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翼山 风翼山
关注数: 68 粉丝数: 163 发帖数: 7,044 关注贴吧数: 28
洛宁文苑吧:【原创杂文】我老谁养我                  我老谁养我   同事杨老师(化名),是个有名的孝子。他今年五十多岁,父母年迈,母亲瘫痪在床已近六年。为了照顾母亲,他在母亲的床前搭了一张小床,几乎天天晚上都睡在那里。伺候母亲大小便,给母亲按摩,扶着母亲锻炼,极尽孝道。曾有一段,他的老父亲摔断了腿,他要同时照顾父母两个病号。还好杨老师的姐姐,弟弟,还有杨老师的老婆,都非常孝顺,有他们替换着照顾,杨老师能稍稍喘一口气。   杨老师只有一个儿子,在美国留学,是全家的骄傲。为了照顾父母,杨老师也落下了一身病,在单位,他几乎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锻炼。杨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令人落泪,他说:“我不能病,如果我病了,谁来养我呢?全家马上就垮了!”  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养老,我老谁养我?我们这代人姊妹们多,父母生病时能替换着伺候,但是,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谁来养活我们呢?   为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孩子没有本事,守在父母眼前,愁死人;孩子有才华了,远离父母,又想死人。如果是独生之女,一对夫妻要养父亲、母亲、岳父、岳母、爷爷、奶奶,甚至外婆、外爷。这样大的压力,仅仅依靠孩子们能靠得住吗?   不靠子女养老,又能靠谁呢?当年我们响应国家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国家应该为我们养老!但是,这在目前却又显得那么天真。   国家靠不住,民办的敬老院呢?收费高昂,服务落后,如果到我们老了的时候,敬老院恐怕也难以容纳这么多老人。况且,从心而论,谁又愿意住进敬老院呢?谁家的孩子愿意将自己的父母送进敬老院呢?   能否有一种新型的,更加积极的养老方式呢?   比如让住得近的老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互助性的组织,几家老人们可以轮流住在一家,既能相互照料,又能相互娱乐。孤独是现在老人很普遍现象,如果老人们经常在一块活动,又是住在自己家里,心理上可能会更加愉快。当然这只是一种补充的养老方式,并不影响公立的、私营的敬老院,孩子们也并不容推脱自己养老的责任。在父母精神尚可的时候,让一些志趣相投的老人们自己聚在一起,子女们经常来看看。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承担起责任,加以照料,这样或许更好。   总之,养老问题是个大问题,应该尝试各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让养老不成为社会和孩子们的负担。但愿有一天,养老不会再成为一个问题!
睡莲 .睡莲 躺着水里 在炎炎夏日醒来 翡翠小手 捞起闪亮的珍珠 将美梦 化为多彩的莲花 与金鲤为友 招青蛙王子唱歌 蜜蜂蝴蝶 翩翩起舞 伴着蒙蒙细雨 在碧波之中 播撒美的种子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
洛宁文苑吧:【原创杂文】乡土文化:现代教育的盲区           乡土文化:现代教育的盲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孕育一片浓厚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也可以说是代表一个地区的符号。提到一个地区,往往会说到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山水……而这些无不属于“乡土文化”的范畴,像洛宁的“洛书出处”、竹子、神灵寨等,嵩县的“两程故里”、白云山、重渡沟等,新安县的龙潭峡、青要山等,汝阳的杜康仙庄等……大到一个县,小到一个村。然而很多人对于“乡土文化”的无知,会令这片土地蒙羞。   现代的学校教育,开有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课程,而对于“乡土文化”这块,基本上是个盲区。前不久,洛宁县的民俗专家曲少波先生,专程到洛宁县第一高中做了场报告,介绍了洛宁县的“乡土文化”。他的报告在学生中反响很大,有的学生惊讶地说:“真不知道,这些事情居然发生在我们村!”不仅是学生,就是成年人对于“乡土文化”了解得也非常有限。作为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都不知道,难道这还不够无知吗?   目前,很少有介绍“乡土文化”的教材,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了解,多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多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好多民间传说都变了味,历史古迹在破败中渐渐逝去。俗话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对于“乡土文化”的漠视,简直就可以说是犯罪了。   “乡土文化”进校园的尝试,有许多地区走在了前面,如焦作市的温县。温县是太极拳之乡,陈氏太极拳就起源于这里,很早以前,焦作市就将太极拳引进了学校,初中体育达标就要考太极拳。有许多有识之士也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尝试,像洛宁县的曲少波先生等。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整体来说,“乡土文化”仍被拒之门外。   “乡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至关重要,这与现代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符的。传统文化的缺失,是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之源。过分地重视英语教学,却忽视了对国学的传授,这是当前教育的一大失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正在逐渐改变。但对于“乡土文化”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意识到“乡土文化”对于人们思想的构建,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一些民间故事、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抢救性收集和整理。但这些被整理出来的“乡土文化”的精华,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有的摆在在一些专家学者的书柜里;有的被留在了图书馆、档案室里,与古旧的书籍一起蒙尘。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将家乡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是时代赋予文化人的责任。将“乡土文化”引入课堂,是传承“乡土文化”的最好途径。当然,要这样做,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编写教材,教师培训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乡土文化”走进校园。       (此文入选《洛阳杂文 2014》)
“撕书现象”折射出了什么              “撕书现象”折射出了什么   5月30日上午,陕西长武县一高中6名男生因为不满老师阻止其撕书,围殴一名50岁的老师,打断了三根拖把棍,将老师老师打成了重伤。对于这件事的细节,我不想赘述,我只想就诱发这件事的元凶“撕书想象”谈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为什么要撕书?“撕书现象”折射出了什么?   书籍给了我们知识,书籍将一个懵懂的孩子变成了知识青年,对于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高中生,应该对书籍充满感情才对。然而,在高考前有大量的学生通过撕书减压,在高考后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撕书发泄。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书籍,特别是教科书充满了憎恨!为什么学生对陪伴他们成长的课本会产生仇视之心呢?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学生对课本的仇恨反映出了他们一定受到了书籍的伤害。作为一个在高中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见过多次纸片满天飞舞,地上一片狼藉的惨状。对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的看法:“应试教育”的模式是罪魁祸首!    一切以高考为目标,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提出要与高考接轨,学校带给学生的不是快乐的记忆,而是“高考集中营”。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各种考试更是数不胜数。曾经有焦作市某个高考先进学校的校长到我们学校传经,介绍他们实行的高考训练模式“580”疯狂训练法,即连续考5天、8天、10天,每天将高考要求的六门课考一遍,基本上从早自习到晚自习连轴转,每一科考完就发详解答案给学生,20分钟时间检查考试结果。当时,我们有老师提出说:“这样大密度的考试,学生能受了吗?”结果那个校长轻蔑地回答:“你管学生那么多干嘛?”当然,这种训练方式也有他的理论根据,类比“高原训练”,学生平时多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到了高考时会有一种轻松感,会发挥出较好的成绩。这种做法确实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学校采用后,当年的高考成绩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学生在大强度训练时的感受有谁理解呢?   一位全国著名的高中班主任说过一句他治理班级的经典语录:“要将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让学生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可是,一切时间都替学生安排好了,学生还有什么自主权呢?学生岂不是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吗?   著名的衡水中学有一个高三毕业生在网上晒了一下自己高中三年做过的试卷,堆起来有两米多高。想一想学生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中思想能不受压抑吗?他们对课本产生仇视心里,想通过撕书来发泄难道不能理解吗?   “撕书现象”是近几年才变得严重的,我们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现象。我至今仍保存大学时代的课本,甚至高中时期的书也还有保存,几次妻子嫌占地方,让当废纸买了,我都没有舍得。也正是近几年“应试教育”发展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程度,虽然素质教育提得很响,但是实际上是一纸空文。   “撕书现象”只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之一,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高分低能等更是与其脱不了干系。解决这些不是一个学校,两个学校的事,学校的措施也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深层的就要引起国家的重视了。   希望能够学生能够爱上书籍,希望陕西长武县发生的惨剧不再发生!
洛宁文苑吧:【原创杂文】“撕书现象”折射出了什么               “撕书现象”折射出了什么  5月30日上午,陕西长武县一高中6名男生因为不满老师阻止其撕书,围殴一名50岁的老师,打断了三根拖把棍,将老师老师打成了重伤。对于这件事的细节,我不想赘述,我只想就诱发这件事的元凶“撕书想象”谈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为什么要撕书?“撕书现象”折射出了什么? 书籍给了我们知识,书籍将一个懵懂的孩子变成了知识青年,对于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高中生,应该对书籍充满感情才对。然而,在高考前有大量的学生通过撕书减压,在高考后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撕书发泄。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书籍,特别是教科书充满了憎恨!为什么学生对陪伴他们成长的课本会产生仇视之心呢?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学生对课本的仇恨反映出了他们一定受到了书籍的伤害。作为一个在高中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见过多次纸片满天飞舞,地上一片狼藉的惨状。对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的看法:“应试教育”的模式是罪魁祸首!   一切以高考为目标,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提出要与高考接轨,学校带给学生的不是快乐的记忆,而是“高考集中营”。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各种考试更是数不胜数。曾经有焦作市某个高考先进学校的校长到我们学校传经,介绍他们实行的高考训练模式“580”疯狂训练法,即连续考5天、8天、10天,每天将高考要求的六门课考一遍,基本上从早自习到晚自习连轴转,每一科考完就发详解答案给学生,20分钟时间检查考试结果。当时,我们有老师提出说:“这样大密度的考试,学生能受了吗?”结果那个校长轻蔑地回答:“你管学生那么多干嘛?”当然,这种训练方式也有他的理论根据,类比“高原训练”,学生平时多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到了高考时会有一种轻松感,会发挥出较好的成绩。这种做法确实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学校采用后,当年的高考成绩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学生在大强度训练时的感受有谁理解呢?   一位全国著名的高中班主任说过一句他治理班级的经典语录:“要将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让学生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可是,一切时间都替学生安排好了,学生还有什么自主权呢?学生岂不是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吗? 著名的衡水中学有一个高三毕业生在网上晒了一下自己高中三年做过的试卷,堆起来有两米多高。想一想学生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中思想能不受压抑吗?他们对课本产生仇视心里,想通过撕书来发泄难道不能理解吗?   “撕书现象”是近几年才变得严重的,我们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现象。我至今仍保存大学时代的课本,甚至高中时期的书也还有保存,几次妻子嫌占地方,让当废纸买了,我都没有舍得。也正是近几年“应试教育”发展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程度,虽然素质教育提得很响,但是实际上是一纸空文。   “撕书现象”只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之一,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高分低能等更是与其脱不了干系。解决这些不是一个学校,两个学校的事,学校的措施也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深层的就要引起国家的重视了。   希望能够学生能够爱上书籍,希望陕西长武县发生的惨剧不再发生!
奇特的胡叶粽            奇特的胡叶粽   端午佳节,粽子飘香。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奇特的粽子文化。   一般的粽子,用的包叶是笋叶、苇叶或竹叶,南方还有用荷叶   和芭蕉叶的。在豫西山区洛宁县的上戈镇和故县镇一带,卢氏和灵宝的一些山区,还有嵩县和栾川等地出产一种奇特的胡叶粽,是用深山里一种叫做胡叶树的新鲜叶子,配以玉米的包叶,包出的粽子。胡叶树为一种落叶灌木,叶长约七、八寸,宽约五、六寸,长圆形,边缘有园形齿。当地的人们过去用它做蒸馍的笼布,叶子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味。这种粽子在当地还有一个土名叫“胡包”。胡叶树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包“胡包”。   包胡叶粽用的胡叶一定要新鲜的,不然胡叶中的清香味就淡了。用的玉米叶是前一年从玉米棒子的包叶中选取宽大、色白、柔软的,晒干端午备用。包胡叶粽用的材料多选用黍谷米(一种带粘性的小米),配以红豆、扁豆、豌豆等各种豆,还有花生、红枣等。包粽子前先将米和豆子放在盆里用清水浸泡几个小时,将玉米叶和胡叶洗净,在水里泡好。包粽子时先用两片玉米包叶大头交叉做出一片大包叶,将两片胡叶衬在里面,再放入黍谷米和各种豆子,包起来成圆柱状,两个对着用笋叶细绳扎好。注意米不能放的过多,绳子也不能扎的过紧,不然将来煮出来的粽子会很硬的,口感不好。粽子包好后放在锅里煮一个多小时,再放几个小时,让胡叶里的清香充分散到米里,就好了。   吃胡叶粽要放凉了吃,最好放在冰箱里稍冻一下。吃时放上白糖,或蜂蜜,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一下。黍谷和各种豆的味道,加上胡叶的特有的清香和一种淡淡的药香,吃到嘴里凉甜味美,清香扑鼻,令人难忘!如果再配上几盘精美的小菜,几瓶啤酒,坐在野外树荫下,边乘凉,边品尝美食。那滋味,妙不可言!   端午节,如有机会一定要品尝一下啊!
洛宁文苑吧:【原创杂文】浅议“教师与读书”              浅议“教师与读书”   看了某网友的文章《从“教师不读书”谈起》及《关于教师不读书——再议》,我有些个人观点,希望与朋友们探讨。   首先,说“教师不读书”是不对的,将一种个别现象,当做一个普遍的结论来说是不妥的。教师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有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文化层次不同,对读书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作为教师这个行业,注定了一辈子与书有缘,是凭书本吃饭的,是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这样的一个群体,能不读书吗?   再者,何为读书?读什么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读书?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定论。   并不是说只有读文学性书籍才算读书,读专业书籍就不算读书。一个教师,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多读些专业书籍,认真分析教材教参,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本分,也是提高专业素质所必须的。教师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就是指的专业素养。如果专业素养欠缺,那么读的与专业无关的书籍再多,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扯得太多,冲淡了教学主题,是故作高深,卖弄才学的表现,是应该被唾弃的。   除了专业的书,教师对于专业以外的书籍的阅读是自己的事,至于读什么书?如何读书?都是自己的事,不应该有什么硬性规定。读书是快乐的,不是硬逼的,要自己喜欢才行,没有什么一定要读、一定不能读的书籍。即便是是毒草,也要自己吃过,有了感觉才能有发言权。对于某些所谓的禁书、网络小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却大加评论,其实是非常可笑的。不能逼着人读书,某些学校对于教师读什么书,多长时间读多少本书做了硬性的规定,建立了严格的督查和奖惩制度。这样做使本来轻松的读书,变成了一种运动、一种任务,这是对读书的亵渎。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陶冶情操,不是为了搞好教学,从根上说,其实就是为了快乐。读小说是为了从别人的生活故事里获取共鸣,甚至将自己变成一个角色驰骋于虚幻的空间。读散文和诗,其实就是为了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净化。读杂文,就是为了发泄一些自己的观点,抒发一下心中的愤懑。很多时候读书其实就是为了猎奇,就是为了获取一种内心的轻松。读书不是什么神圣的事,只是一种精神的需求,就像渴了需要喝水,饿了需要吃饭一样,平平淡淡,并不需要焚香沐浴,战战兢兢的。   至于如何读书?也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高兴就行,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三到”,这些看似经典的说法,其实将非常轻松有趣的读书,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僵化了。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读书习惯,不必强求统一,也不可能强求统一。将别人的读书习惯,哪怕是名人的读书习惯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想精读就精读,想泛读就泛读,想记笔记就记,不想记笔记就不记,随心所欲,不必强求。可以引导,但不能规范、约束。   再者,以前教师对读书的痴迷,到现在教师对读书的貌似轻视,是有其社会的必然性的。以前,文化蔽塞,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除了道听途说,基本上就只有书本了。而现在,电视、电影、网络……获取信息的途径数不胜数,书籍的影响日渐衰弱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图书市场萧条,纯文学作品市场低迷;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越来越繁荣。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教师对于纸质书籍的兴趣降低也是必然的。   另外,教师读书的积极性不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除了课本、专业课以外的都是“闲书”,看“闲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这就是许多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看法。上行下效,教师对于学生看的课外书也称之为“闲书”,看“闲书”是要被没收的。加之各种评比,各种考试将教师搞得筋疲力尽,哪有闲功夫去看那些“闲书”呢?   教师中喜欢读书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不是因为他们所谓的使命感比较强,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师德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们能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如何还原读书的初衷?去掉高调,真真正地让读书变得快乐起来,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需求,那么比无谓地唱高调,或者站在高处空洞地指责要有效的多。   (个人观点,与朋友们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世外桃源——鳔池 鳔池村位于洛宁县涧口乡南部,是进入白马涧的门户。这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地理位置偏僻,有几十里的沙土坡路,路窄且陡峭,崎岖难行。白马涧的美景现在已为外界所知,我们在游玩中遇到了来自郑州、三门峡、偃师等地的游客。外地游客坐着车,想的只是白马涧,对于途中的美景却无暇顾及。五一这天,我们没有时间到白马涧,在前往鳔池的路上玩。这里的山水美的让人陶醉,清澈的小溪,飞瀑流泉,怪石林立,险峻的峰,流淌着水的石瀑,奇花异草,令人目不暇接。请大家跟着我的镜头一起玩吧。 一、清澈的小溪,飞瀑流泉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
洛阳牡丹花正艳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fb7d7a03e074fe048eac78409630fd5fcaf7ba5f&urlrefer=ba60bb7987ce46524dfb15474e6634aa
【文学赛事】首届“魅力临夏”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征稿启示 首届“魅力临夏”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征稿启事 甘肃临夏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地处甘肃省中南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尚书•禹贡》载:“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是为大禹治水的源头。临夏古称枹罕,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生活,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唐番古道重镇,明代四大茶马司之一,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河湟雄镇”之称。临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富矿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临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黄河明珠刘家峡,花儿赛场莲花山、松鸣岩,齐家文化遗址,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都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临夏“打民族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清真产业”的路子,提升临夏的知名度,促进临夏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临夏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首届“魅力临夏”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活动。 一、征稿要求 1、作品要求围绕主题,与临夏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文地理、风俗民情、民族特色、建筑风格、清真食品、城市品格等紧密相关。可通过登录临夏州政府网“中国临夏网”了解相关内容。 2、稿件限散文、诗歌两类。散文限报2篇,字数3500字以内;诗歌限报5首。   3、征稿面向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尤其欢迎在临夏工作、学习过或与临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界人士投稿。   4、截稿日期为2014年6月10日。 二、评奖办法 1、由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资深编辑组成评委会,经初评、复评、终评产生奖项。优秀作品将在有关报刊或网站发表,获奖作品结集为《“魅力临夏”全国散文诗歌获奖作品集》,交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 2、大赛分体裁设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0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5000元;三等奖5名,奖金各3000元;优秀奖20名,奖金各500元。 3、颁奖大会拟定于2014年6月底在临夏市隆重举行,届时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诗人、有关领导出席大会,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   三、注意事项 1、凡参赛作品务必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等,用A4纸张打印一式两份寄来。同时将电子版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2、一经来稿,即表明来稿者具有完整的版权,责任自负,并确认已将作品的刊发、编辑出版权交由大赛组委会。 3、投稿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13号州民委五楼506室“魅力临夏”收(邮编731100)。咨询电话:0930-6217299,联系人:田萍,手机:15593001555。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 中国散文学会 中国诗歌学会 甘肃省临夏州民族事务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追太阳 偶然间喜欢上了摄影,迷恋上了大自然的美景。我把拍摄落日、晚霞称为“追太阳”。当我挎着相机,行走在山林之间,漫步在洛河之滨,穿行于大街小巷……寻找着各种角度,拍摄美丽的落日,壮观的晚霞,留下夕阳落山前后最动人的瞬间。恍惚间,我感到自己像传说中的夸父,在奔跑着追逐火红的太阳。摄影并非易事,往往每一张精彩的照片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洛河边以大桥为主题拍的一组晚霞,最令我感慨万分。那是在暑假的一个傍晚,天上多云,一轮白灿灿的太阳,我感到可能会有壮观的晚霞,骑上摩托来到了王协洛河大桥。但是,非常遗憾,太阳已经接近落山,而天上却是灰蒙蒙的。无奈中,我来到了洛河桥下,想拍几只鸟,或者拍几株花草打发时间。忽然,我惊喜地发现天变了颜色,西边出现了彩霞,那是一种枣红色的,带着金黄、惨白……大片鳞片状、辐射状的彩霞。我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忘情地拍着照片。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我脱了衣服,只穿了条裤头,站在河中间拍照。河水湍急,水中不时有小鱼在撞击着我的腿,头顶上飞舞着一群飞虫,远处红色的晚霞,雄伟的大桥,河水被染成了红色。不一会,晚霞散去,夜色渐浓,大桥上路灯亮了,亮着灯的车辆川流不息。天上渐渐的露出了闪烁的星星,河水中大桥的倒影清晰可见,路灯、车灯、车流、星星在水里闪亮,像是有另一个美妙的世界。在凤翼山拍摄晚霞的经历最令人费解,那也是一个暑假的傍晚,我感到外面的太阳不错,想上山去散步,期待着能拍到特别的晚霞。但因为琐事缠身,我7点多了才出门,等上到了山顶,太阳已经落山,夜幕渐渐降临。失望中我来到了西边的悬崖边,山下小城里已渐渐地亮起了灯光,我打算坐一会就回家。可能是天见垂怜,猛然间,西边远山之后像燃起了大火,天渐渐地红了起来,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耀眼。渐渐地,霞光越来越亮,像一把巨大的彩扇,我被迷住了。不一会,霞光散去,夜色又笼罩了天空。我不明白,为什么太阳落山之后,本应该消沉的落日咋会突然爆发呢?难道是沉寂前的抗争?看着变得黑漆漆的天,小城里闪亮的灯光,如果不是有相机里的照片为证,我简直不相信发生了什么!在永宁湖拍的晚霞我最感到兴奋,那是在冬天的一个傍晚,儿子缠着我到永宁湖里玩冰,由此留下了一段醉人的记忆。当我骑车到达永宁湖的时候,恰逢太阳快要落山,天边一片火红。我调整角度,让永宁阁遮住太阳,黑色的阁楼沐浴在红色的晚霞之中,阳光从背后射出,在阁楼的边缘形成了一轮金黄色的光晕,就像神秘的佛光,加上被染红的湖水、小岛、树木,好一片美景。我变换着不同的角度拍着,一直到太阳落山,永宁阁上亮起了彩灯,天上露出了月牙,我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在城里、在河堤上、在麦田、在玉米地……我不知道拍了多少次落日,有时是游玩归来的意外收获,有时是精心准备的行动。有许多次因为想选择最佳的拍摄地点,在追逐中丧失了拍摄的良机。当然,更多的还是在平淡中地等待,也常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能拍到晚霞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日子是在平淡中度过。灰蒙蒙的天,不带晚霞的落日,甚至是阴沉沉的连落日也看不到,这才是生活的主调。或许正因为如此,夕阳的余晖、晚霞的美景才更显得珍贵,在拍摄中对于太阳的追逐才更显得有意义。或许是经历过太多,或许是不愿走向黑暗,夕阳之美丝毫也不亚于朝阳。晚霞,多数情况下比朝霞更为壮观,在离开的瞬间,留下自己的精彩,将自己最壮丽的一面留下来,坦然面对,将新生的希望留给另一个轮回。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这或许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昭示吧!
洛宁文苑吧:【原创散文】追太阳 追太阳 偶然间喜欢上了摄影,迷恋上了大自然的美景。我把拍摄落日、晚霞称为“追太阳”。当我挎着相机,行走在山林之间,漫步在洛河之滨,穿行于大街小巷……寻找着各种角度,拍摄美丽的落日,壮观的晚霞,留下夕阳落山前后最动人的瞬间。恍惚间,我感到自己像传说中的夸父,在奔跑着追逐火红的太阳。摄影并非易事,往往每一张精彩的照片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洛河边以大桥为主题拍的一组晚霞,最令我感慨万分。那是在暑假的一个傍晚,天上多云,一轮白灿灿的太阳,我感到可能会有壮观的晚霞,骑上摩托来到了王协洛河大桥。但是,非常遗憾,太阳已经接近落山,而天上却是灰蒙蒙的。无奈中,我来到了洛河桥下,想拍几只鸟,或者拍几株花草打发时间。忽然,我惊喜地发现天变了颜色,西边出现了彩霞,那是一种枣红色的,带着金黄、惨白……大片鳞片状、辐射状的彩霞。我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忘情地拍着照片。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我脱了衣服,只穿了条裤头,站在河中间拍照。河水湍急,水中不时有小鱼在撞击着我的腿,头顶上飞舞着一群飞虫,远处红色的晚霞,雄伟的大桥,河水被染成了红色。不一会,晚霞散去,夜色渐浓,大桥上路灯亮了,亮着灯的车辆川流不息。天上渐渐的露出了闪烁的星星,河水中大桥的倒影清晰可见,路灯、车灯、车流、星星在水里闪亮,像是有另一个美妙的世界。在凤翼山拍摄晚霞的经历最令人费解,那也是一个暑假的傍晚,我感到外面的太阳不错,想上山去散步,期待着能拍到特别的晚霞。但因为琐事缠身,我7点多了才出门,等上到了山顶,太阳已经落山,夜幕渐渐降临。失望中我来到了西边的悬崖边,山下小城里已渐渐地亮起了灯光,我打算坐一会就回家。可能是天见垂怜,猛然间,西边远山之后像燃起了大火,天渐渐地红了起来,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耀眼。渐渐地,霞光越来越亮,像一把巨大的彩扇,我被迷住了。不一会,霞光散去,夜色又笼罩了天空。我不明白,为什么太阳落山之后,本应该消沉的落日咋会突然爆发呢?难道是沉寂前的抗争?看着变得黑漆漆的天,小城里闪亮的灯光,如果不是有相机里的照片为证,我简直不相信发生了什么!在永宁湖拍的晚霞我最感到兴奋,那是在冬天的一个傍晚,儿子缠着我到永宁湖里玩冰,由此留下了一段醉人的记忆。当我骑车到达永宁湖的时候,恰逢太阳快要落山,天边一片火红。我调整角度,让永宁阁遮住太阳,黑色的阁楼沐浴在红色的晚霞之中,阳光从背后射出,在阁楼的边缘形成了一轮金黄色的光晕,就像神秘的佛光,加上被染红的湖水、小岛、树木,好一片美景。我变换着不同的角度拍着,一直到太阳落山,永宁阁上亮起了彩灯,天上露出了月牙,我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在城里、在河堤上、在麦田、在玉米地……我不知道拍了多少次落日,有时是游玩归来的意外收获,有时是精心准备的行动。有许多次因为想选择最佳的拍摄地点,在追逐中丧失了拍摄的良机。当然,更多的还是在平淡中地等待,也常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能拍到晚霞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日子是在平淡中度过。灰蒙蒙的天,不带晚霞的落日,甚至是阴沉沉的连落日也看不到,这才是生活的主调。或许正因为如此,夕阳的余晖、晚霞的美景才更显得珍贵,在拍摄中对于太阳的追逐才更显得有意义。或许是经历过太多,或许是不愿走向黑暗,夕阳之美丝毫也不亚于朝阳。晚霞,多数情况下比朝霞更为壮观,在离开的瞬间,留下自己的精彩,将自己最壮丽的一面留下来,坦然面对,将新生的希望留给另一个轮回。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这或许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昭示吧!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