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愚叟 千愚叟
名利如浮云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7,501 关注贴吧数: 33
从循道而行说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结构关系 从循道而行说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结构关系 首先,何为道,道者原意路也~!引申为方法,规律,天理。其实其原始的意思是给你指明一个方向,让你知道如何走~! 其次,循道而行就是遵循着规律和方法去做,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必要条件,而机缘或许是一个变量,循道而行未必成功。 其三,循道而行的两个关键点是遵循道,那首先是如何准确的找到真正的道,而后才是遵循而行。所以循道而行的难点似乎不在行,而在于寻找道。其实并不是这样,往往是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道而不能行~!晓得行不得的事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第四,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心学之法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而内心的准则要么来自性,要么来自教,内心合于一,行为合于一,一者天道也,心便与天理是合一的,亦即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便是心即理的功夫。 第五,顺便再说说致良知的次第关系,致者止也,亦即停留,引申为保持一种状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呢,良知的状态,良知是什么,知善恶的能力,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那么知善恶是知什么的善恶,是知意之动的善恶,而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致良知不过是约束知的,是为了让心分清意之动的善恶,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亦即以善出发杜绝恶,因此致良知又成为知行合一的功夫。 故而说: 一见本体立见功夫。 进而说: 利根之人参透心即理, 中人以上醒悟知行合一, 中人以下保持致良知。
“贫而乐”之与“贫而乐道”辩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古之学者或云“乐”后无需加“道”,以为衍文,或云“乐道”与“好礼”对应,莫衷一是。今狗尾续貂,探讨一番“贫而乐”的真意。 首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贫贱和富贵,两者是单一相对的吗!? 简单的说贫贱与之富贵是相对的,但是在孔子的体系中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请看: 【引文1】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引文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在贫贱与富贵之间又引入了两个概念,其一是大环境即邦国的有道与无道,其二是追求富贵和脱离贫贱的手段是否合理即是否以其道得之。一下子问题就复杂了,单以富贵而言就是一下四种情况: A邦国有道,有段合理,富贵不可耻。 B邦国有道,手段不合理,富贵可耻。 C邦国无道,手段合理,富贵可耻。 D邦国无道,手段不合理,富贵可耻。 所以在夫子看来“贫而乐”并非是不思进取,若是在邦无道的情况下,“贫而乐”反而是光荣的,反之才耻也。同时,即便是邦有道,不以其道得之,也是可耻的。我们看在夫子的体系之下,富贵其实很难达到,而贫而乐似乎才是常态。坚守信念其实比富贵更难,譬如【引文3】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逐行。 同时,夫子也已经考量过人性中的弱点,于是他这样说:【引文4】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引文5】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所以君子在邦无道之时贫而乐,这其实即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对信念的坚守,贫而乐本身就已近道,后面何需再加一个“道”字赘述? 第二个问题,说说这个“乐”。 【引文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引文7】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引文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乐,即心安于一种状态,颜回乐于学,夫子乐于复兴周礼,强说乐道也是属勉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