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 X jy00262395
所有命运的馈赠都一早标注好了价格
关注数: 40 粉丝数: 184 发帖数: 2,982 关注贴吧数: 20
说说大厂和山头 小弟喝茶3个年头 从大厂入门又转战山头 最近喝回大厂 突然感慨良多,赶快记录一下个人心得。 1.大厂入门姿势正确 从下关甲坨到珍品大白菜再到大益7542 吾心光明 猪饼 银大益 最后到福今 金盛世 布朗金印 七星青饼。这些大厂的产品给我奠定了普洱的基础 知道回甘是什么 生津的感觉是什么,对比着喝也大概了解到了普洱生茶的架构。于是我自认为普洱算是入门了。 2. 山头茶 好坏天壤之别 后来小弟喝完大厂转战山头 从老黄处入坑,被他当时简单的一个混采易武“古曼撒”惊艳于是各种买各种试 细节就不讲了。 体会就是 幸好有了大厂的标杆 至少纯小树 和古树的区别还是能略微感知到的。在排除拿小乔木装古树的那些产品后,我认为大多数 克价3以下的山头都是还比不上大厂口感的产品,而克价30-50的山头未必比克价5-6的好多少。耐心多试试,找好渠道最重要。 3.喝多了要多想想自己要什么。不能光图新鲜 通过大厂的调教和对古六地区基本所有山头的探索,我绕了一大圈才了解了自己对普洱的追求,感觉真是来之不易,主要中间我常常迷失,想着试新的地块儿,尝所谓的完全没量的茶导致买了一堆自己并没有兴趣的茶,浪费了很多积蓄。无论如何吧,我自己总结下来对普洱的追求是: 汤感>回甘生津(口感)>体感 苦涩(只能接受轻微的)。 在这个需求指导下我以后精准目光锁定弯弓片区来收茶。 4. 好的山头茶和大厂优秀作品差异和相似 个人感觉 好的古树茶和好的大厂产品最大不同有以下几点 *厚度:大厂茶汤的厚度普遍薄,古树茶油汤比较多见 *味道:大厂茶苦涩甜体验在舌头前半段 古树茶苦涩甜体验在舌头后端到喉咙处 *气韵: 大厂我喝的最好的气韵到胸口上方,山头特别好的到四肢 而大厂和山头茶较小差别处: *耐泡度 可能古树稍微耐泡些 其实区别不大 说茶耐泡的就是泡的淡呗 *架构: 生津回甘苦涩甜 普洱该有的他们都有。 *性价比: 大厂好些有名的茶,和山头有名的地块古树 都死贵。同时有趣的是大厂可以找渠道 山头可以跨过中间商,也就是肯花功夫你也能远低于市价的钱来买到自己喜欢的茶品。(这里说的功夫大厂渠道就是一两个月了解询价山头源头的寻找是以年算的,用一两个月询价什么的没啥用) 一圈喝完,我问自己最爱喝什么,答案肯定是山头。再问大厂就不喝了扔么?那肯定不,偶尔喝喝也不错。
2021 买茶总结 2020买了一堆茶后本想就此打住 结果2020年底认识了新的茶友一番交流后仿佛又打开了新大门 2021开始了茶山定制之旅 一不小心入了20公斤左右 正好赶上全球运输受疫情影响延时严重。 于是,最终到了7月中旬才全部收到今年的茶叶,我又用了一个月初步品饮就赶快发个帖子简单记录一下: 1. 倚邦保护区 茶气猛 野 缺点是野外炒茶有点炒焦了带点儿烟味 2. 倚邦大黑森林 新茶出蜜韵 很特别 涩重了点儿 3. 戈登值蚌 甜柔 但是涩显 茶揉轻了 出味慢 4. 保护区芽头 兰花香洋溢 很不错 5. 曼林单株 中规中矩古树 甜 层次单一 6. 小曼乃20米高杆 滋味融合度高 气韵舒服 7.倚邦麻栗树 没大黑好喝 8.多依树一类 凉感突出 气韵柔和好茶 9.多依树二类 除了涩比一类重一点点 其他都很不错 性价比高 10. 百花潭 甜柔+果香+厚 新茶喝着最喜欢的 11. 百花潭2 苦重 厚 13. 刮风寨茶坪 普通古树不是高杆 甜柔喉韵突出 集中度好 14.曼松背阴山古树 带苦底 微弱凉感 有意思的茶 15.薄荷塘 喝着跟多依树差不多比多依树贵 16.白茶园 比20年的好不涩 17. 弯弓国有林 厚一点儿微苦有涩 香气清幽 18. 易武高杆 a b c 三款不同高度和地块的高杆 总得来说都爱不惜手 可惜量太少 总体感受就是 高杆各种味道的融合很完美成一体没有突兀的地方 相对而言古树或台地入口就会有 明显 苦了 涩了 甜了 薄了之类的观感。 19. 藏家14年一扇磨 兰花香明显气韵好 缺点出些许木质香 20. 凤凰窝17年 生津很猛 等回头有空再单独发发喝到有感想的茶。 这一个月来的猛喝 就觉得 易武古树高杆之类的 耐泡度都很牛 甜度也大多不差 厚度除了曼林单株相对薄点 也都是油汤感的厚度 真要客观分高低大多只能从汤感细腻度 茶的平衡度 和喝完后口腔的留存时常来评测了。 2021收茶后最大感想就是 2020我收的都太垃圾 2020我买茶的茶商价格都好坑
2020 枫龗谷 秋刚收到蒋老板的茶 赶快开一个试试 听说这 2020 枫龗谷 秋 刚收到蒋老板的茶 赶快开一个试试 听说这款是头采秋 从没喝过头采的茶 抱着好奇心开个汤 8g 150ml 盖碗 50度水 润茶 15秒 95度水洗茶一次 然后快速出汤三泡 第一泡 香气扑鼻 明显的易武茶骚香 入口 苦涩很轻 蜜甜 回甘生津来的很快 韵也有 不深 第二泡 出苦涩了 化的还算快 干净 不会一直觉得舌头苦 厚度在秋茶里 算不错的 第三泡 出涩了 在嘴里上颚 麻麻的 大概2-3秒化去 这个涩有点儿重啊 遮住了之前的优点 韵味一直 这每泡之间的变化蛮大的 第四第五 快速出汤合一泡 汤色更透亮一些了 涩很显 苦变的很弱 生津强烈 回甘也不错 第六泡 闷 一分钟 图五 茶汤色泽深了些 但依然透亮 喝起来苦又出来了 还是化的快 涩反而弱很多 生津强烈 回甘是蜜甜感 竟然让我有了一丝藏龙地的感觉 下次对比喝下 秋pk春 看看差距有多少 第七泡 闷 一分钟 茶叶已经完全展开甜度上升 涩度不变 苦弱了 茶气有点儿上来了 这个茶的力度感觉还是蛮舒服的 第八泡 闷 一分半 甜涩甜涩的 第九泡 闷 3分钟 茶味又浓郁了起来 感觉耐泡度不错 一共喝了1.9升水结束 水味没显 叶底看着有正常薄度的秋茶叶子 也有看着韧性不错的有点儿春茶感觉到叶片 梗看着有饱满的也有褶皱的 如果不标秋茶按我低劣的茶底知识 会认为春秋混采。 总结: 这款秋茶 因为今年秋季雨水多 涩重是可以预期到的事 除此之外 它的韵味和生津回甘都蛮优秀的 茶气也比较重 在我喝过的秋茶中来说 品质优秀 现喝入口欢愉度因为涩重的缘故对我来说只有合格线以上 放放等涩散散 感觉未来的期许度还是不错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