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54VM5Xa 王牌飞行简柏丞
关注数: 68 粉丝数: 373 发帖数: 18,403 关注贴吧数: 272
认知厨与“青史留名”(一):偶像中的人的结构 使用知乎的一大坏处,就是使人懒于动笔,要是放在以前这种题目就算是再长,我也肯定要自己写一下,但是即便是如此大的题目,如今我也只是在本子上随便记几笔,然后就要来知乎了。但是必须承认自己私自的创作总归比不上发出来,而用手写似乎还是不如打字敲键盘快(更不要说还有语音输入)。 开篇先做一点警示,我作为绝对非专业的,也没有任何水准的,甚至都算不上爱好者的人,我所谓的所有关于哲学的讨论,仅仅就是关于我认识当中一些概念的不清晰的更不清晰的讨论。如果对此类内容有任何专业的见解,都可以批评。我绝不宣称我的考虑是一定正确的。 本文想要讨论一个什么内容?在这第1篇当中,我想要作一个引子。 事实上,我最近尤其在关注于一个问题,即怎么创造“人”的问题?(不是指造人) 由于我并没有对于写在标签中的“认知论”做任何介绍,因此在我想法中的各种背景恐怕是难以解释了,但是概括地说人话来说,就是原有的我的理论当中,其实并没有人的背景。(或者说并没有人在理论下的背景,只有一个从经验中的“人”。)除了以经验归纳人,用科学理解人的身体以外,就没有任何其他内容了。 关于意识形态以及各类网络上话题的讨论,我使用的都是文化之类词语,而主体在这里则被视为“原子的运动”,也就是不含有内部结构的(即便一个人就足以产生出符合的内容来,而不是像现实中一样,必须要有大量原子才能产生现象)。所以这些讨论不外乎是以经验归纳人后的抽象,大概归纳完成后关于人的理论反而消失了,留下了这些抽象物的理解。 但是显而易见的,人不是没有内部结构的。主体到底怎么运动?(假如已经存在。) 上面这些引言,显然已经违背了本文的目的。因为它们都在从更加抽象的角度出发,但是我认识到一点,继如果我们非要讨论“人”,那我们就只能从经验和各种现象把它们还原回主体的创造过程中。在文本的问题上,我把它看作是从解释文本回归到创造文本;但这只是个局部而已,所以之后的问题在于从解释一切人的现象(的动力学)回归到创造现象的主体(的动力学)。 又抽象起来了,算了,我们还是进入到本文的正文内容:认知厨与“青史留名” 这个标题看上去可能有点怪,但我得承认,我觉得这种标题隐然间却有一种美感,不过即使这样他还是很怪。这个标题起源于我不经意间的一种类比,当时我正在看到某认知厨的丑态炒作,底下有回帖称,它已经满足了刘明的欲望,我忽然就想起火前留名,然后忽然就联想起青史留名。然后忽然就发现认知厨和青史留名之间似乎有着莫名的相似。 但是对这种直观的相似,该如何予以推广,并且抽象的解释呢?我果断调起了我的民哲理论。但在此之前,我们还可以只从常识对这两者的相似做一点结构上的分类: 认知厨,即希望主播能够知道自己的粉丝。 由上面这个定义可以套到青史留名:青史留名,即希望“历史”能够“知道”自己的“粉丝”。 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类比的句式,先从直观感受到一种相似性,然后我们再用相似的句式对两者进行同样的定义——但同时将定义当中有着范畴差距的对象,用引号括起来,通过对引号括的这些事物的考察,从而考虑原有的命题中的相似性。 废话说完,我们来看我们括了几个词:“历史”“知道”“粉丝”。 这几个词语和认知厨定义当中的对应词,显然有着本性的不同。主播是一个人,然后,历史是什么呢?历史也具有主体性吗?或者反过来问:主播在粉丝眼中有主体性吗?主播有时被认为偶像,那历史也是偶像吗? 作为一个人,我们都认为人可以知道一些东西。但是历史能知道什么呢?这里的知道又是什么意思? 在偶像被作为消费品,由资本任意打造出来的时代,有那么多的偶像自然也就有粉丝,我们也很清楚粉丝指的是什么,但是:历史的粉丝是什么?历史也会有粉丝吗?或者说,会有人不是历史的粉丝吗? 表面看这几个询问的都不是人,我们都在质问人之后的那些词汇,这就要从二元对立来看,从认知厨这个概念来考察人,恰恰只能从认知厨当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词来出发考虑。 如果直接问人,那不就等同于什么也没有吗?用不知道哪听来的符号学的说法讲,定义一个体系中的其他所有东西,就足以把一个一样唯一的东西锚定了,我们姑且认为如此吧。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讲认知厨,看起来是更加娱乐化的,大约也有更多现实的材料。 认知厨这个词语在v圈已然是使用了不少的时间了,和其他各类用来形容魔怔粉丝的词语仿佛同时存在。而这个“厨”用于形容魔怔粉丝也已经是早已有之,加上这个“厨”大抵为了强调他们的遗臭万年?——真的如此吗? 当我们还不涉及到对认知这两个字的分析时,我们大可以把认知处只当做是一般意义上的狂热粉丝的概念来对待。那么狂热粉丝到底是什么呢?是否如同人们平常的看法那样,是偶像崇拜的极端化呢?有些人形容饭圈的极端化,喜欢使用宗教这样的词语,然而我在此要抛出一点:宗教其实是反偶像崇拜的(至少亚伯拉罕一神教是这样)(这里的偶像是可以认识你的那种),这也就意味着饭圈作为一个群体形式,已经是非主体性的了,我们并不能从饭圈出发来考察狂热粉丝,这与我们原有的小考察主体本身的想法背道而驰(反而回到我过去的群体文化批判上去了)。 由此我们展开这样一种猜想,也就是说狂热粉丝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化的心理,由此也就得出一个猜想式的预设:狂热粉丝(认知厨)的心理结构是封闭完备的,或者说是可以在允许自圆其说的前提下解释的。由此出发,便可以展开对于认知厨心理阶段的分析。 第1个阶段显然是偶像崇拜的阶段,在此之前的,偶像是怎样形成的,并不是一个关于主体的问题。他被投射到主体的视域内这一过程,在此处只能被认为是既定的,表现的崇高,符号上的圣洁,这些也都是既定的。在上述全部的既定前提之下,首先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镜像的结构,在此处主体是作为偶像的镜像产生的。(显然我这里的主体仅限于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对象的主体,粉丝总有在追星之前的生活,那时就已经有其他的偶像了吗?——显然我说的偶像并不是在某个时候人们才想到的,偶像者也可以说为镜像,如果这样,那么产生的时间,大抵可以往前挪到自我诞生之时)所谓镜像,指这里的主体是偶像的缺失。按照我的理解,此处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视作偶像这种更加完美的镜像的缺失。在这里人们眼中看到的偶像是完美的,光鲜亮丽,这种完美不依赖于什么外在的评价——它就是用来评价主体的标准。 而在具体的问题上,主体是怎么形成偶像的完美印象的呢?大约不过是一些隐隐约约的暗示,一些含糊的符号表述,或者更常见的是,在其他地方所没有得到的渴求,被在想象中满足了。但这种渴求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一直追溯下去,当然是追溯不到结果的,姑且经验性的就把这种问题理解为人们平常的欲望的渴求。(最典型的例子当然就是rsq,但在那里事情没有这么的偶像化,这是因为性已经越过了偶像崇拜的阶段,越过了主体作为缺失者的阶段)而作为缺失者,此时认知厨的心里其实是知道并解决:上帝如果知道罪恶,便可以消灭罪恶。(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情大愉悦,倒也不算消灭罪恶) 偶像崇拜所对应的例证是什么?既然本文讲的是认知厨,那么我们就讲这个词运用的v圈的例子。实际上偶像崇拜这个阶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被冲刷掉了,现在到处充斥着,人们只会称之为炒作狗(这是后面的主体化阶段才会出现的)。真正偶像崇拜的入脑的存在,在现在,以真情实感的形式仍然是主体化的。也就是说仍然是作为主体来倾诉入脑这一想象,而非入脑本身。用这种话术来概括的话,偶象崇拜这个阶段就是入脑本身作为主体的阶段。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v圈(网络主播其实都一样)的历史上找到偶像崇拜的阶段:把主播当爹,对应的现实的经济结构是上供和打钱(或曰:收租),这在主体的心理里不是我给祂钱,而是祂给我完美,是真正的mmr的mmr。也包括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而展开的黑屁大战(反而从这当中孕育出了下一个阶段)。 第2个阶段是反偶像崇拜,也就是从各路分裂的混战(这一行为显然不能在主体性的框架下描述了,毕竟只有一个真神,怎么会诸神乱斗呢?)发展而来的,抛弃了(实际上是没有抛弃)偶像的认知厨。 我上文讲到过宗教是反偶像崇拜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这个阶段的状况其实才是最类似宗教的,而不是前一个真正狂热崇拜的阶段。归根结底,圣战并不是为上帝而打的。在这个阶段,才是亚文化中最恶臭的小团体和小圈子发挥的时候,也就是au常常说起的小团体的各类事迹的发端。(即便到今天,作为亚文化中普遍的一种主体形态,也并未被泛亚文化消灭干净)但是这样的人物,如今在v圈只能沦落成典中典,已经没有了,真正发挥起战斗的能力( V8区则只会借此钓页友)。 但这是现在说起来才觉得他们只是一群乐子,仿佛毫无威胁?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就算只考察他们在亚文化中发挥出来的恶臭历史,那也不只是让人恶心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不考虑holo退出的真实原因,仅在形式上考察这个事件,在这之后v圈的各类丑闻,以及一时间各种典中典的发现,全部都印了关于攻击性的那句话。(同一时间被反的的其实不止holo,各类的丑闻以及某种关于偶像的反对都发展出来了,这也为后来的泛亚文化入场做了铺垫——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此时的个体主体表现出的现象,所以之前的纯粹投入的崇拜者不同,他们并不崇拜,但他们需要崇拜。小团体和粉头的诞生,或者说他们影响力的真正诞生,其实是在这个心理阶段完成的。而对应到认知厨的方面,这个时期的认知初就是所谓黑化的粉丝,各类粉丝背刺等等事件都是在这样一个心理时期发生的。 在这个阶段指称的佬佬佬上个阶段的佬佬佬,两者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上一个阶段是自我的封闭的。而在这里则打开了一个漏洞——之所以之前要有一个完美的偶像,是因为的确有什么地方有问题之前还可以遮蔽,而在反偶像崇拜当中,这一点就不能够再掩盖了,因此必须要展开攻击。 但是攻击并不是问题的解决。此时的认知厨处在一个已经丧失了他眼中的认知主体的状态——没有人能知道我了,那么我是什么东西呢?反偶像崇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另一个回归结构的回答是让你不要再看了,这种可能我们暂且不谈,如果没有回归现实,那么接下来就必然要经历一场认知厨的真正转变。(在此之前的魔怔是很可能,颇不乏看到一些什么mmr转黑的(脱坑回踩倒不在此列,那其实是主体化的)) (又tm是三段论(原谅我想不出更好的结构了)) 第三段认知厨的心理过程被我称为主体化。它的来源在于,反偶像崇拜已经摧毁了可能知道我的祂。这里指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偶像,而是关于偶像认识到我的无意义。(好像有一个宗教的概念,叫做什么命定选择之类的,似乎有相似处)——一个无聊的推理是:假如他真是偶像,祂就不会知道我,假使祂不是偶像,就算知道我又如何。——这完全是反偶像崇拜的推论。 因此说开来,前面的两个阶段,何从定义主体?就是有祂知道“我”,这一结构来形成我。为什么我们首先宁愿相信祂,不相信我?因为不用负责。为什么最终不能相信,因为我们实际上的确在负责。到反偶像崇拜为止,各种我的行动已经暴露无遗。已经不可能再把我藏在“有待被认识的主体”上了。所谓主体化,不过是把有待被认识的主体变成自我认识的主体,就是鬼畜说的“自己知道自己”。但是偶像在这里作为一种现象仍然是保留的,但是偶像不再是对象的,而是成为了一种场,一个用于表演主体的地方。人们总算发现,原来主播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丰富的东西能拿来讲,恰恰相反,正是我自己,主体本身才拥有的远为丰富的世界(此在),对这个世界借助于偶像的展开就成为二创,与过往基于偶像中心的二创不同。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的认知厨就是比较单纯的希望认识自己,而第2个阶段反偶像崇拜的认知厨,则是希望毁灭偶像来认识自己,此时,在这个阶段,认知厨就转化成了认知厨的超进化形态:炒作狗。 这个时期的代表我(自认为)列出如下: as中早期,也就是由au自发运动来维持符号的阶段,用我的话说就叫as符号毒唯(以至于可以任意引流,完全无视了ky权);二则是解构,可以不顾及任何相关性的进行连接,这不仅达到了引流,同时也完成了解构,因为按照平常的视角,虚拟主播是很不严肃的,但是引流的同时却把所有的对象都变得一样不严肃了。(其实也不外乎是一些乐子人在炒作) v8:从恶堕破防以后,尤其是在某些进行了主体化的炒作狗的掌控之下。完全坠入了炒作狗的深渊之中。(我之前竟然还觉得会因为某些原因保守,是我太小看v8了);而米线实际上是另一个方面的效果,当我认识到我没有米线时,我似乎真的就没有了。(但是不是靠一个主体性就能构成的) 在引流和炒作以后,海岚梓嘉,以及之后的资本入场,其他主播也为了迎合流量开启了粉丝的主体化转化(此时它们的经济结构就从原本的,提供欲望对象收米,到挨骂收米,最后变成现在的纯粹消费),不自觉的充当了历史的工具,并且不再提供欲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期以后应该不会再有真正的男友粉了)(空子口中的虚拟感,大约也是在这时候彻底毁灭了)(挨骂总是跑不掉的,但也没谁认真骂了, V8区总说是烂开,其实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真正的开团了,或者说只能开我们自己)。 主体化时期对应的整活,面相的既非偶像也不是之前的反偶像,而是炒作流量等符号数据,或者说同接,做这类炒作的人恐怕很难说出自己为什么那么在乎同接,这其实也是一种定义自己的方式。在这里由外部输入的数据成为了一种可变动的开放的对自我的定义,这种数据或许扮演了第1个阶段中偶像的角色,不同的是,数据是开放的,变动的,而且没有人会指望数据知道自己。 从一开始炒作就已经进入到主体化了,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乐子(但又不是刻意追求乐子的乐子)。 上述分析只是一些牵强附会,你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影射(虽然说我真的想描述v圈就是了)。真正大的要来了。 历史的偶像: 本章内容非常简单,请把上面的所有偶像都当成历史的偶像(幻想中的历史大他者,对一切做出最终审判和评价的岁月史书,尤其是对主体作出审判)来理解。 不臊皮了,正经的简要说明一下。 在这里总算可以提到标题中的另外4个字,青史留名:这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应该说对应到上面的讨论中,只不过是第一阶段而已;第二阶段大约就是遗臭万年。 用反偶像化对于历史的偶像,就可以看到人们平时常见的一些奇怪心理形态:比如说“历史虚无”“伪史论”“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更实践一点是“我死后哪管……” 上述两个阶段,有时都被统称为历史神学,但从崇拜的角度只有第1个阶段是崇拜,从宗教的角度只有第2个阶段是宗教。而所谓历史神学,是混合了第1个阶段的相信第2个阶段的不信。 关于历史的偶像是否存在主体化的阶段?有理由认为是有的。其中要紧的几个命题大约是: 历史是当下的过去。 所谓当下其流变着的主体的此在。 所谓过去即已逝的不可变的背景。 历史即主体的历史。 对于古代史的映射,只不过是在映射自己不存在时的历史。(我宁愿认为我古代也活着) 从以上几条来分析,也会看到一些有趣的地方,譬如说喜欢用古代史键政的,其心理的历史其实就要比较久。从现实看当代史才是最接近键政的历史,但它对应的心理的历史要有多么的短暂啊。而对近代史比较在意的则处在中间。 因此,青史留名,在这样的考察下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了。因为历史依然不可靠,但又不是靠它的不可靠就能解释此在的,应当自己解释自己,这就是主体的历史。 之前提出了几个问题,到这里也可以回答: 历史是什么,上一段已经说了;历史的“知道”,现在我们可以反过来从偶像的知道那里抽象出来再应用,历史的知道就是,定义主体所在的位置,从而定义主体(举例来说,讲不同的历史就会把我们归在不同的时代,按照有些键政说法我们一下回到秦朝,有些说法我们已经超越了后现代——都是因为历史叙述不同,所以主体也漂了) 而历史的粉丝就很容易解释,也就是历史神学的状态的主体,不是主体去解释展开历史,反而是历史规定了主体所在的位置。从而形成了一种应然,即:既然你在这个时代(根据历史描述不同而不同),你就应该做这种事。而不是出于普遍化的原则,在考虑到当下的情况,再说应该做什么。 上溯的整个的过程,概括起来对于主体就两句话而已: 认知厨从偶像的认知转向人的认知。 青史留名转向成为主体的历史。 发布于 2021-11-05 00:32
唐宋变革之前儒教是宗教,之后儒学不是宗教,这个说法对吗? 作者:冬蛰 来源:知乎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从两汉到隋唐这一千年里儒教是宗教;从北宋到明清这一千年里儒学不是宗教;两个一千年不能相互否定。 至于为什么说两汉的儒教是宗教,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将上古时代到古典时代的各主要文明进行比较来得到一个的认识的框架。 两汉时期的儒教有经典、有仪轨、有教士群体和宗教组织,还有神秘主义崇拜,只是没有传教的教团而已——如果两汉时期儒教不是标准宗教,那么阿契美尼德时代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吠陀-婆罗门时代的印度教就也不是标准宗教了。其实两汉儒教和第一波斯拜火教(叫着方便)以及吠陀-婆罗门印度教地位的可比性是非常强的,都是上古时代的部族传统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演变成的、与古典国家一体同构的宗教崇拜,周人可与雅利安人比较,两汉儒教从周人部族传统中衍生出来和秦汉国家从周朝中衍生出来这两个过程是同步、一体的,二者合一就是上古中国演变为古典中国的过程,正类似于上古雅利安部族中同步地衍生出古典第一波斯帝国和第一波斯拜火教。 此外,由于两汉儒教大量吸收了轴心期的中国文化成果,比如孔子学说、公羊传、阴阳五行这一堆,所以周朝真正使用的原始版本周礼类似于吠陀印度教,而主要建立在对周朝原版周礼的记忆、想象和推衍基础上的两汉儒教则类似于建立在对吠陀时代的记忆想象推衍基础上的婆罗门印度教。 这里举出来的这三个宗教都还没有很强的宗教自觉,基本上与国家机器是互相依托、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只不过后来三者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间区间里,拜火教和印度教都改革成了自觉的宗教而没有断裂,两汉儒教则一部分改革成了道教而断裂出了儒教传统,剩下的基本被佛教洗了。不过然后儒的残余的精华部分又在中晚唐到两宋进行了真正彻底的去宗教化改革,然后以学术共同体的形式重生了。这也是很厉害的并且很独特的发展道路了。归根结底还是两个一千年互不否定,宋元明清的后一千年不是宗教的儒学不能否定前一千年兴盛于两汉而苟延残喘于隋唐的是宗教的儒教。 其实各大宗教传统在上古-古典-中世这个演变过程里不同的演变路径比较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上古犹太部族传统演变到古典犹太教的这个过程里犹太教和犹太国家其实也多少是同构一体的,只不过从巴比伦之囚到圣殿叒被毁中间来回反复导致犹太教相比于拜火教、印度教和儒教,宗教自觉更强而与国家架构的一体性相对较弱而已——其实犹太、印度、波斯、中国在上古到古典这一时期的比较,基本是个国家架构强度递增而宗教自觉强度递减的序列,不过本质上是一样的。 然后佛教和基督教基本上都是主体孕育于古典时代的古典宗教,所以相对于上古传下来的老古董有更强的宗教自觉和更重要的——传教教团。伊斯兰教则是完全孕育于中世的、彻底的中世宗教(伊斯兰教跟其它所有宗教都不一样的清奇画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点)。 至于老古董们的中世,犹太、印度、波斯传统都改革成更自觉的宗教了,中国宗教传统却是先在中世基本被洗、融入佛教,然后在近世以清奇的画风向着去宗教化的方向改革然后复兴了(其实采取的方式和犹太教由祭司主导改革为拉比学者主导是很类似的,只不过拉比学者团是更自觉的教团而中国宋元明清的儒生则基本没有宗教自觉,原因大概是因为宋元明清近世中国的儒生们管理的不是教团、也不是社区,而是整个帝国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