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非剑 剑非剑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34 发帖数: 11,334 关注贴吧数: 29
【剑】六感神雕 近来俗务缠身,本不适宜再次品读金老的《神雕》大作,奈何半年“未见”杨过,心下思念不已,只好拼着阅读质量下降的风险,在静夜之中,在电筒之下,翻开《神雕》,进入那个令我神往的世界,与挚友杨过相会。 果然,此次阅读质量远远不如从前,从头到尾,我几乎完全没有融入其中,虽然感动依旧,但最多不过鼻中一酸,并未落泪。不过《神雕》的魅力并非仅仅只限于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那段旷世之恋,以前陷得太深,阅读时有些失却自我,是以很多东西无法体会感悟得到,而这次我则可以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品评《神雕》。 以前我曾说过,我的性格和张无忌十分的相似,而除了至情至性之外,和杨过实无半分相似之处,而也正因为这种截然不同,才使我对杨过充满了好奇。其实不然,除了至情至性之外,我还有着和杨过一样的老成。 在“英雄大宴”这一章之中,郭芙曾问杨过这些年来在干些什么,“杨过嘘了口长气,心想那真是一言难尽,三日三夜也说不完,而且这些事又怎能跟你说?”每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都会同杨过一起长叹一声。郭芙的人生道路虽然顺畅得不太正常,却也还能够代表正常人群或者说主流人群在这个人生时期的正常经历。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玩着同样的游戏,谈论着同样的话题,追逐着时尚的潮流。而杨过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他那令人悲悯的身世,他那令人同情的童年生活,剥夺了他享受这一切的权力,带给了他一副狂妄孤傲的性格。匆匆之间,他带着这副“顽劣”的脾性,走出了他的童年,充斥着灰暗与丑恶的童年,步入了他的后童年时代,也突然间进入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友爱而单一的世界。当他再次回到现实的时候,他想到了这些话,而这些话我认为才真正反映了杨过的思想历程,也才让人真正的意识到,所谓的年少轻狂的杨过其实是少年老成。 说杨过老成,或许大家并不赞同,因为书中曾多次提到杨过行事十分的浮躁轻佻,平时尚不察觉,待得和耶律齐一加对比,立马显现无疑。但事实上杨过行事浮华一部分是性格使然,一部分则恰恰是因为他的老成。老成到底是什么意思再次不必深究,也无法深究。我所理解的老成始于深刻的自我思考、探索与实践,而非始于行事上的锋芒内敛,处事上的圆融逢源。杨过狂傲的性格是童年的特殊的生活经历造成的,这种经历迫使杨过打破了人的正常的思想形成的规则,而提前进行了与自身并不相适应的思考,而且思考的内容并非仅仅是生存,而是关乎到人生的行迹。思考的结果便是这充满怨恨的狂傲的性格,无疑这种思考是有着极大甚至于致命的缺陷的,如果杨过没能遇到郭靖,没能遇到小龙女,杨过今后的人生根本无法想象。这种思考很有深度,但是并不深刻,所以这时的杨过才真的算得上是年少轻狂——做事但凭自己喜好而不顾旁人感受。这种轻狂虽然并没有维持多久,但对杨过的影响却一直持续到了全书结束。前面我之所以说杨过的思考很有深度,是因为杨过在思考的时候,很清楚自己当前的处境,很清楚自己最为缺少的是什么,也很理智的没有被这些年来的生活经历所激起的怨恨吞噬,他的心中始终留着一个空间,等待着“爱”的进入,而且怨恨越大,这个空间也就越大。终于,当他突然间进入到了另外一个物质上极度贫乏但在精神上却十分富足的世界时,爱的空间被彻底的充满,而怨恨则消失殆尽,此时的杨过无须去思考什么,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上次思考时所布置下来的“任务”,他已经找到了自己最为需要的东西,再思考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这时的杨过才真正的享受到了童年未曾享受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惜这种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当小龙女离开了之后,杨过再次陷入了思考之中。这次思考无比的深刻,因为杨过已经经历过了世界上最为幸福的生活,也经历了失去这种幸福所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与空虚,这次的思考彻底的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消除了怨恨的滋扰,明晰了自 己的内心,而目标也只有一个——找回小龙女,至于以后的生离死别则只不过更加明确了这个目标而已。这种深刻的思索,这种超脱了尘世的境界,即令是有道的方外 之士究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达到,而杨过于此弱冠之年,便已如此,只能说是天纵之圣。其实这些方外之士所欠缺的不是思考,而是如杨过那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历。 老成的杨过面对稚嫩的郭芙的疑问,除了长叹一声,又能说些什么呢?即使说了,郭芙又能明白些什么呢? 杨过对于自己的这种老成做如何想法我不敢妄说,但我也是个老成之人,对于如此的老成,却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少年老成听上去好像是说这个少年明白事理得早,是个褒义词,但在这个褒义词背后却大都有着一段被逼迫的或者说不平凡的经历。杨过是因为在生活中缺少了关爱,又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而不得不提前去思考,我则是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压迫与压抑,而不得不寻求“脱身”之道,是以我和杨过都要长叹一声。但与杨过不同的是,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我则在犹豫我该选择什么,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其实在杨过的心中也存在着这种矛盾,小龙女和天下百姓到底谁最重要?只不过他在刚刚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小龙女在他心中远胜于其他万物,而后来的经历又使得他很好的平衡了两者的关系,虽然小龙女在他心中依旧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我视杨过为知己就是想从杨过的经历之中探询到我思想的出路,消除掉我心中的这个矛盾,也不知我是否也要在经历了非凡的磨砺之后才能达此境界。 9月5日4时
【剑】六感神雕 近来俗务缠身,本不适宜再次品读金老的《神雕》大作,奈何半年“未见”杨过,心下思念不已,只好拼着阅读质量下降的风险,在静夜之中,在电筒之下,翻开《神雕》,进入那个令我神往的世界,与挚友杨过相会。果然,此次阅读质量远远不如从前,从头到尾,我几乎完全没有融入其中,虽然感动依旧,但最多不过鼻中一酸,并未落泪。不过《神雕》的魅力并非仅仅只限于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那段旷世之恋,以前陷得太深,阅读时有些失却自我,是以很多东西无法体会感悟得到,而这次我则可以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品评《神雕》。以前我曾说过,我的性格和张无忌十分的相似,而除了至情至性之外,和杨过实无半分相似之处,而也正因为这种截然不同,才使我对杨过充满了好奇。其实不然,除了至情至性之外,我还有着和杨过一样的老成。在“英雄大宴”这一章之中,郭芙曾问杨过这些年来在干些什么,“杨过嘘了口长气,心想那真是一言难尽,三日三夜也说不完,而且这些事又怎能跟你说?”每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都会同杨过一起长叹一声。郭芙的人生道路虽然顺畅得不太正常,却也还能够代表正常人群或者说主流人群在这个人生时期的正常经历。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玩着同样的游戏,谈论着同样的话题,追逐着时尚的潮流。而杨过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他那令人悲悯的身世,他那令人同情的童年生活,剥夺了他享受这一切的权力,带给了他一副狂妄孤傲的性格。匆匆之间,他带着这副“顽劣”的脾性,走出了他的童年,充斥着灰暗与丑恶的童年,步入了他的后童年时代,也突然间进入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友爱而单一的世界。当他再次回到现实的时候,他想到了这些话,而这些话我认为才真正反映了杨过的思想历程,也才让人真正的意识到,所谓的年少轻狂的杨过其实是少年老成。说杨过老成,或许大家并不赞同,因为书中曾多次提到杨过行事十分的浮躁轻佻,平时尚不察觉,待得和耶律齐一加对比,立马显现无疑。但事实上杨过行事浮华一部分是性格使然,一部分则恰恰是因为他的老成。老成到底是什么意思再次不必深究,也无法深究。我所理解的老成始于深刻的自我思考、探索与实践,而非始于行事上的锋芒内敛,处事上的圆融逢源。杨过狂傲的性格是童年的特殊的生活经历造成的,这种经历迫使杨过打破了人的正常的思想形成的规则,而提前进行了与自身并不相适应的思考,而且思考的内容并非仅仅是生存,而是关乎到人生的行迹。思考的结果便是这充满怨恨的狂傲的性格,无疑这种思考是有着极大甚至于致命的缺陷的,如果杨过没能遇到郭靖,没能遇到小龙女,杨过今后的人生根本无法想象。这种思考很有深度,但是并不深刻,所以这时的杨过才真的算得上是年少轻狂——做事但凭自己喜好而不顾旁人感受。这种轻狂虽然并没有维持多久,但对杨过的影响却一直持续到了全书结束。前面我之所以说杨过的思考很有深度,是因为杨过在思考的时候,很清楚自己当前的处境,很清楚自己最为缺少的是什么,也很理智的没有被这些年来的生活经历所激起的怨恨吞噬,他的心中始终留着一个空间,等待着“爱”的进入,而且怨恨越大,这个空间也就越大。终于,当他突然间进入到了另外一个物质上极度贫乏但在精神上却十分富足的世界时,爱的空间被彻底的充满,而怨恨则消失殆尽,此时的杨过无须去思考什么,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上次思考时所布置下来的“任务”,他已经找到了自己最为需要的东西,再思考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这时的杨过才真正的享受到了童年未曾享受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惜这种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当小龙女离开了之后,杨过再次陷入了思考之中。这次思考无比的深刻,因为杨过已经经历过了世界上最为幸福的生活,也经历了失去这种幸福所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与空虚,这次的思考彻底的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消除了怨恨的滋扰,明晰了自 己的内心,而目标也只有一个——找回小龙女,至于以后的生离死别则只不过更加明确了这个目标而已。这种深刻的思索,这种超脱了尘世的境界,即令是有道的方外 之士究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达到,而杨过于此弱冠之年,便已如此,只能说是天纵之圣。其实这些方外之士所欠缺的不是思考,而是如杨过那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历。老成的杨过面对稚嫩的郭芙的疑问,除了长叹一声,又能说些什么呢?即使说了,郭芙又能明白些什么呢?杨过对于自己的这种老成做如何想法我不敢妄说,但我也是个老成之人,对于如此的老成,却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少年老成听上去好像是说这个少年明白事理得早,是个褒义词,但在这个褒义词背后却大都有着一段被逼迫的或者说不平凡的经历。杨过是因为在生活中缺少了关爱,又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而不得不提前去思考,我则是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压迫与压抑,而不得不寻求“脱身”之道,是以我和杨过都要长叹一声。但与杨过不同的是,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我则在犹豫我该选择什么,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其实在杨过的心中也存在着这种矛盾,小龙女和天下百姓到底谁最重要?只不过他在刚刚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小龙女在他心中远胜于其他万物,而后来的经历又使得他很好的平衡了两者的关系,虽然小龙女在他心中依旧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我视杨过为知己就是想从杨过的经历之中探询到我思想的出路,消除掉我心中的这个矛盾,也不知我是否也要在经历了非凡的磨砺之后才能达此境界。 9月5日4时
【剑】杨过与令狐冲,怨恨与博爱 杨过与令狐冲虽没有在同一个时代,但都为独孤求败的隔世传人,也算得上是同门,一直以来,关于杨过和令狐冲孰强孰弱的问题,吧友们争论不休,我虽对武功很感兴趣,但对于谈论武功高低一向不怎么喜欢,所以今天在此我不比较两人武功的高低,而是来谈谈两人的性格与人生的异同! 杨过 我个人比较喜欢杨过,是以先从他谈起。杨过曾被我称为狂圣,但他的这种狂却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经历中形成的。由于他从小身份低微,受尽世人的嬉笑怒骂,于是对于世人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怨恨,而这种怨恨就是他狂的最大资本。凡是他认为可行之事,绝不会因为世人的言论干扰阻挠而放弃,世人越是痛恨他,他的心中越是高兴,这正如星爷的那句台词:“别人拥护我就反对,别人反对我就拥护。”他将这种狂视为一种武力之外的复仇工具,所以他的这种狂必须张扬。或许你会因此觉得杨过很小气,不能称之为大侠,如果你真的真么想,那么很抱歉,你已经中了杨过的计,你又让他开心了一回!再者说,杨过没有读过几本圣贤书,也并非什么君子,自然没有先哲圣人那般的豁达,对世人的欺侮偶尔报复一下,又有何妨? 杨过心中的怨恨不仅仅增长了杨过的狂傲之气,还深深的影响到了杨过为人处世的原则,使他变得格外的重情重义。郭靖对他甚好,又有着一身的忠肝义胆,虽然杨过一直认为他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但却始终没有下手杀他(有一次想杀未遂),而且在危难之中舍身相救郭靖。他深爱小龙女,分别十六年后,对小龙女的爱丝毫不减,并为她跳崖殉情。他虽不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但为了爱情,他终究退出了江湖。他的这种极端的个性正是由于他心中的怨恨而造成了!而他能够不为怨恨所吞噬,将怨恨压制住,并且以合理的使用和发泄来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极其高明的处世之法,只不过他的这种人生经历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凄凉和同情! 令狐冲 当年写狂人之时忘了这位令狐兄弟,心中十分的过意不去,今日便补将上来。他也是个狂人,但他的狂与杨过截然不同。他同杨过一样,也是自小父母双亡,但比杨过幸运的是,他很早的便被岳不群夫妇收养,在思想形成的时期,未受过世人的欺侮。或许正由于他是被人收养的,所以心中有一种感恩和博爱的思想。这种思想便是他狂的资本。他虽然受到许多礼法的束缚,于这正邪之分看得很重,但由于他于世人有种博爱之心,尤其对那些重情重义之人,所以他常常故意模糊这正邪间的界限,去和那些所谓的邪魔外道结交,也正因为和这些人的交往才让他对所谓的正邪之分看得更开,从而使他心中那种博爱的狂得以更好的更有效的施展出来,他的这种狂不凌驾世人之上,比之杨过的狂平和了许多,也更易为世人所接受,属于一种内敛的狂,不过这种狂所带来的过分的真诚与豁达常常使他陷于危地,或许令狐冲的这种狂只适合于隐士而不适合于在充满钩心斗角的江湖中的侠士。 杨过的怨恨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令狐冲的博爱自然也会给他带去些另外的东西。那便是一颗追求自由的心,而他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他狂的一个原因。他同五霸冈上兄弟们一同饮酒言欢之时,心中虽然愉快不已,但事后心中的那种正邪之分却使他后悔不已,尤其是得知岳不群将他逐出师门之后。在这种正邪的矛盾之间,他的这颗自由之心帮他作出了选择——自由。此时的令狐冲的心中已经没有了正邪的界限,只有善恶之分,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他只以善恶来评判,正是这种处世方式为令狐冲塑造了超强的人格魅力,使得很多江湖人士忠心于令狐冲,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最后会有那么多的邪魔外道和正派中人帮令狐冲死守恒山。但令狐冲的自由最终还是被他的爱人任盈盈束缚住了,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令狐冲的悲剧,还是他的完美结局。 在金庸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类似的“二律背反”—— 对于两个相互悖离的命题都会得出肯定性或者否定性的答案,两条不同的路也许会通往一个重点。在看金庸小说的时候,如果多多停顿总结,定会受益匪浅。 最近无新作,发篇旧文,撑撑场子!
【剑】杨过与令狐冲,怨恨与博爱 杨过与令狐冲虽没有在同一个时代,但都为独孤求败的隔世传人,也算得上是同门,一直以来,关于杨过和令狐冲孰强孰弱的问题,吧友们争论不休,我虽对武功很感兴趣,但对于谈论武功高低一向不怎么喜欢,所以今天在此我不比较两人武功的高低,而是来谈谈两人的性格与人生的异同! 杨过 我个人比较喜欢杨过,是以先从他谈起。杨过曾被我称为狂圣,但他的这种狂却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经历中形成的。由于他从小身份低微,受尽世人的嬉笑怒骂,于是对于世人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怨恨,而这种怨恨就是他狂的最大资本。凡是他认为可行之事,绝不会因为世人的言论干扰阻挠而放弃,世人越是痛恨他,他的心中越是高兴,这正如星爷的那句台词:“别人拥护我就反对,别人反对我就拥护。”他将这种狂视为一种武力之外的复仇工具,所以他的这种狂必须张扬。或许你会因此觉得杨过很小气,不能称之为大侠,如果你真的真么想,那么很抱歉,你已经中了杨过的计,你又让他开心了一回!再者说,杨过没有读过几本圣贤书,也并非什么君子,自然没有先哲圣人那般的豁达,对世人的欺侮偶尔报复一下,又有何妨? 杨过心中的怨恨不仅仅增长了杨过的狂傲之气,还深深的影响到了杨过为人处世的原则,使他变得格外的重情重义。郭靖对他甚好,又有着一身的忠肝义胆,虽然杨过一直认为他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但却始终没有下手杀他(有一次想杀未遂),而且在危难之中舍身相救郭靖。他深爱小龙女,分别十六年后,对小龙女的爱丝毫不减,并为她跳崖殉情。他虽不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但为了爱情,他终究退出了江湖。他的这种极端的个性正是由于他心中的怨恨而造成了!而他能够不为怨恨所吞噬,将怨恨压制住,并且以合理的使用和发泄来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极其高明的处世之法,只不过他的这种人生经历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凄凉和同情! 令狐冲 当年写狂人之时忘了这位令狐兄弟,心中十分的过意不去,今日便补将上来。他也是个狂人,但他的狂与杨过截然不同。他同杨过一样,也是自小父母双亡,但比杨过幸运的是,他很早的便被岳不群夫妇收养,在思想形成的时期,未受过世人的欺侮。或许正由于他是被人收养的,所以心中有一种感恩和博爱的思想。这种思想便是他狂的资本。他虽然受到许多礼法的束缚,于这正邪之分看得很重,但由于他于世人有种博爱之心,尤其对那些重情重义之人,所以他常常故意模糊这正邪间的界限,去和那些所谓的邪魔外道结交,也正因为和这些人的交往才让他对所谓的正邪之分看得更开,从而使他心中那种博爱的狂得以更好的更有效的施展出来,他的这种狂不凌驾世人之上,比之杨过的狂平和了许多,也更易为世人所接受,属于一种内敛的狂,不过这种狂所带来的过分的真诚与豁达常常使他陷于危地,或许令狐冲的这种狂只适合于隐士而不适合于在充满钩心斗角的江湖中的侠士。 杨过的怨恨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令狐冲的博爱自然也会给他带去些另外的东西。那便是一颗追求自由的心,而他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他狂的一个原因。他同五霸冈上兄弟们一同饮酒言欢之时,心中虽然愉快不已,但事后心中的那种正邪之分却使他后悔不已,尤其是得知岳不群将他逐出师门之后。在这种正邪的矛盾之间,他的这颗自由之心帮他作出了选择——自由。此时的令狐冲的心中已经没有了正邪的界限,只有善恶之分,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他只以善恶来评判,正是这种处世方式为令狐冲塑造了超强的人格魅力,使得很多江湖人士忠心于令狐冲,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最后会有那么多的邪魔外道和正派中人帮令狐冲死守恒山。但令狐冲的自由最终还是被他的爱人任盈盈束缚住了,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令狐冲的悲剧,还是他的完美结局。 在金庸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类似的“二律背反”—— 对于两个相互悖离的命题都会得出肯定性或者否定性的答案,两条不同的路也许会通往一个重点。在看金庸小说的时候,如果多多停顿总结,定会受益匪浅。最近无新作,发篇旧文,撑撑场子!
【剑】五感神雕 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金庸,接触到《神雕》,那时的我少不更事,每日虽说不上无忧无虑,却也不是郁郁寡欢,但当我第一次读完了《神雕》,也不禁长叹了良久,神伤了几日。第一次读《神雕》,虽然仅仅只让我眼眶微微湿润,并未落下泪来,但就是这微微湿润也让我震惊不已——我读书算不上多,也不能说少,能让我湿了眼眶的却仅此一本。 按理说,任何一本书,在第一次阅读之时,给人的冲击是最大的,我以前读书的经历亦是如此,此时我虽只读了一遍《神雕》,但《神雕》在我心中已有了极高的地位,我竟不忍重读一遍,而致使那份不世的感伤有所消逝。不过我终究还是忍不住在半年后,读了第二遍,这一遍的感受也确实不如第一次那么强烈,我登感懊悔,只觉自己糟蹋了一本好书,这也让我顿悟到悲剧之美,不在于重复的经历,而在于无限的回味。 在之后的几年中,我又陆陆续续的将《神雕》读了五遍,就在刚才,我又一次读完了《神雕》,或许是老天爷认为我顿悟得错了,于是在这后来的六次阅读之中,我是一次比一次伤得狠,陷得深,初时还只不过落几滴眼泪,到得后来则是泪流满面,而最后这两次竟已是泣不成声,现下每每一想到杨过和小龙女二人,便觉鼻中一酸,似又要落泪。这几年中,我并未遇见过什么太大的风浪霜雪,更没有多少和杨龙二人相似的经历,却何以被感动至斯?求其本源,或许仍脱不开性格二字。 我素来喜欢杨过,但我的性格却是像极了张无忌。我优柔寡断,过分仁慈,少出风头,厌烦那身居要职的生活,而向往三径云泉,时常舍己从人,少提主见。这种性格和杨过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格格不入,才使我如此地羡慕和向往那截然不同的杨过式的生活——大悲大喜,傲视群雄,睥睨天下。当然,在这截然不同之外,也自有一些相通之处,而这相通之处便是至情至性,我无意于高攀这位金老笔下的第一情圣,我也并未经历过什么爱情,但情是有互通之处的,我拥有过友情、亲情、兄弟之情……平日里,我看似吊儿郎当,对人对事都是一种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但在“情”这个字面前,我却是一个专一念旧之人,是以我对杨过的至情至性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同与敬佩,而杨过那目空一切,我行我素的处世哲学也和我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颇有相似之处,于是乎,我在第一次读《神雕》之时便已将杨过视为了知己,在之后的阅读之中,阅读的带入感也随着对杨过理解的加深而愈来愈强,已难以分出孰是杨过孰是自己了。这又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那相爱相思相候之甜之苦,之感天动地之痛断肝肠,之情不自禁之无可奈何。再加上几分对知己挚友悲惨命运的同情,泪水便落了下来。在读完《神雕》之后,虽知杨龙二人终成神仙眷侣,但友人一去不复返,又使人空自惆怅,是以一想起两人,心中既是高兴,也不禁神伤欲泣。 《神雕》是部凄美的情书,它可以让任何人沉陷其中,难以自拔,我在读《神雕》之时便有一种世间万事万物除《神雕》以外,殊不足道之感,但就是这样一本令人“神魂颠倒”的书,我认为也有些许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金老本欲让杨过殉情而死,以全其“情圣”之名,但迫于读者的压力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或许这一改变太过突然,这“新增”的最后几章读来感觉颇为怪异,似和前面的章节有些脱节。读者们正自沉浸于杨龙二人重逢的喜悦之中,正欲听两人一吐这十六年来的相思之情,但金老却于此时笔锋一转,指向了一场必然会发生但却于此时显得有些突兀的大战。这一战成就了杨过的侠名,却也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其实在众多读者的眼中,小龙女口中所道之“过儿”,远胜于“西狂”“神雕侠”等等世俗的称谓,金老如此写来,却也有流俗之感啊!而金老为了给《倚天》开路、铺垫,更将这最后一章“华山之巅”写得相当的“失败”,让人很难不妄动无名。一本如此好的书,却也如此的匆匆收尾,不管是重逢的喜悦,还是离别的伤感都被金老有意无意的淡化了,当真让人有些不解呀。 此刻天色微明,倦意渐生,本欲再写千言,奈何白日里作业不少,如再不睡上一会儿,定会终日萎靡难振,暂且收笔于此,日后如有时间,定当补全。 作于2月8日6点
【剑】三感神雕 片头废话些许:现在,我虽已升入高三,时间安排很紧张,但在昨夜,我还是忍不住拿出了“金庸”,拿出了《神雕》。金老著有天书十四部,却唯有《神雕》是我至爱,其中原由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我只知道,如果每隔半年不看一遍《神雕》,我的心中便会生出怅然若失之感。《神雕》已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开篇:我是个有豪情,有激情,亦有闲情的人,但我却算不得一个性情中人,也称不上感性之人,比之爱情,兄弟朋友之情更能令我感动,而知己在我心中的地位更是无可取代的。《神雕》颂扬爱情,高歌爱情,这本与我的性情相离,事实上我第一次读《神雕》仅仅是出于对金老的敬仰与好奇,但《神雕》所传达出的那种超脱了生死,超越了时空的情感却深深的震撼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在我看来,《神雕》中的爱情并非像现下的言情剧那样的空洞和混乱甚至莫名其妙,而金老也并未使用老掉牙的“苦命鸳鸯”模式来赚取那些天真之人的眼泪。《神雕》中的爱情是朴实而凄美的,虽然并没有多少的浪漫时光,也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甚至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却不知道杨龙二人为何相恋,又是何时相恋的,这种平淡或许就是金老所体会的爱情的精髓——心心相印自然无需多言,经历了半生凄苦,才知道能在一起便是最大的浪漫,最大的幸福。我说过,爱情并非我最感兴趣的,我看《神雕》之所以感动,之所以落泪,是因为《神雕》中所蕴含着的另外一种情感。杨过命苦,自有丧父丧母,从此漂泊江湖,受尽世间凌辱,这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童来说,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是以在他看似潇洒豁达的外表下,在他听似惬意诙谐的言语中,深藏着的是恨,是愤世嫉俗,是孤独,是痛,是自卑自傲。这种极端的个性是他悲剧的命运带给他的,却又更增其命运的悲剧性。在漂泊了多年后,杨过遇见了小龙女,从此进入了古墓,此地虽然暗无天日,形同牢狱,但在古墓中的这几年却成了杨过这一生中最为快乐的几年,这儿是他的天堂,这里有爱他的人,也有他爱的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作爱情,但我知道,这种快乐更突出了杨过命运的悲苦。快乐总是短暂的,命运之神并没有忘记杨过,它已经为杨过选好了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路,在这条路上,满是常人几辈子都难以遇到一次的坎坷——不断的诀别与重逢,这种大悲大喜足以使任何人崩溃,纵使你只是一个读者,一个过客,亦不得不为之惊叹。这条路,杨过走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中,他虽然身负绝世神功,成为了威震寰宇的神雕侠,但他心中的痛,心中的孤独,却是愈来愈深、愈来愈重,韶华时光在这无止境的相思、等待、期望与绝望中度过。人生之中,最大的痛苦亦莫过于此,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黄蓉曾对郭襄说过:“唉,过儿一生孤苦,他活到三十多岁,真正快活的日子实在没有几天。”我想,这或许便是对杨过最好的注脚。杨过在他本应感受亲情的前十几年中,感到的是举目无亲的孤独,而在本应成家立业的后二十年中,却又饱受相思断肠之苦,何人能不为如此人物而动容?是以在杨龙二人重逢之时,无数的人潸然泪下,虽然在这无数的人当中,有着无数不知情为何物的孩童,但仅仅凭着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悲悯之心,也不得不为之泣下。是的,这种悲悯之情便是《神雕》中蕴涵着的另外一种情感。杨龙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对爱情的不离不弃,固然可以让多愁善感之人泪下,但却无法让像我这样的男儿落泪,对杨龙二人身世命运的同情,才是真正落泪的真正原因。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杨过的经历,比如被人冤枉,被人误会,被人欺负,所以每个人都了解杨过的感受,因为杨过就是自己。有着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怜悯,自然便会有那真诚的泪水,这泪水中既有对杨龙二人的同情,更饱含了对二人的祝福,爱情之美与人性之美在此刻相互提升着对方的境界,便铸成了神雕之美。尾声:杨龙二人间的爱情虽然很让人敬叹、羡慕,但情之为物,唯有亲身体验之后,方可品得其中真味,即使是《神雕》这部以情为主线的“情书”,亦无法让人“感同身受”。金庸知道这点,是以以如此手法,写下这朴实而悲壮的篇章,写成了这千古的绝唱。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也让人不得不再次为杨龙二人所动容。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给人看,此言得之,但我想补充的是,撕毁美好乃是为了让更多得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得美好。这点,金老做到了,《神雕》做到了。 十二月二日夜补记: 我每次在读《神雕》之时,心情都很沉重,这种感受虽然称不上美妙,却很令我着迷,因为它很真实,但又很虚幻。鄙人虽然读书不多,藏书也不过数百本,但我却隐约感觉到,能给人如此感受的书,乃是世间少有之佳作,这或许便是我为何每隔半年便会读一次《神雕》的原因吧! 十二月七日夜
五感神雕(剑非剑原创) 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金庸,接触到《神雕》,那时的我少不更事,每日虽说不上无忧无虑,却也不是郁郁寡欢,但当我第一次读完了《神雕》,也不禁长叹了良久,神伤了几日。第一次读《神雕》,虽然仅仅只让我眼眶微微湿润,并未落下泪来,但就是这微微湿润也让我震惊不已——我读书算不上多,也不能说少,能让我湿了眼眶的却仅此一本。 按理说,任何一本书,在第一次阅读之时,给人的冲击是最大的,我以前读书的经历亦是如此,此时我虽只读了一遍《神雕》,但《神雕》在我心中已有了极高的地位,我竟不忍重读一遍,而致使那份不世的感伤有所消逝。不过我终究还是忍不住在半年后,读了第二遍,这一遍的感受也确实不如第一次那么强烈,我登感懊悔,只觉自己糟蹋了一本好书,这也让我顿悟到悲剧之美,不在于重复的经历,而在于无限的回味。 在之后的几年中,我又陆陆续续的将《神雕》读了五遍,就在刚才,我又一次读完了《神雕》,或许是老天爷认为我顿悟得错了,于是在这后来的六次阅读之中,我是一次比一次伤得狠,陷得深,初时还只不过落几滴眼泪,到得后来则是泪流满面,而最后这两次竟已是泣不成声,现下每每一想到杨过和小龙女二人,便觉鼻中一酸,似又要落泪。这几年中,我并未遇见过什么太大的风浪霜雪,更没有多少和杨龙二人相似的经历,却何以被感动至斯?求其本源,或许仍脱不开性格二字。 我素来喜欢杨过,但我的性格却是像极了张无忌。我优柔寡断,过分仁慈,少出风头,厌烦那身居要职的生活,而向往三径云泉,时常舍己从人,少提主见。这种性格和杨过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格格不入,才使我如此地羡慕和向往那截然不同的杨过式的生活——大悲大喜,傲视群雄,睥睨天下。当然,在这截然不同之外,也自有一些相通之处,而这相通之处便是至情至性,我无意于高攀这位金老笔下的第一情圣,我也并未经历过什么爱情,但情是有互通之处的,我拥有过友情、亲情、兄弟之情……平日里,我看似吊儿郎当,对人对事都是一种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但在“情”这个字面前,我却是一个专一念旧之人,是以我对杨过的至情至性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同与敬佩,而杨过那目空一切,我行我素的处世哲学也和我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颇有相似之处,于是乎,我在第一次读《神雕》之时便已将杨过视为了知己,在之后的阅读之中,阅读的带入感也随着对杨过理解的加深而愈来愈强,已难以分出孰是杨过孰是自己了。这又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那相爱相思相候之甜之苦,之感天动地之痛断肝肠,之情不自禁之无可奈何。再加上几分对知己挚友悲惨命运的同情,泪水便落了下来。在读完《神雕》之后,虽知杨龙二人终成神仙眷侣,但友人一去不复返,又使人空自惆怅,是以一想起两人,心中既是高兴,也不禁神伤欲泣。 《神雕》是部凄美的情书,它可以让任何人沉陷其中,难以自拔,我在读《神雕》之时便有一种世间万事万物除《神雕》以外,殊不足道之感,但就是这样一本令人“神魂颠倒”的书,我认为也有些许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金老本欲让杨过殉情而死,以全其“情圣”之名,但迫于读者的压力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或许这一改变太过突然,这“新增”的最后几章读来感觉颇为怪异,似和前面的章节有些脱节。读者们正自沉浸于杨龙二人重逢的喜悦之中,正欲听两人一吐这十六年来的相思之情,但金老却于此时笔锋一转,指向了一场必然会发生但却于此时显得有些突兀的大战。这一战成就了杨过的侠名,却也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其实在众多读者的眼中,小龙女口中所道之“过儿”,远胜于“西狂”“神雕侠”等等世俗的称谓,金老如此写来,却也有流俗之感啊!而金老为了给《倚天》开路、铺垫,更将这最后一章“华山之巅”写得相当的“失败”,让人很难不妄动无名。一本如此好的书,却也如此的匆匆收尾,不管是重逢的喜悦,还是离别的伤感都被金老有意无意的淡化了,当真让人有些不解呀。 此刻天色微明,倦意渐生,本欲再写千言,奈何白日里作业不少,如再不睡上一会儿,定会终日萎靡难振,暂且收笔于此,日后如有时间,定当补全。 作于2月8日6点
【剑】记射雕三步曲(节选) 杨过 关于《神雕》,我已经写得太多了,在此也不欲多写,我只想说说我在其他两本书中看到一些有关《神雕》的片断的感受,以及我认为《神雕》中比较感人的画面。 “我与他父亲义结金兰,只可惜没好下场,我未尽朋友之义,实为生平恨事。但盼这孩子长大后有过必改。力行仁义。我给他取个名字叫作杨过,字改之,你说好不好?”这是杨过二字第一次出现在金老的小说里,在多次阅读《神雕》之后,回过头来品味这句话,当真是激动莫名,尤其是在刚刚读完《神雕》之后,再来看这句话,更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此刻的杨过虽然已经失去了父亲,但仍有母亲的疼爱,加上年纪尚幼,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在今后的三十六年中,他再难感受到了,如此的乐景,更衬托出了杨过命运的悲情。 再翻开《倚天》,一开篇便是一首无俗念的《无俗念》,让人不禁回想起小龙女那清秀绝伦的姿态,以及杨龙间的旷世之恋,再翻得几页,“杨过夫妇”四字赫然出现在眼前,为了这四个字,杨过足足等待了十六年,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金庸和读者们对杨龙二人的绝对认可和赞颂,还包含了后世之人的无限遐想,更是对杨过悲惨半生的最好的补偿,在我看来,这四个字比任何的语句都要更加的让人珍重震撼,在杨过看来,这四个字无疑比自己的性命都要重要得多。 一 杨过进谷虽只三日,但这三日中遍历艰险,数度生死仅隔一线,此时得与心上人离此险地,真乃恍如隔世。此时天已黎明,二人并肩高冈,俯视幽谷,但见树木森森,晨光照耀,满眼青翠,心中欢悦无限,飘飘□□的宛似身在云端。 杨过携着小龙女之手,走到一株大槐树之下,说道:“姑姑……”小龙女偎依在他身边,嫣然一笑,道:“我瞧你别再叫我姑姑了罢。” 杨过心中早已不将她当作师父看待,叫她“姑姑”,只是一向叫得惯了,听她这么说,心□一甜,回首凝视着她漆黑的眼珠子,道:“那我叫你作甚么?”小龙女道:“你爱叫甚么,便叫甚么,一切都由你。”杨过微一沉吟,道:“我一生之中最快活的时光,便是在古墓中跟你一起□守之时,那时我叫你姑姑,便到死都叫你作姑姑罢。”小龙女笑道:“那时我打你屁股,你也很快活吗?” 杨过伸出双臂,将她搂在怀□,只觉她身上气息温馨,混和着山谷间花木清气,真是教人心魂俱醉,难以自已,轻轻的道:“咱们如这般□守一十八日,只怕已快活得要死了,别再去杀甚么郭靖、黄蓉啦。与其奔波劳碌,□杀拚命,咱们还是安安静静、快快活活的过十八天的好。” 小龙女微笑道:“你说怎么,便怎么好。以前我老是要你听话,从今儿起,我只听你的话。”她一向神色冷然,如今心胸中充满爱念,眉梢眼角以至身体四肢,无不温柔婉娈,只觉得全心全意的听杨过话,那才是最快活不过之事。 杨过怔怔的望着她,缓缓的道:“你眼中为甚么有泪水?”小龙女拿着他的手,将脸颊贴在他手背上轻轻摩擦,柔声道:“我……我不知道。”过了片刻,道:“定是我太喜欢你了。” 杨过道:“我知道你在为一件事难过。”小龙女抬起头来,突然泪如泉涌,扑在他的怀□,抽抽噎噎的哭道:“过儿,你……你……咱们只有十八天,那怎么够啊?”杨过轻轻拍着她肩膀,轻轻的道:“是啊,我也说不够。”小龙女道:“我要你永远这么待我,要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 二小龙女偎倚在杨过怀中,迷迷糊糊间见金轮法王持轮而上,心想凭杨过一人之力,决计敌他不过,低声道:“过儿,你给我找一把剑,咱们……咱们……一起……一起使玉女素心剑法除他。”杨过胸口一酸,低声道:“姑姑你放心,过儿一人对付得了。”小龙女向左挪移,要尽量遮在杨过身前,替他多挡些灾难。杨过又是感激,又是欢喜,大声道:“姑姑,咱们俩今日一起力战群魔,人生至此,更无余憾。”玄铁剑向前直指。
三感神雕(剑非剑原创) 片头废话些许:现在,我虽已升入高三,时间安排很紧张,但在昨夜,我还是忍不住拿出了“金庸”,拿出了《神雕》。金老著有天书十四部,却唯有《神雕》是我至爱,其中原由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我只知道,如果每隔半年不看一遍《神雕》,我的心中便会生出怅然若失之感。《神雕》已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开篇:我是个有豪情,有激情,亦有闲情的人,但我却算不得一个性情中人,也称不上感性之人,比之爱情,兄弟朋友之情更能令我感动,而知己在我心中的地位更是无可取代的。《神雕》颂扬爱情,高歌爱情,这本与我的性情相离,事实上我第一次读《神雕》仅仅是出于对金老的敬仰与好奇,但《神雕》所传达出的那种超脱了生死,超越了时空的情感却深深的震撼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在我看来,《神雕》中的爱情并非像现下的言情剧那样的空洞和混乱甚至莫名其妙,而金老也并未使用老掉牙的“苦命鸳鸯”模式来赚取那些天真之人的眼泪。《神雕》中的爱情是朴实而凄美的,虽然并没有多少的浪漫时光,也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甚至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却不知道杨龙二人为何相恋,又是何时相恋的,这种平淡或许就是金老所体会的爱情的精髓——心心相印自然无需多言,经历了半生凄苦,才知道能在一起便是最大的浪漫,最大的幸福。我说过,爱情并非我最感兴趣的,我看《神雕》之所以感动,之所以落泪,是因为《神雕》中所蕴含着的另外一种情感。杨过命苦,自有丧父丧母,从此漂泊江湖,受尽世间凌辱,这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童来说,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是以在他看似潇洒豁达的外表下,在他听似惬意诙谐的言语中,深藏着的是恨,是愤世嫉俗,是孤独,是痛,是自卑自傲。这种极端的个性是他悲剧的命运带给他的,却又更增其命运的悲剧性。在漂泊了多年后,杨过遇见了小龙女,从此进入了古墓,此地虽然暗无天日,形同牢狱,但在古墓中的这几年却成了杨过这一生中最为快乐的几年,这儿是他的天堂,这里有爱他的人,也有他爱的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作爱情,但我知道,这种快乐更突出了杨过命运的悲苦。快乐总是短暂的,命运之神并没有忘记杨过,它已经为杨过选好了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路,在这条路上,满是常人几辈子都难以遇到一次的坎坷——不断的诀别与重逢,这种大悲大喜足以使任何人崩溃,纵使你只是一个读者,一个过客,亦不得不为之惊叹。这条路,杨过走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中,他虽然身负绝世神功,成为了威震寰宇的神雕侠,但他心中的痛,心中的孤独,却是愈来愈深、愈来愈重,韶华时光在这无止境的相思、等待、期望与绝望中度过。人生之中,最大的痛苦亦莫过于此,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黄蓉曾对郭襄说过:“唉,过儿一生孤苦,他活到三十多岁,真正快活的日子实在没有几天。”我想,这或许便是对杨过最好的注脚。杨过在他本应感受亲情的前十几年中,感到的是举目无亲的孤独,而在本应成家立业的后二十年中,却又饱受相思断肠之苦,何人能不为如此人物而动容?是以在杨龙二人重逢之时,无数的人潸然泪下,虽然在这无数的人当中,有着无数不知情为何物的孩童,但仅仅凭着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悲悯之心,也不得不为之泣下。是的,这种悲悯之情便是《神雕》中蕴涵着的另外一种情感。杨龙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对爱情的不离不弃,固然可以让多愁善感之人泪下,但却无法让像我这样的男儿落泪,对杨龙二人身世命运的同情,才是真正落泪的真正原因。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杨过的经历,比如被人冤枉,被人误会,被人欺负,所以每个人都了解杨过的感受,因为杨过就是自己。有着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怜悯,自然便会有那真诚的泪水,这泪水中既有对杨龙二人的同情,更饱含了对二人的祝福,爱情之美与人性之美在此刻相互提升着对方的境界,便铸成了神雕之美。尾声:杨龙二人间的爱情虽然很让人敬叹、羡慕,但情之为物,唯有亲身体验之后,方可品得其中真味,即使是《神雕》这部以情为主线的“情书”,亦无法让人“感同身受”。金庸知道这点,是以以如此手法,写下这朴实而悲壮的篇章,写成了这千古的绝唱。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也让人不得不再次为杨龙二人所动容。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给人看,此言得之,但我想补充的是,撕毁美好乃是为了让更多得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得美好。这点,金老做到了,《神雕》做到了。 十二月二日夜补记: 我每次在读《神雕》之时,心情都很沉重,这种感受虽然称不上美妙,却很令我着迷,因为它很真实,但又很虚幻。鄙人虽然读书不多,藏书也不过数百本,但我却隐约感觉到,能给人如此感受的书,乃是世间少有之佳作,这或许便是我为何每隔半年便会读一次《神雕》的原因吧! 十二月七日夜
无题 无题时维丙辰之秋,向晚时候,袢暑难当,乃独驾孤棹,任意于江河。残红褪江色,新月冷苍山,迎金风而饮流霞,对遥岑而忆畴昔之羁泊。闻高阁之夜曲,趁中酒,扣舷相和,攲枕而误入华胥天国。 苍苍云外,觐初祖,藉一苇而渡江;呼谪仙,相与大醉南浦蟹舍;共天尊,飞临太虚;寻五柳,夜谈彭泽。北侠壮志,神雕大义,英雄相惜桐缇陌;乐天司马,子瞻世才,携手言欢聚东坡。访天险古道,游缥缈云霞,览负雪千山,观星云牢落。寄豪情于山川,感天下之空阔。喜得希夷微旨,幸能至丹丘而超脱。然时逢乱世,北虏犯汉,干戈骤起,生灵涂炭,荒野横尸,寂落城郭。日没狼烟,调角悲鸣,寰宇共震,九天响彻。余心实不忍,乃停无尚之芳樽,步方外之阆苑,执凡尘之吴钩,别仙班之圣友,飞崛律之奇峰,跨万里之星河,越无涯之天壑。扶摇而至,龙降沙场,拚却头颅,笑谈生死,仗剑塞漠。行一步而杀一人,抬一足而勍敌却,怒啸之声,越千里而不衰,狂肆之心,虽万千人而犹在,剑锋所指,霸气所至,无所不克。势慑苍穹,气吞云龙,一人之力而独当万军,万军岂不为所破?烽火既退,赢得万代煊赫,然余等闲视金阙,醉眼看王侯,逍遥踏剑去,飘然随云鹤,世人莫有知者。信步邙山,闻得茂林清幽处,凤吹声起,琵琶相左。声似天籁,如听仙乐,余豪气渐升,乃大笑曰:“丝竹如曷?”独斟玉瀣,痛饮狂歌。歌曰:“深山呼禽鸟,密林闻凤吹。山色时有无,吾独御风飞。御风至沙场,雁阵尽北归。调角不复再,放饮天河醉。”渐歌渐响,愈饮愈醉,终至把盏而卧。 旦日平明,日出天涯,余乃悠悠而醒,倚舷瞑坐。回思梦境,常叹声数。掬江水涤面,见两鬓萧疏霜色,咨嗟人世之蹉跎。呜呼!三山渐远,黄泉日近,纵人生廓然似脱缰之神骏,亦难追过往之韶华,余今年逾四十,功业纵横未就,何日方成梦中之英客?悲夫!悲呼?浮生若梦,亦若白驹之过隙,奈何屈尊事玉楼,奈何苦为清都活?欲醉则醉,欲醒则醒,欲仕则仕,欲隐则隐,闻丝竹而耳静,对案牍而悠然,逢乱世则平天下,处太平则追云泉,凌驾于庙堂,不缚于三径,男儿至此方为豪雄,后世之人莫能过,岂不快哉!圣人不常,孰能无名?至人不至,孰可无己?任它北鲲南鹏,管它野马尘埃,我自顺天道,效自然,法众生,历磨难,度劫波,岂不美哉!御辨六气若何?千秋霸业亦何若? 醽醁既尽,无可饮,弃舟归家,为此文以解当时后世之惑!很久未在这里发帖子了,今日一齐补上来,望众兄弟莫怪!
短评: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剑非剑原创) 相濡以沫!相忘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 每个人都知道“相濡以沫”这个词,但每当人们用到这个词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或者是否知道它后面的那句“相忘于江湖”呢?我们无法知道当年的庄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境如何,但从整句话中不难看出,庄子所强调的是“相忘于江湖”而非“相濡以沫”,幸好现在用的相濡以沫是取的另外的一层意思,不然的话庄子定会气得活过来。我并不是搞老庄哲学研究的学者,但今日我希望可以用金老书中的人物来品评一下庄子的这句话,就算是为庄子做个广告吧! 相忘江湖大家都看过金老的小说,相信大家一定都察觉到了这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男女主角携手退隐江湖为结局,这种结局可以算作“相忘于江湖”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表现十分的肤浅(个人认为算不上是绝对的道家哲学)——当一个人厌恶了江湖的血雨腥风,自然会有退出江湖去隐居的打算,因为“相忘于江湖”是一种解脱之道,也是医治一切痛苦与创伤的良药。但在金老的十四部小说中,真正忘却了江湖的却极少,因为忘却并非易事,连超脱的庄子都无法完全做到,更何况是常人呢?很多的人物退隐江湖后得到的只是肉体上的解脱,心灵却依然被束缚着,比如张无忌,比如袁承志……他们也许是因为不舍而难以忘却,也许是被迫束缚着自己的心灵,这些人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现状,但当他们向别人述说自己的种种往事的时候,这种束缚表露无疑。在金老所塑造的一千多个不同的人物中,或许只有杨过和小龙女两人忘却得最为彻底,小龙女心中本无江湖,自然忘得干净,杨过则是由于爱情与怨恨而忘却了江湖,这种忘却是很痛苦的甚至是自私的。 相濡以沫当然,在金老的作品中也有不少的人选择了“相濡以沫”,而放弃了“相忘于江湖”的念头,将自己完全的献给了国家和民族。这其中的代表自然是郭靖黄蓉夫妇了。两位本已隐居于桃花岛,但为了天下生灵,为了民族大义,他们毅然决定携手重出江湖,死守襄阳数十寒暑,最终壮烈殉国,两人所选择的这种“相濡以沫”已经不再是庄子所说的话中那两条垂死的鱼儿之间的“相濡以沫”了,前者是为了所有人的生命与利益,而后者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性命得以延续,是郭靖和黄蓉两人的精神品质提升了这个词的高度与纯度,这或许是庄子所想象不到的。 笑傲江湖忘却or不忘却is a question,不能忘却固然是一种执着,但一定要忘却更是一种执着!为之奈何?面对这个问题,无数的英雄豪杰捶胸顿足,无数的文人骚客绞尽脑汁,但最后只有令狐冲一人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为何要忘却?为何又不能忘却?既然不能忘却又何必去忘却?既然可以忘却,为何又不忘却?为何每个人都无法正视自己的灵魂,放开自己的心灵,与可以相忘者‘相忘于江湖’,与不能相忘者‘相濡以沫’?难道这种笑傲江湖的洒脱不比讨论忘不忘却更加的有意义?难道这种洒脱不是人们最好的解脱吗?他奶奶的!用这种烂问题来浪费本将军的时间,你们找死呀!”亲娘咧!令狐冲的回答不正是庄子所想要表现的吗?庄子所要的不是忘不忘却,而是一种笑傲江湖的洒脱,一种放浪形骸的潇洒,一种不羁放纵的自由,一种问心无愧的坦荡,一种终生不仕的气魄!正如李白诗中所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短评: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剑非剑原创) 相濡以沫!相忘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 每个人都知道“相濡以沫”这个词,但每当人们用到这个词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或者是否知道它后面的那句“相忘于江湖”呢?我们无法知道当年的庄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境如何,但从整句话中不难看出,庄子所强调的是“相忘于江湖”而非“相濡以沫”,幸好现在用的相濡以沫是取的另外的一层意思,不然的话庄子定会气得活过来。我并不是搞老庄哲学研究的学者,但今日我希望可以用金老书中的人物来品评一下庄子的这句话,就算是为庄子做个广告吧! 相忘江湖大家都看过金老的小说,相信大家一定都察觉到了这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男女主角携手退隐江湖为结局,这种结局可以算作“相忘于江湖”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表现十分的肤浅(个人认为算不上是绝对的道家哲学)——当一个人厌恶了江湖的血雨腥风,自然会有退出江湖去隐居的打算,因为“相忘于江湖”是一种解脱之道,也是医治一切痛苦与创伤的良药。但在金老的十四部小说中,真正忘却了江湖的却极少,因为忘却并非易事,连超脱的庄子都无法完全做到,更何况是常人呢?很多的人物退隐江湖后得到的只是肉体上的解脱,心灵却依然被束缚着,比如张无忌,比如袁承志……他们也许是因为不舍而难以忘却,也许是被迫束缚着自己的心灵,这些人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现状,但当他们向别人述说自己的种种往事的时候,这种束缚表露无疑。在金老所塑造的一千多个不同的人物中,或许只有杨过和小龙女两人忘却得最为彻底,小龙女心中本无江湖,自然忘得干净,杨过则是由于爱情与怨恨而忘却了江湖,这种忘却是很痛苦的甚至是自私的。 相濡以沫当然,在金老的作品中也有不少的人选择了“相濡以沫”,而放弃了“相忘于江湖”的念头,将自己完全的献给了国家和民族。这其中的代表自然是郭靖黄蓉夫妇了。两位本已隐居于桃花岛,但为了天下生灵,为了民族大义,他们毅然决定携手重出江湖,死守襄阳数十寒暑,最终壮烈殉国,两人所选择的这种“相濡以沫”已经不再是庄子所说的话中那两条垂死的鱼儿之间的“相濡以沫”了,前者是为了所有人的生命与利益,而后者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性命得以延续,是郭靖和黄蓉两人的精神品质提升了这个词的高度与纯度,这或许是庄子所想象不到的。 笑傲江湖忘却or不忘却is a question,不能忘却固然是一种执着,但一定要忘却更是一种执着!为之奈何?面对这个问题,无数的英雄豪杰捶胸顿足,无数的文人骚客绞尽脑汁,但最后只有令狐冲一人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为何要忘却?为何又不能忘却?既然不能忘却又何必去忘却?既然可以忘却,为何又不忘却?为何每个人都无法正视自己的灵魂,放开自己的心灵,与可以相忘者‘相忘于江湖’,与不能相忘者‘相濡以沫’?难道这种笑傲江湖的洒脱不比讨论忘不忘却更加的有意义?难道这种洒脱不是人们最好的解脱吗?他奶奶的!用这种烂问题来浪费本将军的时间,你们找死呀!”亲娘咧!令狐冲的回答不正是庄子所想要表现的吗?庄子所要的不是忘不忘却,而是一种笑傲江湖的洒脱,一种放浪形骸的潇洒,一种不羁放纵的自由,一种问心无愧的坦荡,一种终生不仕的气魄!正如李白诗中所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杨过与令狐冲(剑非剑原创) 杨过与令狐冲杨过与令狐冲虽没有在同一个时代,但都为独孤求败的隔世传人,也算得上是同门,一直以来,关于杨过和令狐冲孰强孰弱的问题,吧友们争论不休,我虽对武功很感兴趣,但对于谈论武功高低一向不怎么喜欢,所以今天在此我不比较两人武功的高低,而是来谈谈两人的性格与人生的异同! 杨过 我个人比较喜欢杨过,是以先从他谈起。杨过曾被我称为狂圣,但他的这种狂却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经历中形成的。由于他从小身份低微,受尽世人的嬉笑怒骂,于是对于世人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怨恨,而这种怨恨就是他狂的最大资本。凡是他认为可行之事,绝不会因为世人的言论干扰阻挠而放弃,世人越是痛恨他,他的心中越是高兴,这正如星爷的那句台词:“别人拥护我就反对,别人反对我就拥护。”他将这种狂视为一种武力之外的复仇工具,所以他的这种狂必须张扬。或许你会因此觉得杨过很小气,不能称之为大侠,如果你真的真么想,那么很抱歉,你已经中了杨过的计,你又让他开心了一回!再者说,杨过没有读过几本圣贤书,也并非什么君子,自然没有先哲圣人那般的豁达,对世人的欺侮偶尔报复一下,又有何妨? 杨过心中的怨恨不仅仅增长了杨过的狂傲之气,还深深的影响到了杨过为人处世的原则,使他变得格外的重情重义。郭靖对他甚好,又有着一身的忠肝义胆,虽然杨过一直认为他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但却始终没有下手杀他(有一次想杀未遂),而且在危难之中舍身相救郭靖。他深爱小龙女,分别十六年后,对小龙女的爱丝毫不减,并为她跳崖殉情(每次写到此事,心中便会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敬佩!)。他虽不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但为了爱情,他终究退出了江湖。他的这种极端的个性正是由于他心中的怨恨而造成了!而他能够不为怨恨所吞噬,将怨恨压制住,并且以合理的使用和发泄来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极其高明的处世之法,只不过他的这种人生经历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凄凉和同情! 令狐冲 当年写狂人之时忘了这位令狐兄弟,心中十分的过意不去,今日便补将上来。他也是个狂人,但他的狂与杨过截然不同。他同杨过一样,也是自小父母双亡,但比杨过幸运的是,他很早的便被岳不群夫妇收养,在思想形成的时期,未受过世人的欺侮。或许正由于他是被人收养的,所以心中有一种感恩和博爱的思想。这种思想便是他狂的资本。他虽然受到许多礼法的束缚,于这正邪之分看得很重,但由于他于世人有种博爱之心,尤其对那些重情重义之人,所以他常常故意模糊这正邪间的界限,去和那些所谓的邪魔外道结交,也正因为和这些人的交往才让他对所谓的正邪之分看得更开,从而使他心中那种博爱的狂得以更好的更有效的施展出来,他的这种狂不凌驾世人之上,比之杨过的狂平和了许多,也更易为世人所接受,属于一种内敛的狂,不过这种狂所带来的过分的真诚与豁达常常使他陷于危地,或许令狐冲的这种狂只适合于隐士而不适合于在充满钩心斗角的江湖中的侠士。 杨过的怨恨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令狐冲的博爱自然也会给他带去些另外的东西。那便是一颗追求自由的心,而他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他狂的一个原因。他同五霸冈上兄弟们一同饮酒言欢之时,心中虽然愉快不已,但事后心中的那种正邪之分却使他后悔不已,尤其是得知岳不群将他逐出师门之后。在这种正邪的矛盾之间,他的这颗自由之心帮他作出了选择——自由。此时的令狐冲的心中已经没有了正邪的界限,只有善恶之分,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他只以善恶来评判,正是这种处世方式为令狐冲塑造了超强的人格魅力,使得很多江湖人士忠心于令狐冲,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最后会有那么多的邪魔外道和正派中人帮令狐冲死守恒山。但令狐冲的自由最终还是被他的爱人任盈盈束缚住了,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令狐冲的悲剧,还是他的完美结局。由于我生性懒惰,杨过与令狐冲性格与人生的异同我也懒得总结比较了,大家看了此文后自然知道!
杨过与令狐冲,怨恨与博爱(剑非剑原创) 杨过与令狐冲,怨恨与博爱(好长的一个题目呀!^_^) 杨过与令狐冲虽没有在同一个时代,但都为独孤求败的隔世传人,也算得上是同门,一直以来,关于杨过和令狐冲孰强孰弱的问题,吧友们争论不休,我虽对武功很感兴趣,但对于谈论武功高低一向不怎么喜欢,所以今天在此我不比较两人武功的高低,而是来谈谈两人的性格与人生的异同! 杨过 我个人比较喜欢杨过,是以先从他谈起。杨过曾被我称为狂圣,但他的这种狂却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经历中形成的。由于他从小身份低微,受尽世人的嬉笑怒骂,于是对于世人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怨恨,而这种怨恨就是他狂的最大资本。凡是他认为可行之事,绝不会因为世人的言论干扰阻挠而放弃,世人越是痛恨他,他的心中越是高兴,这正如星爷的那句台词:“别人拥护我就反对,别人反对我就拥护。”他将这种狂视为一种武力之外的复仇工具,所以他的这种狂必须张扬。或许你会因此觉得杨过很小气,不能称之为大侠,如果你真的真么想,那么很抱歉,你已经中了杨过的计,你又让他开心了一回!再者说,杨过没有读过几本圣贤书,也并非什么君子,自然没有先哲圣人那般的豁达,对世人的欺侮偶尔报复一下,又有何妨? 杨过心中的怨恨不仅仅增长了杨过的狂傲之气,还深深的影响到了杨过为人处世的原则,使他变得格外的重情重义。郭靖对他甚好,又有着一身的忠肝义胆,虽然杨过一直认为他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但却始终没有下手杀他(有一次想杀未遂),而且在危难之中舍身相救郭靖。他深爱小龙女,分别十六年后,对小龙女的爱丝毫不减,并为她跳崖殉情(每次写到此事,心中便会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敬佩!)。他虽不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但为了爱情,他终究退出了江湖。他的这种极端的个性正是由于他心中的怨恨而造成了!而他能够不为怨恨所吞噬,将怨恨压制住,并且以合理的使用和发泄来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极其高明的处世之法,只不过他的这种人生经历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凄凉和同情! 令狐冲 当年写狂人之时忘了这位令狐兄弟,心中十分的过意不去,今日便补将上来。他也是个狂人,但他的狂与杨过截然不同。他同杨过一样,也是自小父母双亡,但比杨过幸运的是,他很早的便被岳不群夫妇收养,在思想形成的时期,未受过世人的欺侮。或许正由于他是被人收养的,所以心中有一种感恩和博爱的思想。这种思想便是他狂的资本。他虽然受到许多礼法的束缚,于这正邪之分看得很重,但由于他于世人有种博爱之心,尤其对那些重情重义之人,所以他常常故意模糊这正邪间的界限,去和那些所谓的邪魔外道结交,也正因为和这些人的交往才让他对所谓的正邪之分看得更开,从而使他心中那种博爱的狂得以更好的更有效的施展出来,他的这种狂不凌驾世人之上,比之杨过的狂平和了许多,也更易为世人所接受,属于一种内敛的狂,不过这种狂所带来的过分的真诚与豁达常常使他陷于危地,或许令狐冲的这种狂只适合于隐士而不适合于在充满钩心斗角的江湖中的侠士。 杨过的怨恨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令狐冲的博爱自然也会给他带去些另外的东西。那便是一颗追求自由的心,而他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他狂的一个原因。他同五霸冈上兄弟们一同饮酒言欢之时,心中虽然愉快不已,但事后心中的那种正邪之分却使他后悔不已,尤其是得知岳不群将他逐出师门之后。在这种正邪的矛盾之间,他的这颗自由之心帮他作出了选择——自由。此时的令狐冲的心中已经没有了正邪的界限,只有善恶之分,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他只以善恶来评判,正是这种处世方式为令狐冲塑造了超强的人格魅力,使得很多江湖人士忠心于令狐冲,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最后会有那么多的邪魔外道和正派中人帮令狐冲死守恒山。但令狐冲的自由最终还是被他的爱人任盈盈束缚住了,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令狐冲的悲剧,还是他的完美结局。 至于杨过与令狐冲性格与人生的异同我也懒得总结比较了,大家看了此文后自然知道!
结局(剑非剑原创)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是《神雕侠侣》的结局,每次看到这里,心中都有一种类似于离别的感伤,这种感伤不是为了郭襄,也不是为了杨过和小龙女,而是为了《神雕侠侣》。 在长达30个小时的阅读体会中,我乃至于每个喜欢《神雕侠侣》的人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有的人甚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30个小时无疑是与世隔绝的。这时的每个人虽然都进入了一个由别人的思想构成的虚幻的世界之中,但每个人都快乐着,幸福着,不愿再去过问现实江湖中的恩恩怨怨,这不是所谓的享乐主意,也不是什么狂想主意,更不是消极的避世,这仅仅是一种因为喜爱而产生的痴心!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时的人就是一群吸毒者,而书就是毒品。每个人都希望这本书没有尽头,自己可以永永远远虚幻的活下去,只可惜万物之道,既有其始,必有其终。当读完了最后的这一句话,感伤便悄悄的爬上心头,使你久久的伫立,不忍关上书本,不忍离开书中的知己,书中的自己,以及书所创造出来的虚幻。在之后的几天中,每当想到书中的情景已经离我们而去,心中便会有种异样的思念之情,这就是结局的魅力——些许的凄凉比之永远的精彩与激情更能让人铭记。从某种角度来说,凡是你喜欢的书,都因为有结局而成为悲剧,而只有悲剧才是永恒的美丽!但也正因为有了结局才让虚幻变得更加的真实,才让人回归了现实,才让人有了那永恒的回忆! 其实人生也是一本有结局的书,但人生的结局并不是靠笔写出来的,而是靠的你那颗感受、体会、思考了千万个结局的心,或许你能够写出一个你认为不是悲剧的结局!
结局(剑非剑原创)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是《神雕侠侣》的结局,每次看到这里,心中都有一种类似于离别的感伤,这种感伤不是为了郭襄,也不是为了杨过和小龙女,而是为了《神雕侠侣》。 在长达30个小时的阅读体会中,我乃至于每个喜欢《神雕侠侣》的人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有的人甚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30个小时无疑是与世隔绝的。这时的每个人虽然都进入了一个由别人的思想构成的虚幻的世界之中,但每个人都快乐着,幸福着,不愿再去过问现实江湖中的恩恩怨怨,这不是所谓的享乐主意,也不是什么狂想主意,更不是消极的避世,这仅仅是一种因为喜爱而产生的痴心!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时的人就是一群吸毒者,而书就是毒品。每个人都希望这本书没有尽头,自己可以永永远远虚幻的活下去,只可惜万物之道,既有其始,必有其终。当读完了最后的这一句话,感伤便悄悄的爬上心头,使你久久的伫立,不忍关上书本,不忍离开书中的知己,书中的自己,以及书所创造出来的虚幻。在之后的几天中,每当想到书中的情景已经离我们而去,心中便会有种异样的思念之情,这就是结局的魅力——些许的凄凉比之永远的精彩与激情更能让人铭记。从某种角度来说,凡是你喜欢的书,都因为有结局而成为悲剧,而只有悲剧才是永恒的美丽!但也正因为有了结局才让虚幻变得更加的真实,才让人回归了现实,才让人有了那永恒的回忆! 其实人生也是一本有结局的书,但人生的结局并不是靠笔写出来的,而是靠的你那颗感受、体会、思考了千万个结局的心,或许你能够写出一个你认为不是悲剧的结局!
龙刑拳 龙刑拳: 第一式:双龙争霸,此招的威力靠的是纯内力,主要攻打对手的中三路,一击毙命。第二式:青龙过江,此招不含丝毫内力,主要是以反击对方的内力伤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第三式:狂龙战天,此招从空中攻击对方的上三路,内劲刚猛,攻击位置极佳,所谓的攻敌之不得不防,用于反击。第四式:龙飞于天,此招是由多拳组合而成,使敌方被自己的拳力所笼罩,用于扰乱对方心智第五式:群龙共舞,此招是龙刑拳中最厉害的一招,以内力加拳力组成多层气墙,攻防兼备,犹如群龙。第六式:越海神龙,这招是在倒地情况下,一跃而起,攻对方的下三路,和“龙飞于天”“双龙争霸”合用,威力更大。第七式:苍穹悲龙,可以说这招才是最厉害的一招,但此招必须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才可以施展得出,可攻击任何方位,威力不详。第八式:九曲盘龙,此招使用之时双手抱肩,使轻功盘旋上升,然后潜运内力与双拳,向四方击出,攻击几乎不留死角,可用于在人群中孤身作战,对内力要求不高,多用于伤人,不用于杀人。第九式:龙瞰天下,此招主要以绝顶轻功为根基,在同一时间连续攻击对方多个部位,只制敌,不杀敌。此招和“九曲盘龙”都算是龙刑拳中最仁慈的招数。第十式:长龙惊天,此招是以拳掌相交杀敌,先右手出掌,在掌力将尽未尽之时马上变掌为拳,如此反复,犹如一条长龙。第十一式:苍龙出海,此招主要用于攻击上方的敌人,虽然招式平庸之极,但只要负以强大内力,威力不可限量。第十二式:龙刑功,修炼龙刑拳的先决条件,纯内力.
论英雄(剑非剑原创) 论英雄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遥想当年,“燕南壮士吴门豪, 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 太山一掷轻鸿毛。”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坛美酒,一身肝胆,造就一群英雄!得仰先烈遗风,实慰平生,不知大家是否为这穿越时空的气魄所震撼!六国对秦的宽容,助长了秦的气焰,致使六国的性命以在呼吸之间,于是便有了一去不复返的豪侠——荆苛,先人已矣,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易水寒》,聊聊十余字,不知震撼了多少后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随着这一声呐喊,乱世枭雄曹操蹦出了世俗,此人野心勃勃,雄踞河北,欲得天下,逼得那诸葛先生奋笔写下了“千古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来壮大实力好与之抗衡,是以三国的分庭抗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灭的行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面对着金人的疯狂叫嚣,一个名叫岳飞的人如是说,当真是气吞山河,威震五岳,让人仿佛看到了敌人的鲜血染红了世间的大江大河。数年一过,又一位抗金壮士抚摸着从岳飞手中滑落的长枪,沉吟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人便是辛弃疾,被迫隐居四十余年,却未能磨灭他的一身肝胆,依然为国为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放翁一生,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处处受到排挤,但爱国之心却是老而弥深,当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作为大金国的一个极有才华的文人,元好问在大金国灭亡之后竟发誓终生不仕,此等不食周栗的气概,最是难得。“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正所谓大丈夫生死何惧,文天祥在战场上无惧的咆哮着,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视死如归,每个人心中定然赞他道:“大丈夫当如此。”的确,是也非英雄,孰能称英雄。“有几根侠骨,禁得搓揉”失望的谭嗣同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了他的救国之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望的谭嗣同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次旅程,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悲痛无济于事,中国的革命必须继续前进,所以秋瑾站了出来,大叫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一个男尊女卑的世界中,难得听到如此铿锵有力的女子的呼喊,秋瑾,这个弱女子以她柔弱的身躯,脆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一代女侠,果真名不虚传。以上十位皆是英雄,虽然他们早已和我们阴阳相隔,但英雄们却还在前进,艰难险阻被他们视作等闲,前人倒下了,后人又不上来,决不放慢前进的步伐,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时代的英雄追去成功,时代的成功需要英雄。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不知道有多少的英雄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有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列举人数较多,所以写得不够详细,见凉!)
论英雄(剑非剑原创) 论英雄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遥想当年,“燕南壮士吴门豪, 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 太山一掷轻鸿毛。”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坛美酒,一身肝胆,造就一群英雄!得仰先烈遗风,实慰平生,不知大家是否为这穿越时空的气魄所震撼!六国对秦的宽容,助长了秦的气焰,致使六国的性命以在呼吸之间,于是便有了一去不复返的豪侠——荆苛,先人已矣,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易水寒》,聊聊十余字,不知震撼了多少后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随着这一声呐喊,乱世枭雄曹操蹦出了世俗,此人野心勃勃,雄踞河北,欲得天下,逼得那诸葛先生奋笔写下了“千古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来壮大实力好与之抗衡,是以三国的分庭抗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灭的行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面对着金人的疯狂叫嚣,一个名叫岳飞的人如是说,当真是气吞山河,威震五岳,让人仿佛看到了敌人的鲜血染红了世间的大江大河。数年一过,又一位抗金壮士抚摸着从岳飞手中滑落的长枪,沉吟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人便是辛弃疾,被迫隐居四十余年,却未能磨灭他的一身肝胆,依然为国为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放翁一生,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处处受到排挤,但爱国之心却是老而弥深,当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作为大金国的一个极有才华的文人,元好问在大金国灭亡之后竟发誓终生不仕,此等不食周栗的气概,最是难得。“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正所谓大丈夫生死何惧,文天祥在战场上无惧的咆哮着,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视死如归,每个人心中定然赞他道:“大丈夫当如此。”的确,是也非英雄,孰能称英雄。“有几根侠骨,禁得搓揉”失望的谭嗣同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了他的救国之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望的谭嗣同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次旅程,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悲痛无济于事,中国的革命必须继续前进,所以秋瑾站了出来,大叫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一个男尊女卑的世界中,难得听到如此铿锵有力的女子的呼喊,秋瑾,这个弱女子以她柔弱的身躯,脆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一代女侠,果真名不虚传。以上十位皆是英雄,虽然他们早已和我们阴阳相隔,但英雄们却还在前进,艰难险阻被他们视作等闲,前人倒下了,后人又不上来,决不放慢前进的步伐,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时代的英雄追去成功,时代的成功需要英雄。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不知道有多少的英雄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有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列举人数较多,所以写得不够详细,见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