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为时不晚 还为时不晚
自由民主路漫漫
关注数: 62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2,674 关注贴吧数: 67
人民日报:政府当务之急是正视民主诉求 开拓表达渠道 □政府应尊重公民说话的权利,让公民在表达和参与中实现其利益诉求,让接受监督成为政府的一种习惯 公民对公共事务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不但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包容的标志。十七大对“表达权”的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 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途径。吉林省“百姓说事点”提供了公民表达的渠道,允许公民自由地表达意见,确保广泛的信息网络畅通,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尽可能地保证了政府作为的确是群众所需。 推进公民的表达权是增强政府开放度、透明度的重要举措。如何制约权力,如何有效地监督政府是现代社会的重大课题。“同样的群体,同样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百姓说事点”充分证明,以社会制约权力能够有效防止权力的异化。政府应尊重公民说话的权利,让公民在表达和参与中实现其利益诉求,让接受监督成为政府的一种习惯。 增强公民的表达权是保障政府合法性、公信力的重要基础。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有赖于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在民主政治的今天,更有赖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吉林“百姓说事点”注重对百姓的教育和舆导,增强了公民对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的认知度,有利于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更多有效地表达“能够有助于满足公民对其声音受关注以及其需要和利益得到满足和追求的期望”,从而强化公民对政府的认同,重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因此,公民表达及其利益诉求的实现,既是政府自觉的结果,也是群众主动的表现,有利于增加公众与政府的合作,提升政府公信力。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利益的表达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政府当务之急是正视公民民主诉求,开拓民主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民主参与的机制,让公民“说话”更畅通。
达尔文进化论受到质疑值得关注 现今所发现的生物化石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欠缺了生物进化的中间过程,生命的出现往往是突然间发生的。他指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动摇传统的进化论。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又发表《向进化论挑战的澄江化石》一文。作者丁邦杰指出,进化论的中心论点是:生物物种是逐渐变异的。但是距今五亿三千万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中国澄江化石群”的考古发现引起世界媒体的强烈关注,震惊考古、生物学界。澄江化石群属于早寒武世化石(五亿五千万年前),此外在加拿大布尔吉斯发现中寒武世的页岩(五亿三千万年前),其中也有生命“爆发”的大量地质资料。可见,在寒武纪(约五亿七千万~五亿年前),几乎所有的已知动物门类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纪之前,不仅多细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迄今所发现的新元古代(十亿~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各种化石中,尚无一种可以确认为已知动物门类的祖先。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动物门类是在寒武纪突然出现的。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寒武纪出现多细胞动物之前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然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个中间演变过程的任何证据。 有人说进化论是突变进行的,基因的突变导致物种性状的突变,所以没有中间过程。用现代遗传学与现代数学概率论来审视一下这个“基因突变说”。 动植物育种专家都知道,一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哈佛大学的梅尔教授称之为基因体内平衡。最常见的就是狗再怎么杂交育种还是狗。这说明进化论有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如果基因不发生根本的变化,不管后代与祖先表面有什么差异,并没有进化意义。然而基因又是极其稳定的,只有不正常的“基因突变”才能使之发生改变。理论和实际上,基因突变产生高级性状的机率几乎是零。 概率计算表明,生物进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绝对不可能的程度。 美国生物化学家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学机制为例,讲述如此复杂精密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是进化来的。其中一个蛋白(TPA)产生的机率是十分之一的十八次方,经过计算至少需要一百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机率就是十分之一的三十六次方。他说:“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 假设和猜测能用作证明吗?谁都会回答:“当然不能。”如果一连串(比如5个)的假设来做证明,即使每个可能性有70%,那么总体(5个70%相乘)可信度只有16.8%了。根据前面分析,我们知道进化论的分子进化机制就是一系列假设的组合,已经把可能性降低到宇宙不可能等待的地步了。宇宙还没等到一个物种的进化就已经毁灭无数次了。 如果进化存在,那么必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否则进化就是谬论。在逻辑上,过渡类型的化石也就成了进化论的三大证据之一;而事实上,这方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用,达尔文等人猜想20世纪会找到明确的证据,也就是当时用“猜想”作了证据--这又是极不严肃的。事实又是怎样呢?直到现在,发掘出的化石不计其数,禁得起推敲和鉴定的证据还没有一例。 曾经轰动一时的始祖鸟,被视为进化论的铁证,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因为它既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而被视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坚决拒绝任何鉴定。最初的“发现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进化论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证据。 一九二二年,生物学家奥斯本(H. F.Osborn)宣布发现了一颗牙齿,这颗牙齿同时具备猩猩、猿人及类人猿特征。他给这颗牙齿的主人取了一个名字-尼布拉斯加人。接着,相信进化论的人士画出了这个猿人的想象图,仅仅凭着一颗牙齿。到一九二七年,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后,这颗牙齿的主人终于被鉴别出来。其实这颗牙齿不属于人类或人猿,它的主人是一种绝种了的美洲野猪。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质疑进化论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 刘维璞著 第一节 理想的进化图案 进化论是把现存的物种,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假象顺序,再假以时日,人为地 把它们串联起来的.这恰恰是自引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从思维方式到其所持,所论,皆舍本 遂末,实为反科学之举. 进化论认为:在进化过程中,设有某个物种为A。。由于环境的变迁迫使该物种产生遗传突 变.进化论强烈地反对有目的的突变和定向的突变.而主张遗传突变是随机(random)地, 偶然(by chance)地发生的.所以主张突变产生多个变种:其中只有一个是能够适应新环境 的变种(B。).它作为一个新种保留下来;也产生诸多不适应新环境的变种(a1 a2 a3.....) 而自然淘汰掉;某些群体所在地区环境没有改变,所以该物种(A。)中也势必有一个与原 物种一模一样的不变的种保留下来,并以永远不变的方式保留到现代(A。`)。进化论者 们就是根据这个(A。`)向前推论说远古时代就曾有这样一个物种A。它的进化了的变种成 为较高级的变种B。了。B。也以同样的方式产生C。和亿万年都不变并保留至今的(B。` )。 现在我们依照进化论,从原生生物一直进化到现代人这一过程为一条主干线。为免失重心 ,避免冗长的赘词,现在把这条主干线上的全部分支(如鸟类、昆虫类、……)一概从略 。于是必然演绎出这样 一幅图案: (附注:从A。到Z。不是26个物种。这条主干线上可能是数万个或数十万个物种。) 这是一个彻底的没有科学根据的,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一个无基础的空中楼阁。一幅百 孔千疮的图案: 1 从A。到Z。 ,历经数万次遗传突变,每次成功的遗传突变都万篇一律地产生多个突变 种,其中都有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突变种并保留下来,都有一个不变的种也保留下来。 数个不适应新环境的变种被自然淘汰掉。这本身就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偶然的。更是无证 据的无端编造。它与进化论所持相悖。 2 在每个进化阶段上,因环境的改变,那个不变的种应该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了。亦应在 被淘汰之例,怎么会保留下来呢?若因所在环境没有改变而保持不变的话,那么几十亿年 都不变的环境在哪里?在进化途中的几十万个物种都有一个不变的环境保留它们,这可能 吗?这明显是不可能的。那么,现代就只剩下人类了,其他数十万个物种都因进化到下一 个物种而消失了。还拿什么去研究进化? 3 这个不变的种A。B。C。……一直进化到现代的(A。`)、(B。`)、(C。`)……历 经了无数次的环境变迁仍然保留了下来。这更说明进化论它自己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物种不 变的结论。 4 在“进化”过程中,每一个物种的繁衍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个体的延续来实现的,被称之 为种系发生(phylogenesis或phylogeny)。而每一个体都必须经过只知其然而全然不知 其所以然的胚胎过程——个体发生(ontogeny)或(ontogenesis)才能发生。在科学昌明 的今天,所有胚胎学家们都无不对那般奇妙的复杂至极的胚胎学变化赞叹其神,其秘,其 奥!我们怎么能自以为那是当然而被略过?岂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5 达尔文认为,进化了的物种与原物种间只有微小的差异,很难加以区别,但存在着生殖 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叫做“中间过渡型物种”。尊重事实的进化论者们都承认 ,在现存每两个相邻的进化物种之间都缺乏中间的过渡型物种。他们把这称之为“缺失的 环”(missing ring)。又由于两个相邻物种的差别过大,一般认为最少有几百个过渡型 物种,称之为“缺失的链”(missing link)。这实际上已经证明宏观进化链是一条假想 的,间距巨大的虚线。幻想着把它们联结起来,其实是主观的,武断的,难信其真的。达 尔文在其《物种的起源》(The origin of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科技之光---大脑(上)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kejiao.cntv.cn%2Fscience%2Fkejizhiguang%2Fclasspage%2Fvideo%2F20110803%2F100685.shtml&urlrefer=e3cd3b7d3a8ad25d614eca6796cdcaf4 视频解说摘录: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和你曾经有过的每一个想法的诞生,都离不开大脑,但是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现在仍然是难解之谜…… 我们的大脑虽然小的用拳可握,但是却有数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都与成千上万个其它细胞发生联系…… 神经学家对大脑的功能比较了解,他们知道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所在的位置,但是对于大脑注意力和大脑意识,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那么,这个线圈和硅片的组合体(电脑),是否让我们的人工智能之梦即将变成现实呢?……令人惊奇的是,甚至贝鲁奇(超级电脑工程师)也认为,现实与梦想仍然十分遥远……以人类目前开发计算机和的编程方式,我们无法创造人工智能…… 科技之光---大脑(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kejiao.cntv.cn%2Fscience%2Fkejizhiguang%2Fclasspage%2Fvideo%2F20110803%2F100550.shtml&urlrefer=ddb9d37383f87580c2ae6a19d25c9d85 尽管科学家一个有一个的科技成果,让我们对大脑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知道今天,人类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仍然是神秘的…… 人类的大脑可能是人类在宇宙中最后征服的堡垒,也许现在仍然处于萌芽期的神经科学将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为我们揭开大脑的秘密……
洪炳镕可能通过法律手段向方舟子讨说法 洪炳镕可能通过法律手段向方舟子讨说法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2011年05月19日08:34 本报讯(记者 郑轶 张巍)昨天,记者接到哈工大教授洪炳镕的电话,洪教授希望方舟子能够对给他带来的名誉损失道歉,否则他不排除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为自己讨一个说法。       洪教授介绍,5月13日“达人秀”节目组公布的全部视频对自己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但没想到网络上对洪教授的攻击却越来越多,一些网友抓住了洪教授那句口误不放,不肯放过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而当初抛出质疑的方舟子先生最近却又无声无息。“方舟子对哈工大机器人提出质疑之前,为什么不本着他一贯严谨的作风对这件事进行核实呢?至少也得给东方卫视打个电话问问吧!”已经74岁的洪教授越说越激动,“方舟子先生的名誉值钱,难道别人的名誉就不值钱吗?”       特别是网络上那篇被方舟子引用的署名为“哈工大学子”的匿名信,在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的同时,也给洪教授带来困扰。昨天,记者从方舟子的“新语丝”上看到了这封匿名信。该信从头到尾都是对洪炳镕教授的批判,其中大量的段落已经被网友一再引用。看来,这位所谓的“哈工大学子”已经学会了方舟子查博士“出身”的绝活儿。信里对“洪炳镕教授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取得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学博士”表示不可思议!那么,洪教授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在两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的呢?洪炳镕教授的日本导师小原启义教授是这样评价洪教授的学习精神的:“洪君在小原研究室,一天只睡四个小时,甚至在高烧39.5度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榜样。”       据了解,洪炳镕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访问学者,靠着自己的勤奋,在日本每天工作16个小时,把平常人的两年变成了四年,成为了100多年来在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第一个戴上工学博士帽的中国人。从日本归国后,洪教授获得荣誉无数。1997年洪教授在哈工大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机器人足球队,被誉为中国机器人足球之父。       洪教授说,方舟子的指责,使他的团队现在变得十分被动。洪炳镕教授说:“我今年已经74岁了,我为哈工大工作了56年,培养了58位博士生,我视自己的名誉为生命。我不排除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为自己讨一个说法。”       作者:郑轶 张巍
不少科学家也相信有灵魂 一九六三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过,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 约翰·艾克理 艾克理爵士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我”是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进入肉体在大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人的无形的非物质识力智慧“灵魂”对其物质构成的肉体大脑,施予实质的推动;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牛津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查理士·谢灵顿博士也认为:在人体的肉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自我”在操纵着大脑小脑。 艾克理博士关于灵魂存在的重要学说。结论得自他从事的科学实验及统计。他估计每人平均大约有三万个遗传基因具有潜在能力,可以产生“+”的一万次平方个“自我”的排列方式,各人的独特个性,就是由这些遗传基因(DNA)的组合所形成。每一个人的独特的“自我”,进入了世界上无数不相同的遗传型式的肉体。 艾式的理论,显然已经发现了细胞的每一个遗传基因(DNA)的特性,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予以连接和控制,这些无形的力量的组合,就是一个整体的识力或灵魂。如果我对艾氏的理论的了解没有错误,我想我可以作这一段的解释。 英国的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柏颇爵士完全同意艾克理爵士的理论,唯一不同的是“灵魂可以永生不灭”这一点。柏爵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独创了“科学正统的辩证系统”理论,至今仍为全世界科学家所采用。他因特殊成就而被英国女皇册封爵位。上面所提的两位科学家亦然。 加拿大的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潘菲特博士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只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 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说:“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足以推翻艾氏与柏氏两人的生物有灵魂理论。” 美国加州工学院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史柏理博士,曾经以其分解人类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详细学说而荣获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医学发明奖金。他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质,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控制看大脑的每一部分,合计一百亿个脑神经细胞的机械功能本能。 麦楷博士认为:“意识自我”与肉体的关系近似数学方式与电脑行为功能的关系。“意识自我”决定和操纵肉体大脑的行为,“识我”掌握有自由的意志力,在其寄居的主体肉体及大脑死亡之后,“识我”仍然可以生存不灭。 加拿大科学教育电视台在一九八二年六月七日星期二之夜放映的一部科举纪录片,有一段值得研究深思的实况。我看见片子纪录下的一情况如下: 在电子显微镜之下,一个人类的大脑神经细胞,在缺乏氧气两秒钟期间,它放出几粒状如气泡的非物质,很快就消逝无踪。讲解的科学家说:“这种神秘的非物质气泡,非常神秘!任何科学精微仪器都显示它并非物质的气体,而是非物质的气体状态。任何仪器均无法予以截取捕捉。光谱分析显示它并不属于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种分子的气体,它根本不是一种元素!世界各国科学家至今仍无法分析解释这一个神秘的奇异现象。” 在影片上,这一缕细微的,若有若无的气体状奇象,看得很清楚,它是无色的、透明的、无体的,我可以看得很清楚。 全世界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冯·纽曼博士,曾经发明精密的数学定理,为新兴的“量子学”奠下基础。他也提出了惊人的新理论:“人体有可能具有一种非物质的‘识我’控制肉体的大脑和遥控物质”。 冯·纽曼博士曾被很多科学家誉之为“世上最聪明的人”。诺贝尔文学奖金桂冠诗人汉斯·贝德说过:“我有时不禁这样想:像约翰·冯·纽曼那样聪明的脑子,是不是显示着世界上还有一种比我们人类更超越的种族?” 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物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