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先生2018 森林先生2018
紫玉无言 金沙有声
关注数: 209 粉丝数: 340 发帖数: 2,710 关注贴吧数: 9
十二月科普文 天然共生矿之黄龙山四号井珊瑚斑 黄龙山有着种类繁多的共生矿料,相比于单一矿料的存量与知名度,这些共生矿因存量稀少的关系。有一些并不被大众所知,却因其丰富的颗粒特点与烧成肌理。在一众经典矿料中被壶友津津乐道。黄龙山深井内并不是像煤矿一样沉闷无生趣,实际上,在坑道里只需打上一只矿灯,就能看到一个绚烂多彩的紫砂世界。前段时间宁波"玉成窑"张生来宜采访道洪老师,何师说早年下过两次四号井,在井底一照,五彩缤纷。雪亮雪亮的… (宜兴话)黄龙山四号井纯天然共生矿"珊瑚斑"由黑墩头、乌泥、白麻子、深紫等等多种矿源相互渗透融合组成。"珊瑚斑"是一个数十厘米厚的共生矿层。在雨天的矿井里,岩层内的清水缓缓渗出,映照在矿体上,犹如生在海底龙宫,美不胜收!助理工艺师·勇海超制《六角柿圆》复刻吕尧臣代表作《容天》 泡养对比 珊瑚斑刚出窑时,暴躁干涩,丑到让你怀疑人生 一经茶水滋润,立时明艳起来,焕然一新判若两壶。没泡茶前,泥质枯涩,黄颗粒突兀,很多壶友还以为调砂泥。 一泡茶,颗粒全部沉下去,泥料开始泛油。 珊瑚斑,就这么神奇。烧成后,金的,黄的,白的,紫的,红的,黑的颗粒争奇斗艳、五彩斑斓。 格调直济明万历时期,透气性靸鼎,气质高古。
十一科普 活久见之"本山大红袍" 之前的文章,内容有失严谨,给诸位壶兄带来困扰,面壁思过并自罚三杯好茶,重新修改。 本山大红袍属朱泥类,泥性,不含砂;而红泥,不管大红泥、小红泥、老红泥、嫩红泥,均为砂性,两者有本质区别。采掘时呈糊泥状,色泽绯红似火山岩浆。有壶友提出疑问,纯朱泥未烧前呈黄色,这是来挑战常识的吗?但黄龙山就这么神奇,如同一格格百宝箱,相隔十米,也许所出矿料便已完全不同。2010年2月,宝山西麓嫩泥矿产出一批红色软泥,长于石英之上,细腻粘稠,可直接制壶,命名为"本山大红袍",打破了本山无朱论! 有人说大红袍只是传说,也有人说大红袍早已绝迹,然未曾谋面,只是机缘不到而已。2022年初,清砂坊自炼这批本山大红袍,除了自来水,无任何的添加。炼制过程中因为泥的特征,走了不少弯路,主要是遇水即化成了极粘稠的泥浆,尝试用40目60目80目的不同筛子过浆耗时耗力。考虑到制作难度(粘拍子)及烧制风险(成品率)故成品泥采用一半熟砂(素烧到800度后40目过浆,一半生泥,成陶后结晶度高,敲击声清脆悦耳。 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炜制 本山大红袍《芭乐水平》本色大红袍因扬香显韵很适合冲泡岩茶,铁观音、高山茶、单枞等高香型的茶品。 壶吧科普文描述当详实严谨,特别对于具有巨大争议的泥料,更应实事求是,对于质疑声、反对声一并倾听。 一不小心,我们就见证了紫砂的历史!
十月科普文 本山VS外山 外山料与本山料最大的区别,砂!砂!砂!还是砂!外山料石英含量极少,烧结后干涩呈玻璃相,透气性差,后期再调砂,冲浆,也是颗粒分散杂乱,融合度差。 二、外山料除了调砂冲浆以增其骨力外,因为杂质多,通常惯于用"提纯"手段,所谓的"提纯"一则是酸洗,加强酸去除杂质,否则起爆、花泥、炸裂成品率会低。3 2 1五十只已上车!秒空!就没法操作猛如虎了 三,加入氧化色素,如氧化锰、氧化碳、氧化氯、柠檬黄、铁红粉等等增其着色,这样再加入粗颗粒及百目细粉得到了所谓"纯净"的料子,所以仔细观察下,市场上多数商品壶的料子都纯净的如一张精修了的脸蛋,死板、僵硬、不自然。 四,为了掩盖其干涩、润度差,通常外山料在烧成后的第一遍,第二遍都会对其壶品强抛光,出窑后便油光锃亮,淋汤不挂水,养上数月也基本无变化。 而本山料的主要特征是砂性糯,这种粉质感源于本山料的砂性大,颗粒之间的浆实则是更小的自然细砂,正常窑温烧制之后,这些小的细沙也并没有结晶瓷化。除了小部分共生矿以外,浆的收缩率与大颗粒相近,壶的表面的收缩纹也不会很夸张。多数本山料所制壶品,出窑后黯然粉糯,只消几壶茶,便温润起来,透现出玉质光泽、水色自然,灵气通透。养成后,视觉上是由内向外的一种哑光状态,而不是停浮于壶表面的贼光。综上所述,从颗粒融合度、烧成色相、透气性、养成等几个维度去作为依据,判断区别本山外山,以便大家在玩壶路上少踩坑、不迷路。
九月科普:紫玉金砂 四大名泥之———金黄段 明清时期并没有金黄段泥一说,与之接近的称谓称之冷金黄、葵黄、枇杷黄等等。在2004年9月。四大泥商之一的刘玉林烧制了一批段泥,共20捆,所制壶品色呈金黄,极为罕见。据其说,这种泥料,紫砂一场曾有少量出现,但已失传八年,近期又在黄龙山龙背上偶有发现,但极为稀少,最厚处不超过50厘米,一般仅有十几二十厘米,家兄杨德明先生买下剩余14捆,并命名为黄龙山纯天然金黄段。并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许艳春制《东方之子》由鲍志强大师刻绘,作品刊登于收藏杂志2005年第六期P285页。金黄段泥本质上属于本山段泥类,因黄龙山断裂褶皱运动,矿体颠覆,矿层上翻而发生的局部地理现象,所以蕴藏量相当稀少,当时统计总共挖出也就不超过20吨,属稀有的精品泥料,原矿呈淡绿色。片状结构,截断面细腻纯正,色泽油亮,有玉质感,偶有铁锈。金黄段泥泥质固然好,但烧制想要达到最佳效果,需要从低至高温烧成后,再降温退火烧成。若是一次性烧成,发色不纯外,极易"吐黑"。所烧成后金黄色。且蕴含天然紫星颗粒,经久泡养,黄色越发金黄,紫红色越发红紫。不像其他段泥斑点发黑。《井栏》白牡丹泡养一周对比另外,金黄段中氧化钾和氧化钠的含量较低,所以器表水色不彰,需长期泡养后(建议用浅色茶品)方观润透感。 目前市场上一些不良泥商用普通段泥加入氧化钛配制金黄段,还有更甚者用外山料加入柠檬黄调色,但加入化料的"西贝货"一烧高温,立马现出原形,更加不可能将之还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