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tAP81S 15606152222
五藴非我,非我所,不相在!
关注数: 169 粉丝数: 163 发帖数: 2,040 关注贴吧数: 37
转:练拳眼如何看?(真定老人) 在春节前夕,一个练了六、七年拳的弟子来看望我,突然问我,打拳时眼应该看哪里?我很惊诧,早就说过的,常识性的问题,怎么会不明白呢?原来,不少人告诉他,打拳时要看自己的手!绝大多数的师傅都这么说,而我告诉他,看假想敌的印堂和两肩,与多数人的看法相矛盾,于是发生了混乱。开汽车的人都知道眼向前看。因为在快速运动中,盯着近处某一点就会撞车。搏击时不要专注稍节,手脚甚快,眼花缭乱,看不清。专注一点,丢失全局,就会挨打。稍节的运动方向、角度,是由根节的运动决定的,相对来说,根节运动速度要慢得多,移动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古代武术家得出一句经验之谈:“看根打中,看中打稍”。不必看稍。再进一步说,对手所有的动作和心理活动,都会通过双眼和两肩表现出来,古代武术家又得出一句经验之谈:“看眼知手动,看肩知脚动”。所以,两肩和眼这个三角地带,是我眼神注视的焦点。这个部位运动幅度最小,最易把握。所以,石家绵张秘诀曰:“未曾动手观七星,两肩、鼻准、印堂中”。七星包括了对手全身主要攻击部位,是用余光扫视,主要眼光要放在敌脸、肩附近,特别是逼视他的双眼。我逼视对手双眼,对他形成威胁。对手的心态变化会从眼神透露,是自信,是胆怯,是硬攻,是弄鬼。敌未动手先知,占尽先机。我的打击目标首选他的司令部,我进手直接找臂根、肩附近,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关注他的面部和双肩。你看绵张的72死手,对于来手不遮不架,直接找中节、膊根,射身入怀。看手干什么?自己一个人练套路看哪里?部队训练有一句话:“练为战”。战时看哪里,练时就看哪里。不是说“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吗?练套路也看心中假想敌的肩和眼。问题是,大多数人心中无敌。他们练拳时,心里在背拳谱,或者在想,师傅是怎么打的。许多人打了多年的拳,始终不知道这个动作是干什么用的,心中无敌,只好看手。其实,打拳时眼看自己的手这种说法,来源于京剧。你看京剧演员拉一个架子,必须眼随手转,这样才能有精、气、神。比如,右手向前指,他必须先向左转身,右手向左肩甩过去,再向下转半圈,再向前指。在这个过程中,眼一定看着自己的手转半圈,最后才向前看去。美轮美奂,精气神十足,迎来观众一片掌声。武术界表演派的先辈们,一定从堪称国粹的京剧中悟出了门道,于是,眼随手转成了博取掌声的不二法门。比如,太极拳的“搂膝拗步”,本来是用手去按对手的胸部,但先要把手向身后甩过去,再向上画半个大圈,最后才向前推去,还要求回过头去,眼看着手。再比如“高探马”,本来是用手探打敌脸的,也要向后甩手画个大圈。上世纪三十年代,太极名家陈炎林先生就说,“高探马”在过去是从胸前出手,到三十年代就甩到身后出手了。但那时,手虽向后甩,眼还是向前看的。现代人可能觉得那样手与眼不合,有碍观瞻,于是强调把头也甩过去,向后看手,心中根本没有想到敌人的位置在哪里?不但太极拳,许多拳都存在心中无敌的花架子。眼看哪里,看起来是个具体问题,其实,它关系到武术的实质。武术是什么?练武为什么?我很困惑。我与石建义先生探讨过,我们倾向于把传统武术的实质定为“搏杀”,“没有规则的搏杀”。这符合武术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这种武术观,只有在战争乱世才能排上用场,在任何一个安定社会都会受到抑制。事实上,在今天,武术是一种体育锻炼,是一种艺术表演,是一种竞技比赛,是一种商业炒作。只有如此,武术才能生存下去,发展下去。既然武术是体育,把手向后甩,回过头去看手,扭扭腰,不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吗?既然武术是一种艺术表演,不眼随手转,怎能体现中国人的精气神?掌声从何来?赞助费从何来?我无言以对。人家说,以搏杀为宗旨的传统武术是“夕阳文化”,只能走向衰亡。你那个张氏短打,架子那么小,胳膊都伸不开,柔,配不上《梁祝》的音乐,刚,合不了《中国功夫》的节拍。你那个进身入怀的打法,入不了电视导演的法眼,武林高手离着八丈远,只需一抬手,对手早就飞出撞墙了,那才过瘾。就连孩子们心中的武术高人,也是能在水上漂,能在空中走,能“隔山打牛”,刀枪不入的半仙,根本不切实际。武术啊武术,你越来越花,越说越神,却越来越空,还要高唱“中华有神功”。不错,中国是有神功,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努力学习,毕生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东西。现在孔子从坟墓里走出来,儒家思想大有与现代化结合,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之势。张横秋等一些实战派武术家为什么不能从坟墓里走出来,与现代搏击相结合,成为中华武术的灵魂?考古学家从古墓里挖出一个破盆视如珍宝,古典武术秘籍里有数不清的珍宝,我们却说是“夕阳”。 武术,因搏杀而产生,因搏杀而发展。看古代的武术著作,比如俞大猷的《剑经》,程子颐的《武备要略选》等等,就是讲敌人怎么打过来,我怎么杀进去,虽然也有套路,但根本不讲空架子,讲的就是搏杀。动作都十分简单而实用。看那些插图,眼睛始终对准敌人,不敢有丝毫做作。这才是传统的武术,武术的传统。搏杀,是武术的本质,是武术之魂。当然,练武也能强身健体,也能用来表演,也能拍电影拉赞助,但那都是副产品,别的运动项目也可以具有以上功能,只有“无规则的搏杀”是武术特有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离开搏杀,武术将变成舞蹈,那就是武术的“自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花架子,外国人也瞧不起。练武的人,眼往哪看,很重要。
转:形与势 太极拳中“拳式”和“拳势”的区分 习练太极拳应当明白什么是“拳式”和“拳势”,分清“式”与“势”的区别,领悟“式”与“势”之间的内在关联,掌握“式、势相合”的练拳方法,这不仅对习拳者由外入内起着指导作用,还可提升太极拳的养生效果。 一、太极拳的“式”与“势” 1、拳式与拳势的区别 拳式是太极拳冠以名称的招式,是看得见的肢体动作,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等。拳式是前辈武术家技击实践的结晶,不同的拳式都有其独特的攻防含义。 拳势是太极拳的内在动力,是看不见的体内劲力的运化。太极拳的拳势只有两个:“蓄势”和“发势”,蓄势是劲力的积蓄,发势是劲力的发放。拳势的蓄和发源自人体能量的收与放。传统武学将人体能量称为“内气”,人体能量在体内能够象“气”一样流动和聚散,蓄势时体内能量流从四肢向丹田汇聚,称之为“合”,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肢扩张,称之为“开”,所以太极拳的两势也可叫做“开势”和“合势”。在阴阳学说中,阴阳是一对具有能量属性的矛盾,能量较强者为阳,能量较弱者为阴,如火为阳、水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日为阳(太阳)、月为阴(太阴)。在太极拳中,蓄势为合属阴,发势为开属阳,因此太极拳的两势也称为“阴势”和“阳势”。太极拳的套路便是由多个阴阳拳势衔接循环而组成的。 2、拳式与拳势的内在关联 拳势是完成拳式的内在动力,拳式是由拳势催发出的外形,如果把拳式比作看得见的浪,拳势就是暗中推波助澜的涌流。没有拳势支撑的拳式,就会缺少太极拳阴阳开合的内涵,流于“空架”或“太极操”;没有拳式规范的拳势,就会失去武术的攻防意义,只能称之为“气功”,正所谓:“有式无势是空架,有势无式不成拳。”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拳式对应一对蓄发拳势,如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拳式“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当一个拳式由多个分拳式组成时,如拳式“揽雀尾”包含有“掤、捋、挤、按”四个分拳式,每个分拳式就各对应一对蓄发拳势。 二、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 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分为三个阶段:由式及势、以势催式和势、式相合。 1、由式及势—练就正确的动力定势 初学太极拳,当以习练拳式为主,重点在于掌握太极拳的身法、步法、手法和眼法,身法做到中正安舒,步法做到轻灵沉稳,手法做到劲如抽丝,眼法做到手眼相应。然后以腰为轴统领全身,做到步随身换,臂由腰带,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此阶段应注意寻找“太极无手”和“腰脊行拳”的感觉。 拳架通过不断地习练和纠正,逐渐使拳式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势”。此时即便套路生疏遗忘了,但举手投足间拳式依然中规中矩,这是因为套路内容靠大脑来记忆,而动力定势是由小脑通过运动强化来学习记忆的。 拳式熟悉和协调后,要进一步注意肢体的放松,只要有“虚领顶劲”在这儿撑着,您尽管放松全身的关节和肌肉,无须担心疲软和松懈。放松身体以松开两肩和两胯最为重要,肩松后上肢才会松,腰脊之劲方可到达于手,胯松后下肢才会松,腰脊之劲才能传递到脚,所以说节节放松才能节节贯通,能量流才能在体内畅通无阻而汇成拳势,可见规范的拳式是练出拳势的基础。 正确的放松应当是“松开”而不是“松懈”,两者的区别在于松开后肢体会产生伸展舒张的气势。由于地球的引力,放松之后身体自然会产生向下的沉劲。如果您在练拳时感到两臂沉甸甸的,身体产生“一领百沉”(百会穴上领而肢体百骸下沉)的感觉,身姿具有伸长放远的气势,说明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松沉。 2、以势催式—练出支撑八面、富于弹性的掤劲 自然界里能量运动的基本方式是聚合和扩散,即“阴聚阳散”。“阴聚阳散”在太极拳里就是拳势的开合。开合是在身体四梢与丹田之间进行,“四梢”指人体四肢的梢节(两手、两脚),“丹田”位于人体小腹,是人体的重心所在,也是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和劲力运化的中心,所以太极拳应当是以丹田为中心来展开运动的。蓄势时能量流从四梢向丹田汇聚,是能量的积蓄,为合属阴;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梢扩散,是能量的发放,为开属阳。由于拳势的开合是以丹田中心,故称为“丹田开合”或“内开合”。 除了“丹田开合”之外,太极拳还有“形体开合”与“呼吸开合”的说法。形体开合也叫“外开合”,肢体伸展向外者为开,肢体屈缩向内者为合。呼吸开合源于李亦畲《五字诀》中“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的论述。实际上“丹田开合”、“形体开合”和“呼吸开合”三者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丹田开合是动力核心,形体开合是丹田开合对身体的催发和显现,呼吸开合是对丹田开合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呼吸开合与拳势的蓄发、开合密不可分,故称为“拳势呼吸”。拳势呼吸可以用“蓄吸发呼”四个字来概括,即蓄势时吸气,周身气势收缩,是能量的聚蓄过程,为合属阴;发势时呼气,周身气势膨胀,是能量的发放过程,为开属阳。拳势呼吸宜采用腹式逆呼吸,即吸气时腹壁内凹,呼气时腹壁外凸,这种“吸缩呼胀”的特点恰好与拳势的“合缩开胀”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拳势呼吸是引动拳势变化的风帆,也是太极拳从外入内必经的桥梁,“以呼吸之绵长而达丹田之充盈,继以丹田之充盈再贯满全身而达于四梢,如此内劲生而力量足。” 但要注意不可把拳势呼吸做成机械的“呼吸操”,拳势呼吸应当是非常自然而又极其舒畅的呼吸方式。如果您在练拳时做到心息相依,形息相随,“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周身气势产生“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的感觉,说明您已经掌握了拳势呼吸的要领。 空气和水看似柔弱,但通过有序化的旋转运动“集柔成刚”,就能形成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和巨浪。同理,太极拳要求“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遍布周身的能量通过开合有序化的聚散运动,就能汇聚成太极拳极为宝贵的整体劲一掤劲,正如《八法秘诀》中对掤劲的描述:“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②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使得身体支撑八面。太极拳里支撑拳式动作有八种劲法:掤、捋、挤、按、采、捥、射、靠,把它们称之为“太极八法”。八法中除掤外的七种劲法都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实现的,故把掤劲称为太极拳的“母劲”,把太极拳叫做“掤劲拳”。 拳势的开合会引动周身掤劲的充盈变化,如果您在练拳时感觉身体好似一个充了气的大球,随着拳势的开合变化,大气球在不断地胀缩鼓荡着,这就证明您已经拥有了掤劲。 3、势式相合—“定式”(“定势”)是势式相合的同步定位点 技击的规律是蓄而后发、合而后开,蓄到位才能发得透,合得住方能开得展。太极拳有“身备五弓”之说,说我们的四肢和躯干各象一张弓,蓄力时四肢弓在躯干弓的带动下弯曲合拢起来,发力时五张弓一起弹出打击敌人,这就是“蓄力如弯弓,发力如射箭”。其实在自然界里,猛兽在捕杀猎物时,也都是先将身体卷曲成弓形,然后择机突然伸张身体扑向猎物。不同拳式的攻防含义虽有不同,但在动作类型上不外是肢体的弯曲和伸展,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形体开合”。拳式中肢体弯曲合拢的过程,在拳势上对应着蓄势,能量流由四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吸气,此时身体轻灵,便于身法转换。拳式中肢体伸开外展的过程,在拳势上对应着发势,能量流自丹田向四肢膨胀,为开属阳,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呼气,此时身体沉稳,利于打击敌人。“柔过劲,刚落点”是对上述变化过程的点睛之言,“柔过劲”对应着拳势的蓄、合、阴,“刚落点”对应着拳势的发、开、阳。但要注意的是,发势时的“刚”是“集柔成刚”,是掤劲的充盈和周身整体劲的体现,切不可用局部的拙力去完成。刚的本质还是柔,太极拳的刚只能从松柔中获得。 那么,打拳时怎样做才能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准确地协调同步起来呢?这就要凭借一个同步定位点一“定式”。在太极拳套路中,每个拳式在结束时身姿都有一个似停非停的定型,这就是“定式”。定式既是一个拳式的结束点,又是一对拳势的结束点(所以“定式”也叫做“定势”),同时还是一个拳势呼吸的结束点。此刻既是新、老拳式的转换点,又是拳势由发向蓄(由开向合、由阳向阴)的转换点,同时还是由呼向吸的转换点。由于定式是拳式、拳势、呼吸三者的同步定位点,因此练拳时一定要把定式做到位,使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的结束点在此自然对齐,这对于实现“势、式相合”是至关重要的。 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协调一致的总指挥来自“意”。我们常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里所讲的“气”包括“内气”和“外气”两部分,内气指体内能量流,引导内气的方法是“阴聚阳散”一拳势开合,外气指肺部呼吸之气,引导外气的方法是“蓄吸发呼”一拳势呼吸。“气”在意念的引导下,经过开合运化后形成拳势,然后用拳势去推动肢体完成拳式,这就叫:“意不动,气不动;气不动,外不发。” 武式大师郝月如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我们习练太极拳当以练“势”为重。吴式宗师杨禹廷说:“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式(势)子,一通百通。”我们练拳不在于学会套路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打出拳势的阴阳内涵。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总结道:“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阴阳开合”堪称太极拳的纲,练拳时一定要抓住这个纲,纲举目张,统领周身四肢百骸协调运动,使神、意、气、息、形五种元素熔化成一个完美的和谐体。 有一天,当您把“式”练成了“势”,做到式中涵势、以势催式、式势一体之时,您便踏入了太极拳的门槛。
转:正面什么都没有,只练背面 含胸拔背,前提是胸口空无一物。太极拳非常忌讳挺胸努气,含胸拔背的前提一定是胸口松了,没有气了,其实这个词有误解,总让人以为胸口要动,其实胸口是不动的,含胸拔背是形容外表看起来的样子,并不是动作要点。含胸拔背的动作就是动肩胛骨。两个肩胛骨往前一合,这就是含胸拔背。所以,练的是背部的筋肉拉抻,不是去憋胸口。 含胸拔背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师自己的说法,是含胸炸背。意思是后背炸开了花。完全松开的样子。 内家拳转腰,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收屁股小腹上翻,一个是含胸拔背,是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的向后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缺任何一个,会受伤的。不要为了追求拧的角度大而放弃这两个前提条件。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我说的是活腰功,就是在练小腹上翻和含胸拔背,在下蹲到低处时,收屁股的力量传导到后背,后背的脊柱一动,两个肩胛骨往前合,两只胳膊以中指为轴,各自往外一翻,两个肘子就并到一起了。这时候全身都是合在一起的。我以前不敢怎么说上半身的动作,就是怕练的人注意力放到上半身,反而忽略了后腰。还是那两个要点:1)一切动作都是后腰带出来的;2)正面什么都没有,一片空洞,只有肚脐在呼应,只练背面。 事情就是这样,你只管练气下行,别人会觉得你打他;你只管练轻灵,别人会觉得你沉重。听着简单无理,其实是好多人不愿意说破的。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胯是指哪里?现代人所说的胯,都是说髋关节。身体的两侧。这不是古代武术家说的胯。古人说的胯,位于身体的背面。你用手摸你的屁股,屁股上面会有两块骨头突起,就是那里。所谓开胯,就是那一带的筋肉抻拉开。这是很不容易的。 所谓肩与胯合,是指的这个胯。不是屁股侧面。你去做一个太极拳的野马分鬃试试,是你的这个地方托着你的肩在动。而且是左边的胯托着右肩,交叉的。动力来源于丹田的转动。自己试试就知道我所言不虚。
转:一个高手的练拳随记 拳学路长,歧路万千,得道难。 求道艰辛,常悲不自禁,甘苦自知。 武之为道,养为主,悟为上,能养善悟可近道矣。 无钱可存时多存点健康,金钱与健康离幸福的距离,健康更近 。 态度与信念 形意,太极,八卦,内外家;长拳不长,短打不短;各有其优点,不敢说没有缺点。 各有神奇处,别谬信为神。相信不能迷信,神奇不能神秘;执着不能偏执,痴迷不能沉迷。 最怕唯我独尊,唯我正宗,老子天下第一。 如是只能坐井观天,画地为牢,闭门造车,自我陶醉,自我麻醉,终将入歧途不能自拔。 虽得小道终是旁门,难登大雅,终将误人误己。 明理 拳理不明如盲人骑瞎马过乱石滩。拳多言势,势要形神具备,理为正确的指导方法。 练武不得法到老仍就傻。 法分功法,技法。 何为功法?功就是量,是重复,法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指导下不断的重复,就是功夫。 练功夫,大道至简,要从简单处入手,耐得住寂寞,不断的重复。 千遍自然熟,万遍理自现。由熟能巧,巧能妙,妙能灵,灵则神,能空灵妙则入道矣。 技法招法一个意思,是固定的,就如拳击的直、摆、勾。 不要迷信绝技招法,即便有,懂者未必教(懂者自身能用与否都是问题,没有了实践的环境),学了未必会用,用了未必有效果,就如直、摆、勾,人人可学可练,但不是人人用着得心应手。 技法是枪的话,打得准与否那就看功夫深浅高低了。 劲 教拳不教功,讲招不教劲。 1. 内家尙劲不尙招,尙意不尙力。 尙劲,形意之硬打硬进无遮拦是也,硬非拳头硬,劲硬是也(指骨劲、根劲这个层面的劲)。 内家不练力也是误解。 其实内家外家都不练拙力、局部力、练的都是整体力、协调力。 力练好练整了就出所谓的内力内劲。一胆二力三功夫很有道理。狭义的力指拙力不可取,广义的力同劲。 肩紧力出,肩松劲达,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不是绝对不用力,用意不用力的力指的是不用拙笨之力。 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离不开地球的重力,武技所能用的主要是地球的反作用力,所发之力绝对来源于自己的肌肉,太极拳的修炼就是最大程度调动更多的有效肌肉群参与发力,而与此同时又更大程度的让不参与发力的肌肉群充分的放松,这是很难的,所以太极拳难练。 练得是整体协调力,协调肌肉,如腹肌、背肌、臀大肌等等来参与发力的能力,练好了才是内力。 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矛盾,只有更好的了解掌握才有助于提高。 连用力都做不好,不要奢谈不用力;连顶劲都不到位、做不充分,不要说不顶;连丢都丢不利落如何去做到不丢,只有从顶得住丢的开做起才有可能做到不丢不顶。这些是太极拳人最容易忽略的。 四两拨千斤要从千斤力练起才是正途,我辈切不可舍本逐末,误入空谈、妄想、妄练、自我陶醉、麻醉的歧途。 2. 练劲第一要务为松柔,简单的说,松是基础,没有松就没有整。 松在内家拳有三关,一肩,二腰、三胯,很多人一辈子连第一关都过不了。 拳谱云:“肩紧力出(拙力僵劲)肩松劲达(初步的整劲刚劲)”应深体会之,免得徒误光阴。 松肩往往成为练拳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许多人终生难过此关,的的确确很难过。 有时快时能松,慢了未必能松(练形意感受),有时慢了能松快了未必松(练太极感受),平时能松对阵搭手未必能松。 以上种种不能随时随地做到的松都是假松。 3、劲之进阶步骤,松柔出劲,肩松先出鞭子劲。 松柔尙不够,加沉才出整劲,整劲仍不够,加合才是刚劲,加速度才出寸劲爆发劲。 4、太极找形意劲,形意找太极劲。 练太极、形意过程不大一样,结果是相通的。 有松不一定能整,练太极拳即便松了,也不一定能发整劲(松了后发整劲,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单练太极,无明师指导,很难会发劲),但是能发整劲,一定是松了,否则整劲是出不来的。 发整劲,形意相对来说上身快点;松肩、腰、胯太极相对来说上身快一点。 5.懂劲之劲为何(沾粘连随不丢顶在此不谈)? 为冷、弹、脆、快、硬,惊、崩、抖、颤、 绝。 冷快言其突然,拳打不知之意;弹指压而后发之意;脆言其骤发骤收;惊指迅雷不及掩耳使敌呆若木鸡也;崩直也,类崩拳劲,轨迹如子弹;抖颤上下前后左右之意(谚云百练不如一走,百走不如一抖,乃八卦绝技);绝,抖绝之意爆炸之意,四面八方莫可当,形意最高境界之劲。 发劲为复合劲,一发诸劲皆含。 练如杨柳扶风,用如惊涛拍岸。 关于技击 武技来源于搏斗,源自于与猛兽的搏斗,源自于战场。谈论武术,就必然回避不了技击的问题,只会武不会击是伪武,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失去灵魂的武术终将会被淘汰。 现在的传统武术基本上是靠先辈的事迹及传说在苦苦挣扎勉力支撑。 现阶段散打基本能代表我国武技的搏击水平,离世界搏击水平差的很远。 刚刚开办时的武林大会、武林风的百姓擂台的水平基本代表了现在传统武术的搏击水平。 与时俱进地看问题较好,或者换个角度看,拳击何尝不是外国的传统武术呢,研究其发展史会对我们有很大的教益。 散打所用技法何尝不是脱胎于传统武术呢,只不过是精练加重复而已,早期搞散打的哪个不是传统武术出身? 完全没有必要割裂开来看问题,稍微研究一下太极、形意、八卦的创传史,哪门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兼收并蓄,开放发展起来的。 挖掘,继承,发展,创新,武术才有出路。 越来越认识到,内家因要入身近战,多是搏命的,难印证。 其他 太极如阵地战之守方,主守,静以待敌,以静制动,见着拆招。 形意如攻方,硬打硬进无遮拦。 八卦如游击战,运动中消灭敌人。 所以太极要奸,形意要毒,八卦要滑,换一种说法是太极灵,形意猛,八卦巧。 很难说那个难哪个易, 一般而言,出功快慢之顺序,形意 八卦 太极。 太极主慢练是后来的事,轻慢缓匀不错,少了疾风暴雨,难做到急来急应缓来缓随,现在太极光剩了缓随,没人说甚至没人会急应了。 观今之太极能做到急应的都少,莫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了,空灵神妙境界更只能是幻想了。 过分强调四两拨千斤之巧,太极容易练偏;练成千斤力,四两巧用来才更神妙。 推手的心态,熟人间友好,求的是道理(搭手开始); 陌生人间警惕级别提高,往往争的是胜负长短,激烈程度高,类似于竞技推手,心态不一样状态也不一样(搭手即走变,否则必为人制); 散手性质的推手,论的是输赢,要有争生死的心态(往往不搭手,若即若离,快如闪电)。 三种推手心态决定状态,状态用错了,必吃亏。 所以生人尽量不推,难把握。 推手或太极交手境界可分为: 造机造势——己之优势对敌,死势居多、以己为主; 求机求势——求己善用的还是以己的成分多; 得机得势——己的成分少彼的成分多,往往得理不让人,彼为我所制;随机随势——境界比较高了,以彼为主逆来顺受,往往让彼无所是从;无机无势(忘我无我,给彼的感觉是空若无物,白日见鬼不寒而栗。)为解惑近两年接触太极多些故作如上想。) 何为高手明师,就是能把极复杂的问题三两句解释清楚。 当然也能把简单问题阐释的极详尽又明白晓畅(绝不是谈玄故弄玄虚)。 功夫高者未必教学能力高,教学能力高者多有功夫。 高寿者未必功夫就高,功夫高者多高寿。 单非武能入道,功夫高者,如画家(齐白石)、书法家、艺术家皆能入道,皆是功夫(定、静、超然修炼得来)。 内家之以静制动犯者立仆难见到,或者本就是传说? 虽为随想,但也随了多年,今成文于上,以志不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格斗有用,皆为我用!
转贴:太极拳掤劲是什么?如何练习。 感觉这个表达还行,和洪老的掤劲二论可对照参习。转来供大家参考。 太极拳界历来有“太极拳主掤劲”之说。那么,什么叫掤劲?掤劲在太极拳的练法与应用中占什么样地位?怎样练好和用好掤劲?这三个问题弄清了,在太极拳的练法和用法上就算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否则虽然经久练习也以难登堂入室,陟圣造巅。   “掤”劲是太极拳八种劲法之一,也是其首。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也。在太极推手中“掤、捋、挤、按”为四正手,“采、挒、肘、靠”为四隅手。“掤、挤、肘、靠”是四个进攻的手法。“捋、按、采、挒”是四个化解的手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俗称八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俗称五步,统称“八法五步”,也叫“八门五步”。通称“十三势”。“十三势”就是太极拳的全部精华,也可以说是太极拳过去秘不外传的绝技。   “十三势”的基础是什么?是掤劲。特别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个手法,如果失掉掤劲,其他七种劲力都不可能产生和化解。   掤劲是一种由下向上、由内向外或者准确的说是一种上下、内外对拔撑拉的一种意念劲。掤劲是骨骼拉开,肌肉韧带用意念放松。掤劲有膨胀之意,爆炸之势。其动、静过程的始终都要呈显出圆转自然之形,中正安舒之态,松静开阔之神,随遇平衡之性。   掤劲是一个对立统一,俯阴抱阳之体。属水性。具有公转同时自转之能,具有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孔不入,向下而后漂升的特性。掤劲其大无外,可与宇宙相融,其小无内,如同原子之无限分裂。练太极拳在弄明白掤劲,练好掤劲的同时还要弄清掤劲与其他七种劲力的关系。掤劲向斜后上方滚动(食指画眉毛)就产生捋劲,乃破掤劲之法;掤劲向前下方滚动(夹脊找前脚)就产生挤劲,乃破捋劲之法;掤劲向斜下方滚动(膻中穴找少商穴,凭栏下瞧)就产生按劲,乃破挤劲之法;掤劲向后上方滚动(玄关找肩井)就产生采劲,乃破肘劲之法;掤劲向左、右、上、下直向滚动对拉(意在登后脚)就会产生挒劲——吴式太极拳有左右挒,上下挒,腾挪挒,乃破靠劲之法;掤劲折肘前拥(劳宫肩井合)就会产生肘劲,乃破按劲之法;掤劲向斜后下方滚动(意想玉枕扛大包)就会产生靠劲,乃破挒劲之法。   太极拳运动如同一个旋转的球体,四面八方都会产生离心之力。也就是前面说的八种不同的劲力。但这种内涵之力不碰不转,是借力而转,如同火药不遇明火不燃爆,如同水液不倾不流,不满不溢。非自身有出头或退缩之意。   太极拳的掤劲与顶劲不同,掤劲是以内使外之力,以阴助阳,以阳导阴,阴阳互助之力;是旋转滚切之力,不是直力;是柔和松静之力,不是努力努气之力;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之整力,不是局部之力;最重要的是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而顶劲是外形之力,是局部之力,是努力努气之力,是以硬碰硬,以力取胜之力。   掤劲的获得,主要是在练拳和推手中要时时着意丹田,式势注意腰胯,处处保持中正。劲力要始于足下,动静都要松柔。形要向下,如榕树之气根,全身披挂。神要向上,如沐春风,气宇昂然。太极拳是一种实用意念拳,是头脑功夫,是哲理性拳术。八法的练与用都要在阴阳哲理指导下的、以意念为主导的、整体协调的、内外如一的、圆转自如之神、意、气劲来完成套路练习和应对在推手、技击运动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进攻方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