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夏國公 大明夏國公
关注数: 406 粉丝数: 906 发帖数: 14,962 关注贴吧数: 323
道教神仙的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 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 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 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 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 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 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 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2、图腾崇拜 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 如鄂 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 。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 。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3、鬼魂崇拜 例如阎王、黑白无常 、鬼王等。 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 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 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 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 拜 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 。 二、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 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 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 等。 三、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 道教教派众 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 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 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 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后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后 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 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 “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 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 ”,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 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 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 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排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 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癸巳年祭大明昭宗匡皇帝文(原创) 今大明永历三百六十七年六月初八,圣朝绝祚三百五十一年有余;戊申遗臣顾清轩,赴滇祀我大明昭宗匡皇帝。臣清轩,夏邸勋裔,公侯宰子;身憾未逢圣朝,未赴国难,上不得迎奉君父,下不可安抚黎庶;今苟安於江南,犬活于末法;为文祀君,聊表微忠。 文曰:六月季夏,三伏酷暑,胡虏腥膻,汉风不振;千里赴滇,敬祀昭皇。 想我昭皇,神庙遗血,父守桂藩,天潢贵胄;爵封永明,国之大宗。 恰遇明季,生不逢辰,刀兵四起,神州鼎沸;叹哉昭皇,降于乱世。 流寇肆虐,烽烟滚滚,皇父规避,封国沦丧;只身陷贼,性命堪忧。 苍天有眼,不绝明祚,侥幸脱生,大难不死;幸哉昭皇,祖宗庇佑。 甲申国难,圣主殉国,悍将开关,建夷东来;内忧未平,外患迭生。 扬州十日,惨绝人寰,嘉定三屠,十室九空;危哉昭皇,社稷将倾。 金陵沉戈,安宗蒙尘,芝龙降清,隆武赴难;天下士民,唯附桂国。 国家危亡,非权莫济,肇庆御机,众望所归;贤哉昭皇,肩负天下。 女真南侵,书生误国,中湘兵败,临桂罹难;同敞骂贼,臂断睛伤。 屡败屡战,损兵折将,成栋反正,亦遭灭顶;哀哉昭皇,痛失股肱。 捐弃前嫌,招抚流寇,同仇敌忾,共抗鞑虏;天降晋王,君明臣良。 桂林大捷,孔逆自焚,衡阳再胜,尼堪丧命;伟哉昭皇,四省光复。 西路克敌,东路撅起,晋潮二藩,遥相呼应;国姓劲旅,剑指应天。 延平失虑,危城不取,定国无奈,孤掌难鸣;惜哉昭皇,功亏一篑。 可望专政,心生逆谋,内行冤狱,外排贤王;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十八先生,蒙屈遇害。九五之尊,为臣所制;悲哉昭皇,权奸祸朝。 血诏忠良,锄奸戡乱。晋王贤德,忠心事主;提兵入朝,以清君侧。 驱逐可望,重振乾坤。整肃庙堂,再顶滇都;善哉昭皇,一代英主。 北国反扑,三桂入滇,六盘失利,永昌不保;误信妄言,南狩入缅。 缅人狡恶,素无忠信,叛臣图利,岂念旧主;晋贡二藩,鞭长莫及。 咒水之难,将相遭戮,赭硜之变,君父蒙尘;苦哉昭皇,身陷囹圄。 虽陷于贼,不改颜色,面斥三桂,无君无父;伏地无语,复不敢谒。 贤后王氏,共赴国难,康丽忠贞,同殉社稷;制御半壁,未有失德。 屡遭颠沛,壮心未已,勤政爱民,盼求规复;资敌以粮,中外称贤; 一十六载,不负百姓;篦子坡前,无愧祖考;圣哉昭皇,旷世贤君! 奈何华夏,衣冠不复;鞑清虽亡,汉家未兴;遥想圣主,亦为叹息。 今作此文,非仆闲暇;追忆先皇,警示今人;毋忘道统,早复旧弼!
癸巳年祭大明昭宗匡皇帝文 今大明永历三百六十七年六月初八,圣朝绝祚三百五十一年有余;戊申遗臣顾清轩,赴滇祀我大明昭宗匡皇帝。臣清轩,夏邸勋裔,公侯宰子;身憾为逢圣朝,未赴国难,上不得迎奉君父,下不可安抚黎庶;今苟安於江南,谋生于末世;为文祀君,聊表微忠。 文曰:六月季夏,三伏酷暑,胡虏腥膻,汉风不振;千里赴滇,敬祀昭皇。 想我昭皇,神庙遗血,父守桂藩,天潢贵胄;爵封永明,国之大宗。 恰遇明季,生不逢辰,刀兵四起,神州鼎沸;叹哉昭皇,降于乱世。 流寇肆虐,烽烟滚滚,皇父规避,封国沦丧;只身陷贼,性命堪忧。 苍天有眼,不绝明祚,侥幸脱生,大难不死;幸哉昭皇,祖宗庇佑。 甲申国难,圣主殉国,悍将开关,建夷东来;内忧未平,外患迭生。 扬州十日,惨绝人寰,嘉定三屠,十室九空;危哉昭皇,社稷将倾。 金陵沉戈,安宗蒙尘,芝龙降清,隆武赴难;天下士民,唯附桂国。 国家危亡,非权莫济,肇庆御机,众望所归;贤哉昭皇,肩负天下。 女真南侵,书生误国,中湘兵败,临桂罹难;同敞骂贼,臂断睛伤。 屡败屡战,损兵折将,成栋反正,亦遭灭顶;哀哉昭皇,痛失股肱。 捐弃前嫌,招抚流寇,同仇敌忾,共抗鞑虏;天降晋王,君明臣良。 桂林大捷,孔逆自焚,衡阳再胜,尼堪丧命;伟哉昭皇,四省光复。 西路克敌,东路撅起,晋潮二藩,遥相呼应;国姓劲旅,剑指应天。 延平失虑,危城不取,定国无奈,孤掌难鸣;惜哉昭皇,功亏一篑。 可望专政,心生逆谋,内行冤狱,外排贤王;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十八先生,蒙屈遇害。九五之尊,为臣所制;悲哉昭皇,权奸祸朝。 血诏忠良,锄奸戡乱。晋王贤德,忠心事主;提兵入朝,以清君侧。 驱逐可望,重振乾坤。整肃庙堂,再顶滇都;善哉昭皇,一代英主。 北国反扑,三桂入滇,六盘失利,永昌不保;误信妄言,南狩入缅。 缅人狡恶,素无忠信,叛臣图利,岂念旧主;晋贡二藩,鞭长莫及。 咒水之难,将相遭戮,赭硜之变,君父蒙尘;苦哉昭皇,身陷囹圄。 虽陷于贼,不改颜色,面斥三桂,无君无父;伏地无语,复不敢谒。 贤后王氏,共赴国难,康丽忠贞,同殉社稷;制御半壁,未有失德。 屡遭颠沛,壮心未已,勤政爱民,盼求规复;资敌以粮,中外称贤; 一十六载,不负百姓;篦子坡前,无愧祖考;圣哉昭皇,旷世贤君! 奈何华夏,衣冠不复;鞑清虽亡,汉家未兴;遥想圣主,亦为叹息。 今作此文,非仆闲暇;追忆先皇,警示今人;毋忘道统,早复旧弼!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