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无空 如水无空
相逢莫问人间事,大河依旧向东流
关注数: 338 粉丝数: 1,145 发帖数: 38,254 关注贴吧数: 51
韶华常驻春风路,岁月不老少年心 儿童节,发一篇旧作, 愿韶华常驻春风路,岁月不老少年心 经典日课:诗词与生活美学(2020年) 18、采莲子(其一) 唐·皇甫松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译文: 荷花的清香弥漫了整片湖陂(bēi),小女娃贪爱戏水采莲迟迟不归。傍晚她回家时,戏水打湿的船头都还未干呢,更有顽皮的女娃还用脱下的红裙装着从池塘里抓来的小鸭子。 (1)韵律之美 《采莲子》时唐教坊曲名,这首诗是既是一首七绝,同时也是一首“词”。 其平仄韵律如下: 菡萏香连十里陂。(举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仄平平仄仄平平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 仄平仄仄平平仄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的“举棹”、“年少”没有实际意思,是采莲歌中的“和声”。就是采莲时,采莲的女伴很多,有一人唱起“菡萏香连十顷陂”一句,其他人会齐唱“举棹”来和她。“年少”也是这样。其中的入声字有:十、湿、脱、鸭等。 (2)风物之美: 采莲早期的人类以渔猎、采集为生,其中采莲子,食莲藕的历史甚至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在诗歌上,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到“采莲南塘秋”,到唐代的这首采莲子,一直到今天的荷塘月色…似乎在人们心里,采莲一直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想一想,清清的湖水,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甘美的莲子,以及采莲的姑娘们嘹亮的歌喉,窈窕的倩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采莲的这份美好中,有自然荷花、荷塘的美,有采莲女青春的美,有劳动的美,收获的美,这种种美好融合在一起,能让采莲成为几千年不变的美好意象也就不奇怪了。 (3)诗意之美: 生动生动是鲜活的生命律动。在传统文化的审美中,来自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本身的美一直是一种底色。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也认可“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审美标准,即便是国画中虬曲病态的树干,表面的病态之下显示的也是生命的不屈。这首《采莲子》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采莲女的青春,活力,贪玩,还有她对小鸭子的呵护。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做出爱护生命的事,这就自然、天真,是生命与生命的触动。 看到脱裙子裹小鸭的女娃,就不由得想起我弟弟立璋。小时候有年冬天他不知从那的河沟里抓了条小鱼,怕鱼死了,就用自己的靴子装了水把鱼放进去养着。自己在雪地里光着脚就跑回家了。从千年前的裹鸭女,到现在这个捉鱼娃,可见熊孩子们天性里那份对生命的爱护。不过生活中很多时候这种爱护会被干扰。像我弟用靴子养鱼,结果是让我妈心疼的把他揍了一顿[lbk]偷笑[rbk]。我想如果我妈当时知道这首诗的话估计就不会揍他了吧。不过与其抓了野生动物再来呵护喂养,倒不如让它们自由的生活在自然中。现在随意抓捕野生动物更是属于违法行为了。从这点来看,我妈当时揍得确实有道理,有先见之明 (原创课程,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空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