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歌未寒椴 晴川歌未寒椴
丑陋
关注数: 82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1,579 关注贴吧数: 426
修真武侠小说是不是传统武侠小说的异形 自从《飘渺之旅》的开始,网络的修真小说似乎占据了整个武侠小说的半壁江山,而紧接的《盘龙》、《凡人修仙传》、《无极剑仙》等更是延续了修真小说的辉煌,有人说这是一场武侠的革命;还有人说不过是野路子的昙花一现罢了,热度过后还是会回归到正统的。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正统。 许多人认为的正统不过是金庸、古龙一类的侠义恩仇之类的武侠小说,而早在《水浒传》时,武侠的定义则是更多的倾向于反对封建社会压迫的“侠”,现代的武侠不过只是加入了一些符合社会进步的符号罢了,施耐庵如此,还珠楼主、金庸如此,颓废的烟、番茄等一类修真大侠亦如此。所以说,武侠到底是什么,不会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的,它不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都达到契合的产物而已,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无法释怀。 如同辰南的《神墓》一般,当他出现的时候,狂热的武侠分子将他捧上的第一宝座,而将传统武侠和修真武侠结合的十分完美的《飞升之后》更是让大神皇甫奇一战成名,而修真血统纯正的《无极剑仙》更是稳坐在了逐浪网的修真首席,换句话说,这就是时代,这就是现代的新武侠。 读者不是白痴,他们有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在争论武侠的血统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不要那么过于的偏执一方,其实,每个事物的发展不过是一种时代的更新,武侠小说如此,网络如此,生活亦如此。 我们看小说不过是一种消遣,作者也写小说可能是为了生活,也可能是为了梦想,没有太大的一种文化和蕴涵,我们安安静静的看小说和做一个本分的小市民就好,让那些砖家叫兽去研究去吧!
武侠小说的出路在那里(转载) 近来武侠小说在网上的点击率不是很高,特别是传统的武侠,比起言情、穿越、玄幻这些体裁来是差的太远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许多人都说,武侠已开始步入黄昏,或走向没落,总之是日趋式微了。 可看看那电视上一遍遍、一部部翻来覆去热播着的分明都是武侠,在看看床头桌上、书店街摊摆着的也是一部部武侠,于是人们不由自主就想到了网络文学的质量。 说到质量,人们自然要拿出经典来说事,说到经典最后无非还是想拿金,古来说事,无非也就是想说明金、古无法超越而已。那意思无非也就是想说,想让我看,等你们超过金、古再说吧。 但经典既然已成为经典,自然有它的不可超越性,否则就不叫经典了,但经典也是可以创造的,而且每一个作者都深切的希望下一个经典就是自己创作出来的,相信他们创作时也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的。经典也是普通人创作出来的。 而且金、古的作品也并非天生的经典,也并不是每一部都堪称经典,而且它们的成为经典,也是经过了一个过程,一个造神的过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港台通俗文学刚刚进入大陆,习惯了严肃体裁,中外名著的国人,莫不对这种新颖的文学题材感到新奇、亲近,因为他们远比那些高深莫测的严肃文学、那些不土不洋的翻译作品读起来要顺畅的多,也轻松的多,你还不用费尽心思的去思考他们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和沉重的主题。当然在这些通俗作品中你也找不到那些深刻的东西。 而且不论你的阅读水平有多高,只要能认得几个汉字,你就可以读懂它,所以它的阅读群自然也就非常的广大了,也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阅读它喜爱它了,而且随着它的阅读者越来越多,水平自然也从最初的高层次的阅读者越降越低。越来越多的低水平阅读者接触到了它的时候,神便出现了,崇拜便出现了,而且逐渐的感染了高层次的阅读群,本来就信奉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国人也就分不清他们到底是人还是神了。 当然这些东西在他们的那个范围里(通俗文学)也有一些近乎“神”的东西,比如金庸武侠中那离奇复杂的情节,多变深刻的人性和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古龙那煽情诱惑的文字,稀奇古怪、出人意表的推理,无拘无束不畏强权的浪子豪情,似乎都已近乎登峰造极,让人难望其项背,再加上已被造神者披上的神的光芒,似乎不可超越。所以迷糊了后来者的眼睛,模仿者云集,以致于限制了自己的才情和创造力。 但金庸和古龙毕竟不是神,他们只是人造的神,他们的作品中也有瑕疵。金庸的作品真正能称得起经典的也就只有一部《鹿鼎记》,而古龙粗制滥造的作品则更多,他的许多作品未必比得上现在许多的网络小说。金庸作品中空洞雷同的主题便是其最致命的弱点,而古龙的人物形象雷同的则更多,比如说陆小凤和楚留香这两个古龙作品中最出名,最厉害的大侠,便有许多相似之处。此外还有情节的雷同等等都是其不足之处。 明白了这些,我们便不用妄自菲薄,不用盲目的崇拜金、古,其实正是这种崇拜使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崇拜衍生出模仿,模仿则显得我们拙劣,模仿永远超不过原创,其实现在的许多网络武侠作品并不比金、古的差,至少要超过他们的前期作品,但由于雷同,由于模仿,所以才使许多的网络武侠看起来大同小异,毫无新意,读者自然便失去了兴趣,点击率自然上不去。 通俗文学的生命就在于求新求异,金、古已矣,我们何必还屁颠屁颠的跟在他们身后跑,诚然,他们也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但根本的还在于创新,仙侠、玄幻出来了,算是一条新路,但传统武侠也应该闯出一种新的方式,新的路子来。谁先闯出来,谁便是新的偶像,新的经典。
[评论]我对传统武侠小说困境的看法和写作建议,见笑莫怪 我也经常在思考武侠小说的路子,发表几点看法贻笑大方之处多包涵。 武侠小说的困境其实来源于两点 1,该写的故事,该有的情节,该有的悬念几乎都已经写过了。我们看过了太多的武侠小说,从一开始的新奇到后来的乏味,这是大部分读者都经历过的。 也就是说,武侠要想有新生。寻找新的故事和题材几乎是题中必有之意。 举个例子,在古龙之前的武侠小说,基本结构是主人公的成长,冒险,快意恩仇的过程。当大家开始厌倦的时候,古龙适时的创造了没有成长过程,以人性冲突为中心的结构,并且尝试了将侦探,破案素材容纳入武侠。 当古龙逝世,武侠小说进入九十年代,大家又开始厌倦了古龙和温瑞安式的武侠。这个时候,黄易横空出世。黄易的武侠新在何处?如果说以前的武侠的着眼点始终在人间的爱恨情仇的话,那么黄易则将目光投射到生命与宇宙终极意义和真相的探索的野心上。同时,黄易的小说题材开始富有全球视野,这同时影响了他的武侠创作。另外他的小说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吸收宗教,历史和战争的营养,这让他的武侠有一种宏伟的质感。黄易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科技文化与东方神秘主义传统的结晶。 但到如今,也有近20年了。黄易才思也开始枯竭。 创新也许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想不出更奇妙的故事了似乎。如果要奇妙,我们只好放开传统武侠,写那些架空的玄幻。 2。自从古龙逝世,我们的武侠创作似乎又重回金庸的路子。我一直认为古龙的路子应该走下去。古龙的路子就是故事为了塑造人服务,而不是角色为了故事服务。这是符合现代小说的指要的。武侠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可以述说一个诡异或者离奇的故事,但决不能忽视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要求,说到底,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是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人情与人性。 总之,离开“人”的武侠创造,必然是跛子,走不长的。
[评论]武侠小说的鉴赏与创作 现在有许多人都喜欢写武侠小说,可是好的作品却鲜为人见。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现在的一些小说作者,他们所进行的创作其实都只是在讲故事。虽然小说就是故事,但是故事却不一定是小说。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常听幼儿园阿姨讲小白兔找妈妈的故事:说是小白兔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于是小白兔一路找寻,途中遇到许多动物,他们分别向小白兔提供线索,最后小白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很明显,这只是一个故事,我们不能称它为小说。那么什么才是一个小说呢?小说不仅由故事构成,它还必须刻画典型人物,注意故事的讲述方法以及讲述的语言,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含义,那么像小白兔找妈妈这样的故事,之所以不能称它为小说,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而现在的一些小说作家,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也完全像小白兔找妈妈这样,只有拥有一个华丽的故事,而不注重小说的故事结构,没有刻画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更不能表达思想含义,试问这样的小说又怎样成为经典呢?梁羽生曾经说过:“小说本身没有上下之分,全在于作者,只有作者本身的修养高,那么他的作品才能成为上乘之作。”我认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现在的一些武侠小说中存在着许多荒谬的地方,这其实就是作者见识浅薄的表现。 在一些武侠小说中说什么武功天下第一就可以称霸江湖,或者是拥有一件神兵利器就可以号令天下,这些观点实在是很肤浅,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如果真的像作者所说的,武功天下第一就可以称霸江湖,那么刘邦根本得不到天下,得到天下的应该就是项羽了。就以刘邦来说,智谋不如张良,带兵不如韩信,筹饷不如萧何,论到武功,更应该是项羽最高,可得到天下的却是刘邦,这是为什么?只要读过历史的人都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谁还会肤浅的认为武功天下第一就可以称霸江湖?其实作者本身的学识是直接体现到作品中的,想要写出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作者来说必须先要提高自身的见识。有时候我们脑海中会泛出一个故事,让我们兴奋不已,于是我们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当然这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这个故事记载下来,还应该进行提炼,想一想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 武侠小说有些通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杀戮,似乎杀人就能立威,而立威就能称霸江湖,这简直是胡扯,靠严刑峻法开辟王朝的就只有秦朝,此后又有哪个王朝的统治着不是靠着恩威并济才能一统天下?美国的电视连续剧《黑道家族》拍得不错,黑手党的家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火并在所难免,但结果怎么样呢?并不是一个家族把另外一个家族完全消灭,而是不停的谈判,冲突,再谈判,其中黑手党老大说得不错:“大家都是为了生存,不管存在什么样的矛盾,问题终将解决,因为大家必须还要生活下去。”而中国的武侠小说却以杀戮为本,一言不合就要杀人灭族,且不说这些武林人士可以超出法律的约束,就江湖上而言,死者的亲戚朋友又怎么会放过杀人者,一方面想要一统天下,另一方面却又树敌无数,难道说这些想要雄霸天下的人,目光只是如此短浅? 说到那些武林门派,现在的武侠小说处理的也不好。我们往往看到,一个所谓的名门大派,只是一个师傅带着一群徒弟,试想一下,一个流传几代的门派,难道只是一脉单传?然后到了这一代,就突然的开枝散叶?这一个师傅带着一群徒弟,怎么看起来都像是江湖上的打把式卖艺的,又哪里有一个名门大派的风范?这个问题在梁羽生和金庸的后期作品中就很少出现,在他们的后期的作品中,如《武当一剑》,《鹿鼎记》里,一个门派往往有几代人共存,每代都有不少的人。 武侠小说究竟要写什么呢?古龙对此有自己的见解。我在古龙的作品里,最喜欢的是《欢乐英雄》,因为这本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写人性,“谁说英雄寂寞,我们的英雄就是快乐的。”这个主题始终贯穿全书,使得全书表现出来的面貌积极向上,让看书的人深深感受到做一个英雄的快乐,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在劝人为善,引导人们向善良的一面前进的。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小说所要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怎样的去为人处世。作为小说的一种,武侠小说所要表现的依旧是人性。 纵观古今成功的武侠小说,哪一部不是在刻画人性的?梁羽生说得好:“武侠小说是以侠为主,而武打只是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以《水浒》为例,它描写的是农民起义,可是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也可以称得上是武侠小说,“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不正是武侠 的表现手法吗?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金庸的匠心独具,每一部小说都反映一个或几个人生的问题,如《射雕英雄传》对英雄的定义,《鹿鼎记》对历史的反思,《笑傲江湖》对政治的见解,无不领人耳目一新,这些对人生的看法,正是金庸本人对人生的深刻思索。 写小说容易,但写一本好的小说却很难,以曹雪芹那样的智慧,终其一生还不能写完《红楼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仅靠一时的冲动就能写出经典之作?或者有人说,我写小说只是为了好玩,没想那么多,那么你自己对你的作品就很不认真,又怎么期望别的读者对它们认真呢?我认为,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其写一本别人看过就忘的作品,还不如再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多去领悟人生,把自己的人生见解融入书中,写出一本让人过目难忘的作品。
[评论]传统文化的碎片——试论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 壹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学问,武侠小说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才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的。武侠这种学问,从最初的被唾弃到被承认,到现在的被弘扬,终于堂而皇之的登上了文学的神圣殿堂,究其根源,我认为是今天的武侠小说做到了雅俗共赏。我们优秀的小说家们,不仅有讲述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的卓越才能,而且更具有丰厚的祖国传统文化修养。 相信每个被卷进当代泛滥思潮中的可以独立思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几千年来文化沉淀一朝被抛弃甚至被摧毁的痛楚,现实摆在面前,中国的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的苦难,所以我们拿来了马列。但是,不管我们如何的肯定他是真理,但从内心却还是有一丝的排斥,因为那不是中国的,是拿来的。打开国门,各种思想的侵入,更是让向往男耕女织的中国人受到了文化流失的痛苦。这种痛苦是深沉的,潜在的,就像一条盘踞在深沉梦魇里的毒龙,咬噬着中华子民的心灵。 不管批判多少次,中国还是儒家的,外来的人,永远不会懂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究竟给了中国人多少隐蔽的烙印。所以,在一切安定下来了之后,缺少真正心灵寄托的人都在需求着一种可以依靠的,给人安全感的文化以。有的人选择故土文化的回归,有的人选择欧美的文化,有的人选择亲日文化,甚至有的人已经抛弃了任何的变化。但是,不管哪种人,都忘不了曾经唐朝的辉煌,曾经丝绸之路的繁荣,曾经天朝上国的荣耀。所以,梁羽生一出现就能让人迅速的接受,正因为他迎合的这种需要。在这些书中,我们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背影。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说一句,这些武侠小说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当然,只是“小百科”而非“大百科”。原因是,像金古梁的武侠小说虽然内容丰富近乎百科大全,但却不是,也不可能是像大百科全书那样的枝枝叶叶,从根说起,也就是说它们不可能是完整的与系统的,而是零星的点缀式的恰到好处的。因为武侠小说毕竟不是百科全书的讲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称武侠小说为传统文化的碎片,也许更为恰当。 虽然如此,只要有心,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武侠小说中,看到丰富的文化景观,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试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当代武侠大家为例,分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一点小小愚见。
“武林大侠”频频出手不凡 杨文轩在2001年初曾接手过几部武侠小说,却没有冒然去做。武侠小说被金庸、梁羽生等几大“霸主”垄断,新生代写手的武侠小说谁会买账?到了2005年,仍在犹豫的杨文轩试着做了凤歌的《昆仑》,没想到一炮走红。经过调查,他发现新武侠小说的读者年龄都在十五六岁,他们基本读过金庸、梁羽生,不存在武侠小说的阅读壁垒。所以说,每一代人有不同的阅读需要,随后的几部武侠小说也都销量可观。武侠小说之所以在金庸手中得以大成,是因为金庸建成了一个完整而严格的江湖谱系,每个虚构的人物都有来历,所以,武侠的世界变得真实可信。但这个格局也成为了后来作者的桎梏,这也是武侠创作在内地式微的重要原因。突破这个格局,成为新武侠复兴的关键。凤歌、步非烟、沧月、王晴川等武侠小说高手在新的一年都有自己的“绝活”。 新一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想象力的丰盈以及动漫元素的加盟,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读者。凤歌在《沧海》(重庆出版社)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他创建了一整套完备、严密、激荡人心的武学系统和谱系格局,环环相扣,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凤歌将悬疑的元素融入了武侠——两个主角的旅程就是两个解谜的过程,结构设计辉煌大气,精巧无比。场景描写上,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一些分镜头、超感官、冲决物理界限的特点。这些似乎都是对动漫手法的吸收转化。 在今年的图书订货会上,步非烟与21世纪出版社的签约,以200万元的价格将今后四年作品的出版权卖给了21世纪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表示,这是他们“打造新武侠盛世辉煌”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此前,该社已经签下了温瑞安、小椴等武侠大家,全力打造“新武侠”作家群。 像农民种庄稼有周期性起伏,毫无疑问创作也需要时间和积累。武侠小说的创作需要知识的沉淀,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就可以创作出来,更需要很好的作者、好的作品引领潮流,裹挟读者往前阅读。现在的状况是,我们的作者不了解阅读趋向,往往被市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作者会沉下心来创作,而不是去适应市场。
王晴川作品集 王晴川创作经历 ——2002年 《惊鹤潜龙记》(2002年2月武侠版)原文8万字 ——2003年 《过河》3万字(2003年2月武侠版)(获得首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侠客奖) 《补天裂》3万字(2003年4月武侠故事) 《凤初飞》2.7万字(2003年5月武侠版) 《怒雪》3万字(2003年8月武侠故事)(《怒雪》入选榕树下网站选编、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4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一书。) ——2004年 《破阵子》3万字(2004年4月武侠故事) 《月明霜天》(2004年6月武侠故事上半年增刊) 《飞云惊澜录》(2004年连载,2004年第五期到2005年1月上) 《武侠故事》创刊两周年的少林笔会获四大武生称号,并代表作者发言(2004年9月) 《武侠故事》自2004年11月改为半月刊 在清韵文学网站开首个个人专栏《倚剑望北斗》(2004年7月16日) 同时开始在榕树下张贴已发表文章。首贴《月明霜天》被封推,获25万 点击(2004年6月) ——2005年 《暗香传奇·雨霖铃》(2005年1月下) 《暗香传奇·满江红》(2005年2月上) 《暗香传奇·水龙吟》(2005年2月下) 在网易上开辟个人专栏《王晴川·侠行天下》(2005年2月) 《飞云惊澜录》与幻剑书盟签约,正式上传(2005年7月-12月) 《暗香传奇》获得《武侠故事》首届优秀中篇武侠小说创作奖一等奖(2005年12月) ——2006年 长篇历史武侠《雁飞残月天》第一部在《武侠故事》连载完毕。小说推出后,曾得到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先生(著有《羊的门》、《城的灯》等作品)的肯定和郑重推荐。 9月,《飞云惊澜录》与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签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封面绘图由张晓雨操刀 。全书分为三卷:《飞云惊澜(壹)·腾云》《飞云惊澜(贰)·鸣凤》《飞云惊澜(叁)·扬眉》。年底全部上架,各大书店有售。北派武侠代表作品,武侠复兴第二波 新武侠再起波澜。 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飞云惊澜》新书发布会。 目前最新作品《雁飞残月天》正在武侠故事连载。《雁飞残月天》的故事以宋金对峙为背景。小说融会了金宋的风俗历史,不仅有朝廷之间的间谍暗战、权力斗争和气势磅礴的战争描写,更有围棋、品茶、龙舟、马球、易理、中医等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描摹。全书将长达百余万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