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ky3651 dicky3651
好读书,求甚解,嗜咖啡,爱交友、喜足球
关注数: 943 粉丝数: 1,389 发帖数: 15,616 关注贴吧数: 25
【品尝观之味觉矫正】咖啡五味(一)——甜 本篇章将会有其他姊妹篇讲述其他几个味觉上的主要味道感受,起这个题目有点哗众取宠,但又很有必要,因为当前很多人,会把味觉与嗅觉搞混乱,所以有必要理清一下。 大神冲泡镇楼。首先描述一个场景:两个喝了咖啡一段时间的人,有一天冲了一支日晒耶加,咖啡散发着明显的日晒味道与草莓奶油香,于是,二人开始对话: A:这咖啡香气很不错哦。 B:嗯,这咖啡很甜。 A:对的,很草莓,很奶油,很甜。 而事实上,这支咖啡有点偏酸,有点偏浅与脱水不足的涩,而甜度很低。问题来了,为何那两人会说咖啡很甜? 由于生活的累积,我们吃过很多食物,而我们的味觉记忆往往是闻到某种,就会自动关联起某种味道,闻到这种香气,就会想起相应的味道,而注意力被转移,例如闻到草莓奶油时,会想起草莓奶油威化那种甜。或者是产生一系列的神经性反应,这种其实最典型的就是望梅止渴。因为想到梅的酸,自动会吞咽。 但我们应该考虑下边两种情况: 一、如上述例子,有草莓奶油香的咖啡,却可能很酸,甜度不高。所以要客观的品鉴一支咖啡,最好的方式是风味和味觉评判分开。甜度的强度,要以味觉上感受到的作为基准而非嗅觉上闻到的。 二、很多人会说酸甜酸甜,甚至说韩怀宗说的甜酸震,肯定要有酸才会甜,因此有人会喜欢极酸的咖啡,追酸追得很严重,其实这个不一定,只是有酸味会令甜味显得立体一点。 咖啡的甜,其实来源于果糖与烘焙当中的各种反应和焦糖化处理,而要是不太酸也可以甜的,举个特例,萨尔瓦多的黄波旁,酸味并不浓重,但甜度可以很高,而且,有部分的甜感可以像桂圆。 因此,我们要注意上边两个关于甜的误区。 很多新手说喝不到甜味,下面找些对照吧,一般说有甜感,或者咖啡当中的有甜味,其实就似你吃米饭,把米饭嚼很久之后散发出的淡淡的甜味, 有甜味,则会易感觉,可以想像吃一些有瓜的汤不放盐可以尝出甜味那种程度,例如白瓜(当然不要把风味想成白瓜)。 明显/强烈的甜,一般这个就可以想象是加了糖的淡糖水的甜度。
【新手福利】你的量豆勺的刻度和精度误差真如想象中少么? 在之前一段时间里,久不久都有新人会问:电子称是否必要呢? 甚至很多人自己都没认真考究过就去教坏人,说只需要大概,一勺大概多少,或者数大概多少颗豆,电子称不是必须的。 一直想写一份帖说该问题,但一直是要么无时间,要么就忘了。不废话了,直接入主题。 在意式来说,很多咖啡师在调整研磨度之后,都会使用称来校正重量,原因是调整前后,粗细变化会令粉在同样的量情况下差距很远,而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的单品情况如何呢? 实验主角:Hario V60 1~2人份配送的量勺。该勺上边有两条刻度线,与最下一条平齐是8克,与第二条平齐是10克,再打上,平口满勺 上边写是12克。手头刚有一堆人家旅游送的深烘豆:这个量会刚好满一勺(什么豆不重要,只是示范,人家去东南亚送的一大堆,平时就拿来练手冲绕圈用,一般我不喝)你们会觉得浅烘豆和深烘,体积和重量会差多远呢? 下边是浅烘典型的北欧烘焙(Tim Wendelboe大神的豆):同样是12g粉,放在豆勺当中有多少呢?基本上与8g线平齐,比8g线高一点点,但远没到豆勺10g线。本人甚至尝试过,一勺满的这支豆,是会有20g(最后忘了拍照)。 所以,各位新入手的,记得买个电子称,这个将极大的有利于固定你的手冲技术,并且可以使你的出品口味不至于每一杯差别那么大,别为省那么个20~30块,只使用你的量勺与下壶。 另外也拜托那些教人用量豆勺、数豆数目的,别再误导他人。
【思考】冲泡当中为何要断水?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问过,冲泡时断水是为何?为了有回甘?为了味道好?为何有些豆要一刀流? 先还是例牌来一句:要分辨的前题是你能够喝得出,分辨得了,分不出的,不用去纠结断不断水。 断水的原因,大概有二、说起来也不太难理解。 一、水量过大完全漫过咖啡粉层时,由于水的压力,水可能从漏纸边部分侧漏出去,而并非全部水都通过粉层,结果当然就是易水味。 二、水量过多,完全漫过粉层时,影响观察、对萃取难以控制。 特别是一些偏浅烘的豆,因为本来在烘焙时,物质转化成可溶解物没中度及深度烘焙的多,本来咖啡的body就没有中深烘好(当然具体也要看豆),如果水量过多,漫过了粉层,出品是更易出现水的问题。 反过来,什么不适合断水呢? 断水,可以避免水味,但多次断水再次下水时的力量以及本来水表现张力对粉层的影响,比较容易会导致萃取出杂味。 所以,以下情况时建议考虑自己控好流速,避免断水次数过多: 1、某些店家的豆(无论深浅烘),冲泡起来后段不太干净的。 2、干香当中略有烟感、不太干净的。 3、烘得略深的。 4、某部分豆本来的风味特性。 前两条是因为本来烘焙方面的问题,一但断水太多,杂味易出来。 第三点是因为烘焙越深,可溶解物、焦糖化产物多,萃取率方面提升得比较快,如果断水太多,也是易出杂味。 第四点,例如部分巴西豆,因为本身豆的特性及烘焙,冲泡时比较容易萃取苦涩味道、也容易冲泡过头,要是多次断水,味道也容易出问题。 以上仅个人对断水的观点,欢迎网友们补充。
【个人观点】关于是某些器具是否适合新手的个人观点 不论你是新手一枚还是一枚老手,如果你认为咖啡我只是一种玩物、兴趣,而味道上只需要自己喜欢就好 ,或是 玩咖啡只 为 行 为 上的取乐,味觉上的要求只要能喝就好,还有如果 说 你 能够分辨得出好坏 ,但没 那么高要 求 的 , 那么阁下可以不看这份帖,请阁下留 着宝贵的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 分割线 --------------------------------------------------------------------------------- 因为咖啡的评判标准,风味为先,这层先讨论一下风味与品尝,之后再进入主题。 在讨论问题之前,请各位考虑一下为何中国有这么多菜系呢? 紧接着,在开始主题之前,说三个小故事: 一、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交际或者其它原因,经常会喝到一些不错的酒,你去问他们为何那支酒叫好,他们不一定能够说得出,但偶尔一天你给他们一支不太好的酒,他们一口下去,立马就不想喝,可以挑出几个毛病来。 二、喝惯不错的茶叶的人,他们未必一定能够分辨出细致的香气或者其它的,但当他们去到一些中低端规模的酒楼,一喝那个茶就肯定不想再喝,甚至是自带茶。 三、一些长期有喝酒、喝茶习惯,但要求不高的人,你给他们二、三十块一支的酒,三、四十块的茶,他们依然可以喝得津津有味。 以上三个例子无意贬低任何人,只为证明味觉长期锻炼下的作用,至于为先何提到中国有很多菜系,这就足证明一样事: 每人味觉是有偏好,但不是有了味觉偏好就等于不会分辨好坏。但同时,味觉的灵敏性及对饮料的要求是长期练习下才得以提升的。 所以极多新手来问该用什么器具的时候,我第一句是,先多去喝,到处去喝,目的为何?因为咖啡是靠味道说事,判断一杯咖啡好与坏,要靠喝。我不断的强调多去喝,就是为了等他们比较好的建立一个对咖啡味道的认知,在之后的出品当中能够判断出自己的出品好坏。 说以下这翻话可能语气有点自大或者令人难受,但这个是事实:“现时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咖啡师,出品杂味一大堆,他们自己是尝不出甚至很多一部分是连自己都不喝自己出品的,如何评价自己的出品是否需要修正”。 这里也可以顺便一说,为何很多人认为烤箱烘豆没问题而我不赞同?很简单,对后段烟感的要求不同,对风味的要求也不同。
关于降落的一点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得了刚上手的。 其实本人也玩了不久,但开始有点感觉,写来方便一下新人。 1)熟悉机型信息,特别是降落的进场速度。具体的找iPlane.civ。如果太慢,一拉机头就会下落得很快,如果太快,由于游戏并不是主起落架一触地自动打开,所以抽机头时手不稳就马上又升起来。 2)配重配平,在Menu当中的Weight and Balance界面,当中的重量不能大于MLW值,大于这个值,接地率会很快,是砸在地上(手机没有截图软件,各位自己找找吧)。 3)如何控制降落的速率呢?IF中貌似没有PAPI(或者是我没注意),但当可以目视跑道之后,利用跑道头的着陆点可以用于瞄准,这样下降率通常就差不多游戏当中每条跑道都有上边类似的两个白点,我在降落的时候一般就瞄着来下降,当然,觉得下降率快慢这个自己可以调节。 4)如果油门控制不熟,使用自动油门,设置成飞机最低进场速度,自己可以手动控制机头角度来下降。 5)前几次首先使用机尾视图降落,感受一下感觉。在用机尾视频能着地,飞机不会接地再蹦起来之后使用HUD-1视图,借助那个接地点预测的小圈,用第3条的方法瞄准下降。 其实可以使用一般的HUD视频,但个人觉得开着电子罗盘看那个瞄准的小圈看不清楚。所以一般我到降落前2nm左右可以目视跑道就转成HUD-1 6)如果经常觉得对跑道很困难的,建议先用Tail视图练习几次。
新手入门器具选择问题 一直想写一份类似的帖,但一直有点犹豫,怕是引导最终变成误导,结果害了新手们,但这两天又经常看见新手会问,想XXXXX元入手一个XX器具,求推荐,这类的帖。所以想写一份。 选器具通常是两个依据,一是按口味,二是按价格。图是网上偷的 手冲:如果是喜欢细致的层次,表现一支豆的可能性,优点:层次极丰富,而且改变水流方式等能表现出豆子不同风味,缺点:对水流控制技术有一定要求。 适合用什么豆子:意式拼配、法式烘焙不适合。 虹吸:要是想味道比较强一点,舒展一点的,可以选择此种,优点:技术得当的话,可以把一杯咖啡表现得既有重心(这个重心就是豆子主风味),又有变化。缺点:技术依赖度相当高,观察豆子情况、控制火候及搅拌都需要一定的经验。而且装配、清洗相较复杂。 适合的豆:以往是中烘~中烘略深一类,但现在浅烘豆其实都有人玩。 法压:相对于前两者,口味会比较厚一点,但变化变与净味程度相对较低,层次展现程度略弱于手冲,优点:方便,技术简单可以做出一杯不错的咖啡,是重要的特点。缺点:干净程度稍低;压滤网处清洗有时候有点麻烦。 适合用豆:不适合用意式或者太深的烘焙。 摩上壶:这个火候比较难控制,不打算介绍。 意式机:出品极为浓厚,另外可以做各种花式咖啡其次基底,但各位口袋里只有2000可以运用的,而且对磨豆机、布粉技术、压粉技术要求都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会消耗大量豆。 适合用豆:意式烘焙,如果磨足够好可以做SOE。 但在此,有责任的说,各们入门的新手,不要因为贪图可以拉花或者是因为觉得浓就等于好,轻易的去进一台意式机,咖啡,浓和淡各有不同的美,如果只会欣赏浓,那么可以说品鉴能力是有缺失的。 楼下开始将会介绍不同的用具价格。
【历史】【MIX】关于字节与字长 本文其实是之前MIX基础部分的一个史料补充,一直说,学一样东西要明白其来源和设计意途,会比背记来得有效。 字节 关于byte,字节,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为何要是8位? 而TAOCP上边用的,却又是6位? 先从TAOCP入手,TAOCP上说,一个Byte,最低要确保能够表示0~63,64种状态,也就是一个byte最少要是2^6,又或者是10进制的64,注意上述关键字“最小”,并且有一段说明,每字节的信息总量要求,并不给予规定,同时,每个字节最多包含是100个值。但书本上的注释提到,系1975年左右或者过后,才开始使用8位一字节。 因为好奇心,去找了相关的资料。以下资料引述自英文维基: 最初早期计算机使用4位 BCD码作信息表示的。 在该段时间,由于计算机主要用于美国军方,除了4位BCD码之外,还配合6位图形打印码。 1963年,为改善美国各部门的不兼容,有差异的电传打字机信息、计算机信息等,美国联邦信息处理中心提出ASCII码,包含大小写、标点符号、部分打印控制代码。 在同期60年代,最初使用8位的,分别是IBM自己的部分机器,8位用于表示一定的字符标点、以及AT&T数字电话服务当中使用的8位传输。 真正盛行大概是70年代后,很多芯片开始是8位的,包括75前后的Intel 8080(其实是74年发布,当然,设计成8位也许与当时各大公司、传输8位有关),越来越多机器是直接8位的,很多传输处理等等也是8位的。顺带一个趣闻,当时允许操作的最小单元是4位,称为一个nybble。 硬件一边发展着,只是8位的其中一个驱动力,另外一方面,计算机亦开始传播到欧洲,部分国家用到的一些字符,却并非ASCII当中的内容。为了与原来的准确兼容,又可以表示相应符号,于是将表示扩展到8位,在完全兼容ASCII情况下,还兼容部分其它字符,并修订成ISO / IEC 8859标准。 8位一个字节这个规定也就是在上述的历史原因当中形成,后来被写进ISO / IEC 8000标准内。 上述内容想深入可以查阅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rifan.com%2Ffiles%2Fdoc%2Fdocbook%2Fchar_encoding%2Frelease%2Fhtml%2Fchar_encoding.html%23idp2383016&urlrefer=90136d7fac8ce7036908e3eaa10ecf2e 字与字长 字和字长与上面写到的字节有点类似,而且比字节更多争议性,有人说一个字的字长是32位或者其它不同位,其实字,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个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位宽,从早期的8位、16位、32位、64位等等,例如对于一台64位机器,一个字的字长就是64位,32位算是一个半字。甚至对于MIX,一个字只是5bytes,而且每一byte最大值是一个十进制64。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32位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占的时间比较久,所以很多人会习惯于把32位称作一个字,16位称为半字。 一个字的大小肯定就会不断被刷新的,至于字节的位数会否被增加,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世事Who knows。 Tourbillons 2013.5.19
【吐槽贴系列二】关于咖啡豆的二三事,请把嘴放于脑的前面。 上一次,写了一份吐槽帖,要多谢各位吧友支持,因为最初只是因为不同某些品尝观,而去写帖,想不到得了个精(因为实际上没什么技术含量),在这也多谢鸟哥的厚爱。 本次目光放于咖啡豆的味道上。希望吧友们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帖当中的内容大多源自曾经和网友讨论的内容,如果有不认同的,可以跟帖讨论,如果因为本帖内容令部分讨论过下边问题的网友不好过,本人先在此表示歉意,本帖将本着就事论事的性质讨论问题。图片镇楼,附庸风雅一番。 1、耶加没有耶加味(这个是发生在于个网友在收到吧友烘的耶加之后)。 名词:耶加味,通常我们叫的耶加味,是接近茉莉花、淡柠檬香、橘子汁为主的一种风味主调,通常在耶加上边都有。 耶加的风味当中可以有茉莉花、淡柠檬香、橘子汁、莓果、木质香料、红茶感、梨汁感、烤红地瓜、红糖水等等,木漆味(烘坏或冲坏)这些味道的展现,与烘焙的关系最大,其次是处理工艺和合作社对风味的影响,并不一定就展现出茉莉花、淡柠檬香、橘子汁那一种调。 我并非为那个烘豆的吧友辩护,或者它的烘焙曲线上是有点问题,甚至在大半年前我都依然相信耶加一定就是有耶加味的,但事实上由于喝过一杯高温段是强莓果风,稍似肯亚,之后中温段才慢慢出耶加味的咖啡(这是烘得也不错),也曾喝过地瓜味、红糖水味的耶加(非常平凡、空洞),我不得不更正自己的观念。 烘焙者对豆的风味理解和展现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日晒豆还是水洗豆好? 本问题是在一个帖中,某位网友说,水洗豆XX元,日晒豆XX元,是否日晒的比水洗的好? 水洗和日晒之间,各有不同的风味特色,不能简单的评判水洗好或者日晒好,得以个人喜好来说话。 水洗豆,通常特点是香气会比较细致内敛(相对于日晒豆),但香气变化得比较舒展,风味上容易出比较清香的花香感、茶感。有部分埃塞俄比亚种的水洗豆梨汁清凉感,干净程度比较高。 日晒豆则是主格调通常会比较强,比较偏向于果酱风、莓果、后段有点酒香,偶尔部分会有薄荷清凉香气(我喝过的,Don Pachi日晒Geisha低温段就最强),冲泡后的废粉有香料香。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相对而言,不可绝对,有时会有非典型例子,例如有一支水洗Geisha,低温时就有稍明显薄荷清凉香气(我这描述的不是翡翠,翡翠的也有清凉感,但那一段的香气个人觉得更像梨汁的清凉,薄荷香稍微有,但不算明显)。而我上边第一点提到高温时强莓果风的耶加,也是水洗的。 3、以产国论风味 相当多网友会经常问,哥伦比亚咖啡怎么样?危地马拉咖啡怎么样…… 个人认为:这样问其实严格来说不是个问题,我们通常答就会说某国的豆总体上来说怎么怎么样,但如果买豆时,建议和自烘店更深入的交流之后再确认选购。 因为虽然有时候某一产国,虽然会有某些风味特性相同,例如说很多中南美洲的豆都甜感足,但有时候某些处理方式不同,可以出的味道、风味会差异很大。 例:埃塞俄比亚有很多豆是花、果香风的,但依然有部分产区出的可能会是莓果风的,甚至被处理成可可香风格的。 甚至再举个更深入的例,同埋埃塞俄比亚列坎普地区,都是日晒处理,但因为日晒处理的方式不同,一般的列坎普和几年前90+的那款Tuktant,在风味丰富程度上和干净程度上,Tuktant好很多。 还有一个例,哥伦比亚,慧兰和希望庄园Geisha风味也相差不少。 而且不同的烘焙者处理,也可能出差异来。 个人观点,如果网友刚开始喝现磨的,想买某一款豆,最好还是与店家详细的交流,否则,有时候不同的人对豆的理解不同,或者是买到风格比较独特的庄园豆,可能就未必是你想要的口味。 4、咖啡一定是苦的,不苦的不是咖啡 有很多人会这么说,甚至有些奇葩会说喝咖啡肯定是一步步从速溶开始,直接喝咖啡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事实上,只要冲泡适当,咖啡并非就一定很苦,苦得无人接受,有很多豆其实是果酸香,如喝水果茶般,苦是会有的,但就如喝一杯稍浓的茶一样(不是苦丁茶哦),茶相对来说很多人接受,所以不要先入为主。 PS:我是没经历过速溶时代的,除了人家去完越南给了包G7,礼貌性的喝过一包。 5、深烘焙咖啡因更多 这是网上的一个误传,其实咖啡因在178摄氏度,就开始升华,而随着时间越长,咖啡因分解数量越多,所以通常来说,浅烘焙比深烘多一点咖啡因。 6、太急进入自烘行列 自烘,有利于对豆性的了解,更有利于咖啡的品味和冲煮,所以我支持玩自烘,但不支持太急的去玩,因为有时候自己对各种豆的风味都了解不完全,没喝到过好的,在烘焙曲线调整这方面就可能会走弯路。 个人认为,自烘可以玩,但前提是要多喝,多从味道上认识。 7、自己拼配 拼配需要确定基调,而且也是需要对豆的风味的理解,有时随便配,可能产生风味互相掩盖、削弱、没特色甚至产生不好的味道,所以最好还是先多喝,先了解豆子。 8、只喝某一类风格的豆 这条貌似是写给我自己的,哈。 自从国内多了果酸豆之后,有很多人会过分的追求变化,对于没什么变化,主推平顺风的不太感冒。 又或者有人和我的情况倒过来,过分追求浓重口味,只喝曼特宁等等。 个人爱好当然没法干扰,但偶尔转一下口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好味道有时个不一定就只有果酸变化或者是浓重平顺。
【希尔排序】希尔排序基础 由于插入排序每次只能交换位移1位,要是逆序情况下,内循环执行次数极大,因此,插入排序只适合小规模或者是已经有序的序列当中进行插入时使用,可以达到线性速度。 希尔排序正是对插入排序的一种改进,通过不同的步长转换,可以使交换次数相对于插入排序有一定减少。 一、基本算法模型 在谈到算法伪码之前,应该先说一样,希尔排序的增量缩小排序,一般地会有一个用于步长不断缩小的序列配合使用。 实现代码: int N; //待排序序列长度 int a[]={1,9,34,182,836, 4025, 19001, 90358, 428481, 2034035, 9651787, 45806244, 217378076, 1031612713}; int L=13; //上边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如果是其它序列,有更长的,可以通过其它手段去获取。 while( L >=0) { for(int i=L; i<N; i++) { for(int j=i; j>=L&& (a[j]<a[j-l]) ; j -=L ) exch(a , j , j-L); } L--; } 可以从上述代码的内循环当中看出:将程序按步长去对比,例如当L一开始为9,一共18个元素,则第一趟对比是第0个元素与第9个元素对比(按数组下标),之后是第10个元素与第1个元素对比,第11与第2个元素对比……第18个元素与第9个,之后退出到最外层循环,步长改变。 虽然总体的比较次数与插入排序改善不大,但实际具体的交换次数可以大幅减少,所以据部分资料提到相比于插入排序,大约会提高20%~40% 。 二、最常用方式 一般地,希尔排序的最常用方式,未必一定会人工指定步长,而是通过N/3、N/4等等方式将原本的序列分成若干分,之后再执行除法拆分。这种方法好处是无需要考虑步长设置,亦无需去专门设置相关步长处理。但缺点是如此设置,效率未必有专门指定步长速度好。 三、算法特性 由于希尔排序总体性能是要考虑增量步长设置,对整体效率有相对不少影响,所以一般给出希尔排序的定性是O(n^2)到O(nlgn)之间,具体的分析会在算法分析一部分进行对具体增量设置的例子进行分析。 使用建议:非最佳排序,建议有选择的使用。
态度是进步的魂、数学是算法的根 什么是算法?简单一句,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直到近代、数学的不断发展,在相当多数学理论推动之下,出现了计算机,算法一词更多地出现在计算机这个方向。 然而,很多人觉得学算法、学数据结构是很有难度的,很多时候即使看的时候明了,但过后记忆就像一江春水一样,付诸东流,原因是为何,简单的记忆是没法记得住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何会得来这种模型或者为何要这么做。 不知各位有没有记起自己的知识增加得最快的时候(不单是文化课,还包括生活上的、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层面上的),其实是小时候,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比较少,经常会是为什么挂在嘴边。 而算法的学习甚至是对自己程序的改进,往往就来自一句:“为什么……能不能……”,例如,这个程序为什么会跑出这样的结果?能不能再将方法改进一下变得更有效率?当抱着这种态度时,你就会发现,因为这种想方设法的改善,会在中途使你查找很多资料,从而知识层面更丰富完善,可以响更高噶层面去睇问题,呢个就系一个精进噶过程。 因此,态度很重要,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想一想能不能改进。 态度是算法的核心、灵魂,那么为何数学又是算法的根呢?原因有二、首先,数学是人类历史长河当中,不断发展,研究的一门用于抽象化、逻辑化推理、发现、分析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而在这不断发展当中,总结出相当多定理、理论,对于分析问题规律而言,那些理论、定理都是一些很好的工具。 而计算机、算法,其实也是数学分支出来的下游学科,甚至有人说过,欧拉、牛顿等等的数学家们的研究其实对算法学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很多时候,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应用到数学上边的一些定理、理论来帮助分析问题。例如,用概率学,组合算法来预言总体可能性,又如用级数方式来表示部分发展规律,再如,利用快速变换来实施算法,使算法运算得更快。 其次,实施算法的过程,第一步肯定是要分析问题的发展规律,经过数学逻辑锻炼之后,思维方式会比没锻炼的好一点,而且也会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 计算机、算法,发根于数学,并且对分析算法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受到重视,因此奉劝某些读计算机科,但又觉得高数没用的学弟学妹们,别把宝贝从手上放走。 最后引述TAOCP序里边有一句:“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is, however, still work progress. ”,这句话其实非常的适合计算机人,不断的精进,并不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去做,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某系统、算法的原理进行的深挖。
MIX的模拟利器 GNU MIX Development Kit[只能在类UNIX平台跑] 前段时间试着改TAOCP中的例子来玩,但由于输入量比较大,想用TAPE设备输入(一次可以100字,而IOC指令倒帯比较方便),但可惜的是现时大多比较好用的模拟器都不支持TAPE,只支持card reader~paper tape(16~20号的输入设备),最大的一次只支持16字(80byte),而且虽然同样能IOC指令控制,但不如tape自然紧凑,所以找了很久。 今天把TAOCP主页MIX模拟器名录的第一项, GNU MIX Development Kit介绍上来,在TAOCP主页介绍到的MIX模拟器当中,绝大部分我都试过,基本上都有些地方不太好使,最后只能够把心一横,花了一个小时解决包依赖问题装了GNU MDK(之前曾经试过装,因为系统中装其它软件导致软件包环境改变较大,装GNU MDK有很多包冲突),经过测试,GNU MDK基本上比较完善,执行效果也比较正确!BUG也不多,而且搭配Emacs,好用得很,所以推荐上来。 有命令行格式或者图形界面任选,只要在终端输入gmixvm就可启动图形界面了。只有两个问题是有点麻烦,1、必需Linux或者类UNIX。2、用tape输入时,必需要用tape文件,但只有ASCII偏码才能正确被读入,折衷办法是自己搞个不用输入的程序输入内容到内存,然后out命令存储到tape,当然,另外一种方法,找可以专门编辑ASCII文件的编辑器! 顺带一提,Windows平台下,较为好用的就是MIXBuilder,只是因为不能tape被我放弃了,因为有时候一次输入东西多时,没tape意味着要改变程序结构,增加循环,还要预定每次输入后的偏移量,比较烦人! 好了,不多说,有兴趣的就自己下载来玩
MIX的模拟利器 GNU MIX Development Kit[只能在类UNIX平台跑] 前段时间试着改TAOCP中的例子来玩,但由于输入量比较大,想用TAPE设备输入(一次可以100字,而IOC指令倒帯比较方便),但可惜的是现时大多比较好用的模拟器都不支持TAPE,只支持card reader~paper tape(16~20号的输入设备),最大的一次只支持16字(80byte),而且虽然同样能IOC指令控制,但不如tape自然紧凑,所以找了很久。 今天把TAOCP主页MIX模拟器名录的第一项, GNU MIX Development Kit介绍上来,在TAOCP主页介绍到的MIX模拟器当中,绝大部分我都试过,基本上都有些地方不太好使,最后只能够把心一横,花了一个小时解决包依赖问题装了GNU MDK(之前曾经试过装,因为系统中装其它软件导致软件包环境改变较大,装GNU MDK有很多包冲突),经过测试,GNU MDK基本上比较完善,执行效果也比较正确!BUG也不多,而且搭配Emacs,好用得很,所以推荐上来。 有命令行格式或者图形界面任选,只要在终端输入gmixvm就可启动图形界面了。只有两个问题是有点麻烦,1、必需Linux或者类UNIX。2、用tape输入时,必需要用tape文件,但只有ASCII偏码才能正确被读入,折衷办法是自己搞个不用输入的程序输入内容到内存,然后out命令存储到tape,当然,另外一种方法,找可以专门编辑ASCII文件的编辑器! 顺带一提,Windows平台下,较为好用的就是MIXBuilder,只是因为不能tape被我放弃了,因为有时候一次输入东西多时,没tape意味着要改变程序结构,增加循环,还要预定每次输入后的偏移量,比较烦人! 好了,不多说,有兴趣的就自己下载来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