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梅50 墙角梅50
处世低调,生活简单,喜欢交友,宁缺勿滥!
关注数: 23 粉丝数: 167 发帖数: 110,527 关注贴吧数: 7
精致水镇人文七都 现在的七都镇,那是2003年12月七都和庙港合并之后的行政镇,包括过去的吴溇的六都、七都和庙港的五都。七都现在是吴江区八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全市西南端,东北、东侧、东南与横扇、平望、震泽三镇相接,南连浙江南浔,西与浙江东迁为邻,北濒太湖,与洞庭东山、西山隔湖相望,素有“鱼米之乡”、“蚕桑之地”的雅誉。 七都的吴溇老街上至今仍存有不少老房子,作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溇孙宅可算是其中的代表。孙家老宅在吴江七都镇桩桥路287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此宅亦名余薪堂,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现存有三进。其中的建筑构件都颇具苏派建筑风味,同时也有着浙派和徽派建筑特色和韵味。从老街往东走到桩桥,沿河向南看,就能发现那颇有浙派风味的观音兜外墙,那就是位于吴溇镇桩桥之畔的孙家老宅。(以上内容摘自网络搜索) 因为去七都是为了开捕节,并没有做好其他功课。那天早上5.30出门,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到七都小学那里的广场,拍了几张日出照,然后就回到桩桥边看鱼市,随后站在桥上看到那幢外形与周边不太协调的老房子,故而前往观察了一番,可能是时间太早了,在门外没有遇到里面的住户,所以没有进到屋里拍摄,只是记录下了外观。房屋外山墙上,文物保护铭牌贴在那里,还能看到“吴江区人民政府 2008年12月22日立 吴江文物保护单位 吴溇孙宅”等字样,另外一块详细介绍孙宅的内容几乎成了白板一块,几乎无法辨认。
吴头越尾地处金三角,开捕渔歌唱响七都镇 9月2日,2017七都太湖开捕节在吴江七都镇亨通太湖湿地公园拉开帷幕。在悠扬婉转的太湖渔歌声中,开捕节仪式正式拉开帷幕。渔民们吹响渔号,扬帆起航。一场湖鲜饕餮盛宴也就此拉开序幕。开幕式上,太湖渔歌、传统服饰秀、木偶昆曲表演、少儿国学诵读等表演精彩纷呈,向我们展现了七都的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传承了几百年的太湖渔俗。在开捕节当天出航的渔船上,还有鸬鹚表演这种古法捕鱼方式,让大家感受到渔民们无限的智慧。上午十点左右,出航的渔船陆续满载而归。现场将开捕后的第一船鱼进行拍卖,游客们可以现场竞拍;还有各路杀鱼高手前来,现场进行杀鱼表演;同时,经验丰富的大厨们也架起几口大锅在一旁等候,现场烹饪太湖杂鱼让市民能够第一时间尝到今年最为鲜美的鱼虾。现场排起了长队,市民们都想大饱口福。最新鲜的食材,最高超的厨艺,最美妙的太湖风光,今年的七都太湖开捕节简直就是吃货们的天堂!不仅如此,七都的各大餐饮企业利用这些新鲜食材,推出了湖鲜品尝会。 这次有幸抢到一个跟船出湖的名额,所以在太湖里兜了好大一圈,拍摄了好些撒网捕鱼的场面,活蹦鲜跳的鱼被渔民高高地举起,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当然也“谋杀”了拍客们的若干快门,很多人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捕鱼(表演),看上去比渔民还兴奋,有朋友发给我一张照片,说,看你笑得多开心!因为出湖看捕鱼了,所以开幕式现场的表演全部错过了,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嘛~
书香浸润生活,阅读放飞梦想——吴中区图书馆随拍 吴中区图书馆是“五馆五中心”的重头戏,位于公共文化中心1~5层。吴中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这里投用了自助借还系统、电子图书借阅机、书目检索终端等先进的设施设备,是省内一流的区级公共图书馆。6月18日,吴中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作为吴中文化的新地标,新图书馆总藏书量约93万册,收藏地方文献4000余册,古籍近万册,其中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镇馆之宝。办理阅读证后可免费借阅。目前,市民在吴中区借书可以互通借还,总馆和各个分馆均采用大流通管理模式,文献资料通借通还。   地上一层:公共服务区域,这里有办证中心、24小时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及开放的展览区。   地上二层:少儿读者的天堂,采用最新的分众阅读的概念,宽敞明亮的图书家具和五彩缤纷的设计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地上三层:成人借阅区,集报刊阅览、图书外借于一体,现年订阅报刊500余种。   地上四层:影音体验区及古籍、地方文献等专题阅览区,音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的影音欣赏,专题阅览区为研究型读者提供专业的文献咨询及情报服务。   地上五层:“书香吴中”官网电台录音室、阅读休闲及主题活动区。   开放时间:图书馆实行错时开放,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及国假日全面开放,开放时间延长至20:30。
初探吴中文化中心,发现欣赏曲线之美 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入驻单位包括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城建档案馆、规划展示馆、法治宣传教育中心、艺术作品展示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苏州保利大剧院(会议中心),又称“五馆五中心”。这是吴中区建区以来单体最大的实事工程、民生工程——“苏州市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市民可前去感受区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强大功能。吴中区图书馆是“五馆五中心”的重头戏,位于公共文化中心1~5层。吴中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未来这里会投用自助借还系统、电子图书借阅机、书目检索终端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将成为省内一流的区级公共图书馆。 吴中区文化馆按照国家一级文化馆建设标准,将成为文化中心的一大亮点。吴中区文化馆设有各类沙龙、书场、作品展厅、排练活动室等,具备群文辅导、培训、创作、交流和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活动的功能。吴中区档案馆位于文化馆旁边,馆藏各类档案资料累计20余万卷(件),新馆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档案资料的保管条件。常设馆藏史料展,通过老照片、老报纸、馆藏实物、古籍资料等珍贵档案史料的集中呈现,展览吴中区的发展历程和人文历史。 文化中心内最“吸睛”的建筑要数“吴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了,独立的圆形建筑显得与众不同。其中1~4层为青少年活动使用。这里有各类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项目、社团排练室、科技展示体验厅、青年志愿者总站及青年众创基地。美术、音乐、表演、舞蹈、围棋、舞蹈、跆拳道等培训项目一应俱全。圆形建筑第五层为吴中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苏州大运河畔,有一座运河图书馆在等你 2500多年的姑苏城里,1700多公里的运河旁,一朵昆曲仙葩“运河图书馆”悄然绽放,这里有600年前最美的爱情故事,这里有千年以来最精致的生活方式,在泼墨的文字里等着你来翻阅、深究、品味。该馆目前藏书2万册,致力于昆曲和苏州文化的民间传播。同时启动的还有青年人文书院、运河大讲堂和运河图书馆文化周。 上周新浪博友“白雪香梅”在大讲堂讲了关于太湖陨石的一课,可惜与我之前报名参加的活动冲突了,所以没有去成。后来看到博友们的照片,更增加了我想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看着天气不错,就准备出发了,首先打开地图导航,发现搜不到“运河图书馆”,估计是刚开张,地图公司还没有将其收录其中呢,然后根据网上搜索出图书馆的地址是“苏州市吴中区太湖西路199号,颐和湾社区内 古运河边”,地图上搜到“颐和湾”,按照指引来到了小区门口,前面正好有两个阿姨进小区,我也随着进去了。进去以后问阿姨,运河图书馆在哪里,她们不知道。后来一路往里走,看到一个玻璃房子里有一座古石桥,玻璃房子对面有一处门面宽敞的地方,心想一个图书馆也应该有个牌子挂着呀,但远远地也看不清楚门上有没有什么文字,就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小区另一出口,问一位带孙子回家的老伯,上前打听也说没听说过,后来小朋友说他知道,就在那面大堂里。然后我再往回走到那个宽敞的大门面,近前一看门上有很小的字,表明这里是运河图书馆。进去参观了一圈,再上楼去看看,有服务生告诉我二楼还未开放,允许我拍了一张照片后离开。然后走到图书馆南面窗外就是运河了,而且进出的正门也在这里,我就从正门出来了,沿着运河步道走了一段。出来以后才知道,如果当时直接沿步道走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这里有几处路牌和指示牌很醒目的。
偷得浮生半日闲,阳澄半岛乐悠游 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为首批国家级级旅游度假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北部、阳澄湖南岸,区域总面积24.39平方公里,含内湖水域面积8平方公里。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所重点打造的“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三大功能板块之一,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立足“精品高端及绿色生态”的发展定位,呈现“天边水泽·别有乾坤”的胜景,大力发展大城时代的休闲度假旅游。置身阳澄湖半岛,不仅能享受自然亲水的精致景观,感知丰富深厚的多元文化,更能沉浸在宁静纯美的静谧森林,体验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时尚高端的商业载体。勾勒“地理上紧邻城市、心理上远离城市”的独特魅力,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处处散发着宜观宜赏、宜游宜玩的休闲度假氛围,绘就“ 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新型滨水休闲养生度假胜地”,演绎逐水而居幸福生活。 享度假,游半岛,“动静结合”最为适宜。在这里让生命在大自然中惬意跃动,高尔夫的趣味,自行车的酣畅,航模的飞翔,露营的欢快……让您尽情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真正体验乐活族的快乐洒脱。苏州地区首条环湖观光休闲自行车道,依阳澄湖岸线而建,全长约18公里,含3.5公里水上段,兼具步行道辅助功能,随到随骑,“骑”乐无穷,是游客慢骑慢行、运动休闲、滨水观光的理想场所。这里的环岛观光车为苏州地区首条环湖观光车专线,临湖行驶,可观阳澄湖内外湖滨风光;行至公园园径,可赏莲池湖公园、仙樱湖公园、云杉湖公园、生态体育公园、樱花岛等生态公园四季花境。一路花香渺渺、鸟鸣阵阵,感受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里还有目前全亚洲最大的直升机专用机场——若航苏州基地,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极佳,可保障 60 架公务直升机起降停放服务,机场配套有航空酒店、游艇会所等高端服务设施,2008 年 8 月获得军方及政府批准,已于 2014 年 9 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未来最具有规模的长三角直升机场。 感谢小米领导提供的机会,感谢天高老师的组织安排,12日下午我们一行10名拍客在阳澄湖半岛车游了一大圈,虽然没有蓝天白云,照片逊色了不少,不过人的感觉很舒适,空气清新,真正地身心放松,沿途的风光非常养眼,真希望以后有机会也去乘一下直升飞机,从天上观赏一下金鸡湖的魅力!(当然,800元10分钟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哦)
苏州钟书阁——书店里的彩虹,桃花源里读书 前些天就听说了钟书阁开张了,前天正好有空特意过去体验了一下,果然是非常惊艳!看书人还真不少,有一排座位是朝西的,下午正好是日光非常强,所以才有几只空的位置,其他的座位都已经有人坐着读书了,有些人还点了一杯咖啡,真是非常惬意。我找了一本《背包走天涯》,看了两篇,一篇是关于维罗纳的,我记得优育老师也有介绍过。还有一篇是作者与母亲在卢森堡的旅行感受,他的游记不是介绍景色,而是偏重于旅行的感受。因为时间关系,也没有继续看下去了,以后再来吧~ 从2013年第一家钟书阁泰晤士店在上海开业以来,钟书阁已经先后在多个城市亮相,日前在园区苏悦广场开业的苏州店是它的第8家分店,这也是继凤凰书城、诚品等书店后苏州的又一重量级文化地标。书店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区:“水晶圣殿”,“萤火虫洞”,“彩虹山谷”,“童心城堡” 。 从入口处开始,钟书阁就有别于其他书店。外观全用透明的玻璃构成,灯光映射其中,如水晶圣殿般晶莹透明。这就是“水晶宫殿”,这里类似于一个艺术展区,四周是林立的书架,而重点展示的书籍则像艺术品一样布置在整个区域。走过水晶圣殿,迎接你的便是这片梦幻幽深的世界。这里就是钟书阁的“萤火虫洞”。走在里面就好像在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光亮中穿梭,真的是意境满分!其中最大区域叫做“彩虹山谷”,也是最为惊艳的。一条斑斓的彩虹向远处延伸,将整个区域软隔出两个空间。“彩虹”之下,是可以小坐的阶梯,如果有大型的读书活动,这里可以随意组合,布置成活动场地。“彩虹”之外则是能够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读书空间。临窗有整排的相对私密的读书空间,还可以透过落地玻璃看到园区的景色。颜色尽头的白色城堡,这是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儿童城堡”区,夜里在城堡里搭个帐篷露营肯定很好玩,周围有丰富多彩的书籍,抬头还能看到“满天星空”。这里不止有“一群人的读书空间”,还有 “一个人的阅读角”。
铁山禅寺历史悠久,森林公园植被丰富 铁山寺森林公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为70.58平方公里,其中23.73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着的9平方公里的纯净的天泉湖,构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这里繁衍生息着40多种野生动物,170多种鸟类,280多种树木,近千种植物和800多种中草药,其中绝大多数为南北地域边缘物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颇具特色,让人既可以领略独特的大自然风光,使人心旷神怡,又可探求科学的奥密,还可以感受这里历史文化的厚重。 铁山寺地处大别山余脉玄武岩低山丘陵区,海拨多在100米上下,最高处196.6米,山腰陡峻、岗顶宽平、冲沟平浅、山体连绵,呈大面积整体分布。由于面积900公顷的天泉湖由北向南渗入区内,形成了极其特殊的小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度,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以上,故区内野生植被资源丰富,中国种子植物全部15个分布区类型中,铁山寺就占了14个类型(仅缺中亚分布区类型)。 铁山禅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汉人出家的第一位僧侣严佛调所建,为其开山之道场。公元182年,严佛调回到了家乡临淮郡,主持修建了以铁山禅寺为主的几座寺庙,广传佛法。他希望自己的开山道场像香火一直延续下去,能够铁打江山般牢固,因此取名为"铁山寺"。寺庙占地二三百亩,建成历时15年,且历朝扩建,屡废屡建,到明万历年间,规模达到鼎盛,方圆几百亩地内石门石柱、石龛石佛,形成以铁山寺为中心的"小九华",僧人达到千余人。到民国初年,土匪横行,寺庙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解放后,只留下部分禅房及断垣残壁,但仍有许多佛教信徒来此朝拜。到文革后期时任江苏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司令曾是少林寺弟子的许世友将军曾以指导工作为名来此朝拜,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盱眙县人民政府在199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对铁山禅寺进行复建。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铁山禅寺进行重新选址。2001年农历八月初八在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奠基活动,经过历时五年的修建,目前已完成了大雄宝殿(该大雄宝殿为苏北第一大殿,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室内面积为680平方米)。山门殿和天王殿及佛道和院落等。现已形成初步规模,成为皖东及苏北地区最大的寺庙群落。由赵朴初亲自提写 "铁山禅寺"匾额。 我们的宿迁二日游的第二天下午就到达了铁山寺森林公园,因为是跟团的,所以线路怎么走的都不知道,以为还在宿迁呢,回来查了一下,原来已经到了盱眙了。照片是实拍,以上文字都是网上查阅来的,稍作整理。
宿迁古镇皂河边,乾隆行宫龙王庙 龙王庙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龙王庙行宫建筑群,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最南端为古戏楼,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北侧是山门,山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 在第一道院落的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庙的经过。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乾隆皇帝下榻此庙时,撞钟击鼓,两厢奏乐,以最高礼仪恭迎皇帝的驾临。御碑亭的北侧是龙王庙行宫的主要建筑龙王殿。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气韵无穷。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均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 龙王庙行宫的最后一进院落,是乾隆皇帝的寝宫。也称禹王殿,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临幸于此都是夜宿于这殿宇楼上,人们称为"正宫"。与正宫相呼应的是东宫和西宫,这是随同南下的皇妃们居宿的地方。东西宫门前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怀杨",象征大清江山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兴旺不衰。
奔赴宿迁二日游,项王故里气势雄 宿迁项王故里项羽的出生地,秦朝时叫梧桐巷。康熙四十年立碑以为纪念。1935年建英风阁和槐安亭。项王故里既有汉代民居特点,又有宫殿式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前为高大的汉式石阙,象征项羽故居为帝王规格。中院以英风阁为主体,阁内为项羽高大塑像。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垓下突围等等。英风阁前面有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径1.9米。重8吨,鼎上铸铭文,记叙了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古朴壮观,气势雄伟。当年英风阁两侧有一联"鸿门垓下,大英雄,哪关成败;骓马虞兮,真情种,不易生死。"横批:"英雄情种"。英风阁东西建有碑廊,东廊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巨幅石刻,为著名书法家戚庆隆所书。西廊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历史名人歌颂项羽的诗作。第三进院为花园式庭院,正面为故居纪念室,室内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亭外有拴马槽。该槽相传为项羽饲养乌骓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一绝。院内广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时花卉。那株相传为项羽当年手植古槐,虽经历二千多年风风雨雨,树貌奇古,枝干苍老,但仍枝繁叶茂,蓬勃挺秀,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被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喻为"天下第一槐"。 我们前去时,景区大门口有迎宾表演,项王虞姬率众舞姬欢迎游客,仿佛穿越2000多年前,让您进入景区就宛如梦回西楚盛世。
参观苏州大学校史馆  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监理会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宫巷书院 ,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 。   1900年决议合并三书院,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三十一年开始招收大学学生。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中西书院并入。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和附中数所。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6月,改制为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旧址大为扩展。   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开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于全校中心的钟楼"林堂";宣统元年秋开工,三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1924年秋建成的科学馆"葛堂";1934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1936年建成的建身房。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与校门平行的小楼,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当时均为高级教职员居住。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东吴大学旧址东临葑门内城河,与古城墙隔河相望,校内树木葱茏,绿荫红瓦相映,环境幽美清新。不久前曾去苏大博物馆参观《宋风雅韵文物展》,然后就顺便也参观了他们的校史馆以及名人题字,刚开始无人讲解,拍了一些照片,后来上来一位女生主动为我讲解,然后就不让我拍照了,呵呵~
漫步扬州小秦淮,欣赏古城繁华地 在一座城市中,唯有流淌的河才能使人们不至于远离自然。小秦淮河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旧称新城市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 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扬州小秦淮的水并非来自南京的秦淮河,但小秦淮的名字一定是源于南京秦淮河。正如扬州小秦淮两岸的建筑酷似南京秦淮一线两岸的建筑那样,从某种意义上看,扬州小秦淮的万种风情正是南京秦淮河风情的再现。 横跨小秦淮河上的砖石结构的单孔桥梁有十余座之多,过去常有游船穿桥而过直达瘦西湖。沿河住户均枕河而居,大多单门独院,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灰白墙脚线,偶有新建楼房则飞檐翘角,格扇花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秦淮河相映成趣。2公里长的河道均是石栏围岸,河边桃柳相间,三步一株,枝条交错,夹以萋萋芳草,游人沿河行走如在画中。 过务本桥拾阶几步,便到百年老校--北柳巷小学,旧为正谊书院,校园内有明正德间丞相董仲舒的董子祠,该祠经风历雨,早已破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后人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萃园桥的南面便是小虹桥,过小虹桥东行穿过益人巷便到教场,在这里可寻觅到晚清扬州文人的雅集之地--惜余春茶社的旧址。小虹桥往南走不多远便是新桥。过新桥往东行经参府街到得胜桥可找到百年老店--富春茶社。过公园桥往东行经南柳巷便到新胜街,街中有一百年老店--绿杨旅社,当年人称扬州的国际饭店,有许多社会名流如梅兰芳、郁达夫曾住宿于此,如今已人去楼空,让人不胜今昔之感。
扬州古刹天宁寺匆匆一瞥 扬州天宁禅寺,位于扬州市区城北丰乐上街3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天宁寺现已恢复了历史上“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的格局,开辟为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所谓“建寺”也包括将原有的寺庙更名,于是赐予此寺“天宁禅寺”之名,从此沿袭至今。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天宁寺,来历就在于此。 扬州天宁寺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在扬州10个遗产点中的一个。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与大运河有着深远的关系,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扬州,其中有两次驻跸天宁寺内。乾隆帝六次南巡,至少有五次欣然驻跸于盐商们为他兴建的天宁寺行宫内。帝王们从运河而下,抵达扬州登陆之处,也正是天宁寺行宫站外的“御马头”。故此,天宁寺也入选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 天宁寺内的两侧厢房现为扬州古玩市场。那天我们逛到那里时已近傍晚,正门都已经关闭了,旁边的小门还开着,与看门的商量后,同意我们进去匆匆兜了一圈,内部都没有看到,只是对大概格局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有机会再去吧~
琴言者,尚其真;琴心者,尚其善——观裴金宝古琴展 在苏州的怡园,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都会有大批古琴爱好者聚集在“石听琴室”内弹奏,在怡园,这样的古琴雅集至少持续了上百年,不论初学者,还是古琴大师,都能参与其中。 怡园自古就有浓厚的古琴文化,苏东坡当年收藏的古琴就曾长期存放在怡园,“石听琴室”是怡园最里面的一间屋子,“室者,养也,男人娶妻后自称有室,女子出嫁后自称有家。”裴先生跟我们讲解琴室的来由。 古人的精神世界远远超过今天人的想象。与其紧盯着物质传统说事儿,不如好好体验一下古人的意念世界,当古琴声响起,一个新世界展开在你眼前,古琴不是一个出声的乐器,而是一块接通灵魂世界的芯片,会操作的人会有超级体验。 琴言者,尚其真;琴心者,尚其善。 古琴声响起,古人心中也许会涌起兰草、枯竹、梅花、仙鹤以及水墨画中经常出现的高山流水,一个空灵的高音升起,如同一只孤雁独行,飞向无尽的高远之处。 今人追求小康生活,古人追求自足的生活;古人满足自性,今人拼命地满足欲望。满嘴油腻的现代人,能弹好古琴吗? 1976年,年轻时候的裴先生喜欢在小弄堂里随意行走,偶尔听到苏州古琴家吴兆基先生弹奏的古琴声,心头一颤。因为那次机缘,在之后的30多年里,古琴一直陪伴着裴先生。 裴先生的第一把古琴买自70年代上海一家旧货店,花了65块钱,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把宋琴。除了弹琴、打谱,斫琴也是裴先生自学的一门手艺,想收藏一把裴先生制作的古琴,至少需要等三年。 裴先生言,“舒心、放心、能够自我满足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他从来不去收藏有关自己的任何采访报道,媒体不给寄,也不会主动去要;裴先生最爱李煜的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并为它作过曲。 近日去博物馆参观“大邦之梦”后,也参观了一下裴先生的古琴展,顺便在百度上摘录了这些内容,也算对古琴和裴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吧。
千古兴亡多少事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甘露寺,雄居山巅,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刘备招亲的故事为线索去寻找有关胜迹和传说。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 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赏风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过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以此赞美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沿山脊北行至清晖亭。亭东有一座铁塔,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海啸、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自清晖亭往北,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条石对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门上,镌有"南徐净域"题额。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 穿过拱门,即抵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京剧《龙凤呈祥》即以此为背景。其实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此楼二层,面对大江,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