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mini
315mini
关注数: 6
粉丝数: 28
发帖数: 542
关注贴吧数: 12
求教!求大神指点,肌肉疼痛问题 昨天练二头肌,4组杠铃弯举之后是俯坐弯举。第二组俯坐弯举的时候,肌肉就像撕裂一样的疼,需要另一只手借力才能做完最后一个动作。本来很犹豫要不要再做,可我又坚持了做了第三组俯坐弯举,但是那种撕裂的疼痛感消失了,而且一组9个完全没有另一只手借力就完成了。这是为什么?而且今天二头肌也没有疼痛。 请教大神这是什么原因?以后还要不要这样练习?
求教!求大神指点,肌肉疼痛问题。 昨天练二头肌,4组杠铃弯举之后是俯坐弯举。第二组俯坐弯举的时候,肌肉就像撕裂一样的疼,需要另一只手借力才能做完最后一个动作。本来很犹豫要不要再做,可我又坚持了做了第三组俯坐弯举,但是那种撕裂的疼痛感消失了,而且一组9个完全没有另一只手借力就完成了。这是为什么?而且今天二头肌也没有疼痛。 请教大神这是什么原因?以后还要不要这样练习?
4个问题,《天道》你究竟看懂了多少? 问题一:问什么说丁元英是站在悟道门槛上的人? 得道,看透“道”的存在,顺天而行,看破放下。从而清净自在,不受无明苦。不过在这条路上有一条分水岭:是做万人敬仰的圣人,还是平和清静的凡人。玄智大师是佛门中人,他选了圣人之路,所以他说选了凡人之路的丁元英是“站在门槛上”。正是因为丁选择了凡人之路,才有了后面和芮的故事。 圣人之路:循天道,六欲皆空,太上无情。凡人之路:接受自己是凡人的现实,不压抑自己也不会放纵自己。
打酱油 松抵云脚,此处丈量天高。攀枝而上,可寻神仙逍遥?携壶提浆,沉醉清净无二。大梦一觉,万法唯空是真
心难静。 所求越多越难以清净,贪婪的根本在于恐惧,恐惧的根本在于不悟因、果、缘和无常。静心即是忘我,忘我即是投入,取其内不可见的愉悦,舍其外功利心的浮华
若是真理无路之国,那给你指路的人都是骗子 看书的人很多,能得到内心平和宁静的人寥寥。想不明白的问题,答案在自己的思考中、在自己的感受中。若是无路之国,那给你指路的人都是骗子。 法无定法。不要尝试证明自己是唯一正确,任何经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就像一只陆龟和一只海龟在探讨生存哲学一样。不能求同存异,只能说明自己的视野狭隘、心胸狭隘。了解更多的观点和立场才能站得更高。 灵修、修行,都是修自己,都是求人不如求己的事。回答你的人,大多是在满足自己,别人的话随便听一听就好。你认为正确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为那个正确只是“你认为正确”。 我想那些已经寻到平静平和的人,是不会和人争论谁对谁错的。超越了观点和立场就不存在对错了。当你能用理解的心去看不同的观点,,用本无对错的心态去看不同的立场,你的心就平和了。而且还能得到发现的愉悦“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人”。 在这个吧每日签到到9级,现在要离开了。平和的人不起争斗之心,肯定不会在这里做无谓的辩论。懂的人不用解释,不懂的人不必解释。最后说一句不算忠告的话:若是真理无路之国,那给你指路的人都是骗子。 祝愿那些寻找内心平和的朋友早日得偿所愿
是道无道,不求知己 悟的是谁的道,得的是谁的解脱。 悟者寥寥,只见愚者卖弄。觉者数数,百思不得其解。 朝圣这是一个人的旅行,结伙搭伴去寺庙的都不是为了拜佛。 静以修身 道,不是卖弄的本钱。 闭嘴了
探究而不追究,“道”说不清“悟”讲不明 因一事、一言觉悟者是有的。悟道要有“慧根”也需要机缘。一心求解不得解,不求能悟乃是悟。求得道,求开悟无非是求解脱,没有束缚时也就不用求解脱了。凡人,不要自己找苦就很好了。 开悟未必一定水到渠成,往往也需要一次爆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非要把这其中的妙处讲明白,不自量力,不懂机缘,说到底是自己还没悟道。贫者爱炫富,愚者喜卖弄。为何高人深山藏?在此不想讲明。 悟道,就像在大路人流中发现一条偏僻的小路。踏上去,只是漫漫长途的开始。前头迎接你的是佛是魔未可知 最后,用一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结束“众生没有真理,只有好恶”只就事论事,不知道谁能明白这与主题的联系。
结局的无奈,悟道不能使人离苦,只能去除无明 此帖在《天道》吧发过,来此寻知音。 故事的结局其实在芮小丹、丁元英拥抱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元英明白的“天道”存在于他的思想世界,;而他作为一个“人”的属性(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等等)存在于现实世界。人所具有的属性,也是人得道之路上的障碍。以人心去容纳天道,去掉“生来为人”的属性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如丁元英一样洞察“救世主”运作世界的“天道”,也永远不可能改变自己是“人”的事实。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无情才是天,人有情才是人。 芮是个天生的悟者。丁是个站在悟道的门槛上,而还没能闯过情关的准悟道者(所以丁说自己是“贼性不改,又去勾引良家妇女”),他们已经淡泊名利,随心随性,遇到彼此之前都是活得很“自在”的人。但是最后都败给了爱情。其实他们都明白爱情和缘分都不是永恒的,而芮还是想用自己的死换来心上人对自己的永久记忆(这两点剧中曾有表示);而丁元英面对生死两别则是伤心吐血,悲痛不已。他们的表现,与其说是放不下情执,不如说是他们自身“人”的属性造成的。 明知爱情是苦,却依然坠入其中。两人的“苦”可说是在劫难逃,不过是以小丹的死来完成而已。如果小丹不死,两人的爱情是被小三、时间或是其他的什么外力结束,或者以“早晚要分开,不如尽早”的理由,在最浓情蜜意的阶段分别,那才是败笔。这么安排大概是“救世主”对两个人命运的戏弄和惩罚。 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我觉得,是在感叹即便是像芮小丹、丁元英这样的觉悟者,在亲历“世事无常”和“人的属性”时,也难以超脱释然,做到看破放下。真爱不可寻,自在不可求。中间淡淡的无奈,不知几人同感。 题外话:我认为,佛说的“自在”不是悟得天道而从此去掉了人欲,从此无欲无求。而是得道之后,用“道”的方式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不再被自己的属性驾驭。去掉无明烦恼,达到“一种浑然天地,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境界(注1)”。借用圣人们所说的话形容就是“从心而欲不逾矩”、“夫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对自身属性既能驾驭又能顺应。“自在”是一种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内心喜悦平和、真诚坦然。 注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明知是错却还是勉强一说,我既然已经知错,在这个问题上有异议的吧友就不要再为难我了。
《天道》结局的无奈:悟道不能免苦,而是去除无明 故事的结局其实在芮小丹、丁元英拥抱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元英明白的“天道”存在于他的思想世界,;而他作为一个“人”的属性(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等等)存在于现实世界。人所具有的属性,也是人得道之路上的障碍。以人心去容纳天道,去掉“生来为人”的属性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如丁元英一样洞察“救世主”运作世界的“天道”,也永远不可能改变自己是“人”的事实。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无情才是天,人有情才是人。 芮是个天生的悟者。丁是个站在悟道的门槛上,而还没能闯过情关的准悟道者(所以丁说自己是“贼性不改,又去勾引良家妇女”),他们已经淡泊名利,随心随性,遇到彼此之前都是活得很“自在”的人。但是最后都败给了爱情。其实他们都明白爱情和缘分都不是永恒的,而芮还是想用自己的死换来心上人对自己的永久记忆(这两点剧中曾有表示);而丁元英面对生死两别则是伤心吐血,悲痛不已。他们的表现,与其说是放不下情执,不如说是他们自身“人”的属性造成的。 明知爱情是苦,却依然坠入其中。两人的“苦”可说是在劫难逃,不过是以小丹的死来完成而已。如果小丹不死,两人的爱情是被小三、时间或是其他的什么外力结束,或者以“早晚要分开,不如尽早”的理由,在最浓情蜜意的阶段分别,那才是败笔。这么安排大概是“救世主”对两个人命运的戏弄和惩罚。 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我觉得,是在感叹即便是像芮小丹、丁元英这样的觉悟者,在亲历“世事无常”和“人的属性”时,也难以超脱释然,做到看破放下。真爱不可寻,自在不可求。中间淡淡的无奈,不知几人同感。 题外话:我认为,佛说的“自在”不是悟得天道而从此去掉了人欲,从此无欲无求。而是得道之后,用“道”的方式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不再被自己的属性驾驭。去掉无明烦恼,达到“一种浑然天地,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境界(注1)”。借用圣人们所说的话形容就是“从心而欲不逾矩”、“夫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对自身属性既能驾驭又能顺应。“自在”是一种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内心喜悦平和、真诚坦然。 注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明知是错却还是勉强一说,我既然已经知错,在这个问题上有异议的吧友就不要再为难我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