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为时不晚 还为时不晚
自由民主路漫漫
关注数: 62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2,674 关注贴吧数: 67
一场科学与宗教信仰间的精彩对话--述评道金斯与柯林斯的辩论-转贴 【陈蓉霞】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柯林斯的生平;重点介绍柯林斯与道金斯就科学与宗教间关系而展开的辩论;并穿插作者对此而做的适当点评。 在西方思想史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近代早期的科学家大 多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如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等等,其实这一事实不需要作出过多解释,因为自中世纪以降,基督教及其教会就在西方一统天下,每一个人生来 就是基督教徒,科学家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常态,所以没有解释的必要。需要解释的是异常现象,比如,同样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达尔文却与他的前人不同, 他背弃了基督教信仰,声称自己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本文不专门讨论达尔文的宗教信仰问题,不过本文要指出的是,自从达尔文之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渐行渐远 之趋势,尤其在生物学 家中,或许受达尔文的影响,信神者的比例更是下跌明显。有资料为证,据《Nature》上的一篇调查报告表明,在20世纪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 科学家中,相信人格化神的科学家人数呈下递趋势:1914年,占27.7%;1933年,占15%;1998年占7%。其中,生物学家中信神的比例最低 (5.5%);数学家最高(14.3%);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居中(7.5%)。[Edward J. Larson, Larry Witham1998,页313] 达尔文的出现成为科学与宗教关系史上的一个拐点。这是因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彻底废黜了上帝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若说牛顿还为上帝保留了“第一推动”这一地位的话,那么,通过自然选择这一双看不见的手,生物界的 精致美妙及其秩序和谐均与上帝那看得见的设计之手无关。本来博物学曾是自然神学的重镇,在此设计论大有市场,但达尔文的出场却使设计论遭受严峻挑战。难怪 在达尔文之后,科学家、尤其是主流科学家中,信神者的人数比例日趋下降。 然而,当代却有一位分子生物学家,弗兰西斯•柯林斯 (Francis S. Collins),他的信仰轨迹倒是值得一提。柯林斯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 的高级研究员。自1993年起,接替华生(DNA双螺旋的发现者之一)担任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 曾经共有2,400名科学家齐心协力为人类基因组的破译日夜奋战。他提出的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法一直是人类遗传病基因克隆的主要策略,应用这一策略, 已有1千多种遗传病基因被克隆。他本人的工作则是为发现囊氏纤维基因和亨廷顿氏症基因作出了主要贡献。上述的科研经历足以证明柯林斯是当代一位颇有成就的 主流生物学家,不过他却逆流而行,从一名无神论者转变成一名基督教徒。以一名生物学家的身份,他刚完成一部新书《上帝的语言:一名科学家呈示的关于信仰的 证据》(The Language of God: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为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更有意思的是,在2006年9月,他与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纽约的《时代》周刊办公室,就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辩论。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出生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毕业于 英国牛津大学,主修动物行为学,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牛津大学主持过多项学术研究工作。不过道金斯的主要兴趣却是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普及宣传生物学知 识,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并因此而享誉盛名。1995年道金斯成为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教席的首任教授,可见他专攻科普居然也修成了正果。道金斯的不 少著作已有中译本,如《自私的基因》,《解析彩虹》,《伊甸园之河》等,还有其他的著作如《盲人钟表匠》,《攀登不可能之山》等,最近刚出一本新书《上帝 之幻觉》(The God Delusion),已跻身欧美读书界畅销书之行列。毫无疑问,道金斯是以一名坚定、好斗的无神论科学家形象而闻名,他在当代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辩护,有 些类似于19世纪以达尔文主义的斗犬而著称的赫胥黎所做的工作。本文将着重介绍并适当点评柯林斯与道金斯之间展开的那场精彩辩论。但在介绍两位的辩论之 前,先扼要叙述柯林斯的生平。原因有二:其一,如前所述,当代主流科学家、尤其生物学家的信神比例呈下跌趋势,柯林斯却逆流而行,由一名无神论者皈依基督 教信仰,因其反常,所以值得关注;其二,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柯林斯的名声或许远不如道金斯,道金斯的主旨即在于让公众理解科学,而柯林斯只是一名实验室中 的分子生物学家,更多与试管而不是与公众打交道,他的知名度或人气自然难以与道金斯相提并论。有鉴于此,有必要先让读者来认识一下柯林斯。
一场科学与宗教信仰间的精彩对话--述评道金斯与柯林斯的辩论-转贴 【陈蓉霞】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柯林斯的生平;重点介绍柯林斯与道金斯就科学与宗教间关系而展开的辩论;并穿插作者对此而做的适当点评。 在西方思想史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近代早期的科学家大 多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如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等等,其实这一事实不需要作出过多解释,因为自中世纪以降,基督教及其教会就在西方一统天下,每一个人生来 就是基督教徒,科学家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常态,所以没有解释的必要。需要解释的是异常现象,比如,同样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达尔文却与他的前人不同, 他背弃了基督教信仰,声称自己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本文不专门讨论达尔文的宗教信仰问题,不过本文要指出的是,自从达尔文之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渐行渐远 之趋势,尤其在生物学 家中,或许受达尔文的影响,信神者的比例更是下跌明显。有资料为证,据《Nature》上的一篇调查报告表明,在20世纪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 科学家中,相信人格化神的科学家人数呈下递趋势:1914年,占27.7%;1933年,占15%;1998年占7%。其中,生物学家中信神的比例最低 (5.5%);数学家最高(14.3%);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居中(7.5%)。[Edward J. Larson, Larry Witham1998,页313] 达尔文的出现成为科学与宗教关系史上的一个拐点。这是因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彻底废黜了上帝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若说牛顿还为上帝保留了“第一推动”这一地位的话,那么,通过自然选择这一双看不见的手,生物界的 精致美妙及其秩序和谐均与上帝那看得见的设计之手无关。本来博物学曾是自然神学的重镇,在此设计论大有市场,但达尔文的出场却使设计论遭受严峻挑战。难怪 在达尔文之后,科学家、尤其是主流科学家中,信神者的人数比例日趋下降。 然而,当代却有一位分子生物学家,弗兰西斯•柯林斯 (Francis S. Collins),他的信仰轨迹倒是值得一提。柯林斯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 的高级研究员。自1993年起,接替华生(DNA双螺旋的发现者之一)担任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 曾经共有2,400名科学家齐心协力为人类基因组的破译日夜奋战。他提出的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法一直是人类遗传病基因克隆的主要策略,应用这一策略, 已有1千多种遗传病基因被克隆。他本人的工作则是为发现囊氏纤维基因和亨廷顿氏症基因作出了主要贡献。上述的科研经历足以证明柯林斯是当代一位颇有成就的 主流生物学家,不过他却逆流而行,从一名无神论者转变成一名基督教徒。以一名生物学家的身份,他刚完成一部新书《上帝的语言:一名科学家呈示的关于信仰的 证据》(The Language of God: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为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更有意思的是,在2006年9月,他与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纽约的《时代》周刊办公室,就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辩论。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出生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毕业于 英国牛津大学,主修动物行为学,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牛津大学主持过多项学术研究工作。不过道金斯的主要兴趣却是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普及宣传生物学知 识,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并因此而享誉盛名。1995年道金斯成为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教席的首任教授,可见他专攻科普居然也修成了正果。道金斯的不 少著作已有中译本,如《自私的基因》,《解析彩虹》,《伊甸园之河》等,还有其他的著作如《盲人钟表匠》,《攀登不可能之山》等,最近刚出一本新书《上帝 之幻觉》(The God Delusion),已跻身欧美读书界畅销书之行列。毫无疑问,道金斯是以一名坚定、好斗的无神论科学家形象而闻名,他在当代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辩护,有 些类似于19世纪以达尔文主义的斗犬而著称的赫胥黎所做的工作。本文将着重介绍并适当点评柯林斯与道金斯之间展开的那场精彩辩论。但在介绍两位的辩论之 前,先扼要叙述柯林斯的生平。原因有二:其一,如前所述,当代主流科学家、尤其生物学家的信神比例呈下跌趋势,柯林斯却逆流而行,由一名无神论者皈依基督 教信仰,因其反常,所以值得关注;其二,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柯林斯的名声或许远不如道金斯,道金斯的主旨即在于让公众理解科学,而柯林斯只是一名实验室中 的分子生物学家,更多与试管而不是与公众打交道,他的知名度或人气自然难以与道金斯相提并论。有鉴于此,有必要先让读者来认识一下柯林斯。
中华龙鸟化石研究科学家质疑羽毛进化论 图片说明:中华龙鸟很可能不是生有羽毛的恐龙。   据《自然》杂志在线报道,科学家对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后来进化成鸟类的恐龙身上很可能并没有羽毛。这一发现对羽毛进化理论提出了质疑,即早期的羽毛进化很可能并非为了飞翔。这一成果发表在近期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上。   此次研究的中华龙鸟化石出土于中国辽宁省的热河,这种“酷似鸟类”的恐龙生活在距今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对于研究羽毛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来自南非KwaZulu-Natal大学的TheagartenLingham-Soliar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中华龙鸟颈部、尾部等处皮肤纤维的排列方向十分杂乱,同时并不具有证明羽毛存在的鲱骨状特征。他们认为,中华龙鸟身上的丝状“羽毛”结构应该是机体胶原纤维等软组织的退化残遗。   然而,新的发现丝毫没有影响中华龙鸟家族在进化史上作为鸟类祖先的地位。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ofLeicester)的恐龙研究专家DavidUnwin表示,新的发现真正的意义在于,羽毛在进化史上的出现时间很可能比科学家认为的要迟。同时,即使中华龙鸟没有羽毛,它仍然能够揭示出羽毛最初进化的目的或许并不是为了飞翔。“介于小盗龙(microraptor)和中华龙鸟之间的多种恐龙都有羽毛,但这些羽毛并不是明显的飞羽(flightfeather)”。   不过,Unwin认为,要真正弄清楚羽毛最初的进化过程,还需要对更多的物种样本进行研究。“只研究一两个样本是很危险的”,他说。
[推荐]肯尼亚古人类化石冲击人类进化论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此前一直认为,人类的祖先“直立人”(Homo habilis)是由“能人”(Homo erectus)进化而来的。但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一块古人类化石时却发现,“直立人”和“能人”很可能是由同一个祖先繁衍进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并没有先后进化关系。这一新发现严重冲击了目前的人类进化学理论。   在8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美国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美国科学家称,科学家们在肯尼亚发现的一块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并肩生活在欧洲之前,另外两类早期人种已在非洲共同生活了许多年。在肯尼亚进行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已经找到证据,证明“能人”与另一类早期人种“直立人”和平共处了几十万年,这比科学家们之前预计的时间要长得多。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类学家伊恩-塔特萨尔表示,最新发现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150万年前不止一个人种曾在非洲生活过,这使得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类人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拥有共同的祖先   “能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古人类,而“直立人”则是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且类似现代人类的古人类。由于他们在解剖学上有着许多交迭,因此,科学家们曾认为“直立人”是由“能人”演变而来的。然而,最新发现却表示,“能人”很可能与“直立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2000年,科学家们在肯尼亚伊勒瑞特地区的古老的火山灰烬中发现了两块化石。通过鉴定,研究人员们确定一块下鄂骨化石属于“能人”,有144万年前历史。在此次之前,最近发现的“能人”化石是著名的“图尔卡纳男孩”,这是一个有160万年历史的人类化石,是在1984年由古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及其研究小组发现的。另一块出土的化石是一个有155万年历史的头盖骨,毫无疑问,这块头盖骨属于“直立人”。比之其它已知的“直立人”的头骨,这块头盖骨化石要小得多,这意味着“直立人”有雌雄两性,男性体格比女性要大。研究人员表示,绝大多数两性灵长类,如大猩猩和狒狒,都有多个交配对象,这种现象在“直立人”中可能也很普遍。   根据传统理论,“能人”生活在距今300万年至150万年前,应该是第一种能够熟练制作石器的古人类。“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180万至20万年前,是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直立人”是由“能人”进化而来的,中间可能还经历了匠人这一演化阶段。迄今为止,“直立人”与我们智人的关系还不得而知。根据走出非洲人类移民模型看来,“直立人”是最早大量离开非洲的人类,后来取代它的智人也同样踏上了走出非洲之旅。然而,根据另一种人类起源的说法,一部分离开非洲的“直立人”四处分散开来,之后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同时进化成为智人。   和平共处50万年   在科学家们看来,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之间相互竞争,最后,我们的人种在斗争中胜出,成为地球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人类成员。相反,“能人”与“直立人”却能和平共处50万年,尽量避免发生任何冲突。理查德-利基的妻子米弗-利基认为,“能人”与“直立人”作为个体种长其分散的事实表明它们拥有各自的生态龛位,因此能够避免直接竞争。通过分析这两类人种的下鄂和牙齿,科学家们猜想,与“直立人”相比,“能人”的膳食中可能多蔬菜少肉食,这与现在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情况类似:尽管这两种猿类生活在同样的栖息地,但是,比起专门猎食其它动物的黑猩猩,大猩猩吃的硬蔬菜要多得多。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弗兰克-布朗说,“‘能人’和‘直立人’之间是共存关系,这使‘直立人’是从‘能人’进化而来的理论被推翻。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盆地50万年,但却能作为独立族群分别存在,这就暗示出他们有自己的生态区域,避免了纷争。或许两个族群在食物方面存在差异。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在东非早期的那段历史上,曾经不止一个人类族群存在过。几个‘能人’族群平行存在在历史上是十分正常的,28000年前灭亡的穴居人就是其中一例”。布朗补充说:“科学家们发现的化石很可能是一名成年女性的化石。但是今天,只有一种智人族群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就是我们现代人类”。   目前仍存在质疑   新发现的化石证明,“直立人”和“能人”有可能是由生活在200到300万年前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姐妹人种。然而,加州大学的古人类学家蒂姆-怀特认为,“直立人”还有可能是由一小部分孤立的“能人”进化而来的,之后这两类人种共同生活了几十万年,因为他并不完全相信出土的下鄂骨化石一定属于“能人”。怀特说:“人们很可能问的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既然他们的下巴和牙齿如此相似,那你怎么知道这不是“直立人”的上鄂呢?另一个问题是,即使已经发现了50年,人们对于“能人”并不真正了解,对它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相对论要被颠覆,欧科学家再次证明中微子超光速 2011-11-21 11:33:59 出处:新浪科技 作者:晨风   11月21日消息,欧洲物理学家们现在有了更新的证据来证明亚原子粒子的运行速度确实超越了光速,如果实验得到进一步证实,将打破自爱因斯坦发布其相对论以来一直被整个物理学界奉为圣经的“光速不可超越”原则。   他们早前于9月份发表的初步论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和广泛的质疑。于是随后他们开始着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实验和分析,试图排除之前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源误差。他们借以测量的目标是从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出,飞行730公里抵达位于意大利格兰·萨索(Gran Sasso)附近的地下实验室的粒子束。   达里奥·奥蒂罗(Dario Autiero)是格兰·萨索奥普拉(Opera)实验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表示这篇发表于周五的论文对先前的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并排除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误差。   研究人员此次改变了之前的做法,以极短的脉冲发射出中微子,持续间隔仅有3纳秒,而非之前采用的更长的脉冲。这样做可以让物理学家们更精确地确定中微子的确切飞行时间。   奥蒂罗说:“很多人对于我们的统计分析结果心存疑虑,而现在这种统计分析的误差已经微不足道了。”   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从出发地抵达目的地所用的时间比它们以光速运行所需时间少了60纳秒。尽管这一速度仅比光速值高出大约百万分之二十,但即使是这样的超越也将颠覆整个物理学的基石。   有待其他科学家独立实验验证   他们打算明年进行更多的实验来进一步改进实验的精度。但是奥蒂罗本人和他的团队中16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认为最终仍然应当由其他科学家团队在他处进行独立的验证试验才能最终判定这一结果的准确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打消人们的顾虑,从而赢得科学界的认同。   其中主要的独立验证试验在芝加哥附近的美国费米实验室进行,这里一项名为“主注入器中微子振荡搜寻”(Minos)的实验中,同样有一束中微子流被射出,运行和欧洲的实验中相似的距离,并最终抵达设立在明尼苏达州的地下探测器。   事实上早在2007年,Minos实验的科学家们便已经发现这些微粒的运行速度似乎超越了光速,但是他们没有引起重视,认为这一结论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乔·瓦尔丁(Joe Walding)是Minos项目科学家,他说:“我们现在重新回过头去审视我们当时的数据并尝试改进我们的系统。比如对我们的原子钟进行升级以便获得更高的时间精度。在接下来的4~5个月内我们就将有能力指出欧洲Opera实验的大方向是否是正确的,而在未来一年内我们就将有能力最终判定其实验结果是否是可靠的。”   而与此同时,这样的结果让理论物理学家们开始了难熬的日子。他们现在正在努力思索,试图解释这种似乎有违光速极限定理的现象,比如他们提出这些中微子是否有可能穿过一些隐藏的额外空间维度而走了捷径?   不过对于所有这些解释,Opera实验项目的科学家们则不愿过多参与。正如奥蒂罗所说的那样:“我们只想集中精力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数据。”美国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实验室Minos项目图示,该项目将有望提供对于欧洲实验结果的验证性结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设备 附:超光速问与答   1、为什么科学家们认为光速是无法超越的?   在20世纪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指出光速c是一个基本常量,也是任何物质都无法超越的最高速度值。在现实世界中,唯一能真正以光速运行的“物体”是光子,即组成光的“粒子”。它穿越真空时的速度为光速
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支柱已倒。。 科学家发现蝴蝶会"变形"来保护自己 2011-08-16 16:59:00 来源:赛迪网 [提要] 为了避免被鸟吃掉,蝴蝶有各种保护手段,包括把自己“变”成鸟类讨厌的“肉”。这种袖蝶有另外一种功能,它能把自己翅膀上的颜色和图案,模仿成其它蝴蝶的模样。除此之外,在一种名为“巴比略-达当”的非洲凤蝶身上,科学家还找到一种能够拥有上万种翅膀样式及颜色的非洲凤蝶,并且发现了对这种蝴蝶起决定作用的“转换基因”。 为了避免被鸟吃掉,蝴蝶有各种保护手段,包括把自己“变”成鸟类讨厌的“肉”。按照达尔文的解释,这种自我保护功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过,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对蝴蝶如何完成这种改变进行了追踪。在他们看来,这种模仿变形金刚的功能,来自蝴蝶自身某个“基因开关”。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昨天的《自然》杂志上。   蝴蝶体内有“基因开关”   枯叶蝶,它们停歇在树枝上,像一片片枯树叶,行人常把它当作枯叶,当人用手碰它,它却一抖身体,向空中飞去了,并不像枯叶那样飘落到地上;尺蠖歇息在树枝上,粗粗一看,宛如树枝;竹节虫体态如同竹节,停留在竹枝上,也叫人难以分辨……这种拟态怎么来的呢?   按照传统的观念,这种生物的适应能力,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繁殖、定向形成的。这组科学家对生活在亚马孙雨林里一种袖蝶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排序,最终发现决定这种蝴蝶产生翅膀样式及颜色的基因密码。他们的研究表明,有一个“超级基因”决定了这一切。它包含控制翅膀性状的所有基因,是引起蝴蝶适应行为发生的“热点”,它包括多达百种的翅膀颜色、图案。“这个基因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比如十字花科类植物的形状,以及蜗牛壳的图案等都是它来决定。”负责领导这项研究的马修・杰森博士说。   不过,这种袖蝶有另外一种功能,它能把自己翅膀上的颜色和图案,模仿成其它蝴蝶的模样。“至少有三种方式,其中一个就是装扮成另外一种袖蝶,这种蝴蝶能够释放鸟类讨厌的臭气,是鸟类非常讨厌的蝴蝶,根本不会触碰。”这两种蝴蝶放在一起,你几乎辨别不出来它们有任何差异。所以,“作为伪装,可以防止自己被捕捉。”   蝴蝶是昆虫界的“变形金刚”   马修・杰森认为,“蝴蝶是昆虫世界的变形金刚。”实际上,有关生物自我保护来自自然选择还是基因突变,有一个椒花蛾的经典例子。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椒花蛾的“黑化”来自它们适应环境破坏的结果。因为19世纪的英国,工业**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原来白色的胡椒蛾为了和树叶“掩护”成一色,不被鸟类发现,翅膀才由白色逐渐变成了黑色。   不过,在今年4月的《科学》杂志上,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在英国80个不同地点搜集来的椒花蛾都共享某段关键的基因标记,这表明,著名的“黑化”突变仅与基因中的某点相关,突变仅发生了一次就形成了黑化椒花蛾。这组科学家认为,在1848年曼彻斯特首次发现黑色翅膀椒花蛾之前的很短时间内,黑化突变才发生。因此,所谓椒花蛾“工业黑化”现象,是由不久前的一次基因突变引起的,是一蹴而就而不是反复进化。   除此之外,在一种名为“巴比略-达当”的非洲凤蝶身上,科学家还找到一种能够拥有上万种翅膀样式及颜色的非洲凤蝶,并且发现了对这种蝴蝶起决定作用的“转换基因”。“转换基因”的发现,也证明蝴蝶很有可能是以跳跃方式进化的。   蝴蝶的适应完全来自基因?   通过改变蝴蝶的基因,它就能一下子变成另外一种蝴蝶吗?虽然这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南京晓庄学院生命科学系蝶类专家李朝晖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从基因水平上解释生物内因的适应,是对生物适应解释的一种补充。”他说,“任何生物的适应,都是生物内因与外因相作用的结果。”   据介绍,外因是环境的定向选择、内因是不定向的变异。因为生物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就适应拥有一定特性的类群。比如说,喷洒了农药,活下来的害虫往往是抗药能力强的,所以它是定向的。至于为什么是外因,就很清楚了变异的特点有很多,其中相关的两条是:多向性、随机性。变异的本质是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化,这些都是分子或者细胞水平上的变化,几乎完全出于偶然,会变成什么样,对个体有什么影响,在表现出性状之前无从得知。所以它是不定向的,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这个发现是个启发,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发现更多的有趣的结果。”李朝晖认为,生物的魅力在于多样性,基因控制也是如此。而掌握更多的基因表达,就能帮助更多的蝴蝶。 来源:赛迪网
进化论——虚假的真实 一个小女孩问她的母亲∶人是怎样来的? 母亲回答说∶神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他们有了小孩,从此就有了人类。 小女孩又去问她的父亲同样的问题。父亲回答说∶许多年以前有一些猴子,人类就是从它们变来的。 小女孩感到困惑,就回去问她的母亲∶妈妈,为什麽你告诉我人类是神创造的,爸爸却说人类是从猴子变来的呢? 母亲回答∶亲爱的,这很简单。我告诉你的,是我的家族的起源,而你父亲告诉你的,是他的家族的┅┅ “人是怎样来的”这个问题,不同信仰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回答。譬如基督徒认为∶神在六天内创造了时空和天地万物,包括人类。而进化论者却说∶生命是从“原始汤”中偶然产生,通过基因突变,适者生存,经过数十亿年,逐渐进化┅┅ 很明显,创造和进化这两种观点,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那麽,究竟哪一种正确? 生命难以自发起源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只谈物种起源,避谈生命起源,因为他无法解释。 生命不能从非生物产生,这已为巴斯德的实验所证实。但进化论认为,生命可以从“原始汤”产生。1953年密勒在实验室中成功生成氨基酸,似乎为此提供了证据。但这实验,完全是在人工设计的无氧特定环境下进行的,而地球的“原始环境”却有氧,并不符合“原始汤”的条件。这些氨基酸最多是现代化房屋的一块砖而已,并不能代表生命的产生。 氨基酸存在左旋和右旋两种形式。两者的分子结构完全相同,但其立体结构却正好相反,有如镜中映射或人的左右手。密勒实验室合成的氨基酸,左右旋各为50%,但人体内的氨基酸却是左旋形式(如果在左旋链中有一个是右旋,就会破坏整链)。 即使自然界能生成氨基酸,那麽这种左右各半的氨基酸,仍不能产生生命。而且,如果自然界好不容易真产生一个原始细胞,细胞生存的时间如此短暂,又如何在死亡之前产生复杂的DNA密码来繁殖后代?否则,细胞死亡,一切就都要从头开始。 但进化论却相信,生命就是可以如此产生。可见,从一开始,进化论的基础是“相信”,而不是进化论者所标榜的“科学”。 机率证明不可能 随机进化,意为进化都是偶然碰巧发生的。实际上,没有人会相信,像电脑这样复杂的结构,能未经设计而碰巧自行生成。但却有人相信进化论,相信复杂得多的人体能不经设计,从非生物“随机进化”而来。 从数学机率上看,这虽非不可能,但可能性非常之小,小到实际上已属不可能。据科学家计算,进化出人的机率,约1∶102,000,000,000。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机率。在数学统计上,根据Borel定律,任何低於1∶1050的机率,都属不可能发生。 此外,这里还存在著一个量与质的区别。如果要猴子从浩大的图书馆中,随机抽取出某部著作,即使其机率接近於“零”,仍有可能做到。但如果要猴子用打字机打出文章来,虽然在概率统计上仍属可能,但实际上却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后者含有信息,必须通过智慧构思,而前者则不需要。进化过程远比打文章复杂,如果不通过智慧设计,怎麽能自行发生? DNA复杂、有序、含特定信息 任何密码,都是先有目的,后有编码、制造和解码,以传递和表达信息。这种信息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可能无目的地偶然产生。 DNA是由四种氨基酸组成的卷曲双螺旋体。人体细胞中贮存的DNA密码,相当於30至50亿个字母长,或1,000本500页长的书。这些密码含有人体所有的结构和功能的指令。显然,如此长和复杂的密码,是不可能无目的自行产生的。 突变几乎全为致病 动物具有本能。本能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会改变。候鸟,甚至小小的蝴蝶,能飞渡重洋,往返数千公里,而且每一代都去同一地点。这是因为所有的相关信息和指令,都已预先设计好并贮存在其基因库中,而不是由一代代的经验累积起来的——飞渡大洋半途而返并无意义,也不能由逐渐增加距离来完成。
人类是不是地球上的原生动物? 众所周知,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年代,从单细胞生物逐步进化到万物灵长的。姑且不说这一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考古学方面的断代如何能够补足,也不说今天分布全球的其他灵长类动物什么时候能变成人,单单是人类自身的很多特点以及人类童年甚至今天的一些表现,就足以让人们对进化论产生一大串合理的怀疑。且听本博说说人类不象是地球上原生动物的种种迹象: 人类作为“物竟天择”的胜利者,作为万物灵长、地球生物进化的最高成果,其自身能力应该高于地球上其他动物才是吧?但是,事实表明,除智力以外,人类几乎全部的基本能力普遍低于地球上的其他动物。 人类的视觉只能分辨光谱中的有限部分,而地球上对光线具有广谱识别能力的动物比比皆是。人类的视力远远低于地球上的高等动物,甚至低于地球上的低等动物。 人类的听觉只能分辨声波中的了限部分,而地球上对声波具有大波段甚至全波段分辨能力的动物更是比比皆是。人类的听力也远远低于地球上的其他高等动物,甚至低于地球上的低等动物。 人类的味觉只能分辨很少的几种味道,而地球上能够分辨几百种甚至上万种味道的动物也是比比皆是。人类在味觉方面,远远逊色于狗、熊等高等动物,甚至逊色于很多种昆虫。 除此以外,人类在体能方面,力量只能算是个中等水平,而奔跑、跳跃的能力是很差的,游泳能力也不敢恭维,最要命的是,人类还不会飞翔!如果给人类和地球上其他动物一起开个奥运会,人类几乎拿不到金牌。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怎么能说是地球生物进化的最高成果呢?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以今天的形态生活了上千万年了,而人类考古学意义上的历史才只有两三百万年,况且两三百万年以前的所谓人类,与今天人类的巨大差别,相对于其他绝大多数地球生物缓慢的进化史而言,都显得太突然了!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也是地球动物中最低的。不得不说,人类对自己所生活的地球是非常陌生的。人类在环境方面所犯的错误说明,直到今天,人类仍然不了解自己地球家园的特性。地球上几乎所有动物都找到了适宜自己自存的方式,并几千万年如一日按部就班地生活。在与地球环境和谐共存方面,人类是地球动物中最愚蠢的。毫无疑问,人类是地球的害虫,是地球生物的公敌!只有人类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和能够怎样生活,在优越的智力趋使下,在地球上横冲直撞、四处碰壁。 人类直到神农氏时代,才逐渐地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哪些吃得,哪些吃不得。直到今天,人类也不确定最适合自己吃的食物。甚至地球上有没有适合人类吃的东西,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明显,人的牙齿和肠胃结构不同于地球上典型的植食动物,因此,人类不能单纯依赖植物为食;同时,人类的牙齿和肠胃结构也不同于地球上典型的肉食动物,单纯地以肉类为食也不能维持人类生存。地球上只有人类解大便后需要擦屁股才能保持**的清洁,这是普遍性消化不良的后果。 奇怪的现象是,人类作为地球生物的公敌,绝大多数动物对人类的侵害显得毫无准备,而所有的动物对那些斗争了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天敌,都有了充分的斗争经验,逃避、防御和进攻的措施都十分成熟。只是面对人类的侵犯,地球万物显得手足无措。由此看来,地球生物也普遍觉得人类这个天敌来得太突然。 人类对地球温度的适应能力之差,是地球动物中罕见的。人类在寒冷的冬天来临时,既没有候鸟那样迅速迁徙的能力,也没有青蛙那样冬眠的能力。如果人类不能发明衣服、住房、取暖等科技,人类在地球三分之二的陆地上是不能自然生存的。人的正常体温和地球环境温度比较,寒冷是主要的矛盾。很难想象,从猿到人的进化中,为什么会脱掉防寒的毛,从而使人类降低了生存能力、缩小了生存空间?如果真的发生过这种事,也只能说是严重的退化,又何谈进化呢?
人类的产生其偶然性是如此之大。已经到了几乎不可能了 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宣布,来自多个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已经完成了对人类第2和第4号染色体的解码分析工作。他们除了在两条染色体上发现大片“基因沙漠”外,也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 科学家在最新分析中取得的最大收获是,确认了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合并而来。人类有23对染色体,比黑猩猩等亲缘最近的大型灵长动物少了一对。科学家早先认为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进化中由古猿身上两条染色体2a、2b合并而来。2002年,美国一个科研小组曾初步确定了这一融合发生的位点。 在进化的历程中,可能会因为环境的骤变,使细胞分裂异常,染色体复制后无法分离,从而染色体数目加倍。另外,染色体分离不同步,也可使染色体数目变少。 这里我以古猿身上两条染色体2a、2b合并为人类第2号染色体作为人进化的标志。这是进化成人的一个必要过程。 由于无法找到古猿的资料,我参考黑猩猩分析古猿。黑猩猩孕期约230天,每胎1仔,哺乳期约1~2年,性成熟约12年,雌性30岁龄可生第14胎。寿命约40年,喜欢几十只在一起群居,鉴于群与群间有往来,所以我以2000只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古猿群应该是基本稳定的。可知这个大猿群个体数会大概维持在2000只左右。我们知道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必须要有一定的个体基数。我们知道第一动物有较高的不正常死亡率,第二导致骤变的某些原因也会降低动物的存活率。这两条对刚骤变产生的人同样适用。第三,由于人的基因是染色体合并而产生,这意味着生殖隔离是立即形成的,由于古猿交配的随机性,人必然会与古猿杂交,而其后代基本不育,这也严重影响人类的延续。而且由于人的基因是染色体合并而产生,生殖隔离是立即形成的,这也说明古猿身上两条染色体2a、2b合并为人类第2号染色体必须是群体性骤变,黑猩猩性成熟约12年,雌性30岁龄可生第 14胎。寿命约40年,古猿应该类似。这就是意味在40年里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群体性骤变(大于2),那么要多高的几率才会让人类得以延续啊!!!!而这些原因是什么???冰川期(好像影响不了40年)?核辐射(史前有吗?)。人类的产生其偶然性是如此之大。已经到了几乎不可能了。
访问香港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系关新元教授对进化论的讲述 1楼 (以下是主持人访问香港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系关新元教授对进化论的讲述:) 进化论研讨 主持人:婷婷 嘉宾:香港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系关新元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婷婷:关教授,您好。 关教授:婷婷,你好。 婷婷:关教授,我常有一些机会接触到香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每次一问起来啊,都是您的学生,我知道您在香港大学医学院,有个相当有规模的研究室,你目前有多少学生呢? 关教授:我现在有3个博士后,有7个研究生。还有些研究助理和实验室的助理,加我大概一共有14个人 婷婷:噢,我听说您在恶性肿痛分子遗传学的研究领域中相当出名,您先后主持过美国NIH,(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以及香港政府和中国国家杰出青年B类的基金,等等多项国内外的研究课目,您也发现很多与肿痛有关的基因,同时,您在国际有名的医学杂志上也常发表相当有份量的论文,目前大概有多少篇? 关教授:加起来,差不多有130篇左右。 婷婷:那您从事恶性肿痛的分字遗传学的研究,大概有多久了? 关教授:我是1988年出国的,出国以后一直学这个专业,到现在算起来,该有20年了。 婷婷:20年,您是1988年从国内出来的吗? 关教授:对,从上海走的。 婷婷:那,您到美国是去了哪个大学?您在哪毕业的呢? 关教授:我去的是美国亚尼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在那边呆了3年左右,就跟我老板一起搬到密西根大学,在那边又呆了3年,然后就进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在马利兰(Maryland),又呆了6年,在1999年到了香港大学的临床肿瘤系,开始做副教授,现在是教授。 婷婷:您是学遗传学的,那您一定是相当熟悉进化论,对进化论,你的看法如何呢?用您的专业眼光来看。 关教授:我觉得进化论,对很多在国内受教育的人来说,会有一些错觉。我们出国以前,一直以为进化论是被科学证实的一个理论,是非常牢固的,也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出国以后,我开始深入地去学,发现其实进化论只是一个假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科学证据能够证实它。你要是相信它,基本上也是凭你对这个假想的不去深思的一个信心。但是在科学家里面,应该来讲,在美国非常好的科学家里面,包括有相当一部分学医学的科学家,对进化论有质疑的,是大有人在。 婷婷:可是我发现,在国内大家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就好像进化论,已经是一个无庸置疑的真理似的。我觉得一个东西被大家所认同,一定要有相当的证据来支持它。你可不可以来跟我们谈谈,当初进化论成立的时候,大家为甚么会相信它?而您从今天遗传学的专业角度,是如何看待这些这些证据呢? 关教授: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一个问题,因为进化论,它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进化论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其实在达尔文以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这些现象,我们知道达尔文是在1859年发表并出版的一本书是叫《物种起源》,在这里面,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进化论,所以他当时所用的一些证据,都是对生物的很多观察,这些观察有一些证据,虽然这些证据我们不能够都接受,但是当时还是有很多的依据,来支持这个假说,达尔文自己并不是很确切地说,进化论一定是对的,但是他把他跟前人的观察归纳以后,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提出来,那么,随着这个科学的进展,大家发现,不少的发现跟这个进化论蛮符合的。所以进化论达到高潮,应该是上世纪30年代左右,当时有一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叫DUBJOHNSKY这个人,他把进化论进一步整合,提出一个所谓的「整合进化论」,这个进化论是我们后来教课书所学的,它跟达尔文时期的进化论,实际上已经有些不同了。 婷婷:那是离现在多久的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