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q2003 yqq2003
关注数: 48 粉丝数: 108 发帖数: 2,513 关注贴吧数: 2
荒谬的穿青家谱 原谱:龙家族谱说: 明洪武初立,七年调北征南,蒙洪武主救封云南至(制)台,驱宣慰于水西,改黑羊箐以作省城,我祖与张、王、李一十三姓落贵州龙井巷,告老归林,葬于五指山前,官名天鳌。” 族谱解析 驱宣慰于水西,改黑羊箐以作省城?这家谱是认真的的吗? 洪武年间,贵州还没有建省,哪里来的省城? 驱宣慰于水西?别说是贵州还没建省的贵州都司时期,即便是建省了,也是省城和宣慰司同城,哪里把宣慰使驱逐了?今天省政府是当时的贵州宣慰府,都司路才是后来的省府驻地。 张姓家谱说:“正雄公卢陵县库生,出任湖南渭阳县,后升湖北郧阳道,授二品官衣帽,升官二级。因调北征南,特授贵州全省兵部尚书按察司,恩加三级,记录第十次,以总兵职领军入黔。” 族谱解析 张家真的确定是调北征南吗,调北征南的时候,傅友德是征南将军,蓝玉和沐英为左右副将军。征南结束后,留沐英驻守云贵,官衔为西平侯兼云南总兵。除了云南总兵,还有个张姓的总兵?太可笑了! 另外,贵州全省兵部尚书是个什么鬼?不说当时贵州省还不存在,即便存在,也不可能有兵部尚书,因为兵部尚书是相当于是现在国防部部长,堂堂大明王朝,把国防部搬到贵州来是想干啥? 另外,明代的兵部尚书里面,根本没有族谱中的这号张姓人物。我把明朝的兵部尚书都列出来了,看看有没有你家正雄? 于谦、夏言、胡宗宪、彭时、丁汝夔、邝埜、石星、王在晋、崔呈秀、袁可立、袁崇焕(加衔)、梁廷栋、张鹤鸣、杨嗣昌、洪承畴(加衔)、孙传庭、陈新甲、张缙彦、史可法、翁万达、杨博、江东、王越、孙承宗 其他族谱里面,只有更夸张,没有最夸张。但古人不知道的是,吹牛其实是需要打草稿的。至少得把明代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搞清楚了再吹也不迟。 另外,还得把调北征南的时间,主要移民地搞清楚了再来吹。 调北征南,主要是调南京的兵马来征讨云南,人家云南人也吹,但人家至少知道吹自己是南京的高石坎、竹子巷、柳树湾,哪有江西什么事? 江西移民来西南,主要发生在张献忠屠川和奢安之乱后。明代前期基本没有江西移民。
说说普安州与盘县的关系 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在这之前,普安州是普安州,普安卫是普安卫,不过仅仅是同城而治,互不隶属)。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普安州分置普安县(普安县由来)。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普安卫并入普安州(州和卫实现了合并,普安卫并入普安州,从此没有了普安卫)。 嘉庆三年(1798)置为兴义县,隶兴义府统辖(从这时候开始,兴义才跟普安州脱离关系)。 嘉庆十四年(1809年)普安州升为直隶州。 嘉庆十四年(1809),改兴义县隶普安直隶州统辖(又重新隶属普安州)。 嘉庆十六年(1811),兴义县属兴义府统辖(最后隶属兴义府)。 十六年,普安直隶州改普安直隶厅(省政府直辖)。 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盘州厅。(盘县县名由来) 1913年,改为盘县(正式定名盘县)。 1950年4月,盘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兴仁专区(兴仁成为政治中心,虽然时间较短,辖盘县) 1952年12月,兴仁专区改为兴义专区。(兴义成为政治中心,辖盘县) 1956年7月,兴义专区撤销,盘县改属安顺专区。(盘县为安顺所辖) 1965年8月,恢复兴义专区,盘县复归兴义专区。(盘县为兴义所辖) 1966年2月,从盘县划出9个公社、云南省宣威县划出3个公社组建盘县矿区,隶属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领导,实行政企合一体制。(盘县部分乡镇正式脱离兴义管辖,隶属三线时期成立的临时指挥部) 1970年12月,六盘水地区成立,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为盘县特区,隶属六盘水地区。(盘县全县脱离兴义管辖,属六盘水辖) 1978年12月,六盘水撤地改市,盘县特区隶属六盘水市。(属六盘水市辖) 1999年4月,盘县特区更名盘县,县党政机关驻地从城关镇迁至红果镇。(现状,隶属六盘水) 2017年6月,盘县特区成功设市(县级),隶六盘水
贵州古罗甸国是怎么来的? 在公元二世纪后期,曹、刘、孙天下三分,这个时候的南中一带,由一个叫李恢的人呢来担当行政首长,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政府驻地在云南镇雄,后来,这个政府大院从云南镇雄搬到了毕节。 这个时候毕节,主要是彝族一个很小的支系比跻(毕节)在此盘踞,这个支系在彝汉的内外夹击下,西入云南楚雄; 随着政府驻地从镇雄迁出,跟汉族势力保持友好的彝族默部德施氏勺阿妥后裔妥阿哲(汉称济火),也从云南镇雄境进入毕节,在毕节建立了自己的地盘,彝族管理的地盘叫龙更。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发起对南中高定、雍凯、孟获等彝族部落的战争。 孔明自己的军队为西路军,从建昌(今凉山)杀高定,渡泸水(金沙江)南下永昌(今云南保山)灭雍凯,然后东进,与中路军李恢和东路军马忠会师建宁(今曲靖),对孟获实施军事打击。 在这场战争中,和汉族保持友好的妥阿哲(济火),自然而然的加入到诸葛亮的阵营里面,负责开路,搭桥和提供供兵马粮草等,为战胜孟获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因此受封为罗甸王,辖区比龙更要大得多,受封为罗甸王以后,罗甸国驻地也从毕节搬到了大方。从此之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到清朝前期,吴三桂大规模对水西用兵之后,才大规模的迁出。 迁出方向有两个,最主要的一个方向是往西,迁往云南的红河州、文山州,现在文山州、红河州的彝族人,仍自称“阿哲”,另外一个是往西北方向,迁向大凉山地区。如凉山土司绝嗣以后,为了保持血统的高贵,都选择让阿哲家改姓继承。中国最后一个土司安学成,就是阿哲家的后裔,在继承了当地沙马家的官职后,开始改姓沙马(同时也保留原来的汉姓安)。
毕节影响力危机正在加剧 地方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就学、就医、工作、旅游等几个方面。如果这几个方面都不占优势,基本上算是边缘化了。 衣、食(主要体现为购物):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不会去毕节购物,大方、赫章偶尔去毕节购物。 住(主要体现为购房):金沙、黔西、织金、威宁不会去毕节买房;纳雍、大方、赫章有部分人会去毕节买房。 行(主要体现在去全省和全国是否会去毕节中转):在没有毕节机场以前,金沙、黔西、织金、威宁、大方、纳雍、赫章都不会去毕节中转,有了毕节机场以后,大方、赫章部分旅客选择从毕节中转,大方就在自家地盘上,根本谈不上中转,真正有影响的,仅有赫章一地。成贵通车以后,情况是否好转有待观察。 就学:毕节一中尽管在全省中学中名不见经传,但是在毕节却具有极高影响力,无论毕节下辖哪个县区,无论或远或近,就读毕节一中仍然是很多初中学生的选择,除了毕节一中,毕节民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就医:小病不出县,大病去省城,基本上不回去毕节就医,不排除赫章、大方靠近毕节的地区选择去毕节就医。 工作:除了公务员,毕节能够提供给各县的工作机会几乎为零。 旅游:毕节有名的景区都不在七星关,没有人会去毕节旅游。 综上所述,除了就学一项,毕节无论在哪个方面,已经没有真正的影响力了,边缘化情况非常明显,想要成为中心,比登天还难。
请六遵守贵州勘界时约定,停止韭菜坪最高点就在大弯的宣传 1998年7月26日至30日,省勘界办公室县界组朱利民、陈光辉、何新、张本国等人分赴六盘水市钟山区和毕节地区威宁县,实地调研钟山区与威宁县对大湾镇归属的争议问题。调研组认真听取了两市地和两县区的汇报,查阅了有关文件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调查。 这次勘界后,对贵州省省情的介绍是这样的: 省境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隆起于四川盆地与广西丘陵之间,通称贵州高原,地势西部高,自中部向东部、北部和南部倾斜,西部海拔1500~2900米,中部海拔900—1500米,东部、南部、北部边缘河谷海拔在500米以下,整个地形宛如一个向东的马蹄,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最高处是位于赫章县南部珠市乡的韭菜坪山,海拔2900米,最低处在黎平县东南部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米。 这个介绍是当时勘界办公室确定了的最终的省情介绍。 这份省情介绍,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认证,得了毕节地区行署的认证,得到了六盘水市的认证。并上呈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得到民政部的认证。 认证结果是: 最高处是位于赫章县南部珠市乡的韭菜坪山,海拔2900米 最高处是位于赫章县南部珠市乡的韭菜坪山,海拔2900米 最高处是位于赫章县南部珠市乡的韭菜坪山,海拔2900米 这是目前最权威、最正式的贵州省省情介绍。 请六盘水立即停止对韭菜坪不当宣传。 请六盘水立即停止对韭菜坪不当宣传。 请六盘水立即停止对韭菜坪不当宣传。
重温二战后日本在密苏里战舰上的投降书签字仪式 这次受降仪式独具匠心之处甚多。例如,所有参加仪式的官兵,包括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都身着军便服,不穿礼服,以此表达对于法西斯的轻蔑和战争即将结束,军人们将要停止征战、铸剑为犁的意愿,同时,签字双方采用的文件版本一致,但装潢迥然不同,盟军保留的一份真皮包装,美轮美奂, 给日本的一份是帆布包皮,粗糙得多、国各国代表在8时30分至8时50分之间陆续到达会场,日本代表则在9时钟准时到场,代表日本政府的外相重光葵和代表军方的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带头,颓然进入会场,据说梅津得知被推荐这一任务时叫嚣着要切腹,后经天皇开导才同意,他们虽然身着礼服,却面色阴沉,一副沮丧。 9时整,麦克阿瑟作了签字仪式前的演讲,他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我命令,日本帝国政府和日本军队代表,在投降书指定的地方签字!”日方代表率先在投降书上签字。由于屈辱和紧张,深悉外交仪礼的重光葵竟一度找不到签字的地方,踌躇达一分钟之久,在萨瑟兰中将提醒之后才完成签字。 此后,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各盟国代表,麦克阿瑟开始签字,他共使用了6支笔,前2支签字笔当场就送给了陪同签字的温赖特和帕西瓦尔,其他4支笔分别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西点军校、中国代表徐永昌、麦克阿瑟的夫人。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在受降仪式上体现出了色的政治头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这一时刻:“今天 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 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受降归来之后,徐永昌即告病引退,任陆军大学校长。徐永昌在受降仪式上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参加受降仪式各国代表的肯定,也赢得了中国四万万同胞的尊敬。
清代大定府辉煌一时采矿业 锌是清代制造钱币必不可少的重要金属,而当时锌最重要的产地就是贵州贵州锌的最大产地在大定府,著名矿厂有妈姑厂(位于今赫章县)、福集厂(位于今水城县)、大鸡厂(位于今毕节县)、大兴厂(位于今大方县)、马鬃岭厂(位于今大方县)、兴发厂(位于今赫章县)等。 其中以妈姑厂能长期维持高产量最为著名,堪称清代诸锌厂之首。大定府总计年产量在数百万斤至一千多万斤之间,占了全省总量的八成乃至更多,而妈姑厂的最高年产量,竟然达到了900多万斤,这在传统时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锌矿的大量开采,为清代货币铸造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源,从雍正十三年开始,隶属户部的宝泉局,隶属工部的宝源局所需白铅(锌),全数由大定府所供应。 除了宝泉局和宝源局所需白铅由大定府所供应外,各省所造的钱也大部分由大定府所供应。为了铅锌矿的运输,乾隆年间特意疏通了赤水河到长江的航道。 贵州本省也铸钱。因为大定府锌矿兴旺,所以雍正八年开始在(1 730)贵州开设宝黔局,当时宝黔局,地点并非在省城贵阳,而是在毕节县城内。直到乾隆二十五年,才将宝黔局移至贵阳,但又分5个铸钱炉座(宝黔局共20炉座)于大定府城所在地(今大方县)。 和锌一样重要的,是铅矿。 黔西北的铅厂有柞子厂、白蜡厂等(均位于今威宁县),年产量最高近300万斤,最低时只有二三十万斤,但总体上看亦领先全国,只在某些时期被湖南赶超。而柞子厂雍正七年(1 729)高达230多万斤的产量,可能超过了当年全国其它铅厂产量的总和。清代贵州各营操演所用黑铅主要来自大定府威宁州柞子厂、黎平府清平县永兴厂等。自乾隆中期以后,四川军队所需黑铅主要由威宁柞子厂供应。
汉族移民对贵州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贵州西部山多地少,箐深坡陡,土地资源缺乏;瘴雾弥漫,阴冷多雨,日照不充足,从事农业的气候条件较差,远不如东部和北部地区,所以在改土归流以前,贵州西部地区一直以畜牧业业为主,在南宋,罗氏鬼国(水西)的毗那(织金)就以产良马而闻名,在元代,西部的水西是全国十三大牧场之一,而且是南方地区唯一一个大牧场,以盛产水西马而闻名全国,直到明代,畜牧业仍然是贵州西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为了满足全国用马的需求,明政府在明朝初年就在贵州的永宁设置茶马司,利用长江水道向全国运送良马。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特别是在改土归流以后,随着汉族移民到来,传统的畜牧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清代以前,贵州西部的种植业,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坝子、河谷地带,并未向山要粮的例子出现,而汉族移民的蜂拥而来,坝子、河谷地带的耕地已经不足以满足汉族移民的用粮需求了,于是,向山地要粮成为了当时移民们不得不做的选择。 山地大量被开垦成耕地后,不仅让天然牧场被毁坏殆尽,畜牧经济被严重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从清镇往西,一直到威宁,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全部都被开垦成耕地,也就是从那时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大量出现。 即便如此,威宁、毕节、水城等地的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需要从安顺、黔西、平远(织金)购买粮食已供应威宁。 也是从那时起,一年没有半年粮的情况开始大量出现,而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以前的水西地区,并没有出现过粮荒的情况。 说个题外话,为什么耕种环境并不好的西部,反而吸引了大量移民,而耕作环境好的东部,却是地广人稀呢? 这跟当时铅矿粮、铜矿的开采的紧密相关的。 当时威宁州、水城厅、毕节县、大定府、普安州、平远州、南笼府等是清代是全国铅的主产地,清代全国铸币用铅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要靠这些地区提供,铅矿的开发吸引了大批流民进入这一地区,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清代人口增加最大的地方,人口平均数已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两倍以上。 移民的大量涌入,光靠开矿已不足以解决吃饭问题,毁林开荒就成了当时政府的选择,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西部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很多人一说起汉族移民来,都想当然的认为是汉族移民推动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贵州西部地区作为南方唯一一个合适发展畜牧经济、林业经济的地区,和南方其它地区有很强的互补性,又靠近长江水道,其畜牧产品可通过长江源源不断运送往其它南方地区,通过与南方地区互通有无的贸易方式,不就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了吗?贵州完全有机会成为南方的内蒙古,可惜,汉族移民把它变成了包谷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