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523Vb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3 发帖数: 4,258 关注贴吧数: 0
公司裁员的一点体会 最近随着经济危机影响日益加剧,本公司长期奉行不裁员政策也难逃裁员的命运。 作为Gentex Corp ,GM ,Panasonic,Danfoss,Siemens Group,......等等公司供应商,我们的订单从今年9月份开始一天不如一天,开始是美国取消所有汽车零件订单,接下来是英国取消办公自动化订单,再接下来是德国通知削减订单.......十月初开始,老总及人事总监通知各部门经理拿出人力资源削减方案.其中分到我部的目标是削减人力成本40%.如果根据订单情况,那麼我部某些小部门将要成建制裁掉.比如汽车部门,比如办公自动化研发部门等等.接下来TS16949成员裁减70%以上也就顺理成章了.说实话,有许多即将被裁掉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都是该行业的精英.去年这个时候这些人员有些企业出8000元~10000元/月都没有挖去,还是我把他们留下来的,当然留下来是付出了相应代价的,给他们涨了工资.在即将进入2009年的最后半个月,我按照要求先后分别给我部门40多位即将裁减的人员谈话.印象最深的是是给东南大学的黄xxx谈话,当宣布他不将续签合同后,他哭成了一个泪人.他人品很好,做事刻苦,技术也不错.但因裁减比例太高,如果保留他就意味比他更优秀的人员被裁掉.裁减角度基本遵循如下原则(越靠前越优先考虑):1 )部门被裁减掉,又不能调剂到其它部门工作的2 )既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也达不到本岗位的能力要求的.3 )具有较高或很高的业务水平,但工作态度消极,对企业 文化不认同的.4 )工作态度端正,能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基本满足本 岗位需求的.5 )对公司的理念高度认同,能够从公司角度处理工作, 同时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的.6 )公司希缺的人才,将来也没有用武之地的.希望经济尽快好转,当公司规模扩大时,再把相关人才重新招聘回来.让心理得到安慰.
SSSSS[化学元素细说]---化学爱好者进SSSSS 元素序号:1 元素符号:H 元素名称:氢 元素原子量:1.008 元素类型:非金属 发现人:卡文迪许 发现年代:1766年 发现过程: 从金属与酸作用所得的气体中发现氢。 元素描述: 氢有三种同位素:1H(氕)、2H(氘,也叫重氢)、3H(氚,也叫超重氢),其中1H在自然界的丰度为99.985%。氢的单质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微溶于水(0℃时,每体积水溶解0.0214体积氢气;20摄氏度时,溶解0.018体积;50摄氏度溶解0.016体积)。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热。当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体积百分数为4.1-75%)氢气时,点火发生爆炸。氢气燃烧的唯一产物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所以氢能源的研究和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元素来源: (1)电解法,可以大量产生纯度高的氢气;(2)天然气、石油气或焦碳与水反应的方法,是廉价生产氢气的一种途径;(3)离子型金属化合物与水反应的方法,用于军事、气象方面供探空气球使用;(4)以过渡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取氢气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太阳发展氢能源的一个新方向。此外,在实验室里,常用活泼金属跟酸的反应,少量制取氢气. 元素用途: 氢气或氢、氦混合气可以用来填充气球。氢大量被用来合成氨。氢气还能与一些金属化合,生成氢化物LiH、NaH、CaH2、BaH2等。氢也用于石油提炼工序中,如加氢裂化和氢处理脱硫;还用于植物油的催化加氢;加氢也用于制造有机化学药品。用氢气做还原剂,可使三氧化钨还原为金属钨。氢气能被某些过渡金属或其合金吸附。这种吸附作用是可逆的,在加热或减压的条件下,被吸附的氢气可以释放出来,因而,这是解决氢能源所面临的储氢问题的重要途径。氢也大量用于空间技术。氢和氧或氟在一起,既能用作火箭燃料,也能用作核动力火箭推进剂. 元素辅助资料: 氢和氧同氮一样,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氢的发现比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在化学科学实验兴起以前,人们的智慧被一种虚假的概念所束缚,好象任何气体既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收集,更不能称量. 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发表了关于“可燃性空气”的专门论述。其中,描述了多种制取“可燃性空气”的方法,并提供了“可燃性空气”的比重比空气轻7倍。1770年,法国化学家教授莱默里认识到铁屑可以与稀硫酸和盐酸作用制得“可燃性空气”。另外还有法国化学家马凯以及拉瓦锡都比较深入的研究了“可燃性空气”。拉瓦锡通过实验确定了“可燃性空气”与水之间的关系,拉瓦锡给予了它新的名称hydrogene。这里的“hydro”是希腊文中“水”,“gene”是“产生”、“源”,缀合起来就是“水之源”。它的拉丁名称hydrogenium和元素符号H由此而来. 氢的同位素分别被命名为1H 是protium(氕),2H是deuterium(氘),3H是tritium(氚).
★★★★影响最广的诗词(请大家参加)★★★★ 我先来:1)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8)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12)岳飞的《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13)李白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4)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5)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百年诺贝尔奖统计★★★ ★诺贝尔物理奖★时间 获奖人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 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国 1904 L.瑞利 英国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 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 德国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 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 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 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 德国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 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轧迹变为可见 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 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 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国 测定质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国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科学家发现旋转速度达到理论极限的黑洞 新浪科技讯 据美国太空新闻网11月17日报道,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宇宙中存在黑洞很可能是最为令人着迷的一个预测。美国的天文学家们最近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异的黑洞,该黑洞的旋转速度每秒钟高达950次,已经达到了天体自转的极限速度。   在11月17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美国天体物理研究中心(CFA)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近发现。该研究小组是由来自美国天体物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德国天体物理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提供的数据发现,一个编号为GRS1915+105黑洞旋转速度非常快,每秒钟高达950次,这已经达到了物理学家们普遍预测的自转极限。   美国天体物理研究中心负责人杰弗瑞-麦克林托克说,“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卫星数据,我们获得了三个黑洞旋转时的精确速度。最让人激动的是,一个编号为 GRS1915+105的黑洞,它在旋转时的速度已经达到理论极限速度的82%至100%。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黑洞会喷射气体、粒子流以及引起伽马射线等。在天文学界,人们通常用两个指标来界定一个黑洞,那就是黑洞质量和旋转速度。尽管天文学家们此前已经成功地测量出了黑洞的质量,但要准确地测量它们旋转速度却要困难得多。事实上,在今年之前,天文学家们从来没有准确地测量过黑洞旋转的速度。”   杰弗瑞-麦克林托克进一步解释说,黑洞在旋转时也会带动周围物质的旋转,这就会与周围静止物质形成一条分界线,这在天文学上被称作黑洞的“静止界限”。包括光线在内的物质越过静止界限后,并不会立即被黑洞吞食,而且围绕黑洞高速旋转,因而具有巨大的旋转能。再往里,当到达一定位置后,围绕黑洞旋转的所有物质都会被黑洞吞食。科学家们从那里往里面什么也看不见,这就形成了黑洞的“视界”。在静止界限与视界之间有“贮能区”或“能层”。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旋转黑洞有内外两个视界,中心奇点也会变为“奇异环”。   黑洞靠强大的旋转引力也会不断地吸收周围星体的气体。在此过程中,气体开始脱离原本的运行方向并向黑洞偏离,由此形成“角动量”,也就是说黑洞可以由此源源不断地吸收能量。被改变方向的气体使黑洞周围逐渐形成一个个越来越大、被称作“加速区”的圆环。在“加速区”里,大量炽热气体绕着黑洞旋转。随着气体越吸越多,黑洞必须分流已有的“角动量”,以便为持续涌进的能量提供空间。打个比方说,就像一个巨大的水车,为了保持旋转,它必须在装入水的同时释放出等量的水。黑洞也是如此,它必须在吸收角动量的同时释放出同等的能量。(小顺)
★★★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它与人类的关系的确是无法比拟的。地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而且人类本身也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地球从何而来?地球怎样发展?这些问题也就理所当然地使人们苦苦思索。 这个问题的解决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人类的历史不过300万年左右,而地球的历史却超过50亿年,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只占地球历史的大约1700分之一(何况人类的文明史只有6000年左右,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间)。因此,人们要想从自身的感受和观察中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正象不能从一部电影里的某一个画面去了解全部的电影故事一样,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然而,星球的演变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固定的规律。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自然法则,可以找到地球演化的原因和动力,可以认识地球正处于什么样的力学状态和物理状态,从地球的现状出发,运用这个自然法则就可以回溯到地球的过去和起源,可以推导得地球的未来和归宿。每一个星球都从原始星云开始,经历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各阶段,最后又完全崩溃而完成一个生死循环。地球正处于这个演化系列的中间阶段。太阳是它的过去,月亮是它的未来,而小行星和陨石则是它的归宿。 (二) 星球演化的过程是一个质量不断减少,体积不断缩小的过程。从一个非常庞大的原始星云球开始收缩,逐渐变为一个相对非常渺小的天体而最后崩溃。在整个演变历史中,一方面,星球内部的物质在粘性的作用下不断集中,不断收缩,使得密度变大,产生高温高压,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合成了我们地球今天所存在着的各种元素,同时,产生大量的热和能量;另一方面,在星球的边缘,由于密度的巨大差异,物质不断地扩散。正是这样,到了星球的晚期,质量则不足原来的千分之一,体积则不及原来的亿分之一,这时,星球自身的引力便不足以维持星球的存在,这个星球就崩溃了。在这整整的一生中,质量从来没有停止过减少,体积从来没有停止过缩小。地球也不例外。 地球的质量也是不断减少的。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热核反应使大量的物质变为热而扩散掉;火山爆发将大量的岩浆和气体喷出地面,使得地壳的内容物不断减少;在地球表面的物质是不稳定的,岩石不断风化,分子不断分解,原子不断蜕变,而这些变化得到的轻元素和小分子不断地挥发,成为大气层而不断地逃出地球的引力范围,最后在空中又完全崩溃…… 地球的体积也同样不断地缩小。强大的地球引力场时刻都在压缩着整个地球,就象一个收缩能力很大的橡皮球套在整个地球的外部,它竭力使地球占有更小的体积。这个指向地心的收缩力量便是地球周围的重力。这个力量虽然不足以引起热核反应,但它却足以不让地球内部留下任何空隙。随着地球的内容物减少,地球的体积必然也就不断地缩小。
★★★德国大批优秀的人才储备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 足球与高科技-德国人最为之疯狂的两样东西。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是维萨维公司为《在德国投资》制作的电影主题。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克莱里希(Uwe Kleinheinrich)就未来的创造、改革、技术以及其它方面采访了三位负责德国外商投资的专员。下文是经删节的访谈内容。 去年,德国政府发起一项鼓励更多在德国,尤其是在商业方面的创新运动。您是否认为德国是一个善于创新的国家呢? 曼戈尔德(Klaus Mangold): 肯定是的。看看德国出口的产品就清楚了,去年是我们连续第二年在出口上超过美国,所以如果客户愿意购买我们这样一个高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的产品,唯一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另外,从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创新优势来,我们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公司是非常重视技术,它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八。我们戴姆勒 (DaimlerChrysler)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每天在研发上的投入约为1500万欧元,这使我们在汽车行业处于领先的地位。许多其它的公司也是如此。 韦伯(Jürgen Weber): 我同意。很明显,德国是一位具有很强实力的创新家。我们作为世界头号出口国的事实就是证明。我们的产品在德国设计、生产,而在全世界范围销售。如果我们的产品不够好、不够现代、不够实用,我们就不可能成为国际出口的冠军。 德国出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工程上的进步。您认为德国工程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冯必乐(Heinrich von Pierer): 德国工程师受过良好的培训,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非同寻常的创造力。我相信他们对“德国制造“这一标志所代表的德国工业的质量和信誉负有高度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去找到在全球市场上取胜的最快、最好的解决方案。 曼戈尔德(Klaus Mangold): 另一个优势在于德国工程师们目前采用的跨领域的解决方法。他们正向那些二十年前尚未出现而现在已经成为医药与健康事业的一部分的领域迈进。我还要指出的是,今天在德国的工程师们正在以商业为导向的环境中工作。我们的政府为了大力推动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向其提供税收优惠并制定了新的法案。这些都鼓励年轻的企业家们从大医药公司里出来,开办新的生物科技企业。我们把传统的医药企业与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结合起来,连同技术设备与相应的软件系统一起并入我们的医疗事业,从而构成了一条政府努力实现的价值链。其成效将在未来得以显现。 总体上,您是怎样评价德国工人的? 曼戈尔德(Klaus Mangold): 德国人对努力工作充满了激情。他们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为顾客创造利益和价值,并开发新的产品。看看过去一年来德国在汽车行业,特别是那些著名的高级轿车,以及我们在飞机工业方面与我们的法国伙伴所取得的成绩。再看看化学工业,软件行业的新发展。我相信我们拥有优秀的工业基础,使我们能够获得这些技术和并做出坚定的努力:一方面是研发,另一方面是强烈的客户导向。 韦伯(Jürgen Weber):是的,我相信这种努力是当您看到大学里莘莘学子们所能感受到的一种优势。他们希望学习好,他们希望获得好成绩,他们希望在某个行业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可以开发新型有效的机器和工具,可以影响进程,可以升级系统,以及更多。我相信人们的努力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大的优势之一。 国外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德国作为商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不够灵活。这种说法是否准确? 冯必乐(Heinrich von Pierer): 很不幸,人们对德国抱有很多误解和误会,包括缺乏灵活性这一印象。但我想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过去一年多来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政府在许多行业都推行了重要的改革措施,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是通过大公司、中小企业与工会的共同努力获得的。事实上,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远比人们想象的高得多,其发展趋势也颇为积极。 那么在未来我们可以期望德国创造什么样的创新产品呢?什么样的技术将对我们的影响最大呢?
★★★英国的设计创新★★★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英国设计往往等同于欧洲古典风格和贵族气质。事实上,英国的设计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一直保持着充沛的“创新”精神,在现代设计史上独树一帜。 英国是世界工业设计的发祥地 1851年, 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世界工业博览会,当时的工业产品缺乏设计的弊端集中暴露出来,许多产品外观粗糙,部分产品甚至装饰以不伦不类的纹样遮丑。注意到这一现象,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两人发起了一个“新手工艺美术运动”,主张以新的装饰反对矫饰,提倡精致、合理的设计,并保存了手工艺,这为现代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产生了规模宏大的“新艺术运动”,使建筑、家具、工业品、服装、首饰、书籍插图等领域都出现了新设计风格,此后又有了“装饰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等等。与欧洲大多数国家不同,当代英国工业设计的一大优势是政府的直接扶持。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可以没有政府,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首相布莱尔也曾为推动英国的设计,并出面为之造势。   在英国,除了政府的全力支持,越来越多的英国企业也把设计看作是经营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工具。   目前英国以盛产设计师而闻名,独特的英国设计文化,也日益魅力四射———其理念源自一个观点:设计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与其存在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对话。
★★★★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之法国篇★★★★ ★巴斯德★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伟大的巴斯德 (他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是对现代医学贡献最大的人!!)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200年后,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特别是法国伟大的科学家巴斯德的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人们才开始认识微生物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把研究微生物的科学称作微生物学,巴斯德和科赫是公认的微生物学奠基人。他的工作为今天的微生物学奠定了科学原理和基本的方法。   巴斯德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由于他不到30岁便成了有名的化学家,法国里尔城的酒厂老板便要求他帮助解决葡萄酒和啤酒变酸的问题,希望巴斯德能在酒中加些化学药品来防止酒类变酸。巴斯德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善于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使他在化学上有过前人没有的重要发现。所以在解决葡萄酒变酸问题时,他首先也是用显微镜观察葡萄酒,看看正常的和变酸的葡萄酒中究竟有什麽不同。结果巴斯德发现,正常的葡萄酒中只能看到一种又圆又大的酵母菌,变酸的酒中则还有另外一种又小又长的细菌。他把这种细菌放到没有变酸的葡萄酒中,葡萄酒就变酸了。于是巴斯德向酿酒厂的老板们指出,只要把酿好的葡萄酒放在接近50℃的温度下加热并密封,葡萄酒便不会变酸。酿酒厂的老板们开始并不相信这个建议。巴斯德便在酒厂里做示范。他把几瓶葡萄酒分成两组,一组加热,另一组不加热,放置几个月后,当众开瓶品尝,结果加热过的葡萄酒依旧酒味芳醇,而没有加热的却把人的牙都酸软了。从此以后,人们把这种采用不太高的温度加热杀死微生物的方法叫做巴斯德灭菌法。直到今天,我们每天食用的牛奶还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来保鲜的。   因为解决了葡萄酒变酸问题,巴斯德在法国的名声大振。正好这时法国南部的丝绸工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用做原料的蚕茧大幅度减产。减产的原因是一种叫做“微粒子病”的疾病使蚕大量死亡。人们又来向巴斯德求援了。1865年,巴斯德受农业部长的重托,带着他的显微镜来到了法国南方。经过几年的工作,其间他还得过严重的脑溢血病,但是,他发现微粒子病的病根是蚕蛹和蚕蛾受到了微生物的感染。针对病因,巴斯德向蚕农们表演了如何选择健康蚕蛾的方法,要求他们把全部受感染的蚕和蚕卵,连同桑叶都烧掉,只用由健康蚕蛾下的卵孵化蚕。蚕农们依照巴斯德的办法,果然防止了微粒子病,挽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为此,巴斯德受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3世的表彰和人民的热烈称颂。   研究葡萄酒和蚕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巴斯德开始主张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正因为微生物能够通过身体接触、唾液或粪便散布,便可以从病人传播给健康的人而使人生病。这种观点后来被许多医生的观察和治病经验证实了。其中德国医生科赫和他的老师贡献最大。为此德国聘请巴斯德担任波恩大学教授并授予他名誉学位,可是,这时普法战争已经爆发,法国大败,热爱祖国的巴斯德拒绝了德国给他的荣誉。1873年,巴斯德当选为法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士,虽然他不是医生,连行医的资格都没有,但历史已经证明,巴斯德是最伟大的“医生”。   19世纪70年代,巴斯德开始研究炭疽病。炭疽病是在羊群中流行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畜牧业危害很大,而且还传染给人类,特别是牧羊人和屠夫容易患病而死亡。巴斯德首先从病死的羊血中分离出了引起炭疽病的细菌——炭疽杆菌,再把这种有病菌的血从皮下注射到做试验的豚鼠或兔子身体内,这些豚鼠或兔子很快便死于炭疽病,从这些病死的豚鼠或兔子体内又找到了同样的炭疽杆菌。在实验过程中,巴斯德又发现,有些患过炭疽病但侥幸活过来的牲口,再注射病菌也不会得病了。这就是它们获得了抵抗疾病的能力(我们今天叫做免疫力)。巴斯德马上想起50年前詹纳用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可是,从那里得到不会使牲口病死的毒性比较弱的炭疽杆菌呢?通过反复试验,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发现把炭疽杆菌连续培养在接近45℃的条件下,它们的毒性便会减少,用这种毒性减弱了的炭疽杆菌预先注射给牲口,牲口就不会再染上炭疽病而死亡了。1881年,巴斯德在一个农场进行了公开的试验。一些羊注射了毒性减弱了的炭疽杆菌;另一些没有注射。4个星期后,又给每头羊注射毒力很强的炭疽杆菌,结果在48小时后,事先没有注射弱毒细菌的羊全部死亡了;而注射了弱毒细菌的则活蹦乱跳,健康如常。在现场的专家和新闻记者欢声雷动,祝贺巴斯德伟大的成功。的确,巴斯德的成就开创了人类战胜传染病的新世纪,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奠定了今天已经成为重要科学领域的免疫学的基础。1885年,巴斯德第一次用同样的方法治好了被疯狗咬伤了的9岁男孩梅斯特。后来梅斯特成了巴斯德研究院的看门人,1940年,当法国被德国占领时,64岁的梅斯特因为拒绝法西斯军人强迫他打开巴斯德的陵墓而自杀了。   1996年巴斯德逝世100周年时,全世界微生物学和医学工作者举行了许多活动来纪念他,因为他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幸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一篇震动中国人的演讲)★★★ 讲演人:高震东(台湾) 在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的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的以道德教育为本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的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的字样。 以下就是校长高震东在国内的讲演: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台下的声音:“匹夫有责”)——不,是“我的责任”。如果今年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我是这样教我的学生的。所以说,现在我们大陆教育办得不好,是我高震东的责任,只因为这样,我才回祖国专门举办道德方面的演讲。(掌声)“以天下兴亡为已任”是孟子的思想。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呀!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我在台湾办学校就是这样,如果教室很脏,我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我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一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我告诉你,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 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你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务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一般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二个,第二个也没有,又去开第三个——这样的学生,在我学校是要被开除的!连举一反三都不懂,第一个没水,第二个会有吗?你就没想到水会来吗?人无远虑怎么能行?作为一个干部,作为一个人,都要想到后果,后果看得越远的人,越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只管眼前,不顾将来的人,不是一个好干部,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水管不关,来了水后让它哗哗哗满池子去流,仍不去关注:“反正是国家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浪费国家的,就是汉奸!你为什么浪费国家的水?你为什么浪费国家的资源?我每天洗脸都为国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你们校六千多学生,每个每天节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电,就是节省国家资源。 爱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爱国,一种是消极爱国。积极爱国是为国家创造财富,消极爱国是为国家节省财富。国家用那么多百姓的民脂民膏来供你读书,你还浪费国家的财富,你良心何在?你上大学都如此,怎么能期望于中学生、小学生呢?怎么能期望于一般老百姓呢?你高级知识分子都不爱国,怎么能让老百姓去爱国呢?从自己身边做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这就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的道德观念,这就是道德教育。
★★★★【推荐】我的科学之路(邹承鲁)★★★★ 研究生期间,还应该强调学习实验室的传统和向周围同学们学习。我入学之后有幸被分配和师兄E.C.Slater在同一实验室工作。Slater当时是研究生最后一年,毕业后去美国完成博士后学习,1953年被Keilin 教授推荐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担任生化教授共三十余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创建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际上知名的研究所,曾担任国际生物化学学会联合会主席,是生物能方面的著名科学家。在我完成生物化学和酶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开始研究工作前,他建议我阅读Keilin 教授实验室全部生物化学方面的论文,并详细阅读那些与我自己课题有密切关系的论文。我用了几个月时间这样做了,觉得得益匪浅。当我完成第一篇论文后,导师要我自行选题时,仔细阅读这些论文对我自行选题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在英国学习期间适值二次大战之后,英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这对我是很好的训练,Keilin教授非常强调要在简单的实验条件下作出优秀的工作。他非常强调研究工作最主要的是靠创新的学术思想,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依靠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收集大量各种数据。他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贡献之一,细胞色素系统的发现,就是依靠一台最普通的手持分光镜和一台普通显微镜联用完成的。分光光度计在成为常用仪器之后的很长时间,他的实验室都没有,只是在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作为研究生的初期才买了一台贝克曼分光光度计,成为全实验室的宝贝。在我整个研究生期间,他的实验室都没有可控温的离心机,这对于大量进行酶学研究的实验室是十分不方便的。整个实验室没有冷室,有的实验只能冬天在楼顶进行。楼顶既是我们整个实验室公用的冷室,又是公用的大通风柜。在我毕业前终于买了一台可控温的离心机,那时我已完成全部实验工作,无福享用了。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的实验室每年都有高水平论文发表,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实验室之一。他还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一次有一位富有国家的科学家来访问他,这位科学家说他自己的实验室已经装备了这样那样的最先进的仪器,他问Keilin教授他应该进行什么工作。Keilin教授回答说:所有的先进仪器你用钱都可以买到,但是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是用钱买不到的。我国现在还远远不算富有,但是花费国家大量财力,引进了先进仪器而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先进仪器的情况,在我国还是屡见不鲜的。Keilin教授的故事难道不值得我国手中掌握财权的领导同志们认真思考,究竟是首先资助提出先进学术思想的科学家,还是提出购买先进仪器的科学家呢?当然这完全不是说,实验科学不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必要的条件,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有时是难以实现的。但是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和勤奋工作,毕竟是第一位的,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内因,先进仪器只能是第二位的,只能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外因和重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代替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以及勤奋工作去实现这些思想以取得重大突破。     我1951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组。在一个工作已经顺利开展成果不断涌现的集体中,特别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和在一个新的实验室自行创业,独立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经历,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把一个黑煤球投入一个旺火炉,很容易就会烧红,但是如果要从头生火,把一个黑煤球烧红就不那么容易了。加以当时国内的实验条件毕竟比较简陋,但是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经验对我是极好的训练,当时的生物化学所也同样只有一台分光光度计,也没有可控温的离心机。但是历尽艰辛,我终于从头创业,因陋就简,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组,开展工作,并开始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在创业过程中得力助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王应睐教授把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伍钦荣同志分配帮助我工作,伍钦荣同志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又善于动手做实验,对当时工作开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伍钦荣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灾难中不幸去世。不仅是生物化学所,也是我国生物化学界的一大损失。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 原载《科学美国人》2000/1                当前《科学文献索引》(SCI)已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评价标准,它主要涉及到对正式发表的论文如何给出合理的评价问题。就论文作者来说,如何撰写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应当注意哪些重要方面就成了他要特别关心的事;就编辑而言,自然希望他能获得尽可能多的论文,这样才能从中作出选择,而选择的主要因素自然是评审专家的意见,当前国内科技期刊都即制了一份表格,提出了若干问题让评审专家逐一填写,例如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意义。叙述方式,等等。那么一篇论文到了专家那里,他将如何提出中肯的意见呢,他依据什么标准来评审呢?   何谓一篇优秀论文:评价标准是什么,本文在上述背景下,并不单纯地采用《科学文献索引》这个标准来试图回答广大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而是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观点。认为一篇优秀论文,应当包括下面五个要素。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美国大学成功的五大理由(转载)★★★ 作者:李开复(微软全球副总裁)      今天,美国大学的实力雄踞世界之首。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的一项福利,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优良动力。美国卡内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拥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     然而,美国高教并不完美。美国在过去一百年中有许多措施、政策、制度、思路值得效法,但近20年来也呈现出流弊日滋的景况。        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大学对美国发展的重要贡献,探讨美国大学成功的根本要素,以及近二十年来显现出的弊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愿本文对美国大学体制成败得失的分析能对寻求中国教育制度进步的人们提供一种参照。        美国大学成功的五大理由        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拥有世界50%以上的学术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和专利。美国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学府,它们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负笈美国,一俟学业完成,这些学生很多都留在美国,成为美国支撑其科技强国地位的砥柱。      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有85%是美国的大学(据上海交大所做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7所美国大学)。美国用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吸引世界各地的最有潜质的学生到美国学习,再用它强大的企业将这些人才中的大多数留在美国本土。在微软、IBM、苹果等美国高科技企业中充满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拔尖人才。这些异域精英们为美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美国大学的成功有五大理由: (1)英明的政策与官员; (2)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 (3)严格的教师录取、晋升、管理制度; (4)在进步中求稳定的思维; (5)私立大学奇迹般的崛起。         英明的政策与官员        1862年,美国正着手开发西部,一位有远见的参议员Justin Morrill为了提供落后地区的农工人员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实施了《赠地法案》,由政府提供免费土地用以创办新的“赠地大学”。这个法案使每个州分别获得三万英亩土地,《法案》还允许大学将这些土地变卖,用卖地之资作为学校经费。        随着美国的社会财富日益雄厚,国家对大学的经费投入也逐步增加。见到德国的研究型大学获得成功,Morrill和其他参议员又推动实施了新的法案,追加了研究经费和新学科教学的经费,以促成研究和教学并重的“研究型大学”。        尽管有了这些英明的政策和充裕的经费,20世纪初美国的科研和大学仍然落后于欧洲。这时的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契机。历史没有让美国人等得太久。二战期间,在美国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主任Vannevar Bush的领导下,有六千名科学家机密地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包括影响深远的对原子弹、雷达、解密算法、导弹和青霉素的研究)。二战结束, Vannevar Bush调任国家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他提交给罗斯福总统一份名为《科学——无尽的战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的报告,阐述他设计的一整套国家扶持科技,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机制,其主要内容如下:        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科学研究是国家强盛、人类进步所必需的,政府有责任支持、资助这个领域。从1940到1990年,美国的研究经费涨了4000倍。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超过380亿美元。        把国家科研下放给大学。 Vannevar Bush的主要方案之一就是“合同制联邦主义”(Federalism by Contract),其实质就是联邦政府自己不设立研究机构,而是通过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研任务交付给大学或私营公司。他与41所大学/研究机构、22家公司签订了二百多个科研合同。美国除了少数的国防机密项目,绝大多数的科研经费都经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基金会、国防部高科技组织、海军研究办公室等提供项目,通过竞争方式下放给研究型大学和其它实验室来操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