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谁不认识我 谁谁不认识我
关注数: 93 粉丝数: 269 发帖数: 4,526 关注贴吧数: 36
亲子教育之——母亲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亲子关系中享受到快乐轻松幸福的妈妈,自己的心理状态基本是健康的;反之,和孩子相处之后,感叹辛苦劳累,感叹养儿艰辛的妈妈,自己的内在必定充满了挣扎和焦虑,妈妈自己需要很多的心理营养。孩子的到来,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也把我们内在最深处的伤痛带出来。 母亲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成为一个容器,一个爱的容器。这个容器的容量大小,决定了孩子被接纳的程度。在这个容器里,再糟糕再肮脏的东西都可以被包容,这个包容本身就能让所有的污秽之物受到净化。有些母亲这个爱的容器很小很小,小到只能接纳一个乖巧的孩子,当孩子有任何不符合妈妈标准的行为都要受到排斥,当孩子遇到挫折遇到困惑,他们首先需要的不是任何道理,而是被这个容器所包围,在容器里感觉温暖和放松,让他们能有新的力量来疗伤。我常常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宝宝和巧虎一样是好孩子,妈妈喜欢,想想好孩子该怎么做呢?”,长期听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分裂自己,在心中产生一个好的自己和一个坏的自己,于是矛盾和纠结开始折磨他,而这个“好坏”的判断标准是成人给的,以满足成人的需要为前提的。母亲的这个容器总充满了真正的爱,而不是爱好孩子,不爱坏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溺爱,不是有选择的爱,不是虚弱的爱,更不是透过孩子爱自己。真正的爱一直在我们的心中,只是被我们遗忘了,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去发现他。真正的爱如阳光一样温暖,一样充满力量。 母亲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做镜子。亲子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投射,孩子通过妈妈看到自己的形象,妈妈爱孩子,拥抱孩子,肯定孩子,欣赏孩子,孩子看到的就是一个被接纳的自己;妈妈烦孩子,对孩子表示愤怒,那孩子看到的就是一个不被爱的自己。进而,孩子会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好的,或者我是不够好的,甚至是我是坏孩子。而母亲的镜子作用很多时候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情绪、通过行为、通过关系来表达的。比如:孩子打人,妈妈反过来打她的手表示教育,那这个时候孩子根本不会听你说“不可以打人”,孩子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可以怎么做。 母亲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拐杖。孩子的成长之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偶尔会遇到波折和失落,会有压力和彷徨。妈妈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做拐杖,但只是拐杖,行走的力量还在孩子身上,行走的责任还是在孩子身上。记得看过一个国外的影片,片中的母亲独自一人抚养男孩长大,男孩有一天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离开母亲去他乡发展还是守在年迈的母亲身边。母亲告诉孩子:“你走后我会失落会难过,可是,我不能把我的失落和难过压在你的身上,不能用这些来困住你”,这就是母亲的美好和伟大。更为重要的是,母亲要看到,孩子的伤总会好,适时的时候就要让孩子自己行走。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分享】人生意义从内在彻底的无助生起 人生的意义无法通过外在的追求来满足 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质疑存在的意义问题,大部分的人都以为他们所进行的活动和努力将会带来生命的意义。我们很少去质疑这个议题,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人们会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目标,希望借由这些目标带来生命的意义。这些目标通常涉及到对未来的计划,譬如变得成功、富有、胜利、有创意、到处去旅行等等。 当这类问题从你心中生起时,你不会立刻作出肤浅的解答。若是要一个人去探索存在的意义问题,他必须对人生已经失望了。他可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或是对自己的梦想开始感到失望。 “我妈妈要我嫁给医生,我爸爸希望我有所成就,而我都做到了。现在我已经有两个小孩,想要的东西也都有了,但是我心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的感觉还是跟往常一样,仍然在等待,不断地在追求。我想做的事都做了,可是仍然不觉得满足。” 人生真正的意义产生于彻底的空虚 我们可能会质疑:"如果这些事都不做了,如果不把自己的价值放在任何事物上,那我还剩下什么?"答案是:从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身份认同所得来的意义,仍然陷在因果律之中,因此并不是最根本的意义。 但假如我们说:“等一等,我并不想把生命的意义建筑在我所做的事、人们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的看法,或者我所拥有的技艺之上。”那么剩下的又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能从何处产生呢? 若想探索我们最真实的身份,就不能利用各种的角色、活动、理想和形象去填满那份空虚感,如此我们才会知道这些东西是否能满足我们最深的需求。你可能会发现,你其实是不断地在失望。你会看到你对事业、伴侣关系或是你自己的智力都感到失望,因为它们并没有带来你所期待的满足。 你一直在错误的领域里追求满足,你不断地失望,直到你允许自己掉进那个“大虚壑”为止。你必须让自己停留在那个“大虚壑”里,你必须经验这种自我不存在的状态,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法了。 若想尝到统合的滋味,就必须经验内在的那道深渊,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大虚壑”。我们不能跳过它或逃过它。我们必须允许自己去彻底地觉知那股毫无意义的感觉而不去对抗它。 一旦发现那份虚假感而不去改变它,也不对抗它,你就会感受到彻底失去支撑、彻底的空无、彻底的失望、彻底的无价值感。这个大洞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总是不断地逃避它。但若是能允许自己去体验它,就会发现这虚空也没什么大不了。这个“大虚壑”只是无尽的祥和罢了,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 真正的意义是自然坠入真实的本质里 但这并不意味一旦穿越那虚空,你就会感觉:“喔,我终于拥有真我了。”因为拥有的感觉还是属于自我的。所以并不是说你将会拥有爱、慈悲和美,而是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本体、实相所有的面向、与过去或未来无关的当下这一刻。 这便是你核心的本质,通过它你会看到你就是恩宠本身。不但生命是有意义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恩宠。那种感觉犹如天开了,恩宠从天而降浇了你满身。 你会发现你真正的本质就是这份恩宠,但是你不能寻找它而只能存在。看和存在是没有差别的,它们是同一种活动。做自己意味着你就是本体,你就是存在,你就是意义。你会发现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份早已失去的珍贵感,并且总以为我们可以从外面得到它。 其实它就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是这么私密,这么奥妙,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深了。一旦进入到这么深的层次,绝对的神圣感自然会生起。 意义不是思想可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它不是靠头脑就能找得出答案的。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也不是可以去满足的理想或形象,你只能自然坠入你真实的本质里。
【分享】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和谁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人要讲道德,做事要讲效率。讲道德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效率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如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从长远看,做事的结果终将随风飘散,做人的收获却能历久弥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会问你做成了什么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间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人生感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z13.cn&urlrefer=e7973b8ed6dd5f42d273b68c13e09786)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我不能想象,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李玫瑾:犯罪心理有迹可循 人格问题犯罪:或关系童年成长与家庭环境   每个案件的情况都不一样,但大体上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和人格问题有关,另一类则是和心理问题相关。如福建南平的郑民生砍杀儿童案就是典型的人格问题犯罪。出现人格问题犯罪,看似偶然,但必然带有与他人生中相关的因素,这就是在他的人格上存在障碍的问题。人格犯罪往往当事人受到了早年成长背景的因素影响。偏执人格的形成与生长环境也有关,偏执人格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10年左右时间,而郑民生恰恰就是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长期缺乏和家人的沟通,加之自己的性格内向人格偏执,感情事业又屡屡遭遇挫折,最终将其推向不幸。   人格障碍多是生理问题、心理发展、人格出问题引起的,很多都是在18岁以前受家庭、学校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生理背景(如性格中的偏执人格或自私),成长背景(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生活状态(如工作上的不如意,社会地位低下,因为社会因素而引起的内心自卑)都有可能成为形成人格问题(障碍)的成因。   一个人18岁时完成人的基本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出生时完全自然的生物人,到称为一个能够独立地理解、并按照社会行为规范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一时期,个人从生活上主要依赖于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学校教育也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之所以犯罪,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在其价值体系中,是否存有“敬畏之心”。敬畏,就是人在做这个事情(犯罪)之前,自身是否有理念,自身是否坚守一种“敬畏”,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另外一种就是对自我的敬畏,这种敬畏界定着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去做的,比如伤害他人的生命。每个人的成长都受到其个人秉性、家庭背景的影响,教育更不容忽视。   现在的教育以升学为导向,采取客观淘汰式。考得好就是成功者,否则就是失败者。这种筛选使得一些年轻学子认为:成功只在于个人智商、个人努力。他们不懂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是学会与别人相处、共事。这种最最基本的知识,在我们所有层次的教育没有或很少,这使一些性格不健全的人遇到人际关系冲突时,在处理冲突。一些动物在发生争斗时,如果一方示败不再反抗,另一方都会停止,人有时却连动物都不如,非要以极端手段争个你死我活,他们不明白,冲突是很常见的一种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犯罪:重大变故或突遇刺激,或引起极端行为   另外一类就是心理问题。当事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许看似是心理很健全的人,完全可以很好地生活。但当他在生活当中遇到某一个突发性刺激,就有可能过不了这个坎,这就属于特殊刺激引发的犯罪问题,一般多由心理问题(障碍)引起。心理障碍是心理发展的停滞,面对创伤用很长时间才能弥补。   比如北京三里屯京客隆超市保安杀人事件中的凶手,以及机场引爆炸药者冀中星都是因为生活中突然遭遇到不公的对待,这种不满的情绪而又无法及时得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口,最终引发了悲剧。然而由于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的程度和行为表现又是有所不同的,京客隆的保安选择了伤人,而冀中星则选择了自残。暗举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比如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失恋了,遭遇这样的失败肯定会内心痛苦,茶不思饭不想,三五天是正常的,但以后还得正常工作、生活,还会有新伴侣,所以创伤自然而然就会愈合。心理问题的产生多是因为认识、情绪情感、意识活动出现障碍,简称知、情、意,受每天的活动影响而出现障碍。   社会心理成因,犯罪中的“模仿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这一系列的犯罪具有“涟漪效应”的特征。“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即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社会中的中流砥柱),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和负面影响就会更加严重。形象地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也曾经关注过以跳楼为要挟讨薪的相关案例。第一起成功后,这类案件呈递增趋势, 这说明对其他作案人是具有效仿效应,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伤人事件也存在这种特征。   危机事件往往会产生涟漪效应,即危机发生后,危机就像一颗石头投进池水中引起阵阵涟漪,对外部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涟漪效应不能有效控制,一些初始危机往往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为了避免涟漪效应发生,必须做好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工作。面对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社会稳定和方便事件真相的调查,故而大多采取先封锁消息或进行“冷处理”的办法,等查明真相后才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发通稿,公开事件前因后果。这样的处理手法,漠视公众知情权是小事,更为重要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政府的声音缺失或滞后,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
李玫瑾教授谈女童摔婴案 2013年12月7日15:24京华时报 专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   摔婴案不应不了了之   李玫瑾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此案不应不了了之,应作为严重刑事案件认真调查。   李玫瑾说:“调查不以处罚为主要目的,它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刑事案件,至少调查应该有一个公布的结果。”   李玫瑾认为,该案应在调查后由法院作出决定,比如少年法庭,不进行刑事处罚不等于没有任何教育的方式,还是要走法律程序,绝对不能不了了之。“如何通过立法来完善14周岁以下的孩子行为问题的教育和干预,要让孩子明白,你的行为也是有社会责任的。”   心理扭曲不能简单回归家庭   事发后,女孩的母亲带她离开重庆,去了新疆,对此,李玫瑾认为不妥。   李玫瑾称:“她的妈妈不能带着她一走了之,她至少应该对社会对公众作出道歉,同时解释这个孩子的错误,父母对她进行了哪些教育。”她虽然未成年,但是她的心理已经非常扭曲了,不能简单地回归家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无配套程序   李玫瑾认为,从现有情况看,女童对陌生婴孩的踢打并非无意之举。国际研究显示,人的第一次行为失范出现的年龄越小,重犯率越高,女童的心理状态需引起高度警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女童接受心理评估,矫正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差。   李玫瑾介绍,国外未成年人严重行为失范可由警署、法庭发出训诫令、教育令。比如在英国,如果儿童行为已经失范,会采取一系列指定监护,社会力量将取代一部分父母功能的缺位。目前我国虽然有相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规,但事实上却没有配套程序法,这一缺陷导致未成年人在发生重大过失行为时无法被及时有效纠正。
【分享】和自己坦诚相待 昨天在央广做节目,主持人提到说你们心理咨询师是不是都得有强大的内心,无限输出正能量。这是个无数次被问到的问题,我即刻大脑中万马奔腾,除了说“不是这样的”之外,不知道如何三言两语讲清楚。主持人见我卡壳,赶忙把话题岔开别处。 我们没有比常人更强大的内心,我们不输出正能量。我们不是政治老师,我们不欺骗你说,生活美好,未来一定富裕安康,我们绝对正确。我甚至相信,好的治疗师,都带着“悲观主义”色彩:生活并不理想,甚至现实残暴;但我愿意和你一起来面对生活的本来面目,我帮你去看见你自己的能力,移除成长的障碍。 挖地三尺之上的建筑,才不是海市蜃楼。 前段时间给一个培养心理动力学流派治疗师的工作坊做翻译。这个工作坊中的治疗师都是相当有经验,而且有责任心的治疗师。 治疗师问督导(在此你可以把督导理解为治疗师的老师)说:我当时(在治疗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办;我想我如果我这么说错了怎么办;如果我的干预不好怎么办。督导往往会回答说,你犯错没关系,你一定会犯错。重要的是,当你意识到你的错误,你会不会把它拿回到治疗室中,和来访者讨论你的错误——治疗室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治疗材料,治疗师的错误也是治疗材料之一,它能够产生影响、情绪,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使得咨询能在这个基础上工作。 所以治疗师既要承认自己会犯错误这个事实,更要主动来处理这个错误所带来的影响。避而不谈,或是努力保持完美形象,只能使治疗过程流于表面。 你看,治疗师的一个工作是,在治疗室中,诚恳地作为一个有缺陷、会犯错的人而存在,而同时要有面对和处理自己软弱、缺陷的能力。 我身边的朋友陆续都做了新父母。初为人父母必然紧张,小心翼翼。可其实这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教养方式。而正是不完美的父母,和不完美的教养,才构成了真实的、不理想的生活和世界。我当然不是鼓励父母去故意犯错误——但重点是,温尼科特说,一个好妈妈和一个坏妈妈的区别,不在于你会不会犯错,而在于,当你犯了错误,你如何和孩子一起去处理这个错误。 这世上做任何其他角色也都一样。比如邱少云不一定不存在,雷锋也非常人能为。连我国的电影作品里也开始逐渐祛除高大全的形象,我们也得从自己给自己搭建的神坛走下来。 承认我们自己是人而不是神,终于能长出一口气。 当然我说得容易,承认自己错误这一点其实还蛮难的。毕竟你要面对自己的脆弱和羞耻感——这足以让人撒丫子跑开。 所以,罗嗦这半天,我的重点终于来了…… 我设了一个邮箱,[email protected]如果你需要,请你写信给它。给一个陌生人匿名写出心底的歉意,我想不一定足够,但是总归是面对自己的第一步。我猜想很多人并不真的需要心理咨询,但是人更需要有人听到、和被理解。 (来源:壹心理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xinli001.com&urlrefer=08d41018975f4365b6647d11e2e7612b) 我不会拿它做任何事情,我想也大概不会有回复。仅希望这邮箱能敞开一道亮光,陪你面对和接纳过去的自己。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