不比今人,并非是官即有钱,如果不贪的话,宰相的俸银也不可能维持奢华的生活。当然,当官就有机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看这个朝廷的官你怎么做,天子的俸禄你怎么拿了。林如海的盐政也是人人羡慕的肥差,不过以林如海的秉性,天子门生的出身,估计(只能如此说了)他还不至于流于俗鄙。横竖不落到“枷锁扛”这个地步就好,“那其间谁救你”(张养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