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以_咏志 歌以_咏志
关注数: 41 粉丝数: 140 发帖数: 7,601 关注贴吧数: 8
《欸乃》管平湖先生的琴学论文 欸乃——管平湖 琴曲《欸乃》演出后,许多朋友曾问我关于发掘此曲的一些问题,这里简单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欸乃》,最早见于明刊本《西麓堂琴统》,此外《太音补遗》《五音琴谱》《玉梧琴谱》和《自远堂琴谱》等不下二十余种琴谱里也都有记载,不过曲名虽同,而各曲谱则不尽相同。我所采用的是《天闻阁琴谱》中收载《蓼怀堂》的曲谱。 此曲究系何人所作,历来琴谱传述不一,有的说是唐代柳子厚所作,有的说是本着柳子厚“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意而命名的,也有些说是作者不详等等。古人为了传自己的作品,往往假托他人之名或擬佳构之句,亦有可能,究属那种说法正确尚待进一步研究。 我个人对这首琴曲的理解和体会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二十年前,第一次打谱;一是新中国成立后。 再一次打谱从前打谱时,我体会作曲者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叙述他对当时社会不满,憎恨政治黑暗,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棲遲山林,洁身自好,过着隐逸山林的生活,寄托寂寞暗淡的情趣于幽静山水之间。 基于这种设想来处理此曲。胸有成竹地为它绘出了一幅如此恬静暗淡的画稿。唯恐自己处理粗俗会破坏了那种静穆闲雅的色调。取音用韵,颇费推敲,总感觉曲调很别扭。尤其每当欸乃声(即纤夫号子声)出现时,它不仅不能丰富乐曲,反而感到异常累赘,总不能和前后乐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它在结构布局、风格用韵等等方面都和一般琴曲有所不同,用一般琴曲规律去处理不合适。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使我能够认清楚方向,辨明是非,初步批判了因循守旧和崇古非今等错误思想。从前认为小调与古琴不合,不屑一顾,对音乐与生活、思想之间的关系漫不注意,新的生活现实逐渐启发了我,使我能被气派雄伟、热情澎湃的《黄河大合唱》所吸引,那惊涛骇浪般的歌声,把我对《欸乃》的打谱工作引到另一个新的意境里去。 同时也不禁回忆往年在故乡漫步于木渎河畔时,见船只往来,船夫的劳动,时而撑竿摇橹顺流而下,时而张帆拽纤逆流而上,尤其那淳朴响亮号子歌声的印象,记忆犹新。这样就使我对《欸乃》从前的那种理解和处理发生了怀疑,决心抓住生活的主题重新加以研究,重新打谱。 有时,为了一句或一个音,反复弹奏,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始终不能惬意,为此很苦恼,甚至几次想放弃不搞。三个月后勉强脱谱,听起来倒也很“古雅”最初还自认为恰如其份地表达了作者的精神和意境。可是多听之后,便感觉过于平淡、沉闷,并且有的地方生硬牵强,缺乏深厚的韵味和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何在呢?当时不能理解,甚至埋怨是作者之过。多年来自己发掘了数十首琴曲,琴友们曾有所肯定,也尚能有所自信,独对此曲不得要领,却出乎意料。 这一次打谱,与第一次相隔快二十年了,我有意识地不去回忆旧谱,以免又陷入旧的思路,尽量重新去认识它,仔细检查曲中每个部分,不仅认真研究琴曲结构布局,找出规律,而更着重在深入体会曲情,反复思考,并参考一些有关资料和不同的谱本。逐渐找到问题关键之所在。 这首先是立场问题。一个研究工作者从事发掘工作也是从一定的阶级观点、美学观点去认识、选择、概括、评价生活和认识历史史实的,这是创造艺术形象所依据的最基本的原则。以不同的阶级观点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势必会得到有本质区别的不同的结论。因此,处理题材和表现方法当然也就各异其趣了。 琴曲打谱工作不是“视奏”,也不仅仅理解为是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而是渗透着发掘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美学理想,是有着思想性与某种程度上的创造性的,不是纯技巧问题。 前后两次打谱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前是以写景表现隐逸情致为主,欸乃之声,不过是点缀,因此在处理上,只是含糊地一带而过。这次打谱,经过反复的慎重研究,我认为乐曲通过变化多端的欸乃声,表达了船夫与逆水洪流搏斗的生动的情景。欸乃声以不同的形式先后多次出现,自始至终以变化、发展的手法,贯穿在全曲之中,于是认为景物的描写才是陪衬,深深体会到欸乃声是主要内容,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乐观的情绪。 全曲共分十八段,但是我体会按琴曲的结构和内容,应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更为恰当。 第一部分是起。作者在第一段以富于诗意的散板展示出一片清新动人的景色。 第二部分是承。如第二段以潺潺的流水引出来隐约的纤夫号子声(即欸乃声)来点破主题。 第三部分是转。转又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叫它为一转,二转,三转。其第一转从第三段开始,描写悬崖峭壁,浓荫疊(dié)翠,相继以一段清脆美丽的泛音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壮丽山河的欣赏和内心的愉快。第二转,当第七段号子声又一次出现,接连一片滔滔的洪流,并夹杂着摇橹之声。水乡生活恍然如在目前。第十一段中的那种活泼跳动的泛音,再一次写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景情的热爱和喜悦的心情。 尤其在第十三段里,通过激昂豪迈而有力的号子声,刻画出船夫们正与急湍逆流搏斗的英雄形象,造成全曲的最高潮。刚刚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接着又重复了一遍那种如歌似唱的优美的泛音,流露出劳动者胜利之后轻松快活的心情。这种和缓的手法就为下面再次出现的高潮,做了欲起先伏的准备。其第三转,在第十五、十六、十七各段运用急促的滚、撥剌、索铃等手法表现出浪打船头的撞击声和号子声的交织,造成曲中结束前又一次的高潮。 第四部分是合。第十八段是将前些段落中的一部分素材简炼地加以综合,最后以恬静舒展的泛音结束全曲。 此曲的结尾音,是用一弦七徽六分和五弦七徽(即宫音),而《自远堂琴谱》是用二弦和四弦的七徽(即羽音)。从全曲用韵和调式来看,结尾音应为二四两弦的七徽,所以我就改用自远堂谱本的结尾音。   为了使欸乃这一主题的形象更为突出鲜明,在第二、七、十三、十七几段的号子之后,又分别把各段中的号子声重复了一遍。除上述几处稍加改变外,其余全部按原谱弹奏。   音乐会上所听到的是节本。因为时间的限制不能弹奏全曲,我是撷取全曲精华,把重复过多的段落加以适当的裁剪,虽只九段,但仍不失完整,与其说是节本,倒不如说是缩本更为符合实际。
【转载】琴曲《鹤鸣九皋》打谱笔记和其他(孙小青) 原文网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6040aa4601017ogx.html&urlrefer=76aeae7de82890c792b7f7b952319840 一、 《鹤鸣九皋》的文学来源 《诗经·小雅》中,有《鹤鸣》篇:“鹤鸣于九皋1,声闻于野。”皋,曲泽也。意思是说鹤鸣于沼泽的深处,很远都能听见它的声音。用来比喻贤士身虽隐而名犹著。据笔者过目文献,尝见有观点认为:九皋,指九皋山(九皋山,位于古洛之南,伊川嵩县交界之处)。 《诗经》是琴曲《鹤鸣九皋》较早的文学作品来源。后人文献中多有注解或引用。如汉毛诗注引曰:鹤鸣,诲宣王也。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言身隐而名著也。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云:“鹤鸣九皋,犹载厥声。况乃海隅,播名上京。”及王充《论衡-艺增》提出写文章要真实,语云“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其中,就拿“鹤鸣九皋”句说事,反对《诗经》中艺术夸张。批评如:“《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言鹤鸣九折之泽,声犹闻于天,以喻君子修德穷僻,名犹达朝廷也。(言)其闻高远,可矣;言其闻于天,增之也。”据此提出反对虚妄之语、华美之文,以求实用的文风。 可见,自《诗经》而下,“鹤鸣九皋”早已有了确定的含义,成为常用的词汇,并经常加以引用。前代琴人把它拿来作为谱曲的题材,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二、 谱本综述 《鹤》操,存见曲谱最初见于1425年《神奇秘谱》。为便于阅读比对时一目了然,列表如下: 序号 谱本 年代 所称作者 段落 备注 1 《神奇秘谱》 1425 古曲 十段 2 《谢琳太古遗音》 1511 “出于《诗》” 3 《黄士达太古遗音》 1515 4 《风宣玄品》 1539 九段 5 《琴谱正传》甲谱 1547 同《风宣玄品》谱 《琴谱正传》乙谱 九段 6 《西麓堂琴统》 1549 毛敏仲 7 《太音传习》 1552 古曲 8 《太音补遗》 1557 九段 杏庄老人曰:是曲乃臞仙所补,以鹤鸣九皋喻琴声之清婉也。 9 《琴书大全》 1590 十段 更晚的谱本,此处省略。
【转载】古琴演奏右手八法要略(广陵散) 我们都知道在古琴演奏中,我们通常会运用到“右手八法”,即抹、挑、勾、剔、擘、托、打、摘。右手八法在古琴曲谱中用的最多,它是右手指法的基础,也是古琴演奏中右手指法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右手的许多指法都是由它们组合变化而成的,如“涓”的指法,古人云:“抹、勾连谓之涓,如天马攒蹄。”又如“长鎻”、“短鎻”、“背鎻”。以及“滚”、“拂”、“輪”、“历”、“搂圆”、“间勾”、“打圆”等等。所以古人称这八种指法为“八字纲领”,(《太音大全集》)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对于弹琴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正确掌握这些基本指法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在以往的琴书谱集中对这些基本指法的解说,却往往过于简略,有些琴书中虽有手势图说及兴词,但都缺少具体的详细解释。如《太音大全集》中对勾、剔的解释说:“向内入絃曰勾,向外出絃曰踢”。虽然配合了手势图,但是仍然不甚清晰明了。到底如何用力?指法要领在什么地方?手势动作应该如何?都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正如明代徐青山《万峰阁指法密牋》中所讲的那样:“就其抹、挑、勾、剔之类不过是其麄迹,可得而易知也,而其所以抹挑,所以勾剔者,不可得而易知也。”以至于使许多初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觉得“抹”和“勾”是一样的,都是半肉半甲声。“挑”和“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纯甲声等等。为了使初学者能够正确掌握右手八法的要领而又知其所以然,下面就以琴学大师顾梅羹教授的《琴学备要》和彭祉卿所著的《桐心閣指法析微》为主体,对右手的八个基本指法分别从手势、出音、动作、要领等方面作出详细地比较和说明,以供初学者研习参考。 “抹” 动作:食指向身弹入曰“抹”。食指屈曲根节,伸直中、末二节,指头肉面箕斗中着絃,入弦稍稍深下。先肉后甲,由指面经甲尖中锋正直弹入,不可斜扫。其运动在臂、腕暗助食指中、末二节之力。 手势:中、名二指都自然平直,使中高于食,名又高于中,禁指更较高而直,各指指缝稍开,高下参差,有鸣鹤展翅之态。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待於旁,伏于食指下。每抹入,必使食指箕斗落在大指上,用甲尖抵住。《太古遗音·手势图》中“抹”的指法叫做“鸣鹤在阴势”兴词曰:“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 出音:用力不可太重,太重则出音浊,下指宜轻而劲,用甲不宜太多,须半肉半甲,才能得音清健。 要领:首先“抹”是一个半肉半甲音。凡半肉半甲音切不可用纯甲来弹。“如纯用甲,则声多浮暴。法以箕斗上,指头肉处抵弦,先肉后甲……”(《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食指着弦后中锋平直弹入,在用力上也要做到不轻不重。“食指屈曲根节,伸直中、末二节。”在这里,伸直中、末二节是关键,因为当中末二节平直时则入弦的角度不大。这也是它和“勾”在手势上的最大差别(“勾”是末节竖直)而这样的手势就自然而然的限定了“抹”这个指法出音相对于“勾”是清健的,也正好和兴词中“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是相一致的。还有一点也希望能引起注意,那就是手腕的配合,《琴学备要》中讲的很明白“其运动在臂、腕暗助食指中、末二节之力。”也就是说,在出指时要有一个臂腕微抬的动作在里面,这样才便于用力,出音和谐。 另外,大指和食指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大指中、末二节要微微弯曲,侧伏在食指的下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食指“抹”完以后便可以很方便的用大指的甲尖抵住食指的箕斗。这样就为“挑”的指法做好了正确的准备。使抹、挑更具有连贯性,指法与指法之间的过渡也就更自然了。 在彭祉卿的《桐心閣指法析微》中还提到了一点非常关键的注意事项“……或以腕掌平覆。食指翘起。向下击之。指出无力。音必不清。”这也是初学者需要加以避免的。 “挑” 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以伸缩灵活为妙。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其抵送不灵。(顾梅羹《琴学备要》)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太古遗音》中的:“宾雁啣芦势”。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啣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厲,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切不可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屈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彭祉卿在《桐心閣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 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转:古琴家、书画家---翁瘦苍老人(青岛老蔺) 吾师裴金宝的琴业师承大概有两位,一位是吴兆基老先生,另一位是翁瘦苍老先生。 翁瘦苍(公元1916年—公元2002年)名之澜,字瘦苍,晚年自号晚山老人,常熟人,现代虞山派琴家、书法家、画家。 翁老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精书法、绘画。他的山水画老师为陈达。当时吴景略亦随陈达学画。以此因缘,翁瘦苍得以师从吴景略学琴。后吴景略移居上海,常熟琴事,由张骥一主持。因养家之需,翁瘦苍于弹琴书画之外,曾任小学国文、美术教师和政府文职人员。    后常熟成立国画组(常熟工艺美术厂前身),翁瘦苍辞去教职,往国画组工作。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暂停了古琴生涯。得平反之后,他重新操琴,并传琴授艺,培养了不少弟子。1984年,翁瘦苍发起创建了“虞山琴社”,并自任社长。组织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逝世360周年的纪念活动,以及2001年在常熟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诲人不倦,扶掖后进,为弘扬虞山琴派不遗余力。   翁老晚年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曲《高山》弹得高迈绝伦,在琴界享有盛名。1986年,镇江梦溪琴社成立,翁先生应邀参加了成立典礼,弹奏的《高山》,被选入《天宝古琴曲集》CD,1995年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翁瘦苍85岁高龄弹奏的《平沙落雁》,被选入《虞山琴韵》CD专集,由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翁瘦苍先生的琴艺,正如他的书画一样,与他的为人一脉相延,他较好地保留了吴景略早期的风格,深得吴先生“以气弹琴”的要领,萧疏淡雅,指力刚劲,清新隽永,如山泉般汩汩流淌。翁先生认为,自己的生活轨迹与吴先生不尽相同,如欲强学其后期雍容华贵、流畅华丽的风格,必不得法。从事艺术,一定要随意自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刻意追求,方为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翁先生使用的琴谱从来不用印刷物,用的全是他用毛笔小楷抄写的,一笔一划工整细致,灵动多姿。 到了晚年,翁瘦苍先生依然难忘当年学琴的盛况,他回忆说:“我初学《慨古引》、《湘江怨》、《梅花三弄》、《普庵咒》等曲,继学《渔樵问答》、《长门怨》、《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梧叶舞秋风》、《高山》、《阳春》等曲。后吴师侨居沪上,常熟琴事,由张骥一主持,学琴者逐渐增多,有朱孟谋、蔡卓群、李应侯、周奉叔、沈孝伦、蔡缵金等,在县东街功德林素菜馆内,另辟一室,为长期研习之所。” 翁瘦苍先生把书房命名为“且住楼”,反映出他平和淡泊的生活姿态,对于生活他从来不苛求什么,也不奢望什么。书房中悬挂有一幅《抚琴图》,系海上著名琴人画家、故交樊伯炎先生所作,翁先生中年时操缦的神态跃然纸上 。1983年,翁瘦苍先生书写了“笔秃墨枯须润色,神衰腕弱不堪书”的行草对联,配在《抚琴图》的两侧。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3cc72cd10102v3yz.html&urlrefer=abf42c4f6424ec57183322e94d5a5130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