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iv reiiv
关注数: 4 粉丝数: 45 发帖数: 1,155 关注贴吧数: 69
为《上海堡垒》及两位女主说句公道话 各方面都很烂,但烂得很均匀,很舒服,并不会有那种突然辣到眼睛的感觉(可能是习惯了),你甚至有时又会惊叹于导演和鹿晗为这恰到好处的烂所做出的努力,不禁击节赞叹,以为妙绝,可以说烂出了电影的黄金比例。 鹿晗演出了他的正常水平,大约是《择天记》和《甜蜜暴击》的平均值。 导演发挥了国产烂片导演的平均水平,比《小时代》好了两部《逐梦演艺圈》。 特效展现了韩国科幻的成熟工业水平,让人不禁想向《流浪地球》道歉并把评分改成五星。 水军体现了鹿晗积淀深远的顶级流量影响力,不过以目前的评分来看他们并没有发挥出真正实力,毕竟鹿晗的千万粉丝要是每人都去给电影打五星,该片评分吊打《肖申克》应该不是问题。 综上所述,这真的是一部烂得很普通的科幻(爱情?)电影,你不能因为《流浪地球》成功的个例就淡忘了国产科幻片究竟都是什么牛鬼蛇神,而因为“失望”给它低分,真的,它烂的很普通。 毕竟,能烂的得体,烂的巧妙,作为一部烂片,《上海堡垒》最终能成为烂片的范本,可谓功德无量。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评分真的不能再低了,请各位给《逐梦演艺圈》一个面子,给毕志飞导演烂片之王的尊严。 我替毕导谢谢大家了。 (假装这里有条分割线) 如果这部电影的暴死能让制作人明白选择流量明星作为主演是连(勉强算得上有名的)IP和(大约六毛钱的)特效都救不回来,那也算得上是启迪智慧、有价值的烂片。 所以行行好不要让评分再跌了啊!只有我心疼《逐梦演艺圈》吗?
【吝店中学】几百年后的高考民俗节研究 大家好,我是2408年的一位古代民俗学者,我的研究方向是20世纪末21世 纪初的中国民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俗节日也特别的多,比如重阳节、比如端午节、比如春节。这些节日距今相隔已有数百年,历史资料残缺不全,如何研究这 些古代民俗的内涵,如何使之重现,是许多学者致力的研究方向。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最新的学术成果,研究的课题在几百年前流行于神州大地的中华民族传 统佳节之一——高考节。 高考节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兴于七十年代末。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每年的时间都不固定,但基本都会集中在六月。有学者宣称,古代高考节 的起源是对知识之神的崇拜,人们在这一天献出自己的孩子,向高考之神供奉祭品,祈祷人类知识传承永不断绝。古人对于高考节的热情前所未有,根据研究,几乎 每个未成年人都要花上三年时间来筹备过节,而他们的直系亲属几乎也要花同样的时间。 高考节的最初动机和细节已经无法考证,但从神学框架进行考虑的话,可以推测出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静默仪式。高考节与其他中国传统佳节最大的不同是,它特别安静。可以这么说,高考节是中国最安静的一个节日。熟悉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人都知道,一 个典型的中国节日,应该是热闹的。但高考节却不是这样。从高考节前三天开始,所有参与节日的人都变得特别安静,甚至不允许周围环境有一点噪音,唯恐这样会 触怒高考之神。这一点,与印度教的静默节很相似——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锣鼓喧天,连载歌载舞都不许,更别说汽车鸣笛或者深夜施工了。 第二阶段,叫做献祭仪式。这个阶段通常持续两天,每一个家庭都会把自己的适龄子女献出来,放在祭坛之上。祭坛是矩形房间,里面会容纳二十到三十名未成年人,通常 会安排两到三名成年神职人员协助。全国参与这个仪式的未成年人有数十万人,遍布几乎每一个省份,他们会在同一时间进入祭坛。 虽然高考节的基本内涵,是献出子嗣蒙神悦纳。但一些学者误解了献祭的意思,不是指肉体的牺牲,而是精神上的奉献。这些未成年祭品们需要做的,是佩带着由教育部开光的法器 “准考证”,进入祭坛。他们会得到一些纸,纸上事先印有高考之神的神谕,他们必须要在两天之内,分别用文字、数字、外文化圈字母表以及更为玄奥复杂的理论体系——出土文献将之称为理综和文综——在纸上写下与神谕相应的回答,这视为与高考之神进行交流。在之前三年,这些苦修者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刻苦的针对性 训练,其艰苦程度是今人所无法理解的。 顺便一提,在这些未成年祭品参与献祭仪式时,他们的直系亲属会聚集在祭坛之外肃立,直到结束,这种肃立从来没受过天气影响。 献祭仪式结束后,这些神谕将会被教育部的执事收回。高考之神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内附身到数万名教育裁判所的司铎们身上,通过他们来表达自己的喜恶。有些祭品 会获得褒奖,有些则不被喜欢。得到褒奖的家庭,会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些失宠的祭司会在次年重新参加,有的极端案例甚至会持续五到六年。 当献祭阶段结束以后,接下来就进入高考节的第三阶段:狂欢节。 经历了献祭仪式的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都会陷入狂喜。这种狂喜行为有早有晚,有的在一走出祭坛之后就开始,有的要等到回到家中。有的还会捣毁祭祀器 具、撕碎神谕文书,整个人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狂热状态。具体表现为无规律大规模的进食活动、不分昼夜地在线测试交互性电脑程序、在国境内进行长距离移动 等。这类狂潮通常要到本年9月初才会告一段落。而一些不幸的未成年者,则很快转入苦修者的状态,准备次年的祭奠再开。 以上就是本人对古代高考节民俗的一些粗浅研究。恪于史料的不足,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精准,可能会对古人的行为造成误读。希望今后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炉,以还原古代高考节的真正原貌。
为什么作为程序员的老公极其讨厌胤禩? 据说程序员最讨厌的东西就是 胤禩 = 八阿哥 = bug “BUG”的由来 Bug一词的原意是“臭虫”或“虫子”。但是现在,在电脑系统或程序中,如果隐藏着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人们也叫它“bug”,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第一代的计算机是由许多庞大且昂贵的真空管组成,并利用大量的电力来使真空管发光。可能正是由于计算机运行产生的光和热,引得一只小虫子(Bug)钻进了一支真空管内,导致整个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研究人员费了半天时间,总算发现原因所在,把这只小虫子从真空管中取出后,计算机又恢复正常。后来,Bug这个名词就沿用下来,用来表示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的错误、缺陷、漏洞等问题。   1947年,计算机还是由机械式继电器和真空管驱动的,机器有房间那么大。体现当时技术水平的MarkⅡ,是由哈佛大学制造的一个庞然大物。当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不整机运行时,它突然停止了工作。他们爬上去找原因,发现这台巨大的计算机内部一组继电器的触点之间有一只飞蛾,这显然是由于飞蛾受光和热的吸引,飞到了触点上,然后被高电压击死。   与Bug相对应,人们将发现Bug并加以纠正的过程叫做“Debug”(中文称作“调试”),意即“捉虫子”或“杀虫子”。   后来就直接用bug 在现在很多的软件测试中 都用Bug来说明那些问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