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梅60年 爱梅60年
关注数: 40 粉丝数: 50 发帖数: 3,989 关注贴吧数: 11
康生还对黄梅戏指手画脚过! 《天仙配》经典得来不易(全文转贴) 作者:盛媛整理 来源:安庆新闻网 黄梅戏的短暂历史、开放品格和创造天性,让我们对它的自身状态有一个基本判断。相对晚出,后来居上,又如日中天,靠的是不断的学习借鉴,吸收消化,融会贯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不是经典的东西创造成经典,又不受经典束缚再去创造新的经典。我们知道,上世纪20年代进城前的黄梅戏基本是“三打七唱”形式,锣鼓伴奏,“以曲套词”。到了50年代初就大为改观,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上,参演的《天仙配》令人刮目相看,与早期的演出状况几乎不能同日而语。但这样的飞跃却得来不易。黄梅戏曾受到康生的极端批评。 1956年9月27日,康生在看完《天仙配》后曾情绪激动地给剧团写了一封旨在命令黄梅戏“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的信。信中批评音乐有“徽调、高腔成份”。“是话剧加唱的典型”,“服装、布景、表演、音乐又力仿越剧,传统的表演技术尽失。”对众仙女“织绢”的表演也大加嘲弄,说“当演到仙女织绢时,董永托出了一个盘子,盘子上摆着些红绸子,我看到这个盘子,使我十分害怕,又要看红绸舞了,谁知果然如此,不久,他们就五彩缤纷的舞起来了”。由此,他认为这个戏是“‘四不像’的东西”,“显然大错而特错”。不是“真正的‘黄梅戏’”,并且说,“如果此举是代表安徽省的戏曲工作方向,那么这种方向是很危险的,必须: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可以想见,这在当时对黄梅戏工作者,甚至是安徽省的各级党政领导是多么大的打击和压力啊! 由康生的这封信,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两点:一是黄梅戏确实变化了、发展了、丰富了、前进了,广汲百川之水,浇灌自家之园了;二是康生所藉以批判的参照对象是处于简陋阶段的早期黄梅戏,他希望黄梅戏回到“三打七唱”的原初状态,要“丝毫没有改动”,这显然是违背艺术规律的。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以及安徽的各级领导并没有被他的权威所吓倒,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判断,为我们创造并且保留了这个今天看来是经典、也是传统的辉煌剧目。 责任编辑:木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