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1 粉丝数: 1,011 发帖数: 51,796 关注贴吧数: 53
证道只是真修起点 所谓证道,即明心见性,常说的开悟。 悟后起真修,渐除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登八地,也不是终止点,还有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功德。 证道,开悟,只是初体法身功德,五阴习性,五阴染垢的脱剥,非一日之功,初地至八地,无为法行持,离心意意识加持。这个过程喻真修。 生死,在世间法上叫事实。 生死,在大乘法上,只是“妄见空华”。 生死如幻梦,为什么?妄觉故。 因妄觉,入种种法,着一切相;是故,入生灭法(相),堕生死苦海,枉受六道轮溺。 开悟,即破妄心(妄心即妄觉)迷惑,证(见)法身不生不灭。 虽初证法身,却难一时解除业习业力,仍得一个漫长的过程渐除五阴缠缚。 五阴业力的究竟解除,获法界大自在,具足法身功德,永脱生死苦海。 学法,要明“道次第”。不要凭一知半解,胡嗨想象。 妄说一切法,只会让自己无(法)路可走。 明白大乘佛法到底在说什么,究竟明了法义,就是开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开悟不在境界上,以境言证者,全是大妄语。 如来真实义:离诸妄想。 离诸妄想:离心意意识。 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全由心起,心生心灭,即生灭法相,即妄心攀缘,即妄心缘法。 心无所缘,则离能所相对境,则脱法缚。 不除妄想不求真,绝学无为闲道人。
大乘如何修 太多学大乘者,经年不知大乘到底修什么,又如何修。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也就是说,大乘针对心及心的问题,曰修。 要解决心及心的问题,得先清楚心的问题。 如何清楚心的问题:观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必先得有“观心”的功夫。 观心功夫分两说:学人未证悟,契不了正观。契不了正观,却可以先入手“反观”。 反观,即关注自己身、语、意,觉知起来。 通过佛法禅修,得“觉知”功夫,观察心念生灭状况。 有了这步功夫和基础,即大乘初步:明心。 虽可观察到心念生灭,摄受身语意。但,此处也只是皮毛功夫,解脱不了烦恼痛苦,更解决不了生死轮溺。 有了观念功夫,结合大乘了义佛经入佛知见,结合禅修实践悟佛知见。 理行并入,待得机缘成熟,刹那“证悟如来真实义”。即开悟,又曰体悟或体证。 开悟,即登地入圣流。 开悟:明心见性。 悟后起真修:无为法行持。离心意意识。 云何无为法行持:无为法,离心意意识,又称菩萨行持。 无为法,不假有为功用,不在心意意识上用功,唯歇心息虑,让心闲。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谓无为法。 无为法,离心意意识。唯证乃明。 意识心不起,五阴缠垢问题,渐次解除,即初地至八地过程,曰真修。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悟后行人)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大小乘不同观 小乘以正定观修为佛法修行机要,辅以其它正见、正念、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等啰哩啰嗦的东西玩。 小乘虽是相较大乘狭劣,但有一个最大好处,入手处易懂,依循世智聪慧即可起修。 小乘麻烦处是讲究的东西要求离世俗诸趣之持戒,形式讲究复杂,且难有几人做到。所以,小乘法成就者,也是凤毛麟角。 大乘虽也讲究持戒,但相对小乘持戒更灵活,因持戒不是大乘讲究的内核。 大乘,不是不啰嗦,反而是更啰嗦,为起真修之不啰嗦“正观”前,反来复去啰哩啰嗦各种大乘佛经,只为引导行人“入佛知见,悟佛知见”打下“开悟”基础。 此过程不但啰嗦,还相当麻烦,根性稍差者只会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穷经晧首也难有一点所获,找不着北。比如,大乘最最最基础“万法唯心”,多少人明白进来? 悟后起真修:正观。 正观:离心意意识。无为法。总持。陀罗尼门。圆觉。正觉。觉。如。。。 大小乘虽然都在说观,但是其内涵则完全不同质。 小乘观修因未过开悟玄关,不脱意识心,即识心未破,仍依缘识境。 大乘则以开悟起真修,顿悟破识心,离心意意识而体法味。 破识心开悟之后,离心意意识,契正观,透脱身心,不为识境所转,身心如幻,一切法如虚空华,不需要有为法功用用功,喻“自觉圣智”,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
开悟,必须破认知 认知,决定众生生态。 人,活在认知上。 认知,即“知见立”。 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 人,习惯于学习。学习就是认知的堆砌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学习,反复夯实各种认知,坚固我执(执着于认知)。 认知,在大乘佛法中,称业识。 业识,是六道生死轮溺的根本。什么样的业识,决定了处什么道(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种心态)。 学习,没有问题。问题在:通过学习,建立了坚固的认知,这个是障道因缘。 认知不破除,道心不显。 学法为契道行:从凡夫心(相牵境转)转化为道人心(无所住心)。 比如,通过所谓科学知识学习,会“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称宇宙,宇宙有一个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这种共同的认知,《楞严经》告诉我们:同分妄见。 大乘揭示:宇宙只是一念(心相,亦称法相、法)。地球也只是一念(心相)。并且,这一念还是妄念,(心相)虚幻不实,如虚空华,目眚华翳。 那么,学法人如何转换这两截然不同的认知? 由世间法的知识(认知),转化入大乘说法(佛知见),这就是开悟的难点所在。 也就是学法人如何转化过去已经习惯的认知习惯:思维(建相依相缘的相对认知)。 思维的动因是思想种子(满脑子概念)。 概念,在大乘称“阿赖耶识(第八识)。 很多说法称“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这是错误说法,轮回只是现象,大乘中无任何主体概念,“佛亦不可立”。 佛,不能当什么体,什么性来认识。有“体说”或“性说”,但要明白,一切说法,皆在方便说事,无实指,无实义。 思维,在大乘法中属意根问题。思维也称思维心,思维(心)的此起彼伏,为妄想,颠倒妄想。 《心经》: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儿应翻译为: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 明白大乘到底在说什么,结合自己身语意的“如实了知”,明晰身心状态。 身心状态即(身心)感知状态。 感知,即大乘说法“心”。 万法唯心。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皆是(身心)感知问题。 将思维习惯,转化到明晰身心感知状态,这是契入大乘第一步:明心。 解决好“明心”这一步,再待机缘成熟,明心见性(开悟)。 开悟,又称体悟,或体证。开悟一刹,身心透脱思维习惯,透脱感知执着。 感知的透脱,离相对境,即“如来”。 如来:知、见、如、观、显、照、不生不灭…无分别(心)。 如来,不属身心(状态)范畴,尽法界(离实指,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唯证乃明。
观自心现量 先搞清楚自心现量:身心感知。 身心感知:不单指肉身(眼耳鼻舌身)感知、思维意识,还包括“于心取相”,即常说的主观、客观、非主观、非客观。。。等等,一包在内。一句话,表达出来的,表达不出来的,意识得到与意识不到(比如所谓潜意识)。。都算在内。 金刚经: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些玩意,全是于心取相。即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离一切诸相,见相非相,莫认取。。。 观:离心意意识。无取无舍。不即不离。平常心。清净心。清净觉。正遍知。知。见。显。如。照。。。 观:正观。如是观。观,即知,即见,即如。。。。莫认取。 知,非知道。知道,为知上立知(知、见立),即头上安头,骑驴找驴。 观自心现量:了知当下因缘(主要为身心状态),不起意识心分别、取舍、判断。。。 凡夫不知身心状态,常处昏沉、散乱、放逸。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当下因缘的“感知”,这个为现量。 当下身心感知状态,是否明晰。 心意意识上捣腾的属颠倒妄想,别将意识上的东西拿来折腾。 意识上乱转,乃妄想,曰非量。 凡夫,未破识心(明心见性),契不了正观,但可以通过禅定修习,契反观:明晰身心状态。 反观与正观啥不同? 反观,在识心上:比如,禅定中,身心俱寂,似乎“进入一种空寂的无我意识状态。。。”,因识心未破,开始妄认这境界,甚至以为自己“证空”。 曾,一位法友,他说他有一次似乎进入了很深很深的一个水下面(无呼吸状态),周围一片静寂,他一直坚信这是他“证空”的体证。 反观带来的问题,就是当事者若不察,妄认境界事,遇到任何境界,都会去识别。然后,胡说八道。。。而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观:离一切诸相。见相非相。不会去识别、判断、结论。 正观:即知(正遍知),无取无舍,不即不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