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yr5000 zhyr5000
关注数: 1 粉丝数: 272 发帖数: 4,980 关注贴吧数: 18
自制定位册到底单层护邮夹还是双层的? 自制定位册大多数人关心的护邮夹问题,一是保护邮票的第一关比较重要,二就是受品牌保护或使用场景比较小众,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加工制造上也不易手工复制。现有的可提供DIY使用的双层专业护邮夹,除了可以单独保存邮票使用的护邮夹以外(一般单面15丝,太厚不适宜用做定位册),就剩仅有的一两个品牌可用。高昂的价格又失去了自制的价廉物美的意义。 有些护邮夹使用的成本已经高出全部总和的一两倍。而单层贴膜做护邮夹,材料易得,只要处理好胶水就好了。但很多人又陷入保护的忧虑。 其实,如果不考虑高大上的要求,应该无需多虑。邮票本来就是纸,纸与纸接触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这里谈下我的观点和办法。大环境关系收藏质量,毋庸置疑。因此密封或通透都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方式,如果环境干湿度变动比较大,应该考虑容易通风透气的保存方式;如果环境干燥稳定,就应该考虑密闭性强的方式,这里都与双层或单层护邮夹无关。而且,实践证明,密封状态下,对金粉的保护更有优势。 从自制的角度看,双层护邮夹规格也是限制的一面,且大尺寸不易得,价格更高。这些因素更驱使自制使用单层贴膜来解决难题。 为保证密闭性,也可以套护邮袋使用,可将护邮袋开口边和侧边多余的裁掉,呈L型封口,即可完美解决护膜的封闭性,也可以与邮票尺寸贴合紧凑,并且可以防止邮票移动。一举多得。 自制册实则最为重要的编排,满足个性化搭配需求,才是应该花费更多心思和创作精力的,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单一的护邮夹纠缠不清,其实在这里面的花费,一个防潮柜就能解决。 收藏要有趣味性,动动手参与一下很有意义。
自制册五年,用胶感受回顾一下。 双面的、万能的、光固的用过多种,最终确定使用的是B6000或B7000;也是现在一直在用的。 原因,最主要的是针管头能划出很细、均匀而美观的效果;其二是胶色透明,凝固后有一定的弹性,适应了纸张潮变伸缩,避免纸张因贴膜固定、潮变而再次变形。 多年使用的结果也有一些意外,总结一下: 一是脱胶,目前看有两种原因,因最初使用B6000,较稀一些,为避免压贴后,胶水溢出不好看,等待时间和压紧的力度掌握不好,粘接不牢造成。经过观察,只要粘贴时胶色没有局部反光(气泡),基本确定胶面与纸张融合,后期脱胶的问题就没有了。另外一种脱胶,是外册造成的。发现与仿皮革外册接触的一页,胶发黄干掉而脱开。用双面贴粘在革面实验发现,不出三个月,双面贴融化掉了,说明皮革有机质会对胶产生影响。考虑是皮革制作中其他有机胶水挥发没有干净造成,所以,外册另外充分通风干燥,并且首尾页多加一页空白纸隔层后,目前未出现反复(可能时间较短,需长期观察)。 二是6千和7千的差异是稀稠不同,个人要根据划胶的速度和手法上选择;我用熟练了喜欢用7千的,快速。而6千也会因开盖时间长了变稠的情况(太稠出胶不顺畅划胶不连贯),所以因人而异。 三是划胶一定要一条线,中间断开没关系,也不要补胶,尽量避免出现点状胶(压贴时容易溢出一片),如果点状胶出现,一定等稍微凝固一些再贴,此时可以稍加用力压紧。 其他胶我不用,一是没用过的不知道,二是试过有原因放弃了。在此不否认还有更好的胶可以使用,大家可以分享经验,讨论哈
集邮作为爱好,与有些朋友所讲抽烟喝酒一样,也未尝不可。 家里两只喵星,老泰山说,为什么不养狗呢? 忙,没时间遛它。 小时候就想养一只“喵”。缺少玩伴,性格内向,不长于跟院子里的大小孩子玩到一块儿。 寄驻异乡,能有个活物还能证明屋里的生气儿,也是所愿。对于我这种工作比较繁忙,有喵 星的陪伴,简直比任何事情都要好了。 排遣事务的压力与烦躁,唯有册页里一枚枚邮票得来的经历,能够冲淡。 12岁买的第一枚邮票算起,已经与我四分之三的生命相随,你说无用就能舍弃?好像没可能 那么简单。 暑假与小辈聊天,让她看看所藏,也想以后给这些物件有个妥善的归宿。 呵呵。。。。 没有悲情,更多是感慨于新生代的丰富文化与生活环境。 那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 现代藏友,寄予集邮品的经济蕴能,多于对 美和艺术的追求。趋于兼具更多的经济价值,这 是社会发展的特定趋势;工具化、物欲化被商业 所利用,增加了收藏者的负担。 涉及投资价值,就避不过政策、投机、变 现、以及不良商业行为带来的风险。这是另一 种负担。 因此遇到此,哀鸿一片也不足为奇。大浪淘 沙,是意志,是初心。 对于藏者来说,什么样的经济水平,涉猎什 么层次的藏品无可厚非,本身作为文化消费品, 人的主观赋予了美学价值、史学价值、商业价值 等等。无论你收藏“三俗”,衍生附庸,吉祥寓 意,还是老精稀,都无可厚非;爱好除了历史沿 革、约定俗成的标准以外,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 发展的。须警惕的是,避免陷入商业炒作的经济 陷阱。 要做到发自内心的钟情于某一藏品,必须有 与之相关的知识浸润。 涉足过多,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精通。只能 停留其表面,无非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方 向,吸收不了藏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对自己的 认知能力,始终也不会有质的飞越。 ——————————————— —— 儿时喜欢画画,邮票丰富的色彩和绘制 手法,成为我最好的无言益友; —— 烟盒三角是我赢来的辉煌成果的历史见 证,带给我成就、甚至影响我一生的自信; —— 崭新的压岁毛票,是亲情永驻的记忆, 也是我随手保留一枚新钞对情亲的追思。 有因才能有果。
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 以前老说集邮,现在我一直说玩儿票。 前几天有个群里举办精品评选,结果为一落选作品讨论的不亦乐乎,最终被评委大师一锤定音依据是大师自 认的规矩。 其实我想说的,玩儿么,没有高低、对错之分。 很多玩儿老纪特的瞧不起玩儿JT的,玩儿JT又觉得玩儿编年的是垃圾,更有什么铭、色、边角、版号、字,彼此 鄙视 纪特要*塔伺候,JT也要配中郎,编年只能与文件夹为伍 什么是规矩?邮展有FIP评审规则,但有多少邮人是奔着参展去的,又有多少了解那是个什么玩儿意。不是也有多 地在尝试开放式集邮么。 老辈儿过年,腊月二十六杀猪,腊月二十七宰鸡,为接下来的春节做准备,有了肉和菜,还得有主食啊,蒸馒头 一箩筐,包饺子几十篦儿,初一到初五不允许动火动刀,所以,要在之前就做好准备。几天的垃圾不能丢,地更 不能扫,跑了财气。 现如今还这样么,谁家的年当天不是锅碗瓢盆交响曲。 中国年要与家人在一起,可如今不趁着放假出去旅旅游,整个7天都浑身不自在。姥姥如果在还不背过气去 年轻人不喜欢过中国节,都稀罕洋节。集邮的都是老人,年轻的看不上这些东西。我们整天嗟忧虑邮人越来越少 了,谁之过呢? 玩儿原地的戳是不是在原地?原地归属局是不是区划内?加贴票应不应该有相关性?营业、收递、筒取哪个该用 哪个不该用?每个戳代表着一个邮件处理环节,但在如今邮政本身不规范,乱象丛生的情节下,又何必为将来遗 留考究的话题。难!是真罕的唯一么?正宗挡住了多少人的去路,为热情而消火? 开放促进取,留存是财富,所谓的大师们,为此名,应该做什么,肩负怎样的责任呢。 那些繁文缛节的卫道士,才是正宗、才是大师标志的、醒醒吧! 有个学生找我做册子,自己做的样式,题材是涉及“铭记历史”“中国”“古风今韵”“方寸之间”等,都是很正的东西, 配图却是卡哇伊的cosplay,开始我鼻子没被气歪了,可后来,我为之鲜活的生气又非常的赞叹! 存在必有之道理,我们老了,西边的余晖不正是东边的朝阳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