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龙沙🌿 我是a麻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关注数: 156 粉丝数: 253 发帖数: 14,740 关注贴吧数: 176
【转贴】我对脂砚斋以及脂评的点滴看法 文:碗在水中央 脂砚斋及脂评对于《红楼梦》读者是个奇怪的现象。因为一方面,她(或他)也不过是个《红楼梦》的读者,是个书评家,而她的评语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品红、研红的读者的评语。但是另一方面,鉴于她和作者的特殊关系、以及《红楼梦》的缺失,让她的评点带有真正接近作者原文的情节构想和写作初衷,带有作者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思想脉络,其评语带有不可比拟的资料价值。因此,后世的读者要品红或者说研红,又绕不过脂砚斋及其评语。以至于红学家历来有研究红学的同时把脂评也同等重视的研究,周汝昌先生甚至把对脂评的研究归入了红学的四大范畴之一,并且逐渐得到大部分红学家的认同,可见脂评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认识脂评和《红楼梦》的关系呢?先来说说脂砚斋。此人姓名、性别、年龄、和作者的关系均不详。现在的红学家据考证,认为她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关系非常亲密的朋友,也有说说是曹雪芹的亲人。但是所有的这些考证和推测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而且这个谜一样的人,如果说她和《红楼梦》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可在胡适以前,在清代那些品红的学者资料中,鲜有对其介绍,这不得不说其人是否如现代红学家对她的定位那样呢?可以肯定,脂砚斋应是一个笔名,那么她的真名呢?她为什么不肯留下自己的一丁点可以确认的真实资料?既便如此,鉴于《红楼梦》成书后即引起轰动,脂砚斋做为这本书的有关人员,她的所有信息不可能隐瞒得严严实实,让哪怕是最接近他们的时代的人都无从知晓。第三点,现在的红学家都把《红楼梦》严谨的称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示对脂砚斋参与《红楼梦》的认同以及对脂砚斋的推崇。但让人不解的是,“重评”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重评”代表了脂砚斋对原抄本的初次评点以及最后整理后的再次评点,那么为什么里面的评点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呢?红学家认为,脂砚斋对曹雪芹的创作思路和初衷有深切的了解,那么这些评点的矛盾照理来说是应该避免的。这也是脂砚斋让人不解的地方。脂砚斋在对《红楼梦》的评点中,多次从侧面介绍了自己和作者的关系有多么亲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只是脂砚斋自己一方面的透露。曹雪芹对于这么一位关系密切的特殊亲友,在他的所有文字资料中竟一点也没有提及,不可谓不奇怪。而且脂砚斋作为能评点《红楼梦》的才女(或才子),竟除了对《红楼梦》的评点外,没有其他的任何文字、作品流传下来,也是不可想像的。而对于脂评,我的看法有三点。一,她和作者曹雪芹的价值观迵异。二,某些评点透露出她不懂小说的规律和写法。三,这所有的评点不管是和作者的意思相符,还是和作者的意思背离,作者曹雪芹都没有任何表示。在脂评中,脂砚斋对宝钗、袭人辈很是欣赏。多次以宝卿、袭卿称之。但在作者的笔下,对宝袭二人的一些事却持否定态度。比如说,书中,作者对纯洁的爱情是支持肯定的,但袭人最开始和宝玉云雨,想的却是“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袭人认为自己以后会是宝玉的姨娘,因此这里的云雨在袭人眼中,是一个改变身份地位的机会,和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袭人还给王夫人进言,以封建礼教的标准思想,阻挠宝黛在一起,不理解他们纯洁的爱情,也企图折散他们的爱情。袭人的这种这种行为正是作者所批判的,却让脂砚斋赞不绝口,好象“袭卿”的这种行为正是作者所提倡的一样。同样,宝钗偷听了小红的话后,认为小红是“奸淫狗盗之人”“平素眼空心大,刁钻古怪”。很显然,这里宝钗也是站在封建正统礼教的角度来看待小红的。巧的是,脂砚斋对小红的评价也是“奸邪婢”,把她和偷玉的良儿和偷虾须镯的坠儿一样看待,这其实从根本上否定了小红追求爱情和追求自身价值。而这却是作者所赞赏、肯定的。所以说,脂砚斋和作者的价值观迥异.我说脂砚斋不懂小说的规律和写法,具体表现在评点七十五回中.七十五回的情节其实暗写贾赦和贾母、贾政的矛盾,同时说明了贾府分崩离析前悲凉的情绪。首先,贾赦的笑话其实就把对贾母偏爱贾政而忽略他表现了出来。而对于贾宝玉、贾环、贾兰的中秋诗,其实根本无须写出来,因为这里主要是写贾赦暗里要和贾政对着干。才会说出“这诗据我看来,甚是有气骨。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必'寒窗荧火',只要读些书,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还说“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这世袭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这里贾赦的一大番话,明显是针对贾政对贾环的评语的。也就是说,这里的重点是写贾赦和贾政的矛盾。不管贾环写了什么中秋诗,写的好或坏,贾赦都会这样说的。而如果真把贾宝玉、贾环、贾兰的诗一五一十的写出来,那就成了评诗而不是写矛盾了。我们再来看七十五回的回目: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从回目我们就可以感受一种悲凉的气氛,这里作者用回目先把情绪的基调定下,而实际上,贾宝玉、贾环、贾兰具体写了什么诗,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所谓的“新词得佳谶”,其实那种环境、情绪下已经注定了谶言,如果真把他们的中秋诗写下来,势必充淡这种悲凉的氛围,让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诗的品评中,这样反而是画蛇添足。基于以上的两个原因,说明了中秋诗其实只是作者叙述贾宝玉、贾环、贾兰三人写过,但没必要非要在书中显示出来。可脂砚斋却在这一回评点:缺中秋诗,俟雪芹。这不明显不理解作者的用笔吗?不明显是不懂小说的写作规律吗?既然脂评中透露出脂砚斋和作者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两极,而且互相矛盾的评点那么多,可作者竟然所有的评点没有任何态度,任其这样,我想作者在活着时,会让脂砚斋整理吗?这个脂砚斋可能是作者的至亲好友、了解作者的思路和创作手法吗?我反正表示怀疑。当然,脂评也有精典的评论,比如“晴为林风、袭乃钗副”,比如提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等等。这些评论都给读者以启迪,其价值是不容抹杀的。总之,我们品评《红楼梦》,最终目的是进入书本,紧贴书中人物、情节、环境对此书能有最贴近作者的理解。而其它的什么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什么的都是为这个最终目的来服务。所以,当这其中的一种有误,势必会影响我们对书本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脂学的成立,首先得有脂学的存在事实,如果这个脂砚斋并不象红学家所说的那样,那么脂学就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因此,我们只能把脂评当作一种普通红学家的参考意见而不能把脂评当作经典来引用。
宝玉真是救世主吗? 贾府衰败是因致宝玉不仕途的原因吗?被抄家是因致宝玉不仕途吗?宝玉听劝立志功名走仕途经济道路就能让贾府屹立不倒?是不是爽文看多了?宝玉最后跟叶凡一样成为红尘仙,连天帝都怕他?头脑简单的人认为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实话说吧,在宝玉所处的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很大方面要靠天意,你的努力可能使你进入仕途,但是,你以为进入此道就一路坦途永远风光无限了?如果真这样想就真的太天真了!看看雨村就知道了,刚开始也是满满的大志,结果呢?不懂官场潜规则就只能跑路,雨村要是懂得孝敬上级就不会有上级参他生性狡猾,暗结虎狼之属了!所以再次上任就变聪明多了,你看他结交的都是些什么人?王子腾、贾赦、贾政,后台是元春娘娘,这次有后台了懂得瞻前顾后了所以判葫芦案也再没人参他生性狡猾,暗结虎狼之属了!个中原因只要有点社会人际经验的人就能想明白。清官也同样必须能来事(懂得孝敬上级),没有绝对的清官,只要入仕途不论为人如何清正都必须懂得潜规则才能站稳办事,命运掌握在上级手里,最上级是帝王,事奉帝王你懂的,伴君如伴虎,看你不顺眼连宰相都能宰了,更別说其他,回到宝玉,宝玉虽幼小却聪明,早就识破这点,愿酒醉桃花下却不愿事奉车马前,避祸最好之道就是功成身退(开国功臣)或不入仕途
贾政毒打宝玉分析 一:贾政生气的起因是:宝玉见贾雨村时叫了半天才出来(让雨村久等,贾政面上挂不住),既出来,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让贾政在雨村前丢尽了脸),这件事不严重,贾政虽然生气也不致于打宝玉,最多训斥一通。 二:贾政生气的发展:忠顺府长史官当着贾政的面向宝玉索要琪官(这让贾政的老脸往哪里放?),更严重的是为这琪官而得罪一个王爷,想一想就明白了,这根本上就等于是给整个贾府树敌招祸,这时贾政快气炸了,有打宝玉的冲动了,他此时正在考虑该如何应付忠顺府之事(肯定很忧烦)而将惩罚宝玉之事暂且搁后。 三:贾政的爆怒:屋漏偏逢连夜雨,宝玉这顿打是避免不了的了,偏偏此时贾政又遇着贾环,贾环、赵姨娘又恨宝玉,又偏偏此时发生在金钏儿死后不久,又偏偏金钏儿的死跟宝玉有关,又偏偏金钏儿是王夫人的Y环,贾环添油加醋地告诉贾政:宝玉【强奸】金钏儿不遂,致金钏儿投井自尽(事实上不实,但贾政信以为真),淫辱母婢,这让贾政情何以堪,如何忍受得了?本就爆怒的贾政终于气疯了,手下打宝玉他嫌打轻了,将掌板者【踢】开,可见他的怒不可遏,【抢】过板来亲自【盖】了三、四十下,用踢、抢、盖字,可见贾政暴怒的程度!这顿打不比往日,为什么不比往日呢?因为往日打宝玉只是要教训宝玉,下手有分寸不会伤了宝玉,这顿打宝玉是贾政怒气的发泄,下手没了分寸(下死手)宝玉受了伤不轻!
第120回的归结结尾实在没有必要 第一回开篇正文之前由女娲补天遗石至僧道携石入世,末则由空空道人抄石录传世组成。石头上所记故事从☞【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开始直至全书结束。平时读书多数只关注石上故事,对石上故事熟悉如数家珍,对于石上故事的【来龙去脉】却不求甚解,只记得石头由僧道带入世,最终悬崖撒手又由僧道带回青梗峰。续作者为求全书首尾呼应,在120回末又用空空道人归结红楼梦,粗看似为有理,细按则觉不然!因第一回开篇就已阐明【出则】了啊!石上所记故事的【来龙去脉】在第一回就交代清楚了,并且有头有尾。石头由女娲补天所遗,开始(开头)是由茫茫大士(僧)、渺渺真人(道)携入红尘,即是石上故事的来源,最终(末尾)由空空道人从石上抄录传世。后面的文字可以全是石上的故事,而不必由空空道人再次经过青梗峰、再次抄录一遍。续书可以至袭人嫁给蒋玉函结束,也可以到宝玉出家结束。宝玉出家就注明“全书完”最合理。 最末一回还有个致命伤,就是空空道人历了不知几世几劫还在,长生不死,真是痴人说梦,岂有此理!反观第一回就没有这种不通的地方,第一回是渺渺茫茫之后历了不知几世几劫才有个空空道人,真正有法力的是几世几劫前的渺渺茫茫,空空道人只是个抄录石头记的凡人而已。
历史进入公元1767年,也即乾隆丁亥年,剃头扎辫子的习惯在男人们中已经坚持了一百多年,早已经习惯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绵淫雨,又迎来鸣蝉的季节,人们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调农耕生活,在一些地方虽然有些不大太平,但在老实安份的平民百姓来说却没什么影响。 这日一早,在一个不起眼,平和安静的某个小村庄边上有几间竹篱木壁的房子,这里傍山依水,从窗内能见到外面的菜圃,时不时有几只雀儿在那边唱歌。屋子虽陋,主人却不简单,他是个能吟诗作对的读书人,他的光光的额头上已经爬满皱纹,脑后却拖着一根不很长的花白色辫子,他此时正坐在窗前的桌子前,左手捏着手抄的本子,右手攒中醮满红色墨汁的毛笔 㗒!㗒!雪芹此书,我已经阅过几遍,可恨每次都只能到此为止了!《宝玉悬崖撒手》始终不见,终是恨事,可叹!雪芹著此书之意我明白,可他也有些让人难以预料,我曾向其追索八十回后之稿,他总是拿不出来,总以被友人借阅之时迷失了来搪塞我,直至泪尽而逝也拿不出来,咳,真是心塞!前八十回我都一评再评重评了几次就是不见后回之文,袭人这孩子真懂事,应该让世人知道她对玉兄有始有终啊!可惜不见后文,这可能会引起世人对她的不解,不行,我必须用朱笔为其注上一笔……
前八十回浅识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也就是《石头记》的内容,很多人都在感叹《红楼梦》只有八十回,盼望后几十回原稿的出现,对于此,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了。《红楼梦》主流观点认为是原作者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的《石头记》加上无名氏(或高鹗)续的后四十回组成的,也有部分观点认为百二十回都是曹氏所作。我比较认同只有八十回。中国人都比较习惯完整、团圆之类的物件,包括小说,必定要有个结局,所有人物的结局,其实《红楼梦》不是这么随俗的,它有自己的一种结局方式,这就是将重点人物的结局放到第五回中,然后再独回演示,多角色并重,由第五回册子的晴雯开始,结局也由晴雯而终,中间极尽世间的各种人情世态,脂批说过“晴为黛影”,书中也多有谐音的运用,如甄士隐谐音真士隐,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等等,其他人都可以有谐音,晴雯也可以有谐音,晴雯,谐音情文,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她幻化成宝玉写给黛玉的一篇情文,晴雯死后宝玉为她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黛玉晴雯同属芙蓉。晴为黛影,晴雯死了,黛玉的影子消失了,意味着黛玉也不存在了。到这里可以看做是一个完结。当然,黛玉死了原书还可以接着写下去,后面可以是别的角色的舞台。此书从抄本到刻本的流行状况来看,曹雪芹非常重视前八十回,以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保存得很好,后四十回在抄本初流传的三十几年间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等到抄本流传三四十年后才被高鹗从鼓担中发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