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57UaD -
关注数: 5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037 关注贴吧数: 3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黄河古渡口是一位勤奋而才华横溢的诗人,近一阶段来其创作态势极其旺盛且收获颇丰。最近读到了她的 《如梦令 寄秋》 感慨颇多。其原词为: 如梦令 寄秋   秋雨迎来风骤 寂寞不消如酒 情寄与何人 却道相思依旧 知否 知否 草绿树红深透 这是一首以别离相思为题材之作,诠释为:“秋风加着秋雨骤然而来,绵绵不断;挥之不 去的寂寞和烦恼时时缠绕着我,这样的心情不是醪酒可以消除掉的;让我时时牵挂的人啊,我对你的那份相思苦恋依然如初,还是那摸的强烈、那摸的缠缠绵绵;而你知道吗?我们在一起相互嬉戏所依傍的草荫绿树,随着秋风的到来,再一次的被染红了,你还很好吗?! 应该说,以别离相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历代文人以此歌咏不绝,也不废脍炙人口的佳品。坦率的讲,就诗词创作而言,如果以此为题材再推出新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综观当前诗坛的一些此类作品,要麽无病呻吟、要麽落入俗套、要麽直白无味,可谓绝境矣!而黄河古渡口的这首《如梦令 寄秋》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它是在古老的题材上结出的新的奇葩。她的这首词是从秋风秋雨骤来,从而引起感情的波动开始展开的,随着感情网页的层层开启,作者的心扉渐渐的袒露,最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细读原词,不难发现,作者艺术之笔是十分灵活的,其笔下倾诉的文辞灵秀不呆板;清新不枯燥;婉转不直白。同时,她又善于调动环境物象,把自己的感情抒发镶嵌在特定的时空和空间(如秋风、秋雨、醪酒、绿草、红树等等)并使之为作品服务,从而使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简析: 1、别离相思情怀之凄苦,放置在秋风秋雨之际,加以渲染; 2、由于别离相思引起的许多寂寞和烦恼,无发端时便借酒浇 愁而使得寂寞和烦恼更加难以消除,挥之不去; 3、接着跟一句“情寄与何人”的自问句,给读者一悬念; 4、一句“却道相思依旧 ”使主题点破------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 恋依然如初; 5、尾句“草绿树红深透 ”托住全词,使整首词站立起来。我非常喜爱这一句,因为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略举几点: a、“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过的好吗? b、“草绿树红深透 ”了,天凉了,该加件衣裳。 c、“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思念我吗? d、“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该回来了吗? e、“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吗? f、“草绿树红深透 ”了,连草木都改变了颜色,但我的恋情却依然。 g、“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的心变了吗?我真担心啊! ......等等,不一而论。但我认为此处的注脚应为:“草绿树红深透 ”了, 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恋依然如初。 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层层的开启 ,一步步把读者引向其营造艺术之旅,使读到它得人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要有情,情要真挚。诗要灵空,空灵则秀。这是艺术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的基本法则和要追求的理想境地。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已经达到了这种完美无缺的境地。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黄河古渡口是一位勤奋而才华横溢的诗人,近一阶段来其创作态势极其旺盛且收获颇丰。最近读到了她的 《如梦令 寄秋》 感慨颇多。其原词为: 如梦令 寄秋   秋雨迎来风骤 寂寞不消如酒 情寄与何人 却道相思依旧 知否 知否 草绿树红深透 这是一首以别离相思为题材之作,诠释为:“秋风加着秋雨骤然而来,绵绵不断;挥之不 去的寂寞和烦恼时时缠绕着我,这样的心情不是醪酒可以消除掉的;让我时时牵挂的人啊,我对你的那份相思苦恋依然如初,还是那摸的强烈、那摸的缠缠绵绵;而你知道吗?我们在一起相互嬉戏所依傍的草荫绿树,随着秋风的到来,再一次的被染红了,你还很好吗?! 应该说,以别离相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历代文人以此歌咏不绝,也不废脍炙人口的佳品。坦率的讲,就诗词创作而言,如果以此为题材再推出新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综观当前诗坛的一些此类作品,要麽无病呻吟、要麽落入俗套、要麽直白无味,可谓绝境矣!而黄河古渡口的这首《如梦令 寄秋》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它是在古老的题材上结出的新的奇葩。她的这首词是从秋风秋雨骤来,从而引起感情的波动开始展开的,随着感情网页的层层开启,作者的心扉渐渐的袒露,最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细读原词,不难发现,作者艺术之笔是十分灵活的,其笔下倾诉的文辞灵秀不呆板;清新不枯燥;婉转不直白。同时,她又善于调动环境物象,把自己的感情抒发镶嵌在特定的时空和空间(如秋风、秋雨、醪酒、绿草、红树等等)并使之为作品服务,从而使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简析: 1、别离相思情怀之凄苦,放置在秋风秋雨之际,加以渲染; 2、由于别离相思引起的许多寂寞和烦恼,无发端时便借酒浇 愁而使得寂寞和烦恼更加难以消除,挥之不去; 3、接着跟一句“情寄与何人”的自问句,给读者一悬念; 4、一句“却道相思依旧 ”使主题点破------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 恋依然如初; 5、尾句“草绿树红深透 ”托住全词,使整首词站立起来。我非常喜爱这一句,因为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略举几点: a、“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过的好吗? b、“草绿树红深透 ”了,天凉了,该加件衣裳。 c、“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思念我吗? d、“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该回来了吗? e、“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吗? f、“草绿树红深透 ”了,连草木都改变了颜色,但我的恋情却依然。 g、“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的心变了吗?我真担心啊! ......等等,不一而论。但我认为此处的注脚应为:“草绿树红深透 ”了, 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恋依然如初。 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层层的开启 ,一步步把读者引向其营造艺术之旅,使读到它得人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要有情,情要真挚。诗要灵空,空灵则秀。这是艺术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的基本法则和要追求的理想境地。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已经达到了这种完美无缺的境地。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黄河古渡口是一位勤奋而才华横溢的诗人,近一阶段来其创作态势极其旺盛且收获颇丰。最近读到了她的 《如梦令 寄秋》 感慨颇多。其原词为: 如梦令 寄秋   秋雨迎来风骤 寂寞不消如酒 情寄与何人 却道相思依旧 知否 知否 草绿树红深透 这是一首以别离相思为题材之作,诠释为:“秋风加着秋雨骤然而来,绵绵不断;挥之不 去的寂寞和烦恼时时缠绕着我,这样的心情不是醪酒可以消除掉的;让我时时牵挂的人啊,我对你的那份相思苦恋依然如初,还是那摸的强烈、那摸的缠缠绵绵;而你知道吗?我们在一起相互嬉戏所依傍的草荫绿树,随着秋风的到来,再一次的被染红了,你还很好吗?! 应该说,以别离相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历代文人以此歌咏不绝,也不废脍炙人口的佳品。坦率的讲,就诗词创作而言,如果以此为题材再推出新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综观当前诗坛的一些此类作品,要麽无病呻吟、要麽落入俗套、要麽直白无味,可谓绝境矣!而黄河古渡口的这首《如梦令 寄秋》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它是在古老的题材上结出的新的奇葩。她的这首词是从秋风秋雨骤来,从而引起感情的波动开始展开的,随着感情网页的层层开启,作者的心扉渐渐的袒露,最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细读原词,不难发现,作者艺术之笔是十分灵活的,其笔下倾诉的文辞灵秀不呆板;清新不枯燥;婉转不直白。同时,她又善于调动环境物象,把自己的感情抒发镶嵌在特定的时空和空间(如秋风、秋雨、醪酒、绿草、红树等等)并使之为作品服务,从而使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简析: 1、别离相思情怀之凄苦,放置在秋风秋雨之际,加以渲染; 2、由于别离相思引起的许多寂寞和烦恼,无发端时便借酒浇 愁而使得寂寞和烦恼更加难以消除,挥之不去; 3、接着跟一句“情寄与何人”的自问句,给读者一悬念; 4、一句“却道相思依旧 ”使主题点破------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 恋依然如初; 5、尾句“草绿树红深透 ”托住全词,使整首词站立起来。我非常喜爱这一句,因为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略举几点: a、“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过的好吗? b、“草绿树红深透 ”了,天凉了,该加件衣裳。 c、“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思念我吗? d、“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该回来了吗? e、“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吗? f、“草绿树红深透 ”了,连草木都改变了颜色,但我的恋情却依然。 g、“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的心变了吗?我真担心啊! ......等等,不一而论。但我认为此处的注脚应为:“草绿树红深透 ”了, 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恋依然如初。 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层层的开启 ,一步步把读者引向其营造艺术之旅,使读到它得人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要有情,情要真挚。诗要灵空,空灵则秀。这是艺术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的基本法则和要追求的理想境地。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已经达到了这种完美无缺的境地。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黄河古渡口是一位勤奋而才华横溢的诗人,近一阶段来其创作态势极其旺盛且收获颇丰。最近读到了她的 《如梦令 寄秋》 感慨颇多。其原词为: 如梦令 寄秋   秋雨迎来风骤 寂寞不消如酒 情寄与何人 却道相思依旧 知否 知否 草绿树红深透 这是一首以别离相思为题材之作,诠释为:“秋风加着秋雨骤然而来,绵绵不断;挥之不 去的寂寞和烦恼时时缠绕着我,这样的心情不是醪酒可以消除掉的;让我时时牵挂的人啊,我对你的那份相思苦恋依然如初,还是那摸的强烈、那摸的缠缠绵绵;而你知道吗?我们在一起相互嬉戏所依傍的草荫绿树,随着秋风的到来,再一次的被染红了,你还很好吗?! 应该说,以别离相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历代文人以此歌咏不绝,也不废脍炙人口的佳品。坦率的讲,就诗词创作而言,如果以此为题材再推出新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综观当前诗坛的一些此类作品,要麽无病呻吟、要麽落入俗套、要麽直白无味,可谓绝境矣!而黄河古渡口的这首《如梦令 寄秋》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它是在古老的题材上结出的新的奇葩。她的这首词是从秋风秋雨骤来,从而引起感情的波动开始展开的,随着感情网页的层层开启,作者的心扉渐渐的袒露,最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细读原词,不难发现,作者艺术之笔是十分灵活的,其笔下倾诉的文辞灵秀不呆板;清新不枯燥;婉转不直白。同时,她又善于调动环境物象,把自己的感情抒发镶嵌在特定的时空和空间(如秋风、秋雨、醪酒、绿草、红树等等)并使之为作品服务,从而使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简析: 1、别离相思情怀之凄苦,放置在秋风秋雨之际,加以渲染; 2、由于别离相思引起的许多寂寞和烦恼,无发端时便借酒浇 愁而使得寂寞和烦恼更加难以消除,挥之不去; 3、接着跟一句“情寄与何人”的自问句,给读者一悬念; 4、一句“却道相思依旧 ”使主题点破------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 恋依然如初; 5、尾句“草绿树红深透 ”托住全词,使整首词站立起来。我非常喜爱这一句,因为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略举几点: a、“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过的好吗? b、“草绿树红深透 ”了,天凉了,该加件衣裳。 c、“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思念我吗? d、“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该回来了吗? e、“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吗? f、“草绿树红深透 ”了,连草木都改变了颜色,但我的恋情却依然。 g、“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的心变了吗?我真担心啊! ......等等,不一而论。但我认为此处的注脚应为:“草绿树红深透 ”了, 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恋依然如初。 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层层的开启 ,一步步把读者引向其营造艺术之旅,使读到它得人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要有情,情要真挚。诗要灵空,空灵则秀。这是艺术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的基本法则和要追求的理想境地。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已经达到了这种完美无缺的境地。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浅赏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 黄河古渡口是一位勤奋而才华横溢的诗人,近一阶段来其创作态势极其旺盛且收获颇丰。最近读到了她的 《如梦令 寄秋》 感慨颇多。其原词为: 如梦令 寄秋   秋雨迎来风骤 寂寞不消如酒 情寄与何人 却道相思依旧 知否 知否 草绿树红深透 这是一首以别离相思为题材之作,诠释为:“秋风加着秋雨骤然而来,绵绵不断;挥之不 去的寂寞和烦恼时时缠绕着我,这样的心情不是醪酒可以消除掉的;让我时时牵挂的人啊,我对你的那份相思苦恋依然如初,还是那摸的强烈、那摸的缠缠绵绵;而你知道吗?我们在一起相互嬉戏所依傍的草荫绿树,随着秋风的到来,再一次的被染红了,你还很好吗?! 应该说,以别离相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历代文人以此歌咏不绝,也不废脍炙人口的佳品。坦率的讲,就诗词创作而言,如果以此为题材再推出新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综观当前诗坛的一些此类作品,要麽无病呻吟、要麽落入俗套、要麽直白无味,可谓绝境矣!而黄河古渡口的这首《如梦令 寄秋》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它是在古老的题材上结出的新的奇葩。她的这首词是从秋风秋雨骤来,从而引起感情的波动开始展开的,随着感情网页的层层开启,作者的心扉渐渐的袒露,最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细读原词,不难发现,作者艺术之笔是十分灵活的,其笔下倾诉的文辞灵秀不呆板;清新不枯燥;婉转不直白。同时,她又善于调动环境物象,把自己的感情抒发镶嵌在特定的时空和空间(如秋风、秋雨、醪酒、绿草、红树等等)并使之为作品服务,从而使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简析: 1、别离相思情怀之凄苦,放置在秋风秋雨之际,加以渲染; 2、由于别离相思引起的许多寂寞和烦恼,无发端时便借酒浇 愁而使得寂寞和烦恼更加难以消除,挥之不去; 3、接着跟一句“情寄与何人”的自问句,给读者一悬念; 4、一句“却道相思依旧 ”使主题点破------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 恋依然如初; 5、尾句“草绿树红深透 ”托住全词,使整首词站立起来。我非常喜爱这一句,因为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略举几点: a、“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过的好吗? b、“草绿树红深透 ”了,天凉了,该加件衣裳。 c、“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思念我吗? d、“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该回来了吗? e、“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吗? f、“草绿树红深透 ”了,连草木都改变了颜色,但我的恋情却依然。 g、“草绿树红深透 ”了,你的心变了吗?我真担心啊! ......等等,不一而论。但我认为此处的注脚应为:“草绿树红深透 ”了, 让我时时牵挂得人啊,我对你的那份苦恋依然如初。 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层层的开启 ,一步步把读者引向其营造艺术之旅,使读到它得人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要有情,情要真挚。诗要灵空,空灵则秀。这是艺术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的基本法则和要追求的理想境地。黄河古渡口的《如梦令 寄秋》已经达到了这种完美无缺的境地。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老韩有两个女儿,大的叫琴,小的叫月儿。月儿很聪慧,比琴小三岁,在县中学上学。韩家出事后,月儿便赶回了家。娘走了,姐也走了,家里就剩下老父亲一人,孤零零地。月儿便退了学,在家侍奉父亲。 头一次见到月儿 ,是在一天的黄昏。那天的落日很圆,把整个西天映的通红。天渐渐的暗淡下来,生产队饲养棚的烟筒又冒起了青烟,我知道那是老韩在烧炕。当我走进屋时,见一个姑娘正跟老韩说话,见我进来,转过身来问我:“你是高大哥吧?”我说:“是。”她回头看了老韩一眼,说:“听父亲说是你救了我姐,谢谢你。”听了这句话我才知道,眼前这位姑娘是老韩家的二丫头。我说:“不用,其实琴是个好姑 娘。”“我姐,她不......”话没说完,月儿哭了,消瘦的肩膀一抖一抖的。 月儿比琴长的好看,小圆脸儿,红扑扑的,嘴角还挂着一对浅浅的酒窝儿,脖子上系一条红纱巾,招人喜欢。我说:“不上学啦?”“不上啦。”“都读中学啦,是不是太可惜!”“没啥,这年月上完中学又能怎样。”是啊,那个没有文化的年代,读书了又能怎样。我忽然发觉,眼前这个姑娘是有些头脑的,起码心里很透灵。 没过几天我便发觉,月儿挺能干。每天在队上劳动外,还要操持家务。饭做好后,还要给 父亲送到饲养棚。这样就省得老韩瘸着腿回家了。闲暇来没事,还陪父亲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她在县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 一天老韩跟我说:“你跟月儿说说,让她回学校念书吧。我知道,她心里放不下念书啊!”我认为老韩说的对,表示试试看。那天,我跟月儿说起上学的事,告诉她她父亲希望她回学校继续读书。月儿老半天没言语,后来问我:“高大哥,你从大城市来,城里的大楼有多高?”于是我跟她讲了城市的高楼、宽宽的马路和美丽的公园。月儿听后又沉默了老半天,最后说:“算了吧,看俺这个家。” 一天晚上,社员们都到队部记工分,队长说:“有件事大家商量一下,宝财跑了,他娘眼 都急瞎了,需人照顾,看看谁把这事管一下。”社员们对宝财有看法,都不言语。队长接着说:“照顾孤寡老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咱们乡里乡亲的,不能不管啊!”又是一阵的沉默。 队长见还没人应,有些着急,“觉悟呢,感情呢,都喂狗了吗!”这是月儿站出来说:“要不 我来管吧。” 听到这话,大家都有些惊讶。队长说:“你、你、行吗......”。月儿说:“怎不行,不就一个老人吗,我做饭多加一瓢水不就得啦。”队长见也没别的办法,事就这样定了。 这事很快传遍全村。有人说,宝财把她家糟践成这样子,月儿没囊气。有人说,月儿做的对,是个好孩子。 好也罢,赖也罢,月儿也不去理。田里的、家里的、宝财家的她都操持起来,整天忙忙碌碌的。宝财娘过意不去,说;“闺女,俺们对不住你全家啊!”说着便呜咽起来。月儿说:“大娘,这不关咱的事,事总的过去,爱怎怎的吧。” 日子一天天的过,转眼就是一年。一年里,村上的人们时常看到月儿忙碌的身影。入冬时,老韩遇到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天,村里来了一辆小轿车。车上下来一个老军人,向人们打听老韩家住哪儿。于是,人们便领他去找老韩。没成想,老汉一见到这个老军人,一声“团长”没喊出口,便一头扑在他怀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原来这个老军人是老韩在部队的团长,老韩是他的警卫员,当年清风店战役时,老韩就是因救团长而负的伤。那天,仗打的十分激烈,一颗炮弹非啸过来,老韩凭着军人的警觉 意识到要出事。他一把把团长拉倒,一下子扑到团长身上。团长得救,而老 韩却落了一条残腿。老韩住进了后方医院,伤养好后,部队已经打过江南。老韩便复员回家。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团长现已升任军区的副司令员,这次是专程来看望老韩的。副司令员在村里住了两天,知道了老韩家发生的一切,不由地一阵阵的咿欤。 尽管如此,这两天老韩十分高兴,瘸腿似乎比往常好了许多。月儿更是高兴,沏茶、做饭、斟酒忙的不可开交。这两天首长提出要把老韩和月儿带走,老韩说:“别了团长,咱都这把年岁了, 不给部队添麻烦啦。”副司令员说:“你是革命的功臣,你应该生活的更好些。咱部队有疗养院, 你去住那儿。月儿还继续念书。”加上地方的党组织做工作,老韩总算答应了。但跟月儿一说,月儿死活不答应。她说:“我要走了,谁来照顾宝财娘。” 月儿终于没走,留了下来。老韩走的那天乡亲们到村口送他,老韩看了月儿老半天,眼里湿漉漉的,叹了一声,才登上了车。 车开走了,月儿似乎想起了什麽,在车后追了起来。车走的很远了,月儿登上汉武垣城的断墙,向远处招手。 我看见,风吹起了她脖子上系的那条红纱巾,城墙上顿时出现一道耀眼的彩虹......     作者: 五台闲僧 2005-12-13 07:44   回复此发言   --------------------------------------------------------------------------------       --------------------------------------------------------------------------------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老韩有两个女儿,大的叫琴,小的叫月儿。月儿很聪慧,比琴小三岁,在县中学上学。韩家出事后,月儿便赶回了家。娘走了,姐也走了,家里就剩下老父亲一人,孤零零地。月儿便退了学,在家侍奉父亲。 头一次见到月儿 ,是在一天的黄昏。那天的落日很圆,把整个西天映的通红。天渐渐的暗淡下来,生产队饲养棚的烟筒又冒起了青烟,我知道那是老韩在烧炕。当我走进屋时,见一个姑娘正跟老韩说话,见我进来,转过身来问我:“你是高大哥吧?”我说:“是。”她回头看了老韩一眼,说:“听父亲说是你救了我姐,谢谢你。”听了这句话我才知道,眼前这位姑娘是老韩家的二丫头。我说:“不用,其实琴是个好姑 娘。”“我姐,她不......”话没说完,月儿哭了,消瘦的肩膀一抖一抖的。 月儿比琴长的好看,小圆脸儿,红扑扑的,嘴角还挂着一对浅浅的酒窝儿,脖子上系一条红纱巾,招人喜欢。我说:“不上学啦?”“不上啦。”“都读中学啦,是不是太可惜!”“没啥,这年月上完中学又能怎样。”是啊,那个没有文化的年代,读书了又能怎样。我忽然发觉,眼前这个姑娘是有些头脑的,起码心里很透灵。 没过几天我便发觉,月儿挺能干。每天在队上劳动外,还要操持家务。饭做好后,还要给 父亲送到饲养棚。这样就省得老韩瘸着腿回家了。闲暇来没事,还陪父亲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她在县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 一天老韩跟我说:“你跟月儿说说,让她回学校念书吧。我知道,她心里放不下念书啊!”我认为老韩说的对,表示试试看。那天,我跟月儿说起上学的事,告诉她她父亲希望她回学校继续读书。月儿老半天没言语,后来问我:“高大哥,你从大城市来,城里的大楼有多高?”于是我跟她讲了城市的高楼、宽宽的马路和美丽的公园。月儿听后又沉默了老半天,最后说:“算了吧,看俺这个家。” 一天晚上,社员们都到队部记工分,队长说:“有件事大家商量一下,宝财跑了,他娘眼 都急瞎了,需人照顾,看看谁把这事管一下。”社员们对宝财有看法,都不言语。队长接着说:“照顾孤寡老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咱们乡里乡亲的,不能不管啊!”又是一阵的沉默。 队长见还没人应,有些着急,“觉悟呢,感情呢,都喂狗了吗!”这是月儿站出来说:“要不 我来管吧。” 听到这话,大家都有些惊讶。队长说:“你、你、行吗......”。月儿说:“怎不行,不就一个老人吗,我做饭多加一瓢水不就得啦。”队长见也没别的办法,事就这样定了。 这事很快传遍全村。有人说,宝财把她家糟践成这样子,月儿没囊气。有人说,月儿做的对,是个好孩子。 好也罢,赖也罢,月儿也不去理。田里的、家里的、宝财家的她都操持起来,整天忙忙碌碌的。宝财娘过意不去,说;“闺女,俺们对不住你全家啊!”说着便呜咽起来。月儿说:“大娘,这不关咱的事,事总的过去,爱怎怎的吧。” 日子一天天的过,转眼就是一年。一年里,村上的人们时常看到月儿忙碌的身影。入冬时,老韩遇到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天,村里来了一辆小轿车。车上下来一个老军人,向人们打听老韩家住哪儿。于是,人们便领他去找老韩。没成想,老汉一见到这个老军人,一声“团长”没喊出口,便一头扑在他怀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原来这个老军人是老韩在部队的团长,老韩是他的警卫员,当年清风店战役时,老韩就是因救团长而负的伤。那天,仗打的十分激烈,一颗炮弹非啸过来,老韩凭着军人的警觉 意识到要出事。他一把把团长拉倒,一下子扑到团长身上。团长得救,而老 韩却落了一条残腿。老韩住进了后方医院,伤养好后,部队已经打过江南。老韩便复员回家。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团长现已升任军区的副司令员,这次是专程来看望老韩的。副司令员在村里住了两天,知道了老韩家发生的一切,不由地一阵阵的咿欤。 尽管如此,这两天老韩十分高兴,瘸腿似乎比往常好了许多。月儿更是高兴,沏茶、做饭、斟酒忙的不可开交。这两天首长提出要把老韩和月儿带走,老韩说:“别了团长,咱都这把年岁了, 不给部队添麻烦啦。”副司令员说:“你是革命的功臣,你应该生活的更好些。咱部队有疗养院, 你去住那儿。月儿还继续念书。”加上地方的党组织做工作,老韩总算答应了。但跟月儿一说,月儿死活不答应。她说:“我要走了,谁来照顾宝财娘。” 月儿终于没走,留了下来。老韩走的那天乡亲们到村口送他,老韩看了月儿老半天,眼里湿漉漉的,叹了一声,才登上了车。 车开走了,月儿似乎想起了什麽,在车后追了起来。车走的很远了,月儿登上汉武垣城的断墙,向远处招手。 我看见,风吹起了她脖子上系的那条红纱巾,城墙上顿时出现一道耀眼的彩虹......     作者: 五台闲僧 2005-12-13 07:44   回复此发言   --------------------------------------------------------------------------------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老韩有两个女儿,大的叫琴,小的叫月儿。月儿很聪慧,比琴小三岁,在县中学上学。韩家出事后,月儿便赶回了家。娘走了,姐也走了,家里就剩下老父亲一人,孤零零地。月儿便退了学,在家侍奉父亲。 头一次见到月儿 ,是在一天的黄昏。那天的落日很圆,把整个西天映的通红。天渐渐的暗淡下来,生产队饲养棚的烟筒又冒起了青烟,我知道那是老韩在烧炕。当我走进屋时,见一个姑娘正跟老韩说话,见我进来,转过身来问我:“你是高大哥吧?”我说:“是。”她回头看了老韩一眼,说:“听父亲说是你救了我姐,谢谢你。”听了这句话我才知道,眼前这位姑娘是老韩家的二丫头。我说:“不用,其实琴是个好姑 娘。”“我姐,她不......”话没说完,月儿哭了,消瘦的肩膀一抖一抖的。 月儿比琴长的好看,小圆脸儿,红扑扑的,嘴角还挂着一对浅浅的酒窝儿,脖子上系一条红纱巾,招人喜欢。我说:“不上学啦?”“不上啦。”“都读中学啦,是不是太可惜!”“没啥,这年月上完中学又能怎样。”是啊,那个没有文化的年代,读书了又能怎样。我忽然发觉,眼前这个姑娘是有些头脑的,起码心里很透灵。 没过几天我便发觉,月儿挺能干。每天在队上劳动外,还要操持家务。饭做好后,还要给 父亲送到饲养棚。这样就省得老韩瘸着腿回家了。闲暇来没事,还陪父亲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她在县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 一天老韩跟我说:“你跟月儿说说,让她回学校念书吧。我知道,她心里放不下念书啊!”我认为老韩说的对,表示试试看。那天,我跟月儿说起上学的事,告诉她她父亲希望她回学校继续读书。月儿老半天没言语,后来问我:“高大哥,你从大城市来,城里的大楼有多高?”于是我跟她讲了城市的高楼、宽宽的马路和美丽的公园。月儿听后又沉默了老半天,最后说:“算了吧,看俺这个家。” 一天晚上,社员们都到队部记工分,队长说:“有件事大家商量一下,宝财跑了,他娘眼 都急瞎了,需人照顾,看看谁把这事管一下。”社员们对宝财有看法,都不言语。队长接着说:“照顾孤寡老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咱们乡里乡亲的,不能不管啊!”又是一阵的沉默。 队长见还没人应,有些着急,“觉悟呢,感情呢,都喂狗了吗!”这是月儿站出来说:“要不 我来管吧。” 听到这话,大家都有些惊讶。队长说:“你、你、行吗......”。月儿说:“怎不行,不就一个老人吗,我做饭多加一瓢水不就得啦。”队长见也没别的办法,事就这样定了。 这事很快传遍全村。有人说,宝财把她家糟践成这样子,月儿没囊气。有人说,月儿做的对,是个好孩子。 好也罢,赖也罢,月儿也不去理。田里的、家里的、宝财家的她都操持起来,整天忙忙碌碌的。宝财娘过意不去,说;“闺女,俺们对不住你全家啊!”说着便呜咽起来。月儿说:“大娘,这不关咱的事,事总的过去,爱怎怎的吧。” 日子一天天的过,转眼就是一年。一年里,村上的人们时常看到月儿忙碌的身影。入冬时,老韩遇到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天,村里来了一辆小轿车。车上下来一个老军人,向人们打听老韩家住哪儿。于是,人们便领他去找老韩。没成想,老汉一见到这个老军人,一声“团长”没喊出口,便一头扑在他怀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原来这个老军人是老韩在部队的团长,老韩是他的警卫员,当年清风店战役时,老韩就是因救团长而负的伤。那天,仗打的十分激烈,一颗炮弹非啸过来,老韩凭着军人的警觉 意识到要出事。他一把把团长拉倒,一下子扑到团长身上。团长得救,而老 韩却落了一条残腿。老韩住进了后方医院,伤养好后,部队已经打过江南。老韩便复员回家。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团长现已升任军区的副司令员,这次是专程来看望老韩的。副司令员在村里住了两天,知道了老韩家发生的一切,不由地一阵阵的咿欤。 尽管如此,这两天老韩十分高兴,瘸腿似乎比往常好了许多。月儿更是高兴,沏茶、做饭、斟酒忙的不可开交。这两天首长提出要把老韩和月儿带走,老韩说:“别了团长,咱都这把年岁了, 不给部队添麻烦啦。”副司令员说:“你是革命的功臣,你应该生活的更好些。咱部队有疗养院, 你去住那儿。月儿还继续念书。”加上地方的党组织做工作,老韩总算答应了。但跟月儿一说,月儿死活不答应。她说:“我要走了,谁来照顾宝财娘。” 月儿终于没走,留了下来。老韩走的那天乡亲们到村口送他,老韩看了月儿老半天,眼里湿漉漉的,叹了一声,才登上了车。 车开走了,月儿似乎想起了什麽,在车后追了起来。车走的很远了,月儿登上汉武垣城的断墙,向远处招手。 我看见,风吹起了她脖子上系的那条红纱巾,城墙上顿时出现一道耀眼的彩虹......     作者: 五台闲僧 2005-12-13 07:44   回复此发言   --------------------------------------------------------------------------------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老韩有两个女儿,大的叫琴,小的叫月儿。月儿很聪慧,比琴小三岁,在县中学上学。韩家出事后,月儿便赶回了家。娘走了,姐也走了,家里就剩下老父亲一人,孤零零地。月儿便退了学,在家侍奉父亲。 头一次见到月儿 ,是在一天的黄昏。那天的落日很圆,把整个西天映的通红。天渐渐的暗淡下来,生产队饲养棚的烟筒又冒起了青烟,我知道那是老韩在烧炕。当我走进屋时,见一个姑娘正跟老韩说话,见我进来,转过身来问我:“你是高大哥吧?”我说:“是。”她回头看了老韩一眼,说:“听父亲说是你救了我姐,谢谢你。”听了这句话我才知道,眼前这位姑娘是老韩家的二丫头。我说:“不用,其实琴是个好姑 娘。”“我姐,她不......”话没说完,月儿哭了,消瘦的肩膀一抖一抖的。 月儿比琴长的好看,小圆脸儿,红扑扑的,嘴角还挂着一对浅浅的酒窝儿,脖子上系一条红纱巾,招人喜欢。我说:“不上学啦?”“不上啦。”“都读中学啦,是不是太可惜!”“没啥,这年月上完中学又能怎样。”是啊,那个没有文化的年代,读书了又能怎样。我忽然发觉,眼前这个姑娘是有些头脑的,起码心里很透灵。 没过几天我便发觉,月儿挺能干。每天在队上劳动外,还要操持家务。饭做好后,还要给 父亲送到饲养棚。这样就省得老韩瘸着腿回家了。闲暇来没事,还陪父亲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她在县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 一天老韩跟我说:“你跟月儿说说,让她回学校念书吧。我知道,她心里放不下念书啊!”我认为老韩说的对,表示试试看。那天,我跟月儿说起上学的事,告诉她她父亲希望她回学校继续读书。月儿老半天没言语,后来问我:“高大哥,你从大城市来,城里的大楼有多高?”于是我跟她讲了城市的高楼、宽宽的马路和美丽的公园。月儿听后又沉默了老半天,最后说:“算了吧,看俺这个家。” 一天晚上,社员们都到队部记工分,队长说:“有件事大家商量一下,宝财跑了,他娘眼 都急瞎了,需人照顾,看看谁把这事管一下。”社员们对宝财有看法,都不言语。队长接着说:“照顾孤寡老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咱们乡里乡亲的,不能不管啊!”又是一阵的沉默。 队长见还没人应,有些着急,“觉悟呢,感情呢,都喂狗了吗!”这是月儿站出来说:“要不 我来管吧。” 听到这话,大家都有些惊讶。队长说:“你、你、行吗......”。月儿说:“怎不行,不就一个老人吗,我做饭多加一瓢水不就得啦。”队长见也没别的办法,事就这样定了。 这事很快传遍全村。有人说,宝财把她家糟践成这样子,月儿没囊气。有人说,月儿做的对,是个好孩子。 好也罢,赖也罢,月儿也不去理。田里的、家里的、宝财家的她都操持起来,整天忙忙碌碌的。宝财娘过意不去,说;“闺女,俺们对不住你全家啊!”说着便呜咽起来。月儿说:“大娘,这不关咱的事,事总的过去,爱怎怎的吧。” 日子一天天的过,转眼就是一年。一年里,村上的人们时常看到月儿忙碌的身影。入冬时,老韩遇到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天,村里来了一辆小轿车。车上下来一个老军人,向人们打听老韩家住哪儿。于是,人们便领他去找老韩。没成想,老汉一见到这个老军人,一声“团长”没喊出口,便一头扑在他怀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原来这个老军人是老韩在部队的团长,老韩是他的警卫员,当年清风店战役时,老韩就是因救团长而负的伤。那天,仗打的十分激烈,一颗炮弹非啸过来,老韩凭着军人的警觉 意识到要出事。他一把把团长拉倒,一下子扑到团长身上。团长得救,而老 韩却落了一条残腿。老韩住进了后方医院,伤养好后,部队已经打过江南。老韩便复员回家。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团长现已升任军区的副司令员,这次是专程来看望老韩的。副司令员在村里住了两天,知道了老韩家发生的一切,不由地一阵阵的咿欤。 尽管如此,这两天老韩十分高兴,瘸腿似乎比往常好了许多。月儿更是高兴,沏茶、做饭、斟酒忙的不可开交。这两天首长提出要把老韩和月儿带走,老韩说:“别了团长,咱都这把年岁了, 不给部队添麻烦啦。”副司令员说:“你是革命的功臣,你应该生活的更好些。咱部队有疗养院, 你去住那儿。月儿还继续念书。”加上地方的党组织做工作,老韩总算答应了。但跟月儿一说,月儿死活不答应。她说:“我要走了,谁来照顾宝财娘。” 月儿终于没走,留了下来。老韩走的那天乡亲们到村口送他,老韩看了月儿老半天,眼里湿漉漉的,叹了一声,才登上了车。 车开走了,月儿似乎想起了什麽,在车后追了起来。车走的很远了,月儿登上汉武垣城的断墙,向远处招手。 我看见,风吹起了她脖子上系的那条红纱巾,城墙上顿时出现一道耀眼的彩虹......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月儿(知青生活漫记) 老韩有两个女儿,大的叫琴,小的叫月儿。月儿很聪慧,比琴小三岁,在县中学上学。韩家出事后,月儿便赶回了家。娘走了,姐也走了,家里就剩下老父亲一人,孤零零地。月儿便退了学,在家侍奉父亲。 头一次见到月儿 ,是在一天的黄昏。那天的落日很圆,把整个西天映的通红。天渐渐的暗淡下来,生产队饲养棚的烟筒又冒起了青烟,我知道那是老韩在烧炕。当我走进屋时,见 一个姑娘正跟老韩说话,见我进来,转过身来问我:“你是高大哥吧?”我说:“是。”她回头看了老韩一眼,说:“听父亲说是你救了我姐,谢谢你。”听了这句话我才知道,眼前这位姑娘是老韩家的二丫头。我说:“不用,其实琴是个好姑娘。”“我姐,她不......”话没说完,月儿哭了,消瘦的肩膀一抖一抖的。 月儿比琴长的好看,小圆脸儿,红扑扑的,嘴角还挂着一对浅浅的酒窝儿,脖子上系一条红纱巾,招人喜欢。我说:“不上学啦?”“不上啦。”“都读中学啦,是不是太可惜!”“没啥,这年月上完中学又能怎样。”是啊,那个没有文化的年代,读书了又能怎样。我忽然 发觉,眼前这个姑娘是有些头脑的,起码心里很透灵。 没过几天我便发觉,月儿挺能干。每天在队上劳动外,还要操持家务。饭做好后,还要给父亲送到饲养棚。这样就省得老韩瘸着腿回家了。闲暇来没事,还陪父亲聊天。说的最多的是 她在县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 一天老韩跟我说:“你跟月儿说说,让她回学校念书吧。我知道,她心里放不下念书啊!” 我认为老韩说的对,表示试试看。那天,我跟月儿说起上学的事,告诉她她父亲希望她回学校继续读书。月儿老半天没言语,后来问我:“高大哥,你从大城市来,城里的大楼有多高?”于是我跟她讲了城市的高楼、宽宽的马路和美丽的公园。月儿听后又沉默了老半天,最后说:“ 算了吧,看俺这个家。” 一天晚上,社员们都到队部记工分,队长说:“有件事大家商量一下,宝财跑了,他娘眼都急瞎了,需人照顾,看看谁把这事管一下。”社员们对宝财有看法,都不言语。队长接着说:“照顾孤寡老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咱们乡里乡亲的,不能不管啊!”又是一阵的沉默。 队长见还没人应,有些着急,“觉悟呢,感情呢,都喂狗了吗!”这是月儿站出来说:“要不 我来管吧。”听到这话,大家都有些惊讶。队长说:“你、你、行吗......”。月儿说:“怎不行,不就一个老人吗,我做饭多加一瓢水不就得啦。”队长见也没别的办法,事就这样定了。 这事很快传遍全村。有人说,宝财把她家糟践成这样子,月儿没囊气。有人说,月儿做的对,是个好孩子。好也罢,赖也罢,月儿也不去理。田里的、家里的、宝财家的她都操持起来,整天忙忙碌碌 的。宝财娘过意不去,说;“闺女,俺们对不住你全家啊!”说着便呜咽起来。月儿说:“大娘,这不关咱的事,事总的过去,爱怎怎的吧。” 日子一天天的过,转眼就是一年。一年里,村上的人们时常看到月儿忙碌的身影。入冬时,老韩遇到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天,村里来了一辆小轿车。车上下来一个老军人,向人们打听老韩 家住哪儿。于是,人们便领他去找老韩。没成想,老韩一见到这个老军人,一声“团长”没喊出口,便一头扑在他怀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原来这个老军人是老韩在部队的团长,老韩是他的警卫员, 当年清风店战役时,老韩就是因救团长而负的伤。那天,仗打的十分激烈,一颗炮弹飞啸过来,老韩凭着军人的警觉 意识到要出事。他一把把团长拉倒,一下子扑到团长身上。团长得救,而老韩却落了一条残腿。老韩住进了后方医院,伤养好后,部队已经打过江南。老韩便复员回家。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团长现已升任军区的副司令员,这次是专程来看望老韩的。副司令员在村里住 了两天,知道了老韩家发生的一切,不由地一阵阵的咿欤。 尽管如此,这两天老韩十分高兴,瘸腿似乎比往常好了许多。月儿更是高兴,沏茶、做饭、斟酒忙的不可开交。这两天首长提出要把老韩和月儿带走,老韩说:“别了团长,咱都这把年岁了,不给部队添麻烦啦。”副司令员说:“你是革命的功臣,你应该生活的更好些。咱部队有疗养院, 你去住那儿。月儿还继续念书。”加上地方的党组织做工作,老韩总算答应了。但跟月儿一说,月 儿死活不答应。她说:“我要走了,谁来照顾宝财娘。”
垣城战报(知青生活漫记) 垣城战报(知青生活漫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插队到华北平原古汉武垣城脚下的一个村庄。汉武垣城建在汉武帝时,千百年的风雨变幻已使古城变为废墟,但那高高地城墙还断断续续的残存着。 这个村子是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村里还有一个报社,编辑一份村级报------《垣城战报》。 这份报,八开两面,油印。编报的两个个人,一个是村团支部书记兼任负责人;另一位是个插队知青。报虽不大,但栏目不少,除了登村里新闻外,还设有寻人(物、家畜)启示一类。小报每周出三期,每期都在最下脚搞一个文艺专栏,发表诗歌、快板和三句半的作品。记得战报登过一首诗歌:“贫下中农上战场,一切听从党中央,阶级敌人敢捣蛋,坚决把他毙来枪。”诗歌的作者是那位知青编辑。一天吃早饭,我问他“毙来枪”是啥意思。他说是为了押韵,只能把“来枪毙”写成“毙来枪”。知青们听了都哧哧地乐。恰在这是,知青老周剥山药皮,没拿稳掉在地上,他拣起来说:“你若要是再捣蛋,我也把你毙来枪。”大伙轰地大笑起来,有的把饭都喷出来了。 报纸负责人姓刘,二十四五岁,人挺老成,在公社中学念了一年初中,因家里没劳力,便回到村里。文化随不高,字却写的挺好,战报的大部分蜡纸都由他刻写。他除了编报,还经常给省报和地区报写稿,但一篇也没被采用,为此他很苦恼。有一次他找到我,说:“听说你在报上发表过文章,你给看看我写的这一篇行不行。”他这篇稿子写生产对种小麦的事。我说:“事本身不错,但稿子发表不了。”他问我为什麽,我说:“麦子都种完了,报纸上一般就不再用这类稿件了,并且你写的像篇种麦总结。”我看他有些失望,便给他出主意说:“这两天社员们正忙着在田边地头和道沟里抢种小麦,为的是不浪费一寸土地,争取多打一粒粮。这事对别的地方有指导意义,你不妨试试。”他当天就把稿子做好寄走。没过几天,稿子在地区报上登出来。为这事他挺感激我。他给村党支部打报告,要求把我调到报社工作。村里没批准,他见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另一个编辑姓齐,我们在一个集体户生活,早我一年到农村。人个子不高,挺精神,也有些文采。那一年大旱,社员们白天黑夜地在田里劳动,连学校的小学生都端盆上阵。为此,他写了一首诗登在战报上。诗写的很有气派:“挑灯夜战斗旱魔,千里放怀战歌,地龙喷吐玉琼液,犹如天公倾银河。不怕鬼,不怕魔,工农奋起齐挥戈,机声响处魔退却,一片欣然逐失波。”村支书读了这首诗后很高兴,大加赞赏,他叫人把“不怕鬼,不怕魔,工农奋起齐挥戈”一句写成打字,横挂在村街口的砖坊上。 《垣城战报》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质量不甚高,却起到鼓舞群众、教育群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记得每一期印出来,社员们在劳动之隙坐下来,由一个识字的念给大家听。因为写的是他们自己干的事,也发生在自己村上,都爱听、爱看。记得第四生产队有婆媳俩,为一些灶头炕尾的事闹起了矛盾,经常吵架。战报上就发表一篇《说说这婆媳俩》的文章。文章通过分析婆媳俩的是与非后,建议他们应共同携手,勤俭持家,把日子过好。文章登出后,婆媳俩再到队里干活,都觉得害羞,低人一等。又经过左邻右舍一做工作,俩人便和好如初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常想,现在农村群众的生活较前也好多了,但谁来做这类大家都喜欢的事情呢?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周末要下班时,公务员小夏送来一件大信封,打开后是一张印刷十分精美的散发着幽香的大红请柬:“明晚紫雅大酒店,老朋友们集会,恭请大驾光临。”落款是华茂集团总裁董振国。看到这张请柬我不由得一怔。董振国虽说跟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但这些年来没什麽来往,只是在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发了。 振国是当年我插队时集体户的战友。这些年每提到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楚。读高中时他高我一届,是学校响当当的红卫兵首领。他带领红卫兵在社会上闯了一通后,大旗一挥领着一班同学奔赴到了农村。他走时,我到车站送他,他说:“我先到广阔天地等你,”我高中毕业那年,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母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汇报下乡锻炼的生活。他讲了刚到农村时分不请麦苗、韭菜;煮饭用砖头压锅盖的笑话。讲的更多的是怎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练红心、唱战歌、挥牛鞭战天斗地的经过。这些无疑对我们这些热血骚动的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的一番鼓动性的演讲把一百多名学生带到了农村。我便跟着他到了那个村庄。 在农村时,振国处处要强好生,热情极高。每天早晨,我们早已习惯睡懒觉,而他却早早起床,领起筐头出去。当我们起床时,他把拣的满满一筐粪背回。到上工时,他便交到生产队,因此多次受到村代表老韩的表扬。我到村上那年,他一被村支部列为培养对象,担任民兵连副连长。他的宿舍床头挂着一只自动步枪,隔三差五取下来擦拭,知青们都羡慕他。 七十年代初,全国站备观念强,每到秋后,田里的活忙完,民兵们便集合起来训练。振国是民兵干部,十分积极。清晨,天没亮,他便到连部吹集合号。嘹亮的铜号声立即打破村庄寂静的黎明。那年冬天,雪下的大也勤。天冷的受不了,但振国在地上一爬就几个小时,手脚都冻伤。 年底,由于我们连队训练的好,军分区和武装部首长来村上,检阅民兵训练情况,全县的武装干部和民兵代表也前来观摩。这次振国出尽了风头。150米卧射、100跪射、50米立射,小战术、爆破演习,门门都得了优秀。没想到实弹投弹时出了问题。有一个女知青,由于心情紧张,把拉出弦的手榴弹甩到背后,冒烟得手榴弹把大伙吓呆了,情况十分危急。这是振国突然从战壕越出,扑向要爆炸的燃弹。鬼使神差,这枚手榴弹没爆炸。振国拣了条性命,我们知青出了个英雄。军分区首长激动的握着他得手,说:“英雄!时代的英雄!”之后,振国的事迹传开了,军区予以通令嘉奖,号召民兵们向他学习。军报第一版也刊登他的事迹,还专配了照片。这一年振国好戏连台,先是入了党,随之出席了全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发了言。元旦过后,他被军区保送入伍,直接担任了解放军某部排长。 振国到部队后,给我写过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豪情壮志。并对我一番鼓励。我那时真羡慕他,相信他会前途光明。果然没两年,他就提升为连指导员。 七九年我已回城参加工作。一天得到一个消息,振国被开除军籍了,原因是作为指导员,在对越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怕死自伤。当时我真不感相信这个消息。振国是这种人吗?但后来细想一番似乎又有可能。我到他家去看他,他光着膀子懊丧地坐在马扎上狠命的抽烟。我们相对无言,沉默了许久。最后告辞时我说:“振国,这些年你太顺了。这句话,也是几天来我对振国思索考虑得出的结论。 他听了我的话,不知为什麽摆了摆头说:”你先别走,这麽多年了,有句话我要告诉你,在农村时,《三家巷》那件事是我跟老汉报告的,才来了个大搜查,请你原谅。“ 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子,这是我从来没想到的。 我问:“那你为什麽?” 他说:“我怕蒲柳跟你好。” ......,........ 这多年来,振国的告密行为,使我心灵上早已结痂的伤痕又流了血,我真的不愿再见到他。只是在朋友们的谈论中知道,他这些年奔深圳、走海南,结识了一批神秘的人物,折腾的不善,竟也当上了老总。 振国 ,我真诚的祝福你终于又站了起来,但也暗暗的叮嘱你:人如果太顺了,往往会栽大跟斗。 那张散发着淡淡幽香的大红请柬,我随手仍进了废纸篓。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周末要下班时,公务员小夏送来一件大信封,打开后是一张印刷十分精美的散发着幽香的大红请柬:“明晚紫雅大酒店,老朋友们集会,恭请大驾光临。”落款是华茂集团总裁董振国。看到这张请柬我不由得一怔。董振国虽说跟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但这些年来没什麽来往,只是在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发了。 振国是当年我插队时集体户的战友。这些年每提到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楚。读高中时他高我一届,是学校响当当的红卫兵首领。他带领红卫兵在社会上闯了一通后,大旗一挥领着一班同学奔赴到了农村。他走时,我到车站送他,他说:“我先到广阔天地等你,”我高中毕业那年,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母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汇报下乡锻炼的生活。他讲了刚到农村时分不请麦苗、韭菜;煮饭用砖头压锅盖的笑话。讲的更多的是怎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练红心、唱战歌、挥牛鞭战天斗地的经过。这些无疑对我们这些热血骚动的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的一番鼓动性的演讲把一百多名学生带到了农村。我便跟着他到了那个村庄。 在农村时,振国处处要强好生,热情极高。每天早晨,我们早已习惯睡懒觉,而他却早早起床,领起筐头出去。当我们起床时,他把拣的满满一筐粪背回。到上工时,他便交到生产队,因此多次受到村代表老韩的表扬。我到村上那年,他一被村支部列为培养对象,担任民兵连副连长。他的宿舍床头挂着一只自动步枪,隔三差五取下来擦拭,知青们都羡慕他。 七十年代初,全国站备观念强,每到秋后,田里的活忙完,民兵们便集合起来训练。振国是民兵干部,十分积极。清晨,天没亮,他便到连部吹集合号。嘹亮的铜号声立即打破村庄寂静的黎明。那年冬天,雪下的大也勤。天冷的受不了,但振国在地上一爬就几个小时,手脚都冻伤。 年底,由于我们连队训练的好,军分区和武装部首长来村上,检阅民兵训练情况,全县的武装干部和民兵代表也前来观摩。这次振国出尽了风头。150米卧射、100跪射、50米立射,小战术、爆破演习,门门都得了优秀。没想到实弹投弹时出了问题。有一个女知青,由于心情紧张,把拉出弦的手榴弹甩到背后,冒烟得手榴弹把大伙吓呆了,情况十分危急。这是振国突然从战壕越出,扑向要爆炸的燃弹。鬼使神差,这枚手榴弹没爆炸。振国拣了条性命,我们知青出了个英雄。军分区首长激动的握着他得手,说:“英雄!时代的英雄!”之后,振国的事迹传开了,军区予以通令嘉奖,号召民兵们向他学习。军报第一版也刊登他的事迹,还专配了照片。这一年振国好戏连台,先是入了党,随之出席了全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发了言。元旦过后,他被军区保送入伍,直接担任了解放军某部排长。 振国到部队后,给我写过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豪情壮志。并对我一番鼓励。我那时真羡慕他,相信他会前途光明。果然没两年,他就提升为连指导员。 七九年我已回城参加工作。一天得到一个消息,振国被开除军籍了,原因是作为指导员,在对越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怕死自伤。当时我真不感相信这个消息。振国是这种人吗?但后来细想一番似乎又有可能。我到他家去看他,他光着膀子懊丧地坐在马扎上狠命的抽烟。我们相对无言,沉默了许久。最后告辞时我说:“振国,这些年你太顺了。这句话,也是几天来我对振国思索考虑得出的结论。 他听了我的话,不知为什麽摆了摆头说:”你先别走,这麽多年了,有句话我要告诉你,在农村时,《三家巷》那件事是我跟老汉报告的,才来了个大搜查,请你原谅。“ 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子,这是我从来没想到的。 我问:“那你为什麽?” 他说:“我怕蒲柳跟你好。” ......,........ 这多年来,振国的告密行为,使我心灵上早已结痂的伤痕又流了血,我真的不愿再见到他。只是在朋友们的谈论中知道,他这些年奔深圳、走海南,结识了一批神秘的人物,折腾的不善,竟也当上了老总。 振国 ,我真诚的祝福你终于又站了起来,但也暗暗的叮嘱你:人如果太顺了,往往会栽大跟斗。 那张散发着淡淡幽香的大红请柬,我随手仍进了废纸篓。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周末要下班时,公务员小夏送来一件大信封,打开后是一张印刷十分精美的散发着幽香的大红请柬:“明晚紫雅大酒店,老朋友们集会,恭请大驾光临。”落款是华茂集团总裁董振国。看到这张请柬我不由得一怔。董振国虽说跟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但这些年来没什麽来往,只是在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发了。 振国是当年我插队时集体户的战友。这些年每提到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楚。读高中时他高我一届,是学校响当当的红卫兵首领。他带领红卫兵在社会上闯了一通后,大旗一挥领着一班同学奔赴到了农村。他走时,我到车站送他,他说:“我先到广阔天地等你,”我高中毕业那年,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母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汇报下乡锻炼的生活。他讲了刚到农村时分不请麦苗、韭菜;煮饭用砖头压锅盖的笑话。讲的更多的是怎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练红心、唱战歌、挥牛鞭战天斗地的经过。这些无疑对我们这些热血骚动的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的一番鼓动性的演讲把一百多名学生带到了农村。我便跟着他到了那个村庄。 在农村时,振国处处要强好生,热情极高。每天早晨,我们早已习惯睡懒觉,而他却早早起床,领起筐头出去。当我们起床时,他把拣的满满一筐粪背回。到上工时,他便交到生产队,因此多次受到村代表老韩的表扬。我到村上那年,他一被村支部列为培养对象,担任民兵连副连长。他的宿舍床头挂着一只自动步枪,隔三差五取下来擦拭,知青们都羡慕他。 七十年代初,全国站备观念强,每到秋后,田里的活忙完,民兵们便集合起来训练。振国是民兵干部,十分积极。清晨,天没亮,他便到连部吹集合号。嘹亮的铜号声立即打破村庄寂静的黎明。那年冬天,雪下的大也勤。天冷的受不了,但振国在地上一爬就几个小时,手脚都冻伤。 年底,由于我们连队训练的好,军分区和武装部首长来村上,检阅民兵训练情况,全县的武装干部和民兵代表也前来观摩。这次振国出尽了风头。150米卧射、100跪射、50米立射,小战术、爆破演习,门门都得了优秀。没想到实弹投弹时出了问题。有一个女知青,由于心情紧张,把拉出弦的手榴弹甩到背后,冒烟得手榴弹把大伙吓呆了,情况十分危急。这是振国突然从战壕越出,扑向要爆炸的燃弹。鬼使神差,这枚手榴弹没爆炸。振国拣了条性命,我们知青出了个英雄。军分区首长激动的握着他得手,说:“英雄!时代的英雄!”之后,振国的事迹传开了,军区予以通令嘉奖,号召民兵们向他学习。军报第一版也刊登他的事迹,还专配了照片。这一年振国好戏连台,先是入了党,随之出席了全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发了言。元旦过后,他被军区保送入伍,直接担任了解放军某部排长。 振国到部队后,给我写过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豪情壮志。并对我一番鼓励。我那时真羡慕他,相信他会前途光明。果然没两年,他就提升为连指导员。 七九年我已回城参加工作。一天得到一个消息,振国被开除军籍了,原因是作为指导员,在对越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怕死自伤。当时我真不感相信这个消息。振国是这种人吗?但后来细想一番似乎又有可能。我到他家去看他,他光着膀子懊丧地坐在马扎上狠命的抽烟。我们相对无言,沉默了许久。最后告辞时我说:“振国,这些年你太顺了。这句话,也是几天来我对振国思索考虑得出的结论。 他听了我的话,不知为什麽摆了摆头说:”你先别走,这麽多年了,有句话我要告诉你,在农村时,《三家巷》那件事是我跟老汉报告的,才来了个大搜查,请你原谅。“ 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子,这是我从来没想到的。 我问:“那你为什麽?” 他说:“我怕蒲柳跟你好。” ......,........ 这多年来,振国的告密行为,使我心灵上早已结痂的伤痕又流了血,我真的不愿再见到他。只是在朋友们的谈论中知道,他这些年奔深圳、走海南,结识了一批神秘的人物,折腾的不善,竟也当上了老总。 振国 ,我真诚的祝福你终于又站了起来,但也暗暗的叮嘱你:人如果太顺了,往往会栽大跟斗。 那张散发着淡淡幽香的大红请柬,我随手仍进了废纸篓。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周末要下班时,公务员小夏送来一件大信封,打开后是一张印刷十分精美的散发着幽香的大红请柬:“明晚紫雅大酒店,老朋友们集会,恭请大驾光临。”落款是华茂集团总裁董振国。看到这张请柬我不由得一怔。董振国虽说跟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但这些年来没什麽来往,只是在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发了。 振国是当年我插队时集体户的战友。这些年每提到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楚。读高中时他高我一届,是学校响当当的红卫兵首领。他带领红卫兵在社会上闯了一通后,大旗一挥领着一班同学奔赴到了农村。他走时,我到车站送他,他说:“我先到广阔天地等你,”我高中毕业那年,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母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汇报下乡锻炼的生活。他讲了刚到农村时分不请麦苗、韭菜;煮饭用砖头压锅盖的笑话。讲的更多的是怎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练红心、唱战歌、挥牛鞭战天斗地的经过。这些无疑对我们这些热血骚动的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的一番鼓动性的演讲把一百多名学生带到了农村。我便跟着他到了那个村庄。 在农村时,振国处处要强好生,热情极高。每天早晨,我们早已习惯睡懒觉,而他却早早起床,领起筐头出去。当我们起床时,他把拣的满满一筐粪背回。到上工时,他便交到生产队,因此多次受到村代表老韩的表扬。我到村上那年,他一被村支部列为培养对象,担任民兵连副连长。他的宿舍床头挂着一只自动步枪,隔三差五取下来擦拭,知青们都羡慕他。 七十年代初,全国站备观念强,每到秋后,田里的活忙完,民兵们便集合起来训练。振国是民兵干部,十分积极。清晨,天没亮,他便到连部吹集合号。嘹亮的铜号声立即打破村庄寂静的黎明。那年冬天,雪下的大也勤。天冷的受不了,但振国在地上一爬就几个小时,手脚都冻伤。 年底,由于我们连队训练的好,军分区和武装部首长来村上,检阅民兵训练情况,全县的武装干部和民兵代表也前来观摩。这次振国出尽了风头。150米卧射、100跪射、50米立射,小战术、爆破演习,门门都得了优秀。没想到实弹投弹时出了问题。有一个女知青,由于心情紧张,把拉出弦的手榴弹甩到背后,冒烟得手榴弹把大伙吓呆了,情况十分危急。这是振国突然从战壕越出,扑向要爆炸的燃弹。鬼使神差,这枚手榴弹没爆炸。振国拣了条性命,我们知青出了个英雄。军分区首长激动的握着他得手,说:“英雄!时代的英雄!”之后,振国的事迹传开了,军区予以通令嘉奖,号召民兵们向他学习。军报第一版也刊登他的事迹,还专配了照片。这一年振国好戏连台,先是入了党,随之出席了全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发了言。元旦过后,他被军区保送入伍,直接担任了解放军某部排长。 振国到部队后,给我写过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豪情壮志。并对我一番鼓励。我那时真羡慕他,相信他会前途光明。果然没两年,他就提升为连指导员。 七九年我已回城参加工作。一天得到一个消息,振国被开除军籍了,原因是作为指导员,在对越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怕死自伤。当时我真不感相信这个消息。振国是这种人吗?但后来细想一番似乎又有可能。我到他家去看他,他光着膀子懊丧地坐在马扎上狠命的抽烟。我们相对无言,沉默了许久。最后告辞时我说:“振国,这些年你太顺了。这句话,也是几天来我对振国思索考虑得出的结论。 他听了我的话,不知为什麽摆了摆头说:”你先别走,这麽多年了,有句话我要告诉你,在农村时,《三家巷》那件事是我跟老汉报告的,才来了个大搜查,请你原谅。“ 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子,这是我从来没想到的。 我问:“那你为什麽?” 他说:“我怕蒲柳跟你好。” ......,........ 这多年来,振国的告密行为,使我心灵上早已结痂的伤痕又流了血,我真的不愿再见到他。只是在朋友们的谈论中知道,他这些年奔深圳、走海南,结识了一批神秘的人物,折腾的不善,竟也当上了老总。 振国 ,我真诚的祝福你终于又站了起来,但也暗暗的叮嘱你:人如果太顺了,往往会栽大跟斗。 那张散发着淡淡幽香的大红请柬,我随手仍进了废纸篓。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周末要下班时,公务员小夏送来一件大信封,打开后是一张印刷十分精美的散发着幽香的大红请柬:“明晚紫雅大酒店,老朋友们集会,恭请大驾光临。”落款是华茂集团总裁董振国。看到这张请柬我不由得一怔。董振国虽说跟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但这些年来没什麽来往,只是在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发了。 振国是当年我插队时集体户的战友。这些年每提到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楚。读高中时他高我一届,是学校响当当的红卫兵首领。他带领红卫兵在社会上闯了一通后,大旗一挥领着一班同学奔赴到了农村。他走时,我到车站送他,他说:“我先到广阔天地等你,”我高中毕业那年,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母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汇报下乡锻炼的生活。他讲了刚到农村时分不请麦苗、韭菜;煮饭用砖头压锅盖的笑话。讲的更多的是怎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练红心、唱战歌、挥牛鞭战天斗地的经过。这些无疑对我们这些热血骚动的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的一番鼓动性的演讲把一百多名学生带到了农村。我便跟着他到了那个村庄。 在农村时,振国处处要强好生,热情极高。每天早晨,我们早已习惯睡懒觉,而他却早早起床,领起筐头出去。当我们起床时,他把拣的满满一筐粪背回。到上工时,他便交到生产队,因此多次受到村代表老韩的表扬。我到村上那年,他一被村支部列为培养对象,担任民兵连副连长。他的宿舍床头挂着一只自动步枪,隔三差五取下来擦拭,知青们都羡慕他。 七十年代初,全国站备观念强,每到秋后,田里的活忙完,民兵们便集合起来训练。振国是民兵干部,十分积极。清晨,天没亮,他便到连部吹集合号。嘹亮的铜号声立即打破村庄寂静的黎明。那年冬天,雪下的大也勤。天冷的受不了,但振国在地上一爬就几个小时,手脚都冻伤。 年底,由于我们连队训练的好,军分区和武装部首长来村上,检阅民兵训练情况,全县的武装干部和民兵代表也前来观摩。这次振国出尽了风头。150米卧射、100跪射、50米立射,小战术、爆破演习,门门都得了优秀。没想到实弹投弹时出了问题。有一个女知青,由于心情紧张,把拉出弦的手榴弹甩到背后,冒烟得手榴弹把大伙吓呆了,情况十分危急。这是振国突然从战壕越出,扑向要爆炸的燃弹。鬼使神差,这枚手榴弹没爆炸。振国拣了条性命,我们知青出了个英雄。军分区首长激动的握着他得手,说:“英雄!时代的英雄!”之后,振国的事迹传开了,军区予以通令嘉奖,号召民兵们向他学习。军报第一版也刊登他的事迹,还专配了照片。这一年振国好戏连台,先是入了党,随之出席了全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发了言。元旦过后,他被军区保送入伍,直接担任了解放军某部排长。 振国到部队后,给我写过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豪情壮志。并对我一番鼓励。我那时真羡慕他,相信他会前途光明。果然没两年,他就提升为连指导员。 七九年我已回
董振国(知青生活漫记) 周末要下班时,公务员小夏送来一件大信封,打开后是一张印刷十分精美的散发着幽香的大红请柬:“明晚紫雅大酒店,老朋友们集会,恭请大驾光临。”落款是华茂集团总裁董振国。看到这张请柬我不由得一怔。董振国虽说跟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但这些年来没什麽来往,只是在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发了。振国是当年我插队时集体户的战友。这些年每提到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楚。读高中时他高我一届,是学校响当当的红卫兵首领。他带领红卫兵在社会上闯了一通后,大旗一挥领着一班同学奔赴到了农村。他走时,我到车站送他,他说:“我先到广阔天地等你,”我高中毕业那年,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母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汇报下乡锻炼的生活。他讲了刚到农村时分不请麦苗、韭菜;煮饭用砖头压锅盖的笑话。讲的更多的是怎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练红心、唱战歌、挥牛鞭战天斗地的经过。这些无疑对我们这些热血骚动的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的一番鼓动性的演讲把一百多名学生带到了农村。我便跟着他到了那个村庄。在农村时,振国处处要强好生,热情极高。每天早晨,我们早已习惯睡懒觉,而他却早早起床,领起筐头出去。当我们起床时,他把拣的满满一筐粪背回。到上工时,他便交到生产队,因此多次受到村代表老韩的表扬。我到村上那年,他一被村支部列为培养对象,担任民兵连副连长。他的宿舍床头挂着一只自动步枪,隔三差五取下来擦拭,知青们都羡慕他。七十年代初,全国站备观念强,每到秋后,田里的活忙完,民兵们便集合起来训练。振国是民兵干部,十分积极。清晨,天没亮,他便到连部吹集合号。嘹亮的铜号声立即打破村庄寂静的黎明。那年冬天,雪下的大也勤。天冷的受不了,但振国在地上一爬就几个小时,手脚都冻伤。年底,由于我们连队训练的好,军分区和武装部首长来村上,检阅民兵训练情况,全县的武装干部和民兵代表也前来观摩。这次振国出尽了风头。150米卧射、100跪射、50米立射,小战术、爆破演习,门门都得了优秀。没想到实弹投弹时出了问题。有一个女知青,由于心情紧张,把拉出弦的手榴弹甩到背后,冒烟得手榴弹把大伙吓呆了,情况十分危急。这是振国突然从战壕越出,扑向要爆炸的燃弹。鬼使神差,这枚手榴弹没爆炸。振国拣了条性命,我们知青出了个英雄。军分区首长激动的握着他得手,说:“英雄!时代的英雄!”之后,振国的事迹传开了,军区予以通令嘉奖,号召民兵们向他学习。军报第一版也刊登他的事迹,还专配了照片。这一年振国好戏连台,先是入了党,随之出席了全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发了言。元旦过后,他被军区保送入伍,直接担任了解放军某部排长。振国到部队后,给我写过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豪情壮志。并对我一番鼓励。我那时真羡慕他,相信他会前途光明。果然没两年,他就提升为连指导员。七九年我已回城参加工作。一天得到一个消息,振国被开除军籍了,原因是作为指导员,在对越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怕死自伤。当时我真不感相信这个消息。振国是这种人吗?但后来细想一番似乎又有可能。我到他家去看他,他光着膀子懊丧地坐在马扎上狠命的抽烟。我们相对无言,沉默了许久。最后告辞时我说:“振国,这些年你太顺了。这句话,也是几天来我对振国思索考虑得出的结论。他听了我的话,不知为什麽摆了摆头说:”你先别走,这麽多年了,有句话我要告诉你,在农村时,《三家巷》那件事是我跟老汉报告的,才来了个大搜查,请你原谅。“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子,这是我从来没想到的。我问:“那你为什麽?”他说:“我怕蒲柳跟你好。”......,........这多年来,振国的告密行为,使我心灵上早已结痂的伤痕又流了血,我真的不愿再见到他。只是在朋友们的谈论中知道,他这些年奔深圳、走海南,结识了一批神秘的人物,折腾的不善,竟也当上了老总。振国 ,我真诚的祝福你终于又站了起来,但也暗暗的叮嘱你:人如果太顺了,往往会栽大跟斗。那张散发着淡淡幽香的大红请柬,我随手仍进了废纸篓。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