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_mana no_mana
关注数: 6 粉丝数: 250 发帖数: 12,904 关注贴吧数: 36
从南极鳕鱼实例来看对进化的“必要性”的误解。 南极鳕鱼(notothenioidei学名:南极鱼亚目) 南极鳕鱼有一种抗冻蛋白,所以他们能比普通的鱼更适应冰水的生活。 在南美大陆和南极还连在一块的时候,南极没有环流,洋流会被迫与温暖地区的水对流, 所以那时候南极水域的温度要高不少。 所以这时候,抗冻蛋白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只能让南极鳕鱼可以往更冷的水中避风头。 (根据不同鳕鱼基因异化的程度,科学家推算出这个基因产生于南极环流形成之前) 然后,板块漂移,南美往北走,和南极脱钩了。 南极环流形成。这一带的水域不再和温暖的水域对流,水温在短期内迅速下降。 大量物种灭绝。鳕鱼在新环境里面“如鱼得水”(这个比喻有点尬,鳕鱼本来就是鱼) 大量灭绝的生物空出大量的生存空间,那么谁来占领呢? 幸存者...鳕鱼从这个关键节点之后,经历了一波适应性辐射式爆发。 如今这已经是一个亚目,从一个物种分支成了约上百个物种, 有不同的体型,占据不同深度的水体,甚至某个支系是另一个支系的食物。 =============分割线================== 某种典型对进化论误解是什么呢? 【新的生存环境虽然恶劣,但无法导致该物种全部个体悉数灭绝,总会有一部分幸存者,就像人类捕鱼时总会有漏网的,除草的时候总会残留部分杂草。进化论者会认为鱼会因此“进化”得越来越小,草会“进化”得越来越耐除,实际上完全没必要,这些幸存的个体根本无需任何改变即可“幸存”,仅仅如同“中奖”一样,并不需要进化才能生存。一旦环境再次改变,这些幸存个体又会壮大整个物种,就这样经历亿万年的轮回,不用进化,不需要改变。】 对于进化,很多人认为有需要和不需要的情况,有选择可言...对不起,进化不存在这个情况。 突变必然发生。除非有基因科技,方向也不受控。 你需要,突变会发生,你不需要,突变也会发生。 如同例子中的鳕鱼,一开始对于抗冻蛋白,其实并不是什么硬性需求,没有也活得下去。 环流形成了,其他鱼非常需要抗冻蛋白,但是没有,对不起,那就去死吧。 生物体能做的事情是,突变发生了,带着这些突变怎样活下去,怎样繁殖下去。 能否在现有的环境中找到生存的夹缝,如果不能,是否能够迁移到其他地方找到生存的夹缝。 如果像南极鱼这么狗屎运,在新的环境里面,能不能带着这些突变把和抢配偶的同类打得满地找牙。 另外,生态学不熟悉的话,分析很容易只针对单一物种分析。 物种灭绝了,他们本来的生存空间谁来占领,自然是剩下的生物。 如果是少量物种灭绝,他们的生态位被类似物种填充,看上去可能变化不大。 但是特殊情况下,比如环境巨变,只能剩下少量物种,就成了少量物种去填充大量生态位。 他们能以同样的形态在所有的环境中去取得优势么?很显然不能,就算是种内竞争,更适应新环境的物种总是跟容易留下后代。
从南极鳕鱼实例来看对进化的“必要性”的误解。 南极鳕鱼(notothenioidei学名:南极鱼亚目) 南极鳕鱼有一种抗冻蛋白,所以他们能比普通的鱼更适应冰水的生活。 在南美大陆和南极还连在一块的时候,南极没有环流,洋流会被迫与温暖地区的水对流, 所以那时候南极水域的温度要高不少。 所以这时候,抗冻蛋白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只能让南极鳕鱼可以往更冷的水中避风头。 (根据不同鳕鱼基因异化的程度,科学家推算出这个基因产生于南极环流形成之前) 然后,板块漂移,南美往北走,和南极脱钩了。 南极环流形成。这一带的水域不再和温暖的水域对流,水温在短期内迅速下降。 大量物种灭绝。鳕鱼在新环境里面“如鱼得水”(这个比喻有点尬,鳕鱼本来就是鱼) 大量灭绝的生物空出大量的生存空间,那么谁来占领呢? 幸存者...鳕鱼从这个关键节点之后,经历了一波适应性辐射式爆发。 如今这已经是一个亚目,从一个物种分支成了约上百个物种, 有不同的体型,占据不同深度的水体,甚至某个支系是另一个支系的食物。 =============分割线================== 常见的进化论误解是什么呢? 【新的生存环境虽然恶劣,但无法导致该物种全部个体悉数灭绝,总会有一部分幸存者,就像人类捕鱼时总会有漏网的,除草的时候总会残留部分杂草。进化论者会认为鱼会因此“进化”得越来越小,草会“进化”得越来越耐除,实际上完全没必要,这些幸存的个体根本无需任何改变即可“幸存”,仅仅如同“中奖”一样,并不需要进化才能生存。一旦环境再次改变,这些幸存个体又会壮大整个物种,就这样经历亿万年的轮回,不用进化,不需要改变。】 对于进化,很多人认为有需要和不需要的情况,有选择可言...对不起,进化不存在这个情况。 突变必然发生。除非有基因科技,方向也不受控。 你需要,突变会发生,你不需要,突变也会发生。 如同例子中的鳕鱼,一开始对于抗冻蛋白,其实并不是什么硬性需求,没有也活得下去。 环流形成了,其他鱼非常需要抗冻蛋白,但是没有,对不起,那就去死吧。 生物体能做的事情是,突变发生了,带着这些突变怎样活下去,怎样繁殖下去。 能否在现有的环境中找到生存的夹缝,如果不能,是否能够迁移到其他地方找到生存的夹缝。 如果像南极鱼这么狗屎运,在新的环境里面,能不能带着这些突变把和抢配偶的同类打得满地找牙。 另外,生态学不熟悉的话,分析很容易只针对单一物种分析。 物种灭绝了,他们本来的生存空间谁来占领,自然是剩下的生物。 如果是少量物种灭绝,他们的生态位被类似物种填充,看上去可能变化不大。 但是特殊情况下,比如环境巨变,只能剩下少量物种,就成了少量物种去填充大量生态位。 他们能以同样的形态在所有的环境中去取得优势么?很显然不能,就算是种内竞争,更适应新环境的物种总是跟容易留下后代。
《自然》:完整人类X染色体的组装终于完成 【“三思逍遥”网友的总结】 这对基因组学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新的测序技术使得“超长读数”成为可能,比如纳米孔测序技术。这让研究者终于可以完整的组装染色体了。从前的人类基因组工程一直都是草图,并未达到100%的准确。因为从前的染色体测序的片段都太短了,一旦遇到长段的短重复序列,就没办法进行正确的组装。 【生物帮 网站的报道节选】 新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的Miga和Adam Phillippy共同创立了端粒至端粒(T2T)财团,以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上共同努力,寻求完整的基因组组装。证明了纳米孔技术产生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潜力。这项工作使用了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的MinION测序仪,该测序仪通过检测DNA的单个分子通过膜中的小孔(“纳米孔”)时检测电流的变化来对DNA进行测序。 这项新项目建立在这一努力之上,将纳米孔测序与PacBio和Illumina的其他测序技术相结合,以及BioNano Genomics的光学图谱。利用这些技术,该团队产生了一个全基因组装配,其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超过了所有先前的人类基因组装配,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超过了目前的人类参考基因组。 米加说,尽管如此,序列中还是有多个中断。为了完成X染色体,团队不得不手动解决序列中的几个缺口。用超长的纳米孔读段解决了两个节段重复,该读段完全跨越了重复段,并在任一侧均独特锚定。剩下的断裂是在着丝粒处,这是在每个染色体上都发现的重复DNA异常困难的区域。 在X染色体中,着丝粒包含一个高度重复的DNA区域,该区域跨越310万个碱基对(DNA双螺旋中的碱基A,C,T和G形成对,并在其序列中编码遗传信息)。该团队能够鉴定出重复序列中的变异体,以用作标记,他们用于对齐长读段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以跨越整个着丝粒。 米加说:“对我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个3兆碱基大小的串联重复序列组合在一起的想法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现在,我们可以到达这些重复区域,覆盖以前被认为难以处理的数百万个碱基。” 下一步是使用来自多种测序技术的数据的抛光策略,以确保序列中每个碱基的准确性。
进化论最(扯?)的地方是无论动物想怎么变都没卵用。 看到一个很多人回的帖子叫做“进化论最扯的地方就是动物想怎么变就怎么变”... 这个完全不是进化论啊... 1.突变是不受意识控制的,随想而变,除非掌握的基因工程。 (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人类才能有一定的根据想法编辑基因序列的能力,比如转基因技术,还一堆人BB) 人类100年前都没有这种能力...就算是现在基因工程,基因编程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对于自然生物,更是想破头都没有用的.... 2.很多动物并不会“想”...植物微生物就更加不用说了,一样进化。 想是具有较为复杂的神经系统的生物才有的功能。 绝大部分生物只是按照本能在生存和繁殖。 你就算不会想,也是逃不出这个规律的... 3.进化其实上是突变不受生物控制的产生了。实际上突变就像碰运气,有四种典型情况。 一.大部分情况下,突变发生了,但是不带来明确的效果甚至可能没有任何效果...DNA编码有容错率。 二.在中性突变之外更可能的情况,突变可能带来不利后果(常见为死胎或者畸形), 然后这个生物嗝屁或者侥幸长大了但没能留下后代。 三.比较幸运的情况,突变有当前环境中的有利效果,留下更多后代,得以传播。 四.动物或者有远程传粉之类繁殖能力的一种幸运情况,突变有再其他环境中的有利效果,使得该生物能在新的环境下苟活繁殖甚至壮大。
从“入侵物种”谈进化上的“优势” 有吧友一直在对外来物种更有优势的这一让他感到困惑的现象喋喋不休,尽管解释了很多遍都似乎听不明白。 那么来写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版本。分点写,谁不明白可以根据具体的某一点提问。 1.外来物种更有优势不是什么罕见现象,入侵物种也不止兔子。 澳洲的兔子不是个例,但是总体而言,入侵物种占据很小的比例, 也就是大部分物种都不大具备入侵其他生态形同的能力。 2.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优势都会有相应的制衡。 如果一个生物优势实在是大到无法制衡,它就会根本的改变生态系统, 成为这个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那么也就不再是优势了(人人都有的东西谈不上优势) 比如说陆生植物,其实是一种海洋生物的后代,海洋里面长的像植物的东西,极少真的是植物... 包括海带什么的,其实都不能归类到植物。 3.优势物种能够扩散至更远的地方。而在一片更大的大陆上,会产生更多的优势物种,他们扩散之后, 互相之间竞争,也给猎物带来更多样化的生存压力。 能幸存下来的生物钟,必然是能够应对更多样化的生存压力的。不然就灭绝了。 所以总体而言,亚欧非联合大陆的生物相对而言更为“全面”,更具备入侵的能力。 (反向的入侵也是存在的,因为突变会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在短期可能有优势) 这个叫做协同进化,是解释兔子优势的核心理论。 兔子在更地狱的环境(亚欧非大陆)躲怪升级了几千万年,吃到的经验值很明显的比较多。 所以升级得比澳洲本地物种高是正常的。以至于澳洲本地捕食者抓他们太困难。 澳洲对外来物种的防范程度是很高的,因为澳洲本地的生态系统比较弱鸡, 随便一些外来物种都能够成灾。你可以看到,dingo,野马都是澳洲本地的 4.小的生态系统,突变出优势捕食者的可能性更小。 亚欧非联合大陆,其他地方突变出来的可能就会扩散到你这里来。 所以小型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可能就属于长期的菜鸡互啄的状态。 这点在比澳洲更下的生态系统中更为突出,比如新西兰的特色物种几维鸟(和猕猴桃英文同名的物种) 根本TM就不会飞,大点的老鼠都能欺负他们。要不是新西兰大力保护,早就完蛋了。
关于物种大爆炸的一个简明解释。 物种大爆炸理论的解释牵涉到两个学术名词,一个叫生态位,一个叫做适应性辐射。 物种大爆炸一般发生于大灭绝后,为少数生物占领大量空置生态位,进行适应性辐射的过程。 生态位是生物群落需要的空间,食物以及其他东西的组合, 可以简化理解成占地盘。如果一个地盘已经挤满了人,那么要扩大地盘,就要消灭他人。 如果有空地盘,那么占领起来就几乎毫不费力。 快速扩张的前提是有空地盘。 而大灭绝可以清空很多地盘,使之成为无主之地。生物获得了大爆发的条件:空生态位。 适应性辐射就是指占领新生态位的物种,对本地环境进行适应,特化成新物种的过程。 可以简化理解成分封。比如周朝分封天下,分封出去就成了诸侯。 虽然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属,但是实际上各自为政。 比如各种猫,名义上都是猫,但是不少种类实际上互相有了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 物种大爆炸并不罕见,在每一次大灭绝之后都有物种大爆炸。 寒武纪比较特殊是因为还牵涉到“新大陆”。(新生态位的增加,生态位本身出现较大扩展) 因为多细胞生物繁盛之后,本身物种可以生存的空间也增加了。 适应性辐射最常见的例子是非洲丽鱼/南极鳕鱼/夏威夷银剑等等。 =============================== 本来是用来回帖的,不过想了想自己也单独发一份出来。
对“跨物种进化”的一个说明,兼说明这为什么是个糟糕的说法。 首先,“跨物种进化”是一个相当糟糕的表述。 因为本身就是因为“不可跨”(或者极难跨越)才成为物种。 此表述为反进化论者常用,同时体现对进化知识的缺乏。 那么不同的物种怎么来的呢? 简单表述版: 比如我们把袋鼠(或者任何物种)分成两批A和B,完全隔绝AB两批袋鼠交配的可能性。 成百上千代之后,他们就会变成两种袋鼠。 详细表述版: 比如我们把袋鼠分成两批A和B,完全隔绝AB两批袋鼠交配的可能性。 A和B都会逐渐累积突变,但是这些突变不会在同样的位置。 在A种群之内的突变,要么被淘汰掉,要么逐渐成为群体特征。 B种群内成为群体特征的新突变则不一样。两个种群开始逐渐累积差异。 随着差异的累积,两个种群交配成功的可能性一代一代逐渐降低。 当低于某个值,那么意味着除非人工干预,不可能挽回这种差异日益增加的趋势了, 那么,这两个袋鼠种群就成了不同的袋鼠。而一般这个过程需要成百上千代。 在更多的代数之后,会达到人工干预都不再可能交配成功。 如果出现强烈的环境选择因素差异和多次瓶颈效应,则可以加快这一个过程。 对于反进化论认识的进一步说明: 反进化论人士总有一句话叫做,猫再怎么变也是猫。 但是人类所说的猫,是非常多个物种。 “跨物种进化”,从来不是你们认为猫变成其他动物,而就是一种猫变成很多种猫。
【新闻速递】琥珀中蜂鸟大小的恐龙 本周《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像鸟一样的恐龙新物种。研究人员通过保存在琥珀中的一块颅骨将其鉴定出来,它可能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小的中生代恐龙 小型动物由于比较脆弱,一般不会保存在其它沉积物中,此次的发现为理解小型动物软组织和骨骼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中国地质大学 的邢立达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Jingmai O’Connor和美国洛杉矶县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Luis Chiappe等人描述了一块微小的像鸟头一样的颅骨——发现于缅甸北部的一块约有9900万年历史的琥珀中,他们将其命名为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这块颅骨保存完整,喙后长度仅7.1毫米,表明该恐龙与现存最小的鸟类——蜂鸟——大小相当。 “Oculudentavis”意指“眼齿鸟”,反映了它独特的特征且从中可以一窥其生活方式。它的颅骨上可见一巨大的眼窝,类似蜥蜴的眼睛。眼窝开口窄,只有少量光可进入,这表明Oculudentavis适应白天活动。其上下颌有大量利齿,作者估计下颌每侧各有29-30颗。虽然Oculudentavis体型小,但是上述发现意味着它是一种捕食者,可能以小型节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食,这一点和现代体型相似的鸟类不同,后者没有牙齿,以花蜜为食。 “过去几年中,缅甸琥珀出产了许多令人惊讶的新知,”英国牛津大学的Roger Benson在一同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写道,他提出,这一新发现表明“继续做出发现的潜力还很大——尤其是对小型动物的发现。”图[1]:发现眼齿鸟头骨的缅甸琥珀,头骨有9900万年历史保存完好 来源:邢立达 图[2]:眼齿鸟捕食昆虫场景艺术复原图 作者:韩志信
人类分辨面孔的能力是优化过的。 1.人类会优化类似人脸的图案,这是emoji流行的一个原因。 因为只要看起来像脸,就会被大脑优先当成脸部来处理。 以及,人类会把日常生活中很多图案处理成人脸,比如微波炉... 你搜个两个旋钮那种微波炉的图片,然后歪头90度,你看是不是觉得人脸出现了.... 2. 人类对于人类差异很大的动物面孔识别能力低下。 两匹马的面部差异很可能非常巨大,但是人类通常无法识别。 大象就更难一点了。拍电影的时候,通常会用很多只动物来让你认为是同一只, 这样就不用把一只动物训练到会所有 动作。 而在分辨动物上,AI有巨大优势,因为AI没有在人脸识别这个领域有硬性固定的算法。 3. 人类有异族效应。 人类的面孔识别能力会对熟悉的人群进一步优化, 接触外国人很少的,会觉得白人之间长相非常类似,黑人之间长相非常类似。 同样的,西方有个笑话类型就是觉得“黄种人长得都一样”。 但是我们自己肯定不这么认为。 4. 人类对非正常排列的面孔识别能力下降。 有个笑话是超难的连连看是什么,韩国小姐连连看。因为觉得长得太相似。。 但是更难的连连看是:倒过来的韩国小姐连连看。 我相信不少人看到过类似图片,一张改过的人脸倒过来看的时候没发现什么明显问题, 然后正过来之后才发现眼睛和嘴转了180度.... 推论: 但是如果你不能感受细微的差异,那么你在人类社会没法很好的生存。 对面部精细差异的感知能力强,不代表人类之前的差异真的很大... 人类的认知有固定的“缺陷”...这方面可以去看看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书籍。
“本土情结”是一种幼稚病。 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小孩子的心理很简单,自我中心。 “我”就是世界的中心,走出这个思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对于文明的看法,也有类似的幼稚病。 中国的叫法就是如此,中间之国,其他国在四方。 欧洲文明也一样,亚洲离欧洲近的是近东,远一点中东,到我们这是远东。 古埃及人也样,把尼罗河当成“正常”的河流,其他从北往南的河都被称为逆流河。 然后到了中世纪,科学有了一点起步,总还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日心说都费劲巴拉了才被人接受。(当然也和哥白尼的计算模型过于粗糙有关) 到了现代社会,这玩意的表现就是地域攻击, 天知道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大屠杀....各种远征,强行迁徙移民 就中国而言衣冠南渡,湖广填四川... 说得不好听一点,往回追溯2000年,几乎没有那个人还和祖先生活在同一个方圆百里之内。 更何况2万年,20万年?我祖先2万年前在那里打猎还是捞鱼对我来说都没啥影响。 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地域攻击带来的廉价优越套进去?因为眼界就这么宽.... 在面对更大的问题的情况下,这种自我中心就强化为民族主义。 恨不得自己是民族是最老的,占一个“我是你爸爸”的心理便宜。 就如同美国酒鬼嘲笑法国人头像吹嘘时候,好像诺曼底登陆是自己参加的一样, 在这种对“优秀集体”的归属感中,生出一种优越来。 而日常生活中被近处的人压制的事实,也就不那么难受了。 所以有些人要论证本地起源论,好像祖先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就在这里,是一群没有扩张能力的**。 或者是走向四方之后,被人反过来压着打的弱逼后代。 我就想问了,为啥不论证中国人是本地鱼类进化,或者更缘故一点,本地细菌单独进化来的呢? 有些地质学常识的也许会觉得搞笑,追溯到这个程度,本地都没有意义了, 构成中国土地的这些板块,那时候是海还是岛都不一定呢。 醒醒,长大了。出生以前就有的这些东西,这些国家,甚至这篇土地,也不是世界本来的秩序, 也不过是世界演变的一个结果。
“大道至简”就是一句瞎扯的话。 世界是复杂的,是人的思维要求简化世界。 一个过于复杂的世界会给人的精神带来巨大压力。 简化世界不仅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一种自保的行为。 就像中国古代用五行解释世界。这肯定是不能一一符合的, 所以五行相克还有五行相辱,正着反着说全了,没有什么东西能跳脱出去。 成为一个无法证伪的玄学。但是符合人简化世界的需求。 只要能用这么个简单的学说能够解释,这事情就不至于带来那么多位置的恐慌。 所以这种“大道”能不“至简”么? 甚至可以说,只有至简,才能让你把什么东西都生搬硬套上去。 但是随着人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 一个正常人因该能够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意识到,世界的很多东西(防抬杠:不是全部)不是小时候那么能够随便就能贴善恶标签的。 意识到很多作恶的人其实是以为自己是在行善的, 比如宠坏孩子,比如给孩子用土房子,比如把孩子送到杨教授那里去电。 有个玩意叫做汉隆剃刀:当用愚蠢足以解释时,就不要推测别人是有恶意的。 具体落实到生物上,生殖隔离作为物种划分的标准有反例, 骡子不能生育有反例,染色体数目差异导致生殖隔离有反例.... 但是这玩意如果能做原理上的分析,能从较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 就很好理解普遍规律和反例之间的关系,甚至能更好的理解普遍规律为什么普遍。 但是,这对思维比较简单的人而言是一记重击。 我们应该意识到思维简单的人对世界简化的刚性需求。 一个不符合自身认知的世界会带来恐慌, 小孩子的这种需求,是要保护,是要引导,一步步让他们走出来的。这是人的成长规律。 至于来这里挑衅的人,就不要怪吧友们认为你跟小孩一样无知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