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饵老兵
香饵老兵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42
粉丝数: 88
发帖数: 5,871
关注贴吧数: 2
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
顺义李遂镇大集
拐棒胡同闹中取静
小暑六月节
巩华城
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
明日五月初一,北京将启动端午模式
没有蝈蝈的北京夏天,注定是一种生命的残缺
这个地方开了
三环内仅存的庄稼地
1990年老电影《大气层消失》里的北京记忆
蓟门桥政法大学院内爱新觉罗·弘晌御制碑
佛郎机在通县
小足球冰激凌🍦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丰盛公,东安市场北门奶油炸糕 老听人说东安市场北门奶油炸糕,没赶上那时候,但是发现些资料,发在这
五月槐花香
河里有蝌蚪了
鼓楼东大街出来个茶汤李
老炮儿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雨天走走
明儿又见不到太阳了🌞发几张今天的胡同阳光
又发现一个炒肝儿店
国营副食店
胡同里花开了
饽饽和点心
跟各位打个招呼,爬格子那id被永久封禁了,重新启用这个老号
1958年的老电影,《风筝》,保存了很多老北京影像
已经没了文玩市场的报国寺
爬格子那账号被永久封禁,把这老号找回来了
新发现一老饽饽铺 就在德胜门北边一点,冰窖口胡同,中国工程院后边那
门框胡同卤煮跟新街口开了个店 就跟4号线新街口站那,从门口过,闻着味貌似还不错
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很不错
娃娃餐厅
北京的红果儿 有些人认为山楂、山里红、红果儿指的都是一种东西,其实在老北京人的眼里,山楂是山楂,山里红是山里红。山楂的个儿小,籽儿多,果把也要长一点,大多加工成山楂糕、果丹皮一类见不到原形的食品;山里红果大、肉多,大多做成糖葫芦、果脯,或者直接鲜食。山楂和山里红可以统称为红果儿
刚想起来,报告吧里各位丰盛童鞋一个不好的消息 昨天遇见一个在丰盛中学当老师的同学,丰盛中学已经被北京教育学院附中兼并,不存在了。原因好像是去年全西城排名丰盛倒数第二我们154倒数第一
法源寺周边的胡同 法源寺后街11号
童年,游荡在大杂院里 说起大杂院里的童年,可以聊点什么呢?院子中间大家公用的自来水管子、水泥池子?每家每户自力更生的小厨房?犄角旮旯堆放的大白菜、蜂窝煤?每天定时放味儿的大粪车?李婶、赵大爷的东家长、西家短?还有隔壁已经不知身在何方的小暧昧……
今天雨水,吃望春蜜饼 稻香村24一盒
睡着的水在北京 标题很怪?没办法,度娘警惕性太高
邪门儿了,谁把我刚发的老北京的冰的帖子给删了? 真郁闷,本来都快发完了没时间了,周六再发
天气不错,来点胡同
没出十五就还算过年,说说老北京的爆竹
蛋炒饭
大年初三,老鼠嫁女
2012龙年喜神方位正南,明天早起迎喜
明天该过年了,想发点老北京年俗的东西,又觉得太没创意,不如来点过去北京人的老照片,让他们和咱们一起过年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集邮的朋友赶紧去买今年的龙票,是错版 正在马甸,目前单张5块,方联25,整版400
纪录片《亚运在中国》能看到很多八九十年代北京的场景
旧京年货之——年糕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这是一首流传于清末时期的年糕诗。
向老吧主koal几年来的付出表示感谢 RT
故事爷爷孙敬修
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 老北京吆喝表演老北京绸缎庄的微缩面塑 位于老舍茶馆二层的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今天开馆迎客,并将长期免费对公众开放。同时开业的还有集讲授、体验、展演昆曲、京剧、古琴等非遗代表艺术的“艺苑”非遗演出中心。 漫步走进博物馆,顿时被四周弥漫的古旧商业气息所包围:“文字幌”、“形象幌”、“实物幌”,各式各样的老北京店铺幌子高悬在大厅里;环顾周围,剃头挑子、水车等上百件商业老物件,沉淀出岁月的沧桑,令人仿佛徜徉在老北京的商街市井之中,好似穿越回旧时熙熙攘攘的大栅栏……
拍洋画,快乐方寸间 游戏名称:拍洋画,也称拍画片 流行年代:上世纪70-90年代,现在仍有变种延续
拔根儿:快乐是可以随手捡来的 那时候从学校回家要穿过一片平房,惯常十分钟的路程,在我放学走来,最少半小时。 一到秋天,最喜欢跟同学边走边捡落叶,捡落叶做什么呢?就是比赛“拔根儿”。所谓“拔根儿”,也就是比试谁的叶子的叶根更粗壮、更结实。两个孩子脚抵着脚,头碰着头,一人一片树叶,“1、2、3”,胜利者欢天喜地,失败者手拿断成两截的叶根愤愤不平。
说到致美楼,就不得不提致美斋。在关于八大楼的争议里,有人认为致美斋算是八大楼之一,有人则坚持“斋”通常以糕点闻名,不能算作八大楼之一如今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说法是:致美斋是致美楼的前身。光绪二十八年,位于前门外煤市街的致美斋扩大规模,增设致美楼。致美斋虽没有以“楼”命名,但却被默认为八大楼之一。上世纪30年代,致美楼停业。随着煤市街的拆迁危改,致美斋的原址也被拆除,再无旧踪可寻
那些烧蜂窝煤炉子的日子 2008年冬,鼓楼煤厂最后一个冬天给居民供应蜂窝煤。随着煤改电工程的进展,北京二环以内逐步将平房烧煤取暖住户改成电取暖,胡同煤厂也将成为历史。
正明斋饽饽铺 “正明斋”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孙学仁,山东掖县人。早年家境贫寒,清道光初年(1821)年掖县大旱,孙学仁的父亲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谋生,向同乡借了一些银钱,在前门外肉市摆酒滩。由于买卖实在,待人热清,生意越做越好,后来把儿子孙学仁招来帮助经营,父子省吃俭用,几年后有了积蓄, 在肉市南头路东开设了正阳楼酒楼, 经营菜肴和酒,生意十分兴隆。于同治三年五月(1864年5月),又在前门外煤市街开设了“正明斋饽饽铺”,聘请名师,精选原料,精工细作,自产自销满汉饽饽(糕点)。由于货真价实, 质地优良,产品问世后,备受各界青睐,并很快进入宫廷御膳。民国时期, 袁世凯、曹馄、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政客,也喜吃正明斋的糕点。19l4年、 19l5年该店的帐本上,还有袁世凯欠帐未还的记载。京剧名演员郝寿臣等也经常光顾。清末崇彝在《道成以来朝野杂记》里,把正明斋誉为北京有名的三家饽饽铺之一。
北京现存的几家老副食店 赵府街副食店货架最上方悬挂着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商品宣传画,上面有些字还是过时的简化字。 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为了留住老店的面貌,李瑞生没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