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小童鞋 汉家小童鞋
关注数: 112 粉丝数: 515 发帖数: 27,773 关注贴吧数: 9
韩红献唱,崔永元做东宴请“7·21”暴雨中救人民工 “太感谢你们了!”崔永元对154位农民工深深鞠了一躬。他们在“7·21”暴雨中从积水严重的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救出上百名乘客。昨天,崔永元按每桌800元的标准,做东请参与救援的农民工吃饭。 昨天下午,饭店门口早早挂起条幅,“向在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参加救援的农民工兄弟致敬”。饭店大屏幕上不断播放媒体采访这些救人英雄的视频画面和照片。饭店颇上档次,一位农民工说,“这是我来北京进过的最好的饭店。”而在饭前,崔永元基金会派专人考察了后厨,确保卫生后才放心。 昨天下午4点,崔永元早早到达现场,“请这些农民工兄弟吃饭,当然要更早到。”他解释说。晚6时,活动正式开始,现场所有人全部起立,向“7·21”遇难者致哀。  “危难当头你伸手,表示尊重敬杯酒”。崔永元和韩红等人献上了锦旗,并向在场的农民工朋友鞠躬致谢,感谢他们在第一时间为有难的人伸出了援手。 “我们众里寻你爱是唯一的指引 像等待一场天下的共鸣……” 韩红为农民工们唱起了《众里寻你》,人们纷纷站起鼓掌,大声叫好。 钢筋工李川南在21日晚和工友们救出上百人,次日问他吃饭想吃点啥,小李不假思索:“水煮鱼!” “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中国良心!谁来做东请他们吃顿饭?”“请农民工吃顿饭”通过微博发出倡议。崔永元立刻响应:“我请!表示敬意!”  昨天,李川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桌上摆了一盆红彤彤的水煮鱼。 京华时报 (周琦 林露虹 王明婷) 【对话崔永元】 问:你怎么看这事? 崔:农民工救人不是到游泳池游泳,他们并没有多高的学历,有的只是一种内心向善的动力,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救。 问:有市民认为,你请农民工吃饭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但尊重应从平时做起,你怎么认为?  崔:我请他们吃顿饭就表示尊重,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对农民工们的尊重,确实应该从平时做起。什么时候农民工走在大街上,大家看不出他们与普通大众有差别时,才真正做到平等和对他们的尊重。  问:有人认为你作秀? 崔:我做我的慈善,其他的东西让他们说去吧。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创点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新华网伦敦7月28日奥运专电(记者汪涌刘卫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圆满结束,应邀前来伦敦观摩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等主创人员,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印象深刻,尤其欣赏其最后点燃主火炬的方式。陈维亚在伦敦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伦敦奥运会的点火方式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点火形式,没有主火炬塔,也没有安排最后一名主火炬手,而是选择了多名青少年共同点燃主火炬,而主火炬则由无数的火苗聚集而成,给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觉,充满着奇妙的创意,同时又让人感觉离得很近,整个点火过程,一个惊喜套着一个惊喜。陈维亚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英国味十足,一个多小时的表演时间,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英国的魅力,其工业**的一段更是广场艺术的经典,从烟囱立起来,就抢占了三维空间,实物、物效和声光电结合得相当完美。在表现形式上,他们采用了写实的方法,讲究戏剧性的质感,又独特地利用了伦敦碗这座体育场的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是一台非常出色的开幕式表演。原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具体负责人,经历了策划到实施全过程。看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蒋效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时也对伦敦奥运会的点火方式赞不绝口,认为这一创意充满诗意,在令人们惊喜的同时,又感到了震撼。蒋效愚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风格上完全不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意,各有特色。伦敦奥运会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的精华,在科技手段上也有一定创新。专程前来观摩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特效总监蔡国强,对开幕式中的“五环”展现方式印象深刻。在工业**时代的“钢花飞溅”中,火红的“五环”徐徐升起。整个表演写实的手法,像是在一个电影拍摄场地进行的一次温情的故事。
《还原“棚虫”真实生活》——看了好难过…… 说起配音,有人脑海里浮现出译制片中的经典声线,有人联想到偶像化的日本声优,还 有人会对好莱坞全明星配音津津乐道。 能“出演”众多影视剧、动画片,为各种明星“代言”,既神秘莫测又很有艺术风范, 既过戏瘾又能赚钞票,配音演员成了众多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时尚职业。 然而,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全上海专业级的配音演员不足100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 是纯粹出于兴趣爱好的兼职者。许多人百般努力也进不来,也有人抛开辉煌走出去,看似光 鲜的配音圈,其实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荧屏中总是熟声音沪上配音圈不过百人 都说配音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时髦小年轻只看原版,认为原声加字幕才是原汁原味。 殊不知,配音爱好者的数量不减当年,他们交流配音技术,讨论配音演员,还在网上发布自 己配音的作品。 黄小姐就是一名配音粉丝。平时爱逛网上的配音论坛,看电视时会特别注意配音演员的 名单,爱和群里朋友神侃喜欢的配音演员,还能猜出广告旁白的声音。诸如麦当劳、肯德基、 必胜客广告是同一个声音,给TVB电视剧配音的是个固定班组,某动画大片又请了多少明星 配音等等,都是黄小姐的谈资。 可身在圈外的黄小姐一直没弄清一个问题:荧屏中充满了好嗓子,但为什么听来听去总 是那么几个?网络配音者甚多,怎么就没几个专职当配音的? 一位业内人士给了记者一个挺意外的答案:“如果除去大量网络配音爱好者不算,上海 的配音圈其实很小,有专业级配音水平的从业者还不到10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的。 ” 据了解,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在编人员已越来越少,从事配音的主要成员主要来自演员剧 团、电视台主持、广播台DJ,以及一批“棚虫”———成天呆在录音棚里的人。还有好些人 的本职工作和艺术不沾边,就是普通的白领或自由职业者,他们把配音当成了第二职业。 尽管从业人数不多,但这些“专业人士”分身有术,总能变换着嗓音兼配一些角色。《 哈利·波特2》算是上译历史上动用配音人员最多的影片之一了,与片中100多个有台词的角 色相比,只有28个配音演员,几乎每个人都要兼配好几个角色。 配音行当门槛颇高“野路子”入门费周折 涉足配音圈14年,参与过40多部电影的配音,代表性的角色是《哈利·波特》系列影片 中的韦斯莱先生,余冠廷称得上是一位资深的兼职配音演员。 自小看译制片长大的余冠廷十分崇敬乔榛、丁建华等一批老配音艺术家,对海外大片的 幕后翻译过程充满好奇,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他曾查黄页给上译厂写信。“我清楚地记 得,信写了2页纸,但上译厂的导演孙渝烽给我回了4页纸,还问我要不要参加译校培训班, 令我非常感动。” 余先生觉得,自己师范学校毕业,是一名外语老师,普通话达到一级乙等水平,说话功 底肯定是过关的。不过他深知,配音的门槛更高,除了良好的表达能力,还要有表演基础、 有戏感,不是空有一腔热情就行的。 “花了900元,学了半年时间,我成为第一届上译配音培训班毕业生,我是班长,还是 那一届4个优秀学员之一。”余冠廷记得,类似的培训班办过10届左右,到最后留下来从事 配音的,还不到8个人。 毕业了,却面临无戏可配的尴尬。余冠廷很沉得住气,找了一份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工 作,一有空就到上译厂的录音棚里坐着,看那些“大牌”配音演员如何配戏,自己暗自偷师, 回到家中又对着碟片反复练习。这一坐就是一年,终于混了脸熟,等到了机会———“第一 次配音是1998年,在《尖峰时刻》电影里配了2个龙套角色。” 余冠廷说,为了证明自己的配音水平,他还参加了2002年上译厂的全国性演员招聘,当 时过五关斩六将地过了三试,并且如实表达了个人意愿:“不一定要进厂,有戏多叫叫我就 行。”他向记者坦言,靠配音作为正职工作收入太低,还是当兼职比较好。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