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白雪 黑暗中的白雪
关注数: 4 粉丝数: 81 发帖数: 12,327 关注贴吧数: 13
关于品评红楼其人其事的一点建议 想谈一谈,本人关于品评红楼其人其事的一点建议. 奇书<<红楼梦>>一奇就在于其虚实结合.全书有两条线索,一条主线叙述人间之事,一条副线穿插于人间所发生的事情之间,结合以神幻,使得全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也是红楼梦之所以难以研究透彻的原因之一.曹雪芹为什么要加入一条神幻的路线,确切的我们很难知晓,但是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加入这样一条路线除了帮助渲染故事情节,还有助于表达曹雪芹自己本人的一些思想意图.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作为一部传世经典不仅仅是曹雪芹一人的红楼梦,而应是属于千千万万读者的红楼梦.所以品读红楼梦,理解作者本身要表达的意图比不上依据此副巨大的生活图景,依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读出自己的红楼梦来得重要.因此在品评人物事情的时候用"可见曹雪芹很喜欢这个人物,所以``````"或者"曹雪芹是为了表达`````所以```````"都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评的是红楼梦中的人和事,而曹雪芹不是这个世界里的人.既然抬出曹雪芹作证据也不靠谱,扯住其中的神幻线索来评论书中现实世界里的事件就更不合理了.因此我认为,我们着眼整部红楼梦的时候应该看到这些神幻内容,而品评个别事件的时候应该撇开.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个事件中理出本末原因,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潜藏的哲理与人性,而不仅仅是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作者原本安排的真相是什么.否则红楼梦就只是一部极其平常的小说,不能称为什么传世经典.说到这里又引出了我的另一点看法:上档次的小说也应该上档次的阅读. 所以我认为评论红楼其人其事的时候不应该出现: 1.拿对曹雪芹个人喜好的揣测当作判定某人好坏的标准 2.扯出是仙亦或不是的身份问题来判定人物.甚至不应该咬定自己对判词的理解来评定人物高低优劣. 这两点似乎打破了历来评论的格局和套路,也犯了很多红学家的论断.但是我仍要冒天下之大不为批评这两种品评方式.
浅谈宝钗的阿谀奉承(附PS宝钗图) 宝钗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个会阿谀奉承贾母,王夫人的小人,因而被讨厌.今天我也来谈谈我对宝钗之阿谀奉承的理解. 何谓阿谀奉承?词典解之: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从字面看来"迎"和"好"皆不是坏词,但是阿谀奉承却一直是个让人厌恶的词汇.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阿谀奉承之害人,二是因为阿谀奉承之虚假. 何为阿谀奉承之害人呢?我的理解是:为了讨好上级的意思为其做奸邪的事情.此中要注意分辨,下级为上级做奸邪的事情很多,但是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情况所迫,比如<<水浒>>里的玉兰为了合上级的意思陷害武松,但是观其处境是迫不得已的,所以并不十分惹人厌恶.还有一种就是好象<<康熙微服私访记>>里为了讨好上级搜刮民脂,欺压良民,助其作恶的,这才是人神共忿的.我们再来看宝钗之阿谀奉承固是从来没有害过任何人的,所以第一点因为阿谀奉承之害人而惹人厌恶其不沾. 既是阿谀之言,自然是虚假的.但是谎言真的都讨人厌吗?因为诚实的本质是善,故善意的谎言不仅不惹人厌恶反而是一种好品质. 说宝钗逢迎贾母,王夫人,要点戏故意点贾母喜欢的,金钏一事胡言说是她失足掉进井里的.其之言于世人无害,只于老人有益.她故意点贾母喜欢的戏是与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样只是为了讨老人家开开心,为人子孙,为自己的祖母晚年快乐撒个善意的谎言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金钏一事王夫人所行固然偏激了点,但是其事后也有后悔之意,看到自己姨妈伤心的时候,宝钗不是法官,无论其对错,安慰自然是最恰当的做法,难道站出来把她指责一通才能表示她是个真君子吗?事情就会有转机吗?金钏之事虽是王夫人造成,但非直接,包公在世也不能判其死刑.宝钗的话说给金钏家人一些钱虽听来无情,但是最实际有效的办法,因为金钏已死,不可复生,王夫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前面已诉.虽然金钱不能与人命比,但这时候给钱补助是他们能力范围之内所能做的最大弥补,如同保险一样. 宝钗之待人友好,按照有的人说的话就是奉承讨好,其目的自然是有希望别人对自己好的.但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愿望,无过.惟宝姐姐懂得"敬人者人恒敬之,恶人者人恒恶之",因此才有如此言行来善待他人. 按照词典之解宝钗的行为可以称阿谀奉承,但是并非世人所恶之阿谀奉承.其阿谀奉承出自自己本身与人为善,为老人开心,不害人,不坏事,何以被贬斥呢?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