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博德 路博德
喝茶听乐
关注数: 40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5,272 关注贴吧数: 63
连心岭芙蓉卷与粗老味 #试茶录# 早上试个连心岭18年芙蓉卷茶样,199一根百两,送一个小饼试喝。总体感觉跟他们家那个16年百两茶并无两样,而16年百两是99一根。从茶饼切面看,99的似粗梗略多,两者都是茶叶较碎,撬出来粉末较多,茶尘也多。香气上都是类似于湘益味,99的香气更浓烈一些,芙蓉卷稍淡,同时芙蓉卷有一种“胶水味“,之前在试简伯华的药香茯砖时有提到过,现在觉得就是一种粗老感,这种胶水味还经常或多或少的带些酸气,这芙蓉卷没有酸气。两个百两都是汤感薄,甜度可以。芙蓉卷两泡后涩口明显,说实话,喝了这么多黑茶,出现涩口的情况是极少的,本人对涩不是很敏感。本来只是口粮,能喝,但是出了涩感,就不太想喝了,三泡后弃之。相比之下反而是99一根的百两更优些。 确实是价格决定了品质,99一支的百两,我觉得最顶的是资润老杨的,前些时间炸人气,99一支16年的吉祥山百两,现在还一直在放,不过现在不用抢了。试了茶样,汤感厚度、甜度、纯净度、耐泡度、香气都非常好,老杨的真有可能是荒野料。前段时间还搞了一支高家山108的百两,六步溪料,还没试,但高家山的花卷类我的印象都不错,应该不会太拉胯。 前段时间国津也直播了,他们跟连心岭是一家人分出来的,溯源都是梅城茶厂。199搞了个竹篓天尖2kg,适合跟连心岭99一根的百两的味道,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非常浓烈的湘益味,除了没有菌香。没有一点高级感,退了,相比之前退的连心岭2kg老树天尖,其实连心岭的还好一些,除了比较淡。我感觉连心岭、国津这些老厂,好像搞茯茶,印象都挺不错的,品质和价格都很给力。但是天尖、花卷这些感觉不是很在线。而他们的高货,我其实也喝不懂,比如梅山一号、高良茯,试了茶样,不知道高在哪里。
何为药香-简伯华药香砖、高家山开元千两 早上试简伯华大师的07药香砖茶样,一直都不能明确何谓药香,走过中药房闻到那种味道吗,那种只能称为药味吧,能称为香的,多少有些迷人之处。其他诸如枣香、兰香、樟香、槟榔香、参香,都有具象可参,药香则不知所指何物。正好这茶样明白写着药香,试之。梗多,叶少而碎,茶尘多,闻到的是一种胶水味带点酸气,不知怎么形容这种味道,但在之前已经有模本,就是之前吧里派茶团购的莲花山巧克力黑砖,就是这种味道。茶汤喝起来,薄,甜不明显,带酸感,粗老感,涩,反正能喝,但并不愉悦。这种胶水味加点酸气的就是药香么,应该不是吧。 今年高家山宠粉节上了开元06千两颗粒,老韩说06年不算很老,但喝出了50年代华堂老千两的感觉,这茶都是不是平时随便喝的,只有当重要的亲友来家里时,煮上一壶,满满的药香...不得不承认老韩的口才真的太溜了,安黑主播无出其右者。很多制茶人,虽然很懂做茶,却不会直播。高家山的06开元千两颗粒,上手感觉压的松,很轻,叶子感觉比较碎,冲泡没问题,甜柔,茶的气韵出来了,这感觉似曾相识,湘益08年金湘益也是这种感觉,只是那茶涩口严重,体验不佳。高马二溪厂的2001千两,就喝出这种气韵,这种香气在千两中都普遍存在,但都很淡很薄,而在高马二溪的这款2001千两和高家山这款06千两就以一种极其强烈的姿态存在,饮毕这种气韵在口腔中萦回持久。高家山这06千两卖到699一斤(送半斤13年千两颗粒),我觉得不是我能接受的价格,虽然茶是不错,退了。高马二溪厂的是撬散的,99半斤,他们家的老茶年份不能确定,但干茶看起来都有点要碳化的感觉,应该年份不浅。所以这种香气,是否就是药香呢
安化清茶砖与平江烟茶 早上试永盛广清茶砖,老谭介绍说安化本地人以前是不怎么喝黑茶的,他们喝的是清茶,到现在还有人在喝这种茶。这清茶从来没听说过,由是很感兴趣,特地跟客服要的茶样。干茶都是大叶子,很像寿眉,蜡片多,似乎都不用揉捻。茶汤透亮,带点青味,一点陈味,还有一丝苦底,甜不明显,有润,没有什么香气,也不甜,没有愉悦感,不喜。 看过一些纪录片,知道传统安化本地人喝的是散茶,茶叶发酵干燥后,放在竹篓里,挂在灶头上,跟腊肉一起,接受日常做饭的柴火烟熏,这样估计有利于茶叶的转化和干燥不变质,老人说要喝陈茶,新茶不好喝。喝的时候就抓一把放铁锅里,在火塘上煮,用大粗碗盛着喝。 再近些,估计就是高家山、魁泰和都有做的梅山煎茶,也是大叶子,煮一壶,凉着喝,能喝一两天,也不会变质。这两家的梅山煎茶我喝过,纯甜柔,没有烟熏味。而这清茶,在网上竟无一字记载。 今日另有一得,记起2012年三下乡在岳阳平江县农家,他们用大口杯泡茶请我们喝,茶有浓烈的烟熏味,口感偏绿茶感,干茶条索细长,带梗,一直不知道是什么茶,今天想起在万能的拼多多一搜,还真有,叫平江烟茶。据载平江县三市镇淡江村发现的清光绪十年石碑记载:“平江烟茶生幕阜与连云之间,上等茶谷雨前后采,煮捞揉捻凉爽后再烟焙,煎汤可医老病“。”煮捞揉捻凉爽后再烟焙”这一句基本概括了烟茶的制作工艺,鲜叶用开水烫过,捞出放凉后揉捻,用烟熏干燥。烟熏的材料除了松材、果木、茶果壳,还会用到枫球子(路路通)、扁担藤等。除了平江,湖南很多地方都喝这种烟熏茶,制作方法大致相似,比较出名的还有宁乡市的沩山烟熏茶。这种就是绿茶,但是其杀青是用开水烫的,不算蒸青绿茶,如果按其干燥方式是用火焙,那么应该算是烘青绿茶。
2010红丝带与白色菌丝 近日在茶仙刘总直播间,入了一块2010年红丝带,88,过几天他开直播说,有茶友反映喝了锁喉,于是自己开了一片试试,感觉香气不如2011年的,而且喝了没有生津感觉,喉咙发干。问了供货的人,说是2009年湘益换厂长,2010年的红丝带质量下降,2011年才恢复水准。于是公告召回那批卖出去的2010红丝带。我对这个喝茶锁喉一直没体会,倒想拿这个反面教材学习一下,反正好留,不好退。昨晚开了一小角,茶压得挺紧,发现有少量金花,据说这10红丝带普遍没有金花的。还发现疑似发霉的痕迹,有些白色的类似发霉的菌丝,然干茶闻起来有茶香,无霉味、闷味,茶汤透,有梅子香,甜润,无苦,涩极轻微,无麻口锁喉咽干等不适感。8克茶,泡十泡以内没问题。 这砖压的挺紧,为何会在内部出现白色的“菌丝”? 后来有茶友说白色菌丝不一定是发霉。金花菌在生长初期,会长出大量菌丝,菌丝是白色的。第三到第四天,菌丝会代谢出很多孢子,菌丝和孢子都会代谢出次级代谢物--黄色素,黄色素染黄了菌丝和孢子,所以金花看起来就是金黄色的。对于营养比较丰富的茶叶,金花菌丝生长旺盛,更多出现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颜色都是白色的,它的孢子相对细小,菌丝旺盛。那么,没有被染黄的菌丝,应该在一个过度阶段,然后被终止了发花进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今年都在喝各家私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喝湘益了,喝到这红丝带,还是熟悉的感觉,现在觉得这就是梅子香,带点竹香的清冽。13年的老茶了,茶汤没有出现浓稠的感觉,依旧清薄,淡雅。喝过某健官茶,魁泰和的顶界茯,都是这个风格。我目前对药香没有体会,所以也没喝出来药香。
中茶小黄盒Y671和老同志熟散 我自16年入坑喝普洱也有4个年头了,熟茶以下关销法沱为主,中茶大益老同志郞河澜沧都有接触过,普品为主,贵点的就朱雀梅花,太高端也没喝过。去年跟同学去一个农场,主人家喝的是熟普,我一喝怅然若失,那种醇厚是我喝过的所有熟普所不能及的,不知什么品牌,我也没好意思问,感觉也就是他们日常所饮之茶,不像专门拿出来待客的样子。 前几天喝中茶2018年的小铁罐熟普,这是有人送我奶奶的,只有100g,喝过几次,只剩下一点了,之前的印象就是比较中正,感觉还不错,而且罐子我很喜欢。这次喝又有新的体会,干茶条索较粗壮,气味醇和,是中正的木香,茶汤醇厚,饮毕口腔的回韵绵长,尤其是回韵绵长这点真的很难得,一款好的熟茶,首先要无仓味,无苦、涩、酸,饮毕无口燥,其次茶汤要有厚度,甚至黏滑,最好能有香气,而最高的境界是饮毕口腔回韵久久,略有生津,我估计这是茶气比较强的表现。这款茶基本都有所体现,就是我目前所有熟茶中最好的一种,然而它只剩下最后不足一泡的样子了。这时我才想起看看还有没有得买,原来这款茶是有唛号的,Y671,是早期中茶公司外销茶中比较出名的,被称为小黄盒,还有另一款叫小黑盒的Y562,这款评价比小黄盒还要高些,我看差别就是小黑的茶青等级更高一点,五六级拼配,小黄是六七级拼配。这两款在海投家基本都是20不到的价格。我买到的是19年的了,包装印刷上跟18年的有些许变化,这不紧要,关键是试饮后,没有18年的香气,厚度回韵都差得好远,不知道是一年的转化有这么大的差别,还是我的问题。 中茶的普洱我买的很少,熟茶只有7581,也是木香味。除了这款Y671,我觉得还不错的熟茶是老同志的2017年200g盒装为人民做好茶之陈香散茶,这款是用三级茶青,条索细,之前喝有股老同志特有的酸,现在酸已经转化没了,只剩陈香,它的香气高扬别致,不知怎么形容,顺滑厚度也不错。这盒茶是17年双十一在老同志旗舰店秒的,现在网上居然找不到同款了,但有一款纸盒装100g熟散,包装盒花里胡哨,深得椰树牌椰子汁包装设计的精髓,用的是特级茶青, 广告词曰:金芽满目,陈香馥郁。确实也没太夸张,它的香气以陈香为主,跟17年的三级熟散的香气很不一样,厚度也有,关键是黏滑度很强,特别顺。斤价120,下关朱雀梅花斤价比这都高,但我就喝不出好处来,怪哉。
竹湘记与黄自元 黄传福的雨擂竹湘记茶,好像是天尖料,见价格便宜,入来试试,这茶少人提起,居然有钓佬开过汤,他认为是外地料无疑,但竹味明显,赏心悦目。 整茶圆筒状,小巧如粽子,竹箨外裹,棉线捆扎,压得松,无烟味,干茶有竹壳的青味和红茶的甜味,口感清甜,微有丝苦底,不涩,也很像红茶,跟黑茶倒没什么相似之处,大约五六泡,综合价格,当红茶喝喝还是可以的。 茶的封面,是106岁安化老人廖菊莲在做茶的照片,文字介绍说老人是清朝榜眼、翰林院编修黄自元的房孙媳妇,黄自元回乡省亲时对她多有接济,遂自制此茶以报黄自元,黄自元为之名为雨擂茶。不管真假,喝茶听故事也是一种乐事。 之前知道黄自元是清代馆阁体的代表,对欧楷很有研究,有临九成宫碑、间接结构九十二法传世,在当时很有影响。原来黄大人是安化人,网上还有人在宣传黄自元黑茶,说黄自元是生产给自己的,所以叫家茶。查黄自元资料(资料很有限),没有提到他办茶厂的事,他中探花后,官至宁夏知府,后因丁忧回乡,逢甲午战争随湘军至辽东战场,兵败潜归长沙,与王士谦等士绅合办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两三年后公司倒闭,后在长沙湘水校经堂讲课,病逝于1918年。而廖菊莲出生于1903年,则黄自元去世时廖菊莲才十五六岁。黄自元黑茶在某宝上也找不到,后来转了一圈,莫非就是黄传福这一家,这家很会讲故事,还搞什么众筹,有人怀疑他搞传销,不知真假。
百姓茯茶以及安黑的药味 2020年第一天,开个吧友同事@慕小菜℃兄送的湘益14年百姓茯茶,他说这茶也叫黄丝带,380g小砖,与红丝带差不多,包装极其简陋,尤其是黑白印刷,封面有张奇怪的画,一童煮水,一士翘着二郎腿喝茶,桌上居然零零散散摆着3个茶壶6个茶杯。干茶无明显茶香,叶粗,有蜡片,5克碗泡,洗茶闻茶底有股陈仓气息,二冲后,开始出现药味,跟红丝带、正源58的香气都不一样,饮茶汤,第一泡略有点酸和口腔刺激感,二三泡不适感消失,只有药香和甜,涩感轻微,饮毕口腔舒服,微甜。这种药香,估计不是茶友所谓黑茶陈放之后转化出来的药香,而是一种安化黑茶、湖北青砖、雅安藏茶所共有的一种叶底气味,新茶青砖的这个味道尤其重,像中药的味道,其他茶类都闻不到这股药味,有种很山野的气息。白沙溪的茶由于很多都上灶,这种药味被松烟掩盖,我早期很喜欢中茶,就因中茶把黑茶处理得都没有这股药味,湘益有些茶就有这个味道,放以前我是无法接受的。前几个月,我小舅子公司送了一袋千两颗粒,一家叫泰和安科技,商标正源安,12年的茶,喝起来很醇和,带有这种药香,也耐泡,喝完我有点怅然若失,想我入坑3年,喝过茶样也不少,居然都没有喝过这么一款这么好喝的千两,而且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厂出的。而那款千两的药香在这个百姓茯茶里出现了,因有5年陈期,这种药味变得柔和。这百姓茯茶耐泡度也很高,居然能十来泡,后面药香渐若,尾水依旧很甜,喝到我喝不下,都没有出现枣香,在我看来,一泡茶出现枣香,就是尾声了,红丝带、天茯都是这样,很不耐泡。我是有多久没喝过红丝带了,都快忘了它的味道,今晚又喝了一次,一出来那香气,怎么有点像中茶,不像正源58的香气啊,茶汤醇和香甜,是我喝过最好的茯茶了,然3泡后这种美妙的感觉就断崖式下跌,后面就很淡了,虽然还有点甜,但跟百姓茯茶的尾水不能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