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han010 mashan010
异同斋主
关注数: 67 粉丝数: 171 发帖数: 6,292 关注贴吧数: 90
闲说对联要求   看吧友们对对联这么有兴趣,我也来说说对联吧。对联又叫楹联,是两句写在大门、支柱之类的器物上的工整对仗的话。对联可以写在一扇左右双开的门上,两边门板上各写一句,这就要求联本身要与门相适应。两扇门可以说除了门轴的位置不同,开关的方向不同,其它都是一样的。这无形间就要求对联也要符合门的这一特性,这样贴在门上才会和门相映成趣。门的这个特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对联的上下联互为镜像。说白了就是要上联他自己站在镜子前,里面成的像就是下联。应在对联的要求上来说,就是词性相同、平仄相反、意思通顺。例如这一联: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这无疑是工对上的工对了。春对秋,前对后,有对无,雨对霜,花对叶,开对落,早对迟。有没有上下两联互为镜像之感?而且意思通顺,两联合起来描绘了一种在大环境宽松的条件下人们快乐生活的画面。这种形式就是对联应该有的美感。   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发展到唐代,格律诗成熟以后,对联的格式与要求也就相应成形了。唐朝出诗人,他们把对联当成写律诗的基础练习,所以就把律诗的一些要求强加于对联上了。还是举前面那个例子,看平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在根据诗来降低难度了,我们不要求上下联所有的字都平仄相反,而只要求句子在关键位置的字平仄相反。我们来看上联的二四六字是“前雨开”根据现代汉语的发音,这就是平仄平;下联二四六字是“后霜落”,同样这是仄平仄。做到这一步,也就已经完全符合了“平仄相反”的要求。为了配合律诗,也同样要求上联的二四六个字只允许有两种形式,即:平仄平,和仄平仄。此外,其它的平仄皆可以认为是不符合平仄要求的。(注:古今的发音不同,很多字古时候发音与现代的发音平仄相反,细心的朋友,就不要较这个真了。)另外,“平仄平”的联要求一定不能“孤仄”,就是一句话里面除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之外只有一个字是仄声;和“仄平仄”联要求一定不能“孤平”,就是一句里面除了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之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   对联的字数是不限制的,五言七言都很常见。少于七言的可以参照七言,符合“从后往前”的要求。所谓从后往前是说,如果是一言联,那就要符合七言联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如果是二言联,那就要符合七言联最后两个字的要求。如果是三言联那就要符合七言联最后三个字的要求,以此类推到六言联。说白了,做少于七言的对联,要做好准备,可以把它补齐为七言联的准备,而补齐的字,应该加在已有联的前面,而不能加在后面。   另外还有不惜笔墨的多言联,一个上联长得像篇短文似的。这种联的平仄也是有要求的。如果能用标点分隔成短句的,那每个短句平仄跟少于七言的那样处理,但是可以“从前往后”。分能分隔的,那就是凡偶数字要平仄相反。   最后,特别提醒霏霏,对联不要求押韵。
爱情能持续多久 几十年来,人们围绕“七年之痒”是否存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早的相关资料见于50年前金西的性学报告,即在2000名已婚男子中,有40%的人声称他们在第一次婚姻中便开始寻求婚外性关系,其中大部分人发生在婚后前五年,与此同时有20%的已婚女性承认有婚外性关系,其中半数是在婚后第七年之前。另外,在联合国的一份涉及62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计年鉴显示,结婚的第四年是离婚的高峰期。最近一份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某大学进行的调查,共访问了4000对夫妇并跟踪了20年之久,结果显示:婚后14年才是夫妻或情侣感情生活的重要关口,不少男女是在共同生活了14年后分道扬镳的。至于那些成功度过“十四年之痒”的夫妻,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曾经想到过离婚,只不过因为子女、经济等问题以及对婚姻的责任感,才使他们留在了婚姻生活中。纵观这些调查资料,到底是四年之痒、七年之痒还是十四年之痒并无定论,但是大部分研究资料比较认同的是,随着婚姻生活的延续,特别是对那些过着单调、乏味夫妻生活的人来说,对现有婚姻生活特别是性生活失去兴趣和激情乃至感到厌倦的情况,似乎会或迟或早地到来。而这种感情变化是婚姻的大敌,有可能给人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严重危机,使夫妻精心构筑的爱情大厦顷刻间坍塌。而这种情况,也许正是七年之痒这种婚姻概念或婚姻现象所包含的真正意义。
效颦一篇,请吧友指教   河南孔某,名方路,性豪放,擅饮。目不识丁,拉车为业。   某日,出货外乡。长途负重,口渴思饮,适会路边酒肆。并不入内,立门前大瓮旁,呼店家打酒。随打随饮,倾刻两海碗罄矣。随后取随身一小瓮,约容三斤酒,命店家注之,留路上备渴。店家注酒完,递还,摇手拒酒钱,笑言:若得满饮此小瓮,而复立于门前者,则既饮不算,且另赠酒一瓮。孔某大笑,举瓮而饮,少时又尽矣。复递空瓮于店家曰:“谢赠饮!”。   村西七八里有窑神庙,左近有乱葬岗,以夜多鬼物迷人闻名于乡里。某日孔某与人斗酒,胜。败者不服,曰:“酒胆未必如人胆,孔兄若能夜宿窑神庙,则敢不拜服。”   是夜暖风微薰,云遮星月,虽缓步慢行仍汗湿衣衫。渐近庙则微凉,且愈近愈凉。忽忆乡间传闻种种,顿觉两股战战,冷汗出焉,几欲回身。正踌蹰间,前路忽见一黑衣大汉,招手引去。虽近前,犹觉夜黑难辨眉目。问何人,自称小字胆大;问何事,答欲角相朴。孔某虑有人相戏强于孤身乱猜疑,且平日强于相朴,遂许之。此来彼往,扯臂格手下来,才知对方虽动作迂木,但力大无穷,且有愈战愈勇之势。孔某纳罕,渐感体力不支,将欲出声止之,人已扑地不醒。天明及苏,不见黑衣汉,但见怀中抱一黑漆棺盖。遂识来路,狂奔而回。后大病一场,瘥已神志难复,逢人问话则反复对曰:“胆大是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