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hor电气
粤人北上
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坚决捍卫中掴工人的权益!那些大肆压榨吸食中掴數亿底层人民血汗的姿夲家未来必将被彻底清洗!
关注数: 48
粉丝数: 100
发帖数: 5,898
关注贴吧数: 33
桂北和湖南是影响关系而非从属关系! 广西桂北和湖南特别是湘南为主的湖南是相互影响关系,而非从属关系,不要把桂北和湖南的关系等同或类比成苏北皖北鲁南那样的同文化不同行政区划关系! 当然广西桂北和湖南确实多多少少有关系,毕竟地理位置摆在那里,说没有一点关系的话那是假的、是自自欺人的!两地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例如:吃烟熏腊肉食物、传统上做饭用火塘、老房子是木质结构建筑、打油茶、吃养在田里的鲤鱼,饮食口味酸辣为主、通用语言是西南官话等等! 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具体如:桂北大部分地区做田鸡不去皮、宴席扣肉做法是虎皮扣肉、宴席上很少做羊肉甲鱼这种湘赣风味极少,以及酿菜、桂林南部及整个柳州地区都有白切手法的菜等 此外两地族群不同,湖南主体人口族群是湘语汉族+西南官话汉族+赣语汉族+苗瑶系少数民族为主组成,其他族群也有但不多,而桂北则是西南官话汉族+平话汉族+客家话汉族+壮侗系、苗瑶系少民为主,例如柳州柳南区至今还有很多闽语村落、柳州市鹿寨县柳城县有很多客家话乡镇,桂林市临桂区的大部分乡镇本地人的母语是桂北平话(类似湖南永州境内的“梧州话”方言)等,桂柳两市除了全州灌阳兴安三县以外,几乎找不到多少以湘语为主的乡镇,但是却能找到很多白话、客家话、平话、壮话、瑶话、苗话、侗话为主的乡镇,湖南人在桂北大多是和在广东深莞的湖南人一样,都是新移民,有祖坟的不多(全州等除外) 少数民族则更加不用说了,柳州市直接一半的少数民族!即便少数民族最少的城中区也有20%的少数民族,桂林虽然汉族占比80%左右,但是各种瑶族乡的数量也不算很少! 上面只是简单的列举了桂北地区中的柳州市桂林市,如果算上广义上的桂北,即河池市与贺州市的话,那么来自湖南的影响则更加被淡化与拉低!占据桂北主导文化的西南官话文化肯定不能算也不会是湘文化,简而言之少数民族文化不算湘文化吧?然后客家文化加少量的闽粤文化商人移民也不算湘文化吧?但是以上列举的这几种就是组成桂北文化的主体,另外由于柳州早期的重工业与桂林的旅游业,来自源源不断的全国各地人定居桂柳两市为主的桂北,使得桂北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多元化!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能把桂北单方面划作或算作所谓的潇湘文化!两者更多的是影响关系而非从属关系,桂北与粤北一样,确实于湖南多多少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不能完全算作湖南文化的延伸!理由很简单,湖南周边省份都有和湖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但与纯粹的湘文化或者说湘文化的核心邵阳娄底益阳等地房没有太大关系! 题外话!整个湖南都在官话化,你们应该守护好湘语,而不是去对邻省碰瓷、去对邻省搞大湖南文化主义,岳阳局部、常德、衡阳局部、永州、郴州、湘西、张家界、怀化目前都是西南官话主导,与其去桂北粤北黔东鄂南这些交界地带搞意识形态、搞文化入侵不如守下邵阳娄底益阳这些湘文化最后的净土!
马来西亚华语算是正式的方言吗? 如图所示
壮族最古老的自称应该是布曼、布那这些吧? “布冲”的“冲”其实是“壮”字的变音,使用这个自称的大多来源于历史上非土司县或者是低地的壮傣语人群,受汉语的“壮/獞”这个称呼影响,将“壮”这个他称引用为自称使用,按照时间顺序推理,这个自称的历史不会很久。 “布衣”、“布雅衣”、“布瑞”等自称的来源说法也比较多,有的布依族网友称是来源于“摆衣”等,也有人认为是来源于“越人”,而据个别文献记载称,该自称是来源于一位杰出的领袖的名字,即明代时期云南某个土司,但是真实性有待考证,个人认为“布依”这个自称应该不算很久远,至少也应该是秦朝过后的某个时期形成的。 以上是中北部壮布民族使用人口较多的自称,而南部的自称则更加明显,如布曼(村人)、布那(种田的人)、布龙(山里人)等自称很符合早期人类社会结构的特点。 你们觉得呢?
哪些国家主体民族的人口大头不在本国? 1:爱尔兰,爱尔兰国总人口500万人里主体民族爱尔兰族只占80%多,而在遥远的美国里爱尔兰族人口却超过3千万! 2:老挝,老挝国总人口600万人里主体民族佬族只占50%多,而邻国泰国的佬族约1500万到2000万!(老挝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民族划分标准与隔壁泰国可能会略有不同) 3:蒙古国,蒙古国总人口350万人里主体民族蒙古族占比80%左右,而在其老大哥邻国中国的蒙古族600多万! 4:朝鲜,朝鲜国总人口2千多万人里除了入籍归化的外籍人士外几乎全是朝鲜族,但朝鲜族主体人口在韩国(韩国高层所谓的韩族更多的是意识形态概念,就如同我国台湾省提出的所谓台语本质上汉语闽方言一样) 5:新加坡,新加坡虽然是个很年轻的国家,新加坡约600多万总人口里主体民族华族占比75%,而在印尼、中国的华族则远远高于新加坡! (可能会有人抬杠或吹嘘新加坡的华人大部分应算为广东人福建人客家人为主之类的,但即便按照这个标准印尼与中国的广东人福建人客家人的人口仍然是多于新加坡的) 具有争议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与非洲黑人民族。 葡萄牙国境内的葡萄牙人占比80%多,约1千万人左右,虽然外海拥有葡萄牙人血统或葡萄牙语人口远远高于葡萄牙国内,但是在民族认同或身份认同模糊或复杂因而存在争议性。所以暂未列举。 西班牙与葡萄牙同理 非洲黑人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与美洲一些小国,但是因为数据欠缺等原因暂未列举。 undefined 还有哪些国家或地区存在这样的情况。欢迎补充讨论!
广西各地级市常住人口 广西14个地级市常住人口
分子吧的人都这么脆弱、主观、敏感吗? 时隔五六年没逛分子吧(ps:我是id为“隔壁玛丽”的那个人才还活跃的时期的老吧友),今天刷到一个热门帖子 随便点进去看一下,结果给我整笑了
假设我国古代拥有沿海土司会不会开启殖民浪潮? 我国古代内陆的西南地区拥有大量依附中央政权的的土司势力盘踞着,虽然土司都隶属于中原王朝,但是其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山高皇帝远,因此相对在土司这种独特的政治背景环境下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土司都是内陆山区人为主,内陆人相对而言普遍缺乏那种探险精神,反之闽粤为主的沿海人倒是有出海的传统,但是鉴于中央王朝的直控力度和禁海政策,加上古代我国沿海地区又不具备内陆地区的那种独特的土司制度,所以当时沿海地区古无非就是对外批量输出难民、商人、海盗这些人群。相对来说,这些群体的上限不过是富裕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小部分人,对比带英和两牙还有荷兰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历史,其背后都离不开各自国家的君王的支持!没有国家提供的资金与军事力量等方面的支持,很难批量的将海外所得的资源与财富规模化转化为经济效益反哺到本国,单凭民间百姓的对外输出、开拓,其性质还是有很大不同。说到这里可能也会有人说了当时欧洲已经萌生资本主义经济,而我国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经济还不足以对外远程进行殖民统治、经济统治,但是我们可以像沙俄那样,征服先住民并占据土地,然后流放罪犯、移民等方式开发土地,从而逐步统治同化!最终完成海外领土的形成!所以做一个假想,假设我国沿海地区在当时拥有多个土司政权,土官们以流放辖区内的罪犯、派遣士兵、生意人组成的船队等方式,去渡海征服东南亚,虽然当时东南亚的泰人、越南人、高棉人、爪哇人、马来人等,当地的大民族的文明程度和人口体量等并不差于我国南方沿海,但是东南亚还是拥有很多落后的原始部落地区,封建社会时代的军事科技力量足以碾压这些原始部落,然后慢慢蚕食一些未开化的岛屿,以在当地掠夺的资源或商品流转到中原,这样形成资源地(东南亚)、集散中转站(我国沿海南方)、商品倾销地(中原)的三角模式!因此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以上内容为娱乐交流
日本古代四国岛与其他地区人口 以日本战国时代例,日本著名山区烂地“四国岛”为例,四国岛总面积为18800平公里,其总人口约为:61.7万(其中阿波国12.8万人阿州,今德岛县)、赞岐国8.8万人(赞州,今香川县)、伊予国25.6万人(予州, 今爱媛县)、土佐国14.2万人(土州,今高知县) 日本战国时代同期其他县(日本现如今的县在战国时大多分为多个律令国) 爱知县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2万 滋贺县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人口:54.8万 三重县总面积约5700平方公里、人口:50.2万 冈山县总面积约7100平方公里、人口:49.2万 山口县总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人口:30.6万 还有很多地方人口比四国岛多,但是因为日本战国时代的行政区划与如今的行政区划交纵重叠很厉害,不能推算出精准的总人口,例如现如今的日本福冈县在当时分为筑前国、筑后国、丰前国三个律令国,这三个小国家人口的数据是有,但是丰前国不完全是如今福冈县的地盘组成,还包含了如今的大分县,也就是说当时的丰前国人口数量不能全部单独算在如今的福冈或大分,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吧友说,那直接用当时的单个律令国的人口数量来和整个四国岛的人口比较怎么样? 其实也是可以的,战国时代日本约有68个律令国,其中人口有30万以上的单个律令国就有好几个,分别是: 57.大和国-人口:31万4300人 58.上野国-人口:34万7200人 59.越前国-人口:35万0000人 60.常陆国-人口:37万8000人 61.美浓国-人口:37万8000人 62.尾张国-人口:39万9000人 63.伊势国-人口:42万0000人 64.肥前国-人口:43万1900人 65.武藏国-人口:46万6900人 66.近江国-人口:54万2500人 67.出羽国-人口:60万2000人 68.陆奥国-人口:117万1100人 (以上数据出处来源于b站、抖音等网络平台)
韩语“倭”或许读错? 今天抖音刷到韩国古装电视剧“惩毖录”,里面的韩语里“倭”字居然读“wi”,相当于我国普通话里的“wei”,当然韩语里的原生固有词汇里有没有读“倭”的音我不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借汉词里居然读“wi”,当然我没有去学国际音标,在这里可能拼不太对。重点是我们普通话读“倭”读wo,韩语里的借汉词读这个“倭”字,就类似我们读“委”那样,不知道是我们读对还是韩国人学错,因为在现代汉语里对很多字词有将错就错的习惯,例如普通话读“饲”字声母是“s”、而部分壮语及部分汉语方言读“饲”却恰恰相反声母读“c”或“z”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题外话,就单单“惩毖录”这部韩国古装战争电视剧里的韩语而言,韩语里的借汉词与原生固有词的构成比例、使用比例远低于日语,
东莞能经济腾飞是本身底子就很好 众所周知,东莞市是经济强市、工业大市。曾被誉为广东经济发展四小虎、世界工厂,东莞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起飞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但是这也和东莞自身条件也很优势有关,从东莞县时期开始,东莞拥有高达30个以上的乡镇,如果算上已划归惠州、深圳、珠海与广州番禺的乡镇的话,东莞下辖的乡镇数量还要多,乡镇数量多意味着拥有足够的人口,因为就算哪怕每个乡镇只有两三万人,东莞仍然是拥有50万人以上的中等县份.. 所以至今东莞户籍人口仍然高达两百多万,即使扣除在东莞入籍的湖南人、江西人等外来人群,东莞户籍人口仍然有百余万人口,百万人口的县放在国内任何一个省份地区都不是“人烟稀少”,其二东莞的地理位置与极具竞争性、东莞既拥有出海口也拥有大江河穿境而过,境内虽然拥有一定的山区与丘陵,但是整体却是以平原地貌居多,因此其交通运输条件相对来说都不会差到哪里的,其三东莞靠近省城广州和广东传统大府惠州,因而即使没有香港特区与深圳特区这两个特殊的“政治因素”的话,东莞的地理位置都不算差,至少不是处于边缘化的情况。 我认为东莞之所以能经济腾飞与现代的“海洋经济”、“市场经济”有关外,与东莞本身的优厚的自身地理等方面在内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 假设把东莞现有的地理环境条件,即“百万人口、拥有大江河的平原县”的条件,放在其他省份里,东莞仍然处于县级前十的档次,以广西、湖南、福建、海南、江西这些环粤邻居省份为例,这些省份的县级(不含市辖区)经济前十,大多都是人口多或平原居多、或是靠近省内省会等核心地区的位置,这样一对比较,东莞自身所有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因此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有多少呢?对此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与见解呢?
看图 你发现什么了吗?
亚洲一些民族未汉化前的一些名称 朝鲜族的“伽耶” 日本和族的“邪马台” 琉球族的“阿摩美久” 中国壮族的“布洛陀” 等等,汉字文化圈现存人口较大的民族(1500万人口以上)在这些部落时代远古时代的国名或始祖名、神名用汉字谐音译写出来很违和!因为这些古老的人名神名词汇不是汉藏语所以很违和。因而读感上出现了强烈的异域即视感,同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类似的还有满族人的“努尔哈赤”、契丹人的“耶律阿保机”、旧金人的“完颜阿骨打”等等。无论是布洛陀还是阿摩美久或是伽耶,本质上和“史密斯”“施耐德”等这些白人等外族人没有什么区别,古东亚部分非汉藏族群在封建社会时期里主动或被动学习吸收了汉字汉语为基础的中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影响与演变,最终渐渐和“汉藏人”相似,但是恰恰是这是古老的词汇的残存让人们得知文化的根基,当然客观来说在那个时期在那个社会中原的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确实高于周边其他地区,因而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在那个千年前的时候或许就像我们现在积极主动学习现在西方文化一样,就像美国唐人街某餐馆后厨里操这一口流利中文的亚裔厨师的名字居然叫“马克”那样.. 我发这个贴只想让大家记住我们的根,因为我从很小的时候,看了我们壮族的铜鼓上的羽冠人成舟划桨图案我就明白了一些“秘密”,因为铜鼓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是那种花钱买来仅有几十年历史的那种新型现代人造鼓,同时我也很庆幸老祖先留下了铜鼓这个古老的记忆,让我能探究祖先的文化,找寻自己最原本的模样! 很多东西并不是单单仅限于表面现象,一些内在深处的层面的东西更是蕴藏着神秘的文化宝藏,我们如果能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或许就能找到我们苦苦寻求已久的答案… 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说不完,今天先分享这些
从少民传统建筑论西南文化底层异源 前几天有个帖子问西南地区明明方言文化饮食口味等相近,为什么不像东北三省那样在外自称“西南人”而是以各自省份自称自居!我随后评论了我的观点,我当时大概意思就是说西南底子是少民文化不同,因汉族移民才后期高度融合相近的,然后有个某个四川ip吧友疯狂撇清四川与少民的关系,当然我能理解他也能理解类似他那样的主观情绪,一码事归一码事,有些事实不是不想或不知道就是不存在! 废话不多说 我引用西南三省的部分少民传统建筑来佐证我的观点大家即可知道
日本不出名的强县—爱知县 说起日本的行政区划,相信很多地吧老哥都知道日本的县是日本一级行政区划,与我国的县等级不一样,而且日本的县还下辖市町村;回归主题日本的行政区划自大化改新以来就模仿借鉴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与此同时日本进行废藩置县,将日本列岛各个藩划为多个县与都府道,截止目前日本共有47个县府都道,除开一道(北海道)一都(东京都)两府(大阪府京都府)外剩下的43个一级行政区都是县,日本相对比较著名的有神奈川县、秋田县、福岛县、千叶县、埼玉县、奈良县、福冈县、熊本县等 但是日本却有一个很“强”的县知名度相对来说较对,那就是爱知县,说起爱知县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你可能没听说过爱知县,但是你一定听过前田利家、织田信长、及臭名昭著的丰臣秀吉、老乌龟德川家康这些家喻户晓的日本历史名人吧?按照今天的日本行政区划来算,他们的老家在今天都是属于爱知县县境内,算是爱知县出生的日本历史名人,就算你没听说过这些日本历史名人你也肯定听过或见过丰田、索尼这些日本跨国巨头企业,因为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与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都是爱知县出生。除此以外日本第四大城市名古屋市就是爱知县的县府所在地;爱知县不仅诞生了大量的日本历史名人,爱知县还是很多世界500强企业的“老家”,如丰田通商、日本电装、爱信、中部放送等世界500强、世界千强企业! 如果说诞生一些名人名企不算“强”,那么爱知县其他方面也很“强”,首先它的人口750万,位列日本第四,其次还拥有日本第三大都市圈名古屋—中京圈,另外爱知县的经济也是数一数二的,其gdp在日本国内位列前三,与大阪府轮流位居第二,其工业总产值连续37年位居日本第一,是第二名神奈川县的两倍!爱知县除了经济总量极高,人均gdp排名在日本也是常年位居前三! 因此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人口经济等方面来看日爱知县都是日本名县,为什么爱知县的知名度相对来说要低很多?
给大家看一个笑话 一个主观意识强烈的大粤语至上沙文主义者把柳州(除市区外)、来宾除忻城县以外的大部分地区、桂林南部画作所谓的“沟漏片粤语”地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母语为粤语的人来桂柳地区都要靠普通话甚至桂柳话才能正常生活,但是到了这种人嘴里大半个桂柳地区居然成为了所谓的“粤语地区”
“来河铁路”果然是个平话仔! 但凡现实中听过来宾话的人都知道,所谓“来宾话”基本就是壮族人讲桂柳话的口音,来宾境内除了客家人及外省外县移民讲的“来宾话”不怎么夹壮而已,为什么这个宾阳平话仔这么极端憎恨“壮族”?甚至他的祖籍宾阳县户籍人口里都有近20万壮族,明眼人都知道他不可能不知道“壮族”据我所知桂中蛮多平话人其实是壮族汉化的,因为我见过桂中很多平话人到上林壮族人的家族墓地一同祭祖的
国内不同地方对“炒”的含义也不同吗? 今天刷短视频发现好几个美食视频里的视频博主,及评论区的部分网友对“炒”的认知与定义与我不一样,简单说就是水煮然后大火收汁的烹饪方式在国内一些地区也称为“炒”,甚至一些地区把刚焯完水的食材捞出,放在锅里然后在加一勺油,然后静置不到5秒钟,这期间既不用锅勺挤压食材、也不用锅勺给食材翻面、更不会甩锅颠稍让食材翻滚使食材不同部位均匀受热,也不用锅勺捞搅食材,就是什么都不做,就是放一勺油然后食材放锅里不到五秒,这过程也称为“炒一下”,然后立马加水继续炖煮… 给我的感觉国内部分地区的“炒”和外国一样,给人的感觉他们的炒更像是一个流程或者形式,当然杠精别拿炒酸奶这些来抬杠
鸟类一些称呼 乌鸦—a 海鸥—ro bin 山鹪莺—ro ei ei 白鹭—ro hao 夜鹰—ro zun 猫头鹰—ro gou gu 鵟—ron 鹞子—yiu 绣眼鸟—ro jin 生活在灌木林的小型攀禽—ro biang 鹡鸰鸟—ro sa qian 红耳鹎—ro bi 文鸟—ro ri 白面水鸡—ro go wan 雉鸡—ro sa kei 翠鸟—ro cu da 燕子—ro eian 画眉鸟—ro go zang
热带地区这么肥沃吗? 连斗鱼都那么大
聊一下介于壮族与汉族的族群 本人现实中不止一次遇到很多母语为一半壮语一半平话或一半白话的人群,这些人群有几个特征。 特征1这些人老家大多是桂中南宁来宾贵港一带为主,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但是较少。 特征2这些人有身份证是壮族的也有身份证是汉族的,但是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大多是汉族,对外介绍也是自称汉族。而且他们对于壮族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很高,例如他们现实中不会像土白人那样,刚认识壮族同事或同学的时候,就会问壮族人很多幼稚很无知的问题,例如“你们壮族也吃辣椒啊?”“你们壮族也吃白切鸡啊?”等话语里显现陌生感十足的行为 特征3,这些人群语言很明显是壮语一半汉语一半左右构成,他们讲他们的语言的时候,出现壮语词汇的频率比一般土白话甚至平话要高得多,而且他们讲普通话和桂柳话时,明显是壮族的强调,但是发音又不像一般壮族人讲普通话或桂柳话时,读z、c、t等声母的词汇时很吃力,就像彝族人说普通话发音很清晰但是却有一股浓浓的彝族味那样。 特征4,这些人群明显不是客家人,也明显不是桂东南人,和桂柳话汉族区别感更强,在语言上来说他们和壮族人有些相似,都处于较弱势的地位,他们和白话人一起玩则会讲白话,和桂柳人玩则会讲桂柳话。 特征5 认同感,除了前面我说的自身认同外,这些人群在其他方面的认同来说,他们也与广西其他人口较多的族群有着明显差异,例如桂东南人对粤西及广东的认同感要强一些,广西客家人则对客家人的认同感要明显大于对行政区划的认同,而桂柳人则优先认同会讲桂柳话为主 以上就是我现实中接触的这个人群得来的大致总结
韩国🇰🇷与三星财团 三星财团是韩国第一大财团,旗下拥有三星电子、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三星证券、三星航空、三星生命保险、三星化学等诸多企业,可以说三星掌握着韩国的经济命脉! 韩国可以没有总统,也可以没有军队、哪怕是韩国政府倒台都无济于事,但是韩国不可以没有三星!三星为大韩国贡献着大量gdp、税收、和就业,让韩国这个资源贫乏地缘政治动荡的山区小国步入世界前十的发达国家,韩国普通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三星,韩国政府更是患上严重的“三星依赖症”,韩国的经济、军事、工业、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三星
80年代壮族和布依族身高差距很大
崇左百色钦州的壮语里有平话借词吗? 和粤语混居的壮语里有平话借词吗?据我所知官话地区的壮语里是残留有平话借词的,包括南宁壮语里也有平话借词的,因为柳州下辖的融水县县城及南宁下辖的宾阳县县城这两地都曾是历史悠久的宾州府、融州府府城所在地,也是平话人聚集地之一,其历史深厚程度远高于桂柳话与白话,所以古代壮族人多多少少受这种“府城话”影响,但百色崇左各县历史都是壮族土司县演变而来,似乎没有太多平话古城,因此崇左百色等地的壮语借词里有平话吗?
古代我国的南方是不是存在过热带气候? 虽然今天南方不是纯热带气候(除版纳海南等小部分),但是从壮语与汉语里至今都保留了一些和热带生物有关的字词,例如大部分壮语里至今把“猪”这种家畜叫“mu”、“mou”等,对应的字是“貘”,而且我小时候看动物世界里的南美洲河流中的貘在游泳时,壮族老人直接将电视里的貘为“猪”…同理汉语至今保留了“豫”这个词,并将我国汉族传统聚集地核心本部之一的河南省的简称为“豫”,而且壮语里对大象也有专门的词来称呼,并不是像企鹅这些外来动物一样需要借汉语来表达;从壮汉两族遗留的一些字词推测来看,说明我国古代时候,至少汉族聚集的黄河流域及壮族聚集的华南地区是存在着鳄鱼、貘、大象这些喜欢热带、亚热带的生物,所以古汉藏语人古侗台语人是见过这些动物并衍生里这些动物的称谓词汇,因此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古代某个时期的气候应该是热带气候
西方人外国人各种意识浓厚吗? 这里的各种意识是指家庭观念、宗族观念、地域观念..又例如同为黄种人的日韩人、东南亚人他们的这些观念意识是否浓厚?
粉碎谣言篇(长期更) 广西桂东南白话人经常笑话壮族人唱山歌,甚至客家人也被他们笑话唱山歌,其实实际情况是桂东南人也唱山歌!而且唱出中国唱到东南亚!由于香港的歌曲电影文化的输出,加上桂东南年轻人大规模下广东务工经商,久而久之桂东南传统文化之一的山歌则随着时间渐渐消亡,这也导致了大量人认为广西只有壮族地区唱山歌,实则不然,桂东南在旧社会也有唱山歌的传统!
当年日本为什么没有选择辣椒?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列岛远不如中国与朝鲜半岛,也不如越南,在工业社会之前日本也是以贫穷、资源匮乏而闻名,甚至穷到经常劫掠朝鲜及我国沿海,按理说辣椒这种源自美洲可作食材佐料的植物,在传入亚洲之后,应该被日本这种典型的多山地区大规模食用啊?为什么反而相对物产丰富、肥沃的四川盆地、湖南洞庭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却大规模食用辣椒呢?甚至地理气候文化历史等与日本相似、相近的朝鲜半岛在工业社会之前也有通过辣椒腌制白菜成为辣白菜的形式去食用,而日本菜却几乎不看到辣椒,甚至刺身、饭团、盖饭、关东煮、锅物、面食、烧烤、小吃等多种不同烹饪方式都没有用到辣椒,而且在外网上也有韩国人也嘲笑日本菜什么味道都没有的言论,还是说辣椒取代不了日本本土的酱油➕芥末的调味方式?
吧主加精!先秦时期多广东越人应该是侗水人 这个帖子会得罪很多母语为粤语的人,但是古老的称呼暴露了部分粤语人(白话人)祖上其实是汉化了的侗族、仫佬族! 众所周知两广在汉人祖先到达之前是百越民族部落,秦人统一中原各国后南下岭南,广东珠三角的越人最先汉化(大约汉代时完成汉化)、其次是粤西的俚人汉化时间是魏晋南北朝、在其次是广西东部汉化是清中后期(玉林梧州清代还有壮人)、广西中部汉化了一大半左右(邕宁区、横县、钦北区、宾阳还没有完全汉化还剩下一部分壮族人),岭南越人汉化特点呈现为东到西!越是东边越是汉化程度深裂!越往西汉化程度越淡薄! 由于历史久远,岭南各地百越人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汉化了,我们无法得知他们是更接近今天的壮族还是黎族?还是其他百越民族?但是我今天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被秦人汉化的原广东地区越人(不含粤西)应该更是侗族!也就是说假设如果他们在古代没被汉化或驱赶的话,那么今天沿西江流域的本地人就是仫佬族、侗族,而非汉族粤汉民系的广府人,因为河池部分区县壮族至今保留了对“白话人”的原始称呼,即把广府人称为“glaem”,这个是个发音是侗族及仫佬族的自称!部分壮族也是称侗族为“glaem”!而且贵州南部一带部分侗族人就是自称沿着西江逆流而上迁徙到贵州都柳江流域等地
云贵为何没有类似六南方言的方言呢? 云南贵州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类似六南方言的方言呢? 纵观南方各省,大多有官话(北方方言)与官话共存的情况~或者方言一家独大的,就像类似湖南有湘语与官话同存,福建有闽语与官话(南平官话)同存、广西有官话与粤语同存,海南有海南话与官话(军话)、江苏有官话(江淮)与吴语同存、湖北有官话与赣语同存、安徽则是官话与徽语、江西则官话赣语同存等 而云南贵州则是除了少民语以外只有官话,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不包括操粤语闽语吴语的外来商人等在内,云南贵州地理位置极偏南、山区居多,历史上也有土生汉族(例如贵州杨氏土司),当地汉族来源也是安徽、江苏、江西等这些非纯官话的南方省份为主,理论上来说云贵应该具备衍生汉语方言的条件,为何云贵本地人只有官话和少民语呢?
还有人喜欢吗
那几个小号是谁的? 他们的言论特点是喜欢从打马赛克的qq聊天截图的形式评论各人群的身高,这些数据基本没有来源和出处,给人感觉是他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他们特别喜欢抹黑东北少数民族、广府人及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人身高!但是喜欢吹嘘山东人和潮汕人身高。 但是去年还是前年有两个大号,分别是狮子头像和老鹰头像的大号言论和他们也是一样,喜欢自己意淫欧洲人亚洲人国内各省人身高排行,你问他们数据来源他们就给你拉黑
壮语原生词汇其实可以后天拼接复原的! 我不知道各位呗农有没有发现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地方的壮语方言的某些词被汉语取代,但是另外一些地方的壮语却保留了该词的原生读法,我觉得如果把所有的壮语方言研究一个遍肯定可以把散落于各地壮语方言的原生词集合起来,从而达到百分百原生壮语词,从而实现“文白分离”、书面语口语分离的作用,在对年轻人学习壮语学习壮族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我举几个例子,一些地区的壮语“过年”的“过”借汉语读成“gua ”,但是其他壮语方言却保留了过字的原生读法即“wai”;例如“东西”一些壮语方言借汉读“to sei”,但是来宾一些地方壮语却保留了原生读法即“hong gai”;又例如一些壮语叫猴子做“ma lou”,但是其他壮语却保留了原生读法“ling”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知道你们现实中有没有发现,反正一些词可能我们的当地壮语方言被汉语取代了,但是在其他壮语甚至傣语黎语侗语可能保留了古越语原生读法,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探讨研究,说不定就能还原“原汁原味”的古越语(壮语) 我用壮语原始词还原的壮语数字词1到6的读法 1列、2呼、3摊、4推、5哈、6用.. 但是7、8、9、10目前暂时没能找到壮语的原生读法,但是我坚信他们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和地理气候的俚语谚语有哪些呢? 除了“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等熟知的之外还有那些?
强烈要求壮吧封杀这个给壮族招黑的人! 这个人不知道在哪里跟人吹牛招黑,搞得现在分子人类学吧、身高吧、人类身高吧、地理吧等等到处有那几个狮子头、老鹰头的小号抹黑壮族身高的帖子,就是把壮族男性净身高抹黑成158的那几个小号,前两年他们主要抹黑通古斯人广府人身高为主,很少抹黑壮族身高,现在他们开始抹黑壮族身高了,原因就是这个小号给壮族招黑
日语真的像汉语吗? 我真的服了一些1级小号,古汉语影响着亚洲各地区、民族、人群、族群、国家的语言,为什么一提到“最像汉语的语言是?”一些人只承认日语(顶多加上韩语)像汉语!却对国内大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及越南语、缅甸语等同样像汉语的语言视而不见!完了很多人还拿出“日本古代学习中国”、“日文至今都用汉字”、“日语借了很多汉语词”之类的来佐证,首先我觉得这个很好笑, 第一无论古时还是现今,在亚洲很多非汉族的民族都有使用或曾经使用过汉字、不单单是日本人(和族)用,如果单单拿文字来证明语言的相似度的话,按照你们某些人的牛鬼逻辑来说,那么马来语、越南语、壮语等语言像欧洲语言,因为他们都是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或注音本民族语言,所以他们的语言也像欧洲语(印欧语) 第二,日语确实借鉴了很多汉语词汇,但这并不代其他民族/人群的语言没有借鉴汉语词汇啊,不说外国东南亚,单单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都有借鉴汉语,为什么同样大家都借鉴汉语,你们却单单只承认富裕的日本语像汉语而不承认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及越南语像汉语?这就好比如类似承认马云姓马而不承认马加爵姓马一样,给人感觉有虚荣心作祟的即视感,很像电影里的韩国人,因为韩国人承认有钱的朝鲜族是同胞,穷的朝鲜族就当外国人 第三,按照题目“什么语言最像汉语?”按照语言学来说肯定是跟汉语所同属一个语族的语言像汉语啊,因为汉语跟云南白族语有一个共同的上一层关系,那就是“汉白语族”,通俗的说汉语跟白族语是两兄弟!汉白语族跟藏语缅甸语等大体类似同一个爷爷或者同一个太爷爷的关系! 我简单列一个汉语与各语言关系近远程度表吧 (同源异流)最早跟汉语是一个语言(起源),但是后来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例如藏语、缅甸语、克伦语等 (同源同流)即起初与汉语、藏语等都是一个语言、但是发展的过程中受汉语影响(古代白族的大理国政权妥妥的汉字文化圈国家) (异源同流)即起初和汉语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发展的过程中受汉语影响,致使其形成逐渐与汉语愈发相近的演变关系,例如国外的日语、韩语、越南语及国内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可能还是有人不太清楚,我举个例子,日语韩语的是粘着语而汉语却是分析语,越南语虽然也是分析语、孤立语,但是语法和汉语差异较大、例如“社会主义”越南话却读“主义社会”等等,而且日韩越虽然深受汉语影响,但是他们是保留了不同程度的本土原生词汇! 所谓日语像汉语只是相对于英语、德语、俄语、印度语、马来语、阿拉伯语、非洲语、西班牙语! 我认为什么语言最像汉语是看以什么标准或角度而论的,按照国家来说最像汉语的应该是越南(日韩粘着语)、按照文化圈来说应该是缅甸语最像汉语(日韩越本身就是筷子文化圈)按照民族来说的话是白族的语言最像汉语! 按照实际角度来说最像汉语的是我们壮语!虽然白族语跟汉语是亲兄弟,但是白族语使用人口少、存在感低,但我们壮语从古至今大部分时间跟汉语都是同一个国家!我们壮语从古至今都是主要用汉字或者汉字衍生的方块壮字为主!根据广西方面统计壮族有85%的人口使用壮语!壮语里使用人口最少的文麻方言都有80万人、壮语里使用人口最多的红水河壮语有350多万,如果算上布依族和越南那500多万壮族,壮语使用人口还要多!壮语使用人口基数也大!最后有一点是别的少数民族语言不能比拟的,就是壮语在互联网上强势!是的你们没听错,大家可以参考中国最大的娱乐软件抖音,抖音里的壮语衍生的壮语梗、壮语口音的普通话、恶搞配音、例如“螺蛳是公的(空)”、“没有喂狗(胃口)”、“来三斤屎(餐巾纸)”、“叮咚鸡(听通知)”、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等等,抖音里壮语相关的热门视频的评论数都是几百上千的,壮语视频的评论区都有很多布依族、黎族、傣族、侗族进来参与互动,也深刻的影响着广大全国各地网友! 说那么多回归主题,日语肯定像汉语,但是我们要客观理性承认一些事实,而非受着日本经济腾飞带来的漫画、汽车工业、声优、音乐电影及日本的忍者、武士刀、和服、日料、和风等文化输出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主观性的只认为日语最像汉语,却选择性的忽略了我国少数民族及东南亚一些语言也像汉语甚至比日语更像汉语的事实!
壮族理应叫大布依人或大壮人 沙俄时期俄罗斯族叫大罗斯人,乌克兰族叫小罗斯人;泰国北部的泰族叫大泰人,泰国南部的泰族叫小泰人,所以我们壮族理应叫大布依人,但是考虑到南部壮族很多自称是侬人、土人、曼人等,所以北壮应该叫大布依人或大壮人! 这个大布依人或大壮人并不是说身材体型高大,也不是源于民族主义优越感,而是指人口多!北壮方言人口三倍于布依族
为何不尝试州呢? 目前我国很多地级市的市辖区就是靠不断割母县乡镇设辖区,直至最后完全吞并母县,或者对母县的邻县进行撤县设区来提高市区人口、城镇化等,这样做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如果母县人口足够多、经济足够强,那么一个母县就要分为四个以上的市辖区,变相无形中多了很多县级行政单位,即面临行政成本的提高;相反有的地级市母县太弱只能设1至2个市辖区,这个时候不得不对很远的飞地县下手改区,这么做名义上确实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是距离太远不能一体化,当然部分人的收入会提高一些,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不过是由县名换为市名,并没有太多意义,主城区也不会辐射带动到;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州这个异于地级市的行政单位上场了,除少民自治州之外,我认为现在一些地级市很适合改为州,一些单区市或者主城区、中心城区与邻近的县级很远、不能一体化,且两者距离超过50公里特别是中间隔着山区的地级市可以改为州,以我们广西为例,例如来宾市常住人口200万,主城区兴宾区离来宾市大部分下辖县市距离都较远,目前还没有一体化,但如果为了面子工程,提高名义上所谓的城镇化率而强行撤县改区周边的县也没有任何意义,倒不如改地级来宾市为来宾州,原兴宾区改为来宾市,原地级来宾市下属其他县市不变,州府驻新设立的来宾市,这样一来来宾州辖:来宾市、武宣县、合山市、忻城县、象州县、金秀县。以后即使来宾市发展到无缝衔接周边县的地步,那么就名正言顺成为了来宾都市圈;参考日本一些小都市圈例如青森县的弘前都市圈,同理广西的河池市也非常适合改州,河池市改为河池州,宜州区改为宜州市、金城江区改为金城江市,原河池市下辖其他县不用变动! 如上所述,既然经济欠发达、城镇化率低的地级市改为州,那么相对应经济发达、城镇率高的地级市反而需要“丢掉”偏远县市,以广西柳州市为例,柳州市下辖五区五县,行政区划调整后柳州市将割除北部三县,同时把鹿寨县设区、柳东设区、柳城县城设区,因为鹿寨柳城两县离主城区很近,各区交接空白处只要发展开发到一定程度,即可大片街区工业区无缝衔接着,但是柳州北部一百多公里的三江县融水县在怎么都不可能无缝衔接,因为除了地理位置遥远以外还隔着很多山 简而言之就是平原地区的地级市与距离不超过三十公里的下县全部保留为市,且那些保留的县要全改为区,偏远的县(不论经济发达与否)要划出!这样调整的话一个市会全部由多个市辖区组成,总人口很容易达200万以上,这样的市刚好相当于外国的广域市!广域市只需要发展紧紧挨揍着自己的区(县),而不用把大量的招商、政策、经济、财政投入到遥远的、看不到回报的偏远县市, 然后其他因为种种原因主城区注定不能发展为大城市,或者承载不了大量人口的地级市,特别是受地形等硬因素影响的地级市,要全部改为州,主城区改为市,如果下属其他县经济人口发展快速的话也可以改为市,这个市不能辖区也不能辖县,一个州里的市就相当于狭义市! 州里的狭义市只需要大力发展直属自己的乡镇、农村,使自己下面的乡镇农村与市中心一体化即可,而不用把大量经济财政投入到对离自己很远的县进行撤县设区工作! 等于“州”由多个辖县+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狭义市组成;广域市等于由多个区组成 可能会有人说这么一改的话,和原本的地级市县级市不是没有太多的区别吗?可能无非就换了个称呼,我想说的是目前国内地级市确实相对于外国的广域市或者县郡,但国内县级市真不一定同等外国的狭义市,外国的狭义市是实打实单独的建成区算的,以我们广西的县级市桂平市来说,桂平市也确实是个正儿八经的县级市,还是户籍220万人口呢,可是桂平市市区西山镇才30来万40万左右的人口,这还是包括了西山镇下辖的多个行政村,这意味着除了市区外还有上百万乡镇人口,这其实也等于一个低配版的广域市,而且这个县级桂平市上面还有地级贵港市管辖,我相信类似于桂平市这样的县级市在国内不会在少数
来合铁路的抖音号
壮族的宗族意识观念 首先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壮族的宗族观念是浓厚的还是薄弱的,我以下所说的仅是指我自己,我家没有家谱,也没有族谱,但是会写汉字的老人们随手可以写出村子里人往上n代的共祖、始祖、及其后裔支系,这点和某些地方家谱族谱记载名门高官后裔南渡有着本质的区别;小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身边人的亲近关系,就是懂事起,当然这和我亲戚人口多也有关系,前面我所说的那个身边人亲近关系对于我来说某种程度上类似“等级制度”因为它们很森严且分明显著,例如我成家前和我关系最亲的是父母、然后是爷爷奶奶,再然后是父亲的亲兄弟及其后代、再然后是爷爷的兄弟及其后代,在然后是爷爷的堂兄弟及其后代,在然后是太爷爷的兄弟及其后代,在然后是太爷爷的堂兄弟及其后代,以此类推,所以从小到大我帮别人或者寻求别人帮助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的。每年过年我们的家族(实为宗族)聚餐人口很多,像我们村的壮语人这样的家族(宗族)大大小小有近十个左右,我们人口不多生育率不高,但因为这种家族关系的存在,因此亲人比例最多,这也是我们在当地和别的族群发生冲突从不吃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有家人~家族里人~屯里人~村子里人~讲壮话的人~邻近的汉人,而我们又把这这种划分称为“混楼”即我们自己人之意。好废话不多说,神奇的是很多我们当地壮族人包括我,都不太了解宗族概念,也不太了解这个词不太关注这个词,但是我们却拥有着这个词的概念与涵义!而且在解放前却没有一本族谱家谱,村里人任何人都没有,但是我们的“宗族意识”存在上千年,我们不靠祠堂族谱这种外在的实体去联络宗族关系纽带与共同认同;如果说我们宗族意识浓厚的话,我们却没有一个祠堂(也不会去建)没有一本家谱族谱,但如果说我们宗族意识薄弱我们每年清明都会祭祀无数代祖先,只要有坟墓知道坟墓只要有后人就会去祭拜,而且我们在工作上和印度人福建人有些像,就是一旦有人混好了就有一帮亲戚一帮同村人去投靠,混好的那个人也会口饭吃,区别不同在于我们在职场上不会排斥外地的同事,且我们经商创业大多最后会失败。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壮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宗族观念、意识,或者说这种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的关系强烈与否?
旧时各地普通人是怎么沟通的? 推广普通话之前,非官话区的人与四周县份怎么交流沟通的?我现实中见过太多同地级市不同县份的人用普通话才能交流,那么大规模推广通用语之前,方言区的人门是怎么交流的?
与巨婴的对线 整个人和id“东鹏特饮”是像复印机一样到处发帖辱骂抹黑壮族,所以我只回复他们两个人的帖子,这两个人习惯禁言我回复他们的帖子
转自地理吧 大家认同吗
广西壮族人口 七普广西各地级市常驻人口壮族
汉族的南北程度介于壮族与朝鲜族之间?
哈哈 抱大腿被拒 哈哈 某些人丢人丢到抖音上了,抱贵港大腿,结果贵港人不认,抱武宣大腿结果武宣人不认
大家怎么看
这个抖音博主算是网络上最清楚汉语与汉语周边的语言关系的“汉族”人了,例如其他亚洲民族语言中的“借汉词”被他客观理性的承认,而贴吧上的喷子则大多无脑的持“万物源自汉族”的这种主观认识,例如“什么壮族土家族回族满族都是汉族分出来的”、“韩国人越南人日本人也是汉人分出来的”等等无知言论,却强行选择性失明的忽视汉藏语与侗台语、南亚语、黏着语不是一个系统的事实!当然了也不否认有国内很多民族全盘汉化了 壮语里很多词汇大多有两种以上读法,下面以局部壮语方言为例: 厕所“系瘦gian”、“冲黑” 复杂“福咋”、“niong niang ” 简洁“gian 姐”、“sei mei” 分手“分瘦”、“笨逢” 吃醋“迟卒”、啃lan”... 很明显以上壮语左侧的读法明显是仿汉或借汉,第二种右侧则是壮族固有的本土词,如果一个壮族人说第一种读法被汉人听到了,不知情的汉人还以为壮语压根就是汉语的一门方言,反知壮族人只说第二种读法,汉人则压根听不懂,这时就会出现“我室友我同学就是广西壮族,我听他说家乡话叽里呱啦的像外国话一样听不懂”的言论,不伦出现那种情况,都不能改变壮语异于汉语但相互有影响的客观事实,壮语里的借汉词的存在和来源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壮族人读书(读汉字)时使用,壮族人日常口语交流还是本土词为主,当然一句壮语里的借汉词和本地词的结构比例是很丰富且灵活的,既可以“7汉3壮”、也可以“8壮2汉”或“半壮半汉”都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