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小生 温柔小生
关注数: 287 粉丝数: 2,322 发帖数: 27,490 关注贴吧数: 11
【转帖】世界上最难的语言—各国抱怨"听不懂"的牢骚 世界上最难的语言—各国抱怨"听不懂"的牢骚 当一个人听不懂另一个人在说啥的时候,他会怎么发牢骚呢? 各国群众纷纷表示: 英语:“It is Greek to me!”(“简直就是希腊语!”) 南非语:“Dis Grieks vir my!”(又是希腊语) 拉丁语:“Graecum est; non potestlegi.”(还是希腊语) 葡萄牙语:“E grego para mim.”(继续希腊语) 波兰语:“To jest dla mnie greka!”(仍然希腊语) 但是波兰语也有另一种说法:“To jest dla mnie chinszczyzna!”(汉语) 荷兰语:“Dat is Latijns voor mij!”(拉丁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说法,另外倒霉 的还有汉语和西班牙语) 那么被大量群众围观的希腊语又是怎么来表示这个意思的呢? 希腊语:“μου φαινεται κινεζικο”(“听着就跟汉语似的”) 然后汉语开始惨遭围观: 希伯来语:“Nishma c'moh sinit!”(“它听起来像汉语!”) 罗马尼亚语:“Parca e Chineza!”(“看着像汉语!”) 俄语:“Это для меня китайская грамота.”(“对我来 说这就是个汉语文献。”)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To je za mene kineski.”(“对我来说这是汉语。”) 据说汉语还被另外的语言围观了,但是找不到具体说法,包括:爱沙尼亚语,弗勒芒语,匈牙利语,瑞士德语,塔加路族文 还有些语言同时围观了汉语和其他语言: 芬兰语:“Onpas Kiinalainen jutuu!”(“这都什么汉语似的玩意儿啊!”) 芬兰语:“Se on minulle taytta hepreaa.(“这对我来说就是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也经常被围观: 法语:“C'est de l'hébreu pour moi.”(“对我来说这是希伯来语。”) 德语和捷克喜欢围观西班牙语: 捷克语:“To je pro mne Spanělska vesnice.” 德语:“Das kommt mir spanish vor.” 那么西班牙语围观谁呢: 西班牙语:“Para mi es chino.”(又是汉语……) 意大利语围观土耳其语: 意大利语:“Questo e turco per me.” 土耳其语围观阿拉伯语:“Anladimsa arab olayim.”(“我能听懂的话我就是阿拉伯 人了。”) 阿拉伯语围观波斯语:“Kalam ajami.”(“对我来说像波斯语。”) 波斯语围观土耳其语:“Turki gofti?”(“刚才你说的是土耳其语?”) 然后有一些语言实在不知道围观谁才好了,就: 保加利亚语:“Tova za mene sa ieroglifi.”(“我看这些像象形文字。”) 丹麦语:“Det er det rene volapyk for mig.”(“对我来说这纯粹是沃拉普克语。 ” 这句话太强了,我去google了一下才搞清楚:沃拉普克语(Volapük)是人工语言较成功的第一个,是世界语的先驱。) 最后是最强大的一个说法: 汉语:“简直就是听天书!” 只有上帝才能制服汉语了……
【转帖】流浪汉与妙龄女街头当众亲热遭拍 一穿着邋遢、戴帽子的中年流浪汉,坐在复兴南路一家银行门口路牙石上,与一名穿白短裙、戴白色运动帽的女青年紧紧搂抱在一起,并亲吻她的脖子和脸。后来流浪汉起来,在一棵树下提了一下鞋子,然后用棍子挑起地上的几件旧行李。 这名女青年高约1.65米,脚穿拖鞋,双腿修长,身材苗条,面容娇好,约20多岁,手里提着一个红色塑料袋,她的背后能清晰看到“徐州汽车总站”几个大字。 两人站在慢车道上聊了一会儿后,流浪汉抱住女子,女子没有厌恶或拒绝的意思。几分钟后,流浪汉拉着女子的右手朝南走去,路上不时有行人侧目,露出惊讶和不解的表情。有人上前询问,但女青年均不理睬。 流浪汉和女子穿过复兴南路与建国东路交叉路口,来到原阳光大酒店门口,流浪汉抱住女青年,脸贴在女青年胸前,引起不少行人围观。 流浪汉始终不松手,女青年先是哈哈大笑,接着用手里的塑料袋挡住脸。后来,女青年拉着流浪汉的手,穿过快车道,来到马路东侧一家服装店门口,两人站在人行道上聊起来。在这期间,女青年不停地说着什么,流浪汉则揪着自己的胡子。随后,流浪汉再次紧紧抱住女青年。后来两人拉着手朝北走去。录像长达8分35秒。 该网友说,行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担心女子安全,于是报警。天桥*****赶来,把女子带回***。
【转帖】泰戈尔揭露了苏联式教育丑恶的一面 泰戈尔,二十世纪印度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写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戈拉》、《人性的亲证》等著作,脍炙人口,在世界各国都有众多的读者。并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三十年代到过苏联,并写有《俄罗斯书简》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谈及前苏联文学,谈及前苏联的民生,也谈及前苏联的教育。为人们认识那个时代苏联的经济和社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刚到苏联的时候,他看到许多农民和工人都得到教育,深为赞赏:“这里的农民和工人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经过更多的观察,他转而对苏联的教育,进行了批判,说道:“他们把教育变成一种模子,而按照模子铸造的人性是不存在的……如果科学理论不与活生生的人的头脑相结合,那么,总有一天不是这种模子破产,就是人的头脑僵化,而且人还会变成会动的木偶。”泰戈尔对苏联教育的批判,值得深思。在大生产中,人们热衷于流水作业,同样的机器用同样的模子,生产出大量的产品。效率不可谓不高,但每一件产品,不复有个性可言。培养人,不能这样做。因为社会之美好,人生之可爱,全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一颗颗充满热情、柔软、富有人性的心。如果丰富多彩的个性不复存在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复存在了,那颗充满热情、柔软和富有人性的心不复存在了,社会还有什么美好之处?人生还有什么可爱之处?经济发展、国力强大、道路宽广,又有何意义可言呢?苏联式教育,是对人性的反动,是对教育规律的粗暴践踏。我们必须从苏联式教育引以为戒,不要按千篇一律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不要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要摧残学生那颗充满热情、柔软、富有人性的心。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