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2
粉丝数: 1,017
发帖数: 51,994
关注贴吧数: 48
道家的几把玩意 “无生法忍”这沙皮转的这一篇道家“合道”卵行玩意,通篇不过写思维妄想玩意。 只有沙皮才看不明白,才玩这种“心意意识”玩意。 这沙皮拿这种垃圾来大乘圈哄鬼。 草!
这沙皮神经病 这沙皮在爷面前逞能。是耗子日猫逼:找死!
这沙皮搬沙门垃圾装门面 “无生法忍”这沙皮不知憨山、藕益两牲口是沙门垃圾!
沙皮“Chan定” 这头牲口,看不出求问者是一个明显的抑焦病人,拿他妈那些乱七八糟的“佛学知识”猛灌。。。 学了点“佛法”知识,乱俅𢌥能,一点心理学知识也不懂,你学了你妈个鬼咩?!
再谈“色身转化” 大乘佛法说的色身,不仅指肉体之身,广义上指“感知”,能感知的身心,与所感知事物(包括肉身)。 人的身体必然经历生老病死过程,人们认为是身体的自然现象,从而研究了医学,养生,修行这些来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气脉说这一颇具东方文化色彩的说法占了很大篇幅。中国的中医,道家,气功杂家,藏喇嘛等都各抒己见,纷说不一。大乘佛经只数语涉及色身肉体问题(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清净,四大皆空等语),但内涵深广,唯亲历者自明。 禅修(打坐是静心净念的最佳方式),身体必然会因“心”的转化,而随之相应。最为明显的感觉就“气感”,即身体有了一种“气”串行、弥漫的感觉感受。 (尽量只说现象,不作多解,免生歧义。) 这在大乘佛法中叫“五阴现象”或“因缘”(现象、过程)。大乘法的修证过程,就是转化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 与法相应,是修行人通过修行理入行入,将身心状态从昏沉、散乱、放逸,摄受起来,渐至身心一如(无实无虚)。 如法的修行过程,身体(感觉)从僵执状态,慢慢转化岀来,感觉到身体变得“通透、轻灵”,甚至“无我”的一种感觉感受状态。这种转化结果,道家称为“成仙”,佛家称之“天人”。 在这转化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气感”,各说各话,形成各家各派。 佛家把可感知的一切现象、过程统说为“五阴、因缘”现象,并不否定这个现象及过程,只是反复叮嘱“不着于相,不取于相,诸法空相,缘起性空…”。 所谓气感,即身体有了“气串、气行”的明显感觉感受。 对“气感”,不导引为上法;(着意)导引,则有“大、小周天,七经八脉,三脉七轮等等”乱七八糟的玩儿。 身体有了气感,就有一些较普遍现象:开顶(又名开天窗,三花聚顶等),即头顶有通风凉爽感觉。甘露沐身,身体某处出现清凉如瀑,或温热如浴的感觉,佛家称法喜。气脉,身体里似乎一股如气串行的感觉,有时舒服,有时难受,中医讲人身有营气卫气啥等等,道家讲浊气,水谷之气,精气,真气(炁)等等,佛家一律称“五阴”现象。 “气行”现象,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因缘。特别是“四禅八定”修习中的“八触”发动,身体开始进入一个较为全面的整理康复阶段。这是一个“祛病”过程,得禅修法益。 佛家讲“色身无碍”,身体不舒服,不健康,必定碍“心”清净。故,心清净,必须得“四大清净”,甚至“四大皆空”。 有病身体,只会增痛苦烦恼。既然说修行可以解脱痛苦烦恼,甚至“了生脱死”,修行过程必然藏着身体健康的“秘密”。 大乘佛法如何对待五阴现象?切记《楞严经》这几句: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一切境界,皆为宿世因缘呈现,不着于相,无取于心,则诸法无咎。 佛家修行,不是没境界,只是不着境界。不着境界,则不受相牵境转,不入六道轮溺。 境界事,随缘随了,无住于心。即为正行。 佛经中说“身如琉璃”,此为“四大清净、四大皆空”的换个说法。 断身见,离身体实感,彻身通透通灵。正是报化身之法身功德。 此法无实无虚。 初禅,是肉体色身因缘转化的一个关键窗口。得初禅,即步入“天人境界”,俗称“仙”。仙人必有仙体,无忧苦恼烦,身体健康是必备条件,但非充要条件。 前面说了“气感”是局部感受。入初禅,则是浸彻式的通体感受,整个身体溶入禅悦(禅乐)。初禅后,身体的局部气感现象渐退、消失(获通透之身)。 无知者妄说“无修无证”。 无修,如何打却凡夫身心? 无证,如何明了“法尔如是”? 若说有修有证,又堕外道见。 是不是很玄很抽象? 大乘法讲究事理圆融,不违因缘果。 不着因缘果,是谓不昧因果。 随缘了旧帐,再无新受殃。是谓菩萨道行。
滴滴姐在三头大面前 滴滴姐这老沙皮,一口一个逻辑玩意,不知大乘法了义“离相对,离相依,离相缘…”。老沙皮懂俅? 滴滴姐在外道渣渣三头犬面前,就是一只大沙皮。
今天讲讲“色身转化” 大乘佛法说的色身,不仅指肉体之身,广义上指“感知”,能感知的身心,与所感知事物(包括肉身)。但今天主要说肉体身的事。
再说“无我,无法” 沙皮一头钻进大乘圈,哦哟,这儿讲“无我”,那儿吼“无法”。。 沙皮一脸懵。 来来来,爷这儿有棒棒糖。 有,或无,这叫世间法认知。 在世间法上,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概念清楚,眼见如实,明白无误。 而,大乘佛法却玩一个“无我、无法”…… 沙皮不明白,有或无,都是思维中的“概念”。 大乘佛法进一步揭示:思维妄想,乃空中华,水中月,如幻非实。 思维妄想:病目空华。目眚华翳。病者妄执。 哪……咋办? 离诸妄想! 离妄,则真。 真,即实相。 实相无相:无我。无法。 实相:一切众生本具清净心(如来智慧德相)。
怕骂?混垂子吧 这沙皮,居然怕骂。 怕骂,还上网?还混禅宗吧? 草!
丙乙甲是灵山驴么 这两ID似乎是同一头沙皮。 神经式的喋喋不休,嘟TND要认到一个啥几把玩意当“佛”….
明心,明心见性 学大乘法,明心,明心见性,这两大步跨越了,才算入门。 明心,是积资粮后,加行,进入见道位。 明心,还在凡夫阶位。 明心,对大乘“万法唯心”有较好的理论认知,也有一定的如实观心(观念)能力。 明心,进入见道位,有了较好的理悟底子,冲刺证道位。 明心见性:证道。 证道,即开悟。至此,才算真正的登地入圣流。
云何“本觉” 心无掛碍,则归本觉。 凡夫为何“归”不了? 凡夫心有“六入”的显意识,更有潜于形质而不具形质的潜意识。 潜意识主宰着凡夫的身语意,主宰着凡夫的报化身因缘。世间法称之为命运。 凡夫受无始劫业识(阿赖耶识)业力主宰,枉堕六道轮溺。 大乘法,就是要破此业识桎梏。业识认知一但打破,则不再受业识主宰的报化身因缘所牵转,从而解脱痛苦烦恼,解脱六道生死轮溺的枉受。 冲破业识牢笼,必须“入佛知见,悟佛知见”。 机缘成熟,刹那顿悟,知见脱落。 一刹斩破业识桎梏,再无任何的认知系缚,纵横十法界,此喻菩萨道。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因,顿悟“无生”,凡夫识心得破,再无识心遮障真如之虞: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歇,即菩提。喻回归本觉。实无归与不归问题,本不动摇尔。 如来。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云何“证悟” 所谓证悟,即顿悟,即体悟,即体证,即开悟,即明心见性,即证道。 证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离诸妄想。 离诸妄想,即离一切诸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离一切诸相,即见相非相。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体如来) 第一义,虽有各种不同的语句义指,但都是义指一回事。 第一义上,没有任何的次第关系。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此第一义义指,即一切众生本具清净心:见性。 为何大乘入门,必须“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在禅宗曰“识得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不可识。如眼见一切,却不自见。 所以,学法不要着“文字相”。 学法,要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第一义,一切文字都无法准确表述,故说“证悟”。 所谓证悟,即机缘成熟的一刹,对大乖法义的豁然明了,透彻贯通大乘法说。是对“第一义到底在说什么”的刹那明白。也可以说是对“离妄、离幻”的刹时体证。
沙皮认识“本觉” 这沙皮也知道“本觉”无法被感知、被找到…. 但沙皮却要认识“本觉”…. 本觉,大乘第一义名相,假以名说事尔。 第一义,无量无相,不可思议…. 唯证(悟)乃明。 如果在认知上,就说你娘希皮要去“认识本觉”,这叫知见上就已上了歧路,后面的事还能怎么样?
“情绪也纷纷1”这沙皮,同天冀那精神病一样,也是TMD个神经病。 神经病就你娘嘀好好的神经病等死得了,偏偏喜欢出来装疯卖傻。 一花五叶,结果自然成。是说禅宗的发展脉络和结局,也就是传至六祖分化五宗。 这沙皮妄揣它娘嘀“五层境”。 草!
狗R嘀鬼子6,把诸佛、如来,入过去,入过来….. 这娃狗胆包天,谤佛谤法。 草他老姆嗨! 有图有真相
这沙皮神经病,把唯心、离心意意识弄成了两回事。 唯心:法不离心,心即是法。 离心意意识,乃大乘。 大乘: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万法唯心。佛亦不立。大乘亦假名。清净心亦假名。是谓毕竟空。 沙皮痣胀玩意咋明白得了?!何况还是TND神经病玩意“情绪也纷纷1”这痣胀。
鬼子6必须降三恶道 鬼子6这沙皮不沙皮,还真难找几个沙皮。
云何“井观驴” 禅宗公案,以“井”比喻清净心:六合万照。汉来汉显。胡来胡现。 驴,喻因缘现象。 井观驴喻义:清净心本不动摇,但有因缘,即显即照。汉来汉显。胡来胡现。
这是一头标准沙皮 这沙皮根本就不知道“井观驴”喻“清净心显(照)万法”之义。却敢自以为是瞎哔哔。
谁是井底之蛙 这只大沙皮,把气功这种江湖杂耍把戏,道家的日不弄怂玩意,居然拿来碰瓷大乘无上法。 这娃知道啥叫“无上法”? 好好看看爷的贴,谁才是真正的井蛙。
民谚有云:青蛇毒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有毒,最毒妇人心。 通过爷的反复试探观摩,最毒妇人心当在佛系圈这些沙皮妈咪。 有图有真相,这堂客居然想攻击爷菊局,还想先煎后杀。 假若不是爷持淫戒,这种哈堂客一定要给予反杀。
让滴滴姐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货 看看这货说了句啥:…. 涅槃或者觉醒就是知道自己念头的一种状态。 ??? 什么叫知道?涅槃是知道么?知道与涅槃有俅毛关系?! 滴滴姐这老沙皮说这个货是他看到唯一一个出自名门的货。草!
揍沙皮,爷是认真嘀 这两沙皮的观念颇具代表性,爷揍之,警醒迷途知返者。 爷一直开示,大小乘是不同的理路和行路,基本上可以说“不共法”。小乘玩儿,适合中下根性,因其从“依缘”着手,容易让人接受和契入。什么依缘?依缘即有为法功用的一些方法,比如禅定观修的方法,等等。大乘则属中上根,甚至上上根者修行之路,发心大,离有为造作(此让中下根者找不着北),悟后起真修,无为法行持。持禅净双修观念,错得离谱的认为“净土念佛普被三根”,有这种相信净土宗忽悠观念,皆是俅不能腾的下根、下下劣根者。 发心修大乘,以发菩提心入信,熏习大乘了义佛经,入佛知见,悟佛知见,待得机缘成熟,刹那悟明“如来真实义”,悟后起真修,离心意意识(无为法),渐除五阴业习,至达五蕴皆空。
沙皮不离境界,更不知离识心为何。 一切外道,诸念不起,止步识边际,相似觉。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离一切诸相:正觉。
曾,雨阳歇斯底里的草赖一风屋烂娘……原来,赖一风骗诈了雨阳八万! 赖一风作恶,这儿只要眼没瞎,有目共睹。
明心见性起真修 见有人发贴问“见性后修什么…”。 悟后起真修:无为法行持(自觉离染离垢),渐离五阴缠缚。 去除五阴染垢,不在有为法。只有彻悟(明心见性)后,自觉圣智。 自觉:于妄念不加了却。即用舍用。
开悟不是明白道理 小杂毛吼“开悟……就是明白道理”。 小杂毛哪明白“开悟……打却一切道理”。 道理,是概念的固守。 有垂子个道理!
道家摩尼非大乘摩尼 道家借用了很多大乘名相名词,把金丹称摩尼,比喻成大乘《圆觉经》中说的摩尼宝。 道家徒子玩这招这叫望文生解。妄想把五阴境界比离五阴境界。 什么五阴境界,又离五阴境界? 以下用大白话说,可能好明白点。 一切五阴境界皆可感知(感知体验)。所谓金丹,就是心一境性下的无念状态。有较好的禅定功夫,即可体验而感知。 无念状态,又称相似觉。一切外道止步相似觉。 无念,不等于出离意识心,仅因定境而心一境状态。 相似觉,又称识边际,虽无念起,却在识心。 大乘摩尼(摩尼宝),义指“离心意意识”,透出识心(或说破识心)。这,不能称之为心一境性。任何言说都不中。不在感知,不入体验,非身心范畴。也是如来的换个说法。唯证(悟)乃明。
作、任、止、灭四病 学习大乘佛法,太多人不自觉的陷入“作、任、止、灭”四病。 四病,皆为心病,万法唯心,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 一切法,即心之一切行相,即一切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即入业力造作,堕生死苦海,历痛苦烦恼。
不要把学大乘当成宏大叙事 一入大乘圈,就知道:发菩提心。六度万行。度人度己;度己度人。无分别心。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以戒为师。 哦哟,场面之宏大,实在让初入者感动莫名。 爷不是嘲笑这些,爷也是这么走过来。 学佛三天,佛在身边。 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是么? 肯定不是。 真正契入了法路,就会越来越明白大乘到底怎么回事。 但很多人,站上风口,猪一样飞了起来…… 然后呢? 猪,摔死了。
征求一个信息 爷写了“色身转化”一贴,哪位法友见多识广,看到过类似的内容没有? 反馈一个,先谢谢!
云何“色身转化” 一楼镇贴
“明心”即认知 这货一直神叨,贼心不改。 这货不知道明心就是认知,认知源于感知,因感知而立认知,明心、感知、认知因语境不同而分说,一回事。 感知,认知,即无明。明心,就是要明白这无明,为下一步“破无明”。 知道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明心,知道问题,知道问题所在。 解决问题:明心见性。
说说“圣人” 这世界上唯一可以称为圣人:耶酥。 耶酥受信教之众仰视,无可替代。 尊神一路,还有一些称先知的,并非圣人。 佛陀,悉达多太子不称圣人,称:世尊。 世尊座下,诸菩萨,称贤圣,非圣人。 一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人,虽被人妄称圣人,实则只是人类的杰出人物而已,比如知名哲学家,某个什么什么学派创始人,某个什么什么教的尊崇者。 这片华夏大地泛起过一些优秀的人,他们不是圣人。这地不出圣人,没有圣人。神泣神弃。 跳大神的东西不是圣人,更不是神。
证道只是真修起点 所谓证道,即明心见性,常说的开悟。 悟后起真修,渐除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登八地,也不是终止点,还有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功德。 证道,开悟,只是初体法身功德,五阴习性,五阴染垢的脱剥,非一日之功,初地至八地,无为法行持,离心意意识加持。这个过程喻真修。 生死,在世间法上叫事实。 生死,在大乘法上,只是“妄见空华”。 生死如幻梦,为什么?妄觉故。 因妄觉,入种种法,着一切相;是故,入生灭法(相),堕生死苦海,枉受六道轮溺。 开悟,即破妄心(妄心即妄觉)迷惑,证(见)法身不生不灭。 虽初证法身,却难一时解除业习业力,仍得一个漫长的过程渐除五阴缠缚。 五阴业力的究竟解除,获法界大自在,具足法身功德,永脱生死苦海。 学法,要明“道次第”。不要凭一知半解,胡嗨想象。 妄说一切法,只会让自己无(法)路可走。 明白大乘佛法到底在说什么,究竟明了法义,就是开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开悟不在境界上,以境言证者,全是大妄语。 如来真实义:离诸妄想。 离诸妄想:离心意意识。 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全由心起,心生心灭,即生灭法相,即妄心攀缘,即妄心缘法。 心无所缘,则离能所相对境,则脱法缚。 不除妄想不求真,绝学无为闲道人。
周末周未周未 啥玩儿又惹到发不了贴呢?
站在科学观的立场 如果,站在科学观的立场,大乘法说,就是自娱自乐。 大乘所揭示的法义,在科学观面前,就是一派胡言。 难道说,学佛的是蠢货?
外道止步相似觉 爷常常开示:外道止步相似觉。 相似觉者,识心不起也。 持外道见者,在“相似觉”这儿再也无法超越:因其识心不灭。 “无生无极”这头沙皮,也算个人才,不修禅定,靠穷思,探寻至“相似觉”。 爷以前也开贴说过,一些外道,神学、宗教、哲学的少部分人至达相似觉。
阴神、阳神 识神昏昧,阴神。 识神不昧,阳神。 识神者,识心任运之识境界。 大乘不玩识境界,斥之为阴界入。
心及心的问题 干面团弄了个哈皮当师傅,害得这娃到处找“行蕴”。 爷,常说: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哈皮,却总是厘不清。 色受想行识,哪样不是“心”?
闲来无事登山刹 有图有真相
握草,道家也玩干尸厥 爷,孤陋寡闻,一向不太关心鸡毛卵事。 玩干尸,历史悠久,古埃及木乃伊够鸡公早嘀,不过,木乃伊是人工通过剖肝取肺等等外科手术完成的杰作。 道佛两家干尸厥是否也“手术”? 爷,曾发过贴说:本来无一物。为何留下一具尸体?不是嘲笑六祖的玩法,是提醒昏昧的人们,不要迷于物相。 道家也供干尸,爷到是没注意过。 看来,愚蠢是大多数人类共性特质。 阿嚏!
精神病人的呓语 情绪也纷纷,你难道不知道“缘起性空”描述了“三界实相”?不知道“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你娃胡思乱想描述的这一溜,是什么玩意?自己知道么? 有病,早就医。病入膏肓,就俅了。
不劳思虑就OK么 外道止步相似觉,证悟不了“大道”。然后,又是一通情见妄想发挥。
大乘如何修 太多学大乘者,经年不知大乘到底修什么,又如何修。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也就是说,大乘针对心及心的问题,曰修。 要解决心及心的问题,得先清楚心的问题。 如何清楚心的问题:观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必先得有“观心”的功夫。 观心功夫分两说:学人未证悟,契不了正观。契不了正观,却可以先入手“反观”。 反观,即关注自己身、语、意,觉知起来。 通过佛法禅修,得“觉知”功夫,观察心念生灭状况。 有了这步功夫和基础,即大乘初步:明心。 虽可观察到心念生灭,摄受身语意。但,此处也只是皮毛功夫,解脱不了烦恼痛苦,更解决不了生死轮溺。 有了观念功夫,结合大乘了义佛经入佛知见,结合禅修实践悟佛知见。 理行并入,待得机缘成熟,刹那“证悟如来真实义”。即开悟,又曰体悟或体证。 开悟,即登地入圣流。 开悟:明心见性。 悟后起真修:无为法行持。离心意意识。 云何无为法行持:无为法,离心意意识,又称菩萨行持。 无为法,不假有为功用,不在心意意识上用功,唯歇心息虑,让心闲。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谓无为法。 无为法,离心意意识。唯证乃明。 意识心不起,五阴缠垢问题,渐次解除,即初地至八地过程,曰真修。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悟后行人)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大乘如何修,修什么 太多学大乘者,经年不知大乘到底修什么,又如何修。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也就是说,大乘针对心及心的问题,曰修。 要解决心及心的问题,得先清楚心的问题。 如何清楚心的问题:观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必先得有“观心”的功夫。 观心功夫分两说: 学人未证悟,契不了正观。 契不了正观,却可以先入手“反观”。 反观,即关注自己身、语、意,觉知起来。 通过佛法禅修,得“觉知”功夫,观察心念生灭状况。 有了这步功夫和基础,即大乘初步:明心。 虽可观察到心念生灭,摄受身语意。但,此处也只是皮毛功夫,解脱不了烦恼痛苦,更解决不了生死轮溺。
大小乘不同观 小乘以正定观修为佛法修行机要,辅以其它正见、正念、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等啰哩啰嗦的东西玩。 小乘虽是相较大乘狭劣,但有一个最大好处,入手处易懂,依循世智聪慧即可起修。 小乘麻烦处是讲究的东西要求离世俗诸趣之持戒,形式讲究复杂,且难有几人做到。所以,小乘法成就者,也是凤毛麟角。 大乘虽也讲究持戒,但相对小乘持戒更灵活,因持戒不是大乘讲究的内核。 大乘,不是不啰嗦,反而是更啰嗦,为起真修之不啰嗦“正观”前,反来复去啰哩啰嗦各种大乘佛经,只为引导行人“入佛知见,悟佛知见”打下“开悟”基础。 此过程不但啰嗦,还相当麻烦,根性稍差者只会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穷经晧首也难有一点所获,找不着北。比如,大乘最最最基础“万法唯心”,多少人明白进来? 悟后起真修:正观。 正观:离心意意识。无为法。总持。陀罗尼门。圆觉。正觉。觉。如。。。 大小乘虽然都在说观,但是其内涵则完全不同质。 小乘观修因未过开悟玄关,不脱意识心,即识心未破,仍依缘识境。 大乘则以开悟起真修,顿悟破识心,离心意意识而体法味。 破识心开悟之后,离心意意识,契正观,透脱身心,不为识境所转,身心如幻,一切法如虚空华,不需要有为法功用用功,喻“自觉圣智”,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
六祖回答来去问题 大乘,无生死之虞,甚至无生死之说。 那么,眼见人死了……后来呢? 瓜娃子,断不了这种“思维妄想”,总是扭着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弟子问“师父何去?回来否?” 师曰:“来时无口”。 轻风拂面来,不知师尊到。 郁郁黄花开,尽是般若香。 青青翠竹摇,法身笑一笑。 五蕴浮云何曾在,无非意识闹。
藕溢未证言证问题 看了网友转的一篇关于藕温忏悔自己未证言证。 说一说: 贴中的涉及死亡恐惧的问题,以及证量问题,概念混乱。 开悟,“断生死惑”。刹那顿悟,即明了“不生不灭”,故再无“生灭法相”之虞。 断生死惑,再无生死之迷惑,不会纠缠于生死问题。 至于,“死亡恐惧”则属于五阴缠垢问题。 悟后起真修,渐除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 所谓“真修”,就是解决带来死亡恐惧的五阴纠缠问题。 五蕴皆空,则无有(死亡)恐怖,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 开悟,并没有完全彻底解决掉“五阴缠垢”问题。所以,悟后,无生死困惑,并未究竟去除掉死亡恐惧的五阴业力问题。 “破了牢关”,己达五蕴皆空,则完全不应有“死亡恐惧”。 藕溢发现了自己“未证”,并勇于承认,本来是大好事,收拾旧山河,从头越即可。但,他却堕入生死恐惧不能自拔。更错误的把“念佛”带来的心理慰籍,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错上又错。 至于,还有“未证言证”的300人,集体沦陷,完全不足为奇。自宋及后,禅宗式微,朽木冒充画栋,欺之于世者众多。 面对“痛苦烦恼,生死恐惧”,真正证悟了,可以于“三昧”中检验效果。并非只在死亡来临OV时刻才可检验。
分享此贴,并说说贴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分享此贴,并说说贴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学习大乘锚点 哲学人,不停的思虑下一个锚点,结果,鸭刷了。 爷说锚点,即非锚点,是名锚点。 学习大乘,必须夯实“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钦此!
云何“离心意意识” 楞伽经: 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开示:离心意意识,非身心的某状态,非身心状态。 身心状态,乃心意意识中物。 开悟一刹,离心意意识,身心透脱。 开悟一刹,登如来地:离心意意识,初尝法味。非身心状态…. 一般人无法接受理解。(于凡愚不开演) 大乘佛所说法揭示:身,是妄身(妄认四大);心,是妄心(六尘缘影)。 大乘,离妄(归真)。 大乘:离幻(即觉)。 大乘:离妄身,离妄心。(身心称五蕴) 大乘:离心意意识。 离心意意识:觉。观。正观。如是观。如。如来。知。见。….. 如果“离心、离念”,离了就是。 何来什么开悟? 开悟一刹,为机缘成熟的“身心透脱”,“识心”打破。 识心未破,则必然是“识心”用事。 识心用事,乃在心意意识中迷转。 识心,即认知;认知不打破,必然在认知中行事。 《圆觉经》: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段经文是针对“地后菩萨”说法。非凡夫可了事。 凡夫登圣必须有个转点:开悟。 正所谓:顿悟渐修。
云何“顿悟渐修” 如果“离心、离念”,离了就是。 何来什么开悟? 开悟一刹,为机缘成熟的“身心透脱”,识心打破。 识心未破,则必然是“识心”用事。 识心用事,乃在心意意识中转圈。 《圆觉经》: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段经文是针对“地后菩萨”说法。非凡夫可。 凡夫登圣必须有个转点:开悟。 这就是:顿悟渐修。 下图这货就是典型的凭“(思维)意识心”妄揣法义。
楞伽经: 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开示:离心意意识,非身心的某状态,非身心状态。 身心状态,乃心意意识中物。 开悟一刹,离心意意识,身心透脱。 开悟一刹,登如来地:离心意意识,初尝法味。 非身心状态…. 一般人无法接受理解。(于凡愚不开演) 大乘佛所说法揭示:身,是妄身(妄认四大);心,是妄心(六尘缘影)。 大乘,离妄(即真)。 大乘:离幻(即觉)。 大乘:离妄身,离妄心。(身心称五蕴) 大乘:离心意意识。 离心意意识:觉。观。正观。如是观。如。如来。知。见。…..
开悟,即现证涅槃 开悟,现证涅槃:离心意意识。 爷,就是这么拽!
沙皮为什么叫沙皮 《入楞伽经》说: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 爷,一直指出这部经是伪经,伪处太多,约举二例: 此经把阿赖耶识等同如来藏。此为谬说。 第一义,因言而入。亦是谬说。 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怎么“因言而入”? 禅宗有云“但从学入,不从学得”。别会错意!
沙皮自证“抽脸” 干面团的豕师屁一,辛苦找出了自抽其脸的龙树资枓。 这沙皮的资料若是属实,恰恰证明了龙树俅经不懂! 《楞伽经》: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这段经文:开悟,体证“离心意意识(如来)”,初尝如来法味。但,除去五阴业习还有一个漫长过程,初地至八地,渐次转身。登八地至达五蕴皆空,得如来身。 龙树以为“离心意意识”为八地证量? 离心意意识,即如来地。 开悟,就是初登如来地。 悟后起真修:地后菩萨以如来地不动,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才为八地证量。 菩萨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第二句翻译下:于(离心意意识)如来地不动。
本觉、妄觉非一体两面 道家说法把事物作一体两面的阴阳论说,大乘绝无此一体两面,或一体多面之说。 《圆觉经》在开篇说无明,引喻了“空与空中华”解说法义:空,实无华,病者妄执。 经中,空喻本觉。空义,完全不在言说,言说代表不了空义。 妄觉:目生华翳。病目空华。乱起乱灭。。这样的引喻,旨在解说“妄觉,毫无厘头”,病者妄执。 经说中,空,与空中华(相生),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更非一体两面。
为什么大乘道次第有解悟 大乘五道位,说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不否认有一个“理悟”的阶段,也就是“解悟”。 解悟,指义理学习,入佛知见。但义理学习,并不代表真正“解如来真实义”。 要解如来真实义,必须是证悟,即体悟体证“真如”。 真如,假名;体证真如,就是真正(体入)明白了“如来真实义”。 体证,也就是“离心意意识”到底咋回事,不再有疑。 证悟后,知见脱落,不再执着于认知,脱离凡夫活在认知的身语意状态,亦称身心透脱。 至于“见道位”的说法,通常指解悟;一位宗门把见道位成证悟,亲证真如,也不是大问题。要看具体说法, 总之,要明白,行人一路走来 ,大概会经历些什么样的主要阶段。 绝对的说,悟前,悟后,这是不容含混的分水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