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俊bj
阿俊bj
关注数: 60
粉丝数: 809
发帖数: 94,272
关注贴吧数: 11
雨后景山上看景儿 先到东单北京日报社取了把伞,然后从王府井往西去了景山,发现有帕金森前兆,端不住相机了,糊~~暑期故宫出来的游客真多!
【亲拍】 香山好汉坡——老望京——东山村贡梨 来点儿新鲜野外的片儿,老片儿,从香山外经好汉坡到防火道,然后奔老望京,经过废村从给大清种贡梨的军庄镇东山村出来坐车回来苹果园地铁站。
【手机随拍】东 四十条一带门楼 昨天上午帮网友寻访贺岁剧《家和万事兴》里的门楼,在东四一带转了转胡同,回来居然忘记发了。
崇文门、街道、商业和服务业 崇文门是北京内城南垣东门。明永乐皇帝迁都北平后,大修北京城。将元大都南垣废弃,向南拓两里地重建北京内城城墙,将文明门南移重建,名之曰“崇文门”。 图:1876年,崇文门瓮城西月墙,箭楼(西北面),闸楼、洞子门(瓮城门洞)外侧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Child]。
《立秋前一日什刹海》(二) 今天虽然暴晒,但是树荫下真心舒服,河边小凉风一吹,再舒服一遍。(我这算抄袭@苍茫千山暮雪 大吧的吗?)
20多年前的老东城 20年前的东城,是一个不太久远,没有私人汽车,没有买卖私房,没有互联网,没有巨大贫富差别的东城。——摄影师:刘景行 . 图:东单路口,那时还没有东方广场这样的联体建筑,对面“康师傅”的广告牌下是那个给予东城人民方便的东单菜市场。
明天“立秋”别忘了“贴秋膘” 明天15点40分“立秋”,老人们常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不过老人们又说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所以它热它的,咱们贴咱们的,“立秋”不贴膘,秋后悔断肠。
北京孩子的暑假生活 陶然亭游泳场跳水台
北京胡同记忆 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条,它们形成于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其中大多数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著名的北京胡同有南锣鼓巷、烟袋斜街、金鱼胡同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胡同的命运面临着威胁,更有数据称1980年至2003年北京胡同地名消失近40%。尽管大多数居民都热切期盼能搬出拥挤不堪的大杂院,搬进现代公寓,但还是有数量可观的人们不愿去住住在城郊的新居。在对北京胡同“盼拆,怕拆”的声音里,胡同却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经历着不可抗拒的变革。北京胡同有着悠远的历史,是北京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精品。它记载着北京城寒来暑往的每一个时节,社会百态、市井文化皆蕴含其中,它俨然已经成为北京城一个不言而喻的象征。图为已被拆除的明代鲜鱼口古街。本组照片来源:李江树 侯登科摄影奖 (来自:腾讯图片)
雨过天晴上景山 然后又去了北海公园,从东门进出来再从南门进。
景山西街精神病棒打路人 解放军出手将其制服 今早8点多,一男子在景山西街南口口里路东用一根小臂粗的铁管棒打路人,一名小伙子被打中头部血流满面向北逃去,还有一位六旬老人被打中后背(见到这位老者),据说不止两人被打。后来在院内驻军出手用防爆叉将他逮住并将双手绑在了后背,待厂桥派出所的警察赶到后交与警察处理,旁边院内驻军家属和路人都说该男子疑似是精神病人 ,抓他的几位战士胳膊也挨了几下铁管的击打。
今天是“夏至”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暮雪大吧每天东跑西颠的扫街挺辛苦,我为吧主做碗面以示尊敬和慰问!
这四个地儿,只有老北京才逛过! 转自:《北京日报》的“芝麻匠通讯社”微信公众号 -------------------------------------------------------------- 时代的列车,呼啸前行。 北京城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变了模样。 许多老北京记忆里倍儿熟悉的印记,也逐渐淡去。 有这样的四个地方,不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怕是连见都没见过哩! 芝麻君(ID:ZhimajiangNews)今天要说的,就是老北京菜市场的故事。 最京味儿的菜市场 菜市场的出现,是北京人消费模式的一次革命,因为早年间,北京没有专门卖菜的场所,只有在流动的菜摊上解决买菜难题。 建国之初,由于严格的计划经济,粮油、副食品都要凭票证供应,那时,国营菜市场因其货品全、质量好、信誉高倍受老百姓喜爱。 始建于1902年的东单菜市场,是北京城资格最老的菜市场,也叫东菜市。 那时候的东菜市是一个个小布棚子,小贩们露天摆摊,晴天成市,雨天收摊,人称“雨来散”。图:1902年,东单菜市场建成,当时名为东菜市。 新中国成立后,东菜市收归国营,正式定名为“东单菜市场”。图:1959年 主妇们在东单菜市场买菜 北京日报资料图 那时东单菜市场是L形格局,大开间、高立柱的设计显得非常大气开阔,简直可以和火车站媲美,这样便于空气流通和采光。图:1964年,东单菜市场内景,高大开阔的布局,北京日报 刘乐棠/摄 东单食品厂还在菜场里设了早点摊,生意很红火。图:1953年,北京市民坐在东单菜市场旁的早点摊吃早点。 北京日报 张祖道/摄 后来东单菜市场不再经营早点生意了,隔开空间,单独成立了“东单食堂”。图:上世纪70年代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外景,纪录片截图。 七十年代中期,东单菜市场率先售卖盘菜,有荤有素地搭配好了盛在盘里,买回家直接下锅就行,不光方便了下班晚的双职工,也开创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图:售卖盘菜,北京日报资料图。 改革开放后,东单菜市场扩大经营,还修建起了电梯,卖起了服装、副食、烟酒,还有一些别的地方不常见的高级食品,比如金华火腿、奶油蛋糕,都可以买到。图:1992年的东单菜市场,北京日报 资料图。 但是,随着商业化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大型超市、综合商厦的兴起,这个年逾百旬的老菜市举步维艰。 1997年,东单菜市场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如航空母舰一般的现代购物广场图:东单菜市场原址上是今天的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 京报网 张宁/摄
那些年一起欢渡的“六一” 明天就是“六一”了,又是一年儿童节。 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应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管生在哪个年代,以怎样的形式度过这一天,那份童真和快乐,都是无可替代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个玩具不多,但游戏丰富的年代。丢沙包、橡皮筋、跳格子、推铁环……大多数的玩具都是家长亲手制作。 “六一”这天,院子里所有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搬出各自的“宝贝”,一下午能把不同的游戏玩个遍。 玩累了,家长对孩子们的唯一犒劳就是让孩子拿点家里的玉米,到楼下去崩爆米花。那时候崩爆米花的人特别受孩子的欢迎,只见他一边摇着黑乎乎的铁炉,一边逗着围了一大圈的孩子,不一会儿“嘭”的一声响,这米花就算爆好了,孩子们闻着香味凑上前去接着。
“端午节”粽子的八大门派 转自《北京日报》,我爱吃豆沙的,应该属于“甜粽派”吧?
修正帖:别在迷恋“袋儿淋” 我错了!原来昨天买的北冰洋食品厂的“袋儿淋”是河北的,“袋儿淋”把北京人给玩儿了,原来不是位于大兴的北冰洋食品厂生产的,它只是委托方,实际生产商是“固安县东宝食品生产有限公司”,生产地址是“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大沙垡村西”。 80后们别在迷恋“袋儿淋”了,吃的实际上是“河北袋儿淋”。
【手机随拍】 一路向南买“袋儿淋” 昨天早上6点听@北京新闻广播 说北新桥的“百年义利”店也卖“北冰洋袋儿淋”,不到八点赶过去结果被告知说过几天才上货,失望而归。就下定决心今天奔大兴北兴路北冰洋食品厂旁边的“百年义利”店,从网上查了骑车最近的线路是从南四环公益东桥往南走,结果是乡间小路;回程时有的是槐花西路一直往北就到了公益西桥,还是这么有路况好。 店内人不少,门口私家车就停着七八辆,都是进进出出买“袋儿淋”的。我刚到门口看见一位拎着四袋出来骑电摩的小伙子有点儿惨,也不带个冰冻的矿泉水的瓶子保温,这大太阳地儿的还不化了,也许人家离得近,我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去程慢骑带看地图、打听道儿一小时,回程40分钟。 〖出发〗
【回眸27年前北京亚运】 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来到天安门广场。
【亲拍】100年前的北京社会——西德尼·甘博摄影图片展
6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些景象 60年代 . 60年代初期“五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的“大头娃娃”舞蹈。
穿越时空 老片新发——北京巧克力主题公园 鸟巢东北角,当年出生的孩子今年得上学了,您自己猜........
新西兰摄影师眼中1956年的北京 60年前,汤姆·哈金斯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新西兰新闻摄影记者。当时他34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7年。旅行的第一天,在越过香港边界时,他写到:“我一刻不停地按着快门,用这种隐秘的方式庆祝我顺利实现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用我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个民族,这个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群体。” 1989年,新西兰策展人约翰·B·特纳发现了哈金斯的600幅照片以及从中国带回来的书籍和资料,但其中大部分都已毁坏,难以修复。特纳试图将这些照片的价值重新带回世人的视线中,尽管目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摄影师当年在中国拍摄的6000幅照片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仍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这些作品。 . .图为1956年,北京,哈金斯透过酒店房间窗口拍到的北京街头。
前天是《北京晚报》创刊59周年,今天偶然想起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日报》。 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都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北京市各影城的放映信息,或者是通过获取某部电影首映信息来决定影城,购票也多是手机App完成。
几十年前的北京公园门票 1984年 门票. 1)故宫 0.20元; 2)北海 0.05元; 3)人民大会堂 0.20元; 4)中山公园 0.05元; 5)劳动人民文化宫 0.03元; 6)颐和园 0.10元; 7)香山公园 0.05元; 8)历史博物馆 0.10元; 9)定陵 0.30元; 10)长陵 0.10元; 11)八达岭 0.10元; 12)天坛 0.05元; 13)陶然亭公园 0.05元; 14)军事博物馆 0.10元; 15)西山八大处 0.05元; 16)天文馆 0.15元(其中看电影0.05元); 17)景山公园 0.05元; 18)民族文化宫 0.10元; 19)中南海 0.20元。 . 1)北京公交车月票 5.00元; 2)北京地铁 0.20元; 3)长城等景区游览车费 6.00元。
1972年 北京 来自安东尼奥尼的《中国》
来看看这是哪儿
时光一去不复返的老北京生活 摄影家翁乃强1951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到北京,在北京居住了60多年。当上摄影记者之后,如果没有出差采访任务,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挎着两台照相机,骑上一辆自行车,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拍摄:长安街巨大宣传画下骑车的人、老字号瑞蚨祥、内联升,蔬菜集市、西直门的蜂窝煤厂、鼓楼的冬储大白菜发放站、肉联厂……北京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城市,如果说这个国家是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这座城市无疑就是列车的车头,所有的颠簸、侧倾、左转弯、右转弯、加速、急刹,都会在这座城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都会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留下印记。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联合出品。 (来自:腾讯图片)
万春亭上晒太阳 偶遇穿越而来的清妃 朕喜,下旨将二位美女收入东西宫。😊
【BBC·中国春节·3集】 看央视新闻刚才播放这部纪录片的几个镜头觉得还不错,赶紧找来看看,好事不能闷得儿蜜,发给几位共享!😊
〖乐呵乐呵〗 老田和他媳妇高丽丽的生活点滴 暮雪大吧,您看看人家公司职员,您就知足吧!😊
昔日北京过年 1953年春节,北京孩子在天安门前石狮子上放爆竹。
听说前门在修景观河 这是前门箭楼吧?请@苍茫千山暮雪 大吧给掌掌眼!
参观北京方志馆[时空之眼]北京景观今昔对比展
再发《中国首都北京》画册(摘抄) 转自:webbo博友@旧京书肆,他曾经出让过一本这个画册。
转:崇文图鉴 转自:老北京网超级笨笨网友帖子 原来瓷器口大街路口,右下角紧邻香串胡同的是一处教堂旧址98年扩建崇外大街时拆除。
北京胡同老宅—来振环绘画作品 鼓楼弯胡同 地处东城区钟楼前鼓楼后,围绕钟楼的一条胡同。
追寻失去的记忆——北京胡同 北京现今最窄的胡同之一:小喇叭胡同(北口尚不足0.6米)。北京现今拐弯最多的胡同之一:九湾胡同。红星胡同(原称吴良大人胡同)演乐胡同草厂北巷万源夹道青竹巷钱市胡同
姜开选先生的《胡同印象》 姜开选,1954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画画家。其绘画风格独特,功力深厚,并以新的理念,力持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长年的艺术实践和研究中,融贯了南北画派的笔墨风格,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以发扬,同时中西结合,赋人新意,构图严谨而有难度。主要作品以北京胡同及山东为题材,深受世界各国朋友的喜[1]爱并被收藏。获奖作品有《泰山雄风》1995年获国际中国画大奖赛二等奖;《生命》1995年获爱祖国、爱北京大型美术比赛纪念奖;《舞题》1996年入选北京美协主办的专业作品展;《中华魂》入选纪念市美协成立20周年美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当寻呼已成往事 有多少爱还可以重来 上世纪90年代,尽管京城住宅电话风生水起、一号难求,但最火爆的通信工具却非“BP机”莫属。 对于90后的年轻朋友来说,BP机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它是无线寻呼机的俗称,是一种单向的个人通信工具,也就是说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1948年,世界上第一台无线寻呼机在贝尔实验室诞生,取名Bell Boy。1951年,美国纽约首先开放无线寻呼业务,寻呼机其实是一种小型无线电接收机,用来接收传送给某指定个人的信息。1962年,日本研制出一种小巧的无线电接收机,叫Pocket Bell,1965年,美国研制成功数字寻呼系统,这时的寻呼机已不只起简单的呼叫作用,而且还能显示数字代码和英文字符信息。1983年9月16日,上海开通了中国第一个无线寻呼系统,不想短短十年后,我国的无线寻呼用户已居世界首位。
邮政日·第47个·今天 今天是第47个国际邮政日。 1874年10月9日,22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邮政条约《伯尔尼条约》,“邮政总联盟”自此诞生。由于加盟国家迅速增加,“邮政总联盟”于1878年正式更名为“万国邮政联盟”,并从1948年起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为纪念万国邮政联盟的创立,196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16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通过大会决议,将每年的10月9日确定为万国邮联日。1984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19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又通过一项决议,将万国邮联日更名为“世界邮政日”。
【截图】九十年代中期北京的街道胡同(随时更新)’ 我的出生地镇楼
古巷水道行 九十年代中期烟袋斜街、后门桥、高粱桥等地景象 .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A3MDY2MzI4.html&urlrefer=5595c55a56734e884f5fe6db4e408537
老照片里的中秋节 一个小姑娘在街上卖月饼
〖以步丈量北京胡同第一人〗走了 “舒了”,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感到陌生,但在民间胡同爱好与研究者的群体中却是鼎鼎大名。因研究北京胡同文化三十年,被称为“以步丈量北京胡同第一人”的舒了先生9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于昨日上午在八宝山梅厅举行告别仪式,很多人自发前来送别。舒老退休后,把所有时间献给了胡同,十五年串胡同,八年画胡同,六年写胡同,他走遍了北京每一条街巷,画出所有胡同的全貌图纸,所有资料最后全部无偿捐赠给西城区档案馆。
北京四大菜市场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9UP4o-LDfEo%2F&urlrefer=0eab102c39161df46c22e4187506e3e8
北京流行风(画册) 杨信 / 朱宁虹的作品,该画册跨越几十年从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北京市民的衣食住行的场景,这是扫描过的几张。
〖北京胡同老宅〗——来振环绘画作品欣赏
视频:八十年代北京街景(43分钟) “同志,北京的城墙哪儿去了?” .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xMTE4NTY4MA%3D%3D.html&urlrefer=5209d999bdc528467d3ad7f1483eed75
京味儿秀·老北京城门(画) ◆ 东便门 东便门和内城相比较有点寒酸,它的搭档“大通桥”可神气多了。拱起的三孔桥身上的栏板、望柱、皆由洁白玉石打造,连接河岸,宽敞的桥面由巨石铺就。往来车辇、行人、无不感到出入的通达,顺畅。 这是幅背光的东便门,与受光的大通桥连成一体,进出的人点缀其间。与画面右侧的角楼相呼应,平行望去东南角楼更是浑然大气,虽不是主角但外观的美感已不胜言表。东南角楼保留了下来,只观此一隅,已反应出先人造城的审慎考究。不光停留在功能上,在观瞻方面充满了智慧。
《人民画报》:50——70年代(三)
《人民画报》:50——70年代(二) 再分着发两帖吧,太长了看的人不多起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作用,那个长帖下面有林彪元帅阅兵你们就没看到吧? . 958年第11期:杨得志上将在连队当兵。
五十年代新中国瞬间(节选) 1950年7月31日 联合国在韩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访台 蒋中正亲至松山机场迎接。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采取行动进行干涉。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已派出驻日本的美国空军和海军支援李承晚军作战,并在声明中以 “ 台湾海峡中立化” 、“ 台湾地位未定” 为名,宣布派驻菲律宾的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视频:北京的历史 片名是我瞎起的,@苍茫千山暮雪 大吧看看这里有几个九十年代法源寺街道的街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Y5MzkzODk4OA%3D%3D.html&urlrefer=b9377c48b16cedc86ff0eae1662fd555
1950年 —— 1960年的国庆节 1950年10月3日,庆祝国庆节北京市游园联欢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这是学生在游园联欢会上进行体育表演。
90年代初 《北平吃一点》 台湾主持人凌峰 云盘: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dEZmCMX&urlrefer=8b060d4c84f76bc3c70cb3d0b45e852d
中国·1985 — 1989 中国摄影师赵利文出生于1968年的西安,受父亲赵秀华,恩师潘科影响从1985年开始关注纪实摄影,在1985—1989年间,他用镜头记录了2万余张市井生活照片,堪称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影像意义上的《清明上河图》。 ▲从这个年轻女性的妆容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流行趋势:波点+烫发
北京•记忆 画说风情篇 前门大江胡同,童年。金光珍 绘
北京站与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是以“内城东南角楼”为中心、残存的两段老城墙为脉络的遗址公园。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之所以能够建成,关键是在北京全城热火朝天地拆城门、拆城墙、拆角楼的运动中,“北京站和北京站工棚”有意无意地保护了这座角楼和上千米城墙。 (内城东南角楼——北京仅存的内城、外城8个角楼之一)
纪录片《长安街》:解放前和解放后(视频) 解放前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Y2Nzc0OTkwNA%3D%3D.html&urlrefer=c204a9b75a74ba38eee449222126033e
1975-1995,北京的20个瞬间 1975,王府井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