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何〗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8 发帖数: 8,474 关注贴吧数: 17
取名提示:莫让“名字”有碍社会   近日,一则“《规范汉字表》即将出炉”的消息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参与编制该字表的相关官员及核心专家,他们明确指出,此次《规范汉字表》不会恢复繁体字。争论已久的繁简字之争再次告以段落。然而,新公布的汉字表可能会引起新的争论--姓名用字则有4000个错字别字,以后取名将被规范。   着是一个讲究个性的时代,人们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充满个性的名字也就不足奇怪。因此,通过采用生僻字的方式来起名,以彰显这份个性,便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其实,一个人的名字完全应该是个人的私事,只要不是错字和别字,即便是些生僻一点的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按理说,要不必引起文字学家的注意,更不必被列入被规范的范围之中。   其实,并非如此。倘若是仅仅采用生僻字起名字,也罢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人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而且改成的是一个生搬硬造的字。据公安部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的姓氏用字大概有7600余字,但其中竟有2000个字所代表的姓只有一个人在使用!也就是说,这些姓几乎都是生造或胡乱编出来,而并非历史传承的。   笔者就曾遇到一位姓高的朋友,儿子降生的时候,就给孩子取了个特立独行的名字:高武甲天下;女儿出生的时候,取名:高武茜桂子。依照他的说法,以后他们这一家就复姓“高武”。几年来,都洋洋自得。可有一天,孩子的爷爷突然问我的朋友,“你姓什么?”朋友说,“姓高。”“那你孩子姓什么?” 孩子的爷爷接着问。“高武。”朋友脱口而出。   这不觉让笔者记起小时候,父亲的教导:以后不管做什么,不管到了哪里,都要知道做人的本分,不要忘本,更不要忘记祖宗的遗训。   是的,为人者,最不可忘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祖宗留下来的“家底”都败掉了,那是忘本的话;那么,私自改了祖宗千百年来的“姓氏”,完全就是忤逆。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一个“私自篡改”的姓氏,背负上一个忘本的骂名,不知道,长大之后的孩子会如何正视“为人者,最不可忘本”的箴言。而那些私自篡改了自己姓氏的人们,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自己已经背离了传统的宗孝、文化,而背负了欺师灭祖的骂名呢?   进一步讲,作为社会属性的名字,并不单纯是个人的名字,他承担着传播信息的功能。而具有社会属性的名字,就应当与社会管理相协调。就如“高武甲天下”、“高武茜桂子”两个孩子到了入学时办学籍时就废了很大的周折。学籍管理部门因为名字的原因,不给孩子办理学籍,要求其修改户口上的孩子名字之后才能办理学籍。最终,孩子的父亲又是请客,又是走后门,才把此事搞定。   为了一个忘本的名字,一个有碍社会管理的名字,一个不规范的名字,有些国人依旧一意孤行,令人忧心。自小就有人教导我们,要为社会做贡献;其实,贡献作了多少,不可计;起码不要给社会添麻烦。由此,就要从规范自己的名字做起。 
何汉斌重返世界第二混双   本报南昌讯记者鄢卫华报道:记者12日获悉,国际羽联12日公布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经过上周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后,五个单项的前十名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羽毛球好手何汉斌与国家队队友于洋的混双组合也成功重返世界第二宝座。受此消息鼓舞,何汉斌在12日的瑞士羽毛球超级赛首轮比赛中也表现神勇,混双和男双比赛均取得胜利。   在3月8日全英羽毛球超级赛混双决赛中,何汉斌/于洋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两局,击败韩国“黑马”组合高成炫/河贞恩,夺得两人在全英赛上的首个冠军,这个冠军也直接帮助他们重回世界第二排名。去年北京奥运会摘铜后,何汉斌/于洋也曾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逗留几周。   中国羽毛球队混双主帅陈兴东透露,当世界排名消息传到瑞士后,何汉斌正在准备瑞士超级赛首轮比赛,随后,他在男双和混双比赛中都表现不错:他和孙君杰的男双组合以2比1击败了东道主选手博斯格尔/杜马斯雷,随后的混双,何汉斌/于洋又直落两局击败中华台北队的李胜木/郑韶婕,顺利晋级。   何汉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高兴世界排名又冲到了第二名,奥运后,我和于洋拿了法国公开赛和全英赛两个冠军,但全英赛有‘小世锦赛’之称,冠军的价值是法国赛无法相提并论的,而且我俩以前在全英赛的最好成绩是2006年打入四强,这次还是有较大进步的。现在我们打的这些所有比赛,都是为伦敦奥运做准备的,看我们的吧!”
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女工何彩霞:平凡岗位上的追求   兵团新闻网五家渠12月12日电 (蔺建红) 有这样一个人,岗位平凡,事迹突出;有这样一个人,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芳草湖六场五连一提起农工何彩霞,职工群众都翘器起大拇指说,这个年青人勤劳、肯干、好学,是一位能吃苦、会经营的农场子弟。2008年,她种植49亩棉花籽棉总产16吨,单产320公斤,成为当地方圆百里的“高产明星”。   自强不息,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何彩霞连续多年被六场授予“棉花种植标兵”、“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今年,她又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今年29岁的何彩霞,怀着对兵团人的敬意之情,2001年,跟随丈夫从甘肃老家来到六场五连安家落户,他与丈夫一起承包土地,开始种植棉花。头一年,她就和丈夫一起种植了100亩棉花。这一年,通过她和一家人的辛勤劳作,年底一算帐,100亩棉花纯收入4万员人民币。这4万员是她一家人在老家十几年也挣不来的。望着一家人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喜悦,何彩霞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她下定决心,要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这片热土。   尝到甜头的她深刻认识到,光靠勤劳苦干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是要学会科学管理,为尽快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种植棉花的技术水平,何彩霞自费订阅了10多种农业科技报刊,刻苦钻研。为提高棉花田管实践科技水平,她多次向场生产办人员请教,经常把连队技术员请到她的地里现场指导,每个生产环节她都认真地看、虚心地学。分场每年举办的“绿色证书”培训班,她总是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加,场场不拉。在学习中,老师讲的每个细节,她都认真记录。在棉花管理中,她严格按照棉花优质高产技术标准进行管理,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伺候着自己的棉花。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她总结出了一整套棉花栽培管理实用技术。有了一定的棉花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的何彩霞,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她大胆尝试农业先进科的用运,率先成为连队采用滴灌技术的职工。通过几年的努力,她种植的棉花无论是质量还是单产,创下了连队和六场的新高。   2008年,农场全面推行生产资料费用自理承包,何彩霞拿出3万员积蓄承包了49亩棉花。当别人还痴迷于喝酒、打牌时,何彩霞和丈夫下地了。施农家肥、捡拾棉杆……两口子干得热火朝天。种播下去了,但是由于4月份的长期低温,面苗难以出土。面对灾旱,何彩霞没有气馁,雇了2个短期工整天在地里查苗补种,这一干就是十多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受灾棉田又出现了满块满苗的喜人景象。   棉花管理滴水是关键,有些职工滴水球阀一开就没事了。何彩霞却没闲着,挨着管道检查,接头接好了没有,球阀是否漏水……全生育期下来,她的棉花从没呈现一丝旱象。富有管理经验的她中耕、施肥、化控、治虫、整枝、打顶等项工作一环套一环,各项技术措施紧紧跟上。   秋收时,何彩霞看到连队劳力紧张,及早联系外援,别人的棉花最多采摘了3遍,而何彩霞硬是靠自己的两只手比别人多抠了一遍。五连人都说何彩霞少说也抠出了15公斤单产。320公斤单产!在2008年棉花大面积减产的年份里,何彩霞创造了辉煌。   何彩霞不仅成了连队的致富明星,而且还是乐于助人的热心人。连队贫困户王金新,因种地没有经验,收入低,生活困难,她主动与王金新结成扶贫对子,无息为她垫资5000员。“三秋”期间,连队机采棉面积的增大,致使拉运驾驶员、机采棉驾驶员全都涌向了干部食堂。看到食堂大师傅忙不过来,何彩霞动员丈夫去食堂帮忙。放着一天至少50员的摘花费不挣而去帮忙,别人都笑她傻。而何彩霞却说,大家小家都一样,没有大家哪来小家.。只有大家富了,小家的利益才有保障。   平凡的岗位上,何彩霞书写着自己的追求,朴实而又令人敬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