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wq8754 xswq8754
关注数: 69 粉丝数: 38 发帖数: 1,997 关注贴吧数: 14
对蔓儿一家的收入问题 吧里总有人说蔓儿一家收入不合理,或是把人当傻子,就蔓儿是聪明人,在我看来,文中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有些却是合理的。 先说文中背景,文中虽是架空,但总体发展是在明中晚期,此时依然是自给自足经济做主流,资、本主、义刚产生萌芽,小农思想普遍,交通信息闭塞。由于中国古代小农思想保守,人们在日子过得去的情况下大多安于现状,进一趟县城都是大事,是出远门,更别提出去见世面,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基本老一辈干啥,小一辈还干啥,祖祖辈辈这么过日子,要是谁想创新,就算自己想改变,周围人也会劝你安生一些,何况身边连个出主意指方向的人也没有,还有中国传统的保守,做事之前总会考虑赔钱怎么办,惹事怎么办。所以当时蔓儿家做了这么多第一个就不是稀奇的了。 这并不是自己臆想,改革开放初期,投资政策前所未有的好,要建厂,立马给批,要贷款,不仅不用求人,人家还给优惠,如果是现在,下海的人早成潮了,但在当时,敢走出去、敢贷款、敢投资的十里八乡未必有一个,结果就有了“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另外,八十年代初期,许多归国华侨几十年没回家,但一回来竟然能自己找到过去去过的地方,可见过去农村的改变是多么缓慢。
转自百度:府试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但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一致的,其中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府试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府试过程:卯时一刻,贡院开门,数千名考生依次接受初查,鱼贯入场,在四名执灯小童的带领下分别进入四个考场,又在门口再次接受军士的搜身检查后方才最后进入考场,按考引(即准考证)寻到自己的位子,这次考试除考引外,考生任何一物都不准带入,笔、墨、特用纸张等都由考场提供,头两场各考一天,第三场策论需考两天,过夜的棉被也由考场提供,每名考生都被隔开,各占一席之地。要求通三经以上,通五经者为上上《孝经》和《论语》为必选;大经的《礼记》《左传》可选一,也可都选;中经的《诗经》《周礼》和《仪礼》可选一经或二经;小经的《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可选一经,按指定段落默写,这一方面即可考记忆,又可考书法。一天里可休息三次,有人会送来饭食和清水,要入厕的,也有人专门引导并监视。黄昏时分,开始有考生交卷,只要拉动身边的小铃、就会有两人过来糊名,将考卷放入专用匣内,并收走一切物什,考生即可离开。
明清时代“官不修衙”的习俗(摘抄)  不要认为尊贵的衙门其建筑肯定是巍峨堂皇、宏伟壮观,实际上只有新建造的衙门才是这般体面。过上个十几年、几十年,衙门建筑就会褪去它的光彩,变得灰暗邋遢。   如果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实在不必因为看到州县衙门那副破败的样子而吃惊。在新建衙门的时候可以征收专门的赋税,有一笔专门的经费。而以后维修费用却是没有着落的,要维修就必须向上级打报告请求从每年的正常赋税收入中拨出专款,不过这样做潜在的危险是给上级落下一个“靡费”的印象,并减少国家神圣的财政收入,会影响政绩的考核。 明清以来官场上一直流行所谓“官不修衙”的谚语,甚至认为凡热心维修衙门的官员会钉在这个职位上升不了官。所以只要衙门建筑不是太碍观瞻或有倒塌之虞,州县官绝对不会自动想起来去维修,衙门建筑也就经常是破败模样。   而且有的衙门建筑本身就是利用一些旧的房子。如袁枚的笔记《子不语.柳如是为厉》一文中说,昭文县(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县衙门是利用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住宅改建的。当年钱谦益决心投降清朝,他的爱妾柳如是劝阻无效自尽身亡。结果后来昭文县衙就经常闹鬼,是柳如是的阴魂不散。   比这更差劲的改建是清代大名府衙,原来是一户大户人家的墓道,有一次翻修时才发现地底下居然还有一个红色的大棺材(《蝶阶外史.大名府署》)。甚至有的官员还会出于种种理由来破坏衙门建筑,如清人曾七如在其笔记《小豆棚》记载郑板桥为山东潍县知县时,“莅任之初,署中墙壁悉令人挖孔百十,以通于街。人问之,曰:出前官恶习俗气耳”。
看到连继祖烧书,查找分析了一下中国古代书价 在印刷术兴起之前,书籍基本是靠抄写,不仅耗时,而且不是想抄就能抄到,所以书籍几乎可以作为传家宝,过去形容人学问好用学富五车,家里书多用汗牛充栋,实际上那时书籍多用木简,一条木简只能写十几个字,五车书简内容真没多少,把牛累死拉的书内容估计也没现在普通人藏书多。所以唐朝以前书籍的珍贵在人心里几乎是无价之宝,所以秦朝焚书坑儒,还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书藏起来。 到了唐代,因为经济发展,书籍买卖也开始活跃,但是那时雕版印刷尚未普及,书籍仍以手抄为主,所以价格昂贵。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记叙唐代书法家吴彩鸾抄写《唐韵》的故事,称其运笔如飞,日得一部。每部售价500O文,约合大米500斤。 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慈觉大师圆仁在扬州书肆购买一部刻印的王维摩《关中疏》4卷.售价450文。每卷约合100文.是手抄本价格的1/10。 宋代雕版印刷普及,活字印刷发明,书价自然也降下来。 北宋书价每册约100文钱, 南宋时期,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书价随之提高,大约每册在200文一400文之间。 明代因印刷术的发展和科举的兴起,书籍交易兴盛。 万历年间书价与南宋时期相近,平均每册0.28两银左右(约合大米36斤)。 明代即使印刷术发展,书价也不是平常百姓承受得起的。如《封神演义》一部2两银。当时北京的猪肉和鲜鱼价格约为0.02两银,相比之下,书价是极贵的。一部《封神演义》的书价可买220斤大米或100斤鱼肉。 清代书籍出版事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进步,刻书机构繁多,地区分布更加广泛,手艺水平提高,书价呈现不断下跌的趋势。 乾隆以前,书价平均每册在6钱左右, 嘉庆时期书价平均每册3钱左右, 清朝末年。书价下跌明显。平均每册仅1.5钱。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