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白雪 黑暗中的白雪
关注数: 4 粉丝数: 81 发帖数: 12,327 关注贴吧数: 13
品味袭人三则(转自夜看红楼) 近来思及关于袭人的一些话题,竟觉颇有意味。这里,就挑出几件感兴趣的说说吧。一、袭人的“痴处”在第三回中,有这么一段话:“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最后一句,提到了袭人的“痴处”。有人据此外推:她嫁了蒋玉菡后,必是“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琪官”。由于前八十回中未写,此说自然无从验证。书中提及此言时,袭人还只是宝玉的丫鬟而已(只不过在后来有了嫁宝玉的可能)。此时,袭人与贾母和宝玉关系,都仅仅是主仆关系。但是,论及琪官,他和袭人并非主仆关系,而是患难夫妻。原文中说的是主仆之情,而袭人和琪官则是夫妻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宝玉便是为贾母,二者是一致的。若以此外推王夫人,或许尚可。但是,若把琪官也放在一起这样说,那就完全变味了:几乎是对其品行的谴责了。外推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方法。若在不同的条件/区域进行的话,其结论就更不牢靠了。就算是主仆之情,也未必可以如此外推。试想当初贾母若是把她给了贾赦,她也会“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贾赦”么?在我看来,这袭人的“痴处”,恐怕是不能随意外推的,而是有选择、有条件的。以我的理解,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忠”字,也就是晴雯说的服侍得好。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工作态度投入,有敬业精神。宝玉后来沦为乞丐,自然也不可能三妻四妾了。那袭人就算是嫁了宝玉,恐怕最后也是要被遣散的。在袭人的判词后,脂批说:“骂死宝玉,却是自悔”。究竟是宝玉弃了袭人,还是袭人弃了宝玉?根据脂批的说法,怕是宝玉要负主要责任吧。有趣的是,脂批中说“骂死宝玉”;而几乎被读者骂死的,却是袭人。二、袭人的“争荣夸耀”袭人的“争荣夸耀之心”,是经常被人提及的。有一种说法:她一心想爬上姨娘的宝座,为此谗害晴雯。更有甚者,为了做稳姨娘,竟致中伤黛玉。该语出现在第三十一回,她挨了宝玉的“窝心脚”之后:“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滴下泪来。”青埂顽石,是因对红尘富贵的“心切慕之”,方有此石上一梦。那神瑛,因“凡心偶炽”,方有历劫之事。那宝钗,是胎里生出来一股“热毒”,脂批亦言是“凡心偶炽”所致。那袭人,“素日”亦有“争荣夸耀之心”。以上这些,说来也并无本质的区别:无非是对富贵功名、荣耀显达的向往罢了。那顽石“凡心已炽”,二仙亦知其“不可强制”。那“热毒”,本是胎里带来。说到“争荣夸耀”,古往今来,有谁敢说自己从未有过?想起历史上屈原的被逐,岳飞的被杀。当年的壮志凌云,亦曾有君臣相得之时;到后来,却被君王见疑,被逐乃至杀身。二人空怀忠君报国之心,谁能想到日后会落此下场?有诗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那屈原在江边、岳飞到了风波亭之时,想必也是灰了心的。那种感受,与袭人挨“窝心脚”,又有什么不同?那心口上重重的一脚,最是伤人。对此,能不呕血,能不洒泪?晴雯说:“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连晴雯也不得不承认,袭人的确服侍得好。“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是贾母之评。在脂批中,也有不少对袭人很正面的评价。但是,后来晴雯等被逐,宝玉却也疑过她。一个小小的袭人,尚且忠奸难辨,更何况是历史上的那些人物?袭人见疑,在我看来,颇耐人寻味。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袭人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晴雯可以比得,香菱可以比得。在我看来,“薄命司”的众钗,都可以比得。综观此书,说的也无非是“古今之情”罢了。
袭人身份(转) 袭人一开始是通房大丫头,36回又开始享受姨娘待遇,地位与平儿类似,如果说她们之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平儿跟随凤姐理家,权势较盛;袭人月钱和姨娘一样,待遇较高。晴雯则从头到尾都是和麝月秋纹一样的二等丫头,虽然后来打着为袭人分忧解劳的旗号,在宝玉卧室上夜一二年,但和被贾母安排做通房丫头还是有本质区别。晴雯到宝玉房里和小红到凤姐儿房里情形类似----虽然很受宠,但有袭人平儿这样的通房大丫头在前,很难爬到第一的位置。贾母对袭人态度明确,第三回就明写“与了”宝玉。有人说贾母将袭人与宝玉是为使唤,不为当屋里人,晴雯才是要做屋里人的,这分明是偷换概念,故意抬高晴雯贬低袭人。贾母在晴雯被撵后提到她的“将来”,也是说可以给宝玉“使唤”,不可能觉得她光上床就行了。赵姨娘那么大岁数又有儿女还要服侍贾政王夫人甚至宝玉,晴雯就算实现了所谓的“将来”也充不了主子奶奶,就是主子奶奶也有忙不完的家事,偷不得懒。漂亮丫头很多,但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就是凤毛麟角了,所以尽管袭人的美貌在丫头里只能排第三(第一晴雯,第二平儿),但贾母还是最放心她服侍宝玉一辈子。“与了宝玉” 在晴雯是永恒的将来时,在袭人则一开始就是完成时。王夫人为了表示对贾母的尊重,表面上把袭人和老姨娘一体行事,不过背地里却做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众人都夸袭人,袭人在宝玉身上也确实留心,在诸人跟前也和气,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后来袭人进谏,王夫人真心喜欢上她,才确定了姨娘身份,还另外赏菜、赏衣服、嘱咐出门的排场等事,真正关心起来。贾母王夫人关于撵晴雯定袭人的一番对话经常被拿出来说,其实这里面是两件事情:一是晴雯的去留问题,二是袭人的升职问题,而不是晴迷认为的必须一走一留。晴雯走不走袭人都要升职,那是二三年前就定好的,而且只是公开身份,待遇早就提上去了。即使不撵晴雯这件事也照样会回明贾母,赶上撵晴雯了,王夫人正好拿来抵消一下贾母的不快,什么先取中晴雯、觉得袭人不如晴雯都是骗人的。贾母说这些丫头只晴雯可以给宝玉使唤,里面不包括袭人,因为袭人已经是通房丫头了,就像当初给宝玉挑袭人时不用考虑平儿一样,谁也不能说选中了袭人是贾母不喜欢平儿。而且老太太从没说要连升晴雯三级,让她直接当姨娘,像袭人平儿那样先做几年通房丫头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有人非要搞得好像袭人晴雯争当姨娘就让人很费解,说她们只有一个能当姨娘就更难解了,宝玉的姨娘又不像宝二奶奶,明明可以有几个,实在不必人为制造竞争的假象。
袭人“心内一动”是发现了宝玉的反常(转) 晴雯被撵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袭人面对宝玉的猜疑“心内一动”被联系到晴雯的悲剧上也是正常现象。从晴雯的角度出发,死在王善保家的手里很不光彩,也毫无意义,可以说是轻如鸿毛。如果能和袭人扯上关系,哪怕是一点点,她的死都可以升华成为宝玉而死、为情而亡,无疑增添了悲壮和感人。不过换成袭人的角度:当日撵个坠儿还嫌闹大了,这时手底下三个人被以妖精的罪名公然撵出,无疑是极大的丢脸。王夫人原来待她是多么亲切,嘴里喊着“我的儿”,对袭人吃的、穿的、月钱、出行无不特别关照,突然变了脸训斥她也是难以接受的声色俱厉。虽然这些和晴雯的凄惨比起来不算什么,但在袭人来说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前所未有的委屈了。凭空生出这些是非来,袭人是受了晴雯的连累,她没有抱怨,宝玉却猜疑她,这不能不引起袭人的警觉。宝玉的话叫她怎么答言呢?这问题本身就带着恶意和猜疑,就说明宝玉待她的心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从来晴雯和宝玉表面上都是打打闹闹不解风情的样子,甚至有时还引得袭人来给他们劝架、往一起说和他们,他们的关系拉近了,袭人还得落一身不是。晴雯流露过死也不出去的心思,袭人就给了她接近宝玉的机会,可晴雯对她还是言三语四,这也罢了,毕竟比起之前的猜忌已经是好到天上去。宝玉的表现一直像要放晴雯出去的样子,袭人还以为他和那些朝三暮四的须眉浊物不同,对宝玉和她素日的情义充满了信心。晴雯被撵宝玉急了,露出了别的意思,对袭人说:“晴雯也是和你一样”,竟然把晴雯和她相提并论,还为了晴雯猜疑她,袭人气愤之余不由得寒心,她若是读书识字就不会说“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而会问宝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怎么我反落了单?”
袭人进谏----“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的真意(转) 宝玉向黛玉表白、金钏投井、宝玉挨打,一天之内受到连番刺激,便有了袭人的进谏之举。宝黛离经叛道的感情、好友的横死、宝玉的伤势让袭人一次次惊心,一次次落泪,她终于明白自己往常对宝玉的劝导都白费了:----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顽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只是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情的就是了.----时常我劝你,别为我们得罪人, 你只顾一时为我们那样,他们都记在心里,遇着坎儿,说的好说不好听,大家什么意思袭人想到了劝过了没用,宝玉当时答应的好,过后全当了耳旁风。在学堂里打架、招惹忠顺王府的戏子、和丫头调笑,结果害死了金钏、给家里招来祸事、自己也被打个半死,他还不思悔改。将来要是和黛玉恋爱的事被人发觉了,不知要出几条人命,这一生的名誉也别想要了。自己劝没有用,难道就从此丢开手,由他去了?这显然不是袭人的作风,她没辙了还可以寻求外在的帮助,请人帮忙对她来说不算难事。当务之急是避免宝黛爱情不暴露,闲言碎语一但传出来,再想办法也晚了。让宝玉搬出大观园无疑可以一劳永逸,问题是谁有这个权力呢?无非是贾母、贾政、王夫人。贾政,袭人见不着,先排除了。向贾母说去?袭人是从小跟着贾母的,忽然去说这个,只怕还没张嘴就被看破,逼问出实情来,那可真成告密了。恰巧王夫人叫人过去,袭人决定自己去一趟,见机行事。王夫人不过是问问宝玉的情况,袭人也没法提别的,围绕酸梅汤玫瑰露胡乱说了几句,只好回来。方要走时,王夫人又叫:"站着,我想起一句话来问你."原来是想打听贾环告状的事。袭人怕生事就没告诉,而是趁机劝王夫人管管儿子,这正说中了王夫人的心事。见王夫人十分悲感,袭人便提出建议:她先做了一番铺垫“今儿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记挂着一件事, 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了. "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 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 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 . 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 王夫人如惊弓之鸟,一听这个建议就吃一大惊,疑心宝玉和谁作怪了。袭人连忙解释:"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 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 反说坏了. 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 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 不过大家直过没事, 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 都是平常小事, 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 "一番话令王夫人释去疑虑,越发感念袭人不尽。袭人大概以为自己进谏成功了,回去就等着搬家,结果她的话说得太圆满,王夫人真以为啥事没有,是袭人未雨绸缪,就把她提升为姨娘,搬出园外的事倒放下了,什么“你且去吧,我自有道理”跟没说一样。之后二三年,王夫人就像把家务交给凤姐儿似的,放心的把宝玉交给袭人,根本没管过,连宝玉闹疯病也没让他搬出来住。袭人后来见黛玉总远着宝玉,还约束紫鹃等丫头不许和宝玉玩笑,什么闲话也没生出来,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下了。
袭人吧吧规及导航(2008-8-13) 袭人吧吧规 1.基本规则:百度贴吧协议 2.自定义规则: 本吧可以讨论红楼梦范围内的任何内容.不仅限于人物,还有诗词,民俗等.可以对任何人物进行评价. 网络本来是相对自由的地方,为了给大家营造更好的探讨交流条件,在本吧吧主原则上尽量不删帖. 但对于以下帖子必须予以删除: ◎不良网站广告,征婚广告;(有关红楼梦的贴吧,QQ群宣传帖不删除) ◎有严重污言秽语的帖子; ◎无任何根据理由发帖就骂袭人的帖子 说明:袭人吧欢迎喜欢红楼的朋友探讨袭人的缺点与不足.此类没有任何理由根据,进来就一句话(如:最最讨厌袭人,袭人最恶心)无任何其他内容的帖子本质上属于水贴.聚集与袭人吧的多为喜欢袭人的朋友,这样极易引起战争,没有任何意义,浪费贴吧资源的水贴应该予以删除. ◎刷屏的帖子; 刷屏者还将被封IP处理 袭人吧导航 知袭社 袭人吧圈子 http://hi.baidu.com/q/%CF%AE%C8%CB 袭人吧吧友聊天室 http://tieba.baidu.com/f?kz=425963027 红楼梦资源帖 红楼梦大合集,有各个版本的红楼梦以及红学家的著作,供大家阅览 http://www.zyin.net/dudian/diancang/hongloumeng/aaa.htm 袭人相关剧照及其他 http://tieba.baidu.com/%CF%AE%C8%CB/tupian 袭人吧吧友录 在袭人吧留下你的足迹 http://tieba.baidu.com/f?kz=461936726 互动游戏 http://tieba.baidu.com/f?ct=318767104&tn=baiduKeywordSearch&sc=1&pn=0&rn=50&lm=4&rs4=4&rs3=3&word=%CF%AE%C8%CB&frs=jpq
麝月若妻 (转) 怡红院三大丫头,袭人、晴雯和麝月,相较而言,前两人似乎戏份多些,而且个性鲜明,也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袭人早跟宝玉通了房,晴雯撕过扇子补过衣裳,倒是麝月,基本上没啥显山露水的本事。不过若细细品之,麝月身上,却是隐藏着诸多伏笔。 伏笔一,就是麝月的名字。“麝月”二字,应当出自《玉台新咏》一书,其中 “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竟爽”的句子。“麝月”本意指镜子,在诗中代指月亮。值得注意的是,《玉台新咏》是一部“选录艳歌”(徐陵语),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的书。雪芹爷以此书中诗句入名,与其痛恨科举功名的人生观、审美观一脉相承,但也不乏深意。有人认为这是暗示了麝月跟湘云一样的命运,也可作一论,但麝月应该终身未嫁,从这点上来讲,似乎有些勉强。不过说到镜子,我倒立马想起第二十回麝月篦头那段描写。宝玉帮麝月弄弄发型,被进屋来拿钱的晴雯看到了,晴雯打牌输了钱,正在火头上,于是语带讥讽的说:“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倒也反应得快,拿着梳子就对晴雯说:“你来,我也替你篦一篦。” 晴雯冷冷的说道:“我没那么大福。”“说着,拿了钱,便摔帘子出去了。”晴雯这一搅和,把原来宝玉跟麝月篦头的恬静气氛全给弄没了,不过晴雯性格就这样,也没人理她,雪芹爷接着写道,“宝玉在麝月身后, 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忽听唿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麝月笑道:你去你的罢,又来问人了。晴雯笑道:你又护着,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等我捞回本儿来再说话。说着,一径出去了。”寥寥数百字,已将麝月、晴雯的性格勾画的活灵活现。在这个场景中就出现了镜子,麝月和宝玉对镜而言,倒是暗合了麝月之名。而在晴雯的话中,“你们那瞒神弄鬼的”这句比较狠,直接批判了宝玉的多情滥交,不过在那个时代,男主子玩女丫头,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再说了,真跟宝玉有关系的,也就是袭人。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名分,但也是公开的秘密了。在第三十一回,连黛玉也开玩笑的称袭人为“嫂子”,黛玉素来刻薄,想必语中必带醋意,但毕竟也是默认了袭人与宝玉的既成事实。既然人所共知宝玉跟麝月没有那关系,怎么晴雯又敢在这胡诌呢?我看一来是晴雯性情使然,二来嘛,她也是看人下菜碟,明知麝月不会生气,所以才胆大妄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麝月的憨直。 伏笔二,则是麝月在群芳宴上抽的那只签(第六十三回)。在这个场景里,园子里的主子丫头基本上都聚齐了,开寿宴且掣花签为乐,根据雪芹爷一贯的“草蛇灰线”笔法,实际上每个人物抽的签也都隐喻着他们今后的命运。而麝月所抽的,是荼蘼花。荼蘼花,被称为“冥界之花”,又名曼殊沙华、彼岸花(安妮宝贝似乎还曾以此名为书),据说这种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荼蘼花一谢,那也就百花已残,故而宋人王淇有诗云:“开到荼蘼花事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麝月掣到此签,究竟是什么意思,详细的结论恐怕要结合宝、钗、黛、湘等诸位主角的最后结局来讨论,在此不便枝蔓。但不管怎么说,麝月即荼蘼,总归是最后一个凋谢,最后一个离开宝玉之人。可见无论宝玉最后是娶了宝钗还是湘云,抑或是先娶宝钗后娶湘云,总之麝月是没有弃他而去的。敏感的宝玉也已经预感了这一点,所以在麝月掣出此签后十分不悦,麝月要宝玉解签,宝玉只是愁眉苦脸的藏了签,招呼大家喝酒,绕开了此事。值得注意的是,席间麝月是第五个掣签的,在此之前的宝钗、探春、李纨、湘云都是主子辈的,麝月是第一个掣的丫头,而黛玉还排在麝月的后头。我以为,此种次序似乎已预示着雪芹爷在为大观园“料理后事”了。毕竟已是六十三回,贾府势败不久矣,前四个人中探春远嫁为异族王妃,李纨母以子贵,湘云、宝钗跟宝玉都有姻缘纠葛,这麝月,如前所述,想必也是最后随着宝玉之人。
穷途末路花袭人(转) 一写下这题目,或许会引来一些红迷朋友们的质疑:袭人在宝玉、宝钗成婚后,不是嫁给了戏子蒋玉菡了么?他们夫妻俩和和美美、幸幸福福,又哪来袭人"穷途末路"之一说!请君稍安勿躁。袭人八十回后嫁给了优伶蒋玉菡,这不假,可"和和美美、幸幸福福",甚至有人误认为他俩会白头偕老,这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是这样,袭人虽嫁给了优伶,社会地位不高,但夫唱妇随,衣食无忧,袭人何以称得上薄命?又"何德何能",堂而皇之地进入"薄命司"!要我说,袭人嫁给了蒋玉菡后,仅过了一年的好日子,此所谓"桃红又见一年春",随后就"丈夫一去不回归","无钱去打桂花油"。她的最终结局,将与薛宝钗一样,是贫穷、凄凉,而且终身守寡。根据红楼梦特有的对称法,袭人的结局与宝钗的结局,两者实是类似的,此正如晴雯的结局与林黛玉的结局,两者呈现对称状态,而且极其相似(脂批所谓"相犯不犯"。) 下面,我们细细评说。先看袭人的判词-- (宝玉)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名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脂砚朱笔夹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引自甲戍本第五回。 判词中,袭人"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这无疑是袭人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对此,某些红学家们是如何解释的呢?他们说,画面"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隐其名,又以鲜花之俊俏芳香和破席之污秽卑陋象征袭人性格中美丑两个方面。(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这种解释,说实在话,很不准确,亦很值得商榷。"鲜花"、"破席",隐袭人其名,这当然不假。但"象征袭人性格中美丑两个方面",则无稽之谈。因为袭人美的方面,固然不少,丑的方面,却点滴全无。她为"挽救"宝玉,使之走"正道",真可谓挖空心思。她一心望上爬,但从来不踩别人肩膀,更无告密、陷害他人等等恶劣之品质。这一点,我们要认真说起来,恐怕要写一篇长文,在此,我们因话题有别,只能极简要地说上几句。 三十四回,王夫人调查"宝玉挨打"事件。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挨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了,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只听说为二爷霸占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王夫人摇头说道:"也为这个,还有别的原故"。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 以上这段话,足以证明,袭人不是踩别人肩膀望上爬的人,更不是阴险狡诈的告密者。因为我们知道,袭人想告密,讨好王夫人,这可真是天赐良机!袭人明明已问过茗烟,知道宝玉挨打,是贾环谗言所害,况且,"王夫人见房内无人"方问她,还特地许愿不叫别人知道,如果袭人想告密,以讨王夫人欢心,这一回实在是又方便、又隐蔽、又安全,然而,袭人绝不搬弄是非,她斩钉截铁地回答王夫人"我倒没听见这话",又说,"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