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欧根亲王师 SS欧根亲王师
一队队士兵屹立在这里,
关注数: 1 粉丝数: 51 发帖数: 8,146 关注贴吧数: 121
德意志贴骨男孩 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军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志愿者组成。 首任师长是弗里茨.威特(Fritz Witt)少将,他对新兵坚持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弹训练。优秀的教官再加上严格的训练使第12装甲师很快就成为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古德里安在视察该师时也对其赞赏有加。1944年4月初,完成组训的第12装甲师驻防法国。 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第。第12装甲师由预备队划归第7集团军(第21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也属该集团军)建制,奉命向登陆盟军发动反击。6月7日凌晨,第12装甲师第一个赶到战场并进行了反击。由于盟军拥有绝对优势,第12装甲师被迫在卡昂地区转入防御。6月14日,由于指挥所遭盟军舰炮袭击师长威特少将阵亡,第25装甲掷弹团团长库尔特.梅耶上校(Kurt Meyer)继任师长。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第12装甲师在卡昂坚守了33天之后,于7月9日撤退。7月20日,第12装甲师再次将英国和加拿大联军阻止于韦蒙特(Vimont),并在此又坚守了两个星期之久。8月初,盟军在佛雷斯(Falaise)地区对德军形成包围之势,第12装甲师临危授命守住袋口两侧,掩护主力跳出包围圈。此战打得异常惨烈,第12装甲师以仅余的60辆抗击盟军600辆坦克,许多掷弹兵身系炸药跳上盟军坦克与其同归于尽,即使在盟军突入佛雷斯市内的第二天,仍有50-60名第12装甲师士兵顽强战斗到最后一人。在诺曼第战役中,第12装甲师在战斗中表现出的狂热和训练有素给盟军留下了深刻影响。战后一位英军士兵回忆道:此后我们开始走霉运了。我们遇上了一支第12装甲师的部队,他们疯狂战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投降。
头号U艇王牌——奥托·克雷齐默尔 头号U艇王牌——奥托·克雷齐默尔 (Otto Kretschmer) 出生日期:1912年5月1日 死亡日期:1998年8月5日,德国 获得的勋章:二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10月17日) U艇战斗奖章(1939年11月9日) 一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12月17日) 骑士十字勋章(1940年8月5日) 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0年11月4日) 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12月26日(此时已被俘,是追授的) 指挥过的U艇: U-35(1937年7月31日—1937年8月15日) U-23(1937年10月1日—1940年4月1日) U-99(1940年4月8日—1941年3月17日)   各位都知道1941年德国有三位王牌艇长,当时他们的战绩之高让其他的艇长叹为观止,三人在国内可谓风光一时。但同时也是在1941年这三位王牌先后陨落,其中2人随他们的U艇一起葬身大海,一人被俘,被俘的就是奥托·克雷齐默尔。 奥托是德国的潜艇战第一号王牌,他总共击沉了船只47艘,共计274.386吨。在所有的U艇艇中名列第一位。 1930年4月奥托开始了他作为见习船长的训练航行,他先在航校的训练舰“Niobe”上呆了3个月,后又随轻型巡洋舰“Emden”航行了1年多。在此之前,17岁的奥托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市渡过了8个月的时间,在那儿他学会了英语。 1936年1月奥托开始参加U艇部队的训练,由于他之前有比较丰富的航海经验,因此他被指定为U艇的艇长。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派出部队进行干涉。1937年他作为U-35号潜艇的第一任艇长参加了在西班牙水域的巡逻任务。 1940年7月21日,奥托在U-99号上接受检阅,地点在法国 1937年9月他被调离U-35号潜艇,去接收新型2型U艇——U-23。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指挥U-23号在英国北海靠近苏格兰海岸外取得了第一个战果。后来他又成功地在戒备森严的苏格兰海鳗湾布下了9颗水雷。1940年1月12日击沉了丹麦油轮——“丹麦”号,这是他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战果。1个月后他击沉了英国驱逐舰“大胆”号(1,375吨)。 1940年4月奥托离开U-23同月被委任为U-99号潜艇的艇长。两个月后U-99离开在德国基尔的训练基地,开始了他一身中最辉煌的“猎杀潜航”。在这次出击中他9次对盟军的护航船队实施水面攻击,击沉多艘盟军舰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击沉了三艘万吨级的英国的装甲巡洋舰:“Laurentic”号(18,724吨),Patroclus(11,314吨),Forfar(16,402吨)。到1940年11月他已总共击沉了超过46,000吨的船只。从这时起,在众多U艇艇长中“沉默的奥托”变成了“吨位之王”,而且一直也没有人超过他。他也有了一句著名的名言——“一枚鱼雷…………一艘船”。 奥托在完成一次出航任务后和U-99号的艇员们在开啤酒庆贺 但是他的好运并没有持续下去,1941年3月他开始了最后一次航行。在击沉10艘盟军船只后,17日他在英国东南面遇到了英国驱逐舰“漫步者”号。“漫步者”号发现U-99后,马上发起追击施放深水炸弹。在多次攻击后,U-99的艇体被严重炸坏,被迫俘出水面,奥托和43名艇员钻出潜艇(注:艇上的首席轮机兵已经死亡),马上被英舰俘虏,U-99号潜艇随后便沉没了。 被俘后,奥托先在英国的战俘营关押了一年半,后被转到加拿大的第30号战俘营继续关押,1947年12月获释返回德国。1955年加入新成立的联邦德国海军,1957年成为第1护航舰队指挥官,1958年担任两栖部队指挥官。1962年进入参谋部门工作,1965年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海军部的首席参谋,1970年退役。 1998年奥托在巴筏利亚渡假时,由于意外事故受伤,送进医院后不久死亡。
二战德国陆军的机械化面包中队 Kommissbrot,指的是军用面包的总称,形状和大小有各种各样,德军的面包通常用燕麦制成,而且为了在常温下也能保存,通常烧的很硬。  野战军的情况下,一般在师团的管理部队Verwaltungs Truppe里都会有面包中队Baeckereikompanie,而且一般都是就地做面包炉烤面包。在通常德国人的食物中,土豆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但是因为保存和运输上的问题,同样做为炭水化合物的面包就被广泛采取了。 一般机械化了的面包中队,会有中队长一名,下士官22名,兵108名组成,也是一支正经的队伍。  各个炉都有2名左右的上级面包师(兵),由下士官担任,而小兵就有大约24名。 面包中队的辎重都配有修理部队,给水车,大型移动厨房等,一般负责所属师团的食物供应,通常在比较安全的后方。但也会发给和普通士兵一样的武器。照片中的是搅面机和面包中队的士兵,每天做15000人的面包的话,需要这么多的设备也不难理解了。而且他们也应该会有自己的大型发电机。 在野战中因为要不停的移动,象这样可以给面包炉搭个营的可不多见。 这是在野战中的面包中队,照片里可以看见用树木伪装起来的面包炉。虽然面包中队通常都是在后方,但是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就会采用这种伪装措施了。在照片前面的口袋就是装燕麦的口袋了。
170辆击破!战车击破王-Otto Carius 二战期间德军的战车击破王,同时也是史上击破战车最多的奥图、卡洛斯(Otto Carius)生于1922年5月27日,出生地在苏伊布鲁克,德国南部。高中一毕业,大战就爆发,随即于1940年5月志愿加入德国国防军第104预备步兵营在完成一连串的兵科训练之后,他被派往第20装甲师第21团,在一辆38T轻战车上,担任一名战车装填手。 1941年首次投入了"巴巴罗莎"侵俄作战,同年8月,返德接受士官训,之后1942年春季再回原部队担任排长,并随中央集团军的指挥作战。在东线历练了一年后,再返回德国,于著名的第500重战车预备训练营接受虎式战车训,1943年4月完训之后被派往成立不久的陆军502虎式重战车营在担任第二连的排长(同时也是车长),并投入列宁格勒防区的激烈战斗(当时502营受SS第11装甲掷弹兵师指挥 )在这阶段的作战中,他击毁4辆SU85,并在不到50公尺的距离内击毁10辆T34!从此,卡洛斯己开始斩露其战车天份。 在1944年的混战中,卡洛斯陆陆续续创立自己的战绩,在一次和SS第11装甲掷弹师的合作作战中,三日内由其率领的战车排击毁俄军共28辆战车、5门战防炮使得502营的总击破数达500辆,但卡洛斯也在该场战斗中第五次负伤。卡洛斯最辉煌的战功发生在在1944年7月22日,卡洛斯中尉率领第二连8辆虎一式重战车(初、中期型)向那里维亚村(在唐那伯格北方)前进以阻挡俄军攻势,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卡洛斯中尉和同僚克契尔中尉担任先以小车侦察该村是否己先被俄军占领,结果,俄军装甲部队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村里并正作休息,主力部队并未到达。卡洛斯见此情况,决定在敌主力部队到达之前,拿下那里维亚村! 由于当时往村里的路只有一条,为避免无谓损失,卡洛斯决定只由自己及克契尔 中尉的虎式战车,先攻入村子里。其它六辆则伺机而动。卡洛斯决定以快速、奇袭的方式来打乱俄军的阵式当卡洛斯的217号车一进入村里,立刻被二辆T34/85发现,对方立刻调转炮塔准备攻击,但立刻被紧随后方150公尺的克契尔中尉的213号车摧毁,但在同一刻,卡洛斯则遇上了俄军的王牌战车-JS1!遇上了和本军虎王战车同级的怪物,卡洛斯顿时一阵冷汗,但仍豪不犹豫的开火!即使是JS1,也抵不过88公厘炮的威力........,战斗很快的在20分钟内结束,2辆虎一式重战车击毁了17辆重战车!由于卡洛斯的策略成功,他这次战果,和战车之王魏德曼在1944年西线波卡基村的战果,可说是互别苗头。 在1944年8月卡洛斯转赴新成立的陆军512重战车营,该营配备全新的猎虎重驱逐战车,卡洛斯受命指挥第二连,在急训之后,便于1945年3月8日开往Siegburg作战,参与防卫莱茵河的任务,在512营的期间,他认为猎虎的车重过重,欠缺机动力,以至于限制了它的战术价值,只有在长距离的作战中才有发挥的空间,所以对 猎虎的评价并不高,但仍「勉为其难」的击毁了50辆的美军各型战车,其中11辆为M4雪曼式。512营于4月15日向美军投降,而卡洛斯至1946年获释,以开设药局为业(名为老虎药局),目前仍健在,着有「泥中之虎」一书。 出生:1922年5月22日 勋奖:1、二等铁十字(年份不详)、一等骑士铁十字勋章(1944年5月4日) 2、骑士铁十字勋章加配剑 3、配剑骑士铁十字勋章再加橡叶(1944年7月27日受领,第535位) 4、金质十字奖章(1944年9月) 5、装甲英雄银章(代表击破数达100辆) 击破战车总数:170辆左右、战防炮130门,大部份在东线。. 以下是另外一份关于德国战报对卡洛斯中尉在那里维亚村的报导: 1944年7月,Carius和同营的一辆虎式(虎一)在一个俄国小农村,突击了俄军 的战车部队,在短暂的战斗后,两辆虎式共摧毁17辆IS-2,Carius包办其中的 10辆。 以下的描述乃是摘自1944年7月28日德军的战地报纸, 作者是Herbert Steinert: 在各种情况下,Carius中尉都知道怎样利用他的虎式战车, 他以此攻击他的敌人以致他们受到奇袭。昨天的战事也是如此。 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和伴随的一辆虎式开进公路旁广大的空地,以避免俄军利用公路突击。他不知道这时正有一个斯大林亲卫重战车旅刚从莫斯科调来,用来投入Dunaburg地区的激烈防御战。这个旅是俄军的精锐部队,使用最新型的战车。 当这支攻击部队的大部分正调到前线来的时候, 敌军的战车先头部队已经成功地突入我军防线。 仗着物资上的优势,俄军在他们行军时感到很安全。 在离道路几公尺开外的一个村落,俄军的先导部队在此暂停休息, 那些新式的战车紧紧挨在一起, 乘员或聊或抽烟,或在车上研究地图, 还有一些战车兵偷偷摸摸潜到谷仓找食物。 Carius中尉决定尽可能在近距离突击这支俄军。 这位年轻的指挥官这时觉得喉咙发紧, 他算了算,敌军共有17辆战车! 2辆虎式对17辆! 这将是场硬仗。 谁输了大概就是死路一条。但这时已不能回头了。 攻击! 两辆虎式的主炮开始发出咆哮。 17辆敌战车的炮塔开始转动,竞相开过农田进入树林寻求掩护。 开火了。虎式车旁炮弹爆发溅起数公尺高的泥土。 他们的引擎疯狂地咆啸着,追猎着敌人,战车间的厮杀。 炮弹在地上画出道道的刻痕。 火球一团接一团从Carius中尉战车的炮口喷出, 他射什么中什么,他一前进,抵抗就被消灭。 经过廿分钟混战,斯大林亲卫战车旅的先头部队已经被击灭, 一片狼籍的俄军重战车残骸冒着烟,散落在道路和树林间燃烧着。虽然Carius赢得了这次局部胜利, 但他觉得IS-2的圆滑造型使它略胜虎一式一筹。
豹中王者——恩斯特·巴克曼 恩斯特.巴克曼1919年8月25日,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家,在1935年完成学业后,即在家中务农,1936年4月1日,巴克曼志愿加入SS部队, 巴克曼在1939年首次投入波兰战役,担任一名机枪手,并于作战时负伤。 1941年秋,巴克曼参与「巴巴罗莎」战役,在一连串对俄军作战中再度受伤,并因此获得二等铁十字勋章。 之后,巴克曼被调往荷兰,担任各国SS志愿军的教官,但在1942年初,他又志愿加入SS装甲师并于同年冬季随SS第二装甲师(帝国师;DR)投入东部战线,当时巴克曼属于该师第二团第二连,用的全是配备50mm炮的三号战车,虽然面对T34时己显得落伍,但在1943年早期对哈尔可夫市的行动中,巴克曼仍然藉此种战车获得了一等铁十字勋章。 在1943年中,巴克曼被调往配备全新五号豹式D型战车的第4连,并升为士官长,从此豹式战车成为巴克曼叱咤战场的最佳武器。 在1944年初,全师移防至法国南部进行整补,在盟军诺曼底登陆期间,帝国师奉命迎击,在同年7月初,帝国师在法国桑洛附近挡住了美军第9、30步兵师及第3装甲师的前进,7月8日,巴克曼所属的第四连成为攻击美军的装甲矛头,在这一天,巴克曼的豹式第一次击毁了一辆美军的M4雪曼战车,12日又击毁2辆以上、击伤一辆,其后,又借着良好的伪装,再击毁3辆雪曼战车,巴克曼的座车(应该是424号车)也在此次战斗中遭反战车炮击中起火,所幸全车人员逃出车外并及时灭火才无大碍,其座车也在之后由修护单位修理中。 在一天的休息之后,14日,巴克曼再度披甲上阵,任务为寻找在前几此作战中,被切断联系的4辆豹式战车,在此次行动中,他成功地完成任务并再次击毁3辆雪曼战车。同一天下午,巴克曼再度依照团长指示,要救出作战中受伤被俘的德军士兵,巴克曼再次完成任务,同一天傍晚,他的原座车也修复了。但由于美军获知此处德军战力顽强,故派出战轰机实施炸射,造成德军不小的损失,包括巴克曼座车在内的许多装甲车辆都再度受到程度不一的损坏。 7月27日破晓时分,好不容易修好的424号车在返回其连部的路上,遇上撤退中的德军步兵,并获知美军正在逼近中,在仔细观察后发现有15辆雪曼及数辆美军车辆正在沿路接近中,巴克曼决定将豹式开上十字路口利用四周的橡树为掩护,等着毫无戒心的美军。 「开火!」巴克曼一声令下, 2辆带头的雪曼立刻中弹起火,影晌了车队的前进,另2辆雪曼试图以冲撞的方式移开起火的雪曼,但也都遭到击毁!美军随即撤退,并呼叫空中支持(美军的一贯作法),巴克曼的座车及成员皆因炸射而受伤,2辆雪曼利用此机会攻击履带遭炸断的豹式,却反遭击毁!巴克曼和全车成员以冒险的方式在战斗中合作,以边战边修的方式成功脱困,并在脱离途中再毁一辆雪曼!在这场战斗中,巴克曼所率领的豹式,再度发挥了以一当百的威力,击毁了大约9辆的雪曼及许多美军车辆! 28日,巴克曼和其第四连会合,在后2天的作战中,再击毁15辆雪曼及各式军车,他的传奇战功使他的一等铁十字勋章在9月5日获加配剑。 在1944年末的「阿登作战」中,巴克曼表现照样出色(据说使用旧型豹D战车,车号401),12月25日圣诞节,他的豹式战车冲入美军第2装甲师的战车群中发动突击,战斗随即爆发!面对数量极多的雪曼,巴克曼在击毁数量后,遭一辆雪曼冲撞,引擎因而熄火,所在驾驶努力之下引擎终于再度发动,巴克曼的座车带着无法动弹的炮塔离开,在途中幸运击毁一辆前来追赶的雪曼! 在1945年3月,巴克曼随部队移动至东线作战,在Stuhlweissenburg的作战中,又击毁4辆T34,使得帝国师的战车击毁总数超过3000辆!但一连串的战斗使得该师的战车消耗殆尽,巴克曼所属单位(层级不详),只有九辆妥善的豹式可用,之后又遭JS战车击毁3辆,所剩6辆被纳入LAH的派普战斗群中,在1945年4月奥地利境内的战斗中,巴克曼的座车遭友军反战车火箭筒误击,由于无法及时修复、驾驶及射手皆受到重伤,故不得不自行将战车引爆,随后并向英军投降,巴克曼的战斗生涯至此告一段落,目前仍然健在。
88炮———德军的经典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统,非德军装备的88毫米高炮莫属。虽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径高射炮,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它无与伦比的反坦克能力。 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还把它用来在前线攻击碉堡和点目标。由于88毫米高身炮火炮高度的灵活性和较高射速(每分钟15-25发),它在前线应用得十分广泛。在疲用来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和后勤基地免受空袭。在前线,高射炮也用来执行其它战斗任务,例如攻击坦克和碉堡,掩护部队地面作战等,在海岸它们还可以攻击海上的目标,并阻止敌军登陆。 88毫米大炮对付坦克所取得的许多成功都要归功于它作为防空大炮所具有的性能。克虏伯公司的设计者们预见到,由于轰炸机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高,高射炮兵必须打出连发炮弹才有机会击中目标。所以,他们给”88“装备了一种弹簧装置,这种弹簧装置在大炮产生后坐力时会打开炮闩、弹出炮管,然后可以装入新的炮弹;装炮手只需把炮弹放在装炮架上。 当炮管需要升高最准空中时,这种自动装炮架很管用,可是当需要把炮弹呈水平方向发射出去时,这种装炮架有它不利的一面。没有这种自动装炮架,优秀的炮兵发射速度更快一些。 所以,在反坦克作战中,一般都把它取下不用。一门德军的88毫米防空炮的战绩11架飞机、40辆坦克、15座碉堡
二战时期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揭秘 在很多人印象中,二战中的日本军人个个都是亡命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日军中有一支以战斗力差而闻名的另类部队,它就是号称“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的大阪第四师团。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文章《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中,曾详细描述了第四师团的各种逸事。有意思的是,这支著名的“弱旅”在战后竟保留了自己的番号,直到今天,日本陆上自卫队中仍编有第四师团这支部队。   大战前官兵集体装病   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和商人组成,是日军中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联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日军。   1937年,因驻华日军兵力吃紧,日军大本营将第四师团调到中国东北,划归关东军序列。日军大本营先后调来几位名将整训该师团,例如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担任过师团长,但他也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师团没办法。   精训两年后,第四师团终于有了露脸的机会。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地区发生战争,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仙台师团(即第二师团)接到命令后,急行军4天从海拉尔赶到诺门坎,抵达战场当天就投入战斗,但很快被苏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与此相反,第四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不动。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师团内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日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联队长改行当大夫”的笑话也从此在日军中流传开来。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从海拉尔到诺门坎,第二师团走了4天,第四师团却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日宣布停战。消息传来,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了上来,连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带病”赶赴前线,一边还在万分懊丧地抱怨居然没有机会打上一仗。   返程的时候,齐装满员、精神饱满的第四师团,成了日军中最威武的部队,而率先赶到战场的第二师团却伤兵满营。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过去,提起笔把日军报纸呈上审查的《我无敌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新闻标题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拐弯抹角地嘲讽了这支“软蛋”部队。   尽管出尽了洋相,但第四师团运气却相当好,因为当时侵略华中地区日军战事吃紧,急需增援,日本军部只好放弃追究第四师团,急调其南下增援。第四师团摇身一变,又成了日军精锐的第十一军中的一员。   屡战屡败的“精锐”部队   其实,第四师团的名声,中国军队也早有耳闻,早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就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当时,面对日军合围,李宗仁指挥40万大军巧妙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中国军队突围后已是人困马乏,重装备也丢失了很多,战斗力锐减。在过鲁苏皖边境一条公路的时候,疲惫的中国军队忽然发现路上出现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日军竟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这支奇怪的日军部队正是第四师团的南进支队。   由于刚刚跳出日军包围,形势仍十分危险,中国军队只好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横穿公路而走,结果竟一路平安。事后,南进日军支队的部队长却以“严格遵守作战纪律”为由向上级解释道:“没有得到对中国军队进行截击的命令。”   消息传到中国军队里,“大阪的日本兵不会打仗”的说法就流行开来。每次战斗,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大阪师团”,往往士气大增,抢着和第四师团交战。刚到前线的第四师团猝不及防,接连吃了几个窝囊的败仗,甚至牵连了友军,以至于士兵们抱怨:“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也会打输……”   自此,日军第十一军指挥官只好让第四师团专心在后方“待机”了。曾有一次,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不信邪,派第四师团在长沙会战中打主攻,结果第四师团一进长沙就被赶了出来,全线溃败。守长沙的国民党军队是薛岳所部精锐,也只有阿南这种榆木脑袋会用第四师团当主攻。
献给所有为帝国牺牲的战士 那是一个好高大的背影, 好高大, 矮小的人是无法看到他的发髻的。 高大的他并不让人觉得恐惧, 相反,他好亲切。 是的,他让人觉得好亲切。 虽然他总是向前走着,头也不回的走着, 但是没有人会怀疑, 如果他回过头, 那张脸一定是亲切并微笑着的。 他总是向前走着, 因为他的目标在前方, 不遥远的前方, 并不遥远…… 可那路却走了很久。 在很久的行程中, 一步一部坚实的向前迈着。 一脚提起, 一脚踏下, 从不停息。 坚定,从未迟疑。 这路已经走了很久, 他一直向着前方, 那有他的目标。 他相信每踏出一步就离目标近了一步。 每踏出一步, 代价都是沉重的。 地上荆棘遍布, 巨大的体力支出…… 但他毫不顾及,毅然前进…… 亲切的他并不孤独。 在他身后不知不觉走来了许多人, 同他一样向前走着。 不知不觉,他们的背影好高大。 终于他倒下了。 他的身体向着前方缓缓倾瘫下去, 在他轰然倒地的那一刻, 天地间一下子成了素色的。 夕阳将自己的余辉当作挽单盖在他身上…… 剩下的人们没有停下, 有人走在前面接替他的位置。 依然坚实的迈着脚步。 因为,目标就在前面! 终于,我也即将倒下。 不曾后悔, 只有坚实的脚步和前方的目标记在我心中。 我好想鼓励剩下的人, 他们一定能达成梦想。 我好想大声鼓励他们, 只需要一句话: “前进!德意志!前进!第三帝国"
巴巴罗萨de死 11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后出场,发动了旨在收复圣城和收拾萨拉丁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英雄,其历史地位就好似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 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罗萨霸气横秋,狮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驯,奥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谋,加上萨拉丁的宽厚随和,对比极为鲜明。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萨拉丁之下,三王齐会萨拉丁,照理说萨拉丁根本没有机会。不过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可现在一口气跑来三条,这热闹是有够瞧的了。 这年初夏,66岁的巴巴罗萨与他的长子施瓦尔本公爵率10万日耳曼十字军从雷根斯堡出发,可怜的匈牙利又一次倒足了血霉,又被巴巴罗萨给痛痛快快地洗劫了一番。穿过匈牙利便又到了拜占廷的境内了,这次巴巴罗萨可替一百年前的“穷人十字军”出了一口恶气了,着实将拜占廷狠狠地修理了一顿。正所谓好狗不挡道,拜占廷皇帝伊萨克二世被揍怕了,赶忙打开大门迎接巴巴罗萨。巴巴罗萨在君士坦丁堡过了冬,次年开春,日耳曼十字军渡过马尔马拉海,进入小亚细亚,轻轻松松地打败一个叫伊尼科(在今土耳其境内)的突厥国,在小亚细亚的高原一路横行无忌,周边诸国无人敢撄其锋,避之不及。 日耳曼十字军在1190年6月份时,到达小亚美尼亚王国(今土耳其南部)附近,巴巴罗萨居然在渡过一条叫萨列夫的河时溺死。这事足以使当时任何人瞠目结舌,一代传奇英雄,居然会以这么一种方式死得这么莫名其妙,以至于那几百年里德国人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们还等着巴巴罗萨在圣城相会萨拉丁,为神圣罗马帝国带回不世的功勋和荣誉呢!但随着巴巴罗萨的过世,这切都将烟消云散,即将名扬天下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荣誉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了。 对此痛苦的德国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故老相传,说巴巴罗萨皇帝只是暂时昏睡而已,身体就保存在帝国的奇佛豪森大城堡里,终究有一天这位日耳曼传奇英雄、万民景仰的人皇,会从长眠中醒来,再次在狂风中飘动他那团烈火一般的红胡子,拯救德意志,将德国带入鼎盛和辉煌。 关于巴巴罗萨的意外死亡,依笔者估计是与当时骑士的装备缺陷有关。中世纪骑士们的重铠甲是件很让人生畏的东西,这种厚重的组装全身铠,骑士本人根本没办法自己穿戴,他们得站着让两个以上的侍从帮忙,先穿好由毛毡或织棉制成的极厚的内衬,接着套上由铁环制成的过腰锁子甲(这种东西一碰水就生锈),然后让侍从把组装铠的各部分像胸甲、臂铠、膝铠、护胫等,在他身上拼装起来,用搭扣和带子或铁条固定紧。最重要的也最让骑士们难受的是头盔,因为头部是最易遭敌人攻击的脆弱部位,于是必须戴上重量极重的头盔,遮住整张脸,只在眼睛前开几条小缝。这样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龙虾。 弓箭对这样的大龙虾是很难造成什么伤害的,对步兵和轻骑来说他们就像是坦克。但也极为危险,重装骑士一旦从马上摔下来,就会像一只大海龟一样难以爬起来,甚至当场脑震荡昏迷过去,这时敌方战斗力最低的无甲步兵都能轻易将他杀死。而且那种只开几条细缝的重头盔,一旦被对手打歪,里面的骑士就会很可笑地变成一具断线木偶。在夏天到来时,那对重装骑士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纵是满头大汗也无法用手抹布拭,厚重的全身铠只考虑防御而根本不考虑散热,以至于不少英勇的战士不是死在战场上敌人的手里,而是在酷热中活活闷死在重铠的包裹中。至于淹死的也不在少数,有时只是一条小河小溪对骑士们来说也是噩梦,因为他们一旦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水里,哪怕是膝盖深的水位,也会将他们淹死。 所以说,虽然大部分史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巴巴罗萨遇难时的细节,但可以想像得出,渡河的那天,湍急的河水拍打着骑士们的铠甲,年迈而威武的巴巴罗萨老皇帝骑在他高大的战马上指挥他的日耳曼孩子们安全穿过河流,谁料战马一个不留神蹄子打滑,把措手不及的巴巴罗萨摔倒在河里,河水也许并不是很深,但身着重装组合铠的巴巴罗萨根本无法从河床上站起来,等战士们将他从河里拖上岸时,已经迟了,这位传奇帝王已蒙上帝召唤。 巴巴罗萨出师未捷身先死,对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东方的基督徒心目中,巴巴罗萨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上帝信徒的保护神,没人怀疑他能征服拜占廷,降服塞尔柱,乃至收回圣城并给萨拉丁点颜色瞧瞧,但现在就像寡妇丢了独苗——没得指望了。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在年轻的英王和法王身上了。
巴巴罗萨de死 萨拉丁收复圣城之时,也就注定他要迎来他这一生的几个强敌。哈丁之战后,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正在和红胡子巴巴罗萨斗得死去活来的教皇乌尔班三世闻此噩耗,受不了这个重大打击,一口气没缓过来,魂归离恨天,就此蹬腿了。 11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后出场,发动了旨在收复圣城和收拾萨拉丁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英雄,其历史地位就好似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 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罗萨霸气横秋,狮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驯,奥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谋,加上萨拉丁的宽厚随和,对比极为鲜明。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萨拉丁之下,三王齐会萨拉丁,照理说萨拉丁根本没有机会。不过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可现在一口气跑来三条,这热闹是有够瞧的了。 这年初夏,66岁的巴巴罗萨与他的长子施瓦尔本公爵率10万日耳曼十字军从雷根斯堡出发,可怜的匈牙利又一次倒足了血霉,又被巴巴罗萨给痛痛快快地洗劫了一番。穿过匈牙利便又到了拜占廷的境内了,这次巴巴罗萨可替一百年前的“穷人十字军”出了一口恶气了,着实将拜占廷狠狠地修理了一顿。正所谓好狗不挡道,拜占廷皇帝伊萨克二世被揍怕了,赶忙打开大门迎接巴巴罗萨。巴巴罗萨在君士坦丁堡过了冬,次年开春,日耳曼十字军渡过马尔马拉海,进入小亚细亚,轻轻松松地打败一个叫伊尼科(在今土耳其境内)的突厥国,在小亚细亚的高原一路横行无忌,周边诸国无人敢撄其锋,避之不及。 日耳曼十字军在1190年6月份时,到达小亚美尼亚王国(今土耳其南部)附近,巴巴罗萨居然在渡过一条叫萨列夫的河时溺死。这事足以使当时任何人瞠目结舌,一代传奇英雄,居然会以这么一种方式死得这么莫名其妙,以至于那几百年里德国人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们还等着巴巴罗萨在圣城相会萨拉丁,为神圣罗马帝国带回不世的功勋和荣誉呢!但随着巴巴罗萨的过世,这切都将烟消云散,即将名扬天下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荣誉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了。 对此痛苦的德国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故老相传,说巴巴罗萨皇帝只是暂时昏睡而已,身体就保存在帝国的奇佛豪森大城堡里,终究有一天这位日耳曼传奇英雄、万民景仰的人皇,会从长眠中醒来,再次在狂风中飘动他那团烈火一般的红胡子,拯救德意志,将德国带入鼎盛和辉煌。 关于巴巴罗萨的意外死亡,依笔者估计是与当时骑士的装备缺陷有关。中世纪骑士们的重铠甲是件很让人生畏的东西,这种厚重的组装全身铠,骑士本人根本没办法自己穿戴,他们得站着让两个以上的侍从帮忙,先穿好由毛毡或织棉制成的极厚的内衬,接着套上由铁环制成的过腰锁子甲(这种东西一碰水就生锈),然后让侍从把组装铠的各部分像胸甲、臂铠、膝铠、护胫等,在他身上拼装起来,用搭扣和带子或铁条固定紧。最重要的也最让骑士们难受的是头盔,因为头部是最易遭敌人攻击的脆弱部位,于是必须戴上重量极重的头盔,遮住整张脸,只在眼睛前开几条小缝。这样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龙虾。 弓箭对这样的大龙虾是很难造成什么伤害的,对步兵和轻骑来说他们就像是坦克。但也极为危险,重装骑士一旦从马上摔下来,就会像一只大海龟一样难以爬起来,甚至当场脑震荡昏迷过去,这时敌方战斗力最低的无甲步兵都能轻易将他杀死。而且那种只开几条细缝的重头盔,一旦被对手打歪,里面的骑士就会很可笑地变成一具断线木偶。在夏天到来时,那对重装骑士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纵是满头大汗也无法用手抹布拭,厚重的全身铠只考虑防御而根本不考虑散热,以至于不少英勇的战士不是死在战场上敌人的手里,而是在酷热中活活闷死在重铠的包裹中。至于淹死的也不在少数,有时只是一条小河小溪对骑士们来说也是噩梦,因为他们一旦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水里,哪怕是膝盖深的水位,也会将他们淹死。 所以说,虽然大部分史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巴巴罗萨遇难时的细节,但可以想像得出,渡河的那天,湍急的河水拍打着骑士们的铠甲,年迈而威武的巴巴罗萨老皇帝骑在他高大的战马上指挥他的日耳曼孩子们安全穿过河流,谁料战马一个不留神蹄子打滑,把措手不及的巴巴罗萨摔倒在河里,河水也许并不是很深,但身着重装组合铠的巴巴罗萨根本无法从河床上站起来,等战士们将他从河里拖上岸时,已经迟了,这位传奇帝王已蒙上帝召唤。 巴巴罗萨出师未捷身先死,对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东方的基督徒心目中,巴巴罗萨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上帝信徒的保护神,没人怀疑他能征服拜占廷,降服塞尔柱,乃至收回圣城并给萨拉丁点颜色瞧瞧,但现在就像寡妇丢了独苗——没得指望了。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在年轻的英王和法王身上了。
纳粹的利剑之鼠式超重型坦克 1942年6月8日,德国著名的坦克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在会见希特勒的时候提出发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当日即任命波尔舍为总设计师,研制一种安装有128mm或150mm火炮的超级重型坦克,这就是“鼠”式坦克的来历。1943年1月12日,德国陆军兵器局召集了各有关厂家下达研制任务,参加研制的厂家有:克虏伯公司,西门子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斯可达公司和阿尔凯特公司等,有阿尔凯特公司负责总装任务。1943年12月23日,在阿尔凯特公司的试验跑道上进行了“鼠”1坦克的行驶试验,获得成功,不过当时炮塔没有浇铸,用的是55t的混凝土炮塔作为替代品。1944年1月10日,该样车被运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试验场,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除了悬挂装置强度不够和出现一些其他的小故障外,都还令人满意。但是它的最大速度只有22km/h,持续速度只有13km/h。随后希特勒命令波尔舍博士在1944年6月之前制造出有炮塔的装有武器的完整“鼠”式坦克。1944年3月20日,第二辆样车“鼠”2式坦克的车体被运到了博普林根,不过其他的部件直到6月9日才全部运到,并开始新的试验。1944年10月,“鼠”1坦克和“鼠”2坦克都被运到柏林郊区的库麦斯道夫试验场作进一步的试验,试验开始不久,“鼠”2式样车由于发动机和发电机轴匹配不当,发生了柴油机曲轴损坏的严重故障,而新制造的发动机直到1945年3月才运到库麦斯道夫,组装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随后不久德国就战败了。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两辆样车,还有9辆正在生产过程中。原计划生产150辆,但是由于二战的进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鼠”1坦克装上了炮塔,炮塔上装有一门128mm的火炮和一门并列75mm火炮,动力装置是MB509汽油机,车体表面涂三色迷彩。“鼠”2坦克未装炮塔,动力装置为MB517柴油机,表面涂两色迷彩。这两辆样车在德国投降前并没有参加最后的战斗,在苏军最后攻克柏林前,德军把这两辆样车都炸毁了。苏军在战后将各处缴获的车体部件拼凑成一辆完整的“鼠”式坦克。 “鼠”式坦克火力强大,防护坚固,但是它极差的机动能力几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为固定的火力点,而且生产的比较晚,数量也很少,根本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PzKpfw VIII "Maus"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88000kg 车长 10.09m 车宽 3.67m 车高 3.66m 引擎 MB509/MB517 Diesel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22/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92-300/87-135 km 乘员 6人 火力装备 128mm KwK 44 L/55 ; 75mm KwK 44 L/36.5 弹药 128mm:32发 ; 75mm:200发 装甲 50-200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n.a.m 越壕宽 3.00m 涉水深 1.63m
德军的信号口哨(Signal Whistle) 德军的信号口哨(Signal Whistle) 资料来源:LANDSER 翻译:罗严塔尔 当信号口哨的捎绳为德军的军服增添了一抹亮色时,信号口哨本身,当其他方式都不再起作用时,在战斗状况下也起着发送信号的作用。信号枪的声音在激烈的交火中经常是听不见的,同样,在枪林弹雨中,士兵站起来挥手,毫无疑问会成为敌军的明显的靶子,特别是久经训练的狙击手,他们早已把这类不同的动作作为辨别敌军士官和军官的方法。 构造(CONSTRUCTION) 信号口哨(signalpfeiffer)的结构十分简单:由树胶制成,大约5厘米长的哨膛中有一木制小球。 圆状的哨帽上有一浇铸上去的环,用来穿过哨绳(signalpfeifferschnur)。哨绳大约35厘米长, 呈交缝式编织,在末端留有一2厘米长的线圈。一个线圈是车了螺纹的,穿过哨上的环,使哨绳穿过线圈并结在那里,而另一线圈则被固定在军服的纽扣上。 佩带方法(METHOD OF WEAR) 信号口哨经常被塞在右胸的口袋里,而哨绳的一端则被系在束腰外衣的第二颗纽扣上。因此哨绳在右胸口袋与上衣正面之间清晰可见。 信号口哨的使用(THE SIGNAL WHISTLE IN USE) 信号口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声音高到几百米开外足以听到,而且不容易和盟军的哨音混淆。英军的“博比”哨(译注:英国俚语bobby是警察之意)是双重音高,而美军的信号哨音则是很高的颤音。德军的信号口哨的声音生硬刺耳,通常被拿来和知更鸟的叫声相比。 德国步兵在战场上经常使用事先设定好的哨音作为战术信号: -------- 持续的哨音 “警报” - - - 三声长的哨音 “集合” - 一声长的哨音 “开始行动”或“攻击” - - 两声长的哨音 “后撤”(这一信号会被不断重复) - * 一长一短的哨音 “右翼开进” * - 一短一长的哨音 “左翼开进” * * - 二短一长的哨音 “左翼转移” - * * 一长二短的哨音 “右翼转移” * * * * 四声短的哨音 “重新编组” - * - 一长一短再一长的哨音 “在指挥官周围集合”。
首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