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过长江
火车过长江
关注数: 86
粉丝数: 115
发帖数: 21,238
关注贴吧数: 16
本地古镇一日游
通山石门村
粒粒皆辛苦
微信群语录 这个群是我们系统退休职工的微信群,内容来自于各位群友的聊天发贴。
大幕山的红杜鹃 我们咸宁人是叫老虎花,小时候山上也很多,颜色也有很多种。但还没看过大幕山的,真是这么成片,这么美吗?
岭上开遍映山红
又是一年吃笋时 竹笋真正是纯天然绿色食品,现在没人烧柴了,山岭地边到处是小竹子,我们叫水竹。每年清明过后,竹笋层出不尽,每天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包括城里人)上山拔竹笋,竹笋是我地极具特色的美食。
过了春分的节气──来日方长
儿时的乡村找不到了 今天好天气,回老家乡村走一走。儿时的记忆现实没了,但忘记不了:房前屋后的桃李,路边河边的荆棘,田头地边的牧童,山头岭尾的坟包。满村跳蹦的鸡狗,整夜不息的蛙鸣,河塘田沟的鱼吓,禾场田间的歌声。
走开头的三字词语的歇后语 大家都知道的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现在没人骑驴了,所以我来个 坐车玩手机──走着瞧
大家知道这是计么
上厕所为什么称为方便
看图,发现了什么 今天拍的
当铺里的东西──??? 编条歇后语,想看一下别人的答案,百度一下,竟然没有,并说可以提问,有专业团队解答,但要钱。
正月十五闹元宵 昨天人民广场人山人海,很热闹,主持人说这次闹元宵录相会在中央台某栏目播放。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主持人说在中央电视台会有某个栏目播录相视频
昨天做客,参加婚宴送情 很热闹,议式多,我不好意思拍照片。
今天到乡下做客 亲家儿子结婚,我必须去随礼参加婚宴,本来城里有房,但认为乡下能放鞭炮,用传统习俗娶亲,加上乡风民俗热闹喜庆。
今天初七了,大晴天,过年一直没出门,今天一个人在家,难得有工夫,出来逛逛。
吧友们初四块乐 三十日吃年饭──都是一家人 过年走亲戚──不打空手 三十日的餐桌──年年有余 春节拜年──尽说好话 三十夜的炉子──有火 光棍拜年──单独行动 三十夜的春晚──一年不如一年 过年吃饺子──老一套
有谁还记得这个 年前亲戚要当废品卖,我就拿来了。
乡村记忆──办年货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与其它节日相比,无疑是人们最重视最隆重的重要节日,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放工。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过去人们在外打工做生意不管多远,都要回家过年,现在更是不必说,法定放假一周。既然过年这么看得重,时间又长,那么年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一一办年货。
乡村记忆──石拱桥 我的老家是农村,整个村子是坐北朝南的,门前是一个大畈,都是水田。在田畈的中间由东向西流淌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把田畈一分为二分成两边,而在河上离我村几百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单孔的石拱桥。
老式床和衣柜 70年代前,我们咸宁人结婚打家居必须有的床和衣柜。
床和衣柜(十) 80年代前,结婚打家具必有的床和衣柜
我地有句俗语 我地有句俗语:爷娘疼晚崽,爹妈疼长孙。疼是喜欢疼爱的意思,我地爷娘是父母,爹妈是爷爷奶奶,过去一对夫妻都要生养多个儿女,所以就有这种现象,现在都只生一两个孩子,就不存在这种说法了。
睡觉说梦话──歇后语
我家两个外姓人都中了 我家祖孙三代六口人住在一起,老伴和儿媳妇都发烧浑身酸痛,不用说肯定是中招了,阳了。跟我同姓的儿孙们都还好。
全自动(省事多了)
又来编几条歇后语 自编歇后语(二十九) 第二天的太阳──东山再起 玉米秆做栏杆──靠不住 古街上散步──走老路 上厕所戴面具──臭不要脸 飞机上约会──高见 博物馆的文物──老东西 坐着马桶想对策──出骚注意 种痘的病人──尽出坏点子
坐上火车去拉萨 人生已到,不留遗憾
民间有关祝寿的说法 在古代,人有上、中、下寿之分,100岁称上寿,80岁称中寿,60岁称下寿。所以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做生日”,不能称“做寿”。50岁或60岁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庆寿”。 
此生已到,了却一心愿 还好,并没有高反。
第二天的太阳──东山再起
六、七十年代的那些事
老祖宗说亲戚的关系
端午节编几条 端午节有关歇后语 包粽子的叶──两头尖 端午节吃粽子──老传统 粽子里包黄莲──内心苦 端午节包粽孑──有棱有角 端午节的粽子──头上长角 端午节吃糖包──嘴甜 粽子鸡蛋一起煮──又尖又圆 端午节划龙舟──总是跟别人比 粽子里包菱角──尖对尖 端午节的新女婿上门──送红包 大家端午节安康
老歇后语新编 发这个帖子,度娘都不让发,说什么含违规信息,真是网上买东西──不知好歹。
咸宁流传的歌谣
70.80年代女子择偶标准 一个女人嫁给什么样的丈夫,决定自己一生的命运和幸福,因此在不同的年代,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女子选择男朋友也有普遍的要求。比如现在选择男友一般要有房有车,而七.八十年代女子择偶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吧友们元宵节快乐! 自编歇后语(二十四) 鸡窝里放元宵──混蛋 汤圆上抹油──圆滑 煮熟的汤圆──漂浮 煮破了的汤圆──露馅了 月半后的龙灯──不玩了 正月半吃粑──老传统 正月半吃粽子──不识时节 元宵不卖卖粽子──学尖了
吧友们元宵节快乐! 自编歇后语(二十四) 鸡窝里放元宵──混蛋 汤圆上抹油──圆滑 煮熟的汤圆──漂浮 煮破了的汤圆──露馅了 月半后的龙灯──不玩了 正月半吃粑──老传统 正月半吃粽子──不识时节 元宵不卖卖粽子──学尖了
给大家拜年了 咸宁流传的拜年歌: 初一拜知枷(自己) 初二拜舅妈(老家婆) 初三拜家婆 初四拜丈婆 初五、初六拜姑娘姑妈
下雪了(标题最少要五个字) 雪地上走路──一步一个脚印 雪地上聊天──冷言冷语 下雪天穿裙──美丽动(冻)人 下雪天赶路──白跑一趟 杨白劳堆雪人──一穷二白 雪地上放煤球──黑白分明 下雪天穿裤头──凉了半截 雪地上打手电筒──明白
编几条歇后语 犁尾巴上安电扇──吹牛B
编几条 同学聚会吃饭,桌上同学们要我就当时的情景编歇后语,没法我只有边吃边想。
近期编的歇后语
近期胡编 网上买东西──不知好歹
发个抖音,没人评论
这是什么 都知道吗?
这些歇后语你没见过吧
头上打吊针──脑子进水了
再收集咸宁人流传的谜语 美图镇楼
七月十六开庙门──绳出轨没 度娘容不下这个贴子,发两次都删了。
七月十六开庙门──神出鬼没 度娘也怕鬼,七月半发个帖子,竟然给我删了。
牛郎织女约会──一年难得一回
乡村记忆──收稻谷 在我们咸宁,稻米是主粮,水稻是主耍种植的农作物。我的小时候是在乡下度过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农村收割水稻,我从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的劳动情景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怎么也忘不了。那时候田地都是集体所有,人们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劳动,劳动一天记上相应的工分,年终再根据工分的多少计算每人每家的收入。队长是生产队的一把手、总指挥,每天做哪些事,那些人做,由队长分工安排。
来聊一聊咸宁话 说之百态 说话对我来说,太高深和难以掌握。自认属于“冇得言语”型,虽不至于畏惧到抵触的地步,也不至于“石滚都压不出一个屁”,但不善言辞是真。唱的还是比说的好,写的不咋地也比说的强。 “冇得脸嘴”是另一类。见人快打个招呼呀,露个笑脸吧,没脸没嘴的算咋回事,这孩子,让人着急啊! “讨耳不耳”则叫另类。爱搭不理的,欠抽! “抿口抿嘴”这个好。接近于哑口无言嘛,你服了,那就妥了。不禁想起小时候吃豆粉或米粉,粉末状的,用纸片撮到嘴里,或用纸把粉包成三角状,撕掉尖角倒进口中。这时候就不敢说话了,否则粉就喷了出来。所以有个歇后语是“老太婆吃麦粉——抿口抿嘴”,老太婆可是没几颗牙齿的。其实这叫不敢张口。还有一种无言另有意味,如果是个小姑娘做错事,也许在闭嘴低头的时候,还怯怯的望你一眼,你还能继续教训吗? “唧都不唧”更进一步,一声不吭。 至于 “四两棉花不用谈”,好的,不用谈。 这些属于“沉默不语”的类型,最高境界可能是打死都不说。 也有胡言乱语型的,“东扯葫芦西扯瓠 ”,“七扯八拉”,“狗扯羊腿”,“说话不怕把舌头闪了”,“上嘴唇不跟下嘴唇打商量”,“狗嘞咵密蜢”,“不作油盐咯话”瞎说,也叫做“扯诐”、“说古话”和“神说鬼说”。 说得再多再好,往往得到的回应是,“诐呢”、“八哦”或“撬哦”。意思参见某会议记录:胡说、胡又说、以上都是胡说。这里的诐,有些生僻,本意为妄语;八,不只表示数字,从字形看就有分开相背之意,所以是胡说八道,在咸宁还指分裂,有“八坼”和“八开”的说法;撬,不知道是哪个撬,不敢乱讲,不过巧的是,普通话中对人不屑一顾的啐一口叫“切”,两者声音相同意蕴神似,所以应该是从拟声词引申而来,表示不赞同。 还有死顶硬扛型的,“铁打咯牙腔骨”,“翻嘴裂牙腔”,“死蛤蟆咬出尿来”,“鸭死了嘴硬”,“死咯都能说成活咯”。死咬力争,所以又叫做“咬争”,但这里及上面的咬读爱的入声,争读正月的正的白读音,也即赞的阴平。 当然,这些属于“牛无力拉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有自卖自夸型的,“黄鼠狼说诶崽是香咯,刺猬说诶崽是光咯”。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性多”。 有嘀咕型,叫“破罐煮粥,咕之咕噜”。 有啰嗦型,叫“喋剟”、“棉希”或“卵连”。 有糊涂型,叫“泼**”、“糊涂泼”或“喋搭”。 插个问题,猜猜“你败我”是什么意思,究竟你败还是我败? 呵呵,这里的败无关输赢,指败坏名声。 所以,有阴损型,叫“败”,还叫“戳歪”、“戳拐”或“剟拐”。 嘴巴憋不住叫“嘴只策”或“嘴只量”,不住口叫“嘴只獭”或“嘴只嘶”,撇嘴叫“嘴只瘪”。声音大叫“吼破三间屋”或“打破锣”,拦话叫“打挡嘴”,能说叫“说得几百七”,话痨叫“qie蛆”(qie并非qiei的缩写,读雀的阳去调,应是嚼的变读),讽刺叫“嗓”,不满叫“垮(阳去调)”,说服人叫“税(说的多音读法)”。 有一种教训人叫“薰(训的变调)”或“开皮”,有一种学舌叫“留(读阳去调)”,有一种激将法叫“厅”,有一种竞争叫“打聘登”,有一种彼此叫“大哥不说二哥”,有一种轻视叫“冇得说首”,有一种得意叫“咬(爱的入声)得油溜呢”,有一种轻松叫“嘴一lia”,或者是“说话不费力,舌头踢几踢”。 有一种啰嗦叫“炒现饭(剩饭)”,但话不在多,“现饭炒得三遍,狗都不闻”,说破天,“说煞血还是个汗菜汁”(汗菜即苋菜,菜汁跟血一样红)。关键在于道理,“会说说不理赢,会跑饱不雨赢”。 嘴巴不光长在自己身上,也长在别人身上,“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但是,“好话一句三分暖,恶语一句伤人心”,所以,“说话注意,免得怄气”。
今年竹笋大丰收
打花棍有人知道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