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什么是“尽向一毛头上识得根源”? 水潦和尚参拜马祖,被马祖 什么是“尽向一毛头上识得根源”? 水潦和尚参拜马祖,被马祖一脚踏倒,忽地豁然大悟,道:百千法味,无量妙门,尽向一毛头上识得根源。 如何是这一毛头上的根源? 马脚才一露,龙象早翻身。水潦和尚经此一踏,一毛头上立身起,“直至如今笑不休”。其中多少葛藤,早惹旁人侧目不少。先放下水潦和尚痴笑不提,诸位,如何是一毛头上的根源? 一毛头上事,你若真以为有个根源可见可得,纵你抬脚便是般若,举手即是菩提,通身过电,遍体开关,日日释迦鼻孔触三触,也终是个披枷带锁的汉,一腔粪土搬运不出,到观照老汉这吃棒有份儿在。 若你以为本无根源可见可得,管他一毛头根源是个什么货色,却终是个虚空里被缚,平地上落坑的汉,终究枉劳一生,贫子受穷,活活冤死一方英雄。 可见可得的,须日日观照堂前领三十棒去,直到骨断筋折,或许还能有好活一场,免得黑风口前蒙面露刃,直到阎王锁命,还不知哪里生劫这场押解钱。不见不得的,更须添骨添筋,三头六臂的做一场去,免得一世英雄,落得灰心丧气,全无一点消息。 马祖马脚才露,水潦一笑全收。水潦和尚至今大笑不止,却落得个风声鹤唳,猿啼鬼哭,鸡飞狗跳,梦呓磨牙,试问哪个才是马祖踏脚处,那个才是水潦和尚 笑不休 的一毛头?点检的出,许尔金鲤越龙门。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育王横川如珙禅师,天童灭翁文礼禅师之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育王横川如珙禅师,天童灭翁文礼禅师之法嗣,永嘉林处士之季子,字子璞,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壬午年(1222)。如珙禅师孩提时即孤洁不群,不食荤腥,其父林处士担心他在世间养不大,于是,十五岁的时候,便让他跟从已经出家的叔父正则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如珙禅师即游方参学。他先礼灵隐石田薰禅师,不久又改从径山痴绝道冲禅师。虽参学有年,而无所入,疑滞犹在。后听说文礼禅师开法于天目,门庭兴盛,遂投其座下请益。 文礼禅师初见如珙禅师,知是法器,便同意他入室请益。 一日,文礼禅师举“南山筀(guì)笋、东海乌贼”之话头,诘问如珙禅师。 如珙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文礼禅师举拳便打。 如珙禅师终于豁然有省。 如珙禅师悟道后,奉旨前往育王,开法接众。 曾上堂云:“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若一念无疑,地不能碍;若一念无爱,水不能溺;若一念无嗔,火不能烧;若一念无喜,风不能飘。如此即是无依道人。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 如珙禅师临终前两年,曾预先询问大众云:“病叟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化好?土化好?” 西堂唯庵禅师回答道:“山前有片荒地。” 如珙禅师于是令众叠石为塔,并自撰墓铭云: “天生一穴,藏吾枯骨。 骨朽成土,土能生物。 结个葫芦,挂赵州壁。 永脱轮回,超三世佛。” 至元二十六年(1289)三月,如珙禅师如期迁化。春秋六十八岁。生前著有三会语录行世。
宗宝禅师示众倐忽又是半月,敢问诸上座,本分事作么生?流光似电 宗宝禅师示众 倐忽又是半月,敢问诸上座,本分事作么生?流光似电瞬息不停,切须痛念生死,不可逐乐过时。大众试自揣看,生死作么生了?雪岩问高峰云:日间浩浩地,作得主么?峰云:作得主。夜间睡梦时作得主么?峰云:作得主。正睡着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峰直得无言可措。诸上座,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毕竟主在什么处?山僧常道,有三个关头,人多以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做主难,日间浩浩地作主易,不知日间浩浩地尽难作主。哩,于今人,不过从五蕴身田中,认着个能见能闻的,便道是。这唤作弄胡孙子,一朝鼓破了,胡孙子走了,便不知怎么下落。大凡聪明人,看些古人语句,便似容易得很,便道日用间随处拈来皆是,把洞山麻三斤、云门干矢橛、赵州庭前栢树子,和会将来,便道无有不是。也须分个真伪始得。洞山云:我寻常以心中之眼观之又观始辨真伪。大众,且莫容易,却又不是艰难,向那里寻求得的,除却目前,亦非别有。这里毕竟作么生?云门云:直得乾坤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麻三斤、干矢橛、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话,正是这个消息,切莫草草。末法将来,人多不图实落,各处丛林住住,学些见识,一部五灯会元不难领会,本分事却实实了不得,难道自己不明白么?只是胜负心拍盲承当过去,自误误人。所以真修行人,名闻利养一切不顾,只要自家实实了得,不拘岁月不辞劳苦。你看古人,难道根器都是下劣?都不像得今人。汾阳参了七十一员善知识,后见首山方大彻去。难道他从前不会禅不会道?还有什么佛法他不晓得?为甚见了首山,方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就是圆悟这样的人,在五祖处,也有十年方才心不异缘。今人怎得容易?大众着实努力才好。复云:山僧福薄,自来只喜退步。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65.中竺中仁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65.中竺中仁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中天竺□(同“拗”,ao)堂中仁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洛阳人。中仁禅师少年时投东京奉先院出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往来于三藏译经场所,专攻经论。但是,他对于宗门之事,却未曾信人。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居于宁寺接众。   一天凌晨,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   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   中仁禅师正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中仁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天宁,向圆悟禅师请益,从此师资道合,请问无间。后开法于大觉寺,不久迁住中天竺,末后又移住灵峰。   南宋孝宗淳熙甲午年(1174)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中仁禅师奉诏入禁中升座说法。孝宗皇帝举“不与万法为侣”之公案,请中仁禅师拈提(对古人现成公案,进行评点发挥,以启发学人)。中仁禅师拈提罢,作偈颂云:“秤锤搦(nuo,按、握)出油,闲言长语休。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中仁禅师接众时,比较洒脱自由,常以闺阁中事,以逗学人之机。请看他的两则上堂法语——上堂:“九十春光已过半,养花天气正融和。海棠枝上莺声好,道与时流见得么?然虽如是,且透声透色一句作么生道?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上堂,举狗子无佛性话,乃曰:“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修行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够透声透色,不为声色所迷。避开声色,潜入山林,作为修行的一个阶段,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声色中来淬火,以显示其金刚之性。“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于此极尽欢乐之地,能否透得过?若透不过,说一千道一万,也只是知见。 待续... 🙏 🙏 🙏
定上座,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姓氏及籍贯等均不详。  定上座初 定上座,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姓氏及籍贯等均不详。   定上座初参临济,即问临济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临济禅师走下禅床,一把擒住定上座。定上座刚想开口,临济禅师马上打他一巴掌。定上座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掌打懵了,还站在那里思索。   站在一傍的僧人大声对他喊道:“定上座何不礼拜?”   定上座于是作礼,刚一下跪,平生疑滞顿然冰销瓦解。   定上座悟道后,继续留在临济座下,助师弘化。临济禅师示寂后,始南游参学。   一日,定上座在途中遇见岩头(全奯)、雪峰(义存)、钦山(文邃)三位禅师。   岩头和尚问他:“上座甚处来?”   定上座道:“临济来。”   岩头和尚道:“和尚万福。”   定上座道:“和尚已顺世也。”   岩头和尚道:“某甲三人特去礼拜,薄福不遇,不知和尚在日有何言句,请上座举一两则。”   于是,定上座为他们三人举了下面这则公案--   临济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禅师下禅床揪住那僧说:“道!道!”那僧拟开口,临济禅师一下子推开那僧,说道:“无位真人是甚么乾屎橛?”   刚一举毕,三人各自作了不同的反应。   岩头和尚不觉吐舌。   雪峰禅师道:“临济大似白拈贼。”   [白拈贼,专在白天大庭广众之中行窃之贼,身手不凡。]   钦山禅师道:“何不道赤肉团上非无位真人?”   钦山禅师话刚一出口,定上座一把擒住他,厉声问道:“无位真人与非无位真人,相去多少?速道!速道!”   钦山禅师被定上座这一擒一喝,直惊得面目一时青一时黄,开口不得。站在一旁的岩头、雪峰二位禅师连忙上前解围,说道:“这新戒不识好恶,触忤上座,且望慈悲。”   定上座道:“若不是这两个老汉,杀这尿床鬼子!”   定上座游方后,又回到镇州住山接众。一天,定上座于镇府赴斋回来,途中于一桥上坐歇,正好遇上另外三位座主也在那里休息。   其中一座主问:“如何是禅河深处,须穷到底?”   定上座一把擒住那僧,准备把他抛向桥下。另外二座主赶忙上前谏阻道:“莫怪触忤上座,且望慈悲。”   定上座道:“若不是这两个座主,直教他穷到底!”   从上面这两则机锋竞辩中,可以看出,定上座颇得临济禅师峻激之禅风。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幽州玉田人。童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幽州玉田人。童年时即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延寿寺出家。   二十五岁始受具足戒。他的剃度师要求他学习声闻戒律,但是他不感兴趣,说道:“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耶!”于是便放弃所学,游方参请。后在翠微无学禅师座下问道,偶然碰到一位行脚僧人从江西来,盛称洞山法席,于是他便辞别翠微禅师,前往参礼。   初礼洞山,洞山禅师便问:“甚处来?”   道膺禅师道:“翠微来。”   洞山禅师道:“翠微有何言句示徒?”   道膺禅师道:“翠微供养罗汉。某甲问:‘供养罗汉,罗汉还来否?’微曰:‘你每日噇(chuang,吃)个甚么?’”   洞山禅师道:“实有此语否?”   道膺禅师道:“有。”   洞山禅师道:“不虚参见作家来!”   说完,洞山禅师又问:“汝名甚么?”   道膺禅师道:“道膺。”   洞山禅师道:“向上更道。”   道膺禅师道:“向上即不名道膺。”   洞山禅师道:“与老僧祇对(回答)道吾底语一般。”   道膺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意?”   洞山禅师道:“阇黎,他后有把茅盖头(结庵住山接众),忽有人问,如何祇对?”   道膺禅师道:“道膺罪过。”   洞山禅师又问道膺禅师:“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日本)作王,是否?”   道膺禅师道:“若是思大,佛亦不作。”   洞山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   一日,洞山禅师问道膺禅师:“甚处去来?”   道膺禅师道:“蹋(踏)出来。”   洞山禅师道:“那(哪)个堪住?”   道膺禅师道:“那(哪)个山不堪住?”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国内总被阇黎占却。”   道膺禅师道:“不然。”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子得个入路。”   道膺禅师道:“无路。”   洞山禅师道:“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   道膺禅师道:“若有路,即与和尚隔山(亦作生)去也。”   洞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便印可道:“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去在。”   一日,道膺禅师向洞山禅师举南泉勘僧之公案--南泉(普愿)问僧:“讲甚么经?”僧曰:“弥勒下生经。”泉曰:“弥勒几时下生?”僧曰:“见(现)在天宫,当来下生。”泉曰:“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举完之后,道膺禅师便问洞山禅师:“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   洞山禅师被道膺禅师这一问,
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一度行脚四 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一度行脚四方,遍历禅席。后投云门文偃和尚座下。   守初禅师初参云门和尚,云门和尚便问:“近离甚处?”   守初禅师道:“查渡。”   云门和尚又问:“夏在甚处?”   守初禅师道:“湖南报慈。”   云门和尚道:“几时离彼?”   守初禅师道:“八月二十五。”   云门和尚呵斥道:“放汝三顿棒!”   守初禅师一听懵然,不知过在何处。   第二天,守初禅师便上丈室,向云门和尚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云门和尚道:“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守初禅师言下大悟,颇为自得地说道:“他后向无人烟处,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抽钉拔楔,拈却灸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无事衲僧,岂不快哉!”   云门和尚笑道:“你身如椰子大,开得如许大口!”   守初禅师于是便礼拜而退。   守初禅师后住襄州洞山,开法化众,名重一时。   守初禅师接人时,其机锋往往令人莫测。如:   有僧问:“如何是佛?”守初禅师道:“麻三斤。”   又有僧问:“文殊普贤来参时如何?”守初禅师道:“趁向水牯牛栏里著。”那僧惊诧道:“和尚入地狱如箭射。”守初禅师道:“全凭子力。”   其中,“麻三斤”的公案后来很快传遍丛林,象赵州和尚的柏树子公案一样,成为后代禅人参究的主要话头之一。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八收有洞山守初禅师语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