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wq8754
xswq8754
关注数: 69
粉丝数: 38
发帖数: 1,997
关注贴吧数: 14
是不是沈六想把连老大提前弄走 沈六不可能不知道连家那些糟心事,是不是先把连老大一家极品弄走再给蔓儿家谋好处? 如此说来沈六临走时那幽深的目光和欲言又止是不是说的这件事,毕竟这个不好当面明说。
河间府 明末,河间府府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县十: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 清末辖: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任丘(今河北省任丘市)、交河(今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宁津(今山东省宁津县)、吴桥(今河北省吴桥县)、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献县(今河北省献县)共10县;景州(今河北省景县)1散州。1913年废。、 ######################################### 虽然没有太仓县,但是河间府应该在河北沧州一带,太仓县我也找过,不过在江苏
干脆投票吧,连花儿生男生女
现在四房地位提升了,上房态度也变了 周氏、连秀儿都在炕里坐着,见他们进来了,脸上就有些不自然,却也没说什么。古氏和蒋氏坐在炕沿上,连守仁、连守义都在地下的长凳上坐着。 连守信就走过去,在连老爷子身边坐了,张氏不好就出门,也带着几个孩子在炕沿上坐了。 “都上炕里坐着,蔓儿,小七,脱鞋,上炕里坐着。”连老爷子略微往前倾着身子,招呼道。 -------------- 好热情
单贴一个,说说小说中的赋税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春耕时计算“咱六口人, 我看高粱咱最少得种十亩地, 糜子的话 种五六亩就够了 ……够咱家一年的口粮 还有税粮也差不多够了”,高粱和糜子亩产300多斤,六口人一年口粮最多五亩地收成(小七和蔓儿只能算半个人的口粮),也就是说蔓儿家51亩地税粮大约是十亩地的收成。可见当时设定各种税捐加起来占农民收入的五分之一,这个数目按照蔓儿家地多人少的情况确实不多,但是还有一点需注意,在清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之前,税收有两种计量,一种是按收入收税,一种是按人头收税。如上房,如果不是连老大有秀才头衔,可以免除部分税粮,那么凭着这一户人口数,田地的大部分收成将要交税,这恐怕也是连老头不想分家的原因。
我的建议是贱卖地瓜 蔓儿和五郎在众多官员面前崭露头角,以后前程有了份保障,但是也进入了官员们的考察期,这时候贱卖地瓜,造福四邻,就能留下好名声,给官员留下不贪利的印象。另外,地瓜可以从别处大量调运,很快就会降价,这个时候抬价实在不明智。 我的建议是贱卖地瓜,但是限量购买,但是想多买,却要高价,何况地瓜育秧不易,可以育秧卖高价,也能得利
科普贴:说说明朝和小说里的物价 先说一下明朝物价: 经现代学者考证,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值现在660.8元人民币,一两银子官方认为是1000钱(实际上因为通货膨胀,市场上1000钱根本换不了一两银子,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1200钱左右,到清朝雍正年间竟然达到1500钱以上),小说中既然说一两银子=1000铜钱,姑且算1钱=6毛6分钱。 再百度了一些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和现在应该差不多。 再说明朝房产: 明代小说中说:“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坟边空房,乡下房子,地段不好,值50两银子,大约3万3千人民币,现在也值这个价。 另外:“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这是高档住房,一栋房千两银子,相当于66万,相对于现代房价,也不贵。(未完待续)
连老四搬家最有可能的情形 房盖好了,连老四又有点舍不得,想好歹再和老爹过完年吧,结果啥还没说呢,上房来了,“三郎要娶媳妇,你做叔叔的既然有新房了,把旧房腾出来吧,早点腾出来早点不碍事”,中间穿插周氏各种撒泼,连老二各种酸话,连老爷子各种大道理,最后连老四各种心寒,早早搬家,当然房子不会让上房那么如意,给连老三的可能性大,再把搬家的事往外透透,让十里八村都知道孝顺的四房是被利欲熏心的上房赶走的
那么小王太医要和沈六九认识了 为毛总有种情敌见面的感觉?
五郎什么时候升级了 吃了瓜,五郎去做功课了,小七没去。他和五郎不同级,功课压力没有五郎的大。 当时上房闹分家的导火索是连继祖要银子买卷子,那时五郎并不知道,可见还不是高级班的,不然就拆穿了,五郎小七刚上学时说都进的中级班,这才没过几天,就不同级了,那五郎升高级班了?
连老大当官必贪无疑 刚刚查了资料,明朝官吏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以大米为计量单位): 从九品月俸五担,正九品月俸五担五斗,从八品月俸六担,正八品月俸六担六斗,从七品月俸七担,正七品月俸七担五斗。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 比方说连老大走了大运做到八品官(不能想象再高了),一个月六担六斗米,也就是3两3钱银子,因为是小官,灰色收入轮不了太多,如火耗银,自然是县太爷拿大头,也就是说连老大走大运也只能每月3、4两银子,不说蔓儿家,貌似连老三两口子每月也能挣这么多,连老大要想摆官老爷排场,银子怎么来还用说吗?
[中文名] 褐边绿刺蛾 [别名] 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洋辣子 、看枣虎 [寄主] 大叶黄杨、樱花、月季、海棠、桂花、牡丹、芍药、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枣、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树和杨、柳、悬铃木、榆等林木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取食叶肉,仅留表皮,老龄时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时仅留叶柄 ,严重影响树势。
连老四有主见了 虽然是守着自己的本分,但也不是他爹说啥就是啥,开始自己想、自己说,蔓儿总算可以不必当小跟屁虫了,老这样出头实在对她不好。
为什么每次有点高兴事上房都来添堵 好不容易有点欢乐的事,连老爷子一句话比吃苍蝇还恶心
连老三进步了,可喜可贺 连老三不过去找骂了,总算有了一咪咪进步,可喜可贺
玉米不会被人偷吗? 玉米就长在地里,卖得这么贵,不会有人偷吗?搞破坏也不是不可能啊
明代地方小官 府 推官一人正七品府(掌理刑名、赞计典 ) 经历一人正八品府经历司(职掌出纳文书 ) 知事一人正九品府(主管执掌事务 ) 照磨一人从九品府照磨所(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 ) 检校一人未入流府(掌查核公事文牍 ) 司狱一人未入流府司狱司 (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 州 判官无定员从七品州(以资佐理 ) 吏目一人从九品州 (总务面杂役 ) 县 知县一人正七品县 县丞一人正八品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 ) 主簿一人正九品县(掌管文书 ) 典史一人未入流县 (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 巡检司 (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 ,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 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 ) 巡检从九品巡检司 副巡检从九品巡检司
明代七品以下官职,猜猜连老大补哪个 中书省( 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 ,估计进去的可能性0%) :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都察院 (这个更不可能):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察院 司务二人从九品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一人正八品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一人正九品都察院 司狱一人从九品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都察院 通政使司 ( 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 ,这个也不可能): 经历一人正七品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通政使司 大理寺 (审案的,不可能) 评事四人正七品大理寺 詹事府 ( 掌管皇后 ,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绝对不可能 ) 典簿二人正七品太常寺典簿厅
看连家这俩货就知道了啥叫丑恶 刚才争产时打架就像两只抢骨头的疯狗,转眼出现了一个还不知哪年辈子才会有的官,人性的丑恶全暴露出来。 古氏说的好听,把当年卖侄女、借高利贷不还的丑事粉饰成为了这个家。 连老大被供养了一辈子,一有发达的影子就想把家人扔掉。 连老二刚才还一幅仇人样,一看有好处,又贴过去了,色、诱加讨好。 连老大还痴心妄想补江南的肥缺,有这种好事吗?我真诚地希望他发配岭南(貌似古代贬官会到那里,没别的意思)
也有可能是沈六想把蔓儿的极品亲戚一起打包扔走 沈六该不会调查过蔓儿,想把蔓儿的极品亲戚一起打包扔走又不伤名声使得妙计,反正沈家看不上一个芝麻官位。 连老大要去边关了吧
如果下一章贵客带来连老大的好消息,连老二一家又是怎样的丑态 纯属YY: 若是下一章宋家带来连老大能做官的消息。连老二又是怎样一副丑态。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分家 老大一家去投奔连花儿,顺便连秀儿借着要说亲的名头跟过去。老二把老大的家产和连老头周氏以及他们的家产接收。老三该多少是多少。 然后老大一家到县城顺手把连秀儿卖了,可是连花儿失宠,没人养他们。 老二把连老头周氏接过去,然后各种虐。 然后老大一家在县城过不下去,又回来和二房争产。 连秀儿被卖受虐,周氏知道发疯,然后被两个儿子各种嫌弃,踢皮球ing~ 老三老四勤劳能致富,好好看笑话,然后连老头周氏被虐老实了,再如天神般降临,给点好处(当然不能自己养),然后感动地两位眼泪哗哗的,四邻八乡翘大拇指。
趁着弱颜没更,大家猜测一下连老爷子周氏连秀儿分家后会跟谁过
小地主中一些吃的 槽子糕 亦称“ 鸡蛋糕”,河北、天津和北京传统风味 糕点。用鲜鸡蛋加适量白糖、面粉、香料入模烘烤而成。小圆饼状,顶部棕红,底部微黄,入口松软清香。
那个豆黍子不知是不是过去说的草珠子 草珠子是一种草本植物的产籽。乡间农户常在房前屋后的闲地种上一片,棵株似玉米的幼苗,高约一米左右,顶端开花结果,一串一串的桃型果子的,如酸枣般大小,成熟后外皮坚硬光滑,呈黑色或黑灰色,中间有空心,俗称草珠子。用它穿帘子很实惠,不用涂漆自带光泽,中间空心正好串线,农户家挂着这种帘子,显得格外质朴敦厚。 草珠子和薏米同是禾本科薏苡属,两者有类似的功效,但草珠子药用价值远不如薏米。草珠子产量较大。同样肥力的土地上,草珠子比薏米个头大。但光靠大小无法辨别。竖着放的话,薏米的果仁高大于宽;草珠子的果仁宽大于高。 这两种植物都易生长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产地为吉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它们都有壳,需要脱皮处理。脱皮前,薏米和草珠子的差别较大。脱皮后,几乎看不出差异。
你们说会不会是蒋氏来蔓儿家帮忙被造谣 总感觉那两颗红杏是压轴戏,不该这么早出来,会不会是这几天蒋氏来帮忙,蔓儿给妞妞吃的引得赵秀娥造谣?
如此看来蔓儿家应该在辽宁沿海 根据各网友分析文中写的是东北地区,这章出现麻蚶子一般是在辽宁、山东、河北沿海,文中说 距离三十里营子约百来里地,就是海边,那很可能是辽宁沿海地区,如大连、营口、盘锦等地,到不了沈阳一带,那里气候不像东三省那样冷的厉害,但比北京稍冷。
麻蚶子(转) 麻蚶子是蚶子的一种 产于沙沟里的一种贝类。 像海红一样。 【 俗名】 毛蛤、血蛇。 【 性味】 性温,味甘。 【 功效】 补血,健胃。 【 宜食】 适宜虚寒性胃痛,消化不良之人食用;适宜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贫血和体质虚弱之人食用。 《 本草经疏》 :“蜡,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瘩,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 (医林幕要》 :“蜡,补心血,散痕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 忌食】 凡患有传染性疾病如肝炎、伤寒、痢疾以及发热病人忌食。《 随息居饮食谱》 :“多食奎气,湿热盛者忌之。” 【 按语】 蜡肉产我国沿海各地,肉味极鲜美,在100 克蜡肉中,含粗蛋白质16 克,粗脂肪0 . 45 克,灰分1 . 72 克,维生素A400 国际单位,维生素B , 0 . 2 毫克,维生素残0 . 2 毫克,维生素Cl 。毫克,尼克酸2 . 5 毫克。
为毛感觉连老四像小狗呢? 可怜巴巴的被父母妻子儿女抛弃的感觉,然后小七一哄立马高兴了
在百度上查的明清科举制度,感到科举之路好遥远~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求60章
孔雀变到哪了 我记得老魔有五种变化,真龙天凤太少也就算了,孔雀变怎么没出来过?那个灵光貌似很牛
我觉得这次老魔出去会把六翼收了 再拖不好对付了,毕竟六翼太快了,正好收了当帮手
52
48补全
57补全
求48补全版、52补全版 谁有发一下,O(∩_∩)O谢谢
求44章 谁有发一下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