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_mana no_mana
关注数: 6 粉丝数: 250 发帖数: 12,904 关注贴吧数: 36
[新闻转发]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研究进化的科学家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以表彰他在“关于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 ”方面的贡献。 据澎湃新闻报道,诺贝尔奖委员会称,帕博在对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发现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杂交时,“完成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这一重大发现的证据在2010年首次出现,此前帕博开创了从尼安德特人骨骼中提取、排序和分析古代DNA的方法。由于他的工作,科学家可以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与今天活着的人类的基因记录进行比较。 按照惯例,诺贝尔奖得主名单会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随后在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办颁奖晚宴。由于疫情,2020年至2021年未举办授奖仪式,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补办。因此,2020和2021年诺贝尔奖得主将与2022年最新一届得主共同参加12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仪式和晚宴。 值得一提的是,据诺贝尔奖委员会网站资料介绍,帕博博士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通过揭示所有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他的发现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帕博博士在2010年发表了首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80万年前。帕博博士和他的同事现在可以分析尼安德特人和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起源于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而不是非洲。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几千年的共存中进行了杂交。在现代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人类中,大约1%-4%的基因组来自尼安德特人。 2008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了一块距今4万年前的指骨碎片。这块骨头含有保存非常完好的DNA,帕博博士的团队对其进行了测序。结果引起了轰动:与所有已知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DNA序列相比,这个DNA序列是独一无二的。帕博博士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命名为丹尼索瓦人。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同时代人类的序列比较表明,丹尼索瓦人和智人之间也发生过基因流动。这种关系首先在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人群中被发现,那里的个体携带高达6%的丹尼索瓦人DNA。 通过其开创性研究,帕博博士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古基因组学。跟随最初的发现,他的团队分析了几种已灭绝的古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帕博博士的发现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资源,它被科学家广泛使用,以增进对人类演化和迁徙的理解。几种强大的序列分析新方法指出,古人类可能曾与非洲的智人杂交。然而,在非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还没有得到测序,这是因为热带气候会加速古代DNA的降解。基于帕博博士的发现,我们明白那些灭绝亲戚的古代基因序列还影响了现在人类的生理学特征。一个例子是丹尼索瓦人的EPAS1基因,它使现代藏族人获得了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还有比如尼安德特人的若干基因影响了我们对多种感染的免疫反应。
怎样用正确的方式分析金蛋的适应性例子。 【我们先来用一个场景确定适者和生存的概念指向 一条怀孕的母狼 在一个干旱的平原上 两天的路程内 既没有食物也没有水 这只狼只能坚持活一天半 请问说适者生存的人 些只狼 是适者么 还生存么 同样是一头怀孕的母狼 在一个兴旺的草原上 周围有大量容易安全取得的食物和水 这个母狼 被人用枪打死了 请问说适者生存的人 这只狼是适者么 还生存么】 首先这个举例是金蛋的讨论过程中,少有的在讨论生物本身的内容。其他的就是主观客观诡辩瞎转悠。 当然他转他的,我们分析我们的,因为确实有一些生物基础不好的同学也会对这个问题略有疑惑。 (其实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物不好的人才能提出来的问题) 一.金蛋给一只怀孕的母狼下了一个必死局。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没有任何代表性。 因为首先: 1.独狼本身就比较罕见。狼是一种群居动物。正常情况下,公狼成年会离群加入其他狼群,而母狼则不会。所以怀孕母狼落单,不仅仅意味着母狼这个个体出了问题,狼群肯定也出了问题。 2.干旱的平原...其实根据例子2,金蛋的认知是草原是理想环境,干旱的平原并非这只狼的理想生活环境。 那就带来了问题:这狼跑这去干什么?为什么在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环境下还能深入好几天导致退回去的路上没有食物和水?(除非它是被空投进去的,如果这样就更加不反应狼的正常整活状态了),如果一只狼疯到这么干,它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个体了。 这只母狼是适者么?总体而言不是。但是对其他的狼是不是适者有影响么?几乎没有。 二、金蛋直接干掉了一条怀孕的草原母狼。 这是人类影响下很多生物的现状。也是当今很多物种灭绝的原因。 1.如果你把人类影响强行定义为自然选择力量的一部分,所有这些灭绝的生物都不是适者。 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一个巨大的扰动因素, 智人在数万年内变成了一个全球分布,全面碾压其他所有物种的异数。 这点在地质史上是头一次一个单一物种可以做到这样。这不是一般情况,这是特殊情况。 而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狼其实是伴随人类崛起受益最大的物种之一。 因为狗就是灰狼的亚种。 一些狼因为亲近人类遭到厄运,另一些狼则在人类的加持下获得繁盛的机会。 这只母狼是适者么?总体而言不是。但是对其他的狼是不是适者有影响么?几乎没有。 2.如果我们要去分析适者生存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定义, 那么,绝大部分时期里面是没有人类这种变数的。自然选择的绝大部分形态都和现在不一样。 大家基本都是打得有来有回。 因为人类影响下的环境太特殊,所以科学界为了强调绝大部分没有人类影响的情况才是更加常见的情况, “自然选择”通常是不包含人类的影响力的。 所以这条母狼是不是适者,也是在“自然选择”框架以外的事情,对自然选择本身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用这种例子去“确定适者和生存的概念指向”,只能说是一个不懂生物的人在瞎搞搞了。
来说说战斗系统的不足和一些建议吧。 玩了几天以后来谈谈对游戏不足的一些体验和期望。 首先还是放个防杠部分,先表扬后批评。总体游戏素质感觉满意。首作能够做到这个样子,已经不仅仅是值回票价了。但是,有一个感觉贯穿游戏过程,就是战斗部分还差那么一点火候。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三国志11战斗系统的优点,就能更明显的看出本作战斗系统的问题。三国志11后来能出各种魔改版,也就是说其框架其实很优秀。我们来看其战斗的主要特色: 1. 位移(枪兵突刺,二段突,戟兵熊手,骑兵突击,突进) 2. 范围伤害(戟兵的横扫旋风,弓兵的贯箭和乱射,霹雳投石车的溅射,枪兵突刺也算吧,不过那个增伤基本可以忽略。) 3. 控制(计略的扰乱,伪报,枪兵螺旋突击暴击,骑兵特技的疾驰)。 4. 与设施的配合(军乐台,太鼓台,火种火球,箭塔,墙) 可以看出,每个特色汉末霸业其实都沾一点点: 位移汉末霸业是有的:步兵有冲锋,范围有白马义从一次攻击多个目标,扰乱和伪报都有,但是合在一起感觉就是差一个层次,为什么? 因为三国志11的各种战术可以联动。 就比如说,在三国志11中间,敌军的位置本来不适合用AOE,但是我可以用位移战法将敌人的部队送到一个适合AOE的位置,然后戟兵或者弓兵上去AOE,这比纯粹找到AOE的机会又多了一个快感的层次:我使用了多元战术。 这样的多元战术还可以包括设施和战法的配合,能在起到堵口一夫当关的作用。 汉末霸业能够用的招数虽然多,但是基本都是一元战术,一个战法和另一个战法之间并没有什么联动关系。战斗就是一元战术的不断重复。但是二元战术,每次联动都有一定成就感,而且使得简单重复的感觉降低了。 三国志11的控位+AOE的连动方式本身就是极品组合,所以后来不断魔改体验更上一层楼。汉末霸业这点算是先天不足了。要走这条路也只能下一代了。但是联动其实是有很多种实现方式的,下面谈谈我设想的,相对比较容易整合进当前战斗系统的联动方式。当然发售了这么久的游戏也没有期望他真的改,只是过个嘴瘾砸个砖,希望从下一代中发现更多的玉。
绝大部分情况下新物种一旦出现就是一群,不是一只。 还是解释一下吧,虽然一些人的建模分析能力可能永远理解不了这个概念。 如果推演能力不够,那么就只能理解和现实生活中概念最接近的东西, 任何违背他们经验的概念他们就很难理解。 (就如同美国历史太短,大部分美国人都不是很理解历史兴衰规律, 福山甚至能做出“历史的终结”这种可笑的结论。) 反进化论者的推演就基本局限于“个体的生殖”, 而难以推演“群体的繁殖”。 一个突变个体是无法繁殖的这当然没有错,但是一个突变个体毕竟给群体带来的新东西。 新东西就意味着差异。从一个无法繁殖推演出新物种无法产生, 就如同上一级台阶不是2楼,再上1级也不是2楼,再上1级也不是,那么2楼永远都到不了这种结论一样可笑。 新物种的建设就如同爬楼梯,一个突变通过繁殖扩散到种群,两个突变通过繁殖扩散到种群, 可能都无法造就新物种,但是差异在一点一点累积。这个种群一点一点变得不同。 一代一代下去,这个种群某天相对其他种群积累了几万个突变, 和其他种群的繁殖成功率变得极低了,当当当~新物种登场, 会出繁殖问题么?不会,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可繁殖种群获得并累积差异的过程, 一个新突变个体,甚至都不是一级台阶,要通过繁殖把这个突变传播到种群,才算完成了一级小小的台阶。 每一级台阶都和繁殖有关,都和种群有关, 新物种一旦出现就是一群,不是一只。
所谓的“三个生物学常识”反应出反进化论者没有生物学常识。 所谓反进化论者绝大多数无法正确描述进化论, 这就是一个典型。 =================分割线 1=========== 【一、一个物种繁殖不出其他物种。大家是否承认? 大家是否见过,一个物种的雌性生出了其他物种呢?没有见过吧?】 点评: 1.看你这个繁殖是说一次繁殖,还是多次繁殖。 当然按照你下一句话你指的就是一次繁殖。一次繁殖不能,多次繁殖则有可能。 2.绝大部分情况下,新物种一旦出现就是一个种群,而不是一只。 这本来就是一个可以繁殖种群和其他种群的差异累积的结果。 所以我说要多次繁殖。而且是很多很多次。 3.设想物种由一个突变个体开始,这也是计算力不够只能这么理解的一个结果。 一个个突变通过繁殖扩散到种群这种事情发生很多次, 才能让一个种群积累相对其他种群足够大的差异。 但是这个概念对推演能力不够的人是很难的,所以他们始终纠结差异个体。 =============分割线2 ================= 【二、两个物种的杂交,生出来的“新物种”没有繁殖力。对吧? 马和驴的杂交,生出来骡子,没有繁殖力。对吧? 狮子和老虎杂交生出来的狮虎兽以及虎狮兽没有繁殖力,对吧?】 点评:不一定。 1.多倍体育种中间,两个物种杂交出来的新物种就是可能有繁殖能力的。 比如说二倍体和六倍体搞出一个4倍体物种,那么这玩意可育是完全正常的。 只是多倍体繁育多见于植物。 2.骡子也不是完全没有生殖能力,只是绝大部分没有。 3.虽然杂交产生新种群,然后差异强化成新物种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这算是物种形成的非物流方式了。这条路线在物种形成上几乎就是可以忽略的。 拿这个出来强调,基本上还是只有比较个体差异的能力,没有比较群体差异的能力, 所以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来设想进化路线,也体现出不了解进化的主要方式。 ==============分割线3================= 三、再有,一个物种在他的生命存续期间,不可能变成另一物种。也就是说,任何物种,在出生时是什么物种,那么,在它(他她)死亡的时候仍然还只能是什么物种。我的这个观点没有人反对吧?任何生物也不会72变,对吧? 点评:进化论也没说能。 谁说能进化论一样反对的,打什么稻草人呢?
反进化论者纠结“第一只”,源于并不懂进化的实际情况。 绝大部分情况下,第一只并不会构成新物种。 1.如果种群甲诞生了一个具备新特征A的个体,而特征A可以让他留下更多的后代, 那么这个特征A就会在整个种群中变得更普遍。 如果不能,这个特征就会逐渐消失。 2.假设A是优势特征,变得更普及以后, 另一个个体突变出了其他优势特征B,A特征后代也很有可能获得B特征。 为什么? 因为有性生殖。通过交配可以集合两个特征,如果两个特征契合良好, 那么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也会在种群中变得更普遍。 3.这样一个种群日积月累,就集合了ABCDEFGH....等等新突变。 但是他们仍然是一个种群。依然可以互相交配。 看上去似乎新物种没有产生的空间,但是确实是这样么? 4.现在让我们考虑另一个种群乙,他们原本和种群甲活动范围接近,可以互相交配, 所以一开始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因为交配会互相交流基因。 但是某一天开始,由于迁徙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种群乙不再和种群甲在一个范围活动, 所以种群乙个体也不再和种群甲中的个体交配,也就没有办法获得上面的ABCDEFGH..等等突变。 5.但是突变是不会停止的,种群乙在甲产生突变的时候,也会产生突变, 而且产生一样的突变的可能性极小。所以种群乙开始积累αβγδεζη...等等突变。 两个种群的差异开始拉大,精子卵子结合出问题的可能性开始增加, 产生可育后代的可能性开始降低。 6.经历漫长的时间,种群甲和种群乙的交配成功率终于低到后代的不育率已经高的一定程度(比如马和骡子) 或者干脆就开始完全不可能成功交配了, 然后种群甲和种群乙成为了不同物种。 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说纠结第一只缺乏实际意义。 某个第一只不过是攀爬新物种形成的高山中间的一级台阶而已。 一个新物种要产生,要靠一个种群内出现各种各样的第一只, 还要靠另一个种群也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第一只, 才能让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渐行渐远,分化成两个。
早期登场并且能活得比较久的武将。 前一阵子steam打折入了正,摘录一点资料。 虽然早期猛将如云,但是如果喜欢玩小势力,找几个长寿的来培养也是一种乐趣。 整理了一些武将,出生年份175,寿命60岁以上的。 一、早期长寿白板 + 几个特别值得培养的非白板。特技可以优先考虑加给他们。 1.许靖 生152 卒222 白板,政治有79。 2.庞义 生153 卒218 白板,政治74。 3.张昭 生156 卒236 长寿啊,政治排行第二,为啥是白板...虽然是名臣,白板就放这好了。 4.桓阶 生156 卒221 白板,政治有78。他有个剧本好像是主公,不知道他割据有啥历史依据... 5 华歆 生157 卒231 白板,智力政治双80+,潜力股。 6. 秦宓 生160 卒226 白板,智力政治双70+ 7.【吕岱】 生161 卒256 非白板,长长长长长寿。超长待机吕老头。五维还挺好。枪弩兵器3个A 8. 王朗 生162 卒228 这也是老熟人了。智力政治也好。 9. 付巽 生162 卒230 白板,政治属性还行吧。 10. 陈群 生167 卒235 上历史书的名臣了,政治排行第三,也居然是个白板...必须给特技啊。 11. 向朗 生167 卒247 白板,智政双70+,待机时间也相当可以了。 12. 牵招 生168 卒244 白板,智政双70,面相也看不到出来这个岁数。 13. 严畯 生169 卒246 白板,智政系。 14. 陈震 生170 卒235 白板,智政系。 15. 朱灵 生170 卒236 水桶,但是智政系偏低,做武将又有点鸡肋。 16. 【廖化】 生170 卒264 非白板,超长待机第一人了。90+,比肩吕岱 枪A戟A 17 【田予】 生171 卒252 白板,最值得培养的人之一了。全70+高腰水桶(含两个80+)弩骑兵器3个A 18 辛毗 生171 卒240 智政接近80 19 陈到 生171 卒237 统武70+,枪骑A 20 吴班 生171 卒234 统武70+,枪A 21 【王凌】 生172 卒251 水桶 枪弩A,内政或者作战方向都可以培养一下。 22 留赞 生172 卒255 统武75+ 枪戟A,算值得培养的武将。 23 高柔 生174 卒263 超长待机白板,统武50左右鸡肋,没有A基本只能内政了。 24 潘濬 生174 卒239 MD原来这个字念jun,高政,培养潜力一般。而且出场看起来太老气了。 25 陈矫 生175 卒237 内政系的。 26 蒋干 生175 卒239 废柴系白板,谁让演义剧情摆了他一道呢。 27 【张承】 生178 卒244 五维均70+,戟A弩A 本想录到175年生为止,往后扫一眼这个值得拿出来说一下。 28 .司马孚 生180 卒272 又一个超长待机 其他的早期的长寿非白板 1.程昱 生141 卒220 犄角,相当长寿了,而且智力90。可惜曹老板手下人才太多,闪耀但没那么闪耀。 2.韩遂 生142 卒215 长驱,都中等,挺全面的水桶。 3.贾诩 生147 卒223 反计。 4.黄忠 生148 卒222 弓神。 5.程普 生151 卒216 名声,东吴台柱子了。 6.钟繇 生151 卒230 长寿的能吏。 7.严颜 生151 卒222 弓将。 8 黄盖 生154 卒218 东吴台柱子。 9..曹操 生155 卒220 曹大老板。 10.董昭 生156 卒236 搬运,智力政治都有80+,用来搬运大材小用了。 11. 朱治 生156 卒224 亲越,东吴小全能水桶。 12.夏侯惇 生156 卒220 名将,几乎和曹老板同来同去。 13.韩当 生156 卒225 水将。 14 于禁 生159 卒221 规律。 15 闫行 生159 卒222 无S繁殖。 16 卞氏 生160 卒230 这是曹老板的老婆吧。 17 刘备 生161 卒223 刘老板,60出头 18. 伊籍 生162 卒226 眼力。 19 闫圃 生163 卒231 长寿的米道。 20 张鲁 生163 卒237 更长寿的米道 21 虞翻 生164 卒233 双80了。风水, 22 简雍 生164 卒225 论客,低难度外交流大杀器。跟刘备很久,但是无传记,马亲王还拿这个开脑洞写了小说。 23 吴懿 生165 卒237 指导。水桶。但是有弩S 24 臧霸 生165 卒231 威压。这家伙面相是真不像这么长寿。 25. 黄权 生167 卒240 规律,虽然没S,属性不差了。 26 张郃 生167 卒231 昂扬,被上过无双变成张姐姐了。 27 顾雍 生168 卒243 顾眼力,待机时间也很不错。 28. 赵云 生168 卒229 明镜,也活过60了。五虎里面也就他和黄忠吧。 29. 梁习 生168 卒230 曹老板的繁殖。 30 曹洪 生169 卒232 曹连击也活得挺久啊。 31 满宠 生170 卒242 辅佐,挺全面。 32 徐邈 生171 卒249 亲羌 33 李严 生172 卒234 戟将,弓S戟A的奇怪戟将.... 34 吕虔 生173 卒238 射手,属性偏低,弓只有A,鸡肋。
[转帖]汉高祖刘邦家族DNA定位的逻辑推演 汉高祖刘邦家族DNA定位的逻辑推演 (WB:风云学会陈经) 1. 现在很可能已经定位到了刘邦家族的DNA细节,证据足够了,很可信。虽然不是直接挖墓DNA测序,但是刘邦家族正是人类DNA统计学的很好例子。结果比国际上最火的成吉思汗DNA争议要可靠的多。 2. 证据链是这样的:在全国男性人口的Y染色体DNA测序中,大约有五十分之一的人,属于一个集团,在2300年前有一个共同祖先。是同时代的祖先里,人数最多的一族。 3. 这些人不都姓刘,虽然最大的一个姓是刘,占约四分之一。而姓刘的人里,只有8%是属于这个集合的。历史上,有很多人赐姓刘、改姓刘;也有些家族因为种种原因改姓,这个分布是合理的、可解释的。首姓为刘,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了。 4. 这些人共有的Y基因特征是F254,据推测是刘邦他爸变异出的特征,2300年前的年代符合。 5. 然后其中压倒多数的人,除了共有F254,还共有F21364这个基因,2230年前,应该是汉文帝(刘邦第四子)变异出的。汉文帝有4个儿子,两个有后代。其中一个是子孙众多的汉景帝(他有F813变异),另一个的后代也传到了现在,人不多。 6. 汉景帝是刘邦家族人口大爆发的主力,14个儿子9个有后代。汉景帝的后代占刘邦家族的三分之二。然后还有刘秀的特征变异F20928也定位到了。还有长沙王刘发子孙众多,也能发现,时间也对的上。 7. 还有一个证据,这些人在全国分布很广,没有地域特征,和其它家族不一样。这也对应着刘邦家族到各地封王做官到处繁衍的历史。 8. 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这么多证据和历史能对上,应该算是很有把握了。再增多检测数量,开会确认大成果就好了。
当你说远古的某个生物相对现在没什么变化的时候... 当你说远古的某个生物相对现在没什么变化的时候...(反进化论者常见的一个论调) 你明白你比较的到底是什么吗? 你比较的是两个个体,还是两类生物? 以鳄鱼为例。 有人觉得远古的鳄鱼和现在的鳄鱼长得很像。可能只是在他了解的鳄鱼个体上有相似度。 因为就拿现在的鳄鱼来说,可能互相都不像。短吻鳄和食鱼鳄就有很大差异。 甚至这个相似度都是有问题的,体型差异也是差异啊。 如果比较的是两类生物,那相似性就更加成问题了。 (但是反进化论者通常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基本不懂生物分类的知识) 远古有狗鳄,带尾鳍的海鳄这种和现今任何一种鳄鱼有有显著差异的类群。 而古代的一个个体和现今一类生物各式各样的个体中的一个相似, 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就像一个人如果10代之后有3000后代,有一两个长得尤其像他的也不奇怪。 有许多长得不像他的也不奇怪。 另一个拿来做例子的是蟑螂。 有人说蟑螂没有很大的变化,拜托,现今蟑螂保守估计有四五千种。 ======================== 另外,相似其实是个主观的东西。 人类擅长分辨一张人脸和另一张人脸的差异, 但是很难分辨两张马脸的差异。 如果更加异形一点,比如两只同种的虾的差异, 估计大部分人就只能从体型上来判断了。 如果体型相似,基本上就抓瞎了。 但是如果是研究虾的专家,他对虾的差异的分辨能力就显著的高于普通人。 人类分辨差异的能力总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最好。 对自己陌生的东西,觉得相似性很强也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喊这也相似那也相似,其实也是暴露自己对某个领域缺乏了解。
我们来说说中心法则,进化的底层原理吧。 1.其实大部分反对进化论的人是不理解这个玩意的。 很多人对进化的理解只能局限于具体的性状,比如长颈鹿的长脖子短脖子。 这种宏观进化本身就是无数个中心法则下小变化累积的结果。 大部分反进化论者不理解这种累积。 他们的认知不允许他们能把这种超出他们知识边界之外的知识点再做结构性分解。 2.大部分进化其实是微观的,肉眼不可见的。 比如以人类为例,从父母继承的DNA平均会有60个突变。 我丢出这个数据的时候,其实感觉到了一些人受到的冲击。 他们觉得DNA是精密的计算机代码一样的玩意。 他们无法理解,被随机改了60处的代码居然还能正常运行... 而且是代代改,我们的46条染色体,相对100代以前拥有他们的那些祖先, 有大约有6000处突变。 被随机改了6000处的代码居然还能运行,这估计能给他们更大的冲击。 基因具备一种非常“奇怪”的鲁棒性。(我知道对某些人来说鲁棒性是个新词,去查查) 3.反对进化论的人总是强调“改进”无法发生。 但是它们实实在在在发生,比如新冠的各个变种。 英国变种,印度变种,实实在在的改变了传播性和症状表现。 你让他解释这些改进是如何来的,是解释不了的。 首先他们不想承认有改进这回事。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硬伤,他们不理解中心法则,也就无从解释起。
关于尼安德特人的一些小知识点。 新年嘛,立读书flag的时候,于是就抓起了买了但是没仔细看的书开始读。 David Reich《人类起源的故事》,作者就是专门搞全基因组研究的。 细读了下尼安德特人这一章,分享几个我觉得不错的知识点。 1.尼人的群落小。 我记得很久以前就有这个假说,但是论坛上有人跟我杠的时候我也没法反驳。 毕竟也没法解释个为什么。但是这里有解释, 根据全基因组分析,尼人的祖源的多样性低,也就是说存在相对近亲繁殖的几率高。 这就是一个有利的证据了。(原文是 遗传多态性大概是现代人祖先的1/4) 这也有力的 支持了尼人打群架打不过智人从而在竞争中落败的假说。 2.杂交不育。 作为“生殖隔离”的一个标志,骡子是杂交不育的接近完全形态(极少的骡子是可育的)。 尼人和智人也有类似的现象,不过体现不是严格的不育,而是生育能力下降。 而且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也是普遍规律,亲缘关系越远,后代胜率能力越低直至不育。 现存人类没有这个现象,意味着各种人类的兼容度都是很好的,是严格的同一个物种。 而与尼人,则存在这个现象,而且尼人一些基因因为兼容性问题,被自然选择系统清除, 在现代人的基因组中,尼人基因的含量还在下降。 另外在证明的时候,有用到X染色体同亲本概率和常染色体不同的方法来论证基因清除。 X染色体父母一共只有3条,而常染色体父母加起来有4条...在数据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比例。 有些方法大佬们提到的时候我就会一拍大腿:我怎么没想到过。 (当然我没想到过才是正常的,毕竟我懒,不靠这个吃饭就不会想太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