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1
粉丝数: 1,011
发帖数: 51,796
关注贴吧数: 53
啥沙皮这么无聊,挖赖一风坟。
曾,雨阳歇斯底里的草赖一风屋烂娘……原来,赖一风骗诈了雨阳八万! 赖一风作恶,这儿只要眼没瞎,有目共睹。
明心见性起真修 见有人发贴问“见性后修什么…”。 悟后起真修:无为法行持(自觉离染离垢),渐离五阴缠缚。 去除五阴染垢,不在有为法。只有彻悟(明心见性)后,自觉圣智。 自觉:于妄念不加了却。即用舍用。
开悟不是明白道理 小杂毛吼“开悟……就是明白道理”。 小杂毛哪明白“开悟……打却一切道理”。 道理,是概念的固守。 有垂子个道理!
道家摩尼非大乘摩尼 道家借用了很多大乘名相名词,把金丹称摩尼,比喻成大乘《圆觉经》中说的摩尼宝。 道家徒子玩这招这叫望文生解。妄想把五阴境界比离五阴境界。 什么五阴境界,又离五阴境界? 以下用大白话说,可能好明白点。 一切五阴境界皆可感知(感知体验)。所谓金丹,就是心一境性下的无念状态。有较好的禅定功夫,即可体验而感知。 无念状态,又称相似觉。一切外道止步相似觉。 无念,不等于出离意识心,仅因定境而心一境状态。 相似觉,又称识边际,虽无念起,却在识心。 大乘摩尼(摩尼宝),义指“离心意意识”,透出识心(或说破识心)。这,不能称之为心一境性。任何言说都不中。不在感知,不入体验,非身心范畴。也是如来的换个说法。唯证(悟)乃明。
作、任、止、灭四病 学习大乘佛法,太多人不自觉的陷入“作、任、止、灭”四病。 四病,皆为心病,万法唯心,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 一切法,即心之一切行相,即一切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即入业力造作,堕生死苦海,历痛苦烦恼。
不要把学大乘当成宏大叙事 一入大乘圈,就知道:发菩提心。六度万行。度人度己;度己度人。无分别心。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以戒为师。 哦哟,场面之宏大,实在让初入者感动莫名。 爷不是嘲笑这些,爷也是这么走过来。 学佛三天,佛在身边。 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是么? 肯定不是。 真正契入了法路,就会越来越明白大乘到底怎么回事。 但很多人,站上风口,猪一样飞了起来…… 然后呢? 猪,摔死了。
征求一个信息 爷写了“色身转化”一贴,哪位法友见多识广,看到过类似的内容没有? 反馈一个,先谢谢!
云何“色身转化” 一楼镇贴
“明心”即认知 这货一直神叨,贼心不改。 这货不知道明心就是认知,认知源于感知,因感知而立认知,明心、感知、认知因语境不同而分说,一回事。 感知,认知,即无明。明心,就是要明白这无明,为下一步“破无明”。 知道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明心,知道问题,知道问题所在。 解决问题:明心见性。
说说“圣人” 这世界上唯一可以称为圣人:耶酥。 耶酥受信教之众仰视,无可替代。 尊神一路,还有一些称先知的,并非圣人。 佛陀,悉达多太子不称圣人,称:世尊。 世尊座下,诸菩萨,称贤圣,非圣人。 一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人,虽被人妄称圣人,实则只是人类的杰出人物而已,比如知名哲学家,某个什么什么学派创始人,某个什么什么教的尊崇者。 这片华夏大地泛起过一些优秀的人,他们不是圣人。这地不出圣人,没有圣人。神泣神弃。 跳大神的东西不是圣人,更不是神。
证道只是真修起点 所谓证道,即明心见性,常说的开悟。 悟后起真修,渐除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登八地,也不是终止点,还有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功德。 证道,开悟,只是初体法身功德,五阴习性,五阴染垢的脱剥,非一日之功,初地至八地,无为法行持,离心意意识加持。这个过程喻真修。 生死,在世间法上叫事实。 生死,在大乘法上,只是“妄见空华”。 生死如幻梦,为什么?妄觉故。 因妄觉,入种种法,着一切相;是故,入生灭法(相),堕生死苦海,枉受六道轮溺。 开悟,即破妄心(妄心即妄觉)迷惑,证(见)法身不生不灭。 虽初证法身,却难一时解除业习业力,仍得一个漫长的过程渐除五阴缠缚。 五阴业力的究竟解除,获法界大自在,具足法身功德,永脱生死苦海。 学法,要明“道次第”。不要凭一知半解,胡嗨想象。 妄说一切法,只会让自己无(法)路可走。 明白大乘佛法到底在说什么,究竟明了法义,就是开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开悟不在境界上,以境言证者,全是大妄语。 如来真实义:离诸妄想。 离诸妄想:离心意意识。 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全由心起,心生心灭,即生灭法相,即妄心攀缘,即妄心缘法。 心无所缘,则离能所相对境,则脱法缚。 不除妄想不求真,绝学无为闲道人。
周末周未周未 啥玩儿又惹到发不了贴呢?
站在科学观的立场 如果,站在科学观的立场,大乘法说,就是自娱自乐。 大乘所揭示的法义,在科学观面前,就是一派胡言。 难道说,学佛的是蠢货?
外道止步相似觉 爷常常开示:外道止步相似觉。 相似觉者,识心不起也。 持外道见者,在“相似觉”这儿再也无法超越:因其识心不灭。 “无生无极”这头沙皮,也算个人才,不修禅定,靠穷思,探寻至“相似觉”。 爷以前也开贴说过,一些外道,神学、宗教、哲学的少部分人至达相似觉。
阴神、阳神 识神昏昧,阴神。 识神不昧,阳神。 识神者,识心任运之识境界。 大乘不玩识境界,斥之为阴界入。
心及心的问题 干面团弄了个哈皮当师傅,害得这娃到处找“行蕴”。 爷,常说: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哈皮,却总是厘不清。 色受想行识,哪样不是“心”?
闲来无事登山刹 有图有真相
握草,道家也玩干尸厥 爷,孤陋寡闻,一向不太关心鸡毛卵事。 玩干尸,历史悠久,古埃及木乃伊够鸡公早嘀,不过,木乃伊是人工通过剖肝取肺等等外科手术完成的杰作。 道佛两家干尸厥是否也“手术”? 爷,曾发过贴说:本来无一物。为何留下一具尸体?不是嘲笑六祖的玩法,是提醒昏昧的人们,不要迷于物相。 道家也供干尸,爷到是没注意过。 看来,愚蠢是大多数人类共性特质。 阿嚏!
精神病人的呓语 情绪也纷纷,你难道不知道“缘起性空”描述了“三界实相”?不知道“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你娃胡思乱想描述的这一溜,是什么玩意?自己知道么? 有病,早就医。病入膏肓,就俅了。
不劳思虑就OK么 外道止步相似觉,证悟不了“大道”。然后,又是一通情见妄想发挥。
大乘如何修 太多学大乘者,经年不知大乘到底修什么,又如何修。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也就是说,大乘针对心及心的问题,曰修。 要解决心及心的问题,得先清楚心的问题。 如何清楚心的问题:观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必先得有“观心”的功夫。 观心功夫分两说:学人未证悟,契不了正观。契不了正观,却可以先入手“反观”。 反观,即关注自己身、语、意,觉知起来。 通过佛法禅修,得“觉知”功夫,观察心念生灭状况。 有了这步功夫和基础,即大乘初步:明心。 虽可观察到心念生灭,摄受身语意。但,此处也只是皮毛功夫,解脱不了烦恼痛苦,更解决不了生死轮溺。 有了观念功夫,结合大乘了义佛经入佛知见,结合禅修实践悟佛知见。 理行并入,待得机缘成熟,刹那“证悟如来真实义”。即开悟,又曰体悟或体证。 开悟,即登地入圣流。 开悟:明心见性。 悟后起真修:无为法行持。离心意意识。 云何无为法行持:无为法,离心意意识,又称菩萨行持。 无为法,不假有为功用,不在心意意识上用功,唯歇心息虑,让心闲。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谓无为法。 无为法,离心意意识。唯证乃明。 意识心不起,五阴缠垢问题,渐次解除,即初地至八地过程,曰真修。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悟后行人)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大乘如何修,修什么 太多学大乘者,经年不知大乘到底修什么,又如何修。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也就是说,大乘针对心及心的问题,曰修。 要解决心及心的问题,得先清楚心的问题。 如何清楚心的问题:观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必先得有“观心”的功夫。 观心功夫分两说: 学人未证悟,契不了正观。 契不了正观,却可以先入手“反观”。 反观,即关注自己身、语、意,觉知起来。 通过佛法禅修,得“觉知”功夫,观察心念生灭状况。 有了这步功夫和基础,即大乘初步:明心。 虽可观察到心念生灭,摄受身语意。但,此处也只是皮毛功夫,解脱不了烦恼痛苦,更解决不了生死轮溺。
大小乘不同观 小乘以正定观修为佛法修行机要,辅以其它正见、正念、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等啰哩啰嗦的东西玩。 小乘虽是相较大乘狭劣,但有一个最大好处,入手处易懂,依循世智聪慧即可起修。 小乘麻烦处是讲究的东西要求离世俗诸趣之持戒,形式讲究复杂,且难有几人做到。所以,小乘法成就者,也是凤毛麟角。 大乘虽也讲究持戒,但相对小乘持戒更灵活,因持戒不是大乘讲究的内核。 大乘,不是不啰嗦,反而是更啰嗦,为起真修之不啰嗦“正观”前,反来复去啰哩啰嗦各种大乘佛经,只为引导行人“入佛知见,悟佛知见”打下“开悟”基础。 此过程不但啰嗦,还相当麻烦,根性稍差者只会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穷经晧首也难有一点所获,找不着北。比如,大乘最最最基础“万法唯心”,多少人明白进来? 悟后起真修:正观。 正观:离心意意识。无为法。总持。陀罗尼门。圆觉。正觉。觉。如。。。 大小乘虽然都在说观,但是其内涵则完全不同质。 小乘观修因未过开悟玄关,不脱意识心,即识心未破,仍依缘识境。 大乘则以开悟起真修,顿悟破识心,离心意意识而体法味。 破识心开悟之后,离心意意识,契正观,透脱身心,不为识境所转,身心如幻,一切法如虚空华,不需要有为法功用用功,喻“自觉圣智”,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
六祖回答来去问题 大乘,无生死之虞,甚至无生死之说。 那么,眼见人死了……后来呢? 瓜娃子,断不了这种“思维妄想”,总是扭着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弟子问“师父何去?回来否?” 师曰:“来时无口”。 轻风拂面来,不知师尊到。 郁郁黄花开,尽是般若香。 青青翠竹摇,法身笑一笑。 五蕴浮云何曾在,无非意识闹。
藕溢未证言证问题 看了网友转的一篇关于藕温忏悔自己未证言证。 说一说: 贴中的涉及死亡恐惧的问题,以及证量问题,概念混乱。 开悟,“断生死惑”。刹那顿悟,即明了“不生不灭”,故再无“生灭法相”之虞。 断生死惑,再无生死之迷惑,不会纠缠于生死问题。 至于,“死亡恐惧”则属于五阴缠垢问题。 悟后起真修,渐除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 所谓“真修”,就是解决带来死亡恐惧的五阴纠缠问题。 五蕴皆空,则无有(死亡)恐怖,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 开悟,并没有完全彻底解决掉“五阴缠垢”问题。所以,悟后,无生死困惑,并未究竟去除掉死亡恐惧的五阴业力问题。 “破了牢关”,己达五蕴皆空,则完全不应有“死亡恐惧”。 藕溢发现了自己“未证”,并勇于承认,本来是大好事,收拾旧山河,从头越即可。但,他却堕入生死恐惧不能自拔。更错误的把“念佛”带来的心理慰籍,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错上又错。 至于,还有“未证言证”的300人,集体沦陷,完全不足为奇。自宋及后,禅宗式微,朽木冒充画栋,欺之于世者众多。 面对“痛苦烦恼,生死恐惧”,真正证悟了,可以于“三昧”中检验效果。并非只在死亡来临OV时刻才可检验。
分享此贴,并说说贴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分享此贴,并说说贴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学习大乘锚点 哲学人,不停的思虑下一个锚点,结果,鸭刷了。 爷说锚点,即非锚点,是名锚点。 学习大乘,必须夯实“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钦此!
云何“离心意意识” 楞伽经: 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开示:离心意意识,非身心的某状态,非身心状态。 身心状态,乃心意意识中物。 开悟一刹,离心意意识,身心透脱。 开悟一刹,登如来地:离心意意识,初尝法味。非身心状态…. 一般人无法接受理解。(于凡愚不开演) 大乘佛所说法揭示:身,是妄身(妄认四大);心,是妄心(六尘缘影)。 大乘,离妄(归真)。 大乘:离幻(即觉)。 大乘:离妄身,离妄心。(身心称五蕴) 大乘:离心意意识。 离心意意识:觉。观。正观。如是观。如。如来。知。见。….. 如果“离心、离念”,离了就是。 何来什么开悟? 开悟一刹,为机缘成熟的“身心透脱”,“识心”打破。 识心未破,则必然是“识心”用事。 识心用事,乃在心意意识中迷转。 识心,即认知;认知不打破,必然在认知中行事。 《圆觉经》: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段经文是针对“地后菩萨”说法。非凡夫可了事。 凡夫登圣必须有个转点:开悟。 正所谓:顿悟渐修。
云何“顿悟渐修” 如果“离心、离念”,离了就是。 何来什么开悟? 开悟一刹,为机缘成熟的“身心透脱”,识心打破。 识心未破,则必然是“识心”用事。 识心用事,乃在心意意识中转圈。 《圆觉经》: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段经文是针对“地后菩萨”说法。非凡夫可。 凡夫登圣必须有个转点:开悟。 这就是:顿悟渐修。 下图这货就是典型的凭“(思维)意识心”妄揣法义。
楞伽经: 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开示:离心意意识,非身心的某状态,非身心状态。 身心状态,乃心意意识中物。 开悟一刹,离心意意识,身心透脱。 开悟一刹,登如来地:离心意意识,初尝法味。 非身心状态…. 一般人无法接受理解。(于凡愚不开演) 大乘佛所说法揭示:身,是妄身(妄认四大);心,是妄心(六尘缘影)。 大乘,离妄(即真)。 大乘:离幻(即觉)。 大乘:离妄身,离妄心。(身心称五蕴) 大乘:离心意意识。 离心意意识:觉。观。正观。如是观。如。如来。知。见。…..
开悟,即现证涅槃 开悟,现证涅槃:离心意意识。 爷,就是这么拽!
沙皮为什么叫沙皮 《入楞伽经》说: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 爷,一直指出这部经是伪经,伪处太多,约举二例: 此经把阿赖耶识等同如来藏。此为谬说。 第一义,因言而入。亦是谬说。 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怎么“因言而入”? 禅宗有云“但从学入,不从学得”。别会错意!
沙皮自证“抽脸” 干面团的豕师屁一,辛苦找出了自抽其脸的龙树资枓。 这沙皮的资料若是属实,恰恰证明了龙树俅经不懂! 《楞伽经》: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这段经文:开悟,体证“离心意意识(如来)”,初尝如来法味。但,除去五阴业习还有一个漫长过程,初地至八地,渐次转身。登八地至达五蕴皆空,得如来身。 龙树以为“离心意意识”为八地证量? 离心意意识,即如来地。 开悟,就是初登如来地。 悟后起真修:地后菩萨以如来地不动,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才为八地证量。 菩萨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第二句翻译下:于(离心意意识)如来地不动。
本觉、妄觉非一体两面 道家说法把事物作一体两面的阴阳论说,大乘绝无此一体两面,或一体多面之说。 《圆觉经》在开篇说无明,引喻了“空与空中华”解说法义:空,实无华,病者妄执。 经中,空喻本觉。空义,完全不在言说,言说代表不了空义。 妄觉:目生华翳。病目空华。乱起乱灭。。这样的引喻,旨在解说“妄觉,毫无厘头”,病者妄执。 经说中,空,与空中华(相生),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更非一体两面。
为什么大乘道次第有解悟 大乘五道位,说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不否认有一个“理悟”的阶段,也就是“解悟”。 解悟,指义理学习,入佛知见。但义理学习,并不代表真正“解如来真实义”。 要解如来真实义,必须是证悟,即体悟体证“真如”。 真如,假名;体证真如,就是真正(体入)明白了“如来真实义”。 体证,也就是“离心意意识”到底咋回事,不再有疑。 证悟后,知见脱落,不再执着于认知,脱离凡夫活在认知的身语意状态,亦称身心透脱。 至于“见道位”的说法,通常指解悟;一位宗门把见道位成证悟,亲证真如,也不是大问题。要看具体说法, 总之,要明白,行人一路走来 ,大概会经历些什么样的主要阶段。 绝对的说,悟前,悟后,这是不容含混的分水岭。
有大自在天么 四叨狗熊以为自己好牛逼,知道印度人玩大自在天…. 你娘希皮直接回答爷:有大自在天?在哪? 若无大自在天,佛说“大自在天”?若有大自在天,佛干吗否这玩意? 草你老姆嗨!装逼犯!
这段经文断句如下 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而起分别?” 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嗔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堕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心)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
佛性与因缘 呼吸停顿与不停顿,皆属因缘事。 心念生与不生,皆属因缘事。 佛性无关因缘。 佛性与因缘无逻辑关系。 佛性与因缘无相依、相缘、相对。 虽常用到镜性与镜中像比喻佛性与因缘,也是不得已的一种引喻,并非可以完全照搬。 镜性是死东西,虽照,虽显,虽见,也喻知,却无智。 智,为佛性特质,唯证乃明。 佛性具一切心的特质,却是心非心,《楞伽经》喻佛心语。 佛性显见一切因缘,曰:正遍知。 苦瓢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人生八苦,虽与佛性无关,却“正遍知”。
生死,乃认知 大乘揭示了:生死(法相),乃认知。 沙皮无知,执相为实。 身体是实有,山河大地虚空,你我他,事相、现象、过程,无不实实在在呈现在眼前,全是实有实无的存在。 而这一切问题所在,皆源于认知无明。(认知=无明) 大乘法,破认知,喻入觉性海。 于觉,一切不过因缘、法流,本无生灭,妄见生死。 学大乘,修证大乘,脱离思维妄想,入清净觉。
开悟,必须破认知 认知,决定众生生态。 人,活在认知上。 认知,即“知见立”。 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 人,习惯于学习。学习就是认知的堆砌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学习,反复夯实各种认知,坚固我执(执着于认知)。 认知,在大乘佛法中,称业识。 业识,是六道生死轮溺的根本。什么样的业识,决定了处什么道(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种心态)。 学习,没有问题。问题在:通过学习,建立了坚固的认知,这个是障道因缘。 认知不破除,道心不显。 学法为契道行:从凡夫心(相牵境转)转化为道人心(无所住心)。 比如,通过所谓科学知识学习,会“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称宇宙,宇宙有一个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这种共同的认知,《楞严经》告诉我们:同分妄见。 大乘揭示:宇宙只是一念(心相,亦称法相、法)。地球也只是一念(心相)。并且,这一念还是妄念,(心相)虚幻不实,如虚空华,目眚华翳。 那么,学法人如何转换这两截然不同的认知? 由世间法的知识(认知),转化入大乘说法(佛知见),这就是开悟的难点所在。 也就是学法人如何转化过去已经习惯的认知习惯:思维(建相依相缘的相对认知)。 思维的动因是思想种子(满脑子概念)。 概念,在大乘称“阿赖耶识(第八识)。 很多说法称“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这是错误说法,轮回只是现象,大乘中无任何主体概念,“佛亦不可立”。 佛,不能当什么体,什么性来认识。有“体说”或“性说”,但要明白,一切说法,皆在方便说事,无实指,无实义。 思维,在大乘法中属意根问题。思维也称思维心,思维(心)的此起彼伏,为妄想,颠倒妄想。 《心经》: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儿应翻译为: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 明白大乘到底在说什么,结合自己身语意的“如实了知”,明晰身心状态。 身心状态即(身心)感知状态。 感知,即大乘说法“心”。 万法唯心。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皆是(身心)感知问题。 将思维习惯,转化到明晰身心感知状态,这是契入大乘第一步:明心。 解决好“明心”这一步,再待机缘成熟,明心见性(开悟)。 开悟,又称体悟,或体证。开悟一刹,身心透脱思维习惯,透脱感知执着。 感知的透脱,离相对境,即“如来”。 如来:知、见、如、观、显、照、不生不灭…无分别(心)。 如来,不属身心(状态)范畴,尽法界(离实指,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唯证乃明。
三头犬卡在哪 三头犬会读书,书上说“四大假合”,这娃就吼“没有身”。 你娃一个意识心用事的玩意,也敢吼“没有身”? 三头犬,书上为什么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禅宗,现证如来真实义 禅宗,直指见性。 见性,即佛。 禅宗行人,现证如来真实义,成就法报化三身功徳。 禅宗,不过多去纠缠教义葛腾,以身心为凭,体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悟后起真修,直达法源底,解决生死轮溺大问题。
沙皮的精神逻辑 沙皮自己装神弄鬼,胡说八道,却在意人家的粗话。 谁才是最混帐的东西,沙皮些瞎眼蒙心,永远也弄不明白。
沙皮开启疯狗模式 爷如果没记错,这沙皮早前还发过贴称赞爷是真修行人吧。 转眼,就开启了疯狗模式……世事无常啊。
沙皮总自以为是 这沙皮把因缘境界当成证道,说什么修出檀香味就证道了….. 爷,不但坐出檀香味,亦坐出兰花香味。 爷,有修为?无修为? 沙皮总在自以为是上妄揣一切境界。
学法要破除迷信思想 学法要破除迷信思想
学法不要在名相上兜转 学法不要在名相上兜转
蠢货迷之自信 这头蠢货,看了若干的东西,一脑子浆糊,还胡说八道。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者,第一义。真如,乃喻第一义。。 第一义,义指同一,各种譬喻,说法太多了,唯证及明。 真如,并非相。一合相,亦非相。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不可见,如眼不见眼。 这些言说表述,都是引导行人去证悟。大乘法义,不在言说上,唯证乃明。
大乘顿悟渐修 一楼镇贴
大乘顿悟渐修 义上顿悟。 事上渐修。 事义一如。 义上顿悟,不是凭空而得。资粮,加行,(解悟)见道,功课不可少。 机缘成熟,顿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最后一口饭,饱了肚子,不能说前面吃的三大碗空吃了。 悟后起真修! 只有悟了,体证“如来真实义”,才明白“离心意意识”,才自觉离五阴缠垢。 自觉五阴缠垢,真不立,妄本空,不加对治,喻无修无证。 但,离五阴染垢是一个慢长过程,且无功用之法可取,云无为法行持。 只有无为法,歇心息虑,离心意意识,长养圣胎,再破重牢二关,至达五蕴皆空。
这头沙皮还“考考…” 这沙皮,不知哪来的自信,以为学了点佛学知识,就可以装大德。 爷,证量说法。 大乘法,唯证乃明。 未证者,如盲人摸象,一脸懵逼。 承听法音,切忌思维心。为什么?思维心入,全是自己的“业识”反应。(思维)业识障道。 不住相布施:地后(菩萨)行持“离心意意识”,则无相可取。 相,乃心意意识之别名。 心=法=相,说这些,都是在说凡夫境界和凡夫问题。语境不同,用语不一。 说到离凡夫境界(喻菩萨),则另有一套说辞,比如“(菩萨)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菩萨)无住相布施,无,住相,布施。。。 说多了,沙皮仍不明白。
莫认取,了义用语。 莫认取,即不入识心(分别)。 莫认取,禅宗公案,大德转语。 莫认取:学人当机,刹那悟入。 永年397这货自以为是“无明中取….”,瞎哔哔一大泡屎。
这货看得懂么 这货,说得自已好像懂《楞伽经》,真懂,就来一段,而不是干嚎。
这也是只小沙皮 这货自以为是,拿着二两颜料就想开染房。 四念处,小乘法,根性差的人,依缘而入。这个没问题。 问题是,这只小沙皮,以井蛙夏虫之见,妄论佛道,谤毁无上法大乘。 当一个人,执着于认知,就只有一个结局:六道轮溺。 为什么? 认知,即无明。无明为生死轮回根本。
何以故这头超级沙比 何以故看到菊花现,慌不跌的以为是铃子的大脚趾,捧上就啃哟。 贱,就一个字。 草嘀咧! 草何以故老姆嗨! 草! 哈哈哈
观自心现量 先搞清楚自心现量:身心感知。 身心感知:不单指肉身(眼耳鼻舌身)感知、思维意识,还包括“于心取相”,即常说的主观、客观、非主观、非客观。。。等等,一包在内。一句话,表达出来的,表达不出来的,意识得到与意识不到(比如所谓潜意识)。。都算在内。 金刚经: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些玩意,全是于心取相。即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离一切诸相,见相非相,莫认取。。。 观:离心意意识。无取无舍。不即不离。平常心。清净心。清净觉。正遍知。知。见。显。如。照。。。 观:正观。如是观。观,即知,即见,即如。。。。莫认取。 知,非知道。知道,为知上立知(知、见立),即头上安头,骑驴找驴。 观自心现量:了知当下因缘(主要为身心状态),不起意识心分别、取舍、判断。。。 凡夫不知身心状态,常处昏沉、散乱、放逸。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当下因缘的“感知”,这个为现量。 当下身心感知状态,是否明晰。 心意意识上捣腾的属颠倒妄想,别将意识上的东西拿来折腾。 意识上乱转,乃妄想,曰非量。 凡夫,未破识心(明心见性),契不了正观,但可以通过禅定修习,契反观:明晰身心状态。 反观与正观啥不同? 反观,在识心上:比如,禅定中,身心俱寂,似乎“进入一种空寂的无我意识状态。。。”,因识心未破,开始妄认这境界,甚至以为自己“证空”。 曾,一位法友,他说他有一次似乎进入了很深很深的一个水下面(无呼吸状态),周围一片静寂,他一直坚信这是他“证空”的体证。 反观带来的问题,就是当事者若不察,妄认境界事,遇到任何境界,都会去识别。然后,胡说八道。。。而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观:离一切诸相。见相非相。不会去识别、判断、结论。 正观:即知(正遍知),无取无舍,不即不离。
观自心现量 先搞清楚自心现量:身心感知。 身心感知:不单指肉身(眼耳鼻舌身)感知、思维意识,还包括“于心取相”,即常说的主观、客观、非主观、非客观。。。等等,一包在内。一句话,表达出来的,表达不出来的,意识得到与意识不到(比如所谓潜意识)。。都算在内。 金刚经: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这些玩意,全是于心取相。即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离一切诸相,见相非相,莫认取。。。 观:离心意意识。无取无舍。不即不离。平常心。清净心。清净觉。正遍知。知。见。显。如。照。。。 观:正观。如是观。 观,即知,即见,即如。。。。莫认取。 知,非知道。知道,为知上立知(知、见立),即头上安头,骑驴找驴。 观自心现量:了知当下因缘(主要为身心状态),不起意识心分别、取舍、判断。。。 凡夫不知身心状态,常处昏沉、散乱、放逸。
见见之时.. 这位己理解的很不错了。但没把话说完… 经文: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见见之时:见(性)显(见)之时 见非是见:见性非能所(见) 见犹离见:见性离相见 见不能及:见性不可“及(计度)”
转智说是谬论 智,本自具足,不假修得,修成还坏。 修,指悟后渐离五阴染垢的过程。 义上顿悟,智显。智不显,为五阴垢镜问题,非镜性有什么问题,镜性不增不减。 事上渐修,佛力不敌业力,业力迷障道眼,即五阴缠垢问题,这个必须渐除(无为法行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