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愚叟
千愚叟
名利如浮云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7,501
关注贴吧数: 33
心学有三大命题,不仅仅落在致良知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 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两颗老珠子
老玉胡人随评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不懂的就翻翻老帖子 郭德纲说过,如果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最好选精煤,水洗煤不好: 如果那个火箭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从循道而行说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结构关系 从循道而行说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结构关系 首先,何为道,道者原意路也~!引申为方法,规律,天理。其实其原始的意思是给你指明一个方向,让你知道如何走~! 其次,循道而行就是遵循着规律和方法去做,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必要条件,而机缘或许是一个变量,循道而行未必成功。 其三,循道而行的两个关键点是遵循道,那首先是如何准确的找到真正的道,而后才是遵循而行。所以循道而行的难点似乎不在行,而在于寻找道。其实并不是这样,往往是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道而不能行~!晓得行不得的事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第四,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心学之法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而内心的准则要么来自性,要么来自教,内心合于一,行为合于一,一者天道也,心便与天理是合一的,亦即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便是心即理的功夫。 第五,顺便再说说致良知的次第关系,致者止也,亦即停留,引申为保持一种状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呢,良知的状态,良知是什么,知善恶的能力,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那么知善恶是知什么的善恶,是知意之动的善恶,而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致良知不过是约束知的,是为了让心分清意之动的善恶,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亦即以善出发杜绝恶,因此致良知又成为知行合一的功夫。 故而说: 一见本体立见功夫。 进而说: 利根之人参透心即理, 中人以上醒悟知行合一, 中人以下保持致良知。
心学三大命题之我见 心即理,即主一,一心在天理上。私欲摒弃之时,即便从吾心之所欲,亦不逾矩。 知行合一,良知合于天道,良行亦合于天道,是主一的扩充,即在精一上下功夫而已。 致良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事上磨。良知是一种本能,而致良知是把这种本能加以纯熟运用和扩充。
龙场悟道 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脚踏实地 《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读书心得, 是要去实践, 这是实得。 停留在口舌之间, 并非实得。
好好读读,能流一地冷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问之道 梨洲先生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学问之道 梨洲先生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京西游记 丁酉仲春,寒意未消。夏檀越游性发,遂携妙文居士及儒生千愚二友畅游西山。轻车简行,遂至灵光寺。是时山花烂漫,春意渐浓。于禅堂饮茶,望山枯坐,禅音曼妙,我心陶然。信步佛牙旧塔,观山间大藏经阁。山路漫漫,香客不绝,遥想自辽或于今盛。遂感念方丈之苦心,不负西山,不负众生。我等散淡之徒精神亦为所振奋,西下夕阳中咏而归。
读美了,长啸一首 成圣非天纵,实为践行人。 少贱多鄙事,万石不困心。 富而若可求,吾可为执鞭。 有道不相隐,无道耻伴君。 凤鸟虽不至,河亦不出图。 后世读书人,生当效孔丘。
再谈阳明心学推广问题 最近重读了一遍传习录,似乎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以为懂的东西随着认识的加深又有了不同的体会。所以结合自身体悟,再谈谈阳明心学的推广。 其实,所谓新的认知是原来就在先生的思想体系里面,以前看不到和看不懂是我自身的问题。随着对儒家文化的进一步探求,以及事上磨练的体悟,再回看传习录确实又一番景象。 再说心学推广之时,我觉得应该是读书与做事相结合,原来不愿谈做事是因为不能局限于事功,而忽略了主旨。就像很多人谈先生之学,主要是艳羡其辉煌的功绩。 但是,对于心学来讲,事功又是不能不谈的。虽然在我看来,这是心学的副产品,但这恰恰也是心学不同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所在。其最大的功效体现于致用,毫不夸张的说任何学习心学的人如果在事功上没有成就,就相当于没有学习这门学问。 因此再谈心学推广之时,除了强调读书之外,将事功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认真读书,踏实做事。2017年开始了,做好规划,诸君各自奋斗,年末汇报的成绩。
新年快乐 祝各位2017吉祥!
写一段以告学人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践行 标志之一是慎言, 怕行不及言。 譬如, 贴吧里也有人倡导四书, 背过的举个手。 没有四书基础的不可能入心学之门, 自以为是的除外。
清代老东西
清蒸一个
含蝉
不在此吧非议无关贴吧 特别是有关宗教。
小旻及曾子引用解析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首诗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在论语中被孔子及曾子师徒反复引用过,特别是曾子在病中开示门人弟子时引用其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以倡导三省吾身著称,在病中指着自己发抖的手足对门人弟子说,疾病对于我的折磨你们看到了吧,而你们身上的缺点和人性中的恶可比疾病还可怕,如不加以省察和革除,后果很严重啊!
大儒又如何 以文盗名者多, 先找出一个真三不朽的。
读书随感 平生最怕二三子, 不愤不悱谓师隐。 宜如颜子乐陋巷, 孔门好学第一人。
嘿嘿,哈哈 平生最怕三种人 其一灵气不足 其二用功不够 其三高低不知
春光好, 好读书。 读书不求黄金屋。 唯觉怕负春光好, 春光好时好读书。
话说人生的三种状态 其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自律源于他律, 由外而内的转化, 达到人合天一。 其二观自在, 即无挂碍, 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三诸相非相, 无破立处即是破立处, 无法即是法, 浑然归原。
纪念一位曾经荡涤过心灵的作家。 写尽龌龊时, 便也是, 种下了莲花。 以此纪念, 以此悼之, 斯人已逝, 精神不死。
纪念一位曾经荡涤过心灵的作家。 写尽龌龊时, 便也是, 种下了莲花。 以此纪念, 以此悼之, 斯人已逝, 精神不死。
注论语第七章随感 纵为条狼氏, 亦怀天下忧。 富而若可求, 倚门笑孔丘。
论语第七章随感 纵为条狼氏, 亦怀天下忧。 富而若可求, 倚门笑孔丘。
再说学习心学之法 之前一直在讲, 之后一直在问。 今天再说说心学之法。
此画作者系宫本武藏, 岩流岛赢了佐佐木小次郎的性命, 成为剑圣。 后受教于上代剑圣丸目藏人佐, 知天命之年悟得“万理一空”。 成为剑圣后的三十三年的落寞, 我想其一生六十余场对决的全胜也不足以平复。 世人只看到大海的波澜壮阔, 而藏于深处的大海之心又有谁能识得? 宫本之武道, 人看其武, 我观其道。
话说仁者乐山 山体成而草木盛, 草木盛则兽鸟聚。 仁者如山, 德盛而贤才聚, 贤才聚则事成。 仁者乐山, 山如仁者。
讲一段论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心学的大与小 如果说阳明心学讲致良知是对的, 但如果说阳明心学是致良知之学就不对了。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三者的关系在下之前已然讲过。 先生讲主一, 一者即天理。 所以说单讲致良知是将阳明心学变小了, 阳明先生之学非致良知就可概括。 有些人其实是故意将阳明心学小之, 而有些是因为只看得懂良知之说。
书要读破, 玉要盘润。 新年来临, 各位吉祥。
我家旺财
怀有恶意实则善意的笑 有些人, 或许只热衷于写儒家或者心学论文式的学习, 这不是阳明先生所倡导的践行之学。 想到夫子的述而不作, 瞬间笑了。
新收个玩意儿 随评
再说“孝道” 昔年, 吾尝以为孝者即无违, 即使之无忧, 即有容色, 即有敬。 而于“三年无改父之道”并未通透, 于今思之, 却原来“孝道”的精髓在于传承父辈大愿, 责任必系于其间。 再读愚公移山, 所感不全是愚公之精神深邃, 还感喟于其家族精神的传承。 父愿即家愿, 家愿即国愿, 一个有传承的家, 一个有传承的国, 孝亦在其间。
再说“孝道” 昔年, 吾尝以为孝者即无违, 即使之无忧, 即有容色, 即有敬。 而于“三年无改父之道”并未通透, 于今思之, 却原来“孝道”的精髓在于传承父辈大愿, 责任必系于其间。 再读愚公移山, 所感不全是愚公之精神深邃, 还感喟于其家族精神的传承。 父愿即家愿, 家愿即国愿, 一个有传承的家, 一个有传承的国, 孝亦在其间。
再说“孝道” 昔年, 吾尝以为孝者即无违, 即使之无忧, 即有容色, 即有敬。 而于“三年无改父之道”并未通透, 于今思之, 却原来“孝道”的精髓在于传承父辈大愿, 责任必系于其间。 再读愚公移山, 所感不全是愚公之精神深邃, 还感喟于其家族精神的传承。 父愿即家愿, 家愿即国愿, 一个有传承的家, 一个有传承的国, 孝亦在其间。
偶得 随评
【国学】上联 鱼遇雨浴鱼淤
秋日独游紫竹院 暖意秋阳下, 独步紫竹亭。 沐浴竹林风, 半里闻荷香。 紫藤已无花, 轻倚栏杆下。 水榭休憩处, 丝竹入耳来。
走走 上周10公里走了1小时45分, 本周10公里走了1小时35分, 嗯,还有进步空间。
来吧,坐而论道~!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偶有所感 自从确定每天运动2个小时的目标后, 加强了每天的锻炼, 闲暇时或工作之余也一改往常的枯坐。 最近查看了一下手机, 平均每天走路的里程大概在15公里左右, 其中有五公里是集中时间走的, 剩下的10公里是见缝插针的锻炼。
吧主狼小太爷请进~! 狼爷喜欢四处追杀, 呵呵, 恰好我也类似~! 那咱们就在大本营论论对错~! 以身体残疾来取笑吧友, 该不该道歉~!? 您说是酒后, 好,酒醒后是不是该道歉!?
玩意儿
新入
谈谈心学推广的问题 首先,看过传习录的人很多,看懂的很少。以为看懂的人很多,真正看懂的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基础太差。 看过的人都知道,传习录以庸学督导后学,也有其他二书的东西,还包括道德经,如果对以上儒家经典没有足够的解读,如何看懂传习录? 所以,某以为心学自儒家经典学起。
心学与儒学(命题作文) 应远方兄所邀, 写个命题作文。 心学乃真儒学, 说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回到中庸上即可。 戒过而免不及, 质胜于文还是文胜于质, 还是文质彬彬。 夫子之儒学倡导的状态是文质彬彬, 其内核部分是质胜于文, 虽野但真实而有活力, 其外延部分是文胜于质, 虽华丽但刻板。 前者似乎为心学, 而后者几乎是理学。 从弟子分布来看, 颜回真儒无可厚非, 子贡、子夏偏于前者, 子张无疑属于后者。 也有历代学者认为阳明心学粗鄙, 也确实如此, 真实的东西往往丑陋。
关于阳明心学的专用名词不可乱解 如题, 否则, 贻害无穷。
愚解“里仁为美”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里:原意是民之所居,此处为动词居住,引申为心之所安。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心安于仁为美。选择安于不存仁处,怎能称得上智慧呢?” 【千愚评】 “里”史注多为居住,以为择仁厚之地而居,非若是也。此处某以为是指心之所居,相邻于仁,与仁比肩,则并为仁也。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意相若,且君子不怀土,何以怀居?另与“贤贤易色”相呼应。如果说非要解释为选择仁厚之乡居住为美的话,明显不是孔子的意思,仪封人说:“且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所以夫子是不会躲在仁厚之乡的;再者仁厚之乡在哪里?夫子自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尽显无奈。其次,我们也可以从夫子所避之人来看,如季氏(僭越)、卫灵公(问阵于孔子)都有不仁处,故夫子避之。综上,道不同不相为谋,心安于仁,而避不仁,若仅指居住则太过小视夫子之心了。 村夫兄雅正~! 另:某亦为论语吧小吧,呵呵,论语吧不可小觑,嘿嘿。
戒烟了 第三天, 嘿嘿, 没有想象的难。
玩意儿
“贫而乐”之与“贫而乐道”辩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古之学者或云“乐”后无需加“道”,以为衍文,或云“乐道”与“好礼”对应,莫衷一是。今狗尾续貂,探讨一番“贫而乐”的真意。 首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贫贱和富贵,两者是单一相对的吗!? 简单的说贫贱与之富贵是相对的,但是在孔子的体系中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请看: 【引文1】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引文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在贫贱与富贵之间又引入了两个概念,其一是大环境即邦国的有道与无道,其二是追求富贵和脱离贫贱的手段是否合理即是否以其道得之。一下子问题就复杂了,单以富贵而言就是一下四种情况: A邦国有道,有段合理,富贵不可耻。 B邦国有道,手段不合理,富贵可耻。 C邦国无道,手段合理,富贵可耻。 D邦国无道,手段不合理,富贵可耻。 所以在夫子看来“贫而乐”并非是不思进取,若是在邦无道的情况下,“贫而乐”反而是光荣的,反之才耻也。同时,即便是邦有道,不以其道得之,也是可耻的。我们看在夫子的体系之下,富贵其实很难达到,而贫而乐似乎才是常态。坚守信念其实比富贵更难,譬如【引文3】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逐行。 同时,夫子也已经考量过人性中的弱点,于是他这样说:【引文4】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引文5】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所以君子在邦无道之时贫而乐,这其实即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对信念的坚守,贫而乐本身就已近道,后面何需再加一个“道”字赘述? 第二个问题,说说这个“乐”。 【引文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引文7】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引文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乐,即心安于一种状态,颜回乐于学,夫子乐于复兴周礼,强说乐道也是属勉强。
越来越走向律宗, 戒、定、慧的本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