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者w 中医学者w
古稀之龄,自学中医50余年,
关注数: 201 粉丝数: 443 发帖数: 5,079 关注贴吧数: 32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 【概述】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诊断】 仅根据眼度视盘灰白或苍白是无法确诊的,必须结合视功能检查才能诊断。由于该病可有多种原因引起,必须尽可能同时作出病因诊断。首先应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可能性,辅以头颅X线等检查,一般可列入常规,其他头颅CT及MRI等亦选择性应用。【治疗措施】 病因治疗为首要的,其次可给予中西医综合治疗。一旦视神经萎缩,要使之痊愈几乎不可能,但是其残余的神经纤维恢复或维持其功能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应使患者充满信心及坚持治疗。由于各种药物的应用未能采取严格的双盲试验(有时也不允许),因此很难说明何种药物及方法一定有效。药物中常用的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血管扩张药及活血化淤药类如菸酸、地巴唑、维生素E、维脑路通、复方丹参等。近年来通过高压氧、体外反搏穴位注射654-2等均已取得一定效果。中药补中益气汤类及针刺治疗早已证明有效,可继续应用发掘整理。尚应提及的是,禁止吸烟及饮烈性酒,增强机体体质,做保健操、气功等在某些病例均有一定效果。【病因学】 由多种原因均可引起,常见有缺血、炎症、压迫、外伤和脱髓鞘疾病等如下: 1.颅内高压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2.颅内炎症,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或视交叉蛛网膜炎 3.视网膜病变 ⑴血管性,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视神经本身的动脉硬化,正常营养血管紊乱、出血(消化道及子宫等) ⑵炎症 ⑶青光眼后 ⑷视网膜色素变性 ⑸Refsum病 ⑹黑蒙性家族性痴呆 4.视神经炎和视神经病变 ⑴血管性,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⑵脱髓鞘病 ⑶维生素缺乏 ⑷由于铅或其他金属类等中毒 带状疱疹 ⑹梅毒性 5.压迫性所致 肿瘤,包括脑膜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 骨骼疾病,包括Paget病、畸形性骨炎、颅骨狭窄病等 眶部肿瘤 6.外伤 7.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节苷脂病等 8.遗传性疾病 Leber病,小脑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如Chareot-Marie-Tooth病 9.营养性视神经萎缩 杂类 在儿童其原因更复杂如下: 1.染色体异常 猫叫综合征,染色体18长臂部分缺失 2.脂性疾病 Tay-sachs病,Sandhoffs病,乳糖基酰基(神经)鞘氨醇中毒症,NIEMANN-Pieck病,α-β-脂蛋白血症(Bassen-kornzwig综合征) 3.粘多糖病 Hurlers粘多糖病,同胱氨酸尿病 4.矿物代谢缺陷及其代谢 Menkes病、幼年性糖尿病,胰腺囊性纤维变性,全身性神经节甙脂症、Zellwage氏病、Albers-Sch
石膏(二水石膏,生石膏) 纤维石膏1、 解热作用:本品煎剂试验注射或天然石膏1:1煎剂,直肠给药4ml于消毒牛乳或三联菌苗而发热的家兔;证明有解热作用,但纯品石膏无解热作用,故认为天然石膏的解热作用与其中含有的杂质有关,退热作用与主成分钙无关。大鼠口服或注射,并无退热作用。也有报告有退热作用者,但实际上不很显著。石膏煎剂对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有抑制作用,石膏的这个作用与中枢环核甘酸含量变化有关,石膏使脑脊液环单磷酸腺苷含量低于对照发热兔,而环磷酸鸟苷含量高于发热兔。生石膏2g/kg灌胃,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对正常兔体温无影响。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包括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减少血管渗透性,故有解毒、镇痉、消炎的作用。 3、 对免疫的影响:石膏煎剂1:4浓度4ml/只灌胃,可使烧伤大鼠,脾与腹腔巨噬细胞cAMP含量增高,也使血浆环单磷酸腺苷及前列腺素E2含量增高。对烧伤大鼠,石膏煎剂尚可使T淋巴细胞数增加,淋转率也增高,并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 收敛作用:煅石膏外用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5、 抗病毒作用:用斑点杂交法试验,石膏煎剂25%-100%浓度,有降低乙型肝炎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的作用。鸡胚试验初步证明,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麻黄,与石膏无关。 他作用:煎剂能减轻大鼠的口渴状态。长期应用,可使各器官(脑下垂体、肾上腺、颚下腺、胰脏)及血清中的钙含量较对照组为低,但脾脏及胸腺等的钙含量则高于对照组。其意义尚待阐明。在体外试验,煎剂无抑菌作用。 药化学成分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32.57%,SO3 46.50%,H20 20.93%,尚夹有砂粒,粘土,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据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有微量的Fe(2+)及Mg(2+)。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化学理论组成(wB%):CaO 32.5,SO3 46.6,H2O+ 20.9。成分变化不大。常有粘土、有机质等机械混入物。有时含SiO2、Al2O3、Fe2O3、MgO、Na2O、CO2、Cl等杂质。 结构与形态: 单斜晶系,a0=0.568nm,b0=1.518nm,c0=0.629nm,β=11823';Z=4。晶体结构由[SO4]2-四面体与Ca2+联结成‖(010)的双层,双层间通过H2O分子联结。其完全解理即沿此方向发生。Ca2+的配位数为8,与相邻的4个[SO4]四面体中的6个O2-和2个H2O分子联结。H2O分子与[SO4]中的O2-以氢键相联系,水分子之间以分子键相联系。 柱晶类,C2h-2/m(L2PC)。晶体常依发育成板状,亦有呈粒状。 雪花石膏常简单形:平行双面b、p,斜方柱m、l等;晶面和常具纵纹;有时呈扁豆状。双晶常见,一种是依(100)为双晶面的加里双晶或称燕尾双晶,另一种是以(101)为双晶面的巴黎双晶或称箭头双晶。**体多呈致密粒状或纤维状。细晶粒状块状称之为雪花石膏;纤维状**体称为纤维石膏。少见由扁豆状晶体形成的似玫瑰花状**体。亦有土状、片状**体。 理化性质:通常为白色、无色,无色透明晶体称为透石膏,有时因含杂质而成灰、浅黄、浅褐等色。条痕白色。透明。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纤维状**体丝绢光泽。解理极完全,和中等,解理片裂成面夹角为66和114的菱形体。性脆。硬度1.5~2。不同方向稍有变化。相对密度2.3。 纤维石膏偏光镜下:无色。二轴晶(+)。2V=58。Ng=1.530,Nm=1.523,Np=1.521。随温度升高2V减小,在大约90℃时2V为零。
陈士铎 (17世纪),字敬之,号远公,又名朱子华,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陈士铎,自幼家贫,虽幼承家学,读史书,但官运不济,屡试不中,于是转而弃儒业医,据说陈氏曾受高人指点医术进步很快,由于陈士铎治病的疗效高,而且医德高尚,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和酬谢,因而颇受人民的爱戴。陈氏一生著述颇丰,临床上兼通内科、外科,并且以内治之法治疗外科诸疾,颇获良效,因而他在外科临床实践中,主张用药治疗而不主张滥用刀针。据考察,陈士铎著有《内经素向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玉函》,《新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等,惜其著作,多所沦没。 在清代名医中,陈士铎以善治杂证、怪病著称,擅长于外、内二科,尤以内科杂证为最。对于外科诸疾,他十分重视运用内治方法予以调理而不主张滥用刀针。陈氏重视情志致病,如他认为花癫、痴呆病多因情绪刺激,气机逆乱所致,因而指出呆痴病成于岁月之久,而不可能成于旦夕之暂,是气郁津停,痰浊内生,痰气搏结所致。在治疗这类疾病时要疏肝解郁,理气涤痰。认为非急功近利所能图之。陈氏也重视临证分析,辨证施治灵活,对每一病证的论述,都是先列症状,次用阴阳互根、五行生克之理辨析证情,在此基础上确定证候的性质、部位、邪正盛衰状况,随即立法处方,并说明处方用药的具体效能和配伍关系。他在辨证时尤其着重于对症状的鉴别分析,理、法、方、药密切结合,辨证精细,施治灵活而实用。陈氏临证治疗注重于辨证施治,灵活加减,但在具体用药方面,却略略偏于温补。他遣方用药原则在于补益脾胃,温开化痰。陈氏同样重视基础理论,将理论与临床熔为一炉。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实践家。能灵活地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阐述五脏之间的病理变化。对经络学说和运气学说也有所阐发。在阐发理论的同时,能结合临床病证进行深刻地论述。陈士铎的理论造诣很深,临床经验相当丰富,能灵活地运用五行学说和脏腑气化学说,能将《内经》的理论与自己的临床辨证施治法则融为一体,是清代初期著名的医学家。
什么是“脑萎缩——痴呆” 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脑萎缩(包括大小脑及橄榄桥脑萎缩)指脑组织有器质性改变,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晕、健忘、记忆力减退、神情呆钝、反应迟缓、行走不稳、手足震颤等;严重者痴呆、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瘫痪等症状。   得了“脑萎缩痴呆症”如何治疗?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把“脑萎缩痴呆症”纳入“健忘”、“虚劳”、“抑郁1”、“呆病”等范畴。我国著名专家潘嘉蓉教授在脑神经内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其学术成就被美国科学专辑协会评定摘录;95年度医学论文获得推荐进入全球信息网;96年通过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情报中心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审定;97年被评入世界科学名人录。他带领北京朝阳光华医院脑萎缩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该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以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挖掘祖国的中医药宝库,不断提出新的治疗理念和独特见解。针对脑萎缩的发病原因和痴呆症的临床表现,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深入的剖析研究;运用中医药学说来指导临床,总结出一整套治疗脑萎缩痴呆的有效方案,提出该病的治疗应从根本入手,针对病因通过“养精填髓、益气养血、化痰通窍、滋阴补肾、祛痰醒脑”的治疗新思路,严格筛选上百种名贵中草药,大胆创新,研制出新一代治疗脑萎缩的良药,该系列药获北京市**监督局批准文号应用于临床,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现代药理分析研究该系列药具有激活脑细胞功能,促进生长代谢,修复脑细胞损伤,抑制坏死,推迟衰老;可以帮助脑血管侧支循环增加供氧,重新建立供血机制,功能重建,提供脑细胞营养;从而得到养精填髓,补气活血,祛痰醒脑的治疗作用,使药达病所,发挥最佳疗效。给脑萎缩痴呆患者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展示出中医药治疗的独特前景。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统称,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表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运动变化发展的。阴阳二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可相互转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生,阳盛则阴生。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最基本的形态:金,木,水,火,土构成,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遵循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五行相生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指: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如:木本克土,若木太强,或土太弱,则对土会产生更大的克制,就叫木乘土。 五行相侮指: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如:木本克土,若木太弱,或土太强,则土反过来对木产生克制,就叫土反侮木。相乘和相侮都会造成五行间生克制化异常,相乘和相侮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是对五行相乘,相侮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大致有: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气为阳,血为阴;人体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声音洪亮为阳,低弱为阴;寒为阴,热为阳;呼吸微弱多为阴症,呼吸有力,多为阳症;脉象上,部位:寸为阳,尺为阴;脉动过程: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形态上: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在五味上: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等等。
风热袭表证 周某,女,20岁。初诊日期:2003年9月26日。 发热反复发作半月。半月前因洗澡后受惊,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度,头痛,头晕,恶寒。经用西药(抗生素加激素)治疗3天,热退。两天后又出现发热,体温38.5度,又用西药抗生素治疗4天,体温时高时正常。现发热,体温38.5度,恶寒不明显,伴食少,体倦乏力,善太息,咽喉不适,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此为感冒,风热袭表证。 治以疏风清热解表为主,兼以舒肝解郁,方用银翘散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6克,薄荷6克,牛蒡子6克,板蓝根9克,柴胡6克,白芍9克,黄芪25克,砂仁6克,甘草3克。水煎服3剂,日1剂。 二诊:服2剂后,热退。服3剂后,食少,体倦乏力,善太息,咽喉不适症状均减轻。现仍有咽喉不适,体倦乏力。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药后病情减轻,仍有咽喉不适,体倦乏力。上方去板蓝根,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功。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6克,薄荷6克,板蓝根9克,柴胡6克,白芍9克,黄芪25克,砂仁6克,甘草3克,人参10克。水煎服6剂,日1剂。 三诊:服上方6剂后,又自行服用3剂。咽喉不适,体倦乏力症状基本消失。现无不适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药后病情基本控制,表明方证社会党符。上方去黄芪,继服3剂,巩固疗效。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6克,薄荷6克,板蓝根9克,柴胡6克,白芍9克,黄芪25克,砂仁6克,甘草3克,人参10克。水煎服3剂,日1剂。 [按]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发病,多以风邪为主,或合热邪,或合寒邪等。临床以风寒,或风热感冒者为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犯表,郁遏卫阳。卫阳被郁,故发热;卫阳被郁,不得温煦肌表,则恶寒;风邪上犯,扰动清阳,可致头痛、头晕等症状。临床常用辛温解表或辛凉透表的方法来治疗。但卫阳郁阻,影响气机运行,进而影响到肝之疏泄之功能。因此,在辛温解表或辛凉透表的基础上,再加以疏肝,则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案系由风寒袭表发展而来,风寒之邪郁遏卫阳,卫阳不得温养肌肤,日久,寒邪郁而化热。故患者早期有发热、恶寒、头痛、头晕等,而后来以发热为主,恶寒不明显。卫阳郁阴,必然影响气机的运行,因而又有气机郁滞不畅之现象,患者出现善太息,咽喉不适,脉弦,正是其表现。邪气侵犯人体,正邪相博日久,必然内耗正气,使正气不足,体倦乏力, 脉弱亦示体内有气虚之象。因此,热邪袭表,气虚气郁是本病就诊时的基本病机。 据此,以疏风清热解表为主,以舒肝理气、益气扶正为辅。 方用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连翘辛凉清热透表,以疏散郁遏在表之热邪;牛蒡子、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柴胡舒肝解郁,以缓解气机郁滞;白芍养阴柔肝,寓阴敛阳,以防肝气疏散太过;薄荷既能清热利咽,又兼疏肝作用;黄芪益气固表;砂仁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表,疏肝理气,益气扶正之效。二诊时,热已退,仍有咽喉不适,体倦乏力,表明气虚气郁之象仍较明显,故去板蓝根,以免苦味伤阴之弊,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功。三诊时,病情基本痊愈,患者无明显不适,去黄芪,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摘自《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
鉴真大师 公元688—763年,俗姓淳于,名鉴真。(垂拱四年——代宗广德元年——日本淳仁天皇天平胜宝七年),唐代广陵江阳县(今扬州市)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医药学家,而且也是我国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和中日医药交流的先驱。 鉴真大师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家非常贫寒,十四岁(公元701年)在扬州大云寺出家后,除了努力学习佛学以外,还刻苦学习医药学、语言文字学、哲学、历史、数学、书法、建筑学等,是当时一位博学多才的高僧。尤其在医药学方面的造诣尤深,不但精通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临床经验更为丰富。由于他知识渊博,医技高超,中年时期即成了江淮一带有名的佛教领袖和名医,名扬国内外。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五十五岁时,应奉命来我国长安留学的日僧荣睿和普照的邀请赴日传授弘法。鉴真为了赴日,自公元743年开始,先后六次东渡,历时十二年,克服了险风恶浪和官吏阻挠,最后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当时的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市),时年六十六岁。在东渡日本期间,鉴真饱经了艰难困苦,不仅他的得力助手祥彦和日僧荣睿相继去世,而且他本人也因身染疾病双目失明。 鉴真到达日本后,在传授佛学的同时,把我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医药学一并传播到了日本。他在奈良利用朝庭所赐给他的土地收入和园田,创建了一座按照我国唐朝风格设计的唐招提寺,在那里收容向他学习的僧侣,并为日本人民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曾治愈了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疾病,因此被日本天皇授予“大僧正”位。 鉴真在日本传授我国医药知识和技术,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对日本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日本人民和医药界的尊敬。日本人民尊崇他为“日本之神农”,汉方医药界尊称他为日本汉方医药的“始祖”。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川时代末期,日本的包药纸和药袋上还一直印着鉴真的遗像。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沋在《日本医学史》中写有:“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 日本医药界至今仍在沿用的方剂,如“奇效丸”、“呵梨勒丸”等,都是鉴真当初带入日本或由他的弟子传授给日本僧侣的鉴真验方。鉴真在日本传授中医药学知识和为日本人民医治疾病的验方,曾被记载于日本的不少医书之中。鉴真在传授我国医学知识的同时,还把我国中药的鉴别、炮炙、配方、应用、收藏等技术和知识传授给了日本。据载日本天皇曾请鉴真辨别各种药物的真伪。双目失明的鉴真,凭鼻之嗅气,舌之尝味,手之扪捏等一一给予辨别,且无差错。 鉴真所著的《鉴上人秘方》一书,就是记载他医治疾病的经验和秘方的,可惜早已失传。另外,在《本草和名》及《医心方》等医籍中也记载有他的医疗经验和方剂。
张元素 (1151~1234年)字洁古,宋金时易州(今河北省易水县)人。对医药的研究尤其是药物学的研究有很多独到之处,有“神医”之称。著有《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药注难经》等书。对中药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了精辟的论述。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元素八岁试童子业,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后因官场不得志,而改学医学。张元素与刘完素两人都是河北省人,相距不远,虽学术观点不同,但私人感情很好。有一次,刘完素患了伤寒病,七、八天病势不减,头痛、呕吐、纳呆,元素主动要求给刘诊治,但因学术派别不同,再加上元素声望不如刘高,起初刘不太乐意让元素诊治,但张元素态度诚恳,并耐心地解劝和安慰刘,使刘深受感动,最后还是服了张开的处方,疗效很好,很快就治愈了。从此以后,刘就广泛宣传张的医术高明,两人关系更加融洽了,张氏在医学上的名望也由此大增。元素一生教了几个很有成就的学生,其中最有名的,是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李东垣,和当时名医王好古。 张元素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对基础医学理论的研究和药物学、方剂学方面,他首创了中药的引经报使学说,给药物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元素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内经》,在其《医学启源》上卷中,用了很多笔墨,参照其他书籍,条析脏腑病机,并附以脏腑用药心法。从其学术渊源来看,受华氏《中藏经》、王冰《素问释文》、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影响颇深,并取各家精华,录入《医学启源》,而且作了很多发挥。他很欣赏华氏《中藏经》分辨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的辨证方法。他的《用药式》的药法体系,较前任何著作都要精细。他对《内经》不但有精深的研究,而且有不少发挥。他“不用古方,自为一家”,但对钱乙创制的很多方剂却非常欣赏,并列入了五脏补泻的标准方剂。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开阔了张氏眼界,并把其扩大到遣药方面,这是对刘氏学说的一大发挥。总之,以脏腑寒热虚实言病机辨证,以五运六气之气化言制方遣药,实为元素学术思想之精华。 张元素对药物的气味、归经、补泻等问题颇有阐发,善于把古代药物学知识与临床结合起来,用药虽法度严谨,但又能灵活变通,真正作到了有常有变,得心应手。临证中,常用川芎散肝,细辛补肝,白芍泻肝;芒硝软心,泽泻补心,黄芪、甘草、人参缓心;甘草缓脾,人参补脾,黄连泻脾;白芍敛肺,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知母坚肾,黄柏补肾,泽泻泻肾,这些五腑补泻药物,这些药物的功用,虽非张氏首先发现,但他能删繁就简准确地将其概括起来,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些用药规律,至今在临床上还被广泛采用,可见张氏在药物学上的贡献是很大的。 张元素除在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很有研究外,更为重要的是他首创了中药的引经报使学说。张氏认为: 太阳小肠、膀胱病的引经药: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 阳明胃、大肠病的引经药: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 少阳胆、三焦病的引经药:在上用柴胡,在下用青皮。 太阴脾、肺病的引经药:用白芍。 少阴心、肾病的引经药:用知母。 厥阴肝、心包络病的引经药:在上用青皮、在下用柴胡。归经是遣用每味药的专司,引经有响导全方达到主治病所的作用。实践证明,引经报使药的发现与应用,对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后世医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刘完素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张元素晚年也很重视火热方药的研究,他指出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佐黄连泻肝、胆火,柴胡佐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这些以不同脏腑的火热疾患,遣使不同清热泻火的有效药物的方法,不仅是对刘氏学说的发展,而且创造了脏腑用药的范例,用这样的方法研究和归纳药物功效,很受后世一些医家推崇。 关于以脏腑寒热虚实用药,张氏是很有研究的,他将临床常用的三百多种药物,按脏腑的寒热虚实,进行了分类概括,制定出《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这个用药式,不但能执简驭繁地掌握药物效用,而且可以举一反三,应变无穷,为后世处方用药带来了不少便利,所以很受李时珍的重视,在《本草纲目》中,将原式略作册节,录入书中。 在方剂学方面,张氏受钱乙和刘完素的影响很深,不仅善于应用他们制定的方剂,而且有所发展。他不主张拘泥古方,认为墨守成方有一定局限性,更不能生搬硬套古方,来凑合现有病证,在临证时,要敢于创新。如他制定的九味羌活汤,就是针对麻黄汤、桂枝汤的局限性而设的,再如他把张仲景的枳术汤,仅裁换了药物的分量,改为丸剂,成为枳术丸,就扩大了原方的使用范围。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张氏在方剂学上的创新精神。 其主要著作有:《珍珠囊》一卷,残缺已甚。《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卷。李时珍《本草纲目》,赵双湖《医学指归》,周学海《丛书》中均有刊用。 《医学启源》三卷。上卷论述脏腑、经脉、病因、主治等;中卷为《内经》主治备要及六气方治;下卷为用药备旨。这是张元素为教门人弟子而写的一部教科书。他的学生李东垣,就是从这部书得到教益,最后而成为名医的! 另外,还著有《药注难经》久已散佚。《洁古家诊》残缺已甚。《医方》三十卷。已散佚。
老年性和早老性痴呆 老年性和早老性痴呆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病程改变以大脑的萎缩和变性为主。以往以起病于老年期者(60岁以上为老年),称为老年性痴呆;起病于中年或老年前期者,称为早老性痴呆,或老年前期精神病。本组疾病约占我国精神科住院病人的1%~2%。临床起病多徐缓,少数病人因患躯体疾病、骨折或环境因素导致谵妄发作而就诊,遂后痴呆症状明朗化。早期症状为近期记忆减退,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允许的事情等。病人性格变得主观任性,固执自私,不喜与人交往,对家人淡漠,生活习惯刻板,情绪急躁、易怒,常因琐事与人争吵,言语啰嗦重复,或变多疑,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可因轻微躯体不适或便秘,与家人纠缠。常有睡眠节律改变,白天卧床,夜间活动,而影响家人。进一步发展,远近记忆均受到损害,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活动全面减退,难以胜任简单家务劳动,不能正确回答自己和亲人的名字和年龄。饮食不知饥饱,外出后找不到家门,举动幼稚,不知羞耻,收集废纸杂物,视为珍宝。及至后期,呈现严重衰退,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发音含糊,口齿不清,言语杂乱,经常重复一些无意义动作。部分病人在其病程中,精神症状急剧变化,发生意识模糊,躁动不宁,称为老年性谵妄,其常见的促发因素为无症状肺炎,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骨折外伤,营养不良,镇静剂过量,水电解质紊乱,精神创伤,突然更换环境等,如能去除这些促发因素,妥善处理,意识可恢复清晰。躯体方面,外貌苍老,皮肤干皱,色素沉着,发白齿落,肌肉萎缩,神经系统检查常无阳性体征。脑电图呈α节律减慢,气脑造影(或CT扫描)可见皮层萎缩和脑室扩大。病程呈进行性发展,一般在4~5年内进入严重痴呆,最后常因褥疮感染或其他继发性躯体疾患和衰竭而死亡。中医类似于“癫狂”、“痫”证。本病的病机是以肾虚为中心,肾阳衰,命火衰微,火不生土,脾失健运可致湿聚为痰,脾虚气弱难以上达于脑,致脑络瘀滞,脑脉痹阻,脑失所养而致痴呆;肾阴虚,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风夹痰浊蒙蔽清窍可为癫为狂为痫。临床可见脾虚气弱,肝郁气滞,痰热闭窍,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诸证型。
红斑 【概述】 红斑是国际上统一命名,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口腔红斑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如结核及霉菌感染等,病因不明。 【诊断】 典型的天鹅绒样红斑似不难诊断,但红白相间的间杂型白斑,容易诊断为“扁平苔藓”。颗粒样微小结节有时呈白色,有时呈红色,白色时往往诊断为“白斑”、“颗粒型白斑”。这在诊断上、组织病理相起很重要的作用。甲苯胺蓝用于口腔可疑病区染色,因甲苯胺蓝能与DNA和RNA结合,当核酸大量增加,呈现出深蓝色。提示该地区细胞核酸代谢活跃。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无痛性检查早期癌肿的一种方法。染色后用1%醋酸清水冲洗,可降低甲苯胺蓝染色的假阳性。如反复染色阳性区,在该处取活检标本,更具准确性。【治疗措施】 一旦确诊后,立即作根治术。手术切除较冷冻治疗更为可靠。【病理改变】 上皮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与不全角化混合存在。角化层极薄甚至缺乏,**层上有2~3层棘细胞,以至**非常接近上皮表面,而毛细血管的明显扩张,使病损表现为鲜红色。镜下除见有上皮萎缩外,尚有表现为上皮增生,钉突增大伸长,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遂使结缔组织更接近表面。颗粒形成的机理就是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形成红色颗粒。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棘细胞缩小,核大深染,有丝分裂相增多等上皮异常增生。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胞核大、胞浆呈强嗜酸性,有时有角珠形成。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出基底膜的早期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 口腔红斑发病年龄以41~50岁发病最高,发病部位以舌缘部病最高,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临床上分为均质性红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间杂型红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颗粒型红斑(granular erythroplakia)3种类型: 一、均质性红斑 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或蚕豆大。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粘膜。 二、间杂型红斑 红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临床上见到红白相间,类似扁平苔藓。 三、颗粒型红斑 在天鹅绒样区域内或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此型也即颗粒型白斑),稍高于粘膜表面,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葚状或似颗粒肉芽状表面,微小结节为红色或白色。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鉴别诊断】 一、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边缘可变性,常在发红区周围发生白色条纹或网状损害,往往对称,并可在多处发生。病损区域粘膜平,白线条稍高,糜烂可愈合。病理检查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带。而红斑边缘清楚,范围固定。病损高出粘膜,或与粘膜平,或蚀下。天鹅绒样表面,颗粒,结节,肉芽状。磨砂状表面,不愈合。病理检查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上皮内有角化不良细胞,有时有角珠形成。 二、白斑 一般稍高出粘膜表面,去除可能的刺激因素,症状减轻。可以是斑块状、颗粒状、皱纹纸状或疣状。一般无自觉症状,自觉局部粗糙。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病理检查上皮增生,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增大,结缔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红斑是在红色病损基础上有白色斑点,或有白色磨砂状表面,病损不愈合。病理检查除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外,尚有原位癌或浸润癌。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