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关注数: 40 粉丝数: 77 发帖数: 1,678 关注贴吧数: 13
福临-他的悲剧就在于他活得太真了 (转) 搜狐博客 > 宝贝鱼儿 > 日志 > 象火一样的燃烧 历史经历了三百多年时光的冲刷早已褪色得残缺不堪,只是不论哪个时代的人都有窥秘的这种欲望,于是妄想要追溯历史的人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融入了他留给后世之人的作品当中。三百多年了啊!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相互影响和循环,于是很多历史人物早在人们心中成为了另外一个样子,或是大家更关注的是那些无足轻量的东西,爱新觉罗福临就是这样一个被神话了一般的人物。      (以下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满族。清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       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公历3月15日晚七点至九点)生,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三十日(公历10月8日)承袭父位,时年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1644年改元顺治。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清朝第三位皇帝,十四岁(1651年)亲政。       (以上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后世之人,尤如我这一类的俗人,在面对历史的时候,总是更乐于窥探它的隐私,于是就有了满清三大疑团,其一便是顺治帝之死。他到底是出家了,还是英年早逝呢?前人研究得够多了,层出不穷的文学作品也都围绕着这个打转,但总结原因,终归是由于他娶了他亲弟弟的遗孀,自己的亲弟妹,董鄂氏乌云珠。因为爱,所以深爱;因为挚爱,至死不渝?生死相随?看破红尘?争辩得如此清楚又有何用?历史之所以是历史,那就是既有发生的事实,任凭我们争得头破血流,到头来它也不会因为争辩的结果而发生任何的改变。于是我今天,也从一个俗套中跳入另外一个俗套,假装清高一回,只说说福临本身。       他的悲剧就在于他活得太真了——这是影视剧《少年天子》里的一句评论。他幼年渴望自由,当真有了自由之后,他更多的是发泄,发泄压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青春他还来不及经历叛逆期,沉沉的重担他就自己一个人挑上了肩,不让他有哪怕一点时间去挥霍。然而,少小时期的压抑经历让他在遇到困难后,即便无措、即便彷徨,他也不愿用自由去与自己的母亲交换解决方案。于是,他心里压力越来越大,直至冲破他的最后的思想防线。那么在爱情上,他就越发得偏执。       这其中不得不说的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后来的静妃,自己的亲表妹。只因为静妃是科尔沁草原来的,是自己的母亲强加给自己的皇后,更是多尔衮生前就定下了的婚约,于是福临从心底就反感。他反感的其实不是静妃本人,而是这个人的出现就始终提醒他年少时压抑的光景,他更多的其实是害怕。但是大婚后,他还是努力的去爱静妃,让自己的母亲高兴,让臣民看到龙凤祥和的景象。他认为自己做得足够好了,对得起所有的人,委屈了自己又如何?可是他真的是委屈吗?我的感觉不是。一个花样少年,与一个花样少女的朝夕相对,情窦初开的青涩年华,经历过自会体味这其中的情愫。帝王,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自我压抑得太狠。如果他不是爱上静妃,那为什么一定要征服她强硬的性格?如果他不是爱上了静妃,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要这个不给他面子的静妃陪同他在八旗百官前秋狩?如果他不是爱上了静妃,为什么不干脆把她晾在那儿,还费劲的去废了她的后位?如果不是爱上了静妃,为什么他后来喜欢的女人千篇一律的都是很静妃性格完全相反的?       征服静妃强硬的性格,是因为他想摆脱多尔衮和族人给他的压力,他希望自己爱的人能站在他这一边,为他驱散他心中的不安。       即使静妃一次又一次拒绝和他同在八旗百官前秋狩,但他仍不屈不挠,甚至低声下气去拜托静妃哪怕是做做样子,和他一起表现得锦瑟和谐。他是为了征服她,更是为了能将他自己英气勃发、飒爽英姿的样子展现给自己的爱人看,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是沙场上的英雄,比起草原上的侠客也毫不逊色。       在废后的那段时间前后,他的爱人董鄂氏乌云珠还没有出现,他废后,是因为他痛心。他觉得他爱的人一点都不能理解他,一点都没有为了他去付出。他因为爱得太多,付出得太多,所以想要得到同样的回报。只怪年少不懂爱啊!       于是,在感情和政治中遍体鳞伤后,在一颗心千疮百孔后,福临将自己以后的女人的变成了温婉听话、善解人意型的女子。比如佟妃、比如董鄂妃。董鄂妃,说得人太多了,我就这儿就不一一细说了。                 《少年天子》多年后再翻出来看,又是感慨无限。也隐约觉得导演和演福临的演员邓超对这个至真至情的帝王的理解似乎跟我有共通之处,于是我看到了福临和静妃的最后一次吵架,福临悲愤交加的指着静妃的鼻子一字一顿的说:“你说要把坤宁宫让出来,我成全你!”邓超右眼角留下的眼泪,一下子流进了我的心里,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文。那么福临,一切重新来过,没有背景和身份,静妃和董鄂妃,你会选择爱谁呢?(♀宝贝鱼儿 2009年11月17日有感于北京)
孝庄文皇后在福临婚姻问题态度的解密 顺治稍长,在与中宫皇后的婚姻上有一段纠葛,从中可以看到孝庄文皇后的人品。多尔衮尚在时,孝庄文皇后与继父多尔衮曾将蒙古科尔沁郡王吴克善之女聘为福临皇后,此女不是外人,乃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多尔衮死后,福临已较懂事,想取消这件婚事时,吴克善已将女送至宫中,入承皇后大统。如孝庄文皇后不同意这桩婚事,则不会成功。第念此后系亲侄女而加以保留,顺治之意志未被采纳。从此一大事,看出孝庄文皇后并非不预闻军国大计,自有其深谋远虑。      她是要加强皇宫中后妃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集团。保留吴克善女,是因为自己以前作妃子时与中宫孝端文皇后之间有融洽的姑侄关系。宸妃作为孝庄之亲姊,在皇太极生前倍受宠爱,但所生八子早天,她自己不久也在今沈阳故宫关雎宫离开人世。在皇太极崩逝皇位虚悬时,孝端当然要全力推戴孝庄的儿子福临登基。孝端、孝庄同为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之至亲骨肉,在权势显赫的崇德五宫中占着绝对的优势,在皇太极死去时是统治皇宫的权威。应该看到,皇宫中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后妃集团,实是福临登上皇帝宝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顺治十年八月,顺治皇帝亲政不久,执意以吴克善女无能而废掉。虽然大学士冯铨、礼部员外郎孔允樾等多方阻挠,提出“仍以皇后位中宫,而别立东西两宫”的折中方案,但福临概不允诺,竟然废掉了博尔济吉特氏吴克善女皇后之位。      这样一件大事,孝庄文皇后态度如何?我们从孝庄文皇后于次年(顺治十一年)五月将又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女(孝庄侄孙女)聘为妃,一个月后册为皇后中,可以看出她对废后事件的否定态度。采取这一步骤,当然巩固了博尔济吉特氏后妃集团,加强了孝庄文皇后控制政权的力量。      福临与其母的矛盾,还表现在顺治十五年正月孝庄文皇后不豫时,他无理责备为皇后“礼节疏阙”所致,竟然下令停应进中宫笺表并准备施行,由于孝庄文皇后的亲自干预才如旧制封进。废后、皇后应否进中宫笺表,这都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王朝统治的大计,孝庄文皇后没有像后世的慈禧那样专权霸道,但也注意加以适当的安排控制。      福临虽然贵为天子,仍和常人一样,执着地追求真挚的爱情:深深眷恋着内大臣鄂硕女,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封皇贵妃。这位“宠寇后宫”的董鄂贵妃,使进位中宫不久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不当上恉”。福临还违背祖制选汉女备六宫。凡此,孝庄文皇后都没有过份干涉。甚至在董鄂贵妃死后,福临“辍朝五日”,“逾礼”“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福临对董鄂妃的真诚爱情,在那篇罕见的亲制后妃“行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这些“逾礼”的表现,孝庄文皇后都是采取容忍态度,仅在福临死后有所表示,表现了深谋远虑、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格。      可以看出,福临与其生母之间,由于太后下嫁,福临与董鄂妃恋爱等原因是不合睦的。福临也未尝没有痛苦和矛盾,福临崇信佛教应看作一种寄托。但世间所传福临出家则属子虚乌有,可靠的证据说明福临短寿是由于疾病。与后世的慈禧与同治的关系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孝庄在执掌大权的才干方面世罕其匹,但她始终没有忘乎所以的表现。福临殁后,虽然博尔济吉特氏章皇后和淑妃没有子息,孝庄文皇后仍然尽心教习福临与佟图赖女所生之子玄烨,扶佐自己的亲孙延续皇清大统。
为什么福临有很多的养女呢? 福临自己有儿子,女儿的啊,可是怎么还有三个养女呢/而且如果从电视剧<<天年天子>>里的剧情和关系,他怎么会收养济度的女儿呢?呵呵,不知道其他的皇帝也是这样收养养女的吗?? 养女一(1648—1691),和硕公主。福临兄承泽亲王硕塞之二女,其母为纳喇氏。顺治五年(1648)八月二十二日生。后抚养宫中。顺治十七年封和硕公主,时年13岁,嫁给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尚之隆官至领诗卫内大臣。公主后来被封为和硕和顺公主。康熙三十年(1691)十一月去世,时年44岁。  养女二(1652—1673):和硕公主。福临从兄安郡王岳乐之第二女。顺治九年(1652)五月生,后抚养宫中.封和硕柔嘉公主。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12岁时嫁与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耿聚忠。耿聚忠初授—等精奇尼哈番,后加太子少保,又进太子太保、康熙二十六年(1687)。公主于康熙十二年(1673)去世,时年22岁。  养女三(1653——1729):固伦公主。福临从兄简亲王济度之第二女。顺治十年(1653)六月十三日生。其母为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福临抚养宫中,封和硕端敏公主。康熙九年(1670)18岁时嫁给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班第。康熙十三年班第袭父爵为科尔沁达尔汉亲王。康熙四十九年(1710)班第去世。雍正元年(1723)晋封公主为固伦端敏公主。七年去世,时年77岁。 
清昭陵的“御厕” 新华网辽宁频道10月7日消息(记者魏运亨)十·一黄金周期间,沈阳清昭陵(俗称北陵)300年前的“御厕” 对公众开放,引起游客的极大兴趣。一些游客参观后认为,这个皇家专用“水冲环保厕所”,设计精巧,显示了当时工匠的才华。 据北陵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清昭陵的这处“御厕”始建于清康熙东巡谒陵时,距今已有300多年。考古发现这处“御厕”也是前几年的事情,专家评价是仅存于世的中国皇家陵寝厕所。 “御厕”位于昭陵正红门东面一个幽静的小院内,根据遗留的柱础判断,当时为封闭的亭式结构。可惜的是当年的亭式建筑早已踪迹全无。游人能看到的是:亭内面积大约有40多平方米,中间砌有长2米、宽1米的石头地面。石砌地面上有一个长1米、宽、深各40余厘米的石坑,这就是便池。 令人惊奇的是,石坑底部被设计成斜坡状,有水从地下暗道涌出将粪便冲走。更为讲究的是,“御厕”旁栽有紫丁香和核桃树。这两种树香味浓郁,有很强的驱臭功效。 有清史专家还分析说,皇帝如厕时大概不会蹲着,有可能是坐在中间挖空的龙椅上解手。“御厕”的下面也会有“化粪池”,算是非常环保的厕所了。据记者了解,在 沈阳故宫内并没有皇家厕所,宫苑之内用的都是马桶。皇帝谒陵只是一天功夫,为什么不用马桶而专门修建“御厕”,这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墓地,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陵园占地450万平方米。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谒陵祭祖,但哪几位皇帝用过这个“御厕”则史无记载。 此次对外开放的还有位于昭陵正红门西侧的宰牲厅(祭祀时宰杀牲畜,备办祭品的场所),以及东侧的更衣厅(皇帝祭祀时更衣、小憩的场所)。考虑到文物保护因素,黄金周之后这些地方将停止对外开放。(完) http://www.ln.xinhuanet.com/jizhe/2006-10/07/content_8193057.htm
清朝查痘制 满人入关以前,查痘的对象是满洲治下的八旗军民;入关之後所实施的查痘制度,则扩及京城住民、出洋贸易者,以及来京外藩。其主要方式仍以隔离为主,强行驱逐患痘居民远离都城,或谕令末出痘外藩不必来京。  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奉幼主入关,进驻痘疹较多的中原地区,为了避免皇室成员感染天花,以及保护满族统治阶层与军队的生命安全,巩固其统治基础,遂於京城之内实行严格的查痘措施,防范痘疹传染。但是,由於负责查痘人员过於严苛,致生弊病。顺治二年(1645),京城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上疏,陈述查痘制度的缺点,认为有司奉行不善,以致於「有身方发热及生疥癣等疮,概行驱逐者。贫苦小民移出城外,无居无食,遂将弱子稚女抛弃道旁」。谈迁《北游录》中亦有相似的记载,因当时都城之外均为满人赐庄,使得许多将被逐离的贫困患者的父母「多茹泪弃婴道侧,或恋一室,不能单外,至毙其子女」。赵开心与谈迁二人的叙述,不但清楚地勾勒出当年满人对痘疹的戒惧,以及京畿查痘的严峻程度,同时也呈现了当时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前所述,满人入关之前,已在所属的人旗内分设专责查痘的官吏,稽查该管旗下人员出痘与驱离等事。入关之後,据谈迁所言,京城中的查痘事宜系由兵马司官员负责。清制将京城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城,每城设置满汉巡城御史各一名,以及兵马司指挥、副指挥、吏目各一员,隶属都察院。巡视五城御史的公署,皆在正阳门内之西,雍正八年(1730)以前,五城兵马司惟东城指挥有署,在崇文门外朝阳坊。俞正燮所称的「查痘章京」,殆或指兵马司的吏员而言。满清将京城细分成五个单位,五城兵马司分别掌理该区查痘与驱逐病患事宜,以如此严密的组织执行畏痘的权贵所赋与的任务,不免产生弊端。顺治二年(1645),上书陈说查痘制度之弊的赵开心,於顺治元年时担任南城巡城御史,遂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上书建议皇帝寻求解决之道。  谈迁《北游录》称:「满人不出疹,自入长安多出疹而殆,始谓汉人之染也」,如前所述,满人入关以前,已经有患痘之事,故谈氏所谓的「满人不出疹」殊非事实。但是满人自从入关以後,因与汉人的接触更多更频繁,出花者增多,且死亡率颇高的情况,则可从严格的查痘制度推想其实。虽然,顺治接受赵开心的建议,责令工部在京城四十里外东西南北各定一村,收容被驱离的痘疹病患,然而,此举仍不足以救济患者的窘迫,於是有民间慈善家捐助迁之事,可见顺治年间被迫迁出的痘家不在少数。据此,则满人入关初期,京城中痘患颇为严重(参见附录一),传染的可能性颇高,无怪乎清廷汲汲於驱痘,从而执行过苛致生弊病。  满清在北京进行驱痘一事,确实扰民甚深。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的记载,顺治六年(1649),多尔衮在知晓官民对驱痘的怨尤以後,下令工部,凡有痘事之年,皇城内勿留生人,皆遣出皇城外;无痘事之年,则不必遣出。至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公、和硕格格等,依其身分地位,其住宅一定里数内的生人,亦不必再付驱赶。此令一下,「官民大悦」。据此,至少在顺治六年之前,清廷在京城中查痘甚为严苛,皇城以及满洲亲贵的居住区域内,举凡生人不问出痘与否,均列为驱逐的对象。  顺治二年(1645),根据赵开心所称,京城住民中出痘者均被逐离城外四十里,但是,根据谈迁的说法,出痘者立时逐出都城二十里,明显有别。究其原因,乃二人记事的时间不同使然。谈迁从顺治十年(1653)起,应朱之锡的邀请进京,在朱家住了两年多,《北游录》就是他入京期间见闻,所以他所录之事显然较赵氏为晚。又依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顺治六年(1649)正月三十日,就已有「入北京後,约定带出二十里外」之说来看,顺治年间的查痘制度,曾因时间的不同而有变化。 查痘制度在摄政王多尔衮卒後,即顺治七年(1650-1651)底以後,执法一度松弛,疹家只须禀报兵司马,引绳度邻右八十步,绳以内的官吏俱不许人署即可。可是,到了顺治十二年(1655)春天,查痘制度顿时又再严苛起来,甚至在该年年底,更因皇后出痘,顺治再度避痘南海子。当时惜薪司负责运炭事宜,由於该司人员出入避痘所频繁,恐有传染之虞,顺治下令公署五十丈以内,「居人凡面光者,亡论男女大小,俱逐出」,驱疹之举犹如风声鹤唳,更彰显此一制度时松时紧,因人因事随时更动。
7月7日 勿忘国耻 抵制日货 一、家用电器类:1、照相机和摄像机 富士-FUJI(富士胶卷) ���������������柯尼卡-KONIKA索尼-SONY ��������JVC ���������������松下-Panasonic东芝-TOSHIBA �����奥林帕司-OLYMPUS ��佳能-CANON理光-RICOH �������尼康-NIKON ��������美能达-MINOTA2、计算机 ������������������������������������NEC、索尼-Sony显示器。 ������������������������������日本计算机类产品在品牌上不占优势。 �����������������3、手机 ���������������������������������������������松下-Panasonic、索尼-Sony、NEC、京瓷-Kyocera 4、打印机 ���������������������������������������OKI ���������������������������������������������������5、MD ������������������������������������台湾声宝 ����������������������������������������6、空调 ���������������������������������������荏原 ���������������������������������������������*品牌汇总: ��������������������������������JVC ���������������松下-Panasonic ���东芝-Toshiba 索尼-SONY ���������夏普-Sharp ��������三洋-Sanyo ��������佳能_CANON   ����京瓷_Kyocera   柯尼卡_KONIKATDK ���������������卡西欧_CASIO   �建伍_KENWOOD爱华_aiwa     �精工_SIEKO    �尼康_NIKON日立_HITACHI   ��兄弟_Brother   �先锋_Pioneer东芝_TOSHIBA  ����八重洲_YAESU   �阿尔派_ALPINENEC       ���百乐 �������������NTT美能达_Minolta  ��斑马_ZEBRA �������KDDI奥林帕斯_Olympus  蜻蜓_Dragonfly ���DoCoMo夏普_SHARP    ��富士通_FUJITSU ���TUKA爱普生_EPSON   ��美上美_MITSUMI ���J-PHONE理光_Ricoh    ��二、日用品及饮食类:1、日本料理 吉野家(连锁快餐) 味千拉面2、洗发水资生堂-SHISEIDO ���花王-KAO3、洗面乳东洋之花4、果冻喜之郎5、饮料乌龙茶 ������������桑得利啤酒 �������朝日啤酒麒麟(午后红茶) ����麒麟啤酒 ���������BOSS咖啡  ��日本酒 ������������Suntory茶6、食品类日清食品 ����������三得利 �����������明治食品四洲食品 ����������雪印食品    ���7、日用品苏菲8、羊毛衫鄂尔多斯_ERDOS9、服装美津浓_MIZUNO   爱斯克斯 ���������日高_NIKKO      优衣库 ����������������������细川 �������������华高青山洋服*品牌汇总: ������������������������������������������资生堂_SHISEIDO ����DHC �������������MILD花王_KAO �����������狮王_LION �������诗芬_sifone碧柔_Biore ���������多芬_Dove �������乐而雅_Laurier高丝_KOSE ����������naturgo ���������欧泊莱
流放者的土地--余秋雨 余秋雨 《流放者的土地》           一 东北终究是东北,现在已是盛夏的尾梢,江南的西瓜早就收藤了,而这里似乎还刚刚开旺,大路边高高低低地延绵着一堵用西瓜砌成的墙,瓜农们还在从绿油油的瓜地里一个个捧出来往上面堆。停车一问价钱,大吃一惊,才八分钱一斤。买了一大堆搬到车上,先切开一个在路边啃起来。一口下去又是一惊,竟是我平生很少领略过的清爽和甘甜!以往在江南西瓜下市季节,总有一批“北方瓜”来收场,那些瓜吃起来又粗又淡,很为江南人所鄙视,我还曾为此可怜过北方的朋友。北方的朋友辩解说,那是由于要长途运输,老早摘下一些根本没熟的瓜在车皮和仓库里慢慢蹲熟的,代表不了北方瓜。今天我才真正信了,不禁边吃西瓜边抬头打量起眼前的土地。这里的天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得银亮而富有立体感。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浩茫。 这片土地,竟然会蕴藏着这么多的甘甜么? 我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心头不禁一颤,因为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只要对清史稍有涉猎的读者都能理解我的心情,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我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的,因为它与狞厉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使我忍不住抬起头来遥想它的地理形貌。后来我本人不知为什么对文字狱的史料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因而这个地名便成了我阅读中的常见词汇。近年来喜欢读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在拜读谢国桢先生写于半个世纪前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先生两年前出版的《东北流人史》①时更是反复与它打交道了。今天,我居然真的踏到了这块著名的土地上面,而它首先给我的居然是甘甜! 有那么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那么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清代统治者特别喜欢流放江南人,因此这块土地与我的出身地和谋生地也有着很深的缘分。几百年前的江浙口音和现在一定会有不少差别了吧,但云还是这样的云,天还是这样的天。 地可不是这样的地。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上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怎么会这样?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可能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今天我的出发地和目的地都很漂亮,想想吧,牡丹江、镜泊湖,连名字也已经美不胜收了,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却是这半道上的流放地。由它,又联想到东北其他几个著名的流放地如今天的沈阳(当时称盛京)、辽宁开原县(即当时的尚阳堡
击破谣言 叶赫纳拉氏虽然亡国了,但是它作为满洲贵族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不仅如此,叶赫的子孙在清朝有许多位居要职。金台石的儿子德尔格勒,授佐领,予三等男爵,其弟尼雅哈,授佐领,予骑都尉世职。孙子南楚,任护军统领,袭三等男爵。尼雅哈的儿子明珠,这个康熙朝有名的权臣,由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后擢升为内务府总管,再授弘文院学士,又历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赠太子太傅,晋太子太师,可谓是权倾一时。南楚的儿子穆占率兵征湖南,平云南,后授正黄旗都统,列议政大臣。这样出将入相的大有人在,叶赫纳拉家族为大清江山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且不说,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不是别人,正是皇太极——这个叶赫家族的外甥。  深入考察一下,清朝历代后妃中姓纳拉氏的大有人在。当然,不仅仅是叶赫纳拉氏,还有乌拉、哈达纳拉氏。除了皇太极的母亲姓叶赫纳拉氏外,努尔哈赤还有大妃乌拉纳拉氏、侧妃叶赫纳拉氏、侧妃哈达纳拉氏。皇太极有继妃乌拉纳拉氏、侧妃叶赫纳拉氏、庶妃纳拉氏。顺治有庶妃纳拉氏。康熙有惠妃纳拉氏、通嫔纳拉氏、贵人纳拉氏。雍正有皇后为乌拉纳拉氏。乾隆有追赠皇后乌拉纳拉氏、舒妃叶赫纳拉氏。道光有和妃纳拉氏。在事实面前,野史所说的“祖制宫闱不选叶赫”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说姓叶赫纳拉氏的慈禧是为报世仇而出现的,就更加不可信了。http://book.sohu.com/20060410/n242723365_2.shtml
以前有个国家叫"琉球"的 清朝顺治三年,琉球国王尚贤遣使金应元到清朝请封,因为当时清朝战乱未平,所以长时期滞留在福建省。福建平定后,琉球使者通过清朝的将领来到了北京。礼部官员认为,明朝赐给琉球王的印和官方文书都没有缴回,不宜封赐,所以第一次请封没有成功。  翌年,清政府赠给使者衣物和布帛等等等东西,让他们回到了琉球。顺治十年,琉球遣使前往清朝朝贡。第二年,再遣贡使,并且缴换了明朝敕印,请求封号。顺治皇帝颁布了《敕琉球诏》:  “帝王祗德底治,协於上下,灵承於天,薄海通道,罔不率俾,为籓屏臣。朕懋缵鸿绪,奄有中夏,声教所绥,无间遐迩,虽炎方荒略,不忍遗弃。尔琉球国粤在南徼,乃世子尚质达时识势,祗奉明纶,即令王舅马宗毅等献方物,禀正朔,抒诚进表,缴上旧诏敕印。朕甚嘉之,故特遣正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副使行人司行人王垓,赍捧诏印,往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尔国官僚及尔氓庶,尚其辅乃王,饬乃侯度,协抒乃忠荩,慎乂厥职,以凝休祉,绵於奕世。故兹诏示,咸使闻知。赐王印一、缎币三十匹,妃缎币二十匹;并颁定贡期,二年一贡,进贡人数不得逾一百五十名,许正副使二员、从人十五名入京,馀俱留闽待命。”  这个诏书既对琉球作为清朝藩属的肯定,也规定了向新的清朝王朝朝贡的级别和时间。但由于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敕封的清朝使者没有出海。  康熙元年,康熙皇帝颁布了新的《敕琉球诏》:  “琉球国世子尚质慕恩向化,遣使入贡,世祖章皇帝嘉乃抒诚,特颁恩赉,命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等赍捧敕印,封尔为琉球国王。乃海道未通,滞闽多年,致尔使人率多物故。朕念尔国倾心修贡,宜加优恤,乃使臣及地方官逗留迟误,均未将前情奉明,殊失朕怀远之意。今已将正副使、督抚等官分别处治,特颁恩赉,仍遣正使张学礼、副使王垓令其自赎前非,暂还原职,速送使人归国。一应敕封事宜,仍照世祖章皇帝前旨奉行。朕恐尔国未悉朕意,故再降敕谕,俾尔闻知。”  原来派去而没有去成的使者拿着两道诏书到了琉球,完成了册封典礼。  琉球在康熙时期多次朝贡,但由于贡使在海上遭遇风浪,贡物损失很严重,所以琉球会在第二次朝贡的时候将上一次丢失的数目补足,但康熙皇帝不允许。琉球在向清朝朝贡的时候,总是进贡很珍贵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对使者说:“所进玛瑙、乌木、降香、木香、象牙、锡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等,皆非土产,免其入贡。其琉璜留福建督抚收贮。馀所贡物,令督抚差解来京。”只允许以后进贡土特产,但琉球的本意,第一是恭顺使然,第二就是在朝贡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当时海上不是很平静,所以册封使者往往不愿远去琉球,所以会让琉球请封使者自己将册封的诏书和印信领回去,但使者非常希望能让册封使去琉球,结果皇帝允准了他们的要求。  琉球国王去世后,按照规定“琉球国凡王嗣位,先请朝命,具通国臣民结状请封。然后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王。未封以前称世子,权国事。”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接待琉球朝贡使时,赐御书“中山世土”额。至今还挂在琉球的宫殿里。这一年,琉球再次向清朝派遣留学生。以往清朝册封使去琉球国,会在海上因为海浪等风险,会迟到琉球,延误册封时间。琉球国请封使建议:“今在五虎门开洋,仅三昼夜而达小国。臣遣官迎护,亲见舟行之次,万鸟绕篷而飞,两鱼夹舟而进,经过之处,浪静波平,倏抵琉球内地,通国臣民以为仅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