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明天会更好 潮汕明天会更好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2,599 关注贴吧数: 5
【贺中秋】 中秋,是民俗"四时八节"中的一个大节,因农历八月十五居于秋季三个月之中,故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古而今,无数的佳句源于天上的那轮白玉盘. 又到了一年一度赏月品茶尝月饼的最佳时节,在潮汕地区,中秋前后的天气不热不寒,秋高气爽,宜人的气候总能激发人过节的热情,关于中秋习俗,在潮汕这一地带还真不少. 首先是拜月,潮汕人称为"拜月娘",体现出对大自然,对天象的一种热爱,同时也体现人类的一种原始崇拜,对自然力的尊崇和敬重.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饼, 芋头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还有化妆品和文具.化妆品美其名曰是个月娘梳妆打扮的,实际上则是年轻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变得越来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读书的小孩能更加的聪明伶俐,学习进步.这些习俗由来已久,寄托的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另外的还有"男不拜月"之说,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了. 第二,是不可不说的中秋月饼,中秋月饼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潮汕的传统月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正圆形的占绝大多数,意为好兆头,在次日,没有一个潮汕人无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其中,芋头和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月饼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潮人送亲戚之家假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 潮汕人过中秋的还有另一大习俗---烧塔.塔置与广场路口等处,高1米以上,系用砖块与碎瓦片垒砌而成.塔基留有塔口,便与支撑竹木等燃料,塔尖不密封, 以透烟火,烧时火舌从塔缝塔尖伸腾而出,加上噼噼啪啪的声音,可谓有声有色,大为壮观.烧塔源于中秋夜百姓举火为号上午抗元斗争. 中秋节的芋头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民谚云:"河溪(银河)对中(音"冬"),芋头珊珊(松脆之意)""河溪正对,芋头食到畏."中秋是芋头大丰收和可口的时候,所以大吃芋头成了中秋的一大乐事.另外潮汕人过中秋还有荡秋千这一习俗,古书说:"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潮语没有把千秋倒转为秋千,却称其为"丁秋",把荡秋千叫为"疏丁秋","疏丁秋",这可能是和中秋的"秋"有关.昔日潮洲不少村落都在中秋节前后高塔" 丁秋棚",要荡好长时间.荡的越高越精彩,观者掌声如雷.荡秋千是潮汕地区中秋节期间一项很有益的民间体育活动. 旧时民俗,随着岁月的迁移,一些已不复再现,但仍有很多流传至今,成为中秋节潮人必备"节目"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民俗,一样的美好,依然是团团圆圆.
【世界公认十大健康水果】 世界公认十大健康水果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介绍了10种对健康最有利的水果。其中苹果排名第一,因为苹果富含纤维物质,可补充人体足够的纤维质,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许多美国人把水果作为瘦身必备,每周节食一天, 这一天只吃苹果,号称“苹果日”。   有位新加坡人总结了苹果的食用经验:肥胖者吃甜苹果,糖尿病吃酸苹果,解便秘吃熟苹果,治腹泻吃生苹果。苹果营养丰富,能健身、防病、疗疾。实验证明:糖尿病患者宜吃酸苹果;防治心血管病和肥胖症则应选择甜苹果;治疗便秘时可吃熟苹果;睡前吃鲜苹果,可消除口腔内细菌,改善肾脏功能;生苹果榨成汁可防治咳嗽和嗓子嘶哑;苹果泥加温后食用,是儿童与老年人消化不良的好药房方......   排在苹果之后的是杏,然后分别是香蕉、黑莓、蓝莓、甜瓜、樱桃、越橘、葡萄柚和紫葡萄。它们各自的优点如下:   第二名:杏,含有丰富的β胡罗卜素,能很好地帮助人摄取维生素A;   第三名:香蕉,钾元素的含量很高,这对人的心脏和肌肉功能很有好处;   第四名:黑莓,同等重量黑莓中纤维物质的含量是其他水果的3倍多,毫无疑问对心脏健康有帮助;   第五名:蓝莓是种特别的水果,多吃蓝莓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几率;   第六名:甜瓜,维生素A和C的含量都很高,是补充维生素的理想食品;   第七名:樱桃,能帮助人保护心脏健康;   第八名:越橘,能帮助减少尿路感染的几率;   第九名:葡萄柚,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   第十名:紫葡萄,其类黄酮等物质能对心脏提供三重保护。
【岳飞是怎么死的?】 未被勒死在风波亭 岳飞是怎么死的?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妇孺皆知。在岳飞被害身死不久,南宋民间说书艺人就开始讲说他的故事。元明两代,岳飞故事已被人们用平话、杂剧、传奇等艺术形式广泛传颂。比如在元代有《宋大将岳飞精忠》和《秦太师东窗事发》等杂剧,明代有《精忠旗》、《精忠录》等传奇,明初有熊大木编辑的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初有钱彩重编的《精忠演义说岳王全传》,如今有《说岳全传》和评书《岳飞传》等等,传播岳飞的事迹和故事,但传说中的岳飞,许多是后世虚构的,与真实的岳飞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岳飞真实的青少年】  《宋史·岳飞传》中记载,岳飞一出生便遇黄河决口,母亲姚氏抱着他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漂流而幸存,极具传奇色彩。岳飞诞生在崇宁二年,但从《宋史·河渠志》和《宋会要·瑞异》等资料来看,崇宁二年并没有黄河决口的记录。岳飞的父亲岳和也并没有早早过世,而是在岳飞二十岁那年才过世的。  《岳传》里有岳飞早年枪挑小梁王的精彩情节,还在第九回用宗泽的口说:岳飞来得不巧,小梁王“今科要在此夺取状元”。然而,历史上的岳飞并没有这番动人的经历。但在正史别传和野史笔记里,均找不到岳飞这段经历的相关描述。  历史上岳飞的青少年时代究竟是怎样呢?由于家境贫寒,岳飞少年时候,离乡给人家去当了佃户。《三朝北盟会编·岳侯传》载:岳飞“少为韩魏公家庄客,耕种为生”。《朱子语类》卷一三二也说:“岳太尉飞本是韩魏家佃客,每见韩家子弟必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还说,岳飞“尝为人庸耕,去为市游微”。像岳飞这样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做佃户、当巡警的社会底层人物,是根本没有可能去考武状元的,更不可能有枪挑小梁王这样的事。  由于家境贫寒,从小既不能“尤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也未曾结笔墨之缘。岳飞的文学修养,可能是在他在大户人家当佃户时候受富家子弟的熏陶,和从军后他的幕僚中多有文人,而得意提高。当时岳飞为生计所迫而当佃户,生活在社会底层,考武状元和枪挑小梁王这样的事情也不太可能发生。之所以把岳飞的青少年塑造得如此传奇,可能都是小说对历史加工的一种方式,一种艺术的虚构。
【中华民族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自古以来就有“不孝有三”之说,难而,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似乎都有点淡化了……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 “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这老爷子太可爱了
【央视主持人阿丘--我具有潮汕人的秉性】 央视主持人阿丘--我具有潮汕人的秉性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每晚11点40分推出了一档“说新闻”的节目《社会记录》,虽然节目被安排午夜这个容易被人忽视的时段,但一播出就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欢,收视率不断上升,主持人阿丘在节目中绘声绘色的讲诉、充满睿智的评述更为观众们津津乐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得知阿丘原来还是地地道道的汕头人,记者立即与阿丘取得联系,通过电子邮件和长途电话对这位远在北京的“家乡人”进行采访。   垂涎家乡的凉果肉脯   记者:阿丘你好,你在央视网站上的自我介绍中说过自己“生于粤长于桂,具有潮汕人的秉性”,你还记得你在汕头的生活吗?   阿丘:我是在汕头出生的,三岁时,随父母离开汕头,在贵阳、桂林等很多地方安过家。虽然很小就离开汕头,但是在上大学以前,每年的春节我们经常举家回汕探亲,目前在汕头还有很多亲戚。记得我小的时候住在汕头市区小公园,记忆中的百货大楼还很清晰。记得那时每天清晨,我经常随爷爷跑步晨练到广场,然后在海堤上看轮船出海,看登陆艇上的海军上岸买菜,看汕头海湾内海上繁忙的渡轮。现在,汕头给我刻下的烙印化成了每年年关时对萝卜糕、酥饺、油果等潮汕美食的垂涎,化成了出门在外总要惦记着家乡的亲戚能否给寄来凉果和肉脯的牵挂。   记者:你曾经在汕头、广西、湖南、北京等多个地方生活过,你觉得与其它地区的人相比,潮汕人具有什么特点?   阿丘:我所说的潮汕人的秉性,是我所理解的勤劳耐苦、富于思辩、重亲情乡情以及团结和聪慧。而在我自己身上,则只剩下了小聪明。和北京人比,潮汕人活得细腻讲究多了,北京人如城墙般厚重,有规则的人生观和行事法,中庸大气,落落大方却有时不修边幅;而潮汕人则有着像多变的海风般的嗅觉和灵敏,行事小心谨慎,前瞻多于后顾,总是做了再说,内敛细致不失条理却很少遵循固有的法则。   “张牙舞爪”被央视选中   记者:许多观众都是因为你“另类”的主持风格而喜欢上《社会记录》这个节目的,毕竟,关于你绘声绘色的讲述风格,关于你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这在央视的同类新闻节目中都是不多见的。那么,当初央视是怎么把你选中作为主持人的?   阿丘: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筹办新闻频道,一档开拓午夜收视习惯的非强势非主流的新闻故事节目锁定11点40这个人们以往忽视的时段,所以要求主持人亦不一定非是主流的。而到央视之前,我在广西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广西电视台时,我主持过一档节目,是介绍各种民间的小发明、小创造的。《社会记录》栏目的领导在广西台的节目中看到了电视上“张牙舞爪”的我,觉得我的主持风格跟他们想像中的那种风格比较接近,他们几经审看,认为我基本符合《社会记录》“表面嬉笑怒骂,内心是非分明”的标准,于是就和我联系,而当时我正好也在北京,就和制片人很省钱省力地见了面,并参加了“恐怖”的试镜,没想到歪打正着,成功被录用。五月一日,随着新闻频道的横空出世,我就凭自己一张不规则的脸和一口不入流的国语开始了忐忑不安的《社会记录》。   记者:你觉得相对与央视其他新闻栏目,《社会记录》的特色是什么?   阿丘:和央视的一些主流新闻栏目相比,他们的节目更侧重于挖掘新闻的深度,尽量让大家看到新闻背后很深很复杂的东西,它会带着你进行一种穿越,对那些埋得很深的内核进行一次次的挖掘。而我们这档节目的目的不是去挖掘得多么深入,我们会努力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用故事本身的魅力和渗透在其中的人情味儿去触动观众。如果一定要做一个比较的话,那么好象是在地下挖坑,他们是不断地向下挖,挖得越深越好,挖得都见了水还得往下挖。而我们用不着挖得那么深,但是我们会往坑里种上一棵树,然后让这棵树去开花结果。   风格目前还谈不上,只能说我的本色和《社会记录》创办初衷所期待的主持人的气质比较吻合。百姓话题,社会奇闻,不算深邃偶尔也有点八卦,有悲悯人生的心态也有调侃世态的语调,迂回于主流新闻的庄严、街头巷里趣闻传说的轻快之间。我没有资本俯视受众和人生,甚至在节目播出初期众多的叫骂声中也能厚着脸皮一笑置之。观众忍忍可能也就慢慢习惯了:这小子虽然有时欠揍,但所带的情绪和观点和我们还算相近,虽然一脸坏笑,但还不失真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